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工作坊第三期】长时程视野下的华人移民与边境扩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21浏览次数:24

2013年531日,中华文明研究中心第三期访问学者工作坊在复旦光华楼东主楼711会议室举行。工作坊由中心访问学者,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研究系的郭慧娟教授主持。国际知名学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柏林高等研究院安东尼·里德(Anthony Reid)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科大卫(Dr David Faure)教授、蔡志祥教授、贺喜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连瑞枝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牛军凯教授,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郑莉教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白斌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教授、王振忠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温海清副教授出席并参与了工作坊的讨论。

       


工作坊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葛剑雄教授、王振忠教授和科大卫教授担任评论员。在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发表短暂的欢迎致辞之后,讨论正式开始。首先是澳大利亚东南亚研究著名学者里德教授发表的题为“中国和东南亚:界限与交织”的报告。里德教授讨论了历史上错综复杂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观点颇具启发性。之后,董少新教授根据平时教学所得,通过对比西域与南海的地理位置,西域南海与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西域南海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分析了西域与南海的异与同。科大卫教授与贺喜博士讲述了广东、山东、太湖等地最后一代生活在水上的居民的故事,通过生动的田野考察资料,让听众了解了水上居民的自我身份认同方式,不同于陆上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社团组织方式。连瑞枝教授以大理的鸡足山为中心,通过对佛教经典、传说、家谱、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的解读,从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云南社会在明代军队控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帝国边界上的移民活动”。围绕着该主题,温海清教授、牛军凯教授以及白斌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元代云南地区的外来人群”“越南莫氏复国活动与中国边民”“渔业组织与海洋秩序”的演讲。

在第三部分关于海外移民的讨论中,郭慧娟教授为我们描述了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移民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动,并分析了这种强劲的经济扩张势头背后的深层原因。蔡志祥教授讨论了十九世纪以来新加坡不同族群的妈祖信仰,用“宗教策略”检讨了之前妈祖与地域社会研究的“姐妹”关系和“分灵”关系的理论论述。来自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郑莉教授通过对马来西亚芙蓉坡兴化人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同乡同业传统在海外华人中的传承与运作机制。

     


 

    工作坊当天,葛剑雄、王振忠及科大卫教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分别作了认真的评议,会议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旁听的学者和同学也对议题进行了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