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链接】蔡淦:仁心仁术享誉杏林

2021-11-20 12:40
上海

媒体 | 聚焦

11月12日,中国中医药报以《蔡淦:仁心仁术享誉杏林》为题,专题报道了我院全国名中医蔡淦的医学贡献。

全文如下

蔡淦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首届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临床家和教育家。

精诚严谨

临床建树广受赞誉

蔡淦1938 年8 月生于上海,1956 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医疗专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校的第一届学生。该校前身是由海派名医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中医专门学校,其中名医众多,蔡淦有幸得到沪上诸位名家的栽培,研修经典,蒙训诸家。

1962 年本科毕业后,蔡淦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住院医师,就职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时光荏苒,不觉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在工作之初,他曾跟随上海丁氏内科流派的第二代传承人童少伯、程门雪教授开展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继而协助张伯臾、黄文东教授进行临床教学,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嗣后又师承名医张羹梅学习。蔡淦虽非丁氏内科流派的正式传承人,但却继承学习了丁氏内科在医疗、教学上的诸多思想。曙光医院第一任院长程门雪在学术上给他很大启发,开拓了诊疗思路。回忆起跟随程老学习的时光,蔡淦常感叹其诊疗思路之与众不同,想别人所未想。比如慢性肾炎尿毒症一般用清热解毒法,而程老却通过发汗“开鬼门”的方法让毒素从汗液排出。程老对《伤寒论》见解独到,把临床经验融汇到对《伤寒论》的解释中,编写了《伤寒论》歌诀。几十年来蔡淦时常翻阅这本书,不但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应用时得心应手。当时曙光医院的中医内科主任张伯臾教授对蔡淦影响尤甚,蔡淦治病非常仔细,问诊详细,脉案书写规范,证因脉治、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这一习惯的形成即承袭于跟随张老学习的经历。

在多年的临诊过程中,他荟萃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他首先提出了诊治脾胃病的“三观”理论;即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其次,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内科杂病时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例如认为慢性肾衰病机是“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提出补脾胃、泻阴火的治则;消渴病的病机是“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健脾清化的治则。

他对脾胃病的治疗又有独特的见解。上世纪80 年代末,他开始从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曾获得8 项相关科研项目支撑,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 项、上海市科技成果1 项,发表相关论文30 余篇。根据胃癌是由癌前病变演化而来的规律和治未病的理念,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健脾益气、清热活血和化痰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以阻止癌变;并研制出曙光医院院内制剂“莪连颗粒”,疗效经多项循证临床研究得以验证。对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肠易激综合征,他提出抑木扶土、柔肝缓急、酸敛收涩的治则,并荟萃古方精华研制了治疗本病的专方“肠吉泰”。

论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病,蔡淦主张须分外感内伤。他指出,内伤杂病多缠绵难愈,或因病邪峻厉,或因正气不支,或因症情复杂,宿疾而兼新病,内伤又兼外感,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多种因素,凑合而成。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应采取“扭转”“截断”的方法,所谓“扭转”,即因其势而导之;所谓“截断”,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其目的是使疾病不再继续发展,从而迅速得到控制。所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应采取“调养”“调整”的方法,所谓“调养”,即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所谓“调整”,即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归于平衡,因病久缠绵,根深蒂固,治疗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药能切中病机,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应守法守方,缓缓图之。所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法虽有不同,但两者又有联系,内伤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又进一步促进内伤,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应遵循温病名家王孟英之旨,外感病宜“实中求虚”,内伤病宜“虚中求实”。

因其精湛医术和学术成就,蔡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被国医大师任继学评价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名中医”。许多名人政要都延请他为其诊疗保健,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文学家巴金、遗传学家谈家桢等。蔡淦还受聘担任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宝中堂资深顾问,美国宝华医学会消化科顾问等职。他每年赴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坐诊;多次应邀赴日本、文莱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中医脾胃病治疗的技术指导。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电台进行中医防病治病知识的宣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蔡淦发挥全国名中医的学术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上海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并为武汉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指导中医药治疗工作。

图 | 蔡淦(前排右二)工作初期,与多名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一起跟随曙光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张伯臾(前排左三)开展临床工作,合影留念。

投身教学

品德高尚躬先垂范

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蔡淦介绍,曙光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担负着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临床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具备双重身份。除了传授专业技术,老师的医德医风也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在临床教学中,蔡淦十分重视医德的培养,提出教师在临床带教中要把医德教育和业务教育紧密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用自己所见所闻和切身体会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同时,教师应身教重于言教,做到语言美、行动美、心灵美,要以自己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治学态度教育、感召学生。这是蔡淦对青年教师、医师的期待和要求,也正是他为医为师的真实写照。

蔡淦平易近人,举止安详,言谈和蔼,待人体贴关怀,深得患者信任和爱戴,就诊患者常络绎不绝。无论冬日寒风凛冽或夏日酷暑,患者半夜排队挂号时时可见。蔡淦常常照顾挂不上号的患者,同时又总是推迟吃饭的时间诊治排队候诊的患者,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而面对患者的物质感谢,他总是婉言谢绝。

2006 年9 月,蔡淦在一次教学查房时诊治一位类风湿病患者,该患者罹患该病已十余年,诸肢端关节畸形,入院时不能下地行走,时作痛苦呻吟,虽服激素、抗炎止痛类药物,症状不见缓解。蔡淦观其关节局部喜热畏寒,舌淡黑,偏润,双脉沉细,遂投乌头汤,大辛大热以逐寒通络,服用一服药后,患者即痛减,继投数剂,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并可下地行走。患者喜不自胜,多次要给“红包”以示感谢,均被蔡淦婉拒。他常常教育年轻医师和学生:作为医生,心中爱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真心维护病人的利益,是减少医患矛盾、改善医疗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后辈们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蔡淦早晨7 点坐公交车来到医院,经过紧张忙碌的上午专家门诊,匆匆吃了几口盒饭,又赶往下午的膏方门诊。就诊过程中,他全神贯注,眼观耳闻,口问手切,跟随实习的学生们已渐感有些疲劳,而蔡淦却不见丝毫懈怠。待门诊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蔡淦又草草吃了几块饼干,端上一杯水,步履匆匆地赶赴实习医生的业务课堂。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讲课后,蔡淦神情已显疲惫,但仍和蔼细致地回答了学生的提问。这位花甲老人一天的工作安排,留给学生们的是深刻教育和无尽感动,其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为后辈们树立了标杆榜样。

图 | 年轻时的蔡淦在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给学生们上课,讲授中医内科学。

笔耕不辍

呕心沥血著述等身

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立了以蔡淦姓氏命名的“蔡氏书屋”,吸纳优秀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开展对中医教材建设、教学人才培养机制、中医教学方法的研究,定期组织教学查房、教学公开课等活动,成为曙光医院培养“名师”的摇篮。走进“蔡氏书屋”,蔡淦编著的书籍及各种荣誉证书摆满了整整一排书架,来客们无不由衷敬佩,而蔡淦却常谦虚地说:“这些书的编写对我来说只是花了一点时间,希望它们对中医事业的后人有所益处和帮助。”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对病、证、症的使用混乱,给学生理解中医理论精髓造成困扰。蔡淦对于中医学的规范化非常重视。上世纪80 年代,他在编写《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总论篇时,首先规范了中医内科病、证、症的含义。“西医的理论非常规范,而中医各家学说各有各的讲法,让学生无所适从,所以一定要对中医理论进行规范,这样治疗也有规律可循。”蔡淦解释,“症”是指症状,只作为疾病的临床表现来解释,比如头痛、咳嗽等;“证”是指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在致病因素及其他有关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临床综合表现,并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包括了舌苔、脉象、体征等;而“病”是由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症状构成,并各有其不同的演变规律,包括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

蔡淦数十年来笔耕不辍,在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脾胃病专著的编写方面著述成果众多,先后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共40 部,包括《实用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内科学手册》《临床袖珍手册·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学习指导》《中医内科临床手册》《实用中医内科学》等。这些书籍横跨了近40 年,是这期间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用书。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199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教委特等奖。鉴于对该书的突出贡献,1997 年蔡淦应邀出席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些工作真实反映了蔡淦在著书育人方面的突出贡献,2007 年他被上海市教委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蔡氏书屋”墙壁上的照片记录了蔡淦从医、从教不同时期的工作瞬间。其中一张摄于1983 年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蔡淦介绍说,这是《实用中医内科学》统稿组会议照片,照片中有国医大师朱良春、全国名中医严世芸。当时正值酷暑,蔡淦在北京某宾馆统稿,用时整整3 个月。在那个没有空调和电脑的年代,工作的辛苦和繁重可想而知,加上审定学术观点、校对、清样等,工作繁重而琐碎,一本书整理下来,书稿及草稿累积的厚度几近逾尺。一本书尚且如此,而蔡淦编著了数十本教材和学术著述,真可谓是呕心沥血。

图 | 蔡淦(右)为患者诊病。

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桃李芬芳

蔡淦早年深受程门雪、黄文东、张伯臾、童少伯和张羹梅等一代中医大家的悉心指导。身处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他挑起了推动中医从传统的师承教育向现代院校教育发展的重任,并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在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蔡淦善于钻研、与时俱进,创立了“三阶段案例教学法”,即在临床带教中根据见习期、实习期分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精选出一系列病案,有目的、有步骤地施教,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掌握辨证要领,提出治疗法则及方药。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逐渐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同时也大大增强和提高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疾病的能力。蔡淦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每一个病证都注重提炼其特点。如在讲授“消渴”这一章节时,他要求学生们记住四句口诀:“三多一少小便甜,阴虚燥热是关键,上中下消最易辨,消渴玉女五味煎。”这四句话将消渴的典型症状、病机及辨证原则一一高度概括,便于学生掌握。在本科生的带教中,他非常重视四诊示范,对于研究生更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思路,使研究生们的课题不断地进入更新、更深的领域。

对于传统师承教育、学校科班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蔡淦指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药学术精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须有广泛的临床,以及名师的指点,方能体会到中医的深奥微妙。因此,中医高层次教育,除了科班教育外,必须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早临床、多临床。师承教育与科班教育各有优势,相互结合、优势互补。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蔡淦名中医工作室、蔡淦名师研究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及基层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促进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的继承发扬,亦为中医脾胃学说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至今蔡淦共培养博士后1 名、博士30 名、硕士30名。他对中医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对莘莘学子奉献出一片赤诚之心。在他的工作日历上永远找不到双休日,在他的神情中从来不会显露出倦怠。而在他的备课本上却不断可以找到内科的新进展,在他的玻璃板下不断地出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毕业照,这便是他莫大的安慰。

从医近六十载,蔡淦影响了一代中医人、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造福了许许多多病患。如今,83 岁高龄的他仍未尝释卷,研读典籍,并蓄各家所长,学习方药知识,常常出现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学术进展和动态,极少间辍。他说:“我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工作于我就是一种乐趣,整天跟病人、学生打交道,内心感到很快乐、很充实。”鉴于其多年来的无私奉献及学术影响,2017 年,蔡淦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的称号,2018 年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向他颁发了上海中医药发展终身成就奖,2020 年上海市政府向他授予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这正是“莫道桑榆晚,为霞正满天”的最生动的写照。

原标题:《【曙光·链接】蔡淦:仁心仁术享誉杏林》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