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 乾隆帝:我觉得只有这套青铜器才配得上孔子顺便“盖章”了

2021-05-17 21:38
北京

原创 王璐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172#文物3

孔子博物馆

世间识字之人,无人不知孔子,无人不晓《论语》。可以说,大到半部《论语》知天下,江山可取 ;中到克己复礼;小到教育子女、考试科举、婚丧嫁娶。

今年孔子刚过2571岁生日,在《国家宝藏》第四期孔子博物馆带来的《三圣像》、《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和商周十供文物中,有2件都与乾隆帝有关。

没有办法,乾隆帝前后8次去曲阜祭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次数最多的皇帝。他对孔子的认同和推崇到了,就因人讲经和导引精彩,可以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

孔子虽是一位智者,却也是一位历经了严寒悲苦的老人。孩提时,父亲去世。少年时,母亲也离他而去。67岁时,妻子离世。70岁,唯一的儿子去世。71岁最爱的弟子颜回积劳成疾而死。周游列国时,从众人不理睬到追捧...

再来看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在艰难困苦时,要像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做一个坦荡的君子,做一个温暖的好人,也许能有另一层体会。

《三圣像》:我是孔子,他们是我学生,这是我的《论语》

各类孔子形象

《三圣像》

我们不知道孔子真实的模样如何,后世为了纪念和祭祀孔子,创作了诸多形象各异的孔子画像。《三圣像》虽然创作者已不可考,却是其中特别的一幅:画面中间的人物是孔子,神态端庄安详,目光凝时前方,两边是孔子的两位得意门生,颜回和曾参,秉手垂立,侍立两旁。而三人衣服上用工笔小楷书写了整部《论语》。

局部

虽然《三圣像》上写有“大德三年仲春 吴兴 赵孟頫谨写”题款,但经文物鉴定专家鉴定是伪款,应该是某位明代画家所作。

朱广权饰演的儒生

在前世传奇中,喜欢押韵的朱广权是“乡约”社团的一名儒生。所谓“乡约”是由饱读诗书的乡绅们发起,在乡约日手摇木铎,行走乡间,他们既教圣贤书,也会调节纠纷。

就因为人善良,朱广权在庙会上看钱庄大小姐快要摔倒,拉了把手,导致被姑娘紧追逼婚。这日,朱广权为赵家调节纠纷,嫡长子赵大郎甘愿转让三间豪宅和上等良田给二弟和娘,让他们察觉到其中阴谋。原来赵大郎揣测,爹留下的《老来难》画像中,“碗”少了石字旁,“口”的四边写出了头,“囫囵”两字方框里是黄白色,可能是井底藏了黄金白银的意思,才有此转让一说。

没想到,真正的宝藏竟是娘积累了几十年的保平安香囊。最后在朱广权晓之以理的调解下,所有房产良田对半分,兄弟相亲相爱。

而钱庄大小姐也被朱广权的儒雅气质吸引,选择花银子修乡约所,自己也成为其中学生,努力走到先生的心里。

局部

春秋乱世,孔子手摇木铎,传道授业,以求创建清明安和,天下归仁的理想世界。而朱广权的“乡约”行动,也是希望用满身融入血液一般的《论语》告诉大家,圣人教诲本就不是高冷艰涩,水土不服,它总是循循善诱,简约平易,质朴通俗,塑造了一群人的精神品格。

画字结合的《老来难》

而故事中的《老来难》与《三圣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画字结合的方式,在民间广受欢迎。即使是今天的我们,到博物馆去看《三圣像》依旧会被吸引,更何况是老百姓识字率不高的古代,也说明这类表现方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高效的传播方式。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最完整的科举“参考书”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古人觉得,想要将一样东西永久保存下来,就要铸在青铜器上、刻石碑上或摩崖上。而石经是指代刻在石碑上的儒家十三经,寄托了所有读书人的治国理想。

石经在古代可以算是“参考书”,由朝廷统一将它刻在石碑上,存在国子监或太学里,大家自行比对。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曾举行7次大规模刊刻儒家石经,其中《乾隆御定石经》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经。此前6次的石经都由官方组织多人编写,而《乾隆御定石经》仅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一人手写完成。

189册《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乾隆御定石经》刻成后经历了多次修改,加之岁月风蚀,如今的石碑大多已有残损。而在孔子博物馆珍藏,由皇室内务府拓制,限量100套的189册《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保存了石经最初的风貌,也可以作为鉴定其他《乾隆御定石经》拓本年代的标准器。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用乾隆时期的御制墨、乌金拓拓出,墨色厚重、有光泽。而初拓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首次,也指代最好最完整的一件,因此这本无论是从品相外观,还是内容研究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在前世传奇中,涂松岩饰演的江南名士蒋衡,已过花甲之年,但魁星运不佳,科举中总是榜上无名。在觉得科举无望之时,他开始收集古籍善本,修起了儒家十三经。因为自南宋石经后,近600年不再有官方刻经,蒋衡曾在西安碑林观摩唐《开成石经》,看到石碑断裂,文字缺损,所以他立志整理誊写十三经。而蒋衡在校经中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得多,当时流传的经文注释纷杂,文意多错,亟待修正统一。于是即使妻子反对,他也义无反顾的开始修经。

得好友引荐,蒋衡可以进入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藏书楼曲阜奎文阁,更方便翻阅古籍善本,查找资料,从抄书、勘字样样都亲力亲为,废寝忘食。就算好友为他带来了入仕文书(找了份公职),蒋衡也以不能专心修经而拒绝。

最终,蒋衡用12年时间,亲笔手写完成了63万余字的儒家十三经。后乾隆帝以此为范本,校勘上石,将其立于国子监,并破格给蒋衡以国子监学正的职位,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教授。

现今,为梳理中国书籍善本的家底现状,2007年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确定2700多家单位中,收藏有古籍3千多万册,这次讲解的《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也作为国宝收录进来。

当时(2019年4月),针对孔子博物馆从未编目的一批拓本,国家图书馆请来了古籍编目家冀亚平、故宫博物院施安昌和北京大学的胡海帆来着手编目,当整理到着明黄色书衣的《乾隆御定石经》,被3位专家一致认定为,可能发现了一个宝贝。

关于《乾隆御定石经》的记载

“包”字修改为“苞”

经过查阅资料,在《清宫档案》和《曲阜县志》里记载,当时《乾隆御定石经》刚上完石,嘉庆皇帝颁赐给孔府一部《乾隆御定石经》(拓本),佐证了这套书就是初拓本的来源。另外,当时乾隆帝让和珅带人对蒋衡的十三经进行校对时,副手彭元瑞做了统计,写成了书献给皇帝,引得和珅的嫉妒。于是又找了一批臣子来校对彭元瑞这部书的错误,发现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并改了拓本里的部分字,其中《尚书》一册中的“包”字修改为“苞”。而在孔子博物馆确实能看到这一改变,更佐证了这是初拓本。

虽然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也各有一部《乾隆御定石经》(拓本),但均没有孔子博物馆的早。

商周十供:我是乾隆帝,我觉得这套祭祀礼器才配得上孔子

孔府,也是“衍圣公府”

宋仁宗曾赐孔家“衍圣公”爵位,延续了近900年,其任务就是祭祀孔子和妥帖安排祭孔大典礼器。

上文也说了,乾隆皇帝特别推崇孔子,即使已经有很多历代礼器,乾隆皇帝认为,这些祭器不足以彰显对孔子的尊崇,所以又颁赐了一套周范铜器,被称为“商周十供”。

“商周十供”即周伯彝、周蟠夔敦、周木鼎、周亚尊、周夔凤豆、周牺尊、周饕餮甗、周四足鬲,周宝簠、周册卣,器型古朴,纹饰精美,底蕴厚重,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同时也是清朝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重要的实物见证。

有些青铜器上后配木盖和底座,是乾隆帝所为,并刻有乾隆御赏的章。

前世传奇故事中,于谦饰演的孔尚任在后世中,更多人知晓他是剧作家。其实在清康熙年间,孔尚任因精彩的讲经、导引,被康熙破格提拔入京,后又担任治河使臣。

也就在治河期间,即使下工地、修河道、捐俸银、济灾民,已问心无愧,但依旧因斗不过“地头蛇”,而让灾民处于水生火热中。孔尚任与其侄子利用为“地头蛇”官员监制家族祠堂礼器为由头,拿到治河经费。后来,官员找上门要礼器,被孔尚任驳回说:“礼器是儒生们心中的指引明灯,督导儒生们恪守信念,才是礼器的经世致用,而不是摆件。礼器为何皆为饮食器,就是告诉为官者,手里握的是天下粮仓,要兼济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康熙28年,康熙帝巡视河工,召见孔尚任,同年4月,解散河局,整顿吏治。

孔尚任衣锦还乡时,最大的心愿是能以周朝礼器供于孔子庙堂,圆先圣从周礼的夙愿,以礼治国的初心。

局部

虽然孔尚任没有等到,但他侄子见证了乾隆帝钦赐了的3套“商周十供”青铜器,送给了北京国子监孔庙,承德热河文庙、曲阜孔庙,让其心愿终于得圆满。如今国子监这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热河已不知所踪,只有曲阜这套还留在原地。

抗日战争时,日军占领曲阜,曾多次派人到孔府索要“商周十供”,都被孔家巧妙周旋而躲过一劫。

孔子是黑暗当中的一盏明灯,给读书建立了一个理想国和方向。而在孔子博物馆大成殿东西两边的先儒先贤殿,有历代文人牌位,是一部中国学术史。

也许孔子到今天给我们的每个人意义,就是头脑清醒,有努力的目标。

- END -

原标题:《国家宝藏 | 乾隆帝:我觉得只有这套青铜器才配得上孔子 顺便“盖章”了》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