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文石:诠释科学家爱的内涵(2)

http://gongyi.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3:53  中国环境报
潘文石:诠释科学家爱的内涵(2)


潘文石:诠释科学家爱的内涵(2)

  要让村民饮上干净卫生的水。他连夜找到县委书记,极力陈述改善村民饮水的重要性。书记被感动了,在当地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拿出了钱解决大家的饮水问题。附近的村民们知道了,也纷纷找他相助。很快,村民们都喝上了干净的水。

  还要让村民能看上病。他四处筹措资金,他找朋友捐助了50万元,地方政府又投入60多万元建医院。医院建成举办典礼的时候,他又找了十几个医生给大家义诊,并拿出药品免费赠给大家。吃饭的时候,有个小青年来找他,他说:“我家里的阿婆,不会讲普通话,但是她托我来转告你,只有积德的人,才会做积德的事。”建成的医院条件很好,有一个天井又通风又能排水,医院大厅还有大屏幕电视。

  更要让村民使用沼气。有一天,他在崇左岜旦屯村口贴出一张告示:收购牛粪。村民们议论纷纷,潘教授要做什么?有好奇的村民们索性就卖给他两大车牛粪,他什么也不说,先卖起关子,他把牛粪和杂草搅拌在一个池子里。3天后,盖了盖子的牛粪池冒出气泡,他竟用它来烧水做饭,还能点灯照明。有人惊呼:神了,太神奇了!村里一下子轰动了,随后传遍附近的十里八乡。他就这样巧妙地让村民们认识并学会了使用沼气。沼气原料当地俯拾皆是,比起烧柴来,沼气用起来省时、省力又方便,谁也不愿意上山砍柴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样,村民

  就不会上山和白头叶猴争夺资源了。

  白头叶猴还遇到了另一个生存危机。他考察后发现,白头叶猴的栖息地附近有两座采石场。采石场赚钱容易,但石山没有了,白头叶猴也没有家了。可是当地是贫困县,采石场毕竟能带来财政收益。他又再次敲响了县委书记的门。

  县委书记是支持他的,他被这个科学家的执著精神所打动,他说,潘教授,我非常感动,我知道你的来意,我怎么能坐视不理呢?我会采取措施的,虽然县里财政困难,可是你说得对,要是连生存的环境都保护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何说起呢。谈话结束后,没有多久,两座采石场就被县政府关闭了。采石场“轰隆”的爆破声没了,白头叶猴又重新回归到石山里。

  他的威信就这样树立起来了,当地老百姓说:“山里的一花一木是潘教授的,飞禽走兽是也是潘教授的,什么都是潘教授的。”他动容了,付出的有回报了,他还在继续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百姓慢慢转变了观念。十几年后,崇左区域内猴子的数量已经有600多只了,在他刚到崇左时,其数量只有90多只。他用他的努力和奉献,换来了老百姓的尊重和理解,换来了百姓环境意识的增强。他们舍不得捕杀动物了,他们感谢潘教授,作为回报,他们也要保护潘教授热爱的猴子,帮助潘教授做科学考察工作。

  渐渐地,他看清了科学的世界,当年那部《环球旅行记》催生出来的人文情感,点燃了他的科学考察激情。这种人文精神滋养着他的灵魂,使他在臻美追求中洞见真理,彻悟道德。科学与人文,从来就是一对互补、互惠的孪生兄弟。没有人文精神濡养的科学,是冰冷的理性和闲置的工具;没有科学照亮的人文是虚妄的想像和平庸的说教。他让科学与人文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君子之室,何陋之有——1996年11月15日。”在广西崇左县罗白、板利两乡交界的弄官山区,一个废弃的军库,3间没有窗户的屋子,墙上东倒西歪的裂痕,室外用土坯垒起来的简单灶台,他用焦炭在墙上题写了这样的字迹,这是他在广西崇左生活的地方。在广西,他一待又是十几年。每天,他带着研究生对白头叶猴的野外种群进行跟踪观察,一日不曾间断。猴子早出晚归,天一亮就要离开栖居地去四处觅食,天黑前再回到自己的山头。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他们逐渐了解了现存白头叶猴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分布格局,为白头叶猴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考察报告与规划;摸清了白头叶猴生物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其种群动态、社会行为、繁殖策略以及它们的栖息地、食物、社会组成和结构等。他的科学研究之路又收获了新的成果。

  1996年,他接到荷兰王室的一封来函,信里说他已获得将由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金奖——诺亚方舟奖,邀请他携夫人于当年11月1日到荷兰旅游并到王宫领奖。这是一个在当今世界上极少人获得的荣誉。此时,他还住在广西扶绥杳无人烟的一个山洞里,每天以方便面和山泉充饥,对白头叶猴进行科考。经过慎重考虑,他提笔给荷兰王室回信:“我非常感谢国王授予我奖章,但是我正在开展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无法离开,能不能给我寄来?”王室回信说,我们很理解一个科学家时间的宝贵和重要,这个奖章一定是你的,但是不能随便寄出,我们会派一位大使到北京给你颁奖。

  1997年4月,时隔了大半年以后,当他回到北京时,荷兰大使也如约到北京为他颁奖。大使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教授,您的故事就像诺亚方舟的传说那样,你所做的事情时刻都为着人类,你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物种与生命的思考。”

  子孙后代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不能不发展经济,但是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环境,又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有一个小男孩,自小在广东汕头海边长大,因为喜欢游泳,一放学他就朝海边跑去。有一天,巨浪翻滚,他意识到台风袭来。当他连忙从水中游向岸边时,脚上碰到了一样东西,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衬托着他,他没有下沉,大浪中,忽然有人拉住他的手,他得救了!上岸后他回头一看,有两只海豚在海里交互跳跃着,波涛中掀起美丽的浪花。这个落水的少年就是潘文石。自那时候起,他的心里埋下感恩的种子:“一定要好好保护中华白海豚。”

  于是,当他结束了对白头叶猴的研究后,便在广西北部湾钦州三娘湾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

  钦州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西部城市,一条条管道铺起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起,经济要腾飞,重大的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陆陆续续破土而出。工业生产正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建设一个崭新的工业现代化城市,这是广西人民的心愿!金桂林浆纸项目、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都即将建成投产,其他中小项目更是数不胜数。

  钦州市不仅有着发展工业的优势,钦州的三娘湾里,也生活着世界范围内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有人问他,潘教授,又要发展工业,又要保护动物,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吗?

  他自信地一笑说:可以,子孙后代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不发展工业,但是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环境,又得从现在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都很重要,关键是找到平衡点。

  造纸厂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金桂林浆纸项目投产4亿元在广西建厂,厂址又恰好在三娘湾。他找上门去,坦诚地提出看法:造纸厂污染严重,排出的废水应该减少到零排放。在那次谈话过程中,他提出了很多建议,一位姓邱的老总很客气地接待了这位科学家,但是,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入,意味着前期投产压力会更加巨大,邱总流露出为难情绪,不过临告别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潘教授,请你放心吧。

  一年后,他再去拜访时,惊喜地发现,公司污水处理系统投资由原先的1亿元人民币投入提高到5亿元,环保技术设备从奥地利、德国等制浆造纸发达国家引进,把近海污染减到最低了。

  他由衷地欢欣,他站在钦州的工业布局图上,纵然是星星点点布局的工业,纵然是一条壮观的经济腾飞之路,可是低头水清,举目天蓝,映入眼帘的是人和动物共生祥和之美。

  他说,自然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要遵循一种环境伦理,尊重演化的规律。动物的行为学很多烙印都存留在人身上,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也是从动物演化过来的,如果人类不懂得演化的规律,那么人的文明永远达不到光辉灿烂的境界。

  他还说,研究做成什么样,与研究者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在广西野外考察的时候,当地人真的穷啊。我和研究生就达成共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和动物从共同的生存瓶颈中走出来,彼此和谐共生。

  现在,他的小船漂浮在三娘湾里,他手持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白海豚,并心情坦荡,思绪澎湃。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总是开朗豪爽,因为他们经常感受着大自然的宏伟。他乘坐的小舟显得又小又弱,仿佛旋卷的风暴可以把它腾空掀起,又能一下子将它掷下深渊,然而它总能昂首而进,出没在蓝色的波涛中,飞出雪白浪花的尖顶。他把根扎在广西了,他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他有了新的发现,他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这些心愿,和成群的海鸥一起,尾随着这叶小舟,飞翔起来!

  采访札记

  做让世界更美的事

  张春燕

  作为一名科学家,潘文石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愿景:物种多样、生态和谐、人民生活健康祥和的世界最终会建立起来。因为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力量,整个世界就会越来越美。他常常对他的学生们说:“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应当为周围的人;我们的辛勤劳作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光,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自然不只是为了当代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了子孙后代。”

  潘文石的故事启发我们,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

  我们需要有独立研究精神的科学家。不依附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以一对十,也绝对不在谬论前妥协。

  我们也需要秉持理性、深入到一线实践中的科学家。潘文石多年来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研究,从来不在空中楼阁里写论文,他说,论文再多,专著再多,评的职称再高,对老百姓的生活有改变吗?动物没有得到保护,老百姓依然贫困,你写那些论文有用吗?

  归根到底,科学家应该具备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有人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这六要素,你也许都能在潘文石身上找到影子。

  潘文石说,也许是他的基因里就带着一股到未知世界冒险的冲动,所以他乐于在宽广的自然天地里行走,做一些让世界更美的事,50多年来从未改变。他说自己会一直行走下去,直到不能再走为止。在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里,你看到了一个放大的人字,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心里温暖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一个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中国环境报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