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揭示家庭中的“罗生门”

事件的真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感受对家庭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文|云心理课堂  冯轶惟

《春潮》,一部描述亲情的影片,对“母爱”的神圣和正面价值提出了质疑。祖孙三代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一次次的叛逆与反抗都在隐忍中归于平静,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在三代人之间暗自滋生,终将爆发……

《春潮》这部影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设计,比如整部电影似乎并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而是靠多个戏剧性事件推进的。

这一个个冲突片段像拼图一样,拼凑出三代人之间的关系、这家人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个家庭原来的故事以及每个人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当把这些片段拼到最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人物身上会出现很多矛盾的地方,使得原本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比如说,郭建波的父亲,在电影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但他却成为郭建波和母亲纪明岚的“恩怨”由来已久的根源。

今天,我们借这部影片中郭建波的父亲来谈谈那些家庭中的“罗生门”。

“罗生门”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郭建波早已去世的父亲,在全片中都是一个不堪的形象。母亲纪明岚逢人便说自己的痛苦与对丈夫的憎恨。

在纪明岚口中,丈夫是暴露狂,是老流氓。他在菜市场偷摸女人被对方丈夫毒打;在戏院暴露自己的身体吓到纪明岚的学生;他把妓女带回家,事后还少给人家钱,被警察带去调查,遭人唾弃……

相信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丈夫如此不堪,一定是造成郭建波家庭破裂的罪魁祸首。

然而,郭建波有一次却弱弱地为父亲辩解过一句,“他脾气挺好的”——尽管很快又被母亲的“狂轰滥炸”所淹没。

而纪明岚的退休后的同事聚会上,老同事们说起当年因为她和郭建波父亲谈恋爱还被关过禁闭,甚至未婚先孕。这些声音让我们不由得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是否藏着什么隐情?

影片的最后,郭建波在已经是植物人的母亲身边那长达七分钟的独白,揭开了父亲截然不同的一面。

原来,在郭建波的眼中,母亲是因为想改变命运而要嫁给城市里的男人。为了和父亲离婚,母亲写了无数封检举信,甚至叫醒熟睡的孩子到父亲的领导面前哭诉,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同情和帮助。

而作为女儿的郭建波,心中的憎恨,也是在母亲一次一次对父亲的咒骂中积攒下来的。

通过郭建波的自白,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她的家庭的破裂,不仅仅是父亲单方面的问题,母亲也并非清白无辜。

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站位不同,会造成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会经常出现“罗生门”现象。

我们常常看到,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时候,冲突的双方各执一词,对于同一件事的表述天壤之别。让人无法辨别孰真孰假,孰是孰非。

也许,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表述都是真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作为依据,根据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同一件事情发表看法。

经过二次加工的事情就这样被戴上了每个人的“滤镜”,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就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对于母亲来说,他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对于女儿来说,他却是一个好父亲。

在女儿心中,一个当她第一次来月经时,用最温柔的语气哄她,给她端热水泡脚、教她叠卫生纸的父亲,比一个只是冷冰冰地说一句“你怎么来这个了?”的母亲要好上一千倍一万倍。

《春潮》讲述的是充满伤痛的故事。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罗生门”事件也是如此。

当你的闺蜜哭着向你诉说她老公的不好时,在她老公那里,事情也许是另一个剧本。

不同的身份角色,带来家庭站位的差异,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也无从知晓。

所谓 “清官难断家务事”。

其实,事件的真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感受对家庭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没有触碰到对方的底线,怎样从感受层面着手进行情感的修复。

这,才是应对之道。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