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人画史,为什么半部都与上海相关?

2021-06-29 16:06
北京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449#展览191

你是否还记得上海博物馆此前“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的观展火爆程度?这次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与此前两展一起,构成了上海博物馆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所以这次展览的重要性、可观性,就不言而喻了。

展厅入口处

展厅现场

图片来源于上海博物馆

“万年长春”展的背景之所以从元代开始,是因为元代东南战乱时,太湖流域以东的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嘉兴等区域暂无兵火,且赋税低,让这块地域成为当时文人向往与避乱的地方。

于是有了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到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的兴起,甚至近现代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的出现。

久而久之,一部文人画史,半部可谓与上海相关。

展厅现场

展览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也首次梳理了水系与上海人文的关系。

所以为全面展示,这次展览除上海博物馆自家馆藏外,也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嘉定博物馆等借展了部分重要藏品,其中超7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

共计146件(组)展品,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两馆内,以“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呈现。

涉及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

以中国书画为主,也包含版画、油画、水彩等;

作者以中国艺术家为主,亦有日本、印度名家的2件作品;

另有古籍、印章、手稿与文献等6件辅助展品配合展览一同展出。

而最大看点是,展览重新发掘元末明初上海画坛的成就,首次提出了上海吴门前渊/先驱的概念,梳理并增考了画史上忽略甚至几近淹没的人物。

就如首次展出的马愈《畿甸观风图卷》,展览对作者进行了重新考证,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嘉定籍画家马愈对沈周的影响。

展厅现场

当然,还有首次展出的宋代米芾书法《行书道祖帖》等;也有“新看”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卷》,此前董其昌特展时仅展出后2米,这次将卷前16米大面积展出,值得再看。

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本次展览是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一方面旨在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从而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以期帮助观众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展览为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在展品旁也以古籍、印章等辅助展品填补知识点。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也根据部分重点展品来梳理这部与上海相关的文人画史。

第一部分:上海地区文人书画的成就

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

“艺脉/艺术成就”部分的展厅起始处,特别设计了一张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让观众更加清楚历代重要书画家的分布情况。

随后,从元代开始,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

西晋 陆机 草书平复帖页(局部)

上海图书馆藏

开篇便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名家墨迹,成为“法帖之祖”的陆机存世墨迹《平复帖》。该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原帖现存故宫博物院,本次所展版本出自《秋碧堂帖》,由清代北方鉴藏家梁清标刊刻,是《平复帖》入石初期的拓本,摹刻得最为精善。

北宋 米芾 《行书道祖帖卷》

上海博物馆藏

许允恭捐赠

在展厅显眼处,是首次展出的米芾《行书道祖帖卷》。

米芾与上海的缘故,起源于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兴盛,华亭青龙镇规模可观,于是朝廷置盐镇,而元丰五年(1082)米芾为镇监。

《行书道祖帖》字虽不多而神采熠熠,有龙跳虎卧之势,为米氏成熟期佳构。此帖与苏轼《刘锡勅札》(摹本)合卷,原为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之《苏米翰札合册》四幅之一(其余为苏轼《功甫帖》轴[摹本]、米芾《章侯帖》页)。

元 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青浦人士任仁发(1254-1327),自幼力学不怠,有劲世济民的志向和才干,于1267年中举人,先后担任担任海道千户,都水监丞,都水少监,都水庸田副使和浙东宣慰副使等职位。

他在职期间,对水利建设上做出了贡献,曾先后主持修治吴松江(如上海志丹苑水闸遗址)等工程。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专家”。

此外, 任仁发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自身能书擅画,工人物、花鸟,尤善画马。《秋水凫鹥图轴》勾勒严谨,设色明净,造型精准生动,以斧劈皴刻画石质肌理。整体延续了宋代宫廷花鸟画的传统。

手机请竖屏观看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祯(1296-1370)属于避乱至上海。元末东南兵乱时,他辗转吴越间,晚年徙居松江至终老。这件《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便是他晚年所做,大字行书,用笔跳宕,是为上海县高昌乡真镜庵(现浦东新区高行镇东沟)所撰的募缘启事。庵现虽无存,其故址尚有古银杏一株,传为当年遗存。

第二部分: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

“人文/地区互动”单元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

这一板块聚焦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在书画中的体现。尤其关注明清以来,上海与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产生的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而上海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这部分最重磅的一件展品,便是首次亮相的马愈《畿甸观风图卷》。

马愈是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轼之子,上海嘉定人,晚居苏州。据介绍,上海博物馆通过新材料的重新考证,可以证明明代宫廷画师马愈,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祖孙三世有交往,诗画倡和极密。

难能可贵的是,《畿甸观风图卷》笔墨俨整,以披麻皴为主,娴熟奔放,行笔凝炼,墨色滋润,其磊落凝重之笔趣,实开沈氏画目先风。此图及序为赠当时“苏松常镇”监察御史王濬所作。

与其一同展出的《渔舟唱晚图页》作者明 金铉,均是沈周祖父沈澄先后出家藏示的人,因而凌利中将马愈、金铉一起归为上海吴门先驱人物。

元 李升 《淀湖送别图卷》(局部)

至正六年(1346)

上海博物馆藏

李升,山东濠梁人,晚居上海淀山湖畔。善写窠石墨竹,与柯九思齐名,兼工平远山水。其淀山湖畔的草堂,元代杂剧作家陈以仁有诗赠之:“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

《淀湖送别图卷》是李升等为高士蔡霞外赴任冲真观所作赠别诗画,画面中图云山淡荡,茅舍隐现其间,景物迷离,清旷淡远。对此美景,乾隆皇帝赞道,“只有淀山倒影在,泖湖赊月伴涛声。”

这件作品系目前传世所见最早描绘青浦淀山湖的代表作,其画史意义,犹如南宋《西湖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手机请竖屏观看

明 文嘉 《曲水园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文嘉(1501-1583)是文徵明的第二个儿子,擅书画,精山水。

《曲水园图卷》系绘上海董宜阳“黄浦之上别业”曲水园景致,也是明初以后,上海城市人文向外迁徒(黄浦江两岸)的实证之一。

画面中的这处地址现位于闵行临沧路148号古藤园,园内董氏手植紫藤留存,为沪上最古紫藤。而董宜阳(1511-1572),字子元,上海闵行马桥人,系董其昌族叔伯,诗法高岑,楷书法虞世南,行草法僧智永,为艺林所重。与吴中文士多有交往。

第三部分:七百年的上海书画鉴藏

第三部分“鉴藏/艺术影响”梳理了元末至清末民初,“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来探讨其与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明 陆深 《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页(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生活在浦东的陆深,家中收藏甚富,属于“四分天下”(明代中叶)时期的鉴赏者,但他喜欢在自己的藏品上钤印作题,所以关于其收藏的详情很难调查。第一单元中刚介绍的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也是陆深的旧藏之一,可填补陆深的鉴藏史实。

《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是陆深日常笔记,记录了某年六至九月间的收藏,对于了解其收藏史实尤显重要。据知陆氏于短短三个月内,收蓄唐宋元明书画89件,其中以王维、韩干、李公麟、郭熙、马和之、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名家之作为主。

清 王翚 《仿曹知白林泉高逸图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云西老人”即曹知白,今上海松江人,元代李郭传派代表画家。

这件《仿曹知白林泉高逸图扇页》虽题仿云西老人画法,但并非具体临摹,而是融合宋、元画法而作。

画面是高士持杖立于山林间,苍松秀美,山房草亭掩落,环境幽雅。笔致劲峭,皴擦点染皆工整有度,墨色清润明洁。

展览中也呈现了曹知白《清凉晚翠图》,观众可以自行观赏对比。

第四部分:1843年以来的近现代上海美术

展厅现场布置的海派书房

第四部分“潮头/海上风华”以时间为序,展品涵盖海上画派、洋画运动、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较全面地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特别是海上画派部分,为了呈现1843年以来的近现代上海美术,展览从出版、传统海派、岭南画派,以及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中西交汇的背景下中国画对世界的影响等进行展开。

其中展出的部分近现代书画家,在上海已有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艺术馆,如刘海粟、陆俨少。

在展览中,甚至能看到陈逸飞等人的新中国美术作品。

近代 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图轴》

1965 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湖帆(1894-1968)擅长中国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名鉴藏家。

这件《庆祝我国原子弹 爆炸成功图轴》描绘的是1964年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吴湖帆反复观看纪录片,比照彩色照片后,以传统的卷云皴和没骨烘染法描绘了原子弹爆炸时不断翻涌、徐徐上升的烟云巨柱的场景。一位带有文人意味的画家以传统的笔墨语言表现新历史环境下的新题材,在如今看来依旧震撼,他笔下的一个事件表现了一个时代。

王震 《庞虚斋抱兔图轴》

民国十六年(1927)

上海博物馆藏

王震早年随任伯年学画,后又得吴昌硕师授,有扎实的笔墨功底。

《庞虚斋抱兔图轴》是王震为庞元济所作。庞元济 (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湖州人,民国时期海上著名实业家。富收藏, 著有《虚斋名画录》。此图人物刻画传神, 描绘了儒雅谦和的长者形象。画作于丁卯年 (1927)元旦,正值卯兔年,故在庞氏怀中和梅间石旁绘兔数只,以示祥瑞。

现代 陆俨少 《勇立潮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南翔人。1926年入无锡美专,专习中国画。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等职,执教浙江美术学院。

一生创作了许多有关“峡江险水”和“杜甫诗意”的画作,《勇立潮头图轴》是由杜甫诗意联想到蜀中游历而创作,以极创新意的“陆氏云水法”描绘了蜀江水流湍急、回波暗伏之险峻,以律动的线条描写江流,与陡峭的山崖形成动静对比,气势撼人。

当代 陈逸飞 《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

1972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陈逸飞(1946-2005),生于宁波,著名油画家。早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系统接受了苏联写实主义油画技法的训练,奠定了精纯熟练的 油画写实功底。1965年毕业后入上海画院油画 雕塑创作室,后担任油画组负责人。著名作品有《占领总统府》《黄河颂》《祥林嫂》等。

1972 年,陈逸飞为上海鲁迅纪念馆作《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在其杂文《二心集》序言里满怀信心 地预言说:“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却是的确的。”

因此《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描绘了鲁迅深夜独自俯首于灯下翻看书籍,再现了鲁迅学习经典理论的场景。

现代 刘海粟 《万年长春图轴》 1956年

上海博物馆藏

展厅最后以《万年长春图轴》收尾,与展览主题契合,展品是上海博物馆为筹备展览特别新征集的作品。

《万年长春图轴》是由海上名家刘海粟、夏伊乔、万古蟾、沈迈士、陆抑非、朱文侯、荣君立、凌虚、周錬霞、钱惠翔、吴东迈等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五周年而作,饱含画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祝福,十分珍贵。

画面绘以松树、湖石、牡丹、水仙、灵芝等祥瑞花木树石,一派生机勃勃的祥和景象。松树劲挺繁茂,笔墨苍劲。松荫下湖石挺立,各种花木左揖右让,竞相绽放,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

现场《书画千年,相遇上海》,海上千年艺脉大片

本次“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将分为上下场,于2021年8月9日进行换展,届时将展出赵孟頫、莫是龙等人十余件作品。

而上海博物馆也将于2021年9月16日至17日举办“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上海地区书画艺术与相关艺术史展开研讨,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学术梳理的良好起点,共同推动美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附上作品图录,了解更新展品时间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地点:上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6.22—2021.9.21(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

本文作品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雅昌带你看展览 | 一部文人画史 为什么半部都与上海相关?》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