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 | 当年潮州府是如何兴建的?

潮商
2021-06-10 11:11 来自广东

公元1368年,元朝覆灭之后,建立起朱元璋为皇帝的明代皇朝,洪武元年(1368年)2月,潮州路完全归附明朝,洪武二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这时候中国进入了封建衰落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国家更加统一巩固。

潮州府却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很快,明初洪武十年(1377年)全潮州府共60097户,214400人,到永乐元年(1403年),二十六年间,就增至80691户,284400余人。增长近百分之四十。这是安定发达的标志。

明代初年(洪武三年)潮州府城在宋元旧基上修筑完整,全部用石砌,高厚坚固,共有东门、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镇南门、望京门、永定门七座城门,城门外还筑瓮城,上面建屋。北城墙环绕至金山后面,共长约7500百米,城墙高8米多,城面5米。此外,还在西湖山麓夯筑外城,高3米多,宽2米,长达1700百余米,又开辟了紫竹门、水仙门、西门、靖北门,作为府城的外廊。这样的形制保留到近代。

在这规模宏大的府城里面,把居民区分为承宣、宝善、澄清、制锦、甘露、华萼、春桂、名贤、顾昌、崇福、从桂十一坊。街道则建成正大街、东街、仙街、第三街、第四街、赞善街、金城街、北门直街、摧锋街等。府衙前建起了镇海楼,楼上木栏的柱头上,饰有108只形态各异的木雕猿猴,刀法简朴生动。

镇海楼东北,重修元代元二十ー年复建的路学为府学宫。洪武二年,又在府治西侧建起海阳县学宫。在东门外,宋代始建的济川桥斜斜崩坏,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破除西湖怪石,带头捐款,官更吏和富豪也响应出钱,对大桥进行大修,补筑桥墩,更換石梁,用上了数以千计的石条,五千条以上的木料,把大桥修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规模,桥墩墩面宽阔,有的超过百平方米,桥面宽达十米,改名为广济桥。宽广的大桥上还建起辅屋一百二十六间,开展商业贸易,成为“一里长桥一里市”的水上长街,在二十四座桥墩上,还修起二十四座不同式样的庙台楼阁,供着神像,绘制壁画,加上诗词对联,简直成为文化长廊。

广济桥西与建有三层高楼的东门相连,景色更加壮观。《广志绎》中盛赞当时潮州风光,指出“今之潮非昔矣,仕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

明代的桥东韩山,大规模扩建了韩文公祠,成化二十年,祠里面重刻了宋代苏东坡撰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天顺五年又树起了祠前的石碑坊,嘉靖年间,又添上“功不在禹下”的记功碑,这也是明代潮州府城建设的一部分。此外。在府城东南韩江对岸,又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起了高46米的凤凰塔,主持建塔的知府郭子章在塔门题了一副对联: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

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这座七层高塔,展现明代潮州府水利工程、建筑技艺、文化风貌、风景布局的高峰。

潮州进入明代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很大的进展,政权的建制也陆续扩大,洪武二年建立潮州府时,属于岭东道,只辖有海阳、潮阳、揭阳及程乡(即梅县地区)四个县,后来逐渐增加县份,成化十四年,建立起饶平县,嘉靖三年,设惠来县,隔年,又设大埔县,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和普安县(万历十年改普宁县);隔年,又置平远县;崇正六年,又立镇平县。这样,潮州府就管辖着潮汕至梅州共十一个县了。其中潮汕部分,也已设置了七个县,奠定此后四百多年直至近代的地方建制的规模。

在这些明代新建的县份,也都是三个古县的规制相似地进行建设,而又是各具特色。揭阳是古县,宋以来仍未建城,元至正十二年砌禁城二百丈,外筑土城八百余丈;到明天顺四年オ扩内城至三百丈,外城扩至一千六百丈。弘治元年オ筑成砖石城,天启元年在东北角重建学宫,开东城门叫进贤门,经多次重修,成为今天壮丽的楼台。潮阳城在宋元和十四年迁到棉城之后,元至正十七年才开始筑土城,天顺四年开始垒石城,周九百八十四丈。这个县的海门城自明洪武二十七年始建,天顺六年重修,周围达六百七十三丈。其他各县如饶平城筑于成化十四年,黄冈镇城则建于嘉靖二十七年,大埕所城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已建成周长六百四十三丈的石城。一直保存到现在,十分雄伟。

南澳镇城则建于万历四年,惠来城建于嘉靖二十二年,嘉靖三十二年加筑神泉所城,澄海县城建于嘉靖四十二年,城北设水关,而蓬州所城则早在洪武三十一年砌成周围640丈的石城,是规模较大的所城。普宁县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城址原在贵屿,万历三年才迁到洪阳。这些城池,现在大部分已经拆除,但在历史上却是很具保安功能的宏观巨构,是一代兴旺的物象。

来源:海滨邹鲁是海阳 文/陈历明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