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山有水的景观园 有树有草的植物园 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2021-07-08 19:46
青海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介于东经89°35′至103°04′、北纬31°9′至39°19′之间,这方辽阔的地域便是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坐拥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特殊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珍贵的生态家珍、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坚定不移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必须全力以赴来守护好。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有力作为全面加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屏障保障功能。

夯实基础,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水平

青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80个植被类型,维系着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其中高寒草甸是全球特有的生态系统。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作为重大责任,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全省90%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确立了以三江源为屏障、以青海湖、祁连山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将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作为最重要的两大主导生态功能,实行严格保护。同时,省政府还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委员会,以此增强部门协调联系机制。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围绕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要素和高寒草甸草原、高海拔森林灌丛、湖泊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我省持续开展基础调查和科研观测,积累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标本和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加强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以及东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变化和物种调查以及栖息地生境研究,总体掌握主要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物种的基础信息,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观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目前,我省发挥遥感监测评估技术力量,完成了10年生态变化遥感调查,基本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信息平台,为促进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应用“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估技术能力,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评估体系,有重点地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区调查与评价工作。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605种,占全国的20.2%;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42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26.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二级保护动物105种,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为我省特有珍稀动物。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全省蕨类植物有40种及1变种,占我国蕨类植物种数的1.6%;裸子植物30种,占我国裸子植物种类的12%;被子植物2347种及282变种,占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的9.4%。其中青海特有被子植物82种及37变种。

多措并举,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今日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以扎扎实实工作成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且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成立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青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整合后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高4.8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目前,全省湿地面积达814.3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省境内分布有沼泽、湖泊、河流和人工湿地4大类17型,共有19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2.5万公顷;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湖泊面积稳步增加,青海湖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全省林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完成防沙治沙任务57.4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02万公顷;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类109处,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基本涵盖了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建章立制,促进生物多样性功能恢复

回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历程,我省通过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与环境治理等措施,不断促进生物多样性功能恢复。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基本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保护地体系。目前,全省共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基本形成了以天然林(灌丛)、野生动植物、荒漠及湿地生态系统等为主的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覆盖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省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70%以上的湿地、30%以上的森林灌丛纳入严格保护范围。

在此过程中,我省强化生态法治,依法严格控制涉及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相继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颁布《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青海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摄

此外,我省实行保护区监督检查、日常巡护和管护责任等规章制度,探索建立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区共管和协议保护机制。建立了高效有力的自然保护地综合执法队伍,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公园警察总队,统一授权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履行其范围内必要的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职责,生态环境监督考核全面强化。

通过打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系列组合拳,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今天的青海已然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原标题:《青海:有山有水的景观园 有树有草的植物园 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