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台山这场“头脑风暴”将推进红色文化研究

点上方台山发布,关注并设星标,请到文末点个赞

2021年10月28日《江门日报》B03见报版面。

“台山共有革命遗址62处,其中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29处。革命遗址分布以台城最多,其次是南部的深井镇、海宴镇。”

“台山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张1934年林基路为黄新波等拍摄的合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的革命文物。”

“当年的《台中半月刊》经常发表师生的进步论文、通讯和文艺作品,是台山无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宣传阵地。”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建设侨乡文化光大之地,10月21日,台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台山市红色文化研讨会,就弘扬本地红色文化刮起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会上,来自台山市各镇街、各部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代表齐聚一堂,从红色历史、革命文物、资源保护、精神传承等不同角度,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生动解读。

挖掘整理历史故事

打造鲜活真实的本土红色教材

台山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李凌生平事迹展

▲台山县人民政府成立纪念碑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台山就成立了党组织。百年征程,几多坎坷。从新中国的“红色教授”何干之到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林青天”林基路,从党的好儿女李云扬到杰出的人民音乐家李凌,从滨海松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升起台山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深井……在台山发生的历史事件、孕育的革命先烈、展现的革命精神,烙印为红色基因,汇聚成红色血脉。

百年来,红色基因永不变色,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为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为台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文化支撑,本次研讨会前期,台山市就面向各镇街、各单位征集论文。经过审核,有15篇论文入选《台山市红色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这些优秀论文汇编成台山红色故事系列丛书,进一步强化台山红色资源的宣传推广。

这些论文作者通过走访、研究,挖掘、整理出一段段几乎尘封在历史中的红色故事。

▲光大学校

1944年,台城沦陷,台山县立中学、台山女子师范中学和台山县立师范中学联合办校,迁址到位于现今台城街道筋坑村委会南安村的光大学校。这所乡村学校也成为台山的“西南联大”。

解放战争时期,年轻的共产党员叶永禄担任光大学校校长,他将学校建设成为党的地下宣传据点,组织以教师为主的地下队伍进行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印发特区机关报《粤中人民报》。

1944年7月,日军自台城侵犯四九镇南村。村里的壮丁集合在村头碉楼迎击,他们毫不畏惧,拼死抵抗,战斗持续了1天1夜。经此一役,村民牺牲25人,歼灭日军百余人,为台山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天晚上,游击队通信员苏照接到任务,要把一封密件紧急送到上川岛。找不到船只的苏照,就把密件装进小玻璃瓶中,决定自己游泳前往。经过3个多小时的搏风劈浪,苏照在上川岛上岸,并摸黑翻山越岭,于第二天早上8时将密件交给指定人员,顺利完成任务。

▲海宴镇永和村委会办公楼旁建有朱义女革命烈士碑。海宴镇供图

1949年,滨海总队台南独立大队交通员朱义女为确保同志安全,前往通知相关人员撤离。不幸的是,在返回路上,朱义女被发现,在与敌人的搏斗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17岁。如今,海宴镇永和村委会办公楼旁建有革命烈士碑,以纪念这位英勇的17岁少女烈士……

听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艰辛。这一段段历史,是鲜活而真实的本土红色教材,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文化研究有新发现

台山学子走向革命与华侨历史分不开

在本次研讨会上,记者发现,台山的本土专家学者结合华侨文化工作,在历史的整理和研究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为修好“红色家谱”增添了崭新的一笔。

▲《台中半月刊》。受访者供图

“我在整理、研究台山华侨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上海图书馆完整地收藏有我们台山一中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校刊《台中半月刊》,共有44期32本。偌大的上海图书馆竟然如此珍视地保存了一个地方中学的校刊,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研讨会上,台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华侨文化专家黄春燕带来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台中半月刊〉——台山无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宣传阵地》。

据了解,《台中半月刊》原名《台中》,创刊于1928年,由台中学生自治会编辑,每月1日和15日出版,一直出版到20世纪5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多有停顿。经黄春燕研究,这本校刊最初是学生的创作平台,后来,更多文章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担当起无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责任,还曾发表《告各界同胞书》《敬告各界同胞书》等大量抗日文章,激发抗日救国热情。“当时的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立意之深远、格局之远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黄春燕研究发现,《台中半月刊》的主笔林焕平、陈白曙、黄新波、雷石榆、陈秋焕等人后来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

台山市博物馆馆员叶玉芳所研究的革命文物“林基路为黄新波等拍摄的照片”,恰恰是这一段关于台山学子走上革命道路历史的最佳见证。

▲林基路为黄新波等拍摄的照片。 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照片背面。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为一群年轻男子,照片的背面写有“林为梁(基路)所摄”“1934.1于吴淞”“wo□lung”(似是台山话“为梁”的拼音)等字样。叶玉芳认为,这是1934年1月林基路为黄新波等12名青年拍摄于上海的合照。后来经研究,合照中除王阑西及一人未知外,其他10人均来自台山。其中,黄新波、伍仲衡、陈兆屏、梅景钿、陈秋帆、陈润富、李治平是台山县立中学(现台山一中)1930年初中甲班的同班同学。这群年轻的台山学子相聚在上海,正是在1933年夏天,林基路带领他们踏上了革命道路。这张相片,是1934年林基路去日本前,相约高中同学王阑西及陈洪潮、黄新波等同乡游览吴淞时,为一班同乡同学拍摄的合照。

上世纪30年代的台山,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侨汇收入丰富。为什么这些年轻学子会踏上革命道路?黄春燕分析,这与台山的华侨历史分不开。华侨开启民智之先河,更早地接触新思想新思潮。经历过各种政治力量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实践,让华侨和进步青年看到了希望所在,真正从内心认同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台山华侨大力倡导办学和教育,渐渐普及化、平民化,社会风气和教育理念得到改进,不少贫民子弟也能读书。他们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时,更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于社会变革。因此,学校成了早期革命思想的温床。

进一步深化研究

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绽放新光彩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在新征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是近年来台山市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林婉瑶以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为题作了深入研究。根据她的研究,台山市共有革命遗址62处,其中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29处。台山全市的革命遗址分布以台城最多,其次是南部地区的深井镇、海宴镇。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中共台山县委游击训练班旧址。

在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利用方面,近年来,台山市进行了不少探索。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台山市投入近2000万元修缮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投入近800万打造李凌事迹展陈馆,建成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台山滨海松苑、台山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李凌旧居等红色现场教学点4个,打造红色教育精品线路3条。

▲光大学校校舍内陈列着“家国情怀展”、“女子教育展”等,吸引了本地和周边群众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台城街道供图

位于台城的光大学校,是其中一个结合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成功探索出“产学研”融合经验的例子。早在2017年,陈德庆和戴凤鹛夫妇投入资金,对光大学校校舍进行修复。2020年,校舍改造成休闲驿站免费对外开放,逐步发展“红色+休闲娱乐”产业。如今,校舍内陈列着“家国情怀展”、“女子教育展”等,吸引了本地和周边群众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产业优势。

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马岭南长期深耕台山红色文化研究,是当地资深学者。他认为,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任重道远,台山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要以保护、利用、弘扬、宣传为重点,把不可移动的红色资源转变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何弘扬红色文化?

研讨会提出,一要深化红色文化研究,让红色成果大放光彩。这次研讨会结集编印红色作品册,创新了思路、拓展了方式,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为红色文化研究探索了新路子;要继续挖掘出更多红色文化宝藏,共同修好“红色家谱”、编好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

二要加强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保护利用,让红色载体发挥作用。要加强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利用现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传播;要加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公共红色文化服务设施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要把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保护同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开发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三要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和创作人民性文化作品,让红色作品百花齐放。坚持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推动“四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融媒体,不断推出有影响的红色文化作品;要鼓励创作“四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原标题:《专家学者齐聚,台山这场“头脑风暴”将推进红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