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第一年》导演陈金辉:成长是学会自己寻找答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3-09-12 15:02

毕业第一年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意味着从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没有了父母、老师的教诲,年轻人必须学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变化?在梦想和现实面前,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图片

由广东95后团队打造的本土粤语电影《毕业第一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和试错的故事,毕业第一年的男主角陈博文在一年之内换了5份工作,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重新遇到了昔日的大学同学,接触了表演这一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毕业第一年》将于9月15日上映,在此之前,导演、编剧陈金辉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图片

作为一个毕业五年的电影工作者,陈金辉也曾经历过迷惘,他想用这部作品告诉毕业第一年的自己“你是对的,不要后悔,继续做吧”。也想通过这个故事鼓励正在迷惘中的年轻人“多去尝试,你的人生还有很大的可能性”。

1

广州是个包容的城市

粤语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

南都: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陈金辉: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刚毕业两三年,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经历着人生中这个重要的阶段。当时是疫情防控期间,我感觉这一代毕业生面对就业、生活的压力更大,我就想能不能做一部这样的电影,引起社会对这个问题关注,毕业第一年是人生中一个身份转换的阶段,意味着从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图片

这个故事也融入了我自己的经历,我毕业第一年跟着我大学时候认识的一些伙伴,还有我的两位老师一起开公司创业,我必须从一个学生蜕变成一个大人,出去接触商业项目,这是一个蛮艰难的过程,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这部电影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更多是在讲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南都:现在大部分电影都是说普通话,你为什么坚持粤语创作? 

陈金辉:其实我们也有普通话版本,但我觉得粤语版本效果更好。我从小到大都是讲粤语,对粤语有非常深的感情,这个语言环境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想让别人记住他,作品必须有地域特色,比如大家看外国电影,如果换了语种,演员表达的情绪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如何用我们最熟悉,而且最有力量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创作,是每一位创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至于会不会有观影门槛,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受众,我只是希望看到这部片子的观众好好享受它,就像周星驰,不一定每个人都get到他的梗,但也不妨碍他成为喜剧大师,对吧。 

南都:市面上部分青春片悬浮、无病呻吟,你在创作过程中怎么做到写实? 

陈金辉:无论电影探讨的是什么,我认为真实是最重要的。有些片子会刻意放大青春成长的困难,但我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人,我知道青春里肯定会有遗憾,但那不是主旋律,我希望我拍的青春片能够接地气、充满希望,传递一种励志的力量。 

其实写剧本就是写人,写人就一定要走入人群当中,研究剧本时候,我经常跟我身边的朋友聊,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写完之后我们整个团队还会进行集体创作,大家一起发散思维去思考这件事情,当大家都觉得 OK 的时候,我相信这个故事应该会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南都:很多青春片都在探讨理想和现实的抉择,《毕业第一年》的新颖之处在哪? 

陈金辉:首先,这是一部全员95后创作的本土粤语电影,电影里的一些南方元素和粤府元素会让大家感觉很亲切。其次,我们探讨的青春是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阶段,以身份的转变作为切入点,以前的电影聊这个话题的不多。另外,我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跟相对成熟的团队不太一样,拍出来的东西可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剧组的平均年龄23岁,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文凭,包括剧组开车的司机哈哈,我觉得一群年轻人能够一起完成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壮举。

图片

南都:宏大叙事盛行的当下,你觉得广东本土电影的优势和出圈点在哪? 

陈金辉:我觉得本土电影的优势在于接地气,它不会把很多力气花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不是纯粹为了“大”而大,而是注重走进人物内心讲故事,呈现人物在时代变化中的心路历程变化。本土电影想要出圈,首先我们自己必须认可自己的文化,每个语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粤语,受众很广,我们身处粤语地区的人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如何向外界展示它的有趣,对吧? 

南都:你在影片中呈现的广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陈金辉: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跟其它大城市不太一样,在影片中你能听到的粤语都不是非常标准那种,比如男二经常讲潮汕粤语,观众可以通过台词感觉到广州这个地方的包容性。我是佛山在土生土长的,从小看珠江台长大,大学也在广州就读,一直都在这一块发展,我很热爱广州这个城市,也在努力将自己对广府文化的理解呈现在电影中。

2

困难天天都有

一边赚钱一边做后期

南都:影片的主创团队是怎么聚到一起的? 

陈金辉:我们的制片人蔡媛老师和监制章榆东老师,在影视行业从业二三十年了,他们想把专业的影视知识带入学校里,帮助学生从学校过渡到行业,于是2015年的时候,他们建立了一个青年影视创作基地,全称是广东省电影家协会青年影视创作基地,每周六、日给热爱影视、热爱电影的大学生进行免费的公益培训,请一些在行业一线工作的老师来教学,从导演、摄影、美术、制片、编剧、录音、表演等8个方向给同学们上课,也会用理论结合实操带他们去拍作品。 

我们的主创团队都是这个基地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广东高校,包括广美、星海、广大等等,基地把我们培养出来,现在我们聚在一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也算是给两位老师交出了一张答卷。 

南都:是在什么契机下邀请到东山少爷来演唱影片的插曲? 

陈金辉:其实东山少爷是我的偶像,我以前受一个节目影响很大,这个节目叫《麦王争霸》,我第一次听他唱歌就是在这个节目,我觉得他的声音和他歌曲表达的主题还挺南方的,我做这部粤语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南方歌手,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但我当时还没想过能够请到他,我就先把他的《广州仔》这首歌贴近了电影,后面我们的音乐总监把东山少爷经纪人的微信推了给我,他说你自己去跟他聊一聊,看有没有机会。我就死皮赖脸地去给东山少爷的经纪人打电话,聊了有一两个小时,讲我们这部电影,她非常愿意帮助我们这些年轻创作者,也愿意让我们把《广州仔》用到电影里,包括电影之后的宣传,她也让东山少爷帮忙。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走到今天,要非常感谢像东山少爷和他的经纪人这样的前辈给予我们的支持。 

图片

南都:影片筹备过程,有没有什么趣事可以分享? 

陈金辉:有一个幕后故事可以分享,开拍前两天我换掉了原定的男主角,因为我们没有太多资金,所以请了蛮多素人演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让他们进入人物状态。排练了大半个月之后,我觉得原定的男主角的状态跟我想象的还是有区别,最后我决定换成现在的主演,现在的主演和我之前就认识,他是当年广东省唯三考上中戏的,而且他会讲粤语,我把剧本发给他,跟他聊,发现他非常适合这个角色,男主角的经历跟他的北漂经历相似,而且他很能体会毕业第一年的情绪跟感觉,对这个角色也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的创作理念比较合拍,创作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聊得来,一定要往同一个方向走,如果是相互拉扯的力,那就太累了。所以聊到最后,我确定用他了,临时换角对我来讲是一件风险性极高的事情。 

南都:正式开拍以后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陈金辉:困难天天都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时间最赶的一天,我们要拍8页纸的剧本,原本8页纸需要两天才能拍完,但因为场地和资金的关系,我只有一天的白天,如果拍不完,相当于之后所有的计划全部打乱,制片人蔡老师以前从来不到现场催场,那天她第一次到现场催场。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去了现场以后,每场戏基本一两遍就过了,也有突发情况,就是某一场戏天已经暗了,我只能不拍到天,就拍内景一点点的地方,用灯把周围的环境打亮一点,让它看起来像白天,我们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拍完了。 

电影拍完之后,我们一边赚钱一边做后期,包括调色,混音,主题曲的录制等等,都是断断续续的。有些硬件上的设备,我们也是干一个活,买一样东西,一块块把它完善。其实我觉得还蛮困难的,我还经常跟制片主任因为一些资金上的问题吵架,但大家都是为了这部电影好。 

南都:团队有没有下一部作品的计划?会不会担心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陈金辉:我们下一部想拍一个顺德的故事,关于美食和父子两代观念不一样的故事。相较于李安的《饮食男女》,我们会更喜剧一点,讲老一辈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快速发展融合思想观念的冲突。主角的父亲是开酒楼的,所以影片会用“美食”串起故事内容。后面我们的片子都会以广东作为背景,因为我们的音乐总监是客家人,我的祖籍也是客家,所以也有做客家背景的打算。 

如果资金不够,我们就继续挣钱嘛,自己赚钱自己拍。我们这么年轻,我相信一定会有有眼光的投资人看到,我也相信我们这群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值得被相信。

3

票房不能定义成功

重要的是团队的成长

南都:电影从开始筹备到现在三年了,对票房和外界的评价会不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陈金辉:我的两位老师告诉我,不要把拍电影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我看过一个电影,是一个动画片,那个主角最后终于完成了他做爵士音乐的梦想,但做完之后,生活还是会恢复平静。我们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它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成长和回忆,但它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要时常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迎接每一步。在影片制作后期,我剪片子剪到有点心情烦躁,我觉得自己需要平静下来,不能让这些东西牵着我走。事情来了就做呗,慢慢做好它,一定会完成。但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终极目标,如果把它当成终极目标,完成之后你就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而且对我们来说,这个片子只是一个开始。 

图片

我不会把一部影片的成败放在票房上,票房好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这个片子能让我们整个团队更上一层台阶,这也是成功,千万不要说拍完一部电影这个团队就散掉了,那即使赚到了票房也是失败的。至于外界的评价,做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外界的批评,如果连这个都接受不了,那就没必要做电影。 

南都:毕业第一年由学生到职场的心态转变,对部分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陈金辉:我觉得跟国内的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不只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很多人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告诉你应该怎么说和怎么做,但是我觉得更好的教育方式是鼓励你先做,你做完之后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年轻人从大学到社会的这个过程里,有父母、老师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出去了之后就没有人再告诉你了,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比如告诉你,选择题四选一,里面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我们出来社会之后,最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去找到那个正确答案。比如你今天有个任务,不是由老板告诉你要怎么做好它,而是由你自己寻找答案。 

图片

南都:你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了前者,但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没得选,这部分年轻人应该怎么平衡心态? 

陈金辉:我觉得不要把理想和现实分得那么极端,不是说要面包就一定不能要理想,其实我们也是一边挣钱一边拍电影,但我们能够把两者区分开来。如果我做这个工作纯粹为了赚钱,那就赚钱好了,如果我是为了梦想,那我从中我获取的东西就不是以钱为目标了。很多人心态不稳的地方在于既想要梦想,又想要钱,这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大家能想清楚这些东西,就不会纠结了,最怕的是反复纠结,最后陷入迷惘。 

南都:今年是你毕业的第五年,假如能够穿越,你有没有什么想对毕业第一年的自己说的? 

陈金辉:四个字“你是对的”,我当时其实也不知道我的坚持和选择对不对,当然我也不知道以后对不对,但就现在这个阶段来说,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想告诉自己,不要后悔,继续做吧。 

南都:有什么想对正在经历毕业第一年的年轻人说的吗? 

陈金辉:我用一句话总结“毕业第一年,青春正当时,无所谓对错,容我试一试”,《毕业第一年》是一部讲勇气、讲试错的电影,我希望能有更多刚毕业的学生,在他们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多尝试,可能你也不知道你适合干什么,你喜欢干什么,多去尝试,别给自己设限,你的人生还有很大的可能性。 

采写:南都记者 蹇玥 实习生 胡雨晴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电影 粤精彩
岭南特色电影《毕业第一年》

9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刘芳2.23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