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护绿接力披肝沥胆 ——弘扬“岳山造林”精神系列报道之二

肇庆西江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护林员在瞭望塔守护着茫茫林海的安全。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周永龙 吴威豪

特约记者 徐维宁

通讯员 蒙莹莹 谭上洲 李文文

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从端州区驱车约两小时,到达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沿着弯曲延绵的山路进入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幅青山环绕、绿水悠悠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枝繁叶茂的岳山林场,生性活跃的野生白鹇,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蓝钟镇境内,保护区北部与清远连山、广西交界,东、南、西与蓝钟镇的古城、太平、双兴为邻,构筑了一道辽阔的天然生态屏障。

近半个世纪前,怀集县委、县政府响应“绿化祖国”号召,开展“岳山万人造林大会战”。   

全县万名热血青年,举着红旗,扛着锄头、铁铲、铁钎,挑着粪箕,迎着秋风,雄赳赳气昂昂从县各个公社出发,浩浩荡荡奔赴怀集县蓝钟镇岳山,他们要用双手为岳山换上新装,打造十万亩绿林。

栽树不易,护树更难。一代代护林人薪火相传、植绿护绿,让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生不息。

一生扑在林业上的老场长

走进岳山林场保护站,旁边是两栋废弃的建筑,这是以前岳山采育场的站点,也是第一代护林员住宿办公的地点,墙壁早已斑驳不堪,掉色的防火护林发展标语向人们述说着林场往日的沧桑与变化。

“我可以说是‘林三代’,爷爷当时在林业局工作,是参与‘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先辈,叔叔曾是冷坑镇金坑林场的副场长。”在岳山林场保护站的宣传长廊,岳山林场场长谭永盛指着发黄的照片自豪地说:“这是我爷爷谭昌棉带着省内外参观人员到岳山林场学习种植经验的照片。”在谭永盛眼里,爷爷那一代人为岳山十万亩荒山变绿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小感受着他们忠诚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见证着这片林场从荒凉到生机盎然的华丽蜕变,我也逐渐爱上林场。”谭永盛三十多年来扎根林场、奉献林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爷爷等老一代林场人的影响。

1998年,谭永盛接过前辈的棒,进入位于冷坑镇的金坑农场,担任会计兼检尺员。2000年8月,谭永盛调任岳山林场场长。对初任场长的谭永盛来说,培育苗木、造林整地、割灌抚育、防火护林等都是难题。为此,他总是主动“缠”着前辈学习护林技巧,凭着这份劲儿,他很快上手成为林场的“大管家”。

“树木成林要十多年,成材要几十年,一些珍贵的树材更是要花费百年心力去抚育,我接手的可是一项长久的大工程。”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谭永盛深感责任重大。

令谭永盛头疼的是如何解决历史欠债:补缴拖欠老职工的社保费,让老职工顺利退休。谭永盛思索后,决定以“开源节流”方式稳定林场经营,他一边以身作则,主动放弃使用公务车,每天往返家与林场30公里山路都是驾驶自己的摩托车,大大减少林场的公车维护开支;另一边大力加快林场发展,增加林副产品收入,确保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最后解决了拖欠职工的二十多万元社保费,确保老职工顺利退休。”谭永盛自豪地说,他个人口碑自然而然得到员工的认可,林场上下空前的团结一致。

时光荏苒,近半个世纪过去,岳山林场的小树苗在护林员的精心养护下已长成参天大树,林场覆盖面积5万多亩。对于面积如此大的林场如何做好防火防盗,“防火除了靠防火员每天巡逻外,对村民的宣传也很重要。至于防盗,山人自有妙计。”谭永盛说,“平常除了在5个主要出入口设置监控,关键还是要与附近的村民搞好关系,一听到什么风吹草动就可以马上采取行动。”

谭永盛上任初期,就遇到过偷伐者,由于与附近村民熟络,收到村民通风报信后,护林员根据运输车辆的车胎印,一路追查成功把木材拦截下来。这样处置几回后,基本没有遇到盗林事件了。诚然,5万多亩的林场单靠十来个护林员去保护会顾此失彼,谭永盛这招则是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的必然回报。

为更好继承第一代岳山造林人的“衣钵”,谭永盛主动放弃在怀集县城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对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选择回到岳山保护站,始终坚守在护林第一线,生动演绎两代林场人对这片山林炽热的爱。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谭永盛将青春奉献给了大山,传承着“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精神。新老接力,又让更多护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只为守护绿水青山。

大山深处的接力棒

每天早上8时许,岳山林场的护林员刘强兴、欧始多、莫论祥等人,都会沿着既定路线进行巡查。“护林防火常记,青山绿水长存”等字样在山上显得格外醒目。

跟随着护林员足迹,记者穿过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茶杆竹林。来到林场深处,那里古木参天,樟树、楠木守望着苍穹,而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人工杉林。

2017年,刘强兴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回到村里,接替了老护林员的班,成为新一代护林员。山林里,记者见到刘强兴拿着长柄镰刀一边巡查一边清理杂草灌木。刘强兴说:“这份工作虽然枯燥,但责任重大。我们这里山连山、树连树、片连片,哪里是沟,哪里是树,我都清清楚楚。”

新鲜血液的护林队伍背后,写满谭永盛等老护林人的苦心。“谭场长把我们都当成他的孩子般寄予厚望。我们只有做得更好,才不辜负他的用心栽培。”刘强兴说,他初到林场时,场长谭永盛和他谈心道,林场虽然条件艰苦,但干的却是最光彩的事业,护林育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要把林业做成有奔头、有干劲的行业。

听着风声、嗅着树香,绿正在向外延展。在山头上,欧始多完成了当天的巡山任务。欧始多是岳山麓下古城村的老支书,如今也成为一名护林员。欧始多说:“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传承好、坚守好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山顶戴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站在山头上,望着满山绿海,他说:“以前经常有村民带火种上山采药,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已经很少人进山采药了。村民种树养树保护树形成了习惯,人人都有责任,本村不能毁坏,外村也不能毁坏,历来乡村民约都是这样的。”

同属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温泉林场,也是在那一段激情如火的“造林大会战”中成长起来的。漫步林中,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像巨伞一样高高耸立,阳光从杉木林顶部照下来,光影斑斑。记者爬上十几米高的瞭望塔,放眼四周,满目苍翠,山风在林间嬉戏着,惊起林涛阵阵,尔后夹杂着负离子扑面而来。目之所及,越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远处就是高耸入云的头岳、二岳、三岳。

在温泉林场,现年65岁的冯超会向记者讲述那年“造林大会战”的峥嵘岁月。“每天起早摸黑,在荒山上挥锄抡铲开荒,把野草杂树枯枝,统统劈除铲净,顺着地势把山坡开辟成梯地,按规格挖坑种地。1975年造林期间,下起好大的雪,寒气冷风吹裂了手足,依然挡不住我们一颗颗火热的心。”如今,冯超会选择坚守在温泉林场,成为一名护林员,继续为林场育林护林作贡献。

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村民进山不得携带火种,不得砍伐山上的林木,并把相关规定宣传到周边各村,号召大家互相监督。”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谭鹰说,管理处在温泉林场瞭望塔安装了全自动监控摄像头,一旦发生火情,能够早发现、早处置,护林员手机定位,进行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的监控,防止任何火灾隐患的发生,至今保护区未发生一起山火。

谭鹰介绍,这几十年,岳山林场走过了荒山绿化、经营管理、低产松林改造、全面保护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造、封、限、改、防”为重点,制定封山护林育林的措施,开展爱山护林的宣传教育。即使在1988年,对第一代新造林地的杉林和马尾松林进行主伐,亦决不违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抚为主、抚育与利用相结合”原则,对采伐后的山地按照高标准造林,保证每年采伐迹地能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珍稀物种绘就最亮底色

百鸟归巢,古木参天。在岳山林场,犹如走进一个古朴苍劲、梦幻的绿林仙境,里面的一树一木一花一果一鸟,共享森林特色多样美景。岳山林场保护站后面山坡上,三棵挂着“名木”标识的参天杉木见证了岳山林场从荒山变林海的奇迹,也验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三岳自然保护区栉风沐雨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期间两代林场员工坚持不懈育林护林,格木、穗花杉、香樟、孔雀豆等1000多种植物,在保护区内蓬勃生长;珍贵的植物金毛狗、桫椤、大羽桫椤、喜树、台湾苏铁和秃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保护区分布生长;八百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在保护区觅得踪迹。

“近年巡山也能看见有七八十只一群的白鹇在山林间出现。它们像精灵般与林海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咕噜咕噜的叫声如舞动着生命的音符,蟒蛇、野猪踪迹也随处可见。”谭永盛说,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为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带来的是无价的生态和自然财富。

如今,保护区内绵延无尽的山峦,杉林松林茶杆竹遍谷,野溪小涧泉水汩汩不绝,确保了水源涵养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发展的环境基础。仅在水资源这一项,便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怀集县西部小盆地的蓝钟、马宁、岗坪、梁村、大岗、冷坑等六个镇中,有90多个村、6万多户家庭、3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和占全县三分之一的16万多亩耕地的生产用水,均依靠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源供给。

三岳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性功标青史,它无不展示着人类的智慧、民主的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几代护林员对大山的热爱,代代传承坚守,让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绿荫能够永远地绿下去。他们默默无闻、无私付出,铿锵誓言响彻林海……

发布于:广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