【隨筆】曾灶財:有無可能真是九龍皇帝?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May 12, 2022

--

大約一個月前,旺角花墟火車橋下被人發現藏有曾灶財的作品。曾灶財這個名字,相信大部分讀者也不會感到太陌生。曾灶財自稱「九龍皇帝」,經常四處塗鴉,「宣示主權」幾十年,是一代傳奇人物,直到2007年才「駕崩」。社會普遍對曾灶財的觀感不一,有人覺得他就是一個傻人,一個瘋瘋癲癲卻又無傷大雅的老伯;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藝術家,而他的「墨寶」甚至拿到蘇富比拍賣,又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不過,似乎沒什麼人認真看待過曾灶財堅持自己出身帝王家的主張。其實曾灶財自稱九龍皇帝,有什麼根據呢?

2007年九龍皇帝「駕崩」翌日的蘋果日報,Chris 的小小世界圖片

墨寶內容

大家都知道曾灶財到處留下墨寶,不過認真看過他寫了些什麼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當然曾灶財寫字相當隨意,其實也沒什麼規律可尋。不過一般來說,不少作品都有一部分仿照族譜的形式,分列出曾灶財的祖先和家人,由第一世祖一路數到第三十五代,如果空間足夠的話。

除此之外,就是將大量的歷史人物、地名、機構名以及一大堆自創稱號堆砌在一起。其中一些經常出現的人物,包括孫中山、曾國藩,和「英皇大姐」(即英女皇);地名則有鯉魚門炮台、彩虹邨、秀茂坪、大馬路渠垌(七十年代的觀塘明渠);至於機構方面由富山邨街市到廣東省銀行還有臺灣國父紀念堂都有,聯想力極其豐富,視野也很廣闊呢。

路邊電箱的九龍皇帝墨寶,吳昊老花鏡圖片

九龍皇帝的由來

假設曾灶財的祖先原居九龍,及後遷移到廣東(香港歷史上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移民潮,其實也是相當合理),然後曾灶財本人又再回到香港的話,可以怎樣檢驗他的「九龍皇帝」身份?當然,我們知道歷史上並沒有「九龍皇帝」這個稱號。曾灶財甚至不是九龍的原居民,據網上資料,他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來到香港。所以他不可能是九龍皇帝這件事,應該也無什麼懸念了。況且,很多時候他在塗鴉上其實是自稱「九龍國王」或「九龍國皇」的,那就更加是純屬杜撰了。

此外,他在作品中也會自稱「周攜王曾向虢的第35代後人」,那是什麼意思?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是中國西周末年的其中一個君主,不過不叫曾向虢,而是姓姬名余臣。至於「第35代」,一般來說歷史學以25年為一代計算,35代也不過875年,大約也只是到漢朝而已。如果曾灶財是周攜王的後人,那至少要是一百多代。曾灶財還有很多古靈精怪的稱號,例如是「三山國皇祠堂屋主」(彩虹附近有一間三山國王廟)、「香港政府地主」、「秀茂坪大山主」等等。

九龍皇帝和他的墨寶,左邊就寫有「三山國皇祠堂屋主」,澳門樂善行圖片

食邑在香港的先例

不過,他最初的理據,是家中(也有說是回到廣東祖家時)翻出的族譜,其中註明在宋朝時,中國朝廷曾經將九龍城至斧山道一帶的土地分封了給他的祖先,所以九龍城就是曾氏家族的食邑,英國人佔領九龍而沒有先招呼過他的家族,自然就是「侵犯主權」,理應要賠償。那麼,宋朝曾經分封食邑給曾灶財的祖先,又有沒有可能發生?

分封食邑本身也在香港發生過,而且也一樣是在南宋,不過地點就在大嶼山。話說在十三世紀初,一個廣州官員李昴英立下了大功,朝廷將許多地方的土地,包括大嶼山全島,賜給李氏成為食邑。此後七百年間,大嶼山絕大部分土地的業權也確實由李昴英的家族,也就是李久遠堂持有,直到二十世紀初港英政府推行集體官契政策為止。如今在大嶼山的梅窩、萬角咀、東涌、沙螺灣等地也可以看到相關的遺蹟。

梅窩「食邑稅山」碑,可持續大嶼圖片

十三世紀的九龍城

那麼,有沒有可能朝廷也曾經在九龍分封過食邑呢?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十三世紀的九龍城到底是什麼模樣。當時九龍半島屬官富鹽場,是官方的產鹽設施。官富場的確切的範圍有待考證,有人認為是從觀塘到土瓜灣的海岸,也有人認為從尖沙咀到將軍澳的大片地區也曾經是鹽田。但無論如何,九龍城當年已經是鹽場這一點,應該也沒什麼爭議。

除了是鹽場,九龍也是國際航線的中途站。舉凡從東南亞或中國其他省份經水路北上廣州的商船,不少都會經過九龍。幾年前在宋王臺地鐵站工程期間發現的方井和聚落遺址,便包括大量錢幣和商品,足證此說。也就是說,在七、八百年前,九龍一帶的土地不是鹽場,就是商埠,已經是有相當發展的地段,其實沒有什麼地方可以騰出來分封給曾灶財的祖先。

九龍皇帝正在寫字,Google 藝術圖片

九龍的地主

那又有沒有可能,其實曾灶財的祖先不是食邑貴族,而是比較單純的地主呢?我們對十三世紀住在九龍的居民幾乎一無所知,所以要從這個時代入手相當困難。但或許曾灶財的祖先不是宋朝人,而是比較近代的地主,又有沒有可能呢?觀乎十八、九世紀在九龍的地主,最大者當然是擁有尖沙咀和九龍西邊的錦田鄧氏,除此之外,還有蒲崗(今新蒲崗)林氏和衙前圍的吳、陳和李氏,大圍韋氏也在九龍塘擁有一些土地。

在紅磡,最早的記錄顯示在1867年時,的確有11名姓曾的人,和另外9名姓李的人都是寮屋居民,合共佔用了31畝的田地,但這就離「地主」太遠了。十八世紀時也有一支曾氏移居到牛池灣村,但這也同樣很難講成「地主」。到了1882年,又有另一批曾氏在深水埗買下了若干舖屋的地皮權。而1900年代的集體官契記錄,也有一些在九龍塘的曾姓業主。若非如此,地理上最接近,而又持有相當數量土地的曾氏宗族,就要數到沙田的曾大屋,離開九龍的範圍了。但除非可以看到曾灶財的族譜,說明他的祖先就是上述衆多曾氏宗族的其中一個,否則其實也無法證實曾灶財是地主的後人。

在拍賣行以三十多萬港幣成交的九龍皇帝墨寶,中國嘉德圖片

說到尾,其實如果沒有得到曾灶財的族譜,其實也是沒有任何文獻可以解釋曾灶財的「地主後代」主張,更不要說證實了。但反過來說,好像也還不能證實曾灶財的主張完全為假,會不會,有那麼一丁點的可能性,是我們的確錯怪了九龍皇帝呢?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Patrick Hase, “Beside the Yamen: Nga Tsin Wai Village”, JRASHKB, Vol. 39, 1999
Carl Smith, James Hayes, “Hung Hom (紅磡): An Early Industrial Village in Old British Kowloon”, JHKBRAS, Vol. 15, 1975
Elizabeth Sinn, “Kowloon Walled City: Its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JHKBRAS, Vol. 27, 1987
James Hayes, “Old British Kowloon”, JHKBRAS, Vol. 6, 1966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