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古书院】龙湖书院:乡中社学延韩脉 诗诵弦歌四百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0-30 13:09
图片

【第十三期 龙湖书院】

龙湖书院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古寨中,是潮州三大韩祠书院之一。明朝嘉靖年间,龙湖乡贤布政使刘子兴、行太仆寺卿成子学等创龙韩学社,即龙湖韩愈学社,在龙湖古寨南门边建韩祠祭祀韩文公,后来在韩文公祠的基础创办龙韩社书院。清雍正《广东通志》记载:“海阳县书院二,曰韩山……曰龙韩社,雍正七年知县张士琏修。”作为乡村书院的代表,龙韩社书院在省志中能与道属韩山书院同列,殊为不易。清乾隆二十四年,时任惠潮嘉兵备道的梁国治主持了该书院史上最大规模的重修并题匾,龙韩社书院改称龙湖书院。1947年改办为潮安县第三初级中学,现为潮州市潮安区龙湖中学。

图片

龙湖书院正门。龙湖书院现存匾额,经考证为清代状元、书法家梁国治(1723—1786)所书。

神无不在居潮地偏隅同瞻星斗,

信有独亲接韩江一脉遥溯渊源。

这是清代进士云梦知县林良,也是龙湖书院走出去的学子撰写的龙湖书院韩文公祠对联。这副对联正好道出龙湖书院创立的渊源。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写道:“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自韩愈刺潮兴办州学肇始,崇文尚学风气盛极一时,从“此州学废日久”一跃成为“海滨邹鲁”的文化名邦,同时亦“延及齐民”,民间崇韩重教,书塾成风。龙湖古寨亦然。  

点开视频观看这家藏身于“广东最美古村落”的400岁古书院

商业发达的古寨里藏着书斋  

龙湖古寨曾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誉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是潮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古村落,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荟萃了潮州所有民居样式,素有“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龙湖古寨作为一个商贸中心集市,却没有染上商人市侩习气,反而是非常重视教育。宋代时,注重文化教育的龙湖寨富家大户便在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聘请学识好的先生(教师)教授自家的子弟。俗称“一位先生教一个弟子”。至明清时期,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其中,既有富户人家设立的,也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全盛时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可见当时文风盛极。据《潮州府志》和《海阳县志》记载,有据可考的进士、举人,龙湖古寨历史上就出了69位,其中著名者有南宋探花姚宏中,明代布政使刘子兴,被誉为明代潮州前七贤之一的成子学,一门三科甲的夏建中、夏宏(子)、夏懋学(孙),一代名吏萧廷玉等。

图片

龙湖书院现存全貌,主体建筑为民国时重修。

龙湖中学的老师李林勇告诉南都记者,明嘉靖间的郡人饶相就描述当地人多以读书、经商为业,“惟弦诵贸易以趋事乐生”,正是这种龙湖古寨崇教重学的风气和商贸发达的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龙湖十五姓乡民共建书院,催生了龙湖书院的诞生。明朝嘉靖年间,龙湖乡贤布政使刘子兴、行太仆寺卿成子学等创龙韩学社,在龙湖古寨南门边建韩祠祭祀韩文公,后来在韩文公祠的基础创办龙韩社书院,在清雍正《广东通志》中,潮州海阳龙韩社书院是海阳县唯一与道属韩山书院同列的乡村书院。

图片

雍正《海阳县志》隆津都图上标有韩公祠。

图片

雍正《海阳县志》中记载的龙韩社书院。

“这是因为龙韩社书院的学田收入在广东书院中最丰盛,膏火丰饶。”李林勇老师带领南都记者一行来到龙湖书院大门左边墙上的一块碑刻面前。这块立于明天启二年(1622)的《龙湖合乡首举复洲控词记》记载,当时义冢牛埔又被郑姓豪绅强占,隆津都十五姓乡民控复义冢牛埔,以嘉靖《义冢帖文》为据,获分巡道周维京、潮州知府樊王家、海阳知县刘宾批准,勒《龙湖合乡首举复洲控词记》。后来牛埔洲田六百三十七亩捐予龙韩社为学田,牛埔洲也改名龙韩洲,创办龙韩社书院,书院获得学田资助,才得以供给膏火,兴学育才。“初龙韩洲有学田六百三十七亩,后经过历代地方政府不断地勘丈、清查,龙韩社书院的田产一直持续增加,直到学田七百二十一亩六分一厘,亩征银三钱三分,计年征银二百三十八两一钱三分一厘。因此,龙湖书院田产之丰,膏火之饶,已然为广东书院之翘楚。”

图片

《龙湖合乡首举复洲控词记》碑现立于龙湖书院南侧。

据介绍,明清龙湖书院的学田收入主要用于四方面:一是韩祠祭祀,每月初一十五书院都要祭祀昌黎韩文公;二是教师的修金,也就是给老师们的酬金;三是生徒膏火,也就发给学生的生活补助。四是宾兴津贴,就是发给学生参加科举路费,就是给学生发放的赴省或进京赶考的费用。正是龙湖书院民间支持办学捐赠学田支持,才有清书院掌教黄钊在《留别龙湖书院生徒》诗中写道:“海阳三十里,有乡曰龙湖。相传十五姓,先达多士夫。乡中建社学,讲贯环生徒。距今百余年,弦诵能不渝。”

“状元牌匾”与“世纪重修”  

站在龙湖书院的大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龙湖书院”的门匾,这四字榜书显然有馆阁风。脱胎于颜体,但又于颜体雄强之书风中加入温润隽永,自有其韵味。本地文化研究者、龙湖中学老师李林勇告诉南都记者,这块门匾虽然没有落款,但据他从多方面考证,是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国治亲笔题写的。

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殿试状元,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赐紫禁城内骑马,加在子少保衔。充《日下旧闻考》总裁官、《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梁国治工诗文,善书法,曾被乾隆称赞“品学端醇,小心谨慎,扬历中外”,时人甚至称他是“清朝的颜真卿”。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任惠潮嘉兵备道梁国治主导重修龙湖书院,亲匾“龙湖书院”于门,并手书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勒于石,撰文亲祭于韩祠,“龙韩社书院”始更名“龙湖书院”。“我曾经查过梁国治的《丰山府君自订年谱》,里面确有记载:‘(乾隆)二十有四年己卯 三十七岁:夏四月龙湖书院成,是年修葺并手书苏子瞻所撰韩文公庙碑重勒于石,撰文亲祭于文公之祠。’因梁国治中过状元,我便称这块牌匾为‘状元牌匾’了。正因为梁国治学问高名气之大和书法成就,龙湖古寨乡民又从龙湖书院门匾拓下‘龙湖’二字刻了两块石匾,分别嵌入龙湖寨南、北二门上。”李林勇如是说。

在龙湖书院现藏的文物中,与梁国治有关的还有著名的《杨寅时残碑》,由龙湖中学前校长李前进校长辨识并保存。该残碑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任书院掌教杨寅时亲笔撰写的,记载了梁国治主持的龙湖书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修,杨演时在碑文中发出“居然又一韩山书院矣”的赞叹。

据李林勇介绍,这次大修是由时任惠潮嘉兵备道的梁国治、知府周硕勋、知县金绅发起的。这一年广东乡试每榜中举75名,海阳县仅4人中举,而龙湖书院就占了3个,可佐证鼎盛时期的书院的确人才济济。《杨寅时残碑》记载:“己卯乡科获隽者有黄鹏奋、李芳菲、黄一锦三人,而采芹者济济”。“值得关注的是,黄鹏奋和黄一锦是叔侄同榜中举。不过,更有趣的是,这次重修竟然启用了府仓大使朱栗为监修官,相当我们现在工程建设的监理,可见这次重修的规模之大,也使龙湖书院形成最大规模的建制。”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后的龙湖书院形成了四进院落格局。第一进为三山门,正门悬额“龙湖书院”,左右各两厢。第二进是讲堂,为讲学场所。第三进是以“韩文公祠”为核心的三层式楼阁。一楼是书院的祭祀场所,共分为三座:中曰文起堂,祀韩文公。左为景贤祠,祀唐进士赵德。右为报德祠,祀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忠虞、知县刘六息、乡绅夏力庸诸先生等。二楼是文昌阁,悬匾“含章堂”,祭祀文昌帝君兼有藏书的功能。三楼为“奎阁”,即“魁星阁”,悬匾“吟远楼”,尊奉魁星爷;第四进为号舍,生童居住之所。同时两翼还各有六楹三十八间平房,设有庭堂、廊庑、厨灶等,可供掌教、生徒日常生活起居之用。

除了状元牌匾之外,龙湖书院还收藏了不少历代碑刻。譬如崇祯三年《桑》字残碑,就是关于龙湖书院历史中有确凿年代最早的记载。“这块碑残缺了,前文找不到,碑的题目也剩下一个‘桑’字。我就把这碑命名《桑》字残碑。《桑》字残碑立于明崇祯三年(1630)孟秋,现存内容应虽为全碑之四分之一,却刻有明天启年间驻潮的道、府、县三级官员‘太公祖周公讳维京,号台石,福建晋江县人,登乙未科进士’;‘公祖樊公讳王家,号忠虞,湖广潜江县人,登甲辰科进士’;‘父母李公讳宾,号六息,江西吉水县人,登壬子科举人’;‘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孟秋立’等字样。碑文与府志记载龙湖书院最早祭祀龙湖书院报德祠的三位官员‘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忠虞、知县李六息’可以一一对应。可以推演出书院建报德祠的时间是明天启二年(1622),至今已有足足401年。”李林勇介绍说,据清雍正《海阳县志·龙韩社书院》载,明崇祯三年,龙湖书院学田曾被侵占。“曾为宦占,夏懋学等控复还,勒石垂远。”由此可见,《桑》字残碑应为夏懋学等重新收复学田一事所立。

书院还竖立过众多历代取得功名的进士和举人的旗杆石,譬如嘉庆元年武状元黄仁勇立的旗杆石。据《龙湖志》载,1927年书院重修时,曾将历代官员(进士以上)的旗杆夹基石移入院内,黄仁勇旗杆应该就是当时被移入书院的。黄仁勇,字良越,号智斋,海阳归仁都(今潮安古巷)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武举。嘉庆元年(1796),殿试一甲第一名,赐武进士及第,是古代潮州科举史第二位武状元,也是海阳县唯一的武状元。

李林勇告诉南都记者:“学校准备把这些历史碑刻收集整理,在书院的北面建设历史文化碑廊。你们下次再来,应该就能看到了。”  

“书院楼”与“文起堂”  

走进书院,绕过一座小照壁,就能看到整座书院的主体建筑——书院楼。书院楼是1927年时任县长林修在原韩文公祠旧址重建的。据李林勇介绍,过去的韩文公祠是三层的木结构楼房,中为文起堂,祭祀韩愈。“为什么叫文起堂,就是出自苏东坡所撰的《潮州韩文公祠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振兴自东汉八代以来的衰弱文风,提出文以载道,树立正能量的道德价值观念,为沉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引导。左边为景贤祠,祭祀潮州第一位进士,潮州八贤之一赵德天水先生,他协助韩愈治潮,是韩愈开启潮州文明的得力助手,一生都在致力于弘扬韩愈思想。右为报德祠,祭祀我们之前《桑》字残碑提到的三位官员,即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忠虞、知县李六息等对书院有功的官员和地方绅士。二楼原来为含章堂,也即是书院的藏经阁。”

图片

龙湖书院文起堂的门廊及其匾额和楹联。

南都记者发现,书院楼一楼目前正在举办由李林勇等本地文化研究者策划和执行的“传承书院文化,赓续韩愈文脉——龙湖书院文化展”,文化展以书院历史发展时间为顺序,分为四大篇章,分别为“泰斗文脉——韩文公祠”“道属同列——龙韩社书院”“状元牌匾——龙湖书院”“书院蜕变——龙湖中学”,各篇章穿插韩祠、学田、格局、掌教、校史、校友六大板块。同时,将韩愈彩瓷雕像、龙湖书院铜钟、相关志书记载、书院教材、掌教文集、学生档案等与龙湖书院有关的历史文物进行实物展览。

从零开始整理校史并非易事,身为龙湖中学物理老师的李林勇除了承担平日的教学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收集资料,他为此耗去数年时间。“我在这里读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当物理老师,我跟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觉得让世人了解母校的前世今生是我的责任。整个收集资料和策展过程,我仿佛穿越时空,跟当时的先贤对话,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譬如在古书院蜕变成新中国的公立中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先贤林修。”李林勇告诉南都记者,林修字成添,号一足,潮安龙湖古寨人。他曾参加武昌首义,自断一足以励士气,故自号一足,两任潮安县长,两修龙湖书院,首任时倡修龙湖书院,于1927年建成二层书院大楼;再任时,于1947年11月28日创办潮安县第三初级中学,简称“潮安三中”,后称龙湖中学。“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具有民国风格的楼层建筑就是林修当时主持修建的,书院楼历经9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2022年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龙湖中学校友李慧智先生捐资200万元和陈树坤先生捐资50万元支持下完成加固修复,圆了所有龙中学子期盼书院楼重焕光彩的文化之梦。”  

名满天下的掌教们  

书院掌教,又称山长、院长,是古代书院的行政首领兼教学主讲,是一所书院的学术灵魂。掌教的文化水准能够衡量一所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运作情况。作为民间办学的乡都书院,龙湖书院掌教多数由州府,甚至由道台直接聘请,在古代岭东乡都书院中绝无仅有。

有史可考出的龙湖书院九位掌教中有进士五名、举人三名,他们分别是杨演时、杨天培、龚元玠、项粹斋、邱步琼、黄兆荣、黄钊、张树勋、邱建猷等。在众掌教之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龚元玠。龚元玠(1716—1796),江西南昌人,字鸣玉(又字缘山),号畏斋,是清中叶闻名的儒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来潮掌教龙湖书院,亲订学规。次年改讲席韩山书院,亦订立《韩山书院学规》(现存于《畏斋文集》)。能请到龚元玠此等人物为掌教,可见当时龙湖书院整体教学水平之高。

此外,清道光元年执掌龙湖书院的黄钊也值得一提。他生于苏州,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曾供职于京师国史馆、文颖馆,是晚清岭东的诗人、教育家、方志学家。其代表作《史呴》一书,是仅存唯一的清代龙湖书院教学讲义。

图片

龙湖书院掌教黄钊著作《史呴》,是仅存的清代龙湖书院教学讲义,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据李林勇老师透露,《史呴》是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找到的。“我们看到是《史呴》这本书的影印本,其扉页钤有‘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印’,即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钤有‘中山氏藏书之记’,可知又经日本东洋史学者中山久四郎(1874-1961)旧藏。”南都记者在《史呴》的《序》中看到如下文字记载:“岁壬午(即道光二年——编者按),余主讲潮州海阳之龙湖书院,与诸生谈艺之暇,间及史事。举其要者参以己,说得一百九十余条,录而存之。”可见,这正是黄钊掌教龙湖书院时的教学讲义,他把助于生徒八股文考试中论说时政的策论的史学观整理成稿共一百九十余条。“作为古代科举考试辅导资料,这本讲义自然备受学生欢迎,大家争相传抄,并得以在顺德付诸剞劂印刷出版,流传至今,也成为龙湖书院的重要史料之一。

图片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策划:李阳 陈伟斌

统筹:宋爽 贺蓓 陈蓓蕾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内容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本期摄影:南都记者 张驰 周佩文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马青 黄昕吾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李行 张驰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中国行
走读古书院

1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