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嵌瓷传承人精耕六十余载,用私宅打造全国首家嵌瓷博物馆

南方都市报APP • 探粤
原创2022-12-10 18:13

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坐落着一座集苏杭园林和潮汕民居风格于一体的庭院——金湖苑。在金湖苑中,隐藏着一座潮州嵌瓷博物馆,年过古稀的卢芝高正是这座博物馆的主人。

博物馆内景色.JPG

金湖苑景色。

作为潮汕地区的特有工艺,嵌瓷与木雕、石雕并称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色彩斑斓的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被制作成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屏画,这种技法多用于装饰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耕耘嵌瓷工艺领域六十余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影响力,发扬、传承潮汕嵌瓷工艺。

潮州嵌瓷博物馆入口.jpg

潮州嵌瓷博物馆门口。

嵌瓷作品轰动海内外,卢芝高开馆收徒传艺

广东潮汕地区有句俗语,叫“厝角头有戏出”,指的是潮汕人屋顶上的装饰,往往包括了一些戏剧故事、民间传说。这些富有潮汕特色的装饰所用的工艺,就是嵌瓷。

“除潮汕地区以外,在台湾地区、东南亚一带,只要是有潮人的地方、有祠堂和庙宇的地方,就有嵌瓷工艺的存在。”2013年,卢芝高的作品《潮州宗族祠堂屋顶》和《二十四孝图》两个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轰动海内外。

“外国人觉得这些废品、没用的盆碗,重制以后竟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嵌瓷博物馆内的嵌瓷作品.jpg

嵌瓷博物馆内的嵌瓷作品。

生于古建筑嵌瓷壁画艺术世家的卢芝高是第四代传人,2012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后,卢芝高创办了潮州嵌瓷博物馆,在收集、整理和保留嵌瓷精品实物的同时,也开始收徒传艺。

“能沉下心研究艺术的人少之又少,急功近利是没有好作品的。”这些年来,卢芝高也见证了当地瓷业的一些变化。“以前,枫溪烧制陶瓷都是一片一片裁剪好,再粘起来的。现在都是整个拿去烧制,几乎不用刻意去学习这门手艺。”卢芝高说,潮州嵌瓷博物馆里收集的作品,全部是手工制作的嵌瓷,“都是一个个剪出来的,和买成品拼接是两回事。”

嵌瓷博物馆内图.jpg

潮州嵌瓷博物馆内部。

潮州嵌瓷博物馆是在卢芝高的私宅“金湖苑”上建造起来的,博物馆内设有展示厅、示范工作室等,也是目前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集创作研究、作品交流展示以及工艺传承为一体的嵌瓷博物馆。目前馆内共有藏品100多件,包括之前轰动一时的《潮州宗族祠堂屋顶》和《二十四孝图》等作品,这些作品工艺轶群、精妙绝伦,每一件都不可复制。

嵌瓷博物馆内展示厅.jpg

潮州嵌瓷博物馆展厅。

卢芝高介绍,建立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保存这些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作品,并将工艺技术交由后代传承。然而,收徒传艺并非易事。在卢芝高看来,有天赋、能吃苦、静下心,学习嵌瓷的学徒必须具备这三种品质,缺一不可。

耳濡目染世代相传,卢渤鑫传承嵌瓷文化

卢芝高的侄子卢渤鑫受卢芝高的影响,也踏上了学习嵌瓷工艺的道路。如今,卢渤鑫也成为了一名嵌瓷艺人。

卢渤鑫说,博物馆对外开放,不少来自广东各地的学生来参观体验嵌瓷工艺,更有中学美术教师前来借用瓷片,带回课室让学生们体验剪取瓷片的乐趣。

“嵌瓷分为平嵌、浮嵌、立体嵌三种类型,立体嵌难度最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立体人物最难做,考虑到造型和人物比例,站立的人物不仅不能摔倒,还要有雄伟的架势。”卢渤鑫介绍,每一个手工制作的嵌瓷作品,都需要工艺师细心观察,才能在成品中体现细节。“首先要做框架、捏胚胎,等胚胎干了以后,隔天才能进行下一步。最后还要刷石灰水、上色,等颜色慢慢渗透下去,成品才不会褪色。”

卢渤鑫与他的作品钟馗嫁妹.jpg

卢渤鑫与他的作品“钟馗嫁妹”。

制作厝顶的嵌瓷并非易事。卢渤鑫说,制作时需要弯腰,双腿弯曲,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腿部经常酸痛甚至发麻。卢芝高对此亦深有体会。六十岁以前,卢芝高一直沿用笔名“山石”, 取山上一块被日晒雨淋的石头之意。“六月份的时候暴晒,年尾又被呼呼吹的北风冻得受不了,但我还是在屋顶待一整天。六十岁以前的我都是这样刻苦琢磨过来的。”

创作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卢芝高也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然而,回望过去的成就,卢芝高依然谦虚地认为自己没有代表作。“说实话,二十年前的作品,当时看很满意,现在回头看,常常觉得还可以再做好些。”


图/文:南都、N视频记者 李佳滢 吴彦洋

编辑:黄薇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