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ing your free trial? Only 9 days left! Upgrade Now
Brand-New
Dashboard lnterface
ln the Making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developing a fresh new dashboard interface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We invite you to preview our new dashboard and have a try. Some features will become unavailable, but they will be added in the future.
Don't hesitate to try it out as it's easy to switch back to the interface you're used to.
No, try later
Go to new dashboard
Like
Share
Download
Create a Flipbook Now
Read more
01.《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文昌帝君阴骘文》(上)(ED2000.COM) Read More
Home Explore 01.《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文昌帝君阴骘文》(上)(ED2000.COM)
Publications:
Followers:
Follow
Publications
Read Text Version
More from LIN Ke
P:01

文昌 周士 《 帝 安原 安 君 著 士 全 陰曾  書 白 騭 琦 話 文 雲 解 上 譯 》 注 上 卷

P:03

目录 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 i 又序 v 安士大居士法像 viii 像贊 xiii 周安士居士傳 xiv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天賜興儒 降嗣赤帝 26 補袞和衷 邛池化龍 28 惇睦親族 遇佛得度 31 初聞佛理 幽明交理 34 情動入胎 流矢集體 36 不愧孝友 隸掌桂籍 39 殛罰淫神 當來證果 41 未嘗虐民酷吏 酷虐改行 救人之難 奇冤立判 除暴佑良 濟人之急 貧富富貧 憫人之孤 慰友重泉 容人之過 舉不避仇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清河善政 雪山大仙 人能如我存心

P:04

論心心不在內 心非有在有不在 心不在外 心含太虛 心不在中間 天必賜汝以福 45 欲界六天 無色界四天 49 色界十八天 附問答 於是訓於人曰 58 人種從光音天來 人須知十二因緣法 66 人稟四大而生 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 71 人為四生六道之一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73 人有十時 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75 人面如地形 人死有六验 87 人有六根六塵六識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慎刑諸圖 三子皆贵 决狱平恕 不逮妇女 辨雪冤狱 执法无后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鬻田济人 蠲租得第 免死得元 逆旨害民 救蟻中狀元之選 救蚁延龄 蚁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榮 方便行杀 毙蛇抵命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福田心地圖 指上植福 五里铜盆 身小声宏 一月布施 十粒除贫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世间善愿 號同古佛 出世宏願 發願先度 三童發願 四十八願

P:05

有願易度 發心即勝二乘 91 小常平倉 93 利物利人 96 樂施不倦 98 碎碑刻碑 101 潛消弊政 帝君示敕 103 主為畫像 修福修善 出家報父 108 修懺遇母 110 廣置義田 樹德資親 112 獨成勝舉 至性感人 116 度友全信 正直代天行化 道藏源流 122 道藏摘語 檢校善惡 經救全城 枷鎖自脫 慈祥為國救民 僧作天王 盲者得視 設法救民 誠感父骨 忠主 鞠躬盡瘁 孝親 五母悲哀 舉國孝養 異香遠聞 敬兄 愛敬交至 信友 千里赴約 或奉真朝斗 七星救焚 禮斗免盜 或拜佛念經 阿難結集 此土聞經 得免驢胎 得免豬胎 報答四恩 禮塔度親

P:06

酬恩護法 廣行三教 125 論廣行之益助揚王化 127 培植真儒 毀教現果 潛消禍亂 132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免難濟厄 免官救吏 136 遙救堂崩 贖罪得子 矜孤恤寡 138 矜恤交至 逼孀現報 140 為主存孤 142 敬老憐貧 144 牛殺三人 鬼能止焚 146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餓夫酬德 速得貴子 149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掩骸現果 作子酬恩 152 家富提攜親戚 菜羹得名 大愉快事 歲饑賑濟鄰朋 因荒釀禍 抗疏救遼 增價免饑 自諱其德 種豆代穀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遭譴不悟 幹蠱裕後 作牛示罰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死無奴婢 悍婦產蛇 小奴為祟 難忍能忍

P:07

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 i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惟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 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 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簿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 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 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曆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 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淫和殺二種惡業 [01],是一切眾生生生死死輪回在六道 [02] 的根本原因。最難 斷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殺。在這兩種惡業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愛的人, 淫業還能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心裡徹底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欲念,只有斷 惑證真 [03] 的阿羅漢 [04] 能夠做到啊!其他人雖然貪愛污染習氣有深淺不同,但都 因習氣糾纏薰染意識,故無量劫 [05] 來得不到解脫。殺業則世上認為本來就是這樣, 憑藉自己的強大,侵犯弱者,用眾生的肉,滿足自己的口腹,只顧一時的快活, 誰相信無量劫以來改頭換面互相酬報?《楞嚴經》說:“因為人吃羊,所以羊 死為人,人死為羊,互相吞吃,以至於十種生命 [06] 都是這樣,生生死死,互相吞殺, 報應無窮,惡業惡習與生俱來,窮盡未來,永無休止。”古時候的大德說:“如 果想要知道世上戰爭的原因,那就請去聽聽屠宰場裡半夜裡的叫聲。”既然造 了殺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殺的果。不去考慮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殺生實 在可怕啊!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重哀湣,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 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 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 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 鹹備法戒,悉存高抬貴手。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 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 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 惡莫作,眾獸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 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下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 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 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 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 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 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 01. 眾生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好的思想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行 為叫做惡業。 02. 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03. 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04. 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中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有三義:一、 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三、應供,應受天 上人間的供養。 05.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大時或時分,指通常年月日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06. 指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P:08

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 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已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 獲斯巨益,校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周安士先生,恭敬稟承佛力加持,特別垂跡東土,哀湣眾生,就寫了《欲 海回狂》一書來說明戒淫的道理,寫了《萬善先資》一書來說明戒殺的道理。 旁證博引,事實確鑿,詳細他說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 滿懷著乾父坤母 [01]、民胞物與 [02] 的大慈悲心,永遠斷除傷風敗俗,擾亂倫理, 憑藉強大欺負弱小的惡習。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把《文 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使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人,怎麼存心做事, 大到治國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鑒。因此就使古聖先 賢所說的主敬 [03] 慎獨 [04]、正心 [05] 誠意 [06] 就再不是空談了。以上三種書,文詞理義, 都是冠古超今,補益群經,輔佐治國。因為他憑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繼 承了佛祖聖賢的心法,並且用雅俗共用的筆墨把文理奧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雖 然已經能夠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了脫生死,擺脫 輪回,怎麼能夠保證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氣節?那麼要保證永遠生於善道 ,[07] 序 廣修福慧,不墮落惡道 [08],互相報償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脫生死難道是那麼 容易的嗎?只有勤修定慧 [09],斷惑證真的人,才能擺脫輪回,徹底自由。其他 的即使地位高到天帝 [10],再上推到非非想天 [11],福壽享受人萬大劫,都屬於被 善惡業力 [12] 所束縛者,隨善惡業力而輪回啊!因此,安士先生特依靠佛力加持, 帶業往生淨土的方法,彙集淨土經論要義,編輯成為一本書,叫做《西歸直指》。 如果能夠閱讀這本書。仔細思考,堅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發出度生的大 願,求生西方淨上,那麼無論他底子是好是壞,罪業是輕是重,工夫是深是淺, 01.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地是眾生 之父母,萬物從天地生,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好象都是兄弟姊妹一樣。 02. 民為同胞,物為同輩,應博愛一切人與物。宋·張載《張橫渠集》一、西銘: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03. 主張恭敬、端肅。《易》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04. 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05. 出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德化天下先從治國做起, 要治好國,先從整理家庭孝悌之道做起,要整治家庭,就要先從自身做起, 要搞好自身,就先要正心,不走彎路,要正心,就先要誠意,降私欲,不 著一物。要想誠意,就要認識宇宙的本來面目,而字宙的真相在於以慈悲 之心推及萬物,周遍法界而無所不窮也。 06. 見 05 注。 ii 07. 指天、人、阿修羅。 08. 指地獄、餓鬼、畜生。 09. 指禪定與智慧,即三學(戒定慧)中的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 照了一切事理為慧。 10. 忉利天的帝王。 11.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最高的一層天。 12. 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P:09

只要能夠信心願力真切,持佛名號,沒有不在臨命終的時候,依靠佛力加持, 序 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往生淨土了,那麼就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永不 iii 輪回了,就能在當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將來就成佛得道。這其中的含義、 道理和好處,只有證道才會知道,本來就不是筆墨和口說所能形容的。這是已 經相信發願,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應道交 [01],才獲得了這麼巨大的利益,比 靠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其中難易何只有天地之隔呢?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 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 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 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 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 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 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 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縣,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 贊成,殆非小緣。 現在世界各國大戰多年,我國南北兩方因意見不同互相攻擊,而且多年以 來,水災風災旱災,地震上匪,瘟疫等災難,一個接一個,遍佈各地。統計中 外所傷亡的人,不會少於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弟子不才,濫竽充數, 混在出家人中間,沒有證得道果,僅有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沒有一點救 人的力量。有位同鄉是芹浦的劉在霄先生,是個清高耿直的君子,繼承先輩的 德業,虔誠地信仰佛法。今夏來山訪我,談到近來中外情景,悲痛他說:“有 什麼好的辦法,能夠救濟?”我說:“這是苦果,有果一定會有前因。如果想 要救苦,必須斷除惡因,惡因一斷,那麼苦果再也無法生起來了。因此經上說: ‘菩薩害怕造惡因,眾生則只害怕惡果’。”說完我就把《安士全書》送給他 看,希望他刊版印刷廣為流通,使大家都能見能聞,一起走向解脫的道路。劉 先生非常歡喜,馬上就叫他的外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印刷流通,請我代為作 序,製版刊印。回憶戊申年間,我曾勸李天桂在四川刊版流通,他也請我作序, 後來因為因緣不具足,事情竟沒有實行。現在承蒙劉公毅然贊成,這真是非常 殊勝的因緣 。[02] 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 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于《陰騭文廣義》 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慈悲之帥,《省庵不淨觀等頌》 為滅貪欲魔軍之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 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 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 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豪授記。 我個人認為《袁了凡四訓》是改過向善的嘉言,愈淨意的淨心事蹟,是至 誠感天的德行。他們寫自己的體會,出自肺腑,不僅把意思和道理充分表達出來, 事理 [03] 圓融,而且在實際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為嚴格純熟,精到詳細, 01. 眾生之感與如來(佛)之應互相交流。 02. 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由此 因緣和合,便生出谷米來。 03. 因緣所生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無為法叫做理。世間森羅萬象叫做事,

P:10

委曲盡致。因此就附印在《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還有《蓮池戒殺放生文》 是消滅殘忍魔軍的慈悲主帥,《省庵不淨觀等頌》是消滅貪欲魔軍的淨行猛將,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沒在苦海眾生作普度慈航,於是就附在三種法門之後, 好象錦上添花,放燈於鏡旁,光輝燦爛,悅人心目。真正好好地讀一讀,那麼 不忠不恕的念頭,好象冰遇到火一樣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來, 從此步步進入勝境,漸人漸深,不知不覺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開發了,這樣 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出離輪回,往生淨土,頂禮彌陀,親蒙授記,最後成佛。 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 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覷無雖光。余詳戍申序中,茲不復贅。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古莘釋印光 [01] 謹述 敬為讀這本書的人祝賀:長久以來沉沒在受業力牽引的苦海之中,忽然 遇到了慈悲救渡的舟航。遵照實行忠恕之道,歸依頂禮最高的真理,走向涅 槃 [02]。信心真誠,願望切實,一切執著 [03] 斷絕,一切欲念消亡。我們的虔誠感 通佛的加持 [04],親見彌陀佛無量光。其他的詳細寫成戊午年的序中,這裡不再 序 重複。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陝西合陽人釋印光敬述 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01. 印光大師(1861–1940),蓮宗十三祖租,名聖量,別號常慚愧憎。俗姓趙, 名紹伊。陝西合陽人(周文王妃太女以是有宰之大,故址在合陽縣東南, 故印光大師以古莘代合陽)。二十一歲出家於終南山蓮花洞寺,次年受具 足戒,遍參南北叢林、歸心淨土宗。以後隱居終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 山閉關,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幾達三十年。徐蔚如、高鶴年二居士得遇, 取其文,刊行于《佛學叢報》,名聲大震。度生緣熟,龍天推出,弘揚淨 土。以後又到蘇州報國寺閉關,初不見客,四方信眾,歸往日多,才延客 開示。民國二十六年,避戰亂於靈岩山寺。雖德行聞名四方,仍粗衣淡飯, 灑掃洗滌。開示四眾,不論等級,不厭其煩,至誠懇切,出自肺腑。遇有 不檢者,雖顯貴仍直言相勸,胸無城府。創辦過南京念佛放生道場、佛教 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法典這四、五百萬冊,著有《印光法師文抄》。 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曉雞乍鳴,住世緣息,喚水盥漱,預知時至, 蜘跌端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大聲念佛。沒有鄉久,又說:“蒙 阿彌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壽八十,僧臘六十。百日荼毗,檢得五色合 利珠百鄉顆,精圓瑩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餘粒。 iv 特別珍貴是頂骨裂成五瓣蓮花,齒全不休,三十二顆,為世稀有。臨終了 然無礙,瑞相紛繁,足見大師是菩薩化身也! 02. 譯為圓寂,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又譯災度,滅見思塵沙無明三 種惑,度分段交易兩種生死。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03. 堅持或固執。 04. 虔誠祈禱懺悔則佛力加附於信者。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叫做加;信者 心水,能感佛日,叫做持。《華嚴經》上說:“佛所加持無有邊。”

P:11

又序(此系光緒戊申蜀士李天桂請作) 序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 v 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複胡來漢現?猶太虛之 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 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主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 教跡,廣導群萌。自是尼山抉誠明之奧,作修齊冶平之軌。柱史說道德之經, 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 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緣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 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複本有之天真, 永出迷途,涎登覺岸而後已也。 偉大周遍宇宙啊,我們自心本來具有的大道:微妙不可思議啊,我們自心 本來具有的法性。真理之體與真智之用是沒有區別的,出世與入世是圓融在一 起的,離開一切妄念,不為外境所轉,走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叫做有又沒有, 沒有又有,空又沒有空,沒有空又空。眾生與佛都從這裡面出來,聖人與凡人 都不能說出。好象明鏡能照萬物而它裡面並無一物,怎麼能說誰來誰去呢?好 象天空遠離各種事相,卻並不妨礙太陽普照,雲朵飄聚。這就是說真如 [01] 本性 之處,沒有一點塵土。本有佛性之心,圓滿具足萬法 [02]。這就是佛所證得的無 上真理,也是眾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儒釋道三教聖人,根據這一道理,垂跡 各方,廣泛引導愚癡眾生。於是孔子特出來演說“誠明”的奧義,作出“修齊 治平”的軌則。老子說出《道德經》,陳述長生不老的辦法。釋迦牟尼佛,演 說法界本性,指示常住真心,說出凡入聖的大道,立不生不滅的宗旨。雖然淺 深大小不同,入世出世有差別,但都不外乎以我們自心本有的理性,去發揮演說。 使一切眾生,識自本性,開始修行,一旦修行,則本性漸漸顯現,消除了本來 就沒有的幻妄境界,恢復本有的天真,永遠出離了迷路,最後就登上了覺悟的 彼岸。 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 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 吾一十六世之言。妙義無窮,誰測淵源?注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 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 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以奇才妙悟之學識, 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理本於心, 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 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盆托 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 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 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 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 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上經論,采其逗機語言, 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 01. 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亦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又稱佛性、法身、 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02. 指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論大、小,有形無形,都叫法。有形的叫做色法, 無形的叫做心法。

P:12

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超出輪回,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 享吾心本有之樂。前二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瞭生死法, 而亦須修行世善。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 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無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 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 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文昌帝君,在他前世的時候,一心修行五常 [01],恭敬奉持三教,在實際行 動中度化眾生,他的目的只是要使自己達到至善 [02] 的最高境界,功勞大,德望高, 就被天帝任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間功名、祿位等事。他恐怕後學無知,埋沒 了自己無量劫來常住真心,就作文廣為訓誡,告訴大家我一十七世之事。微妙 奧義無窮無盡,誰能測知他的淵源?注解即使多,也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致 使上下千古,流傳下去接受訓誡,都有根大的遺憾,不能解除疑慮。安士先生, 宿根深厚,德本悠遠,乘願再來,博覽群書,深入經藏,自覺覺他,誘導世人, 把注解這件事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並以自身的美德轉變世俗,為世人指示了 一條最好的出路。憑他奇才妙悟的學識,取來釋跡孔子的心法,就帝君隨機說 序 法的文章,寫出雅俗共用的注解。理源於心,措詞簡明扼要。旁徵博引,事實 確鑿,解除了人們思想上的疑團。闡述發揮大義要旨,在自性的天空中高舉一 輪智慧的太陽。使讀者一看,頭頭是道,有所仿效,起心動念,警覺戒備。徑 直把帝君一片苦口婆心全部揭開,和盤托出。使上下古今,流傳開來,接受教 誡,都能解除一切疑惑。安士先生又悲心切切,無有休止,慈願宏深,不知根底。 想要使人民推廣忠恕 [03],實行博愛,停息戰爭,樂享天年,遵守禮義,排定倫常, 道德增長,不近美色。因此,就寫了戒殺之書,叫做《萬善先資》,戒淫之書, 叫做《欲海回狂》。實在是因為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所以不畏麻煩勞苦, 諄諄告誡。又因為泛泛地做些世間善業,只能獲得人天的福報,福報享盡,又 會墮落,苦毒沒有窮盡啊!於是就遵照淨土經論的宗旨,摘取那些對機的語言, 彙集為一本書,叫做《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惑愚,若 僧若俗,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一旦擺脫輪回,從此道心不退,一往 直前。斷離了妄業所感的痛苦,享受了我心本有的法樂。前二種書雖然說明修 行世間善業,但其中也具備了解脫生死輪回的方法;後一種書雖然說明擺脫生 死輪回的方法,但也離不開修行世善。至於吉凶順逆,一條條分析,一條條陳述, 決疑解難,理圓詞妙。那種震聾發聵的感情,比拯救落於水火中的人更加迫切。 確實可以驚天地,動鬼神,輔助六經 [04],扶持名教 [05]。應公認為世上第一奇書, 與一般的勸善之書比,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安士先生不是菩薩乘願再來,現 居士身,說法度生,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 01. 指仁、義、禮、智、信。 02.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 vi 大人之學,在於回歸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周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故當推己及人,廣濟眾生,以盡天理之極,再也沒有一毫私欲。 03. 《論語》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學問, 就在於忠恕二字)忠即是做人竭心盡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恕即是推 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04. 指《易》、《禮》、《樂》、《詩》、《書》、《春秋》。 05. 儒家學說 – 禮教。

P:13

知命,見等面牆。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 序 無卓錐,兼以懶於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願。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 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於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 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淨業, 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行不符所言,乃奉法 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 友以身率之故也。即的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雲為,與書之指示 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倖無已。發願刊板, 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未。其有欲致君澤民, 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聖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 言為謬妄也。 弟子不才,少讀儒書,不知孔孟的心傳;久學佛法,未悟如來的本性。到 今年已臨五十歲,已經是近土的人了。僅有一點樂善的心,毫無一點利人之力。 想要把這本好書刊刻流布,元奈貧無立錐之地,加上平常懶於化緣。因此多年, 沒有完成自己的宿願。四川居士李天桂早具慧根,誠修善行,希望證得無上佛法。 朝禮普陀山的時候,在法雨禪寺與我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前世有因緣,怎麼會 有這樣的巧遇。他頂禮問法,徵求一條出門要道。我就說應在倫常中著力,精 進修行淨宗,自利利他,只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夠親身實行,不受污染, 就可以感化別人。如果言行不一致,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當今之世不能加緊 修行道德倫常,善的力量不能轉化天下人心,並不是我們沒有修德轉善的資質, 是因為沒有良師益友以自身作楷模來改變天下風氣啊!於是就把《安士全書》 贈送給他,要他詳細閱讀。務必使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與書中的指示教誨, 互相契合,沒有一點差別,這樣才可以的啊!他就如得到了珍寶一樣,慶賀有 幸獲得,發願製版、廣泛流通。又請我作序,普告大家。因此我就不自量力, 顧不得自己學識淺陋,略說頭尾。有關這些想要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 成聖賢,悟心性了脫生死等內容,請讀者仔細閱讀,並在生活中實行,就不會 認為我所說的是謬論或虛妄了。 vii

P:14

序 安士大居士法像 viii 菩薩轉世,現居士身,恭敬禮拜,獲福無量 像贊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數種書,爾但讀而受其益者,誠非淺鮮矣!昔世尊為 半偈故,猶捨身供養。若先生之恩,爾但則茫然不知何以報矣!汪子石心,以 繪像索題,驚喜瞻禮之餘,敬為四言二十韻,不足道先生之萬一,惟欲推廣著 書之意,重為結往生淨域之緣,想先生在紫金台中,當遙為一笑矣! 道光庚子季冬朔後一日虞山張爾旦(眉叔) 安士先生法像贊 昆山安士先生,寫了多種書籍,讀後得到利益的人,真是太多了!從前釋 迦牟尼世尊為了半句偈,尚且能夠捨身供養。而安士先生著書利民,他的恩德 如此廣大,我們真是不知怎麼來報答了!汪子石心,因為描摹安士先生法像, 向道友索寫題辭,我驚喜禮拜法像之餘,敬寫四言二十韻,不足以說得先生萬一, 只是要趁此推廣先生所寫的書,為後世眾生結往生淨土之緣,這樣的想法一定 會使安士先生在西方紫金台中,露出欣慰的微笑了! 道光庚子年冬末初一虞山張爾旦(眉叔) 維大居士,生康熙時;辯才無礙,能以法施;筆舌並用,霆掣電馳;三教典籍, 悉誦悉知;雲湧其氣,瀾翻其詞;為如來使,作大導師;嗟嗟末法,眾生愚癡; 苟非菩薩,孰吼同師?沒歸安養,我生詎遲;著述萬言,啟發是資;昔聞論說, 今瞻逸姿;筇笠西行,飄然雪髭;我于弟子,淑則稱私 [01];稽首涕泣,名同佛持; 凡我同志,敬而仰之;此雖圖像,因緣在茲;彼有願力,難可議思;繪形所現, 湧蓮花枝;孰能頂禮,攝受以慈;億眾鹹趨,西方寶池。 尊敬的安士大居士啊,您在康熙時出生;您的智慧博大無邊啊,用甘露大 法遍灑眾生;筆下口中,妙語連珠,好象風馳電掣;讀盡三教典籍,遍知一切 妙理;胸中湧出浩然正氣,筆下寫出壯觀篇章;您是諸佛如來的使者,能作眾 生的大導師;末法眾生啊,愚癡難度;假如您不是菩薩化身,誰能這樣作獅子 吼?如今您已往生淨土,我遺憾自己出生在後,不能親近;遺留萬言著述,啟 發我們得解脫;從前看了您的著作,今天觀禮您的法像;您戴笠西行,白須飄 然;我雖然沒有親聞法音,私下裡早以尊您為師;稽首禮拜,感動流淚,您的 德名與佛相同;一切同道,都會萬分敬仰您;眼前雖是圖像,其中卻有大因緣; 您有大願力,世人不可測量;目睹遺像,眼前湧出蓮花;誰能頂禮,您就會以 慈悲力量接引他;無量眾生,得度苦海,往生西方淨土。 脫屣歸安養,高風說至今;著書同佛偈,愛物寓婆心;身已超塵遠,情還 度世深;圖摹遺像在,咳唾有餘音。 古吳朱兆庚吟白 脫落凡塵,早歸淨土,高風亮節,流傳至今;皇皇巨著,等同佛經,愛護眾生, 情意殷殷;身在塵世,心早出世,願力宏深,不離眾生;而今西歸,遺像仍在, 音容笑貌,詡詡如生。 古吳朱兆庚詠贊 性月妙明,人人具足;矢誠積修,憬然先覺;一塵不染,在俗超俗;仰止居士, 鹿城尊宿;運大悲心,造無量福;前攝龍舒,後引尺木;巍巍金台,獨標高躅; 普願大千,脫離垢濁;善果圓時,同生極樂。 01. “淑則稱私”,即“私淑”之意,指未能親自受業但敬仰其學說並尊之為師。

P:15

元和邱洪業(幼遲) ix 如來佛性,人人都有;精進修行,驀然覺悟;一塵不染,在世出世;敬仰 居士,鹿城尊宿 [01];發大悲心,造無量福;前接龍舒 [02];後引尺木 [03];巍巍金台, 獨在高處;普願大千,脫離污濁;善果圓時,同生極樂。 元和邱洪業(幼遲) 愛河流日淺,苦海浪日深;哀哉閻浮提,五濁習難變;維公起鹿城,獨矢 菩提願;手撰四種書,字字寓懲勸;譬如暗室中,光明燭流電;又如墜懸崖, 援手垂白練;自度並度人,悲憫婆心現;一朝善果成,蓮台金百煉;後生失準繩, 私淑空懷念;賢哉石心翁,公裔訪求遍;驚喜得真容,臨摹妙手倩;余生亦苦晚, 道貌無從見;則效具素心,披書如睹面;況今睹此圖,頂禮生依戀;再拜默致詞, 願借津梁便;接引娑婆眾,共登不退轉。 元和朱兆杓(微卿) 愛河流日淺,苦海浪日深;悲哉世間人,五濁習難變;安公出鹿城,發大 菩提願;手撰四種書,字字寓警勸;譬如暗室中,燭光和閃電;又如墜懸崖, 伸手垂白練;自度並度人,悲憫慈心現;一朝善果成,蓮台金百煉;後生失準繩, 私淑空懷念;賢哉安士翁,後裔訪求遍;驚喜得遺像,妙手臨摹真;我生也太晚, 道貌無從見;學道有誠心,讀書如見面;何況見此圖,頂禮生依戀;再拜默致詞, 願借津梁便;接引娑婆眾,共登不退轉。 元和朱兆杓(微卿) 三複先生書,再拜先生像;仁言利以溥,道貌睟 (sui) 而盎;多生菩薩行, 一現居士像;出入儒佛間,究竟歸安養;可憐閻浮提,生死苦流浪;遺書滿人間, 振若天鼓響;我生恨已晚,未及侍幾杖;卌 (xi,四十 ) 年鹿城道,徒切高山仰; 敬爇一瓣香,翹勤禮華藏;娑婆願回入,度眾生無量。 笠水邱孫錦畫堂 三讀先生書,再拜先生像;仁言利益廣,道貌見莊嚴;多生菩薩行,一現 居士像;出入儒佛間,究竟歸西方;可憐世間人,生死苦流浪;遺書滿人間, 振如天鼓響;我生恨已晚,不能親侍候;四十鹿城道,徒切高山仰;敬燃一瓣香, 虔誠禮華藏;娑婆願回入,度眾生無量。 笠水邱孫錦畫堂 居士是吾鄉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吾鄉文筆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 莊渠理學得真傳,柏盧繼之各具體;文章獨數歸震川,考據亭林貫經史;居士 更通儒佛關,覷破性命了生死;著書二種戒殺淫,當頭一喝聲震耳;度此眾生 出迷津,後舉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樂邦,十萬億土近如咫;七寶池內蓮花開, 笑語家人佛來矣;我生已後六十年,恨不親見如來使;究竟私淑別無他,出世 01. 中天竺波羅奈國,城外有鹿野園,是佛陀最早說法的地方。佛陀成道後, 即來此處說四諦之法,度嬌陳如等五比丘。這裡說安士先生是佛陀的使者, 大士重來,入世度生。 02. 指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覽經史。有一天說:“世間書不是究竟法, 我當專習淨土,往生西方。”從此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 拜。作《龍舒淨土文》勸世。臨終三日前,遍告親友,有不復見之語。至期, 讀書後,象平常一樣禮念,忽然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 就站著離開人世了,人象樹木一樣筆挺直立。 03. 相傳龍要憑木才能升天,即龍頭上有一物名尺木,故能升天。此處有安士 先生承前啟後之意。

P:16

因緣在乎是;居士自號曰懷西,我之懷兮在居士。 昆山方步瀛小湘 居士是我鄉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我鄉文筆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 莊渠理學得真傳,柏盧繼之各具體;文章獨數歸震川,考據亭林貫經史;居士 更通儒佛關,看破性命了生死;著書二種戒殺淫,當頭一喝聲震耳;度此眾生 出迷津,後舉西方路直指;一心念佛向樂邦,十萬億土近如咫;七寶池內蓮花開, 笑語家人佛來了;我生已後六十年,恨不親見如來使;究竟私淑別無他,出世 因緣在於此;居士自號為“懷西”,我的“懷兮”在居士。 昆山方步瀛小湘 現居士身,為法施者,龍舒而後,唯我先生;彼勸淨土,開化初機,以欲鉤牽, 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被,因緣譬喻,乃住其中;汪子深心,繡像供養, 為告世人,各各敬信。 吳縣周孝垓心香 現居士身,為法施者,龍舒以後,唯有安士;勸人修淨,開化初機,以欲鉤牽, 像 令入佛智;先生直指,三根均度,因緣譬喻,就在其中;汪子虔誠,繡像供養, 為告世人,各各敬信。 讃 吳縣周孝垓(gai) 心香 善知識,大菩薩;冠儒巾,說佛法;扶木叉 [01],戒淫殺;三乘教,意深括; 將身心,奉塵刹;宏持名,揚蓮宗;魯陽戈,日再中 [02];讀公書,如見公;拜公像, 道氣充;前龍舒,後尺木;公中立,三鼎足;象教衰,公等作;息邪說,振頹俗; 我後公,已百年;瞻遺像,撫遺編;心悲喜,涕泗漣;公懷西,我亦然;願加被, 公瓣蓮。 方外釋祖觀覺阿 眾生的依靠,偉大的菩薩;頭戴著儒巾,宣講著佛法;重振戒律,勸莫淫 殺;三乘教意,說得深入簡出;將全部身心,奉獻給大千眾生;宏揚念佛法門, 宣傳淨土真諦;魯陽揮戈,麗日當天;誦讀您的書,就如見到了您;禮拜您的 像,道氣充滿胸中;前頭接龍舒,後面引尺木;您在中間,承前啟後;聖教衰落, 您來振作;平息邪說,扭轉世風;我出生在您後,已經有百年;瞻仰您的遺像, 恭讀您的遺著;心中悲喜交加,眼淚漣漣;您自號為懷西,我的志向也相同; 願您端坐在西方蓮臺上,時時以慈力加被我! 方外釋祖觀覺阿 一榻茶煙揚鬢絲,幾年故步笑蠅癡;而今了卻周何累?長向寒林 [03] 禮導師。 東泖朱大韻 曩讀先生集,時懷尚友 [04] 情;仁言沾庶物,確論醒群盲;像喜今朝睹,心 應夙世傾;他年清泰國,翹首望相迎。 01. 木叉指“波羅提木叉”,譯為“戒律”。 x 02. 即“魯陽揮戈”,《淮南子·覽冥》:“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 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譯文:魯陽公與韓交戰,正打得難解難分時, 天已黑了,拿戈往天空一揮,太陽就又出來了。)後用作人力勝天之喻。 這裡指安士先生給眾生帶來了光明。 03. 寒林本指秋冬的樹林,佛書稱西域棄屍鳥葬的地方,即屍陀林,這裡象徵 安士先生去世之處。 04. 尚友,上與古人為友。

P:17

杭州馮旭升 像 曾讀先生書,時懷敬慕情;說法度眾生,高論醒世人;遺像今朝見,心已 讃 前世傾;他年生淨土,翹首望相迎。 xi 杭州馮旭升 一紙傳圖像,欣然見我師;後塵懷景仰,素志願西馳;闡教遺書在,蘇民 奏議垂;焚香瞻道範,矍鑠現龐眉;絲繡久成想,真容仔細看;迷津傳寶筏, 末劫挽狂瀾;趨步摹猶易,頑廉感獨難;十年酬宿願,弁首付雕刊。 余於十年前,識公之玄孫,少蓉茂才,得此遺稿。又于汪石心丈處,臨摹遺像。 未幾,少蓉物故。余擬將此稿付梓,久而不果。今始得汪心持、沈濟之,助貲排印。 仁和胡珽挺臣 一紙傳圖像,欣然見我師;後生懷景仰,素志願西馳;闡教遺書在,故地 有豐碑;焚香瞻道範,矍鑠 [01] 現龐眉;絲繡久成想,真容仔細看;迷津送慈航, 末劫挽狂瀾;趨步摹猶易,頑廉 [02] 感獨難;十年酬宿願,作序付雕刊。 我在於十年前,認識安士先生的玄孫,少蓉茂才,得到這個遺稿。又在汪 石心那裡,臨摹遺像。沒有多久,少蓉病故。我準備將此稿付梓,很久都不能 如願。今天才得到汪心持、沈濟之,助資排印。 仁和胡珽 (ting) 挺臣 果遂懷西願,花開萬劫春;垂慈拯民物,普利到天人;幻夢憐誰覺,迷途 許問津;如公山海度,擬議 [03] 總涓塵 ;[04] 尚友遺文在,刊行敢自怡;辨才雄不礙,潛德耀非遲;筆墨從心寫,煙雲 向腕隨;一編三複讀,蓮種定含滋。 校印遺文工竣,敬題二律。 古吳汪鳳章心持 自號懷西終如願,蓮花開後萬劫春;一片慈心度眾生,普降甘霖到天人; 人生幻夢誰能覺?走進迷途許問津;學習安公度苦海,猶豫徘徊難跨步;敬慕 古德遺著在,速速助印莫停留;雄才大略無比倫,高風亮節永流芳;皇皇巨著 從心寫,人間煙雲聚筆端;一編遺文三複讀,蓮花種子定在此。 古吳汪鳳章心持 悲猛極矣,如從吾佛世尊金口宣揚,而得六種為之震動。 汪大紳 01. 矍鑠(jueshuo)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的樣子。 02. 出自《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 “所以一聽到伯夷(一位高尚守節的典型。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名伯夷、 叔齊,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 叔齊也不登位,先生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兩人曾叩馬諫阻。武王滅紂 後,他們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餓死。)的高尚節操,貪婪的人會變得廉潔, 懦夫也會立志。”這裡說雖然頑固不化的人感化很難,但一讀安士先生的 書也會有所醒悟。 03. 《易·系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意思是:“用 (《易》卦爻)來比擬事物而後說,來議論它而後行動,經過比擬議論來 確定事物的變化。”注:“擬議以動則蓋變化之道。”本指事前的揣度議論, 後稱設計、籌畫為擬議。 04. 細流和塵埃,比喻微末。這裡比喻如果還在揣度猶豫的話,就永遠停滯不前, 邁不開腳步。

P:18

慈悲願力偉大極了,說法如從釋迦牟尼世尊金口而出,使得大地六種震 動 。[01] 汪大紳 像 讃 xii 01. 有三種六種震動。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 輪、入涅。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 邊湧中沒、中湧邊沒。三、為動之六相,即動、湧、震、擊、吼、爆。當 地動時,我們如在小兒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 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

P:19

周安士居士傳 像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 讃 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淫二書。 xiii 其戒殺書名《萬善先知》,言多懇切深痛。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云:“唯願尊神, 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 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蚊蟻,唯願尊神是糾 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 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 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贊成其事,亦同此誓。 其戒淫書,名《欲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為息淫原始 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涕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 方便;次想死人正值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 鑽齧,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塚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 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 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花之中,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花,及諸種種莊 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 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 正月,與家人訣,云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 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周夢顏,又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讀書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 號為懷西居士。他認為眾生所造的無量罪過,淫和殺業占居了大半,因此就寫 了戒殺戒淫兩種書。他的戒殺書叫做《萬善先知》,文字懇切深痛。每當經過 一切神祠,一定祝願說:“唯願尊神,發出世心,莫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 屬,若有一人傷害蚊蟻,唯願尊神及時糾正,嚴厲懲罰,迅雷擊碎我寫的書板; 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過河見魚,抬頭見鳥,不思救度,反而萌發 殺機,也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一直到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 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反而歡喜贊成其事,也同此誓。他寫的戒淫書, 名叫《欲海回狂》,勸一切犯淫的人,先觀想住母胎時的情狀,明瞭種種痛苦, 這是停息淫欲的原始方便;再觀想男女身體,充滿膿血涕唾和惡露,猶如廁所, 是聚集糞穢的場所,這是停息淫欲的對治方便;再觀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透 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齧,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 墳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這個身體,最後也是這樣;再思考《法華經》所說 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這是斷除淫欲的根本方便;再觀想自己在極樂世 界七寶池內蓮花之中,蓮花開放,見到阿彌陀佛,坐在寶蓮花上,以及種種莊 嚴瑞相,又看見自己,向佛禮拜供養,作這樣的觀想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永脫淫阱,這是究竟解脫方便。又著《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 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自己就要歸西了,家人請以香水沐浴,他阻止 說:“我已經香水沐浴很久了!”談笑而逝,奇異香氣非常濃郁,充滿了房間, 時年八十四歲。

P:20

xiv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發明)篇中所言,皆為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個七世。 特將吾身中亙古亙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 便謂形神消滅,無複來生,所以四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 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chái) 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 必不果。(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 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發明)[01] 本篇中所說,都是帝君現身說法。因此以“我”字開頭,說我 一十六世的事。特把我們身中過去現在都無損壞的東西,指示出來。人只因為 生不知從那裡來,死不知到那裡去,就說人身體死了,一切都沒有了。於是他 的行為就非常放肆,沒有一點顧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這種思想既誤了自己又 誤了別人,流毒不淺。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開來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 有一十六世,我們也都有一十六世。因此,現在種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會 有福報;種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會有福報。(人只知道有來春,所以留 著來春穀。如果知道有來世,自然就會去修來世福。)理解了這篇開頭語,就 等於已經懺悔了一半的過失。 人讀善書,每心粗氣浮,不能沉思默會。即如“吾”字、“身”字,未有 不朦朧混看者。若識得吾可為身,身不同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 則曠劫長存,無生無死;客則改形易相,乍去乍來。譬如運行之人,或乘舟坐 轎,或躍馬驅車,種種更變,人無變更。舟車轎馬,身也;乘舟車轎馬者,吾也。 又如人作戲,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兒,種種改易,人無改易。帝王官 吏乞兒,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兒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視聽者,身也; 所以視聽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漸昏,耳至老而漸塞。吾唯無生死, 故目雖昏,而所以視者不昏,耳雖塞,而所以聽者不塞。(若作視聽即吾,又 是認賊為子。)是故大人從其大體,身能為吾用;小人從其小體,吾反被身用也。 人讀善書,常常心粗氣浮,不能仔細思考,靜靜體會。例如“我”字、“身”字, 沒有不模糊混看過去的。如果認得“我”可為“身”,“身”不能為我,才知道“我” 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無量劫來長存不變,沒有生死。客人就改頭換面, 忽然去了忽然來了。好象遠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轎,或者騎馬開車,種種不同, 人卻無變化。舟車轎馬是“身”,乘舟車轎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戲,或 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種種改變,人無改變。帝王官吏乞丐是 “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從一身來說,那個能夠看和聽的,是“身”; 能夠指揮看和聽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 朵到老就漸漸聽不清楚了。“我”就沒有生死,故眼睛雖昏花,但指揮眼睛者 不昏花;耳朵雖然聽不清,但指揮耳朵者卻清楚。(如果認為眼睛耳朵的就是 “我”的一部分,這是認賊為子)因此大人則得到大體,“身”能被“我”用; 小人隨從小體,“我”反而被身用啊! 補充:(譯者的發揮)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風)的身體為我,而它僅是物質 的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質組合就是我,那麼現在的科學可以製造物 質,為什麼不能製造生命,連結構最簡單的生命(如螞蟻)也製造不出 來呢?所以物質組合的身體不是我,只有能組合者才是“我”。這就是 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一切善惡的種子都種在裡面,驅使眾生六道輪回, 01. 發明:啟發,闡明。

P:21

善惡報應,自作自受。眼耳並不會見聞,僅是細胞的組合,故不是真我, 1 能聽能聞者,才是真我。雖然眼耳都壞了,但見性與聞性是不壞的。如 果眼以明為見,黑也是見,黑了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看不見”不正 是見嗎?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之吾無窮,則吾 輩之吾亦無窮矣。即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龍八部地獄鬼畜身。帝 君之身無定,則吾輩之身亦無定矣。旦托生既多,則宿世父母六親亦多。帝看 宿緣既多,則吾輩宿緣亦多矣。然則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為者, 機緣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羹也。誠難與俗人道也。 一個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無量無邊劫。帝君的“我” 無窮,那麼我們的“我”也無窮了。帝君可以為常人身,也可以為貴人身,還 可以為天龍八部 [01] 地獄鬼畜身。帝君的“身”沒有一定,那麼我們的“身”也 沒有一定了。輪回轉世既多,那麼前世的父母六親 [02] 也多。帝君前世的緣分多, 那麼我們前世的緣分也多,這樣看來那麼“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 胎出生靠機緣,常人貴人等都是演員,身體是皮袋。這其中的道理確實很難與 一般人說明白啊! 前世後世,猶之昨日來朝,吾生合下自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 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竟視為藥籠中物乎! 前世後世,好象昨天和明晨一樣,來的快,去的快,我們生下來就存在的, 並不是佛家的發明創造。例如五臟 [03] 六腑 [04] 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卻看不見, 但因為借醫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個部位,並作為用藥的地方。 補充:佛只覺悟真理,並沒有創造真理。世界沒有第一因(神創之說),六道輪回, 無始無終。 人若無有後世,不受輪回,則世間便有多少不幹事,即聖賢議論,亦有無 證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壽,力稱顏子之仁,而顏反夭矣。極惡盜蹠跖之 不仁,而蹠偏壽矣。君子枉自為君子,小人樂得為小人,何以成其造物!唯有 前世後世以為銷算,而後善有所勸,惡有所懲。上帝不受混帳之名,孔子可兔 無稽之謗。大矣哉,一個七世之說也。 如果人無後世,沒有輪回,那麼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聖賢站出 來講話,也會因為沒有證據,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說有仁心的人一定長壽,經 常稱讚顏子 [05] 之仁,但顏子反而很早就死了。無惡不作的盜跖 [06] 非常不仁,但 他反而長壽。這樣一來,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樂得作小人,天下造物怎 麼能夠這樣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後世互相加起來清算,互相抵償,我們才知道 修善積德,不斷進步,惡念才會時加戒備提防。這樣上帝就不受混帳的名聲, 孔子也可免除沒有根據的譭謗。 01. 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02.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 03. 五臟:心、肝、脾、肺、腎。 04.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05. 顏子(西元前 521–490),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于學生。以德著稱, 後世稱為複聖。 06. 盜跖,春秋末期人,盜賊之王,惡名遠揚。《荀子·不苟》說他:名聲顯赫, 象日月一樣,與舜、禹流傳不息。《莊子·盜跖》說他:帶領部卒九千人, 橫行天下。

P:22

補充:基督教說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這只是表面上的現象。是 否上天堂下地獄,要由因果來決定。種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種了 安 惡因就有下地獄的趨勢。上帝好象世間的法官,沒有做壞事,怎麼會被 捕入獄呢?再說上帝是純善的化身,他不會使好人下地獄,惡人上天堂。 故命運由因果決定,掌握在自己手裡。 安 虛無寂滅之學,非吾儒所以痛恨乎!即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 安 理以勸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 安 未來者為後世。步步據實。試問:虛無二字,如何可加而謗佛者?則以地獄天 堂為荒涎,前世後位為渺茫。謂此身來無消息,去無蹤彤。靜言思之,恰虛無 二字之病。學佛者之言曰: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者輒云:無 安 有前生,無複後世。夫曰舍一身複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下寂,雖滅而下滅也。 安 若其舍一身不復受一身,則是一寂而長寂,一滅而永滅矣。平心自揣,試問: 安 寂滅二字,畢竟誰當受之?嗟乎,身若株儒,而反譏防風氏為短小,亦已過矣。 虛無寂滅的學問,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嗎?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 自己的嘴巴。現在講佛理來勸世的,一定會說作善得福,作惡得禍。明有因果, 安 暗有鬼神。已過去的是前生,還沒有來的是後世。步步證據確鑿。試問:虛無 安 二字怎麼能夠拿來謗佛?如果認為地獄天堂為離奇虛妄,前世後世渺茫不見, 安 說身體來無消息,去無蹤影。靜心思考,恰中虛無二字的病毒,學佛的人說: 肉體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而謗佛的人就說:沒有前生,沒有來世。又說: 舍一身又受一身,則是雖寂而不寂,雖滅而不滅。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則 安 是一寂就長寂,一滅就永滅了。平心自問,寂滅二字,誰當受它。可歎啊!自 安 己是侏儒 [01],反而譏笑別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癡了嗎? 安 補充:佛于菩提樹下,入於甚深禪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 三世因果輪回的實相,我們未得宿命通,當然看不到前世和後世。但是 不能說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如電波看不到,但我們知道它存在。 安 以人類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東西還很多。沒有看到不要緊,通過別人 安 介紹就知道了。我們沒有到過外國,但到過的人可以給我們介紹。 安 以刀殺人,不過斬人肉軀。若言無有後世,直是斷人慧命。斬肉軀者,害 止一生。斷慧命者,殺及世世。故知勸人改惡修善,猶是第二層工夫。先須辨 明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方是根本切要語。 用刀殺人,只不過殺害了人的肉體;如果說沒有後世,徑直斬斷了人覺悟 的命。斬斷肉體,危害只有一生,斬斷覺悟之命,就殺及後世。因此勸人改惡 修善,還是次要的工夫。先認識清楚,既有今世,必有來生,才是從根本處入手。 補充:只有認識三世因果輪回,改惡修善才能從被動變為主動,才知修善是好 自己,作惡是壞自己。 無後世之語,出之兇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啖 者自少故,其之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之內, 食者必多,故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 2 則其陰功大矣! 沒有後世的說法,如果出自那些兇惡小人,人們就會輕視忽略這個問題。 例如把劇毒放到臭食裡面,吃的人因氣味不好,就自然少吃,這種危害就較淺。 如果沒有後世的說法出自正人君子,人們因為尊敬他就相信。這就好比是劇毒 投進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這種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夠正直為人,旗幟 01. 株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P:23

鮮明,一心以救世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作以偏為正的妾婦,那麼他的陰功就無 安安 盡無窮了! 安 補充:這裡說了三種人,第一種人易辨,第二種人複雜,第三種人是境界最高 安 安 的人。 安 吾輩一介書生,即有書主習氣,聞三世輪回,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 安 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膽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 安 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 安 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壽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 安 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少。今知六道輪回,互為高下,則知豪貴之途, 安 宿生何者不曆?是能籌貧賤于富貴者,此一個七世之說也。向惟昧於宿因,故 安 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是橫逆相加,亦可安然 安 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個七世之說也。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 安 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有戰兢惕厲之想。 安 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 安 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 安 是能轉愚癡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3 我是一介書生,自有書生習氣,平常聞三世輪回之說,無論信與不信,部 不肯說出口。現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就可以明目張膽告人了。 為什麼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後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陰無幾。現在 知道肉體雖死,真性不會消亡,可知生命原來地久天長。因此能把短命改為長 命,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 就覺得自己太渺小。現在知道有六道輪回,互為高下,那麼豪貴的路,前世怎 會不經歷過呢?因此,能把貧賤與富貴的差別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說。 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現在知道貧富榮辱、 利害得失,都是業力所招。那麼當入逆境之時,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夠消 除忿怒轉化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不知道出現禍福的原因,所以無惡 不作。現在知道行善正是庇護自己,損人正是損害自己。那麼在別人看不見的 地方,也是戰戰兢兢,警惕戒備自己不要起動惡念。因此,能夠化貪殘為良善, 是一十六世之說。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就認為 天道不公平。現在能檢查觀察前世後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來,禍因作惡而來, 是一絲一毫也不會有差離的。因此,能轉愚癡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說。 補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體會,下面具體徵引事實。 下附徵事(二十二則俱出文昌化書) 天賜興儒 帝君曰:予方遊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聖父),年五十許,焚 香叩天析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於是 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于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 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什有七八。一日 有耆(qi)舊謁予父,回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成者)曰:“中國有 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願學者,從而習之,皆 以予為師焉。 【按】孔子之生也,以聖母禱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聖父祈之于蒼昊。誕 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鐸于周之衰,而顯示微言于萬世;帝君揚文教 于周之盛,而陰騭黜涉於千秋。豈非道不同、同歸於治者哉?

P:24

天賜貴子,振興儒學 帝君說:我的陰身正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 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這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 安 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 安 裡。我鄉剪發文身 [01],成為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 安 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我怪異, 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隨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 口誦唐虞 [02] 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說:“中國有人來繼承它。” 安 我很喜愛,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漏掉一點。於是有些願意學習的,都到 安 我這裡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安 【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 [03] 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 是因為聖父于春夜祈告於蒼夭,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 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 安 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幹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 安 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補袞和衷 安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時,姓張,名善勳,成王置予于言路。時雖盛明,而 安 憂君憂國,未嘗少懈。方王少時,聽政于周公,後常懷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間也, 安 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而諫草屢焚,人無見者。故公之東徵,雖四國流言, 召公不悅,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按】張氏本黃帝後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已歲,其後示現每多姓張。世 安 傳二月初三日,為聖誕者,止據帝君主于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位也。若 安 論帝君多生以來,則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聖誕耶? 勸諫成王,調和關係 安 帝君說:我在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勳,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邊向他 安 進言。當時雖是盛世清明,但我憂君憂國的心從來沒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時候, 安 聽政于周公,後常懷不滿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就常常以君 臣能夠始終共用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進諫,但諫書的稿子經常被燒了, 故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因此周公東徵,雖然四方諸侯流言蜚語,連召公也有 懷疑了,但最後能夠保全,我在中間也出了一些力。 補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傳位於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助, 管理國事。其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滿,造謠中傷,說周 公有野心。商紂王之子武庚心懷企圖,他彼封為殷侯,常與三個弟弟勾結, 煽動叛亂。這個時候,謠言太盛,連重臣召公也懷疑起來。周公很難過, 披肝瀝膽與召公談了一席話,召公被感動,消除誤會。費了三年工夫, 周公東徵平定了武庚叛亂。帝君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進忠言,為 保全大局作了貢獻。致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史稱“成康之治”。 4 【按】張氏本是黃帝的後裔 [04],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後托生常多姓張。 世上流傳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的一 01. 文身:在人身體上繪成或刺成帶顏色色的花紋或圖形。 02. 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 03. 尼山: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之母顏氏在此山祈禱而生孔子。 04. 後裔(音意),後代子孫。

P:25

世。如果要推廣到帝君多生,那麼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 安安 日呢? 安 安 惇睦親族 安 安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一日,見周公鴟鴞詩,惻然有感,因 安 告老乞骸。既歸里,見族人多貧,遂興義莊,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療治之, 安 男女長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養之。聞風者翕然相效,義莊滋廣。 安 【按】時帝君以歧黃之求濟人,經理義莊,皆帝君之子也。 安 安 團結親族,大興義莊 安 安 帝君說:我在京城十年,離別家鄉很久了。有一天,讀到周公鴟鴞 [01] 詩, 安 憂傷而感動,有懷鄉之情,就向朝廷告老還鄉,埋骨故土。已回家後,看見村 安 裡人多貧窮,就倡議建義莊,有困難的就救濟他,有疾病的就幫助醫治,男女 安 長大的就幫助嫁娶,聰明伶俐的就幫助讀書。這種風氣一推廣,大家都一致來 安 仿效,義莊就越來越多了。 5 【按】這時帝君用歧黃 [02] 醫術救治人民,經營辦理義莊,具體負責的都是帝君 的兒子。 初聞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 有大聖人(是釋跡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 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生死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 無憂喜悲憤之情,蓋如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歸,道逢隱 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 予以正訣,曰:“此西方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 若得到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後,塵緣既畢, 百慮俱灰。時至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頌載化書)。 【按】或疑佛教自漢明帝時,方傳東土,帝君當日,何自而聞方外之言。然曆 觀記載,乃知西周之時,此間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為 釋跡如來降誕之辰。其時但見日有重輪,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照四方, 宮殿震動,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 聖人降誕之相。卻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鐫石記之,置南郊祠前(出 周書異記及金湯編)。至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全石, 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臺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臺山及終南山, 蒼頡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數處, 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跡,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 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下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 名焉!”(孔子又有一書,名《三備蔔經》,言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 猶見人引及此書)。又嘗考秦繆公時,扶風得一石像,繆公不識,置馬 廄中,公驟得疾,夢天神謫譴,問諸侍臣,由余答曰:“臣聞周穆王時, 有化人來,雲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作中天臺,高千餘尺,址 基現在。又於蒼頡台,造三會道場。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謬公曰:“近 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馬坊,將非此歟?”由余見之,駭曰:“是 矣!”(高麗、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時,土中有祥雲湧出,皆掘得阿育 01. 鴟鴞(chi-xiao), 我國古代指一種似黃雀而小,嘴尖如錐的鳥。 02. 歧黃:歧伯及黃帝,是醫家之祖。

P:26

王塔)公迎置淨處,像忽放光,繆公以為瞋怒也,宰三牲祭之。時有善 神,擎擲遠處。公大懼,以問由余,由余曰:“臣聞佛好清淨,不進酒 安 肉。愛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餅而已。”公大悅,欲造佛像, 而無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遂于蒼頡台南村, 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今年 安 老不能。於是複於他村,購得四人,造一銅像。公喜,於土臺上建重閣, 安 高三百尺,以供養之,時號為高四台(出《天人感通記》及《法苑珠林》)。 安 而揚雄劉向,尋覓藏書,往往見有佛經。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 有自來矣。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 安 初聞佛理,萌發善根 安 帝君說:我在朝廷時,聽到修道人說:西方的國家(是印度,非極樂), 有位大聖人(是釋跡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不用言語就能自然感化眾生, 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國家。以慈悲為主導,以方便為法門。以整潔身心為入 安 手,以離一切相,滅貪瞋癡,入於本體寂靜,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為法樂。把 安 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夢,夢醒全無。不因外境干擾,而生憂喜 安 悲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無生無滅。我曾經很敬仰嚮往學習這些道理, 等到我辭退官職,榮歸故里時,路上遇到一位隱居的人,在鬧市中唱歌,他的 歌與我的心意很相吻合。於是我下車禮拜,誠心請教他,唱歌的人仰天歎息, 安 把心印 [01] 指示給我,把要訣教導給我,說:“這是西方聖人歸向本體寂靜的大法, 安 你能夠念它學習它,可以解脫生死輪回,證得無量壽。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 安 就能覺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導後, 就知世間的緣份已盡,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時值中秋,彙集親朋,留頌而去(頌 記載在化書上)。 安 【按】有人認為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才傳到中國,就會懷疑帝君當時從什麼地方 安 聽到僧道中人的話。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歷史記載,就知道西周 安 的時候,我們這裡已經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 佛的聖誕,這時只見太陽出現雙輪,五色祥光,射向太微 [02],遮沒了星光, 安 光明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之水猛漲。昭王叫太史蘇由占卜,得乾 卦九五 [03],說:“這是西方聖人誕生之相,過後千年,教法將傳來我國。” 昭王叫人刻石記下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書異記》及《金湯 編》)。到周穆王時,西方國家有神人 [04] 來到中國,出入水火,貫穿金石, 翻轉山河,移動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臺讓他住在那裡(出《例子》)。 因此,山西五臺山,陝西終南山,蒼頜 [05] 造書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 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幾個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跡。《列子• 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話說:“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 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 說明(孔子又有一本書,叫做《三備蔔經》,次篇幾章,也說西方聖人事, 唐敬宗時還見有人引用這本書)。又曾考證秦繆公時,陝西扶風發現一 6 01. 心印:彼此會意。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02. 星垣名,三垣之一。《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 光之廷。”索隱:“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官也。” 03.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龍飛在天上,見貴人有利。 04. 原文作化人,即指菩薩化身,變化為人,化度眾生。又指會幻術的人。 05. 始創文字的人。

P:27

座石像,繆公不識,放到馬棚裡,纓公就得病,夢見天神譴責,醒來後 安安 就問身邊的臣子。由余回答說:“我聽說周穆王的時候,有神人來到我國, 安 說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終南山做中天臺,高千多尺,基址現在還在。 安 又在蒼頡台建造三會道場。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這裡嗎?”繆公說: 安 “最近發現一個石人,衣帽不是現在所制的樣子,正在馬棚,難道是因 安 它引起的嗎?”由余一見,驚駭他說:“正是佛神啊!”(朝鮮、日本 安 往年佛法沒有傳去時,土中有祥雲湧出,挖開獲得阿育王 [01] 塔)繆公恭 安 迎到清淨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繆公以為發怒,就殺三牲 [02] 祭拜它, 安 這時出現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拋向遠處。纓公非常恐懼,就問由余。 安 由余說,“我聽說佛好清淨,不吃酒肉。愛惜物命,就如保護自己剛生 安 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餅就可以了。”繆公非常高興,想要塑佛像, 安 卻找不到人。由余說:“從前穆王建造寺廟的旁邊,應該有工匠。就在 安 蒼頡台南村,尋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他說曾 安 經在三會道場,看見人塑佛像,但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已經無力塑像。 安 於是再到其他村子,懸賞徵招,找到四個人,塑造了一尊銅像。繆公看 安 了很歡喜,在土臺上建樓閣,高三百尺,來供養銅像,當時叫做高四台(出 安 自《天人感通記》和《法苑珠林》)。從前楊雄 [03]、劉向 [04],尋找藏書, 7 常常看見佛經。這樣看來,則孔子所說,及帝君所聞,就有來歷了。可 惜當時佛教還未東傳,說得比較簡略。 補充:《列子》引孔子話:“商太宰噽問孔子曰:‘夫于聖人歟?’孔子對曰:‘丘 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 非聖人也。’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所知。’ 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時,亦非所知。’太宰噽 大駭:‘然則孰為聖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面方聖者焉……’”  老 子 也 曾 談 到 佛, 他 說:“ 吾 師 號 佛, 覺 一 切 民 也。”《 西 升 經》 說:“ 吾 師 化 遊 天 竺, 善 入 泥 洹。” 符 子 云:“ 老 氏 之 師, 名 釋 迦 文。” 這 些 內 容 在 永 明 延 壽 憚 師 的《 萬 善 同 舊 集》 都 已 引 用。  《起世界經》云:“佛言,我譴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 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可見三教本來同源,何有遲早之分!延壽禪 師說:“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 就沒有那些無意義的爭論了。 情動入胎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 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 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餘, 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chen) 01. 古印度國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羅門教,殘暴無常,後改信佛教,廣施仁政, 建立八萬四千塔,又派人出國傳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02. 指牛、羊、豕 ( 音始,豬 )。 03. 揚雄(前 53 年 – 後 18 年)西漢蜀郡成都人,成帝時拜為郎,王莽時為大夫, 校書《天祿閣》,他博通群籍,多識古文奇字。 04. 劉向(前 77 ? – 前 6),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任散騎 諫大夫。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寫成《別錄》一書, 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P:28

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 暮景無依,使得誕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 安 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侯,五衰相現, 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 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安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苛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 安 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 安 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於 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 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 安 業識人! 安 情動入胎,為人作子 帝君說:我已離開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過洞庭君山,被它的優美景象 安 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裡一會兒。這時候,上無君王管制的威勢,下無骨肉牽 安 掛的念頭,真是逍遙自在,成為世外之人。過了一段時間,有兩個仙童,從天降下, 安 擁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女人,年紀三十多歲, 大哭而來。祭拜時說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國君,放逐死在南方邊遠荒 涼地區,離家鄉有萬里之遙,棺材難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雙親, 安 我已身懷有孕。如果山川有靈,考察我丈夫因忠獲罪,可憐我的公婆,晚年無 安 依,就請降生一個男孩來續張家之後,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沒有什麼遺 安 憾了!”我在雲中走過,看見這個情景,禁不住心中為她悲痛,同情之淚潸(shān) 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體,已經沒有眼淚鼻涕,只有在命終的時候,現出 五種衰相 [01],腋下才開始流微汗,帝君這時有眼淚鼻涕,可以推知他當時在神 安 道),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懷中,糊糊塗塗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 安 人說話,說:“是男孩,是男孩!”我張開眼一看,身體已在浴盆裡面,我已 安 經投胎出世了。 【按】生死海中,一經沉溺污染,就會墮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從來沒有誰 安 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獨往獨來,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聞 出世之道,本來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只因一念愛戀山水,就被君山拖住 了。即使意識中絕對沒有做山靈河神的想法,就在不自覺中已墮落為血 食之神了!至於心中可憐張婦的祈禱,本是一片善念,怎麼會料想到就 成為她的兒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懷中,等到發現身在浴盆中, 即使想要毅然跳出來,已經不可能了,帝君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況我 們這些沉沒茫茫業海的凡人! 補充:臨終一念,最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愛染,便入輪回。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 8 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 名予日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日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 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繼 位,詔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鹹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 有詔複皇考官,諡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 01. 五衰:一、頭上花萎;二、衣裳污垢;三、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 不樂本座(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感受,眷屬也相繼離開)。

P:29

遂以次子楙(mao)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 安安 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于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安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於君山之婦,未為母之時, 安 安 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複受帝君拜矣。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 安 是故觀於儒,而後知五倫之方,通於釋,而後知五倫之圓。 安 安 張家為子,盛稱孝友 安 安 帝君說:我的亡父姓張.名無忌,作周厲王的臣子,任保氏 [01] 職務。當時 安 厲王不喜歡聽批評的話,以至於拘禁說他過錯的人。當時亡父直言勸諫,厲王 安 發怒,放逐番陽而死。這時我還很小,跟著母親黃氏,回去送葬到黃河以北。 安 十歲時出外讀書,取名叫做忠嗣,是繼承父親志向的意思。已經成年了,祖父 安 把我作為兒子,取名為沖。母親黃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訓導 安 我(帝君自己說母氏每天誦觀經,晚年無病坐化,更信這時已有佛法)。等到 安 宣王繼位,頒詔前朝臣子,無罪而死的人,都錄取他的後代為官。我稟承母親 安 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 [02] 來鳴冤。宣王頒詔恢復了亡父的官職,諡號 [03] 為獻, 9 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兄允思,不幸早亡,母親經常為他傷心,我就把我的次 子楙陽,繼承作兄,以安慰母親的心。祖母趙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 因以孫承子,身穿重喪之服三年,哀毀 [04] 的名聲遠近聞名。當時大家以孝友 [05] 稱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沒有人喊了。 【按】這就是詩中所詠張仲孝友的事蹟。帝君母親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禱的女人, 沒有做母親的時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後,她反受帝君拜了。但 究竟誰當拜,誰不當拜?因此,從儒家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 [06] 的關係, 從佛教方面來看,才知道五倫的圓融。 補充:儒家五倫僅從一世來看,佛教則從三世因果來講,故所謂五倫關係,無 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 父母,而能互為父子關係。所以真正的菩薩永遠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置, 不是我們拜菩薩,而是菩薩拜我們。所以佛教雖然重孝友、正五倫,但 從出世來講又是互相圓融的。 殛(jí)罰淫神 帝君曰:予既為諸山之王(在周朝未年),凡所部山川,水旱豐凶,妖祥功過, 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魚生,悅部民孫滌女,拘其魂而亂之(可以拘其魂而 亂之,亦可以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則所謂銼燒舂磨,且無所施之說,豈非兒童 之見?),為鄰封白池龍神所察。予覘(chān)之,與女俱訊,既伏其辜,歸 其魂,女乃蘇。鞭魚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吳宜肩,嘗為父刺血寫《楞 伽經》四卷(觀此,則揚雄、劉向所謂嘗見佛經之說,益有據矣),壽終三年, 未有所受,予為保奏以代之,帝報曰:“可”。自是大小之神,鹹知敬畏。 【按】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則欲念愈輕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參半者多, 悅女拘魂,理所有也。 01. 執掌教育貴族于弟的官員。 02. 設於朝廷門外的石頭,民有不平,擊石鳴冤。 03. 死後追加的封號。 04. 居父母之喪非常虔誠,《宋書》張敷偉:“居哀毀滅,孝道淳至,” 05.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06.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係。

P:30

安 懲惡保善,賞罰嚴明 安 安 帝君說:我已為各山的王(在周朝未年),凡屬我部下的山川,水旱、豐 安 凶、妖祥、功過,都由我來管理。青黎山神高魚生,被民女孫滌(dí)所迷, 安 抓走她的魂與她發生淫亂(可以抓到她的魂發生淫亂,也可以抓他的魂懲罰他。 安 認為銼、燒、舂、磨沒有地方施加,難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嗎),被鄰居白池龍 安 神知道。我暗中考察瞭解了這件事,把山神與女子都喊來,使他們低頭認罪後, 安 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孫家女子就蘇醒過來了。鞭打了魚生三百下,罷了他的 安 職。這時山下有已死孝子吳宜肩,曾經為父親刺血寫《楞伽經》四卷(從這裡 安 可以看出,楊雄、劉向所說看見過去有佛經的事情,更有根據了),死後三年, 安 還沒有授予職務。我為他保奏上帝代替魚生職務,上帝回報說:“可以”。從 安 此大小神靈,都知敬畏。 安 【按】六天 [01] 都有欲念,只不過天福越高,欲念越輕。山川神靈,大抵罪福參 安 安 半的多,戀女勾魂,是應該會發生的事。 安 10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願以化身,授天下於 塗炭之中,吐痰躋(jī)斯民於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予為赤帝之後,玉音可畏, 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於雲宵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後, 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晤。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 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于帝側戚姬之懷(凡人托生, 必見父母會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於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於南洲 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 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具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 甚鍾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後,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 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大蛇名) 之相,盡吞諸呂而後已也(後果化蛇,可見一切唯心造矣)。 【按】予初讀佛書,見怨親平等,及怨從親起之說,心竊訝之。迨靜觀事理迴圈, 乃知此種議論,非出世聖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呂後為仇, 高祖為恩者。然呂後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寵眷,追寵眷漸深,至於欲 易太子,而呂後之隱恨不可複解矣。向使高祖當日,以等閒待之,不至 若此寵眷,則戚夫人被禍,何至於此極也!然則呂後固戚之仇,高祖亦 豈得遂為恩耶?噫!此即怨從親起之說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學)。夫怨也, 而從親起,即欲不作平等觀,不可得已! 托生帝子,為呂所殺 帝君說:“我看見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看作小草一樣任意踐踏。我就急 忙報告天帝,願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樂之地。但只因為 天帝命令我做漢高祖的後代,帝命可畏,我不敢違抗。不久就有九天監生大神, 逼我去投胎托生。在雲霄間,看見秦朝戰火之後,漢宮鼎新,漢帝正與戚夫人 親語。監生對我說:“到這裡你就是漢帝的兒子了。”我正張目望去,就被監 生一把推下去了(這就是中陰身,帝君還沒有發覺),落在帝側戚夫人的懷裡(凡 人托生,看見父母會合。如果是男胎,對父親生怒心,對母生愛心。如果是女胎, 則與這種情形相反。至於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間生天上, 01. 六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P:31

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詳細記載在《大藏 安安 經》,不再一一敍述),不知不覺就變人了。漢帝以我神骨與他相似,舉動不凡, 安 很鍾愛我,晚年想要立我為太子,沒有成功,漢帝去世後,我最後被呂氏殺害。 安 呂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殘酷毒辣(須知張良迎四皓,前世與帝君母子也一定 安 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變成一條大蛇,全部吞盡呂氏才心甘(後果然 安 變為蛇,可見正如佛教所說“一切唯心造”)。 安 補充:漢高祖晚年的時候,寵愛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覺得呂後所生太子劉盈 安 安 生性軟弱,不宜力帝,而如意很象自己,就想立如意為太子。但遭到呂 安 後和大臣反對,連張良也幫助呂後,請了當時很有名的四個隱士叫做“商 安 人四皓”(皓 hào,白髮老人)來輔佐太子劉盈。“四皓”帶著太子見漢帝, 安 漢帝說:“太子有了幫手,翅膀已經長硬了。”漢帝死後,呂後加緊纂 安 權,劉盈立為漢惠帝,大權都掌握在呂後手裡。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 安 她先把戚夫人罰做奴隸,把趙王如意召回長安。漢惠帝知道知太后想要 安 害死如意,就親自把如意接到宮裡,連吃飯睡覺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 安 漢惠帝出外練習射箭,見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 安 來後,如意已死在床上。呂後殺了如意,又殘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腳全部 11 砍去,挖出她的雙眼,迫她吃了啞藥,把她扔豬圈裡。漢惠帝見呂後如 此殘酷,派人對呂後說:“這種事不是人幹出來的,我是太后的兒子, 沒有能力治理天下。”從此不問朝政。 【按】我初讀佛書,看到怨親平等和怨從親起的說法,心裡暗中驚訝。等到靜 觀世事迴圈,才知這種議論,不是出世的聖人就不能說出來的。就戚夫 人來說,不會不以呂後為仇,以高祖為恩。而呂後恨戚夫人,都因為高 祖寵愛她,等到越愛越深,以至於想要改立太子,這時呂後的暗恨之情 就再也不能解除了。但是,呂後固然以戚夫人為仇,難道高祖還會對呂 後加恩嗎?這就是怨從親起的說法啊!(這裡就是格物 [01] 的學問)既然 怨從親起,如果不作平等觀,就永遠也不能解脫了。 邛池化龍 帝君曰:予自罹呂禍後,思報宿憤,不顧已往修積。雖呂死後,冥間備受苦楚, 孽尚未清。然此時已共於東海之濱,邛(qióng)池邑矣。邑令呂牟,呂後之後 身也。予母夫人,亦生於彼,複為戚氏。以前享福太過,故至此貧悴。所嫁張子, 老而乏嗣,以芟刈(shānyì)為業。一日至野外,自傷無子,泣而禱天,乃相 與割臂出血,瀝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動物生焉,亦遺體也”。予方 感母氏心,不覺神識已經托彼。明日揭石祝之,血化為蛇,金色寸長,余所為也。 母收養逾年,頂上生角,腹下生足,能變化,每天欲雨,予為助之。身既長大, 腹量寬廓,見羊豕(shǐ)犬馬,輒食之。邑令有良馬,呂產後身也。予拘而噬焉, 令遂逮予父母人獄,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化儒生,謁(yè)令解之。 令曰:“張老夫婦,家養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馬。吾欲為民除害, 而不肯放出。是彼自為妖也,必將戮之。”予曰:“物命相償,宿業所致,君 欲為畜殺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氣,宜善自愛。”語畢, 予隱形不見,左右皆以為妖。予乃奏天稱怨,陳前世母子無辜,死于諸呂,今 01. 格物,即是認識宇宙人生的內在規律,從現象看到本質,從個性看到共性, 從特殊性看到普通性。佛說怨親平等,是觀察眾生後的普遍性結論,不作 怨親平等,則怨怨相報,永遠也沒有了結。沉轉輪回六道,永無解脫苦痛 的希望。

P:32

安 欲報之。詞上而未報,乃不勝其憤,遂變化風雨,呼吸雲霧,複借海水,灌注 安 城邑,週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載父母而出焉。時孝宣之世,今所謂陷河者是也。 安 【按】帝君雖以累世孝友,積功勵行,然畢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 安 安 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腳不住。幸得後來遭遇釋迦,終成解脫耳。不然, 安 怨怨相報,正無已時;所以菩薩苟欲求度眾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 安 後可人生死苦海也。 安 安 邛(qiong)池化龍,水淹全城 安 安 帝君說:“我自從遭遇呂氏之禍後,一心想報舊仇,顧不得廢止以往修行。 安 呂氏死後,雖在陰間受盡痛苦,但餘孽還沒有清償,我與她就一起出生到東海 安 之濱一 - 邛池邑。邑令呂牟是呂後的後身。我母親也生到了這裡,又為戚氏, 安 因為過去享福太過份,所以到這裡很貧困。嫁給張家,老而無後,靠割草度生。 安 有一天他們到山野,為無子而傷心,哭著向天禱告,以至於一起割臂出血,滴 安 到石凹之中,說:“如果這石頭下有動物出生,就是我們的後代。”我正被母 12 親的心感動,不知不覺神識已入她的血中去了。第二天揭開石頭一看,血已變 成蛇,金色寸長,就是我的身體;母親收養了一年,頭頂上就生出角來,腹下 長出腳來,能夠變化,每天要下雨時,我就從中幫助。身體長大後,食量也一 天天增大。看見羊豬狗馬,就吞食了,邑令有良馬,是呂產的後身,我就把它 咬住吃掉了。邑令就逮捕了我父母入獄,限三天不把我交出來,就要處以死罪。 第二天我變為一個儒生,拜見邑令,要他釋放。邑令說:“張家兩個老混蛋, 家養妖蛇,吃人的六畜已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馬,我正要為民除害,怎能 放出?這是他自養妖蛇所致,殺了應當。”我說:“物命互相抵償,這是前世 的業報。您要為畜生殺人,可以嗎?”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說:“您面有死氣, 應該善自愛惜。”說後隱形不見,左右的人都認為我是妖怪。我於是就向天帝 報告稱怨,陳述前世母子無罪,死于呂家人手裡,今天想要報仇。奏章送去還 沒有等到回音,就忍不住心中憤恨,而變化風雨,呼雲吐霧,再借海水,灌注 城邑,周圍四十里都淹沒了,我就背著父母出來。這時正是孝宣時候,今天聽 說的陷河故事即是指這一件事。 【按】帝君雖然多世以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積累功德,鞭策善行,但畢竟 所得都是人天福報,沒有修出世大法。幸能後遇釋迎牟尼佛,才最後解 脫啊!否則,怨怨相報,是永遠也沒有結果的。所以菩薩如果想要普渡 眾生,必須先登上智慧之船,然後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隨機弘教度化。 補充:帝君早遇佛法,本要往西方,只因一念停留,便入輪回。雖功德巍巍, 但也是人天福報,不能究竟主宰生命,故反入沉淪。後幸又得遇釋迦文佛, 得究竟解脫。可見只有先有般若智慧,對能隨機度生。帝君如此,何況 凡夫!故後文有直捷解脫之法 - 西歸直指。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呂後怨懟 (duì) 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然氣平即悔。 翼日玉音薦降,以海神晁閎 (hóng),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余戶,以口計之, 三千餘命,除予前身仇懟,八十幾人外,餘俱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邛池龍, 羈囚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複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 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zā)齧不已,宛轉困苦,不計春秋(地獄 一晝夜,人間五百年)。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而過,中有瑞相, 紺發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妙相,稀有光明。山靈河伯,萬聖稽首,歡喜讚歎, 聲動天地。複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墮,墮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

P:33

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諸聖鹹謂予曰:“此西方大聖, 安安 正覺世尊,釋跡文佛也(大丈夫當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東土,汝既遭逢, 安 宿業可脫。“予乃躍身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 安 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行殘害。汝今複有怨親之 安 想與瞋恚癡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 安 隨念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 安 懺悔),複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安 【按】龍有胎卵濕化四種,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所以裟竭羅龍王雲:“龍 安 安 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獄者,或有等於人畜餓鬼者, 安 各隨宿業受報。”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盲龍,居熱水中,遍身 安 鱗甲內,為小蟲所唼(shà)食,號呼望救。又有無量餓龍淚下如雨,各 安 問宿世因緣。佛為一一開導,令其受三歸五戒,而後諸龍得脫苦趣(詳 安 大集經濟龍品)。信乎!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光之所燭,能使盲 安 視聾聞跛行啞語也。帝君往昔因問歌有感,遂至下車投拜,則智慧靈根, 安 植之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頓捐宿業也。 安 13 池龍受懲,遇佛得度 帝君說:我把與呂後結怨的情況奏知天帝,沒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動。雖 然一時痛快,但氣平後就很後悔。第二天帝音連下,因為海神晁閎揭發我擅 用海水,淹死人民五百多戶,以口來計算,共死二千多人,除去我前世的仇敵 八十幾人外,其他的都是枉死。天帝命令懲罰我,以我為邛池龍,囚禁到積水 之下。因為連年大旱,水幹為泥,我的身體廣大,無處可躲,烈日暴曬,內外 熱惱,無數鱗甲裡面部生了小蟲,吸血咬肉,沒有休止,輾轉困苦,不計春秋(地 獄一晝夜是人間五百年)。有一天早晨突然變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 飄過,中間現出聖人瑞相,黑裡透紅的頭髮象螺一樣旋轉交叉,從四面合攏起 來,金色的身體象月亮一樣容光四射,現出各種微妙好相、稀有光明。山靈河 神,萬聖稽首頂禮,歡喜讚歎,聲動天地。又有天香繚繞,從四面匯合起來, 天花紛紛飄落,所落之處都成為春天。我於是耳聰目明,鼻息相通,心情口潤, 發聲朗朗,仰頭哀號,乞求救度。大家對我說:“這是西方大聖、正覺世尊、 釋迎文佛(大丈夫當如此),現要讓教法流行中國,你既然有緣相逢,前世罪 業就可解除了。”我躍身到天光中,詳述過去因果報應的事情。世尊說:“好啊! 帝子,你一向以來孝家忠國,作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只因為我執未盡,執著 有我有人,不知眾生同體,怨親平等,就放肆殺害許多眾生。你現在還有怨敵 仇人的想法和憤怒愚癡念頭沒有?”我聽到了真理,心裡豁然開朗,無人相, 無我相,妄念頓息。回顧龍身,隨念消失(罪從心起將心仟,心若滅時罪亦亡。 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仟悔),又為男子,受佛灌頂,智慧頓開,我就 歸依了佛陀。 【按】龍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 [01],他們中間的苦樂差別,相隔天遠。 所以娑竭羅龍王 [02] 說:“龍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獄, 有的等於人畜餓鬼,各隨前世善惡業力受報。”過去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 有一條瞎龍,住在熱水中,全身鱗甲內被小蟲咬食,呼號望救。又有無 01. 胎生:在母胎內成體後出生,如人。卵生:在卵殼內成體之後出生,如鳥。 濕生:依靠濕氣而受形,如蟲。化生,無所依託,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 如天人,地獄。 02. 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說依國而立名,又作娑伽咖羅龍。

P:34

安 數餓龍,淚如雨下;各問自己前世因緣。佛為他們一一開導,叫他們授 安 三歸五戒 [01],使各龍都脫離苦道(見《大集經》濟龍品)。應該相信啊! 安 佛為三界 [02] 導師,四生慈父,佛光所照之處,能使盲人得視、聾子得聞、 安 跛子走路、啞巴說話。帝君過去,因聽到歌聲而感動,就下車拜師。智 安 慧靈根,種植很深,必會有一天面睹慈容,頓時消去前世罪業。 安 補充:帝君因善根深厚,故於沉倫中遇佛得度。凡夫則不能作此僥倖之想,只 安 有發大菩提心,發往生淨土的大願,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能真正做到 安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最後究竟成佛。 安 安 幽明交理 安 安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車甫盡,即生於順帝永和間,所謂張孝仲者, 安 即予也。蓋猶不忘其故稱也。雖未登顯仕,然豪上帝旨,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冥。 安 幾人隱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靈鬼邪祟,無不預焉。 安 【按】太倉有人,曾見役於冥,每至丙夜,舉體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 安 14 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人手,頃刻穿山人海,將所拘人負杖頭,雖多 至幾十,其輕如羽。一至天明便與平人無異。心甚厭之,百計莫逃。有 僧勸以出家,受菩薩戒。從之,而後其役遂絕。 陰陽兼治,明察秋毫 帝君說:我因為前世有善政,世壽才盡,就又出生在順帝永和年間,叫做 張孝仲的就是我,大概是不能忘記自己前世的舊名罷。雖然沒有當大官,但承 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應付世務,夜間治理陰間。凡是人細小難察的事我都 知道並記錄下來,以至於靈鬼妖邪的意圖,無不事先就知道的。 【按】太倉 [03] 有一個人,曾經被役使到陰間做事,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 陰府官署授給他一塊牌一支杖。牌上寫著所抓人的姓名,杖一到手,一 瞬間就能穿山入海,將所抓人背到杖頭,即使多到幾十,也輕如羽毛。 一到天明就與一般人沒有差別。他心裡很厭煩這件事,想盡了辦法也擺 脫不開。有位僧人,勸他出家受菩薩戒。他聽從了,從此這種差使就沒 有了。 流矢集體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漸複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複生於河朔(經 云:宿世身骨,過於須彌山;所飲母乳,多於大海水)。從鄧艾伐蜀時,予為 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之禍。迨其深入,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琅琊, 瞻不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流矢遍集予體,瞻方就擒,而予已 創甚矣。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 【按】《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 互為高下。然則那邛池之報,尚屬瞬息間事耳,遂謂從此帳清無欠,恐 猶未有。 亂箭中身,以償前命 帝君說:我因為多世修行善功,就漸漸恢復神職。但還有命債沒有酬報, 01.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殺、不偷,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02. 欲界:有淫食二欲眾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 下至無間地獄。色界:無淫食二欲眾生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世界,四禪 十八天都是。無色界:色相懼無,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世界。 03. 大倉:江西太倉縣。

P:35

還沒有因緣相會,就又生到黃河以北地區(經上說:前世身骨比須彌山 [01] 還高, 安 所吃母乳,比大海水還多)。隨鄧艾 [02] 攻打蜀國,我作行軍司馬 [03],勸鄧艾從 安 小道出擊,避開鋒芒之禍。等到深入敵軍,遇敵將諸葛瞻 [04],答應封他為琅琊 安 王 [05],他不聽從。兩軍交接,敵軍中堅力量,正與我相對,亂箭都向我射來, 安 安 等諸葛瞻被捉住時,我已全身重傷。這大概就是以前邛池淹死人命的報應了。 安 【按】《楞嚴經》中,說殺業的報應,即使過了數不清的長時間,還在互吃互殺, 安 安 好象一個車輪一樣旋轉不息,互為高下。但是,邛池的報應,還是剛剛 安 發生的事,就說從此帳清沒有欠缺,恐怕沒有這樣的好事。 安 補充: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 安 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是沒有辦法逃脫的。菩薩雖能使人走上解脫之道, 安 但也沒有辦法改變人的因果。否則則菩薩就是萬能的了。只有先有求救 安 之心,才有解脫之可能,斬斷惡因,廣種善因,就從此走上解脫之道了。 安 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故感應是眾生之感與菩薩之應結合於一體。只 安 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解脫的主人。 安 隸掌桂籍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 大批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 (lì) 掌焉。 【按】世俗若聞有人將為試官,則鑽營者多方結納。雖昏夜乞哀,弗恤也。然 彼試官者,止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 年之外。且典司小試者,不能參鄉會之權。執掌科名者,不能任銓選之 務。即或黜涉由我,而亦有時不效。夤緣,蓋若斯之難也。乃有一試官焉, 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憂,不采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仰 情面,自縣試以至廷對,由典史以及台衡,無不經其進退予奪。而鑽營者, 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可謂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學帝 君而已矣!流通寶訓而已矣! 位列天神,分管桂籍 帝君說:上帝因為我多世是文儒,用盡心思,勤讀古書,就命我為神官, 安 01. 譯為妙高山。因為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故稱妙;各山不能相比, 15 故稱高。高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各山之王。是宇宙中一 個小世界的中心。 02. 鄧艾(197–264)三國魏棘陽人,字士載。仕魏至城陽太守,都督隴右諸軍事, 追封鄧侯。魏伐蜀,艾督軍自陰平道入,行無人之地七百里,至成都,蜀 主劉禪降。進官為大尉。後鐘會誣謀反,被殺。 03. 三國魏咸熙元年,司馬昭挾魏帝止長安,這時各王公都在鄴壞,就以山濤 為行軍司馬鎮守鄴,行軍司馬一號從此開始。 04. 諸葛瞻(227–263),諸葛亮子,字思遠。由騎都尉累官至尚書僕射、軍 師將軍。蜀後主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魏將鄧艾伐蜀, 瞻督各軍抗拒。艾送信誘降,瞻怒斬來使,戰於綿竹,兵敗,與其長子高 都死。 05. 原秦封郡名,在山東省諸城縣。後東晉司馬睿(元帝)為琅琊王,避居安 徽滁縣,故琅琊又指此地。

P:36

安 掌管桂籍 [01]。凡讀書人鄉舉里選 [02]、大批制科 [03]、服色俸祿、封贈 [04] 等等,都 安 要報告我,以至於二府 [05] 取落,都屬於我分管。 安 【按】世間如果有人要做考試官,那麼投機鑽營的就會想盡辦法拉關係巴結。 安 安 即使昏夜乞求哀告。也在所不惜。但是那考試官,只能管一個地方,不 安 能把持天下之權,只能管一任,不能延及三年之後。而且典司小試,沒 安 有權力參加鄉會。執掌科名的,不能任選拔之事。即使進退升降都由我, 安 有時也有意外。拉攏關係,向上巴結,怎麼會這樣難啊!有一位考試官, 安 最公最明,不病不老,不用去守喪,不選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靠 安 情面,從縣試到廷對,由典史 [06] 到台衡 [07],一切進退升降的大權都由他 安 主宰。但是那些投機鑽營者,反不去盡心盡意地結交,可以說是明智嗎? 安 投其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沒有其他,只靠學習帝君的德行罷了,流通 安 帝君寶訓以有益於世罷了! 安 補充:今人認為,考試的好壞,要靠目己的努力和智慧。這活只說對了一部 安 份。它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努力和有智慧,還由他的根器來決定。根 安 器就是底子,就是前世是否積下了慧根。只要有慧根,今世就能努力 16 而有智慧。但是,對於鈍根來說,正因為前世不努力,今世就愚鈍, 於 是 就 要 警 惕 自 己, 急 起 直 追。 如 果 自 暴 自 棄, 則 落 後 更 遠, 以 至 於墮落而不可知!所以,考取或不考取,既有前世的慧根,更有今世 的 努 力。 而 今 世 的 努 力, 又 積 下 來 世 的 慧 根。 靠 拉 關 係 或 自 恃 有 靠 山, 是 萬 萬 不 行 的。 種 瓜 得 瓜, 種 豆 得 豆。 如 果 靠 關 係 和 勢 力, 用 你 的 名 額 取 代 別 人 的 名 額, 那 就 欠 下 別 人 一 筆 帳, 不 還 是 不 行 的。 正好有人偷竊財物,抓到 後 不僅要贓物,而且還要作更重的處罰。  怎麼去努力積蓄自己的慧根呢?博讀多識,陶冶目己的情操,積德行 善,理論付諸實踐。但更主要的是要弘揚真理,發大菩提心,才能到 達最高的智慧境界。佛被認力,一切佈施,法施第一。施人以物,只 解決眼前利益,施人以法,則出生死輪回。但是,弘揚真理,宣講大 法, 決 不 是 容 易 的 事。 只 有 從 小 努 力 學 習, 一 步 一 個 腳 印, 精 通 一 切 自 然 知 識 和 社 會 知 識, 才 能 從 世 間 法 走 向 出 世 間 法, 才 能 作 大 法 王, 為 眾 生 作 大 饒 益。 過 間 法 與 出 世 間 法 是 不 可 脫 離 的, 現 在 一 般 的 學 校 都 是 世 間 法, 它 是 很 重 要 的, 世 間 法 沒 有 學 好, 何 能 企 及 出 世 間 法? 但 是 沒 有 出 世 間 法, 則 世 間 法 成 為 無 源 之 水, 無 本 之 木, 世 間 法 僅 是 謀 生 的 工 具。 所 以 我 們 要 努 力 辦 中 國 自 己 的 佛 教 大 學。  好書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同帝君學習,流通《安士全書》,是改變 01. 科舉人員登第人員的名冊。 02. 讀書人的兩級考試。里是最基層行政單位,以縣統鄉,以鄉統里。 03. 唐朝除地方貢舉外,由皇帝親自在殿廷詔試的稱制科舉,簡稱制科、制舉, 以後沿用。 04. 朝廷推舉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給本人父母。父母未死的稱封,已死的稱贈。 起于晉宋,至唐始備,沿用到清,越到後來,封贈範圍漸廣,職位漸高。 05. 本指漢代丞相和禦史的官署,也代稱丞相和禦史。宋代中書省和樞密院稱 二府,把持文武大權。 06. 縣官。 07. 宰輔大臣。台(三台星)、衡(衡、玉衡、北斗杓三星)都位於紫微宮帝座前, 此借喻宰輔大臣。

P:37

世道人心,宣導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 安安 安 當來證果 安 帝君曰:予從釋教,頓超不二法門,居清涼寶山,仍司民疾苦。時蜀患水 安 災,人多漂蕩,又苦疫癘 (lì) 痼 (gù) 癰 (yōng) 疽 (jū) 之疾。予化里人,為作篙師, 安 拯合溺者數千人。又化太醫生,親為診候,全活甚眾。會鷲 (jiù) 峰古佛,為予 安 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 安 證如來(知帝君將來必成佛,則吾輩將來,亦必成佛矣)。” 安 【按】鷲峰古佛者,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 安 安 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樂不動聖號,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正 安 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恒沙劫,供養承事若干佛,而後得證此位也,豈曰現 安 今即具三十二相,人十隨形好,坐菩提而成正覺哉?帝君位次,尚在玉 安 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薩,猶遠之又遠,況帝君之於佛乎?若雲現今 安 即證斯果,則欲尊帝君,而適以誣帝君矣。 安 安 行菩薩道,得佛授記 17 帝君說:我聽從了佛陀的教導,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門,身心清涼愉悅, 仿佛登上了寶山。因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個不二法門,所以關心人 民疾苦,以眾生之苦作為自己之苦,救民於水火之中。當時四川一帶受水災, 人被沖進洪水中,隨水漂沉,癆病、惡瘡等病四處泛濫。我變化為這些受苦人 的同鄉,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沒的幾千人。又變作醫生,親自為人民診 病,使很多人都活下來了。有一次,我又遇見了釋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記說:“你 在來世,當能作佛,叫做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 道帝君將來必成佛,那麼我們將來也必成佛)。” 【按】“鷲峰古佛”就是靈鷲山 [01] 釋迦牟尼佛,現在我們所處這一段時空叫賢 劫,這段時間裡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 [02],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 為什麼名為古佛呢?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逝世。“安樂不動”聖號是 帝君將來成佛的名稱,還不知要經歷多少恒河沙 [03] 劫,供養護持多少佛, 才會證到達個果位,不是說他現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04] 坐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了。帝君地位還在玉帝下面,憑玉帝的資格看他 的菩薩果位,還非常遙遠,,何況來說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說帝君現 已證果,那麼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實際上卻敗壞了帝君的名聲。 補充:佛為帝君授記成佛,只因為帝君行菩薩道,精進不懈。故得多次見佛。 從理上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也時刻不離眾生,時刻加持 眾生。因此,我們向帝君學習,就要看得起自己,自尊自強,向成佛之 道挺進。 帝君成佛還很遙遠,《楞嚴經》說未證言證即是大妄語,終成狂魔。 我們欲尊帝君,就應學他的菩薩行。若說帝君已成佛,則違佛經之旨。 古時候常有亂臣賊子謊稱彌勒降世,興風作亂,有違佛教。今又有妄言 01. 靈鴛山,舊稱耆闍崛山,新稱靈鷲山或靈山、鷲峰。因山形似鷲,而且山 上有鷲鳥,故名。是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地。 02. 第一佛名拘留孫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為迦葉佛,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彌勒佛。 03.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經中常以恒河的細沙喻最多的數。 04. 佛的莊嚴相有 32 相、80 種好。

P:38

安 吉凶者,說今已是彌勒佛掌權,快跟隨某某即可赴龍華三會,躲避劫難, 安 這又是擾亂社會的狂魔,善男信女不可上當。學佛是老實做人,老實念 安 佛,做人念佛兩不相違,即可入道。不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弘一大 安 師在抗戰時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安 人做不好,佛也念不好。象帝君那樣行菩薩道,成佛必定不遠。 安 安 附問答五則 安 安 問:輪回之說,現所固有,但出諸釋典,孔子未嘗明言耳。 安 答:理之所在,便當信受,何論釋典?何論儒書?必待孔子之言而信, 安 安 則孔子一生言語,得傳於後者,無幾矣!(一部《論語》不過一萬 安 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記載所無,使為 安 儒者所弗道,則六經四子書中,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將身為 安 儒者,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況“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之說,即 安 是輪回之理。《中庸》論誠,不曰物之始終,而曰物之終始。《周易》 18 六十四卦,不終之以既濟,而終之以未濟,旨寓迴圈無窮之意。其不 能如釋典之詳明者,只因入世聖人,不能洞見過去未來,及天上天下 之事耳。《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何足為病! 桃李雖遇春始花,然蔭芽初伏即在葉未黃落之時;暖氣雖遇春始見, 然一陽初動,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間萬事皆然,何獨於人而疑之(此 亦格物之學)? 問:輪回的說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規律,但這種說法出於佛經,孔子未 曾清楚他講過。 答:只要是真理,就應該相信遵從,怎能還去分佛經和儒書呢?一定要等 孔子說了才相信,那麼孔子一生言語,能夠傳於後世的,又有多少呢? (一部《論語》不過 12700 字,其中孔子所說的只有 8503 字)如果 因為書上沒有記載,讀書人就不能說,那麼《六經》、《四書》[01], 孔子沒有一句說到自己的父母,難道今天的讀書人也不應該談及父母 嗎?況且“靈氣成為靈物,是神,游魂成為人的變化,是鬼”[02] 的說 法就是輪回的道理。《中庸》論“誠”,不說“物之始終”,而說“物 之終始”[03]。《周易》64 卦不以“既濟”為結束,而似“未濟”[04] 為 結束,都是說明迴圈無窮的道理。它們不能象佛經說得那樣詳細清楚, 只是因為入世聖人(佛是出世聖人)不能洞察過去未來及整個宇宙的 變化規律。《中庸》明明說過,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聖人, 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說來輪回的道理還有什麼值得指責呢?桃李 01. 《六書》指《易》、《禮》、《樂》、《詩》、《書》、《春秋》;《四書》 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曾子(參)、子思、孔子、 孟子所著。 02. 這句話出自《易》系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 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思是:“考察萬物的開始,故知它之所以生, 反求萬物所以終結,故知它的所以死。靈氣成為靈物,是神,游魂成為人 的變化,是鬼,聖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狀。” 03. 《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意思是“誠是具體的、有過程的,萬物有 它的結束,就有它新的開始。” 04. 《易》卦六十四為“未濟”,《序卦》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以來濟終焉。” 即是說(事物是生生不絕的,因此用未濟為終”。

P:39

雖然到春天才開花,但是它們在葉子還沒有變黃飄落的時候已經埋伏 安 了新的生命。暖氣雖然到春天才感覺出來,但是陽氣複生正在冬至嚴 安 寒之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為什麼對人來說就有懷疑呢?(這 安 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安 補充:人類因為肉眼的局限而不知道輪回的事實,但是不能說我看不到的事物 安 就是不存在的。磁場、電波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都看不列。今天,在 安 物質生活上我們進步了,但正因為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而忽略了內部 安 潛能的開發,人心不古,精神面貌大大落後了。釋迦牟尼佛正因為注重 安 內在潛能的開發,具備了最高智慧的佛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 安 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論,指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還說“一杯水有人 安 萬四千蟲。”這“蟲”正是微生物。今天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與顯微鏡, 安 證明了佛陀所提的宏現世界與微現世界的理論完全正確。科學的發展為 安 佛經提供了新的注腳。因此,作為與時空融為一體的佛陀,是一種絕對 安 真理,世間聖人也不能望其脊背。只要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開發自心 安 的無限潛能,必能大徹大悟,發現宇宙的本來面貌。 安 問:佛教之來,始于東漢。故輪回之說,多在漢後,唐虞三代時,未之前聞也。 安 答:噫!可謂枉讀古人書矣。且而不聞鯀殛羽淵,其神化為黃熊乎?(出《史 記正義》,熊音乃平聲)不聞衛康叔見夢于襄公之親妾乎?(出《史記》) 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出《左傳》)不聞杜 伯現形,挾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不聞狐突遇太 子于下國,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即向所 殺之趙同趙括乎?(俱《左傳》)不聞吳王殺公孫聖於胥山,太宰三 呼之而三應乎?(出《法苑珠林》)不聞越軍祭伍子胥,杯動酒盡乎?(出 《吳俗傳》)若是者,試問在漢明帝前,抑在漢明帝后乎?吳季子曰: “骨肉複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問:佛教傳人中國,開始于東漢。因此,輪回的說法,在東漢後才有,陶 唐氏堯、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沒有聽說過了。 答:唉!你真是枉讀古人的書了。難道沒有聽說過鯀 (gǔn) 在羽山被殺, 他的神識變為黃熊嗎 [01] ?(出《史記正義》,熊音乃平聲)難道沒有 聽說過衛康叔死後投胎於襄公之妾,並托夢給她嗎 [02] ?(出《史記正 安 01. 《史記·正義》對“殛鯀於羽山”解釋說:“孔安國雲,殛、竄、放、流, 19 皆誅也。括地志雲,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神異經雲,東方有人焉,人 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為人自用,欲為欲息,皆曰雲是鯀也。” 鯀被殺變熊就可知了。 02. 《史記·衛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賤妾,幸之,有身,夢有人謂曰: ‘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衛,名而子曰元。’妾怪之,問孔成子。成子曰: ‘康叔者,衛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 名之曰元。襄公夫人無子,於是乃立元為嗣,是為靈公。”意思是:“當初, 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寵倖,懷了孕,夢見有人對她說:‘我是康叔,你如 果有兒子一定是一個叫衛的人來投胎,可以取名為元。”這個妾覺得很奇怪, 就問孔成子。成子說:‘康叔是衛國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後,是個男孩, 報告給襄公。襄公說:“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這個孩子取名為“元”。 襄公夫人沒有兒子,因此就立元作繼承人,叫做靈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 周武王死後,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後,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

P:40

安 義》)難道沒有聽說過齊襄公所見的大豬,跟從的人都說是公于彭生 安 嗎 [01] ?(出《左傳》),難道沒有聽說過杜伯無罪被殺,後來他變鬼 安 現形,拿起紅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嗎 [02] ?(出《墨子》)難道沒有 安 聽說過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嗎 [03] ?難道沒 安 安 給康叔,建立衛國。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當然也不知道有衛,這就更 安 說明她的夢境可信。 安 01.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候游于姑棼 (fén),遂田于貝丘。見大 安 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安 公懼,墜于車,傷足喪履。反,誅履于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意 安 思是:“冬季十二月,齊襄公在姑棼(fen)遊玩,就在貝丘打獵。看到一 安 頭大野豬,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啊!’齊襄公發怒說:‘彭生敢來見 安 我!’就用箭射它,野豬象人一樣站起身啼叫。齊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來, 安 傷了腳,丟了鞋。回去後,責令徒人費去找鞋,費找不到,齊襄公就鞭打他, 安 打得皮開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齊襄公與魯國薑氏通姦之事。魯桓公帶姜 安 氏到齊國,薑氏就與齊襄公私通,魯桓公責怪姜氏,薑氏報告給齊襄公。 20 齊襄公就設宴招待魯桓公,宴後派公子彭生説明登車,桓公死于車中。魯 國非難齊國,齊國就以殺死彭生了事。齊襄公荒淫,最後也死於內叛。(見 《左傳》桓公十八年) 02. 《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 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于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 杜伯乘自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 折脊,殪車中,伏韜而死。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 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殺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並沒有罪。 杜伯說:‘我的君主枉殺我,如果認為死後無知,那麼就罷了。如果死後 有知,那麼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讓君主知道後果。”第三年、周宣王會 合諸侯在圃田打獵,獵車數百輛,隨從數千人,人群佈滿山野。太陽正中時, 杜伯乘著白車白馬,穿著紅農,拿著紅色的弓箭,追趕周宣王,在車上射箭, 射中周宣王的心臟,使他折斷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這個時候, 跟從的周人沒有人不看見,遠處的人沒有不聽到,並記載在周朝的《春秋》 上。” 03. 《左傳》僖公十年:“秋,狐突適下國;遇太子,太子使登,僕,而告之曰: ‘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矣。將以晉畀 (bì) 秦,秦將祀余。對曰:‘臣聞之, 神不歆 (xīn) 非類,民不祀非族。君祀無乃殄(tiǎn)乎?失刑乏祀,君其圖之。’ 君曰:“諾。吾將複請。七日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見我焉。’許之,遂不 見。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意思是:秋季, 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讓他登車作為駕車的人,告訴他 說:‘公子夷吾無禮,我已經請求上帝並得到同意,準備把晉國給予秦國, 秦過將會祭祀我。’狐突回答說:‘我聽說,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 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禮恐怕會斷絕了吧?而且百姓有什麼罪?處罰不 當而又祭祀斷絕,請您考慮一下!’太子申生說:‘好,我打算重心請求。 過七天,新城西邊將要有一個巫人表達我的意見。’狐突同意去見巫人, 申生就一下不見了。到時候前去,巫人告訴他說:‘天帝允許我懲罰有罪 的人,他將在韓地大敗。’”

P:41

有聽說過魏武子愛妾的父親為報魏顆不殺女兒之恩,用草打成結絆倒 安安 了杜回,使魏顆俘獲了秦國這個大力士嗎 [01] ?難道沒有聽說過晉景公 安 病入膏(gāo)肓(huāng),那躲在他身體裡施病的兩個童子就是他 安 先前殺了的趙同與趙括嗎 [02] ?(都出《左傳》)難道沒有聽說過吳王 安 夫差枉殺他的臣子公孫聖,丟棄在胥山,後兵敗路過這座山,叫太宰 安 去墳前呼喊公孫聖,太宰三呼而公孫聖三應嗎 [03] ?(出《法苑珠林》) 安 安 01. 《左傳》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 安 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 安 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 安 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安 意思是:“當初,魏武子有一個愛妾,沒有生兒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 安 顆說:‘等我死去以後,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時,又說:‘一定要讓她 安 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把她嫁了,說:‘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 安 聽從他清醒時候說的話。’等到魏顆打輔氏這一仗時,魏顆看到一個老人 安 把草打成結遮攔敵將杜回,杜回絆倒在地,所以就俘獲了秦國這個大力士。 安 夜裡夢見老人說:‘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親,你執行你先人清醒時候的話, 21 我以此作為報答。’” 02. 《左傳》成公十年:“晉候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 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 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 求醫子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 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 ‘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 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 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意思是:“晉景公夢見一個厲鬼,披著長髮拖到地上,捶胸跳躍,說:‘你 殺了我的子孫,這是不義,我請求為子孫復仇,已經得到上帝的允許了!’ 厲鬼毀掉宮門、寢門走了進來。晉景公害怕,躲進內室,厲鬼又毀掉內室 的門。晉景公醒來,召見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說的和晉景公夢見的情況一 樣。晉景公說:‘今後怎麼樣?’巫人說:‘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麥子了!’ 晉景公病重,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醫給晉景公診病。醫生還沒有到達, 晉景公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兒童,一個說:‘他是良醫,恐怕會傷害我們, 往哪兒逃好?’另一個說:‘我們躲到肓的上邊(膈上面有一層薄膜叫做 肓),膏的下邊(心下面有一小塊脂肪叫做膏),拿我們怎麼辦?’醫生 來了,說:‘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灸不能用,針達不到, 藥物的力量也達不列了,不能治了。’晉景公說:‘真是良醫生啊!’於 是就贈送給他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晉景公想吃新麥子,讓 管食物的人獻麥,廚師烹煮。景公召見桑田巫人來,把煮好的新麥給他看, 然後殺了他。景公將要進食,突然肚子發脹,上廁所,跌進糞坑裡死去。’” 03.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吳王夫差殺其臣公孫聖,而不以罪。後越伐 吳,吳敗走,謂太宰噽曰‘吾前殺臣公孫聖,投之於胥山之下,今道當由之。 吾上畏蒼天,下慚於地。吾舉足而不進,心不忍往。子試唱於前,若聖猶在, 當有應。’噽乃向餘坑之山呼曰:‘公孫聖!’公孫聖即從上應曰:‘在!’ 三呼而三應。吳主大懼,仰天歎日:‘蒼天!蒼天!寡人豈可複歸乎吳主?’

P:42

安 難道沒有聽說過越軍祭伍子胥時,杯子剛一舉動,酒就沒有了嗎?(出 安 《吳俗傳》)以上發生的這些事實,請問是在漢明帝前,還是在漢明 安 帝后呢?吳季子說:“骨肉軀體回歸於泥土,這是生命的必然規律。 安 如果是神識,就不是這樣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應該瞭解了。” 安 問:忠臣孝子,自當千古不磨。帝君十七餘化,固無足疑。至庸夫俗子, 安 一死之後,魂魄散矣,安在曠劫長存? 安 答:形有大小靈愚,性無大小靈愚。若一為庸夫,遂爾磨滅,則帝君邛池 安 方化時,不過寸許小蛇耳,散莫易散於此,今日何以複有帝君? 安 問:忠臣孝子,自然應當千古不滅。帝君一十六世輪回轉世,本來不值得 安 懷疑。至於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麼能夠永世長存呢? 安 答:六道眾生外形有大小靈愚,他們的本性並沒有大小靈愚。如果一做凡夫, 安 就馬上磨滅了,那麼帝君邛池轉世時,不過是寸長的小蛇罷了,人散 安 得快的沒有可超過它了,為什麼今天還有帝君呢? 安 補充:不同的因果造成不同的命運,六道眾生面目不同,智愚懸殊,正是前世 安 因果造成。否則,同是爹娘所生,為什麼命運不同呢?改變命運的方法 安 就是行菩薩道,積德行善。帝君以一十七世現身說法,正是為了說明這 22 個大問題。 問:曆觀記載,信知三世必有,但近見《朱子小學》,謂死者形既朽滅, 神亦飄散。是以生疑耳。 答:《小學》所引範文正公語,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 宗於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 客曰:亦朱子之言也。 答:然則既已形滅神散,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滅,誰複 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後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義,本于空谷 禪師直編)夫啖果者,先除莫核;食肉者,務去其骨。子讀《小學》, 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堯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 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 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夢寐而親姬旦。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謂 先儒之言當信,則堯舜周孔愈當信。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何有於先 儒!況人死果若散滅,則先儒雖賢,今日亦在散滅之數。春秋二祭, 可以不設。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則散滅之說,為後人者先不信奉矣! 又何以服天下後世乎?孟子讀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況小學! 問:普遍地查閱歷史記載,確實有三世因果的事實。但是最近看了《朱子 小學》[01],說死人軀體既然腐朽消滅,神識也就飄散了。因此就產生 遂死不反。”意思是:“吳王夫差殺了他的臣子公孫聖,並不是因為公孫 聖有罪。後越攻打吳,吳王敗逃,對太宰(官名)噽(pǐ)說:‘我過去 殺了臣子公孫聖,投屍於胥山之下,現在我們路過這裡,我深感上畏蒼天, 下面對不起地下魂靈,已經走不動了,內心不安,不敢前去。請你到山前 喊公孫聖,如果公孫聖的魂靈還在,就會有回應。’噽就向山前留下來的 墳坑呼喊:‘公孫聖!’公孫聖就在上面答應,“在!’三呼而三應。吳 王非常恐懼,對天長歎說:‘蒼天!蒼天!我難道還能回去再做吳王嗎?’ 就死在這裡再也沒有回去了。” 01. 古代兒童教育課本,宋朱熹、劉子澄編。共六卷,分內外篇。內篇包括《立 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

P:43

疑惑了。 安安 答:《小學》所引范仲淹 [01] 的話說:“一人獨享富貴卻不去周濟他的親族, 安 安 來日怎能有臉會見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這裡,應該也算朱子 安 的話吧? 安 客答:應該算朱子的話。 安 答:但是既然說形滅神散,還有誰羞見祖宗呢?並且祖宗也散滅,誰又能 安 見到這不周濟親族的人呢?前後所說,自相矛盾。吃果子應該除去它 安 的核,吃肉應該除去它的骨。你讀《小學為什麼偏偏取了它的骨來吃, 安 它的核來吞呢?況且堯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書》說:“祖 安 先、亡父的靈魂降臨了!”[02] 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 安 文王禱告,請求替代,說:“我柔順巧能,多材多藝,能侍奉鬼神。”[03] 安 安 朱子即是朱熹,是一代理學家,他的理學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實來源於禪 安 宗的啟悟,但他以繼承孔孟之道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論,實則另立一派, 安 其理論自然有矛盾之處。 安 01. 北宋范仲淹(989–1052)諡文正,能夠在歷史上諡為文正的只有那麼幾個人, 23 必須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樹。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 做了很多好事,是夠得上這個稱號的。他少時貧困力學,出仕後有敢言之名。 仁宗天聖中任西溪鹽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沒,後世稱 為“範公堤”。寶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陝西經略副使, 改革軍制,鞏固邊防。慶曆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 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雖然他 的政治理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他的那種“先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見其作品《岳陽樓記》)的愛國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 前為國捐軀。范仲淹本來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菩薩精神的體 現。 02. 《尚書》虞夏書·益稷(jì):“夔(kuí)曰:‘夏擊鳴球、搏拊、琴、瑟, 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táo)鼓,合止柷(zhù) 敔(y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蕭韶》九成,鳳皇來儀。”意思是:“夔 說:‘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彈起琴瑟,唱起歌來吧。’祖先、亡父的靈 魂降臨了,前代帝王的後裔,我們舜帝的賓客就位了,各個諸侯國君登上 了廟堂互相揖讓。廟堂下吹起管樂,打著小鼓,敲柷作作為演奏樂曲的開始, 笙和大鐘交替演奏,敲敔作為演奏樂曲的結束。扮演飛禽走獸的舞隊踏著 節奏跳舞,韶樂變換演奏了九曲以後,扮演鳳凰的舞隊成雙成對地出來跳 舞了。’” 03. 《尚書》周書·金縢 (téng):“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材多藝,能 事鬼伸。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子元龜,爾之許我, 我其以壁與圭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意思是:“史官 寫了策書,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姬發,遇到了危急兇惡的病。假使你們 三位先王在天上現有助祭的職責,就用我姬旦來代替姬發的身子吧!我柔 順巧能,多材多藝,能待奉鬼神。你們的長孫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侍奉 鬼神。他剛被上帝那裏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們的子孫。天下的老 百姓沒有不敬畏他。唉!不喪失上帝降給周國的寶貴使命,我們的先王也

P:44

安 孔子彈琴與文王相會 [01],在夢中常看見周公 [02]。清清楚楚他說明了前 安 人沒有散滅。如果認為先儒的話應該相信,那麼堯舜周孔的話就更應 安 該相信。如果堯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麼哪里還會有先儒呢?況且 安 人死如果真的散滅,那麼先儒雖有德行,今天也在散滅之中。春秋兩 安 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現在還實行春秋兩次祭祀,那麼散滅的說 安 法對於後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麼以理服天下後世呢?孟子讀《尚書》 安 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過兩三片竹簡罷了 [03],何況《小學》? 安 問:神明不滅,還複受生,既聞命矣!若謂以人化獸,以獸為人,吾不信也。 安 答:形隨心變:一念仁慈,人天儕(chái)伍,一念兇惡,鬼畜胚胎。善 安 惡既互為而不純,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為人,獸定為獸, 安 則初分人獸時,不亦偏枯之甚乎?有人問--僧云:“人之體何以直 安 行?獸之身何以橫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獸 安 之前世心橫,故今世之身亦橫,”夫心直心橫,頃刻變異,其形為人 安 為獸,豈非顛倒無常乎?又人唯有慚有愧,故人則有衣;獸則無慚無愧, 安 故獸獨無衣。又人唯有福,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獸因無福,故曆寒 安 暑而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發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語、尊信 24 三寶語,故今世隨心所發,口中能歷歷道之;獸于前世,常作惡語、妄語、 訐 (jié) 人的隱私語、鬥構是非語、穢語、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 故今世有口無言,縱饑渴垂斃,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辯。(此 亦格物之學) 問:神識不滅,還會轉生,我已經聽到指示了。如果說人轉生為獸,獸轉 生為人,我就難相信了。 答:外形隨著內心變化,一念仁慈,就轉生人天道,一念兇惡,就投胎做鬼畜。 善惡既然互相夾雜在一起,所以人獸變化也就沒有固定了。如果人一 定是人,獸一定是獸,那麼初分人獸時,不是太不公平了嗎?有人問 就永遠有所歸依了。現在,我來聽命於大龜,假使你們允許我的請求,我 就拿著壁和圭回去等待你們的命令;如果你們不允許我,我就收藏壁和圭, 不敢再請了。”因為周公捨身至誠祈禱,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01. 《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予向師襄子學彈琴,一連十天沒學新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曲子了,但還 沒有掌握彈奏的要領。’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的 要領,可以換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察出曲作者是什麼樣的人。’ 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深思,隨後又心曠神恰,顯出視野寬廣、志向高遠 的神態,說:‘我體察出曲作者是什麼樣的人了:他皮膚黝黑,身體高大, 目光明亮,高瞻遠囑,好象統治四方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誰能夠如此 呢!”師襄子離開座位向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曲子 叫做《文王操》。’ 02. 《論語》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03. 《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 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 流杵(chǔ)也”意思是:“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尚 書》武成一篇,所取不過兩三片竹簡罷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 周武王這樣很有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王這樣很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血流 得那麼多,以致連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來呢?’”

P:45

一位僧人說:“人的身體為什麼直走?獸的身體為什麼橫走?”僧人 安 回答說:“因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體就直;因為獸的前世 安 心橫,所以今世的身體就橫。”因為心直心橫,頃刻間變化,所以變 安 人變獸,互相顛倒,沒有固定的了。又因為人有慚愧的心,所以人有 安 衣服;獸沒有慚愧的心,所以獸就沒有衣服。又因為人有福報,所以 安 隨冬夏季節更遞而更換冬衣和夏衣;獸因為沒有福報,所以不管遇冷 安 遇熱,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說善語、慈和語、利益語、誠實 安 語、尊敬信仰三寶語,因此今世隨心所想,口中能夠清清楚楚說出來; 安 獸在前世,常說惡語、妄語、揭露別人隱私語、鬥爭結怨語、是非語、 安 謗佛謗法語、不信因果語,因此今世有口無言,即使饑渴待死,,也 安 無法討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辯。(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學問) 安 補充:六道輪回,唯心所造。一念不善,即墮惡道,勤修十善,即生人天。因 安 此修心向善,才能不造惡業,即不墮輪回。人獸不同全在心念區別,如 安 果此生念念是惡,身雖未轉,心已先轉,人面獸心,情同禽獸,何能不 安 變畜生! 安 安 安 25

P:46

安 未嘗虐民酷吏 安 (發明)此下至上格蒼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來功行,以為訓人張本也。 安 下六句,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此一句,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民之稱吾也, 安 如父母然,虐使之則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長然,酷待之則非義,然所謂虐者, 安 非必峻法嚴刑也。或徵取錢糧而摧科無術,或私加色目而羨耗有餘,戲凶荒不 安 能速報,或民陰壅于上聞,或決獄無聽斷之明,或兩造多株連之累,或因小事 安 而化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來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虐矣。所謂 安 酷者,非必恣情鞭撲也。或因小失而誅求,或以過誤而譴責,或任一時要怒而 安 役使不均,或聽萋菲浮詞而厚薄唯我,或出遠二多隨人役,或驅使而罔察饑寒。 安 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則皆酷矣。噫!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 安 一十七世以來,帝君未嘗為者,獨此兩端乎哉? 安 安 從來沒有虐待人民危害下吏 安 安 (發明)從這裡到“上格蒼穹”都是帝君自說一十六世以來功行,為教誡 安 人們預設伏筆。下面六句是自己這樣,然後要求大家都這樣;這一句是自己沒 26 有這樣,然後要求大家也不要這樣。老百姓尊稱吾,好象父母,虐待使喚他們, 就是不仁。下吏們事奉我,就象君長,危害酷待他們,就是不義。虐待的意思, 並不一定就是嚴厲的法律和刑罰。或者徵取錢糧沒有好辦法,或者氣勢凶凶、 橫眉怒目、用度過量,或者凶荒之時不向上速報,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隱情, 不使上面知道,或者判斷獄訟不公平,或者株連多人,使無辜受累,或把小事 化為大事,或限定今天就改卻拖延到以後。凡屬這類事情的,用帝君的話來說, 都是虐待。殘酷的意思,並不一定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過失而勒索, 或者因一時的過失而加重責罰,或者憑一時喜怒而役使不平均,或者聽信讒言 蜚語、浮誇之詞而憑主觀意志隨意獎罰,或者出遠門而興師動眾,或者驅使下人, 而不瞭解體諒他們饑寒。凡屬於這一類事情的,用帝君的後來說,都是殘酷。唉! 當權如果不行方便,就象入寶山空手回來。一十七以來,帝君從來沒有做過的, 不正是虐待與殘酷這兩個方面嗎? 下附徵事(一則) 酷虐改行 帝君曰:蜀之牛鞞(bēi)邑令,公孫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 小有過,輒笞之。蒞邑逾年,而胥吏無全膚,吏甚怨之。資本邑令賴恩,性貪 吝,以苞苴為常。日用飲食,皆取資於民。恣吏誅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 民,遭此荼毒,乃化為蜀郡丞長孫義,行于諸邑,觀風俗,謐(mì)武仲之虐 吏,賴恩之酷民。二令叩頭乞兔,予戒勵之,尋隱不現。後知郡丞初無行邑事, 二邑鹹以為神,由是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亦變為廉焉。 【按】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則己之于吏民可知矣。讀蔣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 可謂字字藥石。居官者當刻於內衙屏牆上,朝夕寓目,永作韋弦,陰功 無量。 酷虐邑令,改過自新 帝君說:蜀的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邑非常廉潔,但是待人不寬恕,左右 的小吏只要有小小的差失,就要受到鞭苔。治邑過了一年,沒有一個小吏有完 整的皮膚,小吏們都很有怨苦。資水邑令賴恩,本性貪吝,經常索取賄賂,日 用飲食,都取自百姓。放縱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為這二邑吏民遭受

P:47

殘害,於心不忍,就變化為蜀郡丞長孫義,在各邑巡視,體察民風民俗,揭發 安 武仲虐吏、賴恩酷民罪狀,二令叩頭請求免罪。我警戒教導他們,過了不久就 安 隱去不見了。以後大家知道了郡丞當初並沒有巡視各邑,這兩個邑令都認為是 安 神來降世點化,因此武仲改為忠恕,賴恩也變廉潔了。 安 【按】帝君憂慮別人酷虐如此心切,那麼他自己怎麼對待吏民就可知了。讀蔣 安 安 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條,字字是良藥。當官的人應該刻在內衙屏牆上, 安 早晚過目,永作韋弦 [01](規勸),功德無量。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01. 韋弦:《韓非子》觀行:“西門貌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心緩, 27 故欽佩弦以自急。”韋,柔而韌;弦,緊而直,亦作“絃”。佩帶韋弦, 以隨時自警己所不足。後因用指有益的規勸。《三國志》魏·劉廙 (yì) 傳: “且韋絃非能言之物,而聖者引以自匡,臣才智闍淺,願自比于韋絃。”《文 選》南朝·粱任彥升·(昉 fǎng)·王文憲集序:“孝友之性,既伊橋梓; 夷雅之禮,無待韋弦。”

P:48

安 救人之難 安 (發明)難有多端,約言之,不出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 安 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病也。在水火者,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為救; 安 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在饑謹,以財帛為救;在疾病者,以醫藥為救。 安 救均發于至誠,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盡共智謀,竭盡財力,使救之念,十分 安 圓滿而後已。難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複有一法, 安 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何則?人之患難,皆 安 前業所致,令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則救 安 人之難亦多矣!是故救難於已然,所救有限;救難於未然,其救無窮;救難於 安 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難於未然;菩薩之修持。二者並行不悖。 安 安 救濟別人的苦難 安 安 (發明)苦難有多種,簡要來說有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 安 五刀兵、六饑謹、七疾病。受水火之難的;把他從水火中拉出來;官司有冤的, 安 就為他平反昭雪;遭盜賊刀兵之災的,就讓他脫離這種險境;饑荒歉收之時, 28 多施財物去救濟;疾疫流行,惡病纏身,就多施醫藥去救濟。救苦救難都要誠 心誠意,發自內心,看見別人的苦難就好象是自己的苦難,想盡辦法,盡己財力, 使救難的念頭十分圓滿才甘休。但是,苦難降臨才去救濟,這種救濟之力就很 有限度,是外在有形的救濟,正如孔子所說“審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別人差不多”。 有一種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斷除苦難的起因,沒有起因自然就沒有後果了,這 樣去解救人民苦難,他的功德就遠遠超過那種治標不治本的有形救濟,這就是 孔子所說的“要使社會上沒有官司可打才好啊!”[01] 為什麼呢?人的患難都是 以前造的惡業所引起,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然沒有苦果。如果能夠勸人不造 殺生、偷盜、淫亂、妄語的罪業,那就等於救人無窮的苦難了。因此,救難於 已成事實之時,所救就非常有限;救難於未成事實之時,所救的力量就無窮無盡; 救難於已成事實之時,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難於未成事實之時,是菩薩的修持。 兩種並行不背,才能徹底解除眾生的苦難 補充: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解救人生苦難最根本的方法,字字珠璣,發人 深省。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害怕造惡因,所以他永斷惡因,不入 輪回。眾生因名利驅使,忘乎所以,不怕造惡因,等到惡果降臨,悔之 晚矣!所以救眾生出苦難,要從斷除惡因入手,才能永斷苦果。忘羊補牢, 未為晚矣。一旦覺悟,不再造惡業,永斷惡果,即入菩薩修持境界了。 下附徵事(二則) 奇冤立判 帝君曰:龜山之下,有何志清者,生二子,長曰無方,次曰良能,長男娶 侯釜女,逾年,釜疾,女請歸寧,與夫偕往,而忘其所欲持歸之金鐶(huán), 正徘徊間,良能持至,且言母亦有疾,望兄亟歸。兄遂矚弟送去,而自亟返省母。 移時,嫂悔曰:“吾家不數里可到,何煩叔送!”於是良能亦返。而是夜侯家 望女不至,明晨候於途,見女死而無首。釜遂物故,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從 而殺也,乃控於所治。良能不勝刑,遂誣服,將就戮矣。時龜山神艾敏,以冤 夾告,予察之,蓋其夜有強賊牛資,與妻毛氏有隙,路逢侯氏,劫而逼之,取 01. 《論語》顏淵第十二:“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意思是說:“孔子說:‘審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社 會上沒有官司可打才好啊!’”

P:49

侯之衣,與毛相易。毛與侯,年相若也。梟毛之首藏之,棄屍於道,而私攜侯 安安 氏歸,故人皆莫識。予為追毛之魂,附資之體,吐毛之口,吐毛之辭,自陳而得實, 安 於是資戮於市,女歸於侯,而良能之冤始釋。 安 【注】肉眼但能見人之身,鬼神則能見人之心。故陽法有枉而陰譴無逃。 安 安 奇冤昭雪,兇手就範 安 安 帝君說:龜山下麵有個叫做何志清的,生有二子,大的叫做無方,小的叫 安 做良能。大的娶侯釜的女兒,過了一年,侯釜得病,嫁在何家的女兒請求回去, 安 與丈夫一同前往,但是忘記了想要拿回去的金鐶 , 正在路上猶豫的時候,良能 安 拿著金鐶到了,並且說家母也有病,希望哥哥快回去。兄就囑託弟弟送嫂嫂回去, 安 自己回家看望母親。叔嫂走了一會兒,嫂嫂說:“我家沒有幾里就到了,怎能 安 還麻煩叔叔相送!”於是良能也回去了。但是這天夜裡侯家等了一整夜,女兒 安 竟沒有回家。第二天早晨到路上去等候,看見女兒死了沒有頭。侯釜因為良能 安 送物的原故,就懷疑良能逼嫂不從殺害了她,於是向本地官府告狀,良能受不 安 起刑罰,只能被迫認罪,馬上就要處決了。在這個時候,龜山神艾敏把冤情向 安 我報告,我仔細一瞭解,原來是那天晚上有強賊牛資,與妻毛氏吵架,路上遇 29 到侯氏,就搶劫她,威逼她就範,殺了毛,拿侯的衣服換了毛的衣服。毛與侯 的年紀相似。牛資砍下毛的頭藏起來,把她的屍體偽裝成侯的樣子拋棄在路上, 暗地裡把侯氏搶回,因此人們都不能知道其中原由。我就追回毛的魂,附到牛 資身上,借牛資的口講毛氏的話,一番陳述案情大自。於是牛資被當眾處決, 侯氏也回到侯家,良能的冤情也得伸了。 【注】人的肉眼只能看見人的身體,鬼神不受肉體限制就能看見人的內心。因 此世間法律制裁有冤枉,但陰間有神靈掌管,罪責難逃。 補充:肉眼難辨,天眼難逃。天眼即是今天人體科學所提的特異功能,它具有 遙視功能,透視功能。佛教把特異功能分為五眼六通等。三界之中, 層次越高,特異功能就越高。處於另一時空的鬼神就具有人類沒有的 許 多 功 能。 故 瞞 得 了 人 卻 瞞 不 了 神, 舉 頭 三 尺 有 神 靈, 不 可 不 慎。  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有陽必有陰,有正必有反,這是 字宙的客觀規律。陽由粒子物質組成,陰則由非粒子組成。愛國斯坦相 對論認為當物質運行速度超過光速就進入陰性世界。宇宙速度,什麼最 快?意念力也。自然科學進一步發展,必然進入陰性世界,故牛頓最後 皈依上帝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科學進入陰性世界,自然界許多不解之謎 都將真相大白。 除暴佑良 帝君曰:北郭富室智全劄,仲春修祀,一室盡醉。翼客王才劫之,縛其男 女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禮之妻與二女舜英、舜華未系焉:二女抱母而位,才 欲逼之,幼女罵曰:“餓賊犯吾家,張神君知汝矣!”語畢,其家司命崔瑄與 智之祖禰 (mí) 告急於予。予立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治之。全禮以下,繩皆 自解。盡執其賊,聞於郡而誅之。 【按】王才所以敢於劫者,止因一室盡醉耳。一室所以盡醉者,必因全禮先自 沉醉耳。向使主人惺能不亂,則家中文小,猶能警惕,何至自招外侮乎? 甚矣!主人之不可不常惺惺也。人無正知正見,則六種劫功德賊(眼耳 鼻舌身意)備引其徒(色聲音味觸法),自劫家寶矣。獨全禮乎哉?

P:50

剷除暴徒,護佑良民 帝君說:北郭富室智全禮,二月仲春的時候,全家大搞祭祀,一家人喝得 大醉。暴徒王才趁機搶劫,捆縛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只有全禮的妻子與二女 安 舜英、舜華沒有捆縛,二女抱住母親哭泣,王才想要威脅她就範,幼女罵道:“餓 安 賊侵犯我家,,張神君知道你了!”話剛說完,他家的司命神崔瑄 (xuān) 與智 安 家祖先都來向我告急,我立即派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去處理這件事。於是全 禮一家人,繩索自然解開,一齊抓住了強賊,向郡首報告,王受了極刑。 【按】王才之所以敢於搶劫,是因為全家盡醉罷了。全家之所以盡醉,一定是 安 因為全禮先已自醉。假使主人清醒不亂,那麼家中大小還會警惕,怎麼 安 會引來外面的侵犯呢?引以為戒啊!主人不可不常清醒。沒有正知正見, 安 那麼六種劫功德賊(眼耳鼻舌身意)會各自引來暴徒(色聲香味觸法), 自己搶了自家珍寶了。單單全禮一家是這樣嗎?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30

P:51

濟人之急 安安 (發明)急與難不同,難以遭遇言,急以財帛言,世人以財力命。于資生 安 也,莫急於衣食;于疾病也,莫急於醫藥;有子女者,則以婚嫁為急;遇死亡者, 安 則以喪葬為急。必隨力隨勢周之,斯之謂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安 故人不獨親莫親,不獨子其子。又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 安 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誠明乎此,則急難在人,不敢視為人之急,而直視為 安 己之急矣。夫至同於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陳幾亭曰:諺稱富人為財 安 主,言能主持財帛也。家業雖不可廢,然須己周人。今之多財者,皆役於財者, 安 能惜能用,方為財主。但惜不用,不過財奴。《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 安 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 安 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又云: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有憐憫歡喜心,未來得無量 安 福德。若見田倉中有鼠犯谷米,生憐憫歡喜心,亦得無量福。 安 安 救濟別人的危急 安 安 (發明)急與難不同,難以遭遇來說,急以財物來說,世人以財為命。對 安 於生活所需,莫急於衣食;對於疾病來說,莫急於醫藥;有子女的人家,就以 31 婚嫁為急;遇上死人的,就以喪葬為急。一定要隨力隨勢去周濟,這樣才能算 救濟。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為公。因此人們不單單是以自己的親人 為親,而是以自己之親推及別人之親;人們不單單是以自己的兒子為子,而是 自己之子推及別人之子。又說,人們都不會隨意把財物丟棄在地上,也不會私 藏而獨自享受。竭盡自己的全力辦事,並不是為自己 [01]。大家真正明白了這個 道理,那急難雖別人卻不敢看作是別人的急難,而直接看作是自己的急難了。 真正把別人的急難看成是自己的急難,那麼這個人生生世世就不會遇上急難。 陳幾亭說:諺語說富人是財主,即是說他有主持財物的權利。家業雖然不能敗落, 但是必須根據自己的力量去周濟別人。現在那些多財物的人,都被財物主宰。 能夠愛惜財物但又能用到地方,這才是真正的財主。只是吝惜捨不得用到急需 的地方,那就是守財奴了。《優婆塞戒經》說:如果用衣服佈施,就會獲得上 等妙身的果報;如果用飲食佈施,就會獲得無上大力的果報;如果用燈光佈施; 就會獲得淨妙眼睛的果報;如果用車馬佈施,就會獲得身受安樂的果報;如果 用住房佈施,就會獲得所需無缺的果報。又說:如果給妻子奴婢衣食,並生憐 憫歡喜心,未來將獲得無量福德。如果看見田倉中有鼠雀吃谷米,生憐憫歡喜心, 也將獲得無量福報。 下附徵事(一則) 貧富富貧 帝君曰:蜀帝初立,適歲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農羅密,積谷五千餘斛, 閉而不糶。而義士許容,竭產賑貧,力不能繼,終夜炷香,祈天請佑。邑神來 和孫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羅之穀雨之。予敕諭風神,發羅之谷,穀隨風轉, 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飽。羅之所蓄,一日而盡。邑人感許之惠,往 往酬還,幸羅之災,從而稱快。蜀帝以容為邑佐,密聞之,自縊。 01.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 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 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 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P:52

安 【按】所謂遊戲神通也。雨穀事,雖因帝君啟奏,然此種玩弄,天帝往往為之。 安 姑錄盧至長者一事,以備參閱。 安 安 貧者富貴,富者貧因 安 安 帝君說:蜀帝剛剛建國,年歲遇上大饑荒,巴西一帶特別嚴重,有個富農 安 叫羅密,積存穀五千多斛 [01],閉門不糶。有位義士叫許容,用盡家產,賑濟貧困, 安 力不能相繼,整夜燒香,祈禱上天護佑。邑神來和孫來告訴我,我報告給上帝, 安 上帝有旨命取羅的穀撒放給群眾。我就派風神刮大風,刮進羅家屋裡,穀隨風轉, 安 搬上天空,撒往各處,成色成團降落下來,邑中人都吃得飽了。羅所積聚的穀, 安 一天就落完了。邑人被許的恩德所感動,常常去酬謝他,對羅就幸災樂禍,拍 安 手稱快。蜀帝任命許容做邑佐,羅密一聽到這件事,就上吊自殺了。 安 【按】這就是遊戲神通的事情,以神的神通來為百姓造福。這件下穀雨的故事, 安 安 雖因帝君啟奏而成,但這種遊戲神通,上帝常常運用。姑且記錄盧至長 安 者的故事,以備參閱。 32 天竺國,有盧至長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備受其苦。一日遇佳節, 密取四文實酒食,至塚間啖之。而盧素不嗜酒,既醉,發為高歌,其歌曰: “吾今慶節會,暢飲大歡樂,過於毗沙門:(即北方天王也,宮殿在須 彌山之腰),亦勝天帝釋(即忉利天王)。”帝釋聞之,笑曰:“此人 所啖,不過四文,乃謂其樂過我,我當設法惱之。”即化為盧至,到其 家曰:“吾昔簿待你等,只因慳吝鬼相隨耳。幸今出遊,脫離此鬼。今 日各隨汝欲,可姿意取。”於是悉開庫藏賜之。又告曰:“此鬼貌甚類我, 少頃必來,當驅出之。若放其入,吾複慳吝。”家人唯唯。俄而盧至醒歸, 遂被守門者驅逐。急呼妻子,妻子亦執杖驅出。盧至駭甚,哀訴親友, 親友送之歸舍,妻子皆言:“此是慳吝鬼,奈何信之!”親友見家中盧 至,固自在也,亦出罵曰:“汝誠慳吝鬼!”盧至有口難辯,遂借絹一 端,將獻之王,而訴其冤。閽(hūn)人不納,盧至大呼曰:“吾欲進貢! 吾欲進貢!”王呼之來前,盧至將獻絹,兩腋忽自夾緊,乃盡平生力拔 之,方能出諸肘間。帝釋忽令此絹,化成束草,盧至大慚。王笑曰:“吾 不須絹,有冤可速道之。”盧至含淚以訴,王敕兩盧至及妻子同來訊對, 見其聲音相貌,無不相同。令兩盧至脫臂痣,莫辨。又令兩盧至各坐一 處,密書生平至隱秘事,而字跡毫不可辨。王歎曰:“凡夫肉限,如此 易惑,吾當往問釋迦如來。”於是栽兩盧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盧至, 帝釋於是忽複天帝形,王見帝釋,投身下拜,因遣真盧至歸。盧至曰:“吾 即歸家,財物已散”。帝釋曰:“汝肯佈施,庫藏當無恙也。”盧至怒曰: “吾但信佛,不信帝釋。”世尊曰:“汝但歸家,帝釋之言不謬。”盧 至歸,視庫藏毫無所損,大喜過望。由是漸行惠施,無複鄙吝之態。(四 文乃四小全錢) 天竺國有個老頭叫盧至,雖是大富戶,可他卻是個吝嗇鬼,妻子兒女及 奴婢受盡了苦。有一天遇上佳節,他偷偷拿了四文錢出去買酒食,到荒 墳中吃喝。因為盧至平時從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高聲唱道:“我 今慶佳節,暢飲大歡樂,超過北天王,又勝天帝釋。”帝釋聽到了,笑 道:“這個人吃喝,只不過四文錢,就說他的快樂超過我了,我應當想 個辦法惱他一惱,讓他頭腦放清醒些。”於是就變化成盧至,到他的家 說:“我以前薄待了你們,只因為有吝嗇鬼隨身。慶倖今天出遊,脫離 01. 斛 ( 音胡 ),量器名,古時以十鬥為斜,後來又以五鬥為斛。

P:53

了這個鬼。所以現在回來宣佈,你們從今以後可以隨意拿取家中財物。” 安 說完就把家中庫藏全部打開,賜給家人。又告訴他們說:“這個吝嗇鬼 安 的樣子很象我,過了一會兒就會來,你們應當把他趕出去。如果放他進 安 來、我又會變得象原來一樣吝嗇。”家人們滿口答應。過了不久盧至酒 安 醒回家,就被守門人驅趕。急忙喊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也各各拿著棍子 安 來趕他。盧至非常害怕,哀訴親友,親友把他送回來。妻子兒女們都說: 安 “他是吝嗇鬼,你們怎麼能相信他!”親友看見家中的盧至,神態自在, 安 也出來罵道:“你確實是吝嗇鬼!”盧至有口難辯,就借一匹絹,去獻 安 給國王,想要訴冤。看門人不准進去,盧至就大喊:“我要進貢!我要 安 進貢!”國玉呼他進去,盧至想要獻絹,兩腋忽然夾緊,使盡平生力氣, 安 才伸出手來。帝釋馬上把絹變成一束草,盧至非常慚愧。國王笑道:“我 安 不要你的絹,有冤可快講來。”盧至含淚哭訴。國王命令家中盧至及妻 安 子兒女同來對質,看見兩個盧至至的聲音相貌,完全相同。叫兩個盧至 安 脫下衣服驗痣,不能分辨。又叫兩個盧至寫出生平最隱秘的事情,字跡 安 與內容沒有分別。國王歎道:“凡夫肉眼,這樣容易迷惑,吾應當去問 安 釋迦牟尼佛。”於是帶著兩個盧一同走到祇洹。佛就喊變化的盧至,帝 安 釋於是忽然現出天帝原形。國王見是帝釋,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盧 至打發回去。盧至說:“我即回家,財物已散。”帝釋說:“你肯佈施, 庫藏就會完好無缺。”盧至怒道:“我只信佛,不勝帝釋!”佛說:“你 只管放心回去,帝釋的話沒有錯誤。”盧至回去,看見庫藏毫無所損, 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就實行佈施,沒有以前那種吝嗇的樣子了。 補充:這個故事出自《盧至長者因緣經》,《法苑珠林》卷七十七有詳細記載。 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個盧至長者,家有巨財而吝嗇,穿破衣,吃糠菜, 常被別人譏笑。遇一佳節,城中人都張燈結綵,飲食歌舞,盧至回家, 打開寶庫,取出五錢。心想如果在家吃,就有母妻眷屬,分不了。因此 就周兩錢買麥粉,兩錢買酒,一錢買蔥,再在家中取鹽一把,出城外到 一樹下準備吃。因見鳥獸多,恐怕會來抓取,就躲到野墳中間,等到豬 狗都逃走了,他就在酒中和上鹽、麥而飲。一時大醉。以後就出現上面 故事中那一幕。若見詳情,請讀原作。 安 33

P:54

憫人之孤 安 (發明)痛哉!天下有煢煢無靠,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 曾恩勤顧複,愛若掌珠。亦曾捧負提攜,恐莫不壽。誰道中道喪阻,骨肉捐棄。 安 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無如何者也!嗟乎!人惟己及人之念,最為平恕耳。假 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為何如者? 或有兇暴惡人,淩虐而恥辱之,吾之飲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達 安 之於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為孤矣。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鮮兄弟, 安 皆孤也;門衰祚(zuò)簿,晚有兒媳,旨孤也;又或宦游服賈,寄跡他鄉,亦 安 孤也;甚至道高毀來,德修謗興,亦孤也。孤之途既廣,惱之端亦多,舉帝君 一則可充其類。憐憫和同情那些孤苦零丁的人。 (發明)痛苦啊!天下那些無依無靠、孤苦零丁的人。過去父母健在時, 安 也曾得到他們的恩寵,細心照顧,反復顧複 [01],愛如掌上明珠。也曾抱著、背 安 著、牽著,攙扶、帶領,唯恐兒子不長壽。誰會料想中途喪親,骨肉分離!這 安 是九泉之下最為痛苦遺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頭,才會正直忠 恕 [02]。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關心他們,吾的感恩之情 會怎麼樣?反之若有兇暴惡人欺侮、虐待、羞辱他們,我的痛恨之情又會怎麼 安 樣?因此說: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曉之其中的道理,就是仁。少失父母, 安 應該是孤兒了;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報淺 安 薄,年老還沒有兒子 [03],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從事商人的職業,寄身他鄉, 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毀,修德受謗,也是孤。孤的內容既然很廣,憐憫的地方 也就很多。舉帝君例子一個,可以說明其中的一些內容。 安 下附徵事(一則) 安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師氏韋仲將,與予為同事,相知且久。死後無子,唯女五人,煢 安 無依怙。予為備禮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諫高之量家,後納為然明楙 安 陽之婦。 安 【注】孤兒失所,猶可言也;孤女失所,尤當憫也。韋氏何幸,而獲此良友!然明、 楙陽,帝君二子也,後生西晉,為謝東山之子,唐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 司馬光,皆其後身也。 34 01. 顧複,《詩》小雅·蓼莪(liǎo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箋》注:“顧,旋視也;複,反覆也。” 意思是父母育子,反復顧視。後因就以“顧複”喻父母養育之恩。 02. 忠恕,《論語》里仁:“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盡 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之辭也。”“忠”要求積極為人, 如“為人謀而下忠乎?”(《論語》學而)“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論 語》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 語》衛靈公)。忠恕是孔子思想的基石,是實踐“仁”的方法。 03. 晉武帝時李密作《陳情事表》說:“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 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意思是“我小 時候多病,九歲不能行走,孤苦零丁,一直到成年,既沒有叔伯,又沒有兄弟, 家衰福薄,很大了還沒有兒子。”武帝看完《陳情報》後,給他奴婢二人, 並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P:55

照管孤女,慰友九泉 安 安 帝君說:師氏韋仲將,與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好朋友。他 安 死後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五人,孤苦無依,我就説明三個大女備禮出嫁,另兩 安 個小的,寄養在司諫高之量家,長大後嫁給然明、楙陽為妻。 安 【注】孤兒失家,還可以說;孤女失家,更應該憐憫。韋氏太幸運了,獲得了 安 安 這樣的好朋友!然明與楙陽是帝君的兩個兒子,後生于西晉,作謝東山 安 的兒子,唐相張九齡 [01]、宋相張齊賢、司馬光 [02] 都是他們的後身。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01. 張九齡(678–740),唐玄宗時大臣,詩人。韶州曲江(廣東)人。長安進士, 35 任右拾遺,遷左補闕。當時吏部考試選拔人才與應舉者,常由他和趙冬曦 評定等第,時稱平允。開元 21 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主張不循資格用人,設十道採訪使。玄宗怠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開元 24 年為李林甫所譖(zèn,說壞話誣陷別人)罷相。 02. 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陝西夏縣(今山西)人。寶 元進士。他立志垢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鑒》。 政見與王安石相左。哲宗繼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為相 八個月病逝。

P:56

安 容人之過 安 (發明)孔子曰:攻莫惡,無攻人之惡。又曰:躬自厚,而簿責於人。聖 安 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自求其過耳!則時時反己,無暇責人矣。人有有心之過, 安 有無心之過。無心之過易恕,有心之過難容。然學者有志容人,偏要從彼有心 安 處容起。有心者尚容,況無心乎!事到必無可容處,而強欲容之,誠難事也。 安 然而不可不強也。強之法奈何?一曰諒彼無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 安 聖賢責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憐彼壽短。人在世間,無異白駒過隙,過 安 一日則少一日,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奈何於此種人而不生憐憫。三曰是吾藥 安 石。過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見不賢方能內省,是吾師也,敢與較量!常作是 安 想,則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後,氣自平。心躁則荊棘滿前, 安 即蟲蟻亦足礙路;氣平,則城府不設,雖吳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則必與 安 之相角,求其無過,而彼過愈多。苟能容人,則將使之自慚,不求無過,而彼 安 過自少。故曰: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安 安 (發明)孔子說:抨擊那些過錯,不要去指責某人的過錯。又說:責備自 安 己很重,責備別人很輕。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想要人自己尋找自己的過錯罷了。 36 自己尋找自己的過錯,就會時時反省自己,沒有時間去指責別人了。人有有心 的過錯,有無心的過錯。無心之過容易寬恕原諒,有心之過就難以容納得下了。 但是有志于道德修養的人,偏偏要從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納別人的過錯。有 心的過錯尚且能容忍,何況無心的過錯!事情發展到無可容忍的地方,卻強迫 自己忍耐,確實是件難事。但是不可不強迫,強迫的辦法是什麼呢?一是原諒 對方無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麼能用聖賢的標準去責備對方,這是自己不 明智,原因在自己。二是憐憫別人壽短。人在世間,好象白駒過隙 [01],過一天 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場,步步近死,怎麼能不對這種人生冷憫!三看作 為良藥。過錯怎麼發生,自己難於發現,今見不賢,才能反省自己,不賢的人 正是我的老師,我怎麼還能與老師較量呢?常常心存以上想法,就能容忍別人 的一切過錯了。因此,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經忍耐下來後,怒氣 自能平息。心躁,則前途荊棘滿地,蟲蟻也足以擋路;氣平,則胸無城府 ,[02] 即使是吳越互相為敵,也可同舟共濟。如果不能容忍別人,就一定會與對方相鬥, 要求別人沒有過錯,但對方的過錯反而更多。如果能夠容忍別人,就會使自己 慚愧反省,不求對方沒有過錯,而對方的過錯也自然少了。因此說:見人不是, 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下附徵事(一則) 舉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為周厲王所竄),蓋出於南風成之譖,朝士悉知。終 天之恨,予未之忘。後風成死,其子溫叔,才而且賢。韋師氏,嘗謂予曰:“風 成之子,好學無厭,語言可法,當今貴遊子弟中未有。天道難知,不意風成有 01. 白駒過隙:駒,少壯的馬;過,越過;隙,縫隙。《莊子》知北遊:“若 白駒之過郤(隙)。”意思是象少壯的馬在細細的縫隙前飛快地跑過,後 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02. 城府,比喻心機深隱難測。《文選》晉·幹令升(寶)·晉紀總論:“(司 馬懿)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宋史》三四一傅堯俞傳:“堯 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後稱人胸懷坦白為胸無城府, 反之則稱深于城府。

P:57

子如此!”于時雖有不共戴天之隙,而聞其善行,心常慕悅。予既升大夫,保 安安 氏闕人,遂薦而舉之,卒善其職。 安 【注】鯀雖殛(jí)死,禹則嗣興。管蔡為戳,周公右王。帝君不以父故,而 安 安 使國家失良佐,賢士屈下僚,可謂善用其孝矣。 安 安 不計前仇,薦舉善良 安 安 帝君說: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厲王放逐),是因為南風成譭謗中傷,滿朝 安 都知道這件事。殺父的痛恨,我從來沒有忘記。以後風成死了,他的兒子溫叔, 安 很有才能並且賢良。韋師氏曾對我說:“風成的兒子,勤奮學習,從不滿足, 安 講話符合禮法,當今貴族于弟中沒有他這樣傑出的人。天命難測,竟沒有意料 安 到風成會有這樣一個好兒子!”我與風成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聽到他的兒子 安 的善行,心裡非常愛慕高興。我升為大夫,保氏職位缺人,就推薦溫叔任這個 安 職務,並且自始至終幫助他做好這個職務。 安 【注】鯀(gun)雖然沒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兒子禹卻很好地繼承了 安 37 父親的事業。殺了弟弟管叔和蔡叔,周公披肝瀝膽輔佐成王。帝君不因 為父親被害的原故,就使國家失去良臣,賢人屈居下輩,這才是真正的 孝啊! 余讀《禮記》,則有曰:“父之仇,不與共戴天”。繼讀內典,則有曰:“一 切怨仇皆不得報。”兩說似乎相反,而實各有至理也。吾儒據現在論,若不報 父仇,則忘親矣,此不共之心,所以為孝也。佛知過去未來事,見宿世父母其 數無量,與父母為仇者,其數無量,即父母中自相為仇者,其數亦無量。不與 共戴天,安能一一相報?又況今日多一仇殺,徒累父母增--怨對。所以覷破 幻緣,隱忍不報,亦所以為孝也。且如武王伐紂,太公負戟從徵,伯夷叩馬強諫, 兩人豈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嘗輕置優劣。儒釋異同之際, 處處作如是觀,則愈讀佛書,而田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廣行三教,正以此也。 我讀《禮記》,裡面有“父親的仇人,不能與世共存”的話。再讀佛典則 有“一切怨仇都不能報”的話。兩種說法似乎相反,而實際上各有高深的道理。 儒家以眼前來說,如果不思報父仇,那麼就忘記了自己的親人,這種“不共戴天” 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看見前世的父母其數無量, 與父母為仇的人其數無量,就是父母與父母互相為仇人的也其數無量。這麼多 人不共戴天,關係又這麼複雜,怎麼能夠一一相報 ? 況且今天多一仇殺,白白 地連累父母又多增一個怨家。所以看破幻緣假相,暗忍不報,也是真正的孝心。 例如武王伐紂,太公帶兵徵戰,伯夷則攔馬強諫,兩個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說: 二者是天下的大老 ? 未曾輕率地劃分優劣。如果把儒佛異同的地方,融會貫通, 那麼越讀佛書,則儒理越精了。帝君想要人們廣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這裡。 補充:中國號稱禮義之邦,中華民族是強調忍讓的民族,中國文化的精神是非 暴力主義精神。孟子強調用非暴力精神統一天下,仁義遍佈天下。他說: “仁德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免憑周武王這樣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 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流血那麼多,連作戰的杵都能飄起來了呢 ?”(《孟 子》盡心章句下 ) 因此,對於那位攔馬強諫的伯夷就極其讚美,說:“伯 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會聽不好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 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事,天 下昏亂,就退居田野。在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亂民的地方,他都不忍 心去居住。他認為同無知的鄉下人相處,好象穿戴著禮服禮帽坐在爛泥 或炭灰之上。商紂王時候,他住在北海邊上,等待天下清平。所以聽到

P:58

伯夷的名字的人,貪得無厭的心就會廉潔起來,懦弱無能的人也會樹立 志向。”故孟子說:“伯夷是聖人之中清高的人”(《孟子》萬章章句下 )。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38

P:59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01] 安安 ( 發明 ) 上文未嘗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陰騭也,不勝枚舉,故以廣行二 安 字概之。陰騭,洪范蔡注訓默定,而於此句不切台,似當作陰德解。蒼穹,天也。 安 蒼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據日天子身衣宮殿而言,則所謂蒼者,當是青琉璃色。 安 據忉利天之形量言,則所謂穹者,實去地八萬四千由旬。 安 安 廣行陰德,感通上天 安 安 ( 發明 ) 上文未嘗虐民五句,都是帝君所做的陰德,不勝枚舉,就以“廣行” 安 二字來概括。陰騭,洪范蔡注釋為默定,與這句話的意思不相符合,似應當作 安 陰德解釋。蒼穹,指天。蒼說它的色,穹說它的高。如果根據日天子身衣宮殿 安 來說,那麼“蒼”應當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據忉利天的形狀來說,那麼穹離地 安 八萬四千由旬 。[02] 安 下附徵事 ( 二則 ) 安 安 清河善政 安 39 帝君曰:予既離惡道 ( 遇佛之後 ),受形于趙國,為張禹之子,名勳。長為 清河令,寬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視民如家人。吏有失謬者,正定之;, 弛慢者,勉勵之;鹵莽者,教誨之;詭詐者,詰難之;爭財賄者,以義平之; 急禮法者,以情諭之;為賊者,使償其資;傷人者,使庭拜其敵;初情可憐者, 猶宥之;本心可恕者,猶出之。必詞窮心盡,而後付之於法。若夫失出之罰, 容惡之謗,予所不辭。為政五年,而雨暘隕以時,蝗疫不作,小民之禱頌興焉。 【按】漢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視民如傷,慈祥惻怛者乎 ? 乃考之史鑒,但 見曲詆張禹,而後人之善政無聞。然而史鑒,果可盡信乎哉? 清河為令,大施善政 帝君說:我已離開惡道 ( 遇佛之後 ),投胎到趙國,做張禹的兒子,名叫勳。 長大後做了清河令,仁愛明智,盡職盡責,從不忍心欺壓百姓,待下屬如朋友, 祝人民為家人。屬下吏民有失誤的,就校正審定;鬆弛、懈怠的,就勸勉、鼓勵; 粗野莽撞的,就教育誘導;狡猾虛偽的,就責問、究辦;爭財物的,就講公理 來平息;爭禮法的,就用情分曉諭;做賊的,命他償還失主;打傷人的,叫他 去上門賠禮道歉。初次才犯,情有可憐的,就寬容、饒恕他;他的本意中有可 寬恕的,就開脫他。一定要詞窮心盡、反復教誨之後,才繩之以法。如果超出 實情加重懲罰,或者放縱惡人犯罪,那是我不接受的。為政五年,風調雨順, 蝗災疾疫沒有發生,人們祈禱歌頌的辭章唱起來了。 【按】漢朝好官很多,有象帝君那樣把人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慈祥悲憐 的人嗎 ? 考證史書記載,只看見彎曲事實,譭謗誣衊張禹的話,就使他 的後人的善政沒有流傳下來了,難道那些歷史記載真的全部可相信嗎 ? 補充:《前漢書》卷八十一有張禹傳。張禹 ( 西元前 ?- 前 5 年 ) 漢河內軹(zhǐ) 人,字子文。從施仇受易,從王陽、庸生受《論語》,明習經學,應試 為博士。元帝時授太子《論語》,遷光祿大夫。成帝時為相,封安昌侯。 史載他後期廣置產業,買田多至四目頃。時外戚王氏專權,禹以帝師之尊, 唯諾逢迎。這些表面現象並不能說明張禹本性奢侈,沒有骨氣。事實上 史實也記載了張禹是一位精通儒學的仁者,非常受到皇帶的信任。僅根 01. 爾雅作穹蒼。 02. 由旬,一由旬的長�度�,�古�說�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

P:60

安 據那點表面現象來給張禹下定論是不對的,而以此使其後人善政不聞, 安 就更加荒謬了。 安 安 雪山大仙 安 安 帝君日:予在幽王朝既以諫諍獲罪 ( 時王以帝君諫諍,賜藥酒而歿 mò), 安 魂無所歸,哭于宮闈三日。王以為妖,命庭氏望聲射之。余乃長辭王國,一意 安 西方。曆岷峨,背井絡,登飛越嶺。遙望西極一山,高廣百里,積雪凝寒,非 安 塵境也 ( 山在天空界,近梵衍那國,奘法師曾到 )。山神白輝曰:“此名雪山, 安 昔多寶如來,修行於此,八年得道 ( 釋迦如來,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寶 安 如來,則是賢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蓋佛之名號,隨處不同。經言, 安 一名號有無數佛,一佛有無數名號。然則多寶如來,應該就是釋迎如來。) 盍 安 留焉?”予從之,未幾,上帝有旨,以予為雪山大仙。 安 【按】帝君掌桂籍,列仙班,皆上格蒼穹之實,此特其一耳。凡經上帝所用者, 安 安 皆聽命於天者也。天既可以富之,則亦可以賤之。獨修行出世人,或往 40 生淨佛國土,或暫生色界禪天,則唯自去自來,不由上帝之命。 諫勸獲罪,死後為仙 帝君說:我在周幽王時,因為諫勸君王獲罪 ( 當是幽王因為帝君諫諍,就 賜以毒酒而身亡 ) 而死,魂無去所,在宮裡哭了三天,幽王認為是妖怪,命庭 氏望哭聲射箭。我就永遠告別了王宮,一意飛往西方。經過岷山、蛾眉山,離 開如網的村落,登高而飛,越過山嶺。遙望西方盡處有一座山,方圓百多里, 積雪凝寒,不是塵俗境界 ( 山在天竺國,靠近梵衍那國,唐朝玄奘法師取經經 過這裡 )。山神白輝說:“這裡叫雪山,從前多寶如來在這裡修行,八年得道 ( 釋 迦如來,曾在此山,六年修道。如果說多寶如來,那是賢劫以前的古佛,山神 怎麼能夠知道。大凡佛的名號,隨處不同。經上說,一個名號有無數佛,一尊 佛有無數名號。故這裡說的多寶如來,應該就是釋迦如來。) 何不留下來呢?” 我聽從了他的話。沒有多久,上帝有旨,任命我做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桂籍 ( 科學考試登第人員的名籍 ),列仙班,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實, 這就是其中之一。凡是經上帝任用的,都聽命於上帝。上帝既可以提升你, 也可以懲罰你。只有修出世法的人,或往生佛國淨土的人,或上升色界 禪天暫住的人,就來去自由,不由上帝主宰。 補充:這裡說上帝可以主宰人的禍福,則有似於基督教了。從某一段時空來說, 基督教的理論是對。上帝主宰人的禍福,正切皇帝主宰人禍福一樣。但是, 如果為善,上帝決不能降禍;如果為惡,上帝決不能降福,故命運仍由 自己主宰,由因果決定。上帝是法官,你沒有罪,決不會抓你,抓錯了, 則上帶違背因果,他自己也要受到因果規律的制約。但事實上上帝不是 塵俗法官,他是純善的化身,是不完做錯的。上帝的權力和福報也都是 他前世無量劫修來的,因福報太大,故享受時間也很長。福報享盡,仍 舊輪回。佛教修出世法,是了悟色空之理,故不輪回,後文另有論述。

P:61

人能如我存心 安安 ( 發明 ) 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後講到“人能如我”,又須先識心是何物 ? 安 然後再講存與不存。如教人取寶,務要先知寶所。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來, 安 聖聖相傳之真命脈也。道之大原出於天,不過依稀仿佛語,並非孔顏道脈之宗。 安 而世儒有意謗佛,憑空造出釋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說。戕(qiāng)賊自己心學 安 淵源,獨讓鎮家之寶於釋氏,大可扼腕。乃無識小子,竟有從而和之者矣。安 安 得有大聖賢,起而正其謬哉!聖賢學問,不過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誰複 安 求之 ? 一放一求,似有兩心,若有兩心,何云求放 ? 此處當研之又研,不可草草。 安 吾儒論心,到虛靈不昧,具眾理,應萬事之說,精醇極矣!但此意,本出之華嚴、 安 楞嚴諸解。孔孟以後,周程以前,儒家從無此語。朱子發之,不可謂非有功於 安 儒矣!晦庵十八歲,從劉屏山遊。屏山意其必留心舉業,搜其篋中,唯大慧禪 安 師語錄一帙(zhì)( 見尚直編及金湯編 )。每同呂東萊、張南軒渴諸方禪老,與 安 道謙彈師最善,屢有警發 ( 謙師逝後,晦庵有祭文,載宏教集 )。故學庸集注中, 安 所論心性,略有於禪者。晚年居小竹軒中,常誦佛經,有齋居誦經詩。謂晦庵 安 為全然未知內典,過矣 !( 魯公與孔子言而善,孔子稱之。公曰:“此非吾之言也, 安 吾聞之于師也。”孔子曰:“君行道矣,直心即是道。”然則愛晦庵者,正不 安 必為晦庵諱也。) 41 人能象我這樣存心 ( 發明 ) 先要看清楚這“存心”兩字的意思,然後講到“人能如我”,又必 須先知道心是什麼東西 ? 然後再講存與不存。例如教人取寶,務必先要知道存 寶的地方。人心、道心的分辨,是儒家思想聖聖相傳的真命脈。道的大源出於天, 這不過是蒙朧含糊的話,並非孔子顏子道脈的宗旨。但世上儒人有意謗佛,憑 空造出“釋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說法。踐踏自己的心學淵源,把鎮家之 寶讓給釋氏。聖賢的學問,不過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放了,誰又 求它呢 ? 一放一求,似有兩心。若無兩心,為什麼又說“求”與“放”呢 ? 這 個地方應該反復研究,不可草率帶過。儒家論心,到“心性永不埋沒,具備一 切理,應接一切事”[01] 的說法時,真是精確極了。但是這個意思本來出自《華 嚴經》[02]、《楞嚴經》[03] 的注解。孔孟以後,周程 [04] 以前,儒家從來沒這樣的話。 朱熹發掘出來,不能說無功於發展儒家思想。朱熹十八歲時,跟從劉屏山遊學。 屏山認為他一定是個熱心科舉的人,但打開他的書箱,裡面只有大慧禪師 [05] 語 01. 朱子《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在明明德”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 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質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 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以複其初也。” 02. 華嚴宗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 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 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觸互具, 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窮, 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萬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03. 《楞嚴經》說:心能轉物,即是如來,心被物轉,即是凡夫。 04. 周程:即周敦頤(yí)、程灝 (hào)、程頤,是著名的理學家。漢儒治經, 側重訓詁制度。宋儒則附會經義而說天人性命之理,故叫理學,也叫道學。 自周敦頤、二程至朱熹最後完成了以儒家為主,相容佛道思想的理學體系。 05. 大慧禪師 (1089–1163) 宋杭州徑山佛日禪師,名宗杲 (gǎo),法嗣佛於果

P:62

安 錄一套。常同呂東萊 [01]、張南軒 [02] 拜見各方禪者,與道謙禪師 [03] 關係最好,常 安 有警醒啟發 ( 謙師去世後,朱熹有祭文,載宏教集 )。因此學庸集注中,所論心 安 性,大致近似於禪意。晚年住小竹軒中,常誦佛經,有《齋居誦經詩》。說朱 安 熹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錯了。( 魯公與孔子說得很投機,孔於稱讚他講的道理。 安 魯公說:“這不是我能講的話,是我從老師那裡聽來的。”孔子說:“您已入 安 道了,直心就是道場。”因此尊敬朱子的人,就不應該替朱子隱晦 )。 安 安 論心心不在內 安 安 愚人皆以心為在內者,只因誤認五藏六腑之心,即是虛靈之體耳。不知一 安 是有形之心,隨軀殼為生死者,一是無形之心,不隨軀殼為生命者。有形之心 安 在內,無形之心不在內。若云同是一物,則堯舜與桀紂之心,天地懸隔者也, 安 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診候,一般療治乎?然則服藥之心,與善惡之心,判 安 然兩物矣。 安 安 心心不在內 42 愚人都認為心在體內,是誤認五臟六腑之心,就是人的本心。不知體內的 心是有形狀的心,隨軀殼的生死而生死。人的本心是沒有形狀大小的心,不隨 軀殼的生死而生死。有形的心在體內,無形的心不在體內。如果說同是一物, 那堯舜與桀紂的心,善惡相隔天遠,為什麼同犯心痛病,都是一樣診候,一樣 治療 ? 因此服藥的心與善惡的心,就完全不同了。 圓悟禪師,高宗紹興十七年詔使住徑山,以二十一年事竄梅州 ( 反秦檜而 放逐 ),二十八年詔使再住徑山,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徑山明月堂, 壽七十五,賜諡普覺,塔曰寶光。孝宗居藩邸師事之,及繼位賜號大慧禪師。 有語卷三十卷,敕入大藏,見《五燈會元》九十九。圓悟嘗著《碧岩集》, 大慧燒之。《碧岩種電鈔》一曰:“此書已成,學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 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謂雲門一棒打殺之高懷也。” 01. 呂東萊 (1137–1181),宋金華人,字伯恭,呂宋禦史中丞、遷吏部侍郎 ) 孫, 人稱東萊先生。官至直秘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其學以關、洛為宗。初 與朱熹同編近思錄,後以爭論毛詩不合,遂互相排斥。一生著述很多。宋 史有傳。 02. 張南軒 (1133–1180),宋綿竹人,遷於衡陽。張浚 ( 宋徽宗進士 ) 予。名 栻 (shì),字敬夫,號南軒。青年時從父參贊軍務,後官至吏部侍郎、右文 殿修撰。曾從胡宏學,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之友,時稱“東南三賢”, 宣揚“禮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學觀點。宋史有傳。 03. 道謙禪師,南宋建寧人。開始依止佛果禪師,不能入道門,妙喜住徑山, 謙為侍,命他去長沙送信給張紫岩。謙說:“參禪二十年,還沒有入門處, 又有這次長途旅行,一生不是荒廢了嗎 ?”就想推辭不去。同修宗元叱責 他說;“你不能這樣做,難道在路上就不能參禪嗎 ? 你去,我與你同走一天。” 路上謙哭道:“一生參禪,無得力處,現在這樣奔波,怎麼能夠相應 ?”元說: “你只管把在各處參的、悟的、微妙法喜、一切說得的道理都不要理會, 路上我可替的盡替你,只有五事替不得,必須你自己承當。”謙說:“哪 五事 ?”元說:“穿衣、吃飯、拉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謙於言 下大悟,不禁手舞足蹈。元於是回去了,謙在後半年回。妙喜在山外亭一 見就說:“建州子這回自別也!”參見《新續高僧傳》四集卷第十五。

P:63

心不在外 安安 安 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見者為心。然所知所見之物,盡在於外, 安 足徵能知能見之物,亦在於外矣!嘗試矚目返觀,但能對面而見其形,不能從 安 眉根眼底面皮之內,以自見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見室外之牆壁窗牖, 安 不能從窗牖中隱隱窺見內面耳。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黃連, 安 汝不道苦;蚊蟲嘬 (zuō) 汝膚,汝便呼痛。安得謂心在外也。 安 安 心不在外 安 安 有形的不是心,那麼能知能見的一定是心了。所知所見的,都在外面,足 安 可證明能知能見的心,也在外面了!閉上眼睛想一想,只能在對面見其形狀, 安 不能從眉根眼底面皮裡面自見其形。例如身在室外,故能看見室外的牆壁窗戶, 安 不能從窗戶中看見裡面。果然是這樣嗎,回答是否定的。知苦知痛,也是你的心。 安 別人吃黃連,你不說苦;蚊蟲叮咬你的皮膚,你就喊痛。怎麼能說心在外面呢 ? 安 安 心不在中間 43 或疑既不在內,複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間矣。曰:不然。若有出 入,即非中間,定一中間,應無出入。且汝以何者為中乎 ? 若在皮內,依然是內; 若在皮外,依然是外。更求其中,不過腠 (cou) 理間垢膩耳,豈汝心乎 ? 心不在中間 心既不在內,又不在外,一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間了。回答說:不對 ! 如 果有出入,就不會在中間,一定在中間,應沒有出入。況且你憑什麼標準為中 間呢 ? 如果在皮內,依然在內;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間,那不過是 皮膚紋理與皮下肌肉之間的污垢罷了,難道是你的心嗎 ? 心非有在有不在 或謂心不在焉,則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若視之而見,聽之而聞, 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則心固有在有不在乎 ? 曰:此六識也,非心也。 且如美女在前,便生愛染,此因眼色相對而成識也。說著酸梅,口涎自生,此 因舌味相感而成識也。登高視下,兩股戰慄,此因身觸相迫而成識也。認為虛 靈不昧之體,則毫釐千里矣。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其謂此歟!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說心有時不存在,這時就會看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如果看之能 見,聽之能聞,食之能知味,這就是心在的時候了。心真的有時在有時不在嗎 ? 回答說:這是六識,不是心。例如看見美女在前面,就生愛慕,這是眼色相對 而成識。說著酸梅。口水自生,這是舌味相感而成識。登高下視,兩腿發抖, 這是身觸相迫而成識。如果認為這就是人的本心,則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就是點醒這些糊塗的想法啊! 補充:這裡所說的本心,即虛靈不際之體,在佛教叫做第八意識。我們通常所 說的意識,即現代心理學所研究的範圍,只到第六意識上,即眼、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第八識是宇宙的本體, 具足一切最高智慧,也是無量劫以來無明愚癡的發源地。第八意識的開 發就是去掉小我,走入大我,趨向無我,歸宿於天人自一的空的境界。 凡夫因為被現象迷惑,第八識就落下了自私的種子,於是生起第七識“我 執”,執著個體便是自己,世界上有了“我”,就以“我”為中心,生 起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把個人從宇宙整體中分離出來,因此就有了愛憎

P:64

之感,由前五識作出具體反應。故眼對美色則生愛。因為眼見色,耳聽聲, 鼻聞香,舌嘗味,身有觸,所以,為滿足愛憎,就生貪嗔癡,造殺盜淫 安 妄等罪。所造惡業種子,通過資訊傳遞,都存入第八意識,正如電腦一 樣一毫不差地加以貯藏,在機緣成熟時便生惡果,反之,若貯存的是善 的資訊,便生善果。故人的一生好象是演戲,導演正是第八識。轉識成 安 智的關鍵是覺悟人生是夢,去掉小我的妄心,找回大我的真心。前五識 安 ( 眼耳鼻舌身 ) 不造惡,第六識不分別,第七識不執我,第八識不落種子。 安 身無殺盜淫,口無妄女,心無惡念,身口意都清淨,即入甚深禪定而大 徹大悟。故第八識的開發就是佛性開發。認識了這個道理,也就知道了 “無量劫來生死本”是妄心,但凡夫竟“喚作本來人”,故不識常住真心, 安 則隨妄心造業而輪回。 安 心含太虛 《楞嚴經》佛告阿難:十方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於太虛裡。佛與阿 安 難七處徵心,七問七答,盡破其妄,而後漸顯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謂 安 深切著明矣 ! 安 【按】“心”字既已含糊,則“存”字亦欠確切。如必欲言之,將錯就錯。且以“未 嘗虐民”及“救人之難”等,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 安 心含太虛 安 《楞嚴經》中佛告阿難:十方虛空,存到你的心中,就如一片雲飄在太空裡。 佛與阿難七處論心,七問七答,盡破妄心,然後漸漸顯露妙明真心,使阿難恍 然大悟,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處的問題。 安 【按】“心”字既已含糊,那麼“存”字就欠確切。如果一定要說出它,將錯 安 就錯。姑且以“未曾虐待人民”及“救人之難”等,作為帝君的“存心”。 安 敬仰並效法,就可以了。 安 安 44

P:65

天必賜汝以福 安安 ( 發明 ) 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賜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種瓜得瓜, 安 種豆得豆,毫髮無爽。非如窮措大所謂,上古天心可問,叔世天心不可問之說也。 安 天字,有就形體言者,有就主宰言者。就主宰言,則所謂天者,即皇皇上帝也。 安 後儒諱言上帝,輒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然世人說著上帝 , 猶有畏懼之心, 安 若止說一理字,誰人畏之?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 安 發,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聖像,彼女正在燒香。”此時雖極惡之人,亦 安 惕然知懼,未必遂敢於玉皇像前肆行無忌也。若但告之曰:“汝之所為,大非 安 理之所宜,逆理,則得罪於名教,不可以為君子。”試問此人,當奮然勃然之時, 安 果能聞之而頓息否?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勸化學者,有功於儒教。若但就 安 理言,徒開天下無忌憚之門,不可以為訓也。(人人知畏懼,便是治天下之機; 安 人人無忌憚,便是亂天下之機。)況世間萬事萬物,何處不可說理?天固即是理, 安 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謂性,意是理命之謂理,思之,不覺失笑。象山先生六歲時, 安 忽問天地何所窮際?思之至於終夜不寐,今白髮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頭 安 上所戴為何天,則亦蠢然一血氣之倫而已。伊川先生訪邵康節,指面前食桌曰: 安 “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極與論天地萬物之理,及六合之外。 安 伊川驚歎曰:“生平唯周茂叔論至此!”(見聖學宗傳)嗟乎!誰謂古之大儒, 45 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朝菌雖不知晦朔,蟪蛄(huìɡū)雖不知春秋,而晦 朔與春秋,究何嘗廢哉?然三界內,實有二十八天,何得不自附于濂溪康節之 末?覓伊川其人者,而與之語哉! ( 發明 ) 上句“如我存心”是因,這句“賜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種 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會有絲毫的差離。不象窮措大 ( 舊譏稱貧窮的讀書人 ) 所說, 上古天心可以問,衰世天心不可問。“天”字,有就形體來說的,有就主宰來 說的。就主宰來說,那麼所說的天,就是偉大的上帝。後儒避忌說上帝,就以 “理”宇代替。這樣講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世人說著上帝,就有畏懼的心。 如果只說一“理”字,誰會畏懼 ? 例如密室裡面,有一個美女在那裡,走進房 子的人,就淫心大發。忽然有人說:“屋中已供玉皇大帝的聖像,這個女人正 在燒香。”這個時候即使極惡的人,也會警惕、害怕,不敢就在玉帝像前,肆 無忌憚 ( 非常放肆,沒有顧忌 )。如果只告訴他說:“你的做法不是理能容許的, 背理就得罪於名教 ( 聖人禮教 ),不能做君子。”試問,這個人正當淫心旺盛大 發的時候,果然能夠聽進這種大道理頓息淫心嗎 ? 因此,“天”字就主宰而盲, 足可以勸化求學的人,有功於儒教。如果只就理而言,就開了天下無所顧忌的 大門,不能作為教訓之詞。( 人人知畏懼,就是天下大治的關鍵;人人無顧忌, 就是天下大亂的關鍵 ) 何況世上萬事萬物,哪里不可說理 ? 天固然是理,性也 是理。“天命叫做性”即是“理命叫做理”,這樣解釋,不覺失笑。陸九淵六 歲的時候,忽問天地有否邊際 ? 整夜不睡地想這個問題。現在的白髮老人,每 天都在天的下面,竟然不知頭上所頂的是什麼天,就只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 了。程頤訪邵康節,指著面前吃飯的桌子說:“這個桌子安放在地上,不知天 地安放在什麼地方 ?”邵康節就與他說盡天地萬物之理及六台 ( 天地四方 ) 以外 的情形。程頤驚歎說:“我平生只知道周敦頤能說到這裡!”( 見聖學宗傳 ) 唉! 誰說古代的大儒,不會盡心研究天上天下的事情呢 ? 早晨的菌於雖然不知道有 晦朔 ( 月底最後一天叫晦,月初第一天叫朔,這句話出自《莊子》),蟪蛄 ( 一 種蟬,比較小,青紫色 ) 雖然不知道有春秋,但是晦朔與春秋還是一樣地存在。 三界 ( 欲界、色界、無色界 ) 之內,客觀地存在二十八天,為什麼不附在周敦頤,

P:66

安 邵康節著作的後面,使那些追隨程頤的人,能夠知道呢 ? 安 安 天名 安 安 欲界六天 安 安 自大地水輪之下,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其猶有情欲也。自下至上, 安 共有六天。一四王天 ( 四大天王,分領四大部洲,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宮殿齊 安 於日 B 月 ),二忉天 ( 梵語忉利,此言三十三。中間為帝釋所居,八方各有四 安 大臣輔,合成其數,故名。非自下至上之三十三也。去地八萬四千由旬 ),三 安 夜摩天 ( 此天以上,為仙家所不知,故道書無此名色 ),四兜率天,五化樂天, 安 六他化自在天。六天每過一劫,皆有火災壞之。其間壽命長短及宮殿城邑、身 安 衣輕重等,詳載藏經,茲不繁舉。 安 【按】帝君所謂天必賜汝以福者,誰賜之 ? 即忉利天王賜之。儒家稱為皇皇上帝, 安 安 道家或稱玉帝,或稱玉皇大天尊,佛家或稱三十三天王,或稱帝釋,或 46 稱釋提桓因,其實一上帝也,威權統攝四大天王。 欲界六天 從大地水輪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為這裡的眾生還有情欲。 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 ( 四大天王,分統四大部洲,離地四萬二千 由旬,宮殿齊於日月 ),二是忉 (dao) 利天 ( 梵語忉利,我們叫做三十三。中間 為帝釋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輔臣,合成三十三,故名三十三。不是自下至上的 三十三。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三夜摩天 ( 這天以上是仙家所不知道的,故道書 上沒有這些名號 ),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每過一劫,都有火 災壞之。這中間的壽命長短、宮殿城邑的情形、身衣輕重等都載佛書,不再詳述。 【按】帝君所說“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誰賜給你 ? 就是忉利天王。儒家稱做“皇 皇上帝”,道家稱“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稱三十三天王、帝釋、 釋提桓因,都是稱同一上帝,威權統轄四大天王。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焉。以其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欲也。自下至上,共 十八天。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 ( 此三天,名為初彈,每過一劫,亦 有火災壞之 )、四少光天、五無量光天、六光音天 ( 此三天,名為二禪,每過七劫, 則有水災壞之 )、七少淨天、八無量淨天、九遍淨天 ( 此三天、名為三禪,每過 六十四劫,則有風災壞之 )、十福生天、十一福愛天、十二廣果天、十三無想 天 ( 此四天、至下色究竟天,共九天,通名四禪,為三災所不及 )、十四無煩天、 十五無熱天、十六善見天、十七善現天、十八色究竟天 ( 此五天,又名五不還天 )。 此十八天皆修梵行及禪定福樂,但其間大小深淺不同耳。 【按】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酸醯首羅,威權至尊,為婆婆世界之主,統攝萬億 他化樂天、萬億兜率天、萬億夜摩天、萬億忉利天、萬億四王天、萬億 日天子、萬億月天子,為欲界諸天所不得聞名,不得見形者也。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天在那裡。因為這上面的眾生只有色身,沒有男女的 欲望。自下至上,共有十八天。一是梵輔天,二是梵眾天,三是大梵天 ( 這三 天叫做初禪,每過一劫,也有火災毀壞 ),四是少光天,五是無量光,六是光 音天 ( 這三天叫做二禪,每過七劫,就有水災毀壞 ),七是少淨天,八是無量淨 天,九是遍淨天 ( 這三天叫做三禪,每過 64 劫,就有風災毀壞 ),十是福生天, 十一是福愛天,十二是廣果天,十三是無想天 ( 這四天至下面色究竟天共九天,

P:67

叫做四禪,以上三災都達不到 ),十四是無煩天,十五是無熱天,十六是善見天, 安安 安 十七是善現天,十八是色究竟天 ( 這五天又叫做五不還天 )。這十八天都修道行 安 安 與禪定福樂,只不過他們中間禪定大小深淺不同罷了。 安 【按】色究竟天上,有摩醯(xi) 首羅 ( 譯為“大自在”) 天王,威權至尊,是 安 安 婆婆世界 (“婆婆”譯為“堪忍”,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安於十惡, 安 忍受三毒及各種煩惱不肯出離,簡稱忍土的主宰 ),統轄萬億他化天、 安 萬億化樂天、萬億兜率 ( 譯為上足、妙足、喜等,對五欲境,知止足 ) 天、 安 萬億夜摩 ( 譯為時分,隨時受樂 ) 天,萬億忉利 ( 三十三 ) 天、萬億四王天、 安 萬億日天子、萬億月天子,欲界各天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能看見他的 安 情形。 安 安 無色界四天 安 安 由色界而上,複有四天。一空無邊天,二識無邊天,三無所有天,四非想 47 非非想天。以其但有定果色,而無業果色,故通號之為無色界。 【按】此三界之極頂也。非想非非想天,壽至幾萬四千大劫,然皆不了妙覺明心, 故天福一盡,複入輪回。以佛眼觀之,總為未出世之凡夫也。道家所謂 三界,乃上中下界也,與此不同。 無色界四天 由色界再上,又有四天。一是空無邊天,二是識無邊天,三是無所有天, 四是非想非非想天。因為這裡的眾生色相都無,心識住于微妙禪定,所以叫做 無色界。 【按】這是三界的最高處。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還不了悟“妙 覺明心”。因此天福一盡,又入輪回。以佛眼來看,總稱為未出世的凡夫。 道家所說的三界,是上、中、下界,與此不同。 附問答 附問答 問:天者至尊無對之名,總謂之天,可矣,安得有種種名色 ? 答:人亦號萬物之靈,豈得總謂之人 ? 竟天賢愚貴賤乎 ? 經云,具五戒者 生人中,修十善者生天上。然五戒十善各有淺深大小之別,故在人道者, 其福不齊,在天道者,其福亦不齊也。 問:天是最高無上之意,總稱為天,就行了,怎麼還有種種名號 ? 答:人也是萬物之靈,難道都稱為人 ? 沒有賢愚貴賤的分別嗎 ? 佛經說, 修五戒生人中,修十善生天上。但是,五戒十善各有淺深大小的分別。 因此在人道中,福報不等,在天道中,福報也不相等。 問:二十八天何天為凡,何天為聖 ? 答:二天唯凡夫住,五天唯聖人住,其餘二十一天則凡聖同居矣。二唯凡住, 一是初禪大梵天王,二是四禪中無想天人。何以故 ? 蓋以大梵天王不 知六道眾生皆因自己業力輪轉,但自恃高貴,謂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 物,遂起邪見。又無想天中,唯是外道修無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 劫無心之報,自謂涅槃,受報畢矣,必起邪見,來生地獄。五唯聖住 者,從廣果天以上,無煩無熱等五淨天,唯是阿那含三果聖人所住也。 自餘二十一天,凡聖同居者。例此可悉。 問:二十八天什麼天是凡 ? 什麼天是聖 ? 答:兩天只有凡夫住,五天只有聖人住,其餘二十一天就是凡聖同居了。

P:68

兩天住凡夫,一是指初禪天大梵天王,二是指四禪中無想天人。為什 麼呢 ? 因為大梵天王不知道六道眾生是受自己的業力而輪回不息,依 安 靠自己的高貴,狂妄自大,說只有我能造一切天地人物,因此就生長 了他的邪見。無想天中只是外道修無想定而得到的果報,受五百劫無 心之報,自稱涅槃,受報完畢,必起邪見,來生墮地獄。從廣果天以上, 安 無煩無熱等五淨居天 ( 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 安 只是阿那含 ( 譯不還、不來 ) 三果 [01] 聖人所住。其餘二十一天都是凡 安 聖同居。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48 01. 佛法聲聞乘有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須陀洹譯 為“入流”,意為初入聖人之流,斯陀含譯為“一來”,修到這個果位的, 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便不再來欲界 受生死了;阿那含位於第三,故叫三果,修到這個果位的,不再生於欲界; 阿羅漢譯為“無生”,修到這個果位的,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之身。

P:69

於是訓於人曰 安安 ( 發明 )“於是”二字,若承“未嘗虐民”句,則訓有止惡之意,為下諸惡 安 莫作張本,若承“救人之難”六句來,則訓有勸善之意,為下眾善奉行張本。 安 帝君所以諄諄垂訓者,夫固以吾輩為人也,而果無愧於人乎 ? 孟子曰:無惻隱 安 之心,非人也;無羞惡辭讓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難矣。萬物皆備, 安 人何其尊 ? 可帝可王,人何其貴 ? 來無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貧?美味入喉, 安 俄成糞穢,人何其賤 ? 一一皆從胎中住過,人何其卑 ? 啖盡水陸群生,人何其酷 ? 安 外面飾以綾羅,中間滿腹矢溺,人何其偽 ? 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驅遣而甘心, 安 人何其奴 ? 漫指藏身之處以為家,人何其小 ? 日裡皇皇仁義,夜來無醜不作, 安 人何其羞 ? 今日不保來朝,人何其脆 ? 閻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 ? 《阿毗曇論》 安 云人字有八義,《樓炭正法經》云閻浮提人,種類差別合有六千四百種。然則 安 人字,豈易識哉 ? 安 安 對人教誡說 安 安 “於是”二宇,如果承“未嘗虐民”句來,則教誡有止惡的意思,為下麵 安 諸惡莫作張本;如果承“救人之難”六句來,則教誡有勸善的意思,為下麵眾 49 善奉行張本。帝君為什麼這樣諄諄告誡呢 ? 因為我們這些做人的真的無愧於人 了嗎 7 孟子說:沒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沒有羞恥推讓的人,就不是人①。 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人,人就很難做了。萬物之靈都已具備,人多麼獨尊!可 以稱帝,可以稱王,人多麼高貴!來無分文,去又空手,人多麼貧窮!美昧人腹, 馬上就變成了糞穢,人多麼低賤!一一都從母胎中住過,人多麼卑劣! I 吃盡 水陸眾生,人多麼殘酷!外面用綾羅裝飾,中間滿腹屎屎,人多麼虛偽!每人 娶一妻子,甘心受她驅使,人多麼奴化!只指定一個藏身之處就變成了家,人 多麼渺少!白天滿口仁義道德,晚上無醜不做,人多麼羞恥!今天不保來朝, 人多麼脆弱!閻王一喊就去了,人多麼怯懦!《阿毗曇論》說“人”字有八義, 《樓炭正法經》說閻浮提人種種差別合計有六千四百類。這樣看來,“人”字 難道認識容易嗎 ? 人說 人種從光音天來 《起世因本經》說:劫初以來,一切人類皆從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 迨食粳米之後,因有筋脈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從此生焉。 【按】人為色界天之種,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類。 人種從光音天來 《起世因本經》說:我們這個世界剛剛形成時,一切人類都從光音天降下, 乘空飛行,不由母腹懷孕而生。待食谷米以後,就有了筋脈骨髓,生成男女的 形狀,淫欲從此就產生了。 【按】人的種來自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如人類。 人稟四大而生 世間不過地水火風四種,入則稟其氣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淚痰涎,水也; 暖氣,火也;運動,風也。 【按】就五行論,則多金木而少風。然地可該金木,而少風則不能起動矣。縱 以五臟配五行,而五臟外之軀殼,似反少著落。故五行之說,不如四大 之顛撲不破。

P:70

安 人由四種物質組成 安 安 世上事物概括起來不過是地水火風四種,這就叫做四大,人就稟承由大之 安 安 氣聚合而成形體。骨肉是地,涕淚痰涎是水,暖氣是火,運動是風。 安 【按】把四大與五行 ( 金木水火土 ) 兩種說法進行比較,那麼,五行多金木而少風。 安 安 四大中地可以包括金木,五行少風就不能運動了。即使以五臟配五行, 安 但五臟外的軀殼。似乎缺乏著落。因此,五行的說法不如四大的說法顛 安 撲不破。 安 安 人為四生六道之一 安 安 四生者,胎、卵、濕、化也,人道則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羅、地獄、 安 鬼、畜也,人道則居其次焉。 安 【按】人非必定胎生,偶因業緣而胎生,亦非必定為人,偶因業緣而為人耳。 50 所謂李四張三,墮地權時名姓。天宮地府,浮生瞬息家鄉也。 人類是四生六道中一種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人都是胎生。六道是指天、人、修羅、 地獄、鬼、畜,人道地位在其次。 【按】人並不是一定胎生,因業力牽引,偶然的因緣而胎生,也不是一定為人, 偶然因緣而做人啊!所謂李四張三,墮地時暫時的姓名。天宮地府,是 人生瞬間的家鄉。 人有十時 《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時,一者膜時,二者泡時,三者皰(pao)時,四者 肉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年時,九者壯盛時,十 者衰老時。 【按】前五,以處胎時言,後五,以出胎言。 人生有十時 《法苑珠林》說人有十時,一是薄膜時,二是水泡時,三是膿皰時,四是 肉團時,五是四肢時,六是嬰孩時,七是童子時,八是少年時,九是壯盛時, 十是衰老時。 【按】前五時就處於母胎中來說,後五時就出胎以後的情形來說。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經》云,南閻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闊南狹,故此方人面,還似地形。 【按】北俱盧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東勝神洲地形圓,故人面亦圓;西牛貨 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面腦後削。推而論之,鳥棲於木,故羽似木形; 獸行于草,故毛如草狀 ( 此亦格物之學 )。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困本經》說,我們這個世界大七千由旬,北闊南狹,因此我們的面 形就如地形。 【按】北俱盧洲地形方,所以人面也方;東勝神洲地形圓,所以人面也圓;西 牛貨洲形象半月,所以這裡的人面突而腦後小。由此推論,鳥住在樹上, 所以羽毛象樹形;獸走在草上,所以它的毛象草的樣子 ( 這也是推究事 物原理的學問 )。 人有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

P:71

以眼觀色,以耳聽聲,根塵相對,而識存其中矣。 安安 【按】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則為六情、為六入、為六受、為六愛、為六賊。 安 安 若菩薩得之,則為六神通矣。不可悟天人以水為琉璃,餓鬼以水為膿血 安 之理乎 ? 安 安 人有六根六塵六識 安 安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昧、觸、法。用眼觀色, 安 用耳所聲,根塵相對,識存其中。 安 【按】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是六情、六人、六受、六愛、六賊,如果菩薩用它, 安 安 就變為六神通了。因此我們難道還不了悟天人視水為琉璃、餓鬼則視水 安 為濃血嗎 ? 不同境界就出現不同的時空啊 ! 安 安 人須知十二因緣法 安 51 《法華經》云:無明緣行 ( 無明者,宿生煩惱癡暗也。緣,猶生也。行, 即所造之業。謂宿世因愚癡昏暗,所以造業也 ),行緣識 ( 識者,謂初起妄念, 欲托毋胎也 ),識緣名色 ( 名色者,謂初托胎後,諸根成形也 ),名色緣六入 ( 有 此六根,將來必有六塵,故云六人 ),六入緣觸 ( 三四歲的,對塵無知,故僅名觸 ), 觸緣受 ( 受者,五六歲至十二三,能領納前境也 ),受緣愛 ( 愛者,從十四五至 十八丸,貪著聲色,即起愛心也 ),愛緣取(取者,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 馳求不息也 ),取緣有 ( 三界謂之三有,既有善惡境界,來世複有生死 ),有緣 生 ( 生者,未來之世,複當生於六道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 老死者,謂末來之世, 老而複死也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 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按】但知身為母之所生,而不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為天地父母 所生,而不知因宿世業緣生者,庸眾是也。余最不喜天生聖人之說。如 天果能生聖人,則當常常生聖人,既已生堯舜。何為複生桀紂?若不能 禁桀紂之不生,則亦不能保堯舜之必出,尚謂天她能生人乎 ? 納妾者, 多方求子而無子;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則生育亦不獨父母之故矣 ! 人須知十二因緣法 《法華經》說:無明緣行 ( 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癡暗,緣指生,行指 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癡昏暗,所以造業 ),行緣識 ( 識是初起妄念,想要托母胎 ), 識緣名色 ( 名色指初托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名色緣六入 ( 有 六根生,將來必有六塵相對,所以叫做六入 ),六入緣觸 ( 三四歲時,對塵無知, 故僅叫觸,即對六塵的感覺 ),觸緣受 ( 受指五六歲後至十二三歲能因好惡刺激 而有苦樂的感受 ),受緣愛 ( 愛指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貪著聲色六塵而起愛 心 ),愛緣取 ( 取指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固貪愛而生執著心,馳求不息 ), 取緣有 ( 三界叫做三有,既有善惡境界,來世必因善惡業力牽引而報應,再輪 回生死 ),有緣生 ( 生指未來之世將再生六道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 來世老而 複死,憂悲苦惱永遠沒有窮盡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人滅,六人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 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優悲苦惱滅。 補充:十二因緣法闡明了生命的真相,發明了生命迴圈流轉的原因。生命的起 因是無明,由於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 識中,此識複受業力的支配,在六道中輪回升沉。因此,生命的奧秘在

P:72

安 於阿賴耶識 ( 第八意識 )。 安 【按】只知道身體是母親所生,卻不知父親也有分,是小孩。只知道身體是天 安 安 地父母所生,卻不知因前世業緣而生,是庸夫。我最不喜歡天生聖人的 安 說法。如果天果然能生聖人,就應當常常生聖人。既然已生堯舜,為什 安 麼又生桀紂 ? 如果不能禁止不生桀紂,那麼也不能保證堯舜必出。怎麼 安 能說天地能生人呢 ? 娶小妻的,是為了想盡辦法來求子,卻很難求得子; 安 私奔在外的,只害怕懷胎,卻偏偏懷了胎。這樣看來生育不僅僅是父母 安 的原故了。有緣則聚,不想懷胎也會懷胎;無緣則散,想求子也求不到。 安 補充:“天生聖人”之說與西方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了世界頗有相似之處。但是。 安 西方的上帝到底是指誰 ? 若是指帝釋 ( 玉帝 ),則帝釋是護法天王,不會 安 說是我創造了世界。只有大梵天王才自稱創造了天地萬物,故雖有天福, 安 仍列入凡夫之列。若說基督教的上帝是大梵天王,則降低了該教的價值。 安 我以為自從耶穌誕生以來,《聖經》就分為《舊約》和《新約》兩部份。 安 《舊約》創世紀顯然是猶太人虛構的神話。耶穌轉世投胎來救贖人類, 安 說明他已是菩薩的化身,故有人說其母瑪利亞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不無道 52 理。那麼耶穌作為神的兒子,神應該是帝釋 ? 而不是梵勞天。 我們這個身體 ( 正報 ) 與我們所依賴的外境(依報)都由因緣組合 而成。只有十二因緣法才真正闡釋了生命的真相。人 ( 正報 ) 有生老病死, 地球 ( 依報 ) 也有成住壞空,都由業力牽引所成,不由外力主宰。 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 經云:增劫之時,從人壽十歲後,每過百年,備增一歲。如是增之又增, 至八萬四千歲而止。自後每過百年,各減一歲。如是減之又減,至於十歲而極。 十歲以還。又複增益。猶之日永日短,迴圈無已也。 【按】釋迦如來,人壽百歲時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 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餘年,又當增十餘歲。故禹壽一百 有六,舜壽一百有十,堯壽一百十七。帝嚳(ku)在位七十年,壽可知矣。 顓頊(zhuanxu)在位七十有八,視帝嚳複增矣。少昊(hao)在位八十四年, 視顓頊複增矣。黃帝在位百年,視少昊複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視 黃帝複增矣,伏羲(xi)前有因提紀、循蜚(fei)紀、敘命紀、至人皇氏, 不知幾十萬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聖地皇天皇,又 不知若干萬年,故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垂於史冊者,彰灼可考。後儒見 幾萬歲之說,以為荒唐,盡行刪去,亦陋矣。當日作史者。垂此必非無本。 孔子生衰周,猶見史氏之闕文。豈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無稽之語予正 史耶 ? 噫 ! 目不見熊,而謂之三足鱉,非物之怪,乃學識末充也!若夫 周昭王至今,又閱三千年,又當減三十歲。故目今年高者,類以七旬為 上下。博覽群書,方知佛語有驗。韓昌黎《佛骨表》,謂上古無佛而壽, 後世有佛而夭。豈識正值減劫之際乎 ! 人壽八萬歲時,五百歲而婚嫁。 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則年未成童,便思少艾;總角稚子,口出穢 語矣。 人的壽命有古長今短的變化 經說:增劫的時候;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過百年,各增一歲。這樣增加上去, 至八萬四千歲而止。以後進人減劫,每過百年,各減一歲。這樣減下去,到十 歲時停止。十歲以後,又進入增劫。猶如日長日短,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按】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出世。所以周成王、康王的時代,滿百

P:73

歲的很多。例如周武王九十三歲,周文王九十七歲。唐虞時代,在周文 安安 王以前千多年,又應當增十多歲。所以禹壽一百零六歲,舜壽一百一十歲, 安 堯壽一百一十七歲。帝窖在位七十歲,他的壽命可以推知了。顓頊在位 安 七十八年,比帝嚳又增加了。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顓頊又增加了。黃 安 帝在位百年、比少吳又增加了。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黃帝又增加了。 安 伏羲前有因提紀、循蜚紀、敘命紀、到人皇氏,不知幾十萬年。所以人 安 皇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到地皇、天皇,又不知多少萬年,所 安 以兄弟各一萬人千歲。這些事實流傳史冊,彰著可考。後儒看見幾萬年 安 的說法,認為荒唐,全部刪去,真是知識淺薄啊 ? 當時作史的人,記載 安 流傳下來的這些史實一定不會沒有根據。孔于生於周衰之時,還看見了 安 史氏遺留下來的許多殘缺文字。難道唐虞以前的史臣,會隨便地把沒有 安 根據的語言記載在正史嗎 ? 唉 ! 沒有看清熊的全貌,就說看到一隻三腳鱉, 安 不是原物有什麼大掠小怪,而是學識不足啊!從周昭王到今天,又經過 安 三千年了,又應當減三十歲,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大致以七十為上下。 安 博覽群書,才知道佛講的話,都有應證。韓愈《佛骨表》說上古沒有佛 安 反而壽命長,後世有佛反而壽命短。他難道知道現在正是減劫的時候嗎 ? 安 人壽八萬歲時,五百歲才婚嫁。周初的制度,三十才成家。今天則年未 53 成童,就戀美色;束發小子,口出穢語。 補充:《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篇第一:“黃帝問岐(qí)伯;‘我聽說 以前時代的人 ( 原文‘上古’應為不約定時期 ),年壽都很長 ( 原文‘度 百歲’為不約定數 ) 一百多歲了行動還比較靈活。今天的人,才五十多 歲動作就大多不靈便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了呢 ? 還是人的壽命縮短了 呢 ? 岐伯回答說:‘那個時候,通曉養生方法的人,能夠適應自然界陰 陽變化規律,符合修身養性的各種方法,飲食有一定節制,作息有常規, 不亂耗精力,所以形體與精神協調而健康,每個人都能盡其天年,活得 很長。現在的人不是這樣了,把酒當做一般飲料,把有害於身心健康的 反常方式作為常規,酒醉後還肆行房事,縱情色欲而竭其精氣,耗散真精, 不懂得保持精氣的充盛,不善於使用精神,只圖一時的心歡,違背了正 常生活的樂趣,作息沒有一定的規律,所以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老了”。 黃帝在位百年,故他在世時人壽平均年齡都是百多數。《內經》所說“上 古”應比黃帝更早,“度百歲”應為達到千歲才對。但不管怎麼樣,這 段話已經說明了過去人的壽命長,現在人的壽命短。軀體是由人的精神 來主宰的。“上古天真論”說古人恬淡,精神內守,清心寡欲,隨遇而安, 知足常樂,無私心雜念,故其長壽。而我們今天連黃帝時代的人也比不 上了,黃帝以後的二帝 ( 堯舜 ) 三王 ( 禹湯文武 ) 也是望塵莫及的。《書經》 蔡沈序說:“二帝三王之道本於心,得其心,則道興,治,固可得而言 矣。”求得身的平衡,先求得心的平衡。古人重心不重身,故人夀年豐, 不治而治。今天人心不古,欲壑難填,鬥爭不息,人壽短促,絕症瀕起, 天災人禍不斷,也就自然了。 人類進化論是達爾文提出來的,但這位進化論者在自身遺傳問題上 卻發生了可怕悲劇。他這位進化論著,應該是懂優生學的。可是因為一 時情欲的驅使,就與近親表姐艾瑪結了婚。致使所生 10 個子女,不是呆, 就是傻,三個夭折,三女兒當了老處女,三個終身不育。可見在“心” 上不約束自己,控制個人欲念,大談什麼進化論,是沒有用的。他的《物

P:74

安 種起源 ) 的自然選擇說,為弱肉強食的強盜理論製造了根據,為人欲橫 安 流打開了缺口。事實上人類的倒退正是人欲橫流、弱肉強食所造成的。 安 一切仁人君子則不應該隨波逐流,救未世于萬一,這也是菩薩精神的體 安 現。釋尊於末世降生,不正為此嗎 ? 安 安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安 安 人壽當減劫時,每過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則短一尺。釋迦如來出世時, 安 人身皆長八尺 ( 佛之化身一丈六尺 )。今已過二千餘年,當短去二尺。故今世之 安 人,大抵以六尺為上下。總之。壽增則身隨時而大,壽減則其身隨時而小。至 安 疾疫災後,壽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 (jie) 手,或三搩手。所可資食,稊 (ti) 安 稗為上。人發衣服,以為第一。資身之具,留作刀杖形 ( 今婦人簪珥已有作刀 安 斧形者 )。 安 【按】有人發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較今時人骨,長二尺許。嘗考《天人 安 安 感通記》雲:蜀都舊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葉 54 佛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舟過於此,見岸上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 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後至晉朝,有僧見地上多 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長三丈餘,以迦葉佛時,人壽皆二萬歲故 也。又嘗讀《孔履記》,孔於之履,當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則孔於之足 非猶夫今人之足矣。又嘗讀《周禮》雲,柯長三尺,博三寸,則昔人之 手,非猶夫今時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見在百年前者,必較大於今人, 豈非身形漸小,物亦隨之而小乎?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異 人壽進入減劫時,每過一百年,身體就短一寸,千年就短一尺。釋迦牟尼 佛出世時,人身都長八尺 ( 佛的化身一丈六尺 )。今已過二千多年,應當短去二尺。 所以今天的人,大抵在六尺上下。總之,壽增則身體隨之而大,壽減則身體隨 之而小。到出現疾疫災害後,壽命更短,身形更小。有的二搩手 ( 搩,以手量物, 或作桀 ),有的三搩手。所吃的東西,以荑稗(稗子草類)為第一。所穿的東西, 以人發衣服為第一。生活用具,都作刀杖的形狀 ( 今婦女簪珥已有作刀斧形狀的, 此即是殺心的體現,譯者補注 )。 【按】有人發現隋唐以前的古墓,骨頭粗大,比今天人骨長二尺左右。曾經考 證《天人感通記》說,蜀都舊址本在青城山上,今天的成都是大海。以 前迦葉佛的時候,有人從西耳河 ( 洱海,在雲南省大理縣 ) 邊回,船到河邊, 看見一隻兔子,就拉弓去射。不知兔是海神,大怒,就踏翻了船,使沙 子堵塞了河道,變成一片平地。以後晉朝時候,有個僧人路過,看見地 上多裂縫,就挖開來,找到人骨船底。骨都長達三丈多。因為迦葉佛時, 人的壽命都是兩萬歲。又曾讀《孔履記》,孔子的鞋子相當今天官尺一 尺三寸,那麼孔子的腳決不是今天人的腳。又曾讀《周禮》說,斧長三尺, 棋三寸,要拿這麼大的東西,那麼古人的手不是今天人的手。由此推之, 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的,一定比今天大。難道不是身形漸小物也隨之而 小嗎”? 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壽減之後,一切皆減。其德漸漓,其福漸損。略言之, 如七寶漸隱沒,五穀漸歉收,衣食漸艱難,容貌漸醜陋,資稟漸昏愚,精神漸 衰弱,風俗漸驕慢,六親漸不和,賦役漸繁重,水火盜賊漸熾昌。佛法漸凋廢,

P:75

善人漸衰弱,真儒漸稀少,謗佛之人漸推崇,富人漸鄙吝。 安安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出之内典,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 安 安 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未尝纯用白金〖银子〗也。至于汉后, 安 乃间用白金(桑宏羊至以白金铸钱)。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 安 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 安 之以铜也。非七宝隐没之验何?(古人所云百金,乃百锭金也。汉文帝云: 安 “百金乃十家中人之产。”苏子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金, 安 止作一两,则汉代中人产,止有十两之数。而一兵之资粮器械,每日止 安 用银一分矣。有是理乎?) 安 安 周 时 田 百 亩, 止 当 今 时 二 十 二 亩。 此 二 十 二 亩 之 所 入, 上 农 夫 安 可 食 九 人。 夫 古 人 每 食, 必 至 斗 米, 一 人 终 岁 之 粮, 约 今 时 七 十 余 安 石, 九 人 当 有 六 百 几 十 石, 是 每 亩 可 收 米 三 十 石 也。 余 幼 时 所 见 安 闻, 吾 乡 尚 见 每 亩 收 脱 粟 三、 四 石 者, 自 康 熙 癸 亥 年 后, 凡 从 前 收 安 三 石 外 者, 皆 不 及 三 石 之 数 矣。 非 五 谷 歉 收 之 验 何?( 隆 万 间, 有 安 人 修 昆 山 荐 严 禅 寺, 出 其 瓦 间 所 塞 稻 束, 犹 唐 朝 故 物。 其 穗 长 至 55 尺 余, 计 其 所 收, 每 亩 必 有 十 余 石。 今 之 稻 穗, 不 满 四 寸 矣。) 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昔 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古者王公之贵, 下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者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 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 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 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见《高僧 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 皆称弟子(出《金汤编》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 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出《唐书》)。宋真宗朝, 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 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 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 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 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 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 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 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 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人有德,才有福。壽減之後,一切都減。德漸薄,福漸少。簡略來說,七 寶漸漸隱沒,五穀漸漸歉收,衣食漸漸艱難,容貌漸漸醜陋,天資漸漸昏愚, 精神漸漸衰弱,風俗漸漸驕慢,六親漸漸不知,賦役漸漸繁重,水火盜賊災害 漸漸繁盛,佛法瀕漸衰落,善人漸漸衰殘,真儒漸漸少,謗佛之人漸漸受推祟, 富人漸漸慳吝。 【按】:世間文字之書,有時不能驗證。如果出自佛典,就字字有證。例如夏 商周三代,都使用黃金白玉,動不動就以百雙萬鑑來計算,沒有純用白 銀的。到了漢後,就間或用白銀了 ( 桑宏羊甚至以白銀鑄錢 ),但“夜光 之璧”、“照乘之珠”這些寶物,小國都有,不像今天少見。今天用低

P:76

安 等銀子的,多摻和純銅在內。這是白銀不多,以銅彌補。這不是七寶隱 安 沒的應驗嗎 ?( 古人所說百金是百錠金。漢文帝說 : 百金是十家中等人的 安 產業。蘇子說:興師十萬,每天花費千金。如果一金只作一兩,則漢代 安 中等人的產業只有十兩,一個士兵的糧食武器等,每天只用銀一分了, 安 有這樣的道理嗎 ?) 周朝時百畝田只相當今天二十二畝。這二十二畝的收 安 入,上等農夫可吃九人。古人每餐要吃一斗米,一人一年的糧食大約今 安 天七十多石,九人應有六百幾十石,所以每畝可收穫米三十石。我小時 安 候還看到,我家鄉每敵收白米三四石。自康熙癸亥年後,凡從前收三石 安 多的,都收不到三石了。這不是五穀歉收的應驗嗎 ?( 隆萬年間,有人修 安 理昆山薦嚴禪寺,挖出瓦間所塞稻草,還是唐朝遺留下來的,它的穗有 安 尺多長,估計收入,每畝一定有十多石。今天的稻穗,已經不滿四寸了。) 安 古時候國家沒有十年的積蓄,就叫做不足;沒有六年的積蓄,就叫做急。 安 漢唐盛世時,還可與往年“不足”相比。今天則想求“急”都不可能了。 安 這不是衣食艱難的應驗嗎 ? 古時候以王公的尊貴身分,且還與山野人士 安 來往;以卿相的尊貴身分,出外都不坐車。今天則剛一上任,便藐視老 安 朋友;芝麻小官,乘車頂蓋。這不是民俗轎慢的應驗嗎 ? 古時高僧見天 56 子不稱名,皇帝下詔必稱高僧為師。唐太宗敘三藏聖教,非常欽崇。玄 裝法師逝世,高宗對左右的人說“: 我失國實了 !”停朝五日 ( 見《高僧傳》)。 中宗景龍二年,派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師到京城,皇帝與百官都自 稱弟子 ( 出《金湯篇》及《佛祖統紀》)。高宗顯慶元年,命天下僧尼有 犯國法的,都以僧律處理,不能與民同科 ( 見《唐書》)。宋真宗時,下 詔天下避志公禪師的名諱,只稱實公 ( 見《志公禪師後行狀》,是張南 軒父親忠獻公所撰 )。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都宏揚佛法, 有時駕臨佛寺,有時內宮問法,成為叢林盛事。今天的人傲慢無禮,許 多人看見佛像不參拜,遇見高僧不作禮。這不是佛法衰落的應驗嗎 ? 孔 子立教,只貴實踐,不重口舌,嚴格要求自己,薄於責人。孟子批評楊 墨是萬不得已,就像大黃巴豆,良醫偶然用它,不是天天必需的東西。 今天則白衣小子,只拾幾句謗佛俗語,就自稱程朱再出。黃口兒童,只 有一種誇大習氣,動不動就自樹一家,自我炫耀。這不是真儒稀少的應 驗嗎 ? 僅舉此幾例,其餘可推知。 人死有六验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 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 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 【按】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 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 及详载。 人死有六驗 想要知道死後投生到什麼地方,只需觀察臨終時身體熱的地方。如果從下 面先冷,暖氣上升到頭頂上的人,是證果往生的人,一定是出了生死輪迴。聚 在眉間額上的,就投生於天道。聚在心上的,就投生人道。如果從心上先冷, 暖氣聚到肚子上,就投生鬼道了。聚到膝上的,就投生畜生道。聚在腳底的, 就投生地獄。 【按】人的前世,或從天上來,或從人中來,或從異類中來,或從修羅、餓鬼、

P:77

地獄中來。只要觀察他的相貌、身形、語言、動靜,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因文字太多,在這裡就不詳細記載了。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57

P:78

安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安 漢于公 [01],東海人,為縣獄吏。郡有孝婦,寡居守節,養姑甚謹。姑恐妨 安 其嫁,自縊死。姑女誣告婦迫死其母,婦不能辨。公爭之不得,孝婦死。東海 安 旱三年。後太守來,公白其冤。祭孝婦墓,遂雨。凡所平決,民皆允服。公門壞, 安 父老謀治之。公曰:‘可高大其門,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並無冤枉, 安 子孫必有興者。’後其子定國,果為丞相,封平西侯。孫永侶,為禦史大夫。 安 安 ( 發明 ) 于公六句,乃帝君偶舉四則因果,為‘欲廣福田’二語張本。‘濟 安 人救蟻’是順種福田,‘治獄埋蛇’是逆種福田。‘治獄’,惡事也,而反興‘駟 安 馬之門’[02],何哉?蓋于公之官守,是治獄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獄之 安 心地也。‘駟馬之門’亦興於心地耳。 安 安 ( 發明 ) 于公六句,是帝君偶舉四則因果,為要廣種褔田二語張本。濟人救蟻, 安 是順種福田;治獄埋蛇,是逆種福田。管理刑獄,是惡事,反而能夠大作陰德, 安 為子孫造福,為什麼呢 ? 因為于公的官職,是管理監獄的官職 ; 但于公的心地 ; 安 卻不是管理監獄的心地。翩馬之門是從心地中興起來的。 58 人命關天,獄詞最重,略失檢點,悔之無及。吾輩不幸而職司其事,便當 刻刻小心,臨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嗔目而視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號而 望我。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誤聽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責,不可恃 聰明而臆斷,不可徇囑託而用嚴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據下吏之文; 不可因他端而遷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苟非罪當情真,不可動加鞭打;苟非 人命大盜,不可輕系囹圄;嚴反坐之條,以懲誣告;杜株連之累,以安善良。 人犯隨到隨審,不使今日守候而複來朝;訟師隨訪隨拏(* 拏:拘捕),勿令 構鬥兩家而複漁利。發其議和,所以釋其罪;假以顏色,所以盡其詞。清廉, 美名也,當濟之以寬厚;靜鎮,大度也,當輔之以精勤。效蒲鞭之德政(*蒲 鞭:以蒲草為鞭,聊以示辱。謂刑罰寬仁),則竹板務取其輕,而毛節必削。 睹牢獄之堪憐,則禁子務懲其惡;而飲食宜時,寧於必死之中求其生,勿於可 生之處任其死。其老於我者,常作伯叔想;等於我者,常作兄弟想;幼於我者, 常作子侄想。上思何以資祖考,下念何以蔭兒孫。雖借此以度世可也,豈特興 駟馬之門乎? 人命關天,獄詞書寫最為重要,稍一疏忽,就後悔莫及了。我們不幸任這 項工作,就應當時刻小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好像天地鬼神都在睜大眼睛 看著我,罪人的父母妻子都在大聲哭號望著我。不能想辦法援用法律條文,苛 細周納,引人入罪 ; 不能誤聽左右 ; 不能逼打成招 ; 不能潔草塞責,敷衍了事 ; 01. 于公:《前漢書》七一記載于公為東海郯 ( 音談 ) 人,作獄官,處理案件公正, 百姓感激,為他立祠。其中著名的一宗案件是東海孝婦被冤殺。這個孝婦 少寡無子,膽養婆婆很勤勞,婆婆要她再嫁,她始終不肯。婆婆對鄰人說“: 媳 婦服侍我太辛苦了 !”因為感到自己年老無用,白白地給媳婦增加勞累, 就上吊自殺了。姑就誣告是媳婦所殺,太守判了死罪。于公從中仔細調查 分析,發現其中有冤情,就抱著判決書痛哭,等他火速趕到大守那裡時, 孝婦已經被殺了。因為這個冤案,使當地大旱三年。于公勸諫太守說:“孝 婦不應當死,所以天降災禍下來了。”於是于公隆重祭把孝婦,修治墳墓, 表彰孝婦的美德,天上立即落下大雨。于公治獄功德卓著,他的後代興旺 發達,他的兒子於定國為宰相,定國的兒子於永為御史,封候傳世。 02. 駟馬之門:容得下四馬高蓋的車子進出的大門。後來以“駟馬之門”祝後 人昌盛。

P:79

不能憑個人的聰明去作主觀判斷 ; 不能曲從私人打招呼而私用嚴刑 ; 不能逢迎上 安 司的意思 ; 不能只根據下級官史報告的情況 ; 不能因其他事情而遷怒罪人 ; 不可 安 乘酒醉而大耍威風。如果不是確實有罪,不可動不動就加以鞭打 ; 如果不是人 安 命大盜,就不能輕易把人關進監獄。嚴格制訂反坐的條文,來懲罰那些誣告別 安 人的人 ; 禁止株連牽累,以保護善良的人。人犯隨到隨審,不使他今天守候到 安 明天 ; 案件隨訪隨辦,不能使兩家相鬥,自己坐收漁利 [01]。啟發他們的道義之 安 心,使他們和好,目的是開釋他們的罪過 ; 顯露一下顏色,目的是盡自己的苦 安 心,說明道理。清正廉潔,是美名,再加上寬厚 ; 冷靜沉著是大度,再加上精 安 勤。仿效蒲鞭 [02] 德政的寬仁精神,那麼竹板務必取輕的,並且毛節一定要削平 ; 安 看到坐牢可憐,雖然關押的犯人一定要治他的罪,但他們的飲食還是要按時供 安 應。寧可在必死之中求出一條生路,不能在可生之處任其死亡。對比我老的, 安 當作伯叔想 ; 年齡相仿的,當作兄弟想 ; 比我小的,當作子佳想。上思怎樣才能 安 對得起祖宗,下念怎麼給兒孫積陰德。以這樣的標準來為人處世,就可以了啊 ! 安 難道只局限在興翩馬之門嗎 ? 安 補充 : 人心變則世道變,救世先要救心。禁止犯罪的根本方法是提高人的道德 安 安 素質,法律治標不治本。孔子說我辦案沒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我的目 的是要使天下沒有案件。我們應該處處從這一原則出發,將一切犯罪控 制在萌芽狀態之中,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即使進入亂世,必須用重典, 但目的是“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胡林翼語 )。學習于公的精神, 我們的法官將成為正直無私的法官,我們的幹部將成為無私奉獻的幹部, 我們的人民將得到幸福和安寧,我們的國家將走向繁榮和昌盛 ! 安 59 01. 坐收漁利:這句活來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 02. 蒲鞭:以蒲草為鞭,象徵示辱。意思是刑罰寬仁。

P:80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五則 ) 慎刑諸圖 安 慎刑諸圖 ( 表解 ) 安 ( 拶 [01] 夾收禁,更須慎之 ) 安 (1) 安 ┏年老    ┓ ┣年幼    ┫ 五不該打╋人既打過╋不該打 安 ┣有病    ┫ 安 ┗廢疾    ┛ 安 (2) ┏人急    ┓ 安 ┣人忿    ┫ 安 四勿就打┫        ┣勿就打 安 ┣人醉    ┫ ┗遠來    ┛ 安 (3) 安 ┏吾怒      ┓ 安 ┣吾醉      ┫ 五且緩打╋吾不能處分╋且緩打 ┣吾疑      ┫ 安安 ┗吾病      ┛ 安 60 01. 拶��( 音� zǎn) 舊時夾手指用的酷刑

P:81

(4) 安 ┏生員    ┓ 安 ┣出家人  ┫ 安 安 四莫輕打┫        ┣莫輕打(輕言 安 ┣上司人  ┫忽略容易, 安 ┗婦人    ┛無作輕重解) 安 安 (5) 安 ┏已拶┓ 安 安 三莫又打╋已夾╋莫又打 安 ┗要枷┛ 安 安 (6) 安 ┏嚴寒酷暑┓ 安 61 三憐不打╋令節佳辰╋憐不打 ┗人方傷心┛ (7)   ┏重杖    ┓   ┣佐貳非刑┫ 四禁打  禁┫        ┣打   ┣捕役在家┫   ┗傷命處  ┛ (8)   ┏尊長為卑幼┓   ┣百姓為衙役┫ 四應打不打┫          ┣而打   ┣工役鋪行為┫   ┗私用之物  ┛ 安

P:82

注 : 這個慎刑圖寫了八個方面 : 1. 五種情況不該打 : 安 年老,年幼,已經打過,有病,廢疾。 2. 四種人不宜馬上就打 : 人急,人念,人醉,遠來。 安 3. 主審官在五種情況下要緩打 : 安 我正發怒,我正酒醉,我不能處分,我有懷疑,我有病。 安 4. 四種人不宜輕易打 : 學生,出家人,上級,婦女。 5. 三種情況不要再打 : 安 己上拶,已土夾 ( 用棍夾腿 ),要土枷。 安 6. 三種情況可憐不打: 安 嚴寒酷暑,佳節良辰,人正傷心。 7.四種情況禁打: 禁用重杖,作為副職的官員禁止動刑,捕役在人家中禁打,傷命處禁打。 安 8. 三種情況應打不打: 安 尊長為卑幼,百姓為官差,工商業行為,私用之物。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62

P:83

决狱平恕(《唐书》) 安安 安 唐贞观元年,青州有谋反者,逮捕满狱,诏薛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去枷杻, 安 与饮食汤沐,止坐其魁首者数人。孙伏伽疑其平反过多,仁师曰:“凡治狱, 安 当以仁恕为本。岂可自图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纵以身徇之, 安 亦所愿也。”后敕使问,乃知平反者果枉。 安 【按】司寇龚芝麓疏云:“从来失出之罪,原轻于失入〖失出,量刑过于宽缓。 安 安 失入,量刑过于严酷。《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安 意为与其杀害无辜,宁肯失刑不咎。其言为古代圣贤治国的一项基本准 安 则〗。今承问各官〖负责审讯的官员〗,引律未协,拟罪稍轻,即行参 安 处〖遭弹劾〗。于是问官但顾自己之功名,不顾他人之性命,宁从重拟。 安 而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矣。如承问各官,果系徇情枉法,其参处宜也。 安 若止是拟罪稍轻,及平反欠当,宜概免参罚。庶刑官无瞻顾之忧,而狱 安 情可几明允。”仁哉先生,厥后必昌矣! 安 安 處理罪案,寬容公正 ( 摘自《唐書》決獄平恕 ) 63 唐貞觀元年,青州因發生謀反事件,監獄裡抓滿了人。皇帝下詔派薛仁師 去複查。仁師到後,就打開枷鎖,供給飲食,送水洗澡,只查辦了為首的幾個 人。孫伏伽懷疑他平反過多。仁師說 :“大凡處理罪案,應當以仁愛、寬恕為本。 難道只為自己不被上面責難,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嗎 ? 如果觸怒了皇上,即使以 身殉職,也在所不惜。”後來皇上下詔派人查間,才知道平反的人果然是冤枉的。 【按】司寇龔芝麓注疏說 : 從來重罪輕罰的過失,輕於輕罪重罰的過失。現在 審案的各級官員,如果引用法律條文有出入,判罪稍輕,就要被彈劾問罪。 於是那些審案的官員就會只顧自己的功名,不顧他人的性命,寧可重判。 自己安然無恙了,但代價卻是別人的死亡!如果審案的各級官員,果然 徇情枉法,彈劾問罪是應該的。如果僅僅是判罪稍輕,或者只是平反欠當, 就應該一概免於彈劾懲處。這樣法官就無後顧之憂,處理案情就會比較 正確公正了。說得好啊 ! 龔先生有這樣的仁心,他的後代一定會昌盛了。 補充:中國文化以儒、釋、道為主幹,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這三家文化的核 心是非暴力主義精神,它要糾正人心來謀求永久的和平,這是法律的作 用所遠遠不及的。唐太宗從謀求永久和平這一建國目的出發,施行仁政, 虛心納諫,刑罰寬筒,吏治嚴明,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 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盛世。貞觀四年,一年只有死刑犯二十九 人,而且它的前提還是亂世剛剛過去,國困民窮,年成也不好的時候。 其所以如此,是因唐初重視了教化的作用,強化了道德倫理,人心自我 約束力大大加強,故遇上天災也無怨氣。一旦遇上豐年,出現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的現象也就很自然了。至於行旅不帶糧,路上有人送給,這就 更非一般社會風貌了。所以史家將這一時期譽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從一開始就注重改革極刑。《資治通鑒》記載,“皇上命令 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議定改換刑律,放寬絞刑五十條,改為 斷右腳趾。’皇上還嫌它太慘,說:‘肉刑廢除已久,應以另外的辦法 代替。”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改為加重勞役流放三千里,時間三年。 皇上下詔實行。皇上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公正直,就提拔為大理少卿。 皇上因為選拔人才中經常出現假冒資望、祖蔭的人,就下詔命令自首,

P:84

安 不自首者死。沒有多久,有假冒事件發現,皇上想要殺他。戴胄上奏說 安 按照法律應當流放。皇上生氣地說:‘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嗎 !”戴說: 安 ‘命令出於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取信於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選拔人 安 才作假,因此就想殺了他。但當已經知道了這樣不行,就應當繩之以法。 安 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皇上說 :‘您能執法,我還有什麼擔憂呢 ?’ 安 戴曾經常不顧情面犯顏執法,言如泉涌,皇上都聽從他,國家沒有冤案。” 安 唐太宗從仁出發,不以個人的喜怒而違背法律的嚴肅性,從這一點足以 安 證明他是一位仁君。 安 安 辨雪冤狱(《金史》) 安 安 刘肃仕金,有人盗内帑官罗〖帑(tǎng),国库财物。罗,丝织品〗,及珠。 安 盗未获,遂连系货珠牙侩〖系,拘禁。牙侩,即中间商〗,及库吏十一人,刑 安 部议置重典。肃曰:“盗无正犯,杀之冤。”金主大怒,肃辩之愈力,囚得不死。 安 后封邢国公。 安 【按】平反冤狱,人孰无心?但恐触怒上官,见忌僚佐,是故欲言不敢耳。况 64 乃批逆鳞,蹈虎尾,犯人主之怒乎?刘君其弗可及已。 為救無辜,犯顏申辦 ( 摘自《金史》辨雪冤獄 ) 劉肅在金做官,有人偷盜公家的羅鍛和寶珠,盜賊沒有抓到,就抓住有嫌 疑十一人,刑部議定判以極刑。劉肅說 :“不是真正的罪犯,殺了他們太冤枉。” 金主大怒,劉肅申辯更加努力,終於使得那十一個人沒有死,後封為邢國公。 【按】平反冤案,誰會不盡心 ? 只因為恐怕觸怒上官,得罪左右,所以想說也 不敢說了。何況是批逆鱗,踩虎尾,冒犯國王,使他生氣呢 ! 劉君這樣 的人誰能比得上呢 ? 三子皆贵(《劝惩录》) 明盛吉,为廷尉,决狱无冤滞。每至冬定囚,妻执烛,吉持丹书〖古时用 朱笔录写的罪犯徒隶名籍〗,相对垂泪。妻语吉曰:“君为天下执法,不可滥 入人罪,殃及子孙。”视事十二年,天下称平恕。庭树忽有白鹊来巢,乳子, 人以为祥。后生三子皆贵。 【按】唐太宗谓侍臣曰:“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 每因此,不啖酒肉。”居官者奈何不知? 認真辦案,三子顯貴 ( 摘自《勸懲錄》三子皆貴 ) 明朝時有個叫盛吉的人,當廷尉的官職,判案沒有冤枉,從不拖延不辦。 每到冬天判決囚犯,妻子拿著燈燭,盛吉拿著罪人名冊,相對落淚。妻子對盛 吉說 :“您替世上的人執法,不能濫辦人罪,禍及子孫。”辦案十二年,都說他 公正寬恕。他家院子裡的樹上忽然有白鵲來做巢生子,人們都認為吉祥。以後 他生了三個兒子,都顯貴。 【按】唐太宗對身邊的臣子說 :“古時候用刑時,君王因此撤藥減食。我宮廷內 無常設之藥,但因此不吃酒肉。”做官的人怎能不知道這一回事呢 ? 不逮妇女(《不可不可录》) 王克敬,为两浙盐运使。温州解盐犯,内一妇人同解。王怒曰:“岂有逮 妇人行千里外,与隶卒杂处者乎。自今妇女毋得逮。”遂著为令。 【按】王公一念之仁,所全妇女多矣。由此推之,不特妇人,即老病废疾,僧 尼道士,有体面人,概不可轻逮。

P:85

不要隨便,逮捕婦女 ( 摘自《不可不可錄》不逮婦女 ) 安 安 王克敬,當兩漸鹽運使。溫州押來一批鹽犯,裡面有一個婦女被同時押來。 安 王生氣地說:“哪裡有抓住婦女走上千里路的道理,並且與押送人員混雜在一 安 起的呢 ? 從今以後不能逮捕婦女。”就下發了這條命令。 安 【按】王公因為一念仁愛,所救婦女就多了。由此推廣,不只婦女,就是老病廢疾, 安 安 僧尼道士,有體面的人,一概都不能輕易逮捕。 安 安 执法无后(《功过格》) 安 安 明季时高邮州徐某,历官至郡守,清介执法。每差役违限一日,笞(chī) 安 五板。有隶违六日,欲责三十,乞贷不可,竟死杖下。其子幼,闻之,惊悸死。 安 其妻惨痛,亦自经。徐解任归,止一子,甚钟爱。忽病,语其父曰:“有人追我。” 安 顷之,詈(lì)曰:“有何大罪,杀我三口?”言讫而死。徐竟无后。 安 【按】廉官往往不享,大抵因执法者多耳。徐君当日,岂不自夸信赏必罚哉? 安 卒之三人死,而子亦随之矣,哀哉! 執法嚴厲,斷子絕孫 ( 摘自“功過格”執法無後 ) 明朝末年高郵州徐某,做官做到郡守,清高耿直,執法嚴厲,每個差役只 要違限一天,就鞭打五板。有個差役違限六天,要責罰三十板,乞求寬恕。不 允許,竟然死在杖下。他的兒子很小,聽到父親死了,也受驚而死。他的妻子 痛苦不堪,就上吊了。徐解職回家,身邊只有一個兒子,非常鐘愛,忽然生病, 對他的父親說 :“有人追我。”一會兒罵道 :“有什麼大罪 ? 殺我一家三口 !”說 完就死了,徐從此沒有後代。 【按】清廉的官往往不能保全的,大抵是執法的官。徐君當時,難道不自賞罰 嚴明嗎 ? 最後連死三人,自己的兒子也跟隨去了,多麼痛苦啊! 安 65

P:86

安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安 ( 發明 ) 濟亦多術矣,饑濟以食,寒畀(*給予)以衣,病施以藥,窘助以 安 財,暗予以燈,爭鬥勸其和解,愚癡導以智慧,皆濟也。念念有及物之仁,則 安 不特富貴有其權,即貧賤亦有其力矣。 安 安 ( 發明 ) 救濟的辦法很多啊 ! 飢餓就布施食物,寒冷就施予衣服,病痛就送 安 以藥物,貧困就給予錢財,黑暗就點起油燈,爭鬥就勸化和解,愚痴就開發智慧, 安 這些內容都是救濟。念念有利他之心,那麼不一定要富貴有權才能施濟,即使 安 貧賤也會有施濟的能力。 安 安 印光大師補注“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的史實 安 五代竇禹鈞,燕山人,年三十外無子。夢祖父告曰:‘汝不但無子,且不壽, 安 安 宜早修德以回天。’禹鈞由是力行善事。有家人盜錢二百千,自書券系幼女背, 安 曰‘永賣此女,以償所負’,遂遁。公憐之,焚券養女,及笄擇配嫁之。同宗外戚, 安 有喪不能舉,出錢葬之;有女不能嫁,出錢嫁之。公量每歲所入,除伏臘供給外, 66 悉以濟人。家唯儉素,無金玉之飾,無衣帛之妾。於宅南建書院,聚書數千卷, 延師課四方孤寒之士,厚其廩餼。由公顯者甚眾。不久,連生五子,皆聰明俊偉。 複夢祖父告曰:‘汝數年來,功德浩大,名掛天曹,延壽三紀(十二年為一紀), 五子俱顯榮。汝當益加勉勵,無惰初心也。’後長子儀,禮部尚書;次子儼, 禮部侍郎;三子侃,左補闕;四子偁,右諫議大夫,參大政;五子僖,起居郎。 八孫皆貴。公享壽八十有二,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 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五代時竇禹鈞,燕山人,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夢見祖父告訴他說 :“你不 但無子,而且短命,應當早點修德來改造命運。”禹鈞因此而盡力做好事。有 一個家人偷盜二百千錢,自己寫了一個賣女契約,放在幼女背上,說“: 永賣此女, 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小女,長大 後選擇人家出嫁。同宗外戚,有不能辦喪事的,就出錢幫助辦喪 ; 有無錢嫁女的, 就出錢幫助嫁女。竇公估計每年收入,除開節日開支外,其它全部用來救濟別 人。家裡節儉樸素,無金玉之類的裝飾,妻妾無華麗的衣服。利用節約下來的 錢在屋宅南面建書院,積聚書籍幾千卷,聘請老師,招來四方孤單貧寒的子弟, 供給他們優厚的伙食,在這裡接受教育,成才出名的人物很多。不久連生五子, 都長得聰明英俊。又夢見祖父對他說 :“你幾年來,功德浩大,天界已經登記了 你的名字,延壽三十六歲。五個兒子都會顯貴。你應當再接再勵,不要鬆懈。” 以後大兒子竇儀做了禮部尚書,二兒子竇儼做了禮部侍郎,三子竇侃做了左補 闕,四兒子竇偁做了右諫議大夫而參與大政,五兒子竇僖做了起居郎。八個孫 子也顯貴。竇公享壽八十二歲,無病談笑而逝。馮道贈詩說 :“燕山竇十郎,教 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補充:竇禹鈞,五代後周漁陽人。與兄禹錫以詞學著名,做官做到右諜議大夫。 曾建義塾,延請名儒以教貧士,藏書極富。五個兒子相繼登科,號為竇 氏五籠。俗傳“五子登科”' 出源於此。 馮道唐末為幽州掾 ( 音怨 )。後唐長興三年,以諸經舛 (chuǎn) 謬, 倡議校定九經,並組織刻印,開官府大規模刻書之端。馮道歷事後唐、 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事十君,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四則 )

P:87

鬻田济人(《懿行录》) 安安 安 明饶裳,豫章人也,途中见有鬻妻远方,而泣别者。问其所需,弃田与之。 安 岁大比〖明清时称乡试为大比〗,主司梦金甲神曰:“尔何不中弃田之子乎?” 安 乃检一遗卷,中第三名,即公也。及宴鹿鸣,乃知其故。三子,景晖、景曜、景暐, 安 相继登第。 安 【按】田产资财,世人以之为命者也。而内典比之水中月、镜中花、梦中宝, 安 安 何哉?只因目前暂经收管,后来总带不去耳。今之写田房契者,必曰:“听 安 凭永远管业。”嗟乎!产是主人身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客,客又安能 安 长有其主耶?如必欲将所有带去,亦有带之之法。莫若作善布施,造人 安 天福德之身,则安富尊荣,依然仍在。明乎此,则饶公之弃田也,乃其 安 所以置产也。人能如此置产,即谓听凭永远管业,亦无不可。 安 安 以田布施,大考高中 ( 摘自《懿行錄》鬻田濟人 ) 安 安 明朝饒裳,豫章人。路途中看見有人賣妻到遠方,正在哭別。饒詢問了他 67 們的困難後,就賣掉自己的田給他們用。當年大考,主考官夢見金甲神說 :“你 為什麼不選中捨田的人呢 ?”於是就撿起一份已淘汰的考卷,其中第三名,這 個人就是饒公。等到宴請嘉賓,演奏起“鹿鳴”樂曲的時候,饒公才知道其中 原故。三個兒子景暉、景曜、景暐都相繼考上功名。 【按】由產資財,世人把它看作自己的生命一樣。但是,佛典卻把鏡中花、夢中寶。 為什麼呢 ? 只是因為目前暫時收管,死後總帶不去的。現在那些寫田房 契約的,總要寫上“聽憑永遠管業”。唉 ! 產是主人身是客,主人尚不 能永遠保住客人,客人怎麼能長有主人呢 ? 如果一定要將所有一切帶去, 也有帶去的辦法。最好的辦法不如行善布施,造人天褔德之身,那麼安 富尊榮,依然還在。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饒公棄田布施,正是購置產業。 人能這樣置產,說“聽憑永遠管業”,未嘗不可。 免死得元(《感应篇笺注》) 河南潘解元〖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附二友入省乡试。寓有神相,密语 二友曰:“潘君将有大难,须急避之。”二友遂托言寓小,各赠二金,使另觅寓。 潘随借一小寓。夜于水次,见一妇投水,询之,云:“夫买棉花织布,积若干匹, 夫出门后,卖得四金,不意皆假银也。夫归必见责,故寻死耳。”潘急出袖中 四金与之。归寓乏用,寓主多出诟语,乃借宿于寺。寺僧梦诸神鼓吹下降,云:“试 榜已定,奈解元近作损德事,上帝除名,尚未有代。”一神云:“此寺内潘生可。” 一神云:“相当横死,安可作元。”一神将二手摩其面云:“今非解元相乎?” 僧默识之,厚加款待。试毕,往二友寓谢。相士一见大惊,曰:“公作何阴德, 成此异相?今首魁多士矣〖在科举考试中名列众士之首〗。”榜发果然。 【按】作一善事,须是若决江河,沛然莫御,方能成就。潘君若算到自己进场盘费, 未有不废然中止者。唯其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费止四金,免一横死, 而复得元也。犹忆己巳年冬,余在澄江应小试〖小试,取得进入府、州、 县学的生员资格的考试,又称童生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取中者俗称秀才〗,时有门斗朱君玉者,失去他人所寄之金,几不欲生。 余闻恻然,欲助其少许,苦于资粮告匮,不果。未几,余即归昆。迨文 宗发长洲覆案〖文宗,指主试官员。覆案,获选进入下阶段考试的名单〗, 余已列在第二,然但有坐号而无姓名,人皆莫识,余遂以覆试不到除名。 此时昆邑实无长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朱与余又不甚相识,初不知第

P:88

安 二坐号即余也。向使当日不顾自己盘费,稍助其资,彼于感恩之下,必 安 以覆案示余,余亦不至除名,复阅二年而始遇矣。盖观于潘而益愧云。 安 安 救人一命,免死得元 ( 摘自《感應篇箋注》免死得元 ) 安 安 河南潘解元附隨二個朋友進省城參加鄉試,旅店有一個精通看相的人,偷 安 偷告訴二友說 :“潘君將有大難,你們必須趕快躲避他。”二友就托說房子太小, 安 各贈二金給潘,讓他另外去找房子。潘就借宿到一個小店。夜裡走近河邊,看 安 見一個婦女要投水自殺,急忙詢問,她說 :“丈夫買棉花織布,積下了好幾匹。 安 丈夫出門後,我賣了得四金,沒有料到得到的都是假銀。丈夫回來後一定會責難, 安 所以想尋死。”潘急忙拿出身上四金送給她。回店缺錢,店主罵他,於是就到 安 一所小寺廟借宿。寺僧夢見許多神靈打鼓奏樂,隨雲下降,說考試錄取榜巳定, 安 只因為原定解元近來作了損德事,上帝除名,還無人代替。一位神說 :“這寺內 安 潘生可以。”一位神說 :“他的命相應當橫死,怎麼可以作解元 ?”一位神用兩 安 手摸了一下潘的面說 :“現在不就是解元相了嗎 ?”僧暗暗記住這個夢,對潘厚 安 加款待。考試完畢,潘往二友住處感謝,看相的人一見大驚說:“你作了什麼 68 陰德,變成了這個非凡的相 ? 恭喜您已經考中第一名了 !”發榜果然。 【按】作一件好事,必須像決堤的江河大水一樣滾滾而去,不能抵抗,才會有 所成就。潘君如果顧慮自己進場的盤費,那麼他的做法就會中止。因為 他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所以布施的雖只有四金,卻能夠不但免一 橫死,而且還考中解元。回想在己巳年冬天,我在澄江應小試,當時有 個門斗叫做朱君玉,丟失別人寄放在他那裡的錢,痛不欲生。我聽到後 很同情,想要幫助他少量,苦於自已盤費缺乏,沒有做。沒有多久,我 就回家鄉崑山 @。等到試官發下長洲復試的名單,我已排列在第二,但 案卷上只有座號沒有姓名,人們都不知道是誰。我因此就以復試不到除 名。當時昆山實際上並無長洲的案卷,長洲人只有朱君玉。朱與我又不 很相識,當初也不知道第二座號就是我。假使當時我不顧自己盤費,稍 助他一些錢,他一定會在感恩之下,把復考的情況告訴我,我也不至於 除名。又過了兩年才與他相遇。與潘君相比倍感慚愧。 蠲租得第(《汇纂功过格》) 华亭士李登瀛,家贫,仅田二亩。佃户以疾荒其产,卖子偿租。李知之, 恻然曰:“尔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虽贫,尚能自存,奈何使尔父 子离散?急取银,去赎尔子归。”其人以主家不肯为虑,李曰:“我贫儒,且 让汝租。富家大室,亦知积德。我当为尔言之。”遂与同往,因得赎归完聚。 佃户日夜祷祝。康熙甲子,李登贤书〖登贤书,指乡试取中成为举人〗,乙丑联捷。 〖蠲(juān),免除。〗 【按】哀哉农也,终岁勤动,无时得暇,合家劳苦,无人得安。千仓万仓之粟, 皆从其肩上而来,千坑万坑之粪,皆从其肩上而去。或忍饥而戽(hù)水, 或带病而力耕。背则日暴雨侵,肠则千回万绕。一至秋成之候,田中所收, 尽偿租债,四壁依旧萧然,八口仍无聊赖。非仁人君子目击而心伤者乎! 昔诸景阳,闻佃户死丧,必涕出助之。丁清惠公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 先生,凡遇寿诞,佃户必免米若干,加爵则又免,得子得孙则又免,所 以贫佃感恩,租税反不亏空。彼锱铢必较者,一时自为得计。岂知冥冥中, 复有操大算盘者,起而尽削其禄乎?观于李君,则二亩之所收多矣。

P:89

兔租贖子,考試高中 ( 摘自《彙篡功過格》蠲租得第 ) 安安 安 華亭地方的貧儒李登瀛,家裡很窮只有田產二畝。佃戶因病荒廢了種田, 安 賣子還租。李知道後,心中不忍,對李說: 安 安 “你因為有病,不能種田,不是你的過錯。我雖然貧困,但還能活下來, 安 怎麼能夠使你父子離散 ? 快取錢去,贖回你的兒子。”個戶擔心兒子的賣主不 安 肯而憂慮。李說:“我一個貧儒,尚且都能讓你的租,富家大室也知道積德, 安 我為你去說話。”就與佃戶一同前往,因此使他們父子團圓。佃戶日夜為李祈禱。 安 康熙甲子,李登賢書 , 乙丑連傳捷報。 安 【按】痛苦啊農民 ! 一年勤勞,沒有時間空閑,全家勞苦,沒有一人安逸。千 安 安 倉萬倉糧食都從他們肩膀上來,千坑萬坑糞便都從他們肩膀上去。有時 安 忍飢灌田,有時帶病力耕。背上日晒雨淋,心裡籌劃盤算。一到秋收時候, 安 田中所收都還了租債,四壁依舊空空,全家仍無依靠。這不是仁人君子 安 看到了會傷心的嗎 ? 從前劉景陽,聽到個戶死喪,一定流淚相助。丁清 安 惠公待個戶如父子。陸平泉先生凡遇壽誕,個戶必得減租若干,加爵則 69 又減,得子孫則又減,所以貧佃感恩,租稅反不虧空。那些斤斤計較的, 一時自以為得計,哪裡知道冥冥中還有操大算盤的,一筆總帳出來就全 收去了他們的褔祿。看看李君在二畝田上的作為,可推知他的收穫是很 多的啊! 逆旨害民(《功过格》) 淳熙初,司农少卿王晓,尝以平旦,访给事中林机。时机在省。其妻,晓 侄女也,垂泪诉曰:“林氏灭矣。”惊问其故。曰:“天将晓,梦朱衣人持天 符来,言上帝有敕,林机逆旨害民,特令灭门。遂惊寤,今犹仿佛在目也。”晓曰: “梦耳,何足患。”因留食,待林归,从容叩近日所论奏。林曰:“蜀郡旱, 有司奏请十万石米赈济,有旨如其请。机以为米数太多,蜀道难致,当酌实而 后与,故封还敕黄〖将皇上的诏书封还,而未予下达〗。上谕宰相云:‘西川 往复万里,更待查报,恐于事无及,姑与半可也。’只此一事耳。”妻泣告以梦, 机不自安,寻以病归,至福州卒。二子亦相继夭,门户遂绝。 【按】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设官。民者,国家之赤子,而社稷之根本也。 纵使君言不当赈,而臣犹当言赈;君言当济以少,而臣犹当言多;君言 赋额不可亏,而臣犹当议减。如此谋国,方为尽忠。其福及苍生,正其 流芳百世。虽寿考康宁,子孙荣盛,不足报其功也。苟或君言催科当缓, 臣偏曰国用难濡。君言民已困而当通变,臣偏曰额已定而难纷更。如此 举动,名为谄谀,名为逢迎,名为恋官而保妻子。其为民敛怨,正其为 国招尤。虽身遭投窜,门户灭绝,岂足偿其罪哉!覆辙昭昭,前车不远。 逆旨害民,自取滅亡 ( 摘自“功過格”逆旨害民 ) 淳熙初年,司農少卿王曉在一天清晨去訪給事中林機。當時林機在官署, 他的妻子是王曉的侄女,流淚對王說 :“林氏絕了 !”王驚問原故,她說:“天 將亮時,夢見紅衣人拿著天符下來,說上帝有詔,林機逆旨害民,特令滅門。 就驚醒了,情景彷彿還在眼前。”王曉說 :“作夢罷了,何必憂慮呢 ?”就留下 吃飯,等到林機回來後,王從容問他近日做了些什麼事。林說:“蜀郡大旱, 有關官員上奏請求十萬石米賑濟。皇上下旨按數批准。我以為米數太多,蜀道 難走,應當調查情況後再給與。所以就封還敕書,上諭宰相說 :‘西川往返萬里, 再等查實報告,恐怕事情已經來不及了,就給一半算了。’就只有這一件事罷

P:90

了。”妻子哭著告訴他的夢境,林機心中很不安,不久因病歸鄉,到福州死了。 兩個兒子也相繼夭折,門戶就絕了。 安 【按】天為民而立君,君為民而設官。人民是國家的赤子,國家的根本。即使 君說不當賑,而臣更應說賑;君說救以少量,而臣更應說須多些;君說 賦稅數不能虧短少,而臣更應說須減少。這樣為國家考慮,才叫做盡忠, 安 使褔澤遍及蒼生,他的清名流芳百世,雖在世長壽安康,子孫榮盛,也 安 不足以報答他的功勞啊!如果君說催科當緩,臣偏說國家費用正急;君 安 說人民已經貧困,應當採用變通的辦法,臣偏說數額已定,難以改變。 這樣的做法,叫做諂諛,叫做逢迎,叫做貪戀官位而保家小。他為民積怨, 正為國招禍,即使自己被流放,門戶斷絕,難道就能償還他的罪過了嗎 ? 安安 前車之鑒,離我們不遠,應當警惕啊 !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安 70

P:91

救蟻中狀元之選 安 ( 發明 ) 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報大,輒疑之,不知此特以蟻視蟻、以狀元 安 視狀元耳。若論究竟,則當日所救之蟻,不下數萬。後世感恩圖報者,亦不下數萬, 安 豈一狀元可竟其福乎?若乎狀元,不過身外虛名耳,三寸氣斷,安在其為狀元 安 也?反謂報之太奢,過矣。 安 安 ( 發明 ) 宋郊的故事,人們以為功小報大,就很懷疑。不知這只不過是以螞 安 蟻看螞蟻,以狀元看狀元罷了 ! 如果推究根柢 (dǐ, 树木的根 ),那麼當時所救的 安 螞蟻,不少於數萬,後世感恩圖報的,也不會少於數萬。難道一個狀元就可享 安 盡褔報嗎 ? 況且狀元,只不過是身外虛名罷了。三寸氣斷,狀元還在嗎 ? 反說 安 褔報太大,糊塗啊 ! 安 安 印光大師補充救蟻中狀元之選的史實 安 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學。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 安 安 後春試畢,僧見大宋賀曰:‘似曾活數百萬生命者。’郊笑曰:‘貧儒何力及此?’ 安 僧曰:‘蠕動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蟻穴為暴雨所浸,吾編竹橋渡之。豈 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當大魁,公終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狀元。 安 章獻太后,謂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謬。 宋朝的宋郊、宋祁兄弟倆同在太學讀書。有位僧人給他們看相說 :“小宋大 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後來春試完畢,僧人看見大宋祝賀說 :“您好像救活 了數百萬生命啊 ?”郊笑道 :“貧儒哪有這麼大的能力 !”僧說 :“蠕動之物都是 生命。”郊說 :“有一個螞蟻窩被暴雨侵襲,我就編了一座竹橋引渡它們,難道 就是這件事嗎 ?”僧說 :“正是了 ! 小宋今當大魁,您最終也不會落在他下面了。” 等到公布名次,宋祁果然中狀元。章獻太后說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就改宋郊 為第一,宋祁第十。這才相信僧人所說的不錯。 竹橋渡蟻,救之於水也。然蟻之致死,不止於水。所救之法,亦不止竹橋。 且如奴婢之殺蟻也,以湯火,其法,在理而諭之,勢以禁之而已;貓犬之殺蟻也, 以誤啖聚蟻中之魚肉骨,其法,伺酒食既畢之後,作速掃地,使葷腥不沾於土 而已;焚化紙帛之殺蟻也,多在暑月,其法,當掃一淨地,先以冷灰作基而已; 點茶之殺蟻也,多在地上,其法,受之以盆而已;灶上之多蟻也,以近腥膻而 穴其下,其法,宜於作灶時,純用石灰布地而已。舉一反三,在茲數者。 竹橋引渡螞蟻,是把螞蟻從水裡救出來。但螞蟻致死的原因,不只在水, 所救的辦法,也就不只是竹橋。例如奴牌殺螞蟻用滾水和柴火,救法在於曉之 以理,禁止他們那樣做。貓狗殺螞蟻是誤吃聚在魚肉骨頭等食物上的螞蟻,救 法是酒食完畢後,趕快掃地,使葷腥不沾土。熱天焚化紙錢誤殺螞蟻,救法是 掃一塊淨地,先用冷灰打基礎。點茶殺螞蟻,多在地上,救法是茶杯下面托一 個盤。灶上多螞蟻,是因為灶接近腥膻食物,吸引螞蟻在下作窩,救法是在作 灶時,純用石灰布地。以上幾種,可以舉一反三。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二則 ) 71 救蚁延龄(《福报经》) 佛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见其小沙弥,七日当死。因教其归省父母,至 第八日来,盖欲其死于家也。至八日果来。因入定察之,乃于归路时,见有聚 蚁穴孔,将为流水冲入,急脱袈裟拥之,蚁得不死故也。后寿至八十,证罗汉果。 【按】人之寿夭,有定有不定。颜渊之死,伯牛之亡,此受决定果也。文王之百岁,

P:92

武王之九十,此受未定果也〖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寿年原为 一百岁,武王九十。文王以自己的三年寿命加给武王,故终年九十七, 安 而武王九十三〗。天人之遇小五衰、大五衰,亦然。又以四天下言之, 三洲多有未定果,唯北俱卢洲,则纯受决定果。沙弥之益算,当属未定 果耳。 安 救蟻於水,延長壽命 ( 摘自《福報經》救蟻延齡 ) 安 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獲得了六種神通,預見身邊的小沙彌,七天後會 死,就教他回家看望父母,到第八天再來,想要他死在家裡。到第八天小沙彌 安 竟然又來了。比丘就入定觀察,原來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大螞蟻窩, 安 將被流水沖入,急脫袈裟保住,螞蟻得救。後享壽八十,證羅漢果。 安 【按】人壽的長短,有定有不定。顏淵的死,伯牛的死,這是受前世命運決定果報。 文王百歲,武王九十,這是不受前世命運決定的果報。天人遇小五衰、 大五衰也是這樣。再從四天下的範團來說,三洲多有不受命運決定的果 安 報。只有北拘盧洲,則純受決定果報。沙彌的命超出比丘神算,應當屬 安 於未定果報。 蚁王报德(《古史谈苑》) 安 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见一蚁走于水中芦上,欲救之入舟,舟中皆不 安 可。乃以绳系芦于舟,蚁得至岸。夜梦乌衣人谢曰;“吾是蚁王,不慎堕江, 安 蒙君济拔,后有急难,可来告我。”历十余年,昭之以盗诬入狱,思及蚁王之 梦,而欲告无由。一人曰:“何不于地上取两三蚁,置掌中而告之。”董如其言。 夜果梦乌衣者曰:“急投余杭山中,可免于难。”觉而逃之,遇赦得免。 安 【按】活活一龟,不识自己之生死,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凶。此种事理, 安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而何惑乎蚁王之报德? 救一蟻王,解脫急難 ( 摘自《古史談苑》蟻王報德 ) 安 吳富陽董昭之,過錢塘江,看見一螞蟻在水中蘆葦上走,想要把它救上船 安 來,船上又沒有適當的地方。於是用繩把蘆葦繫在船上,使螞蟻終於到了岸上。 安 夜裡夢見穿黑衣服的人感謝他說 :“我是蟻王,不慎掉到江裡 ' 蒙您救渡,以後 你如果有急難,可以來告訴我。”過了十多年,董昭之因被誣為盜而入獄,想 起蟻王的夢,但不知怎麼送信。有人對他說 :“為什麼不從地上取兩三隻螞蟻, 放在手掌中告訴它們呢 ?”董就這樣做了。夜裡果然夢見穿黑衣服的人,說 :“快 逃到余杭山中,可免難。”董醒來就逃獄跑了,後來遇赦得兔罪。 【按】活活一龜,不知道自己的生死,所存甲骨,反知別人的吉凶。這中間的道理, 即使是聖人,也有所不知,那麼對蟻王報恩又還有什麼懷疑呢? 72

P:93

埋蛇享宰相之榮 安安 ( 發明 ) 龍有四毒:有齧而死者,有觸而死者,有見而死者,有聞聲而死者。 安 蛇亦如之。叔敖所遇之蛇,當是有見毒者耳。然據楚中人云,彼處兩頭蛇,至 安 今尚有。身黃色,長尺許,其行可進可退,多如蚯蚓。見之初不為害,想別一 安 種類耳,否則物類隨時變易,如上古禽獸能作人語,今則不能之類。 安 安 ( 發明 ) 龍有四毒,有被它咬而死的,有接觸到它就要死的,有看見它就要 安 死的,有聽到它的聲音就要死的。蛇也是這樣。孫叔敖所遇到的蛇,應當是人 安 看見就要死的那一種。據楚地人說,他們那裡有一種兩頭蛇,至今還有。身黃色, 安 有一尺長左右,行走可進可退,很像蚯蚓。但現在看見,不會中毒,想是另外 安 一個種類了吧。否則就是因為物類隨時變易,如上古禽獸,能說人話,今天就 安 不能了。 安 安 心中含毒者,多作蛇蠍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不然,彼以毒來, 安 吾亦以毒往,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矣。吾縱不能化蛇,豈可反為蛇化乎? 安 安 心中含毒的人,多作蛇蝎蜈蚣,只有慈心的人,毒不能害。否則,他以毒來, 73 我又以毒還,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了。我既然不能轉化毒蛇,難道反而會被 蛇轉化嗎 ? 蛇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見。苟充其類,則凡為人害者,皆可作蛇觀。 除殘禁暴,是埋兩足之蛇;改往修來,並埋自心之蛇矣。 蛇是害人的東西,所以埋葬不使人看見。如果再加以類推,那麼凡是害人的, 都可作蛇看。除殘禁暴,是埋外界兩頭蛇 ; 改過修善,就是埋自心中的蛇了 ! 自‘于公治獄’至此,乃帝君舉行善得福者示人耳。一人行善得福,則盡 人皆然矣。譬如樹果,嘗一而甘,何須枝枝皆啖。 從于公治獄到這裡,是帝君舉例說明行善得褔來告誡世人。一人行善能夠 得福,其實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譬如一樹的果子,嘗一個就知道它的甜味了, 何必每枝上的都去嘗呢 ? 印光大師補充這一史實如下: 楚孫叔敖,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及歸,憂而不食。母問其故。 泣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今兒見之,恐棄母而死也。’母曰:‘蛇今 安在?’曰:‘恐後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 必獲善報。汝必興於楚。’後果為令尹,執楚政。 楚國孫叔敖,在出遊野外時,看見一條兩頭蛇,就殺死並埋葬了它。回來後, 心中憂慮,吃不下飯。母親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哭著說 :“兒聽說看見兩頭蛇的 人一定會死,今天您兒子看見了,恐怕馬上就會拋棄母親而死了。”母親說 :“蛇 現在在什麼地方 ?”孫說 :“恐怕後人又看見會死,已殺死埋葬了。”母親說 :“不 用憂慮。我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報應,你一定會在楚國發達。” 後來果然做了令尹,執掌楚政。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二則) 方便行杀(《大宝积经》) 燃灯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采宝。内一恶人,善知兵法,恒为寇盗,欲尽 杀五百人,而取其宝。而五百人,皆不退菩萨,杀之者得无量罪,当久堕大地狱。 时彼众中,有一导师,名曰大悲,预知其意,因私念言:“若杀此一人,吾当 自堕恶道。若不杀此人,则五百善人当受其害,而彼恶人,仍世世堕于地狱。 吾若明告众人,又累五百人共发恶念,亦当受苦。”于是生怜悯心,宁自受罪,

P:94

安 而刺杀之。佛言:“导师,即吾身是。五百贾人,即贤劫中五百菩萨是。” 安 【按】此所谓见机得杀也,然必先有宁自受罪之心,而后可行此种方便。否则 安 安 既欲贪其功,又欲辞其罪,此念已不可问矣,何福报之有? 安 安 捨己為人,方使行殺 ( 摘自《大寶積經》方便行殺 ) 安 安 然燈佛在世時,有五百名商人,入海採寶。隨船有一個惡人,擅長武術兵 安 法,是一慣盜強寇,想要殺盡五百人,奪取他們的寶物。這五百人,已種下無 安 量善根,都是不退心菩薩,殺害他們將會獲得無量罪過,要長久地墮落在大地 安 獄。當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導師,名叫大悲,預知惡人的心意。他心裡想,如 安 果殺了這個人,我就會墮落到惡道 ; 如果不殺這個人,那麼五百善人就會受害, 安 而凶手也將世世墮在地獄 ; 我如果明白地告訴大家,又恐怕連累五百人一齊發 安 惡念惡念惡念,也要受苦。在這種情況下,導師生大憐憫心,寧可自 安 安 惡念,在這種情況下,導師生大憐憫心,寧可自己受苦,去刺殺了那個惡人。 74 佛說 :“導師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就是賢劫中五百個菩薩。” 【按】這就是見機方便殺生,但必須先有寧可自己受苦的心,然後才可以實行 這種方便。否則既想貪功,又想不受罪,這種念頭已經不可取了,怎麼 還有福報呢 ? 毙蛇抵命(《现果随录》) 我邑故宗伯顾锡畴,在温州,为副将贺君尧所杀。未几,降乩(jī)于门 人张调鼎家,曰:“吾前生误杀一蛇,今蛇为贺君尧,前六月十六,已害我于 江中。因果应受,可语我两儿,勿事报仇。”张犹未闻公讣,急遣人至温访之。 时太仓吴国杰在温,宴公于江心寺,明晨报公被害,广遣渔人觅尸,无有。夜 梦公立水中曰:“我前世为天台僧,击毙一蛇,今抵其命。承君厚意,以前世 为我徒孙故也。但向某湾寻之,即得矣。”如言复觅,果得尸,扶榇归昆葬焉。 【按】公前世为天台僧,后世位至宗伯,且文章节义,俱卓卓可传,然犹难免 毙蛇之报。况来历万不及此者乎?世之杀蛇者,勿徒以叔敖为藉口也。 前世殺蛇,今世抵命 ( 摘自《現呆隨錄》斃蛇抵命 ) 我家鄉已逝世的宗伯叫顧錫疇的,在溫州被副將賀君堯殺害。沒有多久, 就降乩在他的學生張調鼎家,說 :“我前生誤殺一蛇,今蛇轉世為賀君堯,六月 十六日在江中殺害我,因果應受,可告訴我兩個兒子,不要報仇。”這時張還 沒有聽到顧公死訊,急忙派人到溫州查訪。當時太倉縣人吳國杰在溫州江心寺 宴請顧公,第二天早晨就報道顧公被害。張派漁夫四處尋屍,沒有發現。張在 夜裡夢見顧公立在水中說 :“我前世是天台山僧人,擊斃一蛇,今世抵命。承蒙 您厚意來查訪,因為前世您是我的徒孫的緣故。您只管向某水灣去尋找,就可 以找到我的屍體了。”張按照所說再去尋訪,果然找到屍體,裝入棺材,送回 昆山埋葬。 【按】顧公前世是天臺僧人,後世就位至宗伯,而且文章卓著,為人節義,流 傳後世,但竟難免受殺蛇的報應,何況那些來歷不及顧公的人呢?世上 殺蛇的人,不要僅僅以叔敖為藉口吧。

P:95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安 ( 發明 ) 此句乃一篇綱領,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 安 是果。世儒不信因果,由於未能理會儒書耳。故論及余慶余殃之說則信,談及 安 因果即不信,猶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為太陽也。 安 安 ( 發明 ) 這一句是一篇的綱領,上面講述因果的事實,這裡說明因果的道理。 安 安 心地是因,褔田是果。世上的儒生不信因果,是因為沒有領會儒書的精神實質。 安 安 所以論及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吉慶,不積善的人家,一定有災禍的道理就相信, 安 安 具體談到因果時又不相信。就好像只知有“日”,卻不知它就是太陽。 安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蕩則無所 安 安 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 安 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 安 信因果的人,心中常有畏懼,有畏懼就不敢為惡;不信因果的人,心中常 常放蕩,常放蕩就無所忌禪。一人怕因果,就有一人行善;萬人怕因果,就有 萬人行善。一人不怕因果,就有一人造惡。萬人不怕因果,就有萬人造惡。所 以說 :“人人知因果,天下就會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會大亂。” 安 75

P:96

安 福田心地圖 安 福田心地圖 安 安 ┏  報恩田……父母師長和尚 安 ┃ 安 三種福田  ╋  功德田……佛菩薩聖賢僧 安 ┃ 安 ┗  貧窮田……飢餓困厄人畜 安 安 ┏  佛  ┓        ┏孝養父母 安 ┣  法  ┫        ┃ 安 ┣  僧  ╋  敬田  ┫ 安 ┣父母  ┫        ┃ 安 ┣師僧  ┛        ┗恭敬三寶 安 二種八福田  ┫ 安 ┣貧窮  ┓        ┏給事病人 76 ┣疾病  ╋  悲田  ╋救濟貧窮 ┗畜生  ┛        ┗設無遮會 ┏  廣置義井 ┃ 方便  ╋  建造橋樑 ┃ ┗  平治險路 ┏壽短:願他身死,殺害眾生,建造淫祠  ┓ ┣壽長:憐憫一切,戒殺放生,寧靜惜福  ┫ ┃                                    ┃ ┣多病:惱害眾生,不卹病苦            ┫ ┣少病:禮拜三寶,惠施醫藥            ┫ ┃                                    ┃ ┣醜陋:嗔恚鬭爭,遮佛光明,笑人醜陋  ┫ ┣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 世間七事不┃                                    ┃ ╋無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  故 齊皆由心造┣有威德:不懷嫉妒,誠信不欺          ┫ ┃                                    ┃ ┣卑賤:驕己凌人,負他財物,薄視僧尼  ┫ ┣尊貴:信奉三寶,力行善事,處己謙和  ┫ ┃                                    ┃ ┣貧窮:慳吝不施,常行竊盜            ┫ ┣富饒:性喜惠施,不負他財            ┫ ┃                                    ┃ ┣惡智:親近惡人,讚揚惡法,吝法不說  ┫ ┗善智:修習智慧,親近沙門,受持正法  ┛

P:97

┏        ┏        ┏  多病 安 安 ┃        ┃    殺  ┫ 安 安 ┃        ┃        ┗  短命 安 安 ┃        ┃ 安 安 ┃        ┃        ┏  貧窮 安 安 ┣身三惡業╋    盜  ┫ 安 安 ┃        ┃        ┗  共財不得自在 安 安 十 ┃        ┃      ┏  妻不貞良 安 惡 ┃        ┃    淫  ┫ 安 正 ┃        ┃  77 報 ┃        ┗        ┗  得不隨意眷屬 即┃ 是 三 ┃        ┏      ┏  多被誹謗 途 ┃        ┃  妄語  ┫ 為他所欺 , ┃        ┃      ┗  若 ┃        ┃ 在 ┃        ┃        ┏  言無人受 人 十惡所感  道 ┃        ┃  綺語  ┫ 語不明了 正報餘報 中 ┃        ┃      ┗  則 ╋口四惡業╋ 如 ┃        ┃        ┏  眷屬乖離 下 ┃        ┃  兩舌  ┫ 文 所 ┃        ┃        ┗  親族弊惡 感 ┃        ┃       ┏  常聞惡聲 二 ┃        ┃  種 ┃        ┃  惡駡  ┫ 輕 ┃        ┗        ┗  言多諍訟 報 耳 ┃       ┏        ┏  心不知足 安 ┃  ┃        ┃    貪  ┫ ┃        ┃        ┗  所求闕絕 ┃        ┃ ┃        ┃        ┏  多被誹謗 ┣意三惡業╋    瞋  ┫ ┃        ┃        ┗  親族弊惡 ┃        ┃ ┃        ┃        ┏  生邪見家 ┃        ┃    癡  ┫ ┗        ┗        ┗  其心諂曲

P:98

安 ┏豪貴    ┳      ┳  禮事三寶  ┓ 安 安 ┣大富    ╋      ╋  布施      ┫ 安 安 ┣長壽    ╋      ╋  持戒      ┫ 安 安 ┣端正    ╋      ╋  忍辱      ╋  八善  ┓ 安 安 ┣勤修    ╋      ╋  精進      ┫        ┃ 安 安 ┣明達    ╋      ╋  智慧      ┫        ┃ 安 安 ┣聲清    ╋      ╋  歌詠三寶  ┫        ┃ 安 安 ┏為人╋潔淨    ╋  從  ╋  慈心      ┛        ╋  中來 安 78 ┃    ┣不淨    ╋      ╋  ┏豬      ┓        ┃ ┃    ┣慳貪    ╋      ╋  ┣狗      ┫        ┃ 二 ┃    ┣狠戾    ╋      ╋  ┣羊      ┫        ┃ 十 七 ┃    ┣輕躁    ╋      ╋  ╋獼猴    ╋  七惡  ┛ 種 ┃    ┣腥臭    ╋      ╋  ┣魚鱉    ┫ 善 ┃    ┣含毒    ╋      ╋  ┣蛇      ┫ 惡 ╋    ┗無慈    ┻      ┻  ┗虎狼    ┛ 果 ┃    ┏顓愚    ┳  – 不教他      ┓ 報 ┃    ┣瘖啞    ╋  – 謗毀人      ┫ ┃    ┣下使    ╋  – 負債不還    ┫ ┃    ┣醜黑    ╋  – 遮佛光明    ┫ ┃    ┣生麞鹿中╋  – 驚怖人      ┫ ┃    ┣生在龍中╋  – 喜調戲      ╋  故十一惡一善  ┗為人╋身生惡瘡╋  – 鞭撻眾生    ┫ ┣人見歡喜╋  – 見人歡喜    ┫ ┣常遭縣官╋  – 籠係眾生    ┫ ┣短小    ╋  – 輕蔑人      ┫ ┣醜陋    ╋  – 喜嗔恚      ┫ ┗無知    ┻  – 不學問      ┛

P:99

福田心地說 ( 原文譯白二十二則 ) 安 福田心地說 ( 原文譯白二十二則 ) 士 全 有果無用 書 錦繡滿箱,而所穿不過布素;金銀滿櫃,而適口僅免糟糠,可以安閒矣。 · 文 必欲勞筋疲骨,可以快樂矣。但見終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於宿生 昌 佈施之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耳;否則或因人之勸,而勉強一施耳;不然, 帝 或既施之後,旋生悔心耳。(意本《彌勒所問經》) 君 有果無用 陰 騭 錦誘滿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銀滿櫃,而飲食的僅僅還是糟糖。可以 文 ( 安閒了,一定要去勞筋疲骨;可以快樂了,只見他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 上 ) 不能享受。原因是由於前世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是因別 79 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已經布施之後,又馬上後悔。(《彌勒所問經》大意 ) 有用無果 蓽門圭竇之人,而常居人之華堂大廈;疏食菜羹之子,而輒啖人之海錯山珍。 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於宿生,自己不能佈施,但知勸人作福耳,否則或 見人佈施,為之歡喜讚歎耳。 有用無果 窮門破屋出身的人,如常住別人的華堂大廈;糙飯粗菜的人,卻常吃別人 的山珍海味。這就是有享受卻無自主權。由於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勸別人 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為他歡喜讚歎而已。 先富後貧 《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因勸佈施,後還追悔,以是因緣,先富後貧。’ 先富後貧 《業報差別經》說 :“如果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布施後又後悔,以 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後窮。” 先貧後富 複有眾生,因勸少施,施已歡喜,生在人間,先貧後富。 先貧後富 “又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少量,布施後歡喜,他來生在人間,先貧 後富。” 勞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勞亦有勞之因。如經言: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 使請僧到家,使僧奔走往來而後就食,則後世雖享大富,必以勞苦得之。 勞而致富 富貴有富貴的因,勞苦也有勞苦的因。如經上所說,供養僧人,一定得大 富貴,這是不變的道理。如果請僧人到家裡來,使僧人疲勞奔走往來以後才就食, 那麼後世雖然享大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使眾僧安然得食,則其福報,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 快樂。 逸而得富 如果送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養,那麼他的褔報,一定會生到天上去, 或者生在人間,就會享受不須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的快樂。 貧而能施

P:100

安 經又云:‘複有眾生(必言眾生,不言人者,人止說得一件,眾生則該舉 士 六道矣),先曾佈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 全 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書 貪而能施 · 文 經上還說 : 又有眾生 ( 必說眾生,不能說人,人只說得一種,眾生則包括 昌 六道了 ),以前曾經布施,沒有遇到有殊勝果報的褔田,輪迴生死,現在在人 帝 道中。因為不遇大褔田,所以果報微劣,隨得隨盡。又因為養成了布施的習慣, 君 所以雖然處於貧窮狀況,也樂於行施。 陰 富而不施 騭 文 複有眾生,未曾佈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 ( 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上 富而不施 ) 80 又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後,暫行布施,正遇上了有殊勝果報的福田。 因為福田殊勝,所以來世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因為以前沒有形成布施的習慣, 所以今世雖然富貴卻很慳吝。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 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於薄地,下種雖多, 所收甚少。’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說 :“如果有眾生,不能至心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不 能以歡喜心布施,或者貢高自大而布施,或者受施的人相信邪見,顛倒是非, 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耕種,下種雖多,所收很少。” 施少福多 又云:‘若佈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 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施少福多 又說 :“如果布施的時候,能以歡喜心送與,恭敬心送與,清淨心送與,不 望報送與,或所送與的人,正巧是菩薩、聖僧。這就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 所收卻很多。” 補充 : 以上論證了布施財富的辦證關係。眾生為什麼貧富懸殊 ? 只有推究根源 才能清楚。雖然財富從布施中來,但企求富貴而布施,不是解脫之道。 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益於解脫六道輪回。又何 苦去當守財奴呢 ? 要尋找解脫之道,就要去培植最殊勝的福田。最殊勝 的福田是什麼呢 ? 當然是佛法僧三寶。供養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勝的福 田。供養佛,就是淨化自己的心靈,禮敬自心之佛。但要禮敬自心之佛, 先要禮敬外在之佛,形式與內容統一。故塑像建廟是殊勝的福田。供養 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傳播給眾生。佛法流傳至今是靠經典傳下來的, 故印經贈書是最殊勝的福田。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若說建廟是形式, 則印經就是內容。目前我們重視了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供養僧就是清 淨六根,僧是六根清淨的象徽。要清淨六根,先要供養世間僧。我們生 於末法,無法供養賢聖僧。但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供養六道眾生都有 不可思議的功德,何況供養僧人 ( 不是假冒僧人 )? 世間有密化菩薩入世, 他們有時不以僧身出現,若能遇上,當是殊勝福田,不可當面錯過。

P:101

同憂異果 安 《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 士 全 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後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 書 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 同憂異果 文 昌 《法苑珠林》說“: 如果有二個人,一貧一富,看見乞討的來,都感到憂愁苦悶。 帝 那個有財的人,害怕乞丐來求索。那個沒有財的人,因為自己無財布施種福田, 君 所以就獨自感到憂愁苦惱。後來貧窮而憂愁的人,投生到天人中 ; 富裕而憂愁 陰 的人,就投生到餓鬼中。憂愁苦悶雖然相同,所受的果報卻完全不同。” 騭 異壽同果 文 ( 人壽數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 上 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 異壽同果 81 人壽在幾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生堅持到底。和人壽在幾十歲時受持五 戒十善,終生堅持到底。他的褔報完全相等,沒有差異。 為惡善終 為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 殺羊,而不墮三途,過是以後,所殺之罪,一一償之(見《大藏一覽》)。凡 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為惡善終 為惡卻能夠善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的惡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善果已 先熟。從前有一個人,七世殺羊,劫不墮落三惡道。七世以後,所殺的罪業, 一一償還 ( 見“大藏一覽”)。凡是惡人得福,都應當這樣去看。 為善惡終 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為惡終,而 實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采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 喻經》)。獼猴見僧而喜,戲披袈娑,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見《經 律異相》)。總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為善惡終 為善反而惡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善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惡果已先熟。 但是有些現象,我們表面上看是不得好死,而實際上卻得好死。例如從前有個 看牛的小孩,採花供佛,路中被牛撞死,他的神識就生到切利天去了 ( 見《譬 喻經》)。再如一瀰猴看見僧人,非常歡喜,戲披袈裟,失足掉下山崖而死,它 的神識就生到天上去了。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情 ( 見《經律異相》)。 總之,因行善而死,沒有不得善報的,只不過是我們肉眼一時看不見罷了。 身樂心不樂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回,終不免 三惡道之憂。 身樂心不樂 只修褔報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以說是身樂了。但不知出世,沒有擺 脫輪迴,最終不免有墮三惡道的憂慮。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後有,可以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 其一切供養,亦不能如意。

P:102

安 心樂身不樂 士 羅漢已斷後有之身,可以永別三惡道,長離六道輪迴,他的內心是很快樂 全 書 的了。但假使未曾修褔,那麼他的一切供養,也不能如意。 · 大施小福 文 昌 《般若經》云:‘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 帝 經恒河沙劫,得福猶少。’(非真少也,特較之發心成佛,則為少耳)。 君 大施小福 陰 騭 《般若經》說 :“如果菩薩只捨棄財寶七珍去布施,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 文 眾生,那麼即使經過了恒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得到的褔報仍舊很少 ( 不是真 ( 的少,只是與發心成佛相比較,就顯得少了 )。” 上 小施大福 ) 82 經又云:‘若菩薩佈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 獲福無量。’(二則與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心地至成佛,無以復加矣。 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加矣。 小施大福 經上又說 :“如果菩薩布施時,能夠迴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眾生,那 麼雖然布施不多,但所獲得的褔報就會無量無邊。”( 這兩則與前面“施多福少”、 “施少褔多”' 是兩個意思 ) 心地到成佛,就到達最高頂點了 ; 褔田到成佛,也 到達最高頂點了。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人遇順境,當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佈施中來,今世愈當濟人利物。 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繼 以膏油也。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人遇順境時,應當這樣想 : 我家富足,一定是在前生行布施的結果,今世 更應當救人利他。我身無病,一定是在前生行慈悲的結果,今世更應當戒殺放生。 好像燈光正旺的時候,就應當添上燈油。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當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 不特此也,吾若貧窮,常願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願天下皆康強;吾遇鬥諍, 常願天下皆和諧;吾若昏愚,常願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願天下皆得 相好’。每逢一種患難,即願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 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如果遇上逆境,應當這樣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業所招致,如果逆來順受, 正好償還宿債了。不僅如此,如果我貧窮,就常願天下人都富饒;如果我多病, 就常願天下人都康強;如果我遇到鬥爭,就常願天下人都和諧;如果我昏愚, 就常願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就常願天下人都得好相。每逢一種 患難,就發願未來之世,救度這種患難的人。這難道不就是把煩惱變成了菩提, 把毒藥變成了甘露嗎 ? 不知道種福的人,與此相反。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 生福也。揄揚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讚歎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 善,無不可為吾造福者。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其第五願則云:隨喜功德。

P:103

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讚歎隨喜。 安 夫然後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所以為普賢大士也。 士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全 書 別人的善事沒有做成,我從旁邊加以勸勉,這就是以勸導生福。別人的善 · 事已經成功,我跟著高興,這就是以隨喜生福。稱讀別人的美德,讓大家都來 文 模仿,這就是以讚歎生福。由此推廣,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事,沒有不能 昌 為我造福的。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其中第五願就說“隨喜功德”上到諸佛 帝 菩薩多生多劫所修的福,下到四生六道所修一絲一毫的善,無不讚歎隨喜。這 君 樣就把盡虛空的褔都變成了自已的福,自己就是普賢大士了。 陰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騭 文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 ( 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於吾,吾能忍受, 上 福在吾矣。惡及於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83 惡事還沒有做成時,我盡力勸止,我就有褔了。惡事已經做了,我愁憂不樂, 我就有福了。惡還沒有傳揚出去,我設法隱諱,我就有福了。惡已經傳揚開了, 我就勸人引以為鑒,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我頭上,我能忍受,我就有福了。 惡事降臨到別人頭上,我勸別人忍受,我就有福了。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五則 ) 五里铜盆(《杂宝藏经》) 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见一金猫从园堂东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铜盆三重, 满中贮钱,五里内皆如是。王甚疑怪,问尊者迦旃延。答曰:“过去九十一劫 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即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后, 有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财,置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 火所不能夺。’时一贫人,闻而踊跃,适有卖薪钱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 步步发欢喜心,到门欲入,复遥向僧顶礼发愿。时贫人者,今王是也。” 【按】佛在舍卫国,有一妇人,至心施一钵饭,佛记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 以为岂有一饭而得福如是者。佛呼而问曰:“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 答曰:“高四、五里,每岁下实数万斛。”又问其核大小,答曰:“仅 如芥子。”(此树天竺国有。)佛言:“地是无心之物,下一芥子种, 尚能每岁收数万斛果。何况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诚奉一钵饭与如来耶?” 夫妇二人,遂心开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闻五里铜盆之说,安 知不作钵饭之疑耶? 五里銅盆,裝滿金錢 ( 摘自《雜寶藏經》五里銅盆 ) 拘留孫國,有個惡生王,看見一隻金貓從園堂東北,走入西南角。叫人挖 掘,獲得三層銅盆,中間裝滿了錢,延伸五里外。國王很奇怪,問尊者迦旃 延。回答說 :“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 ( 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 九百九十八佛 )。這尊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把缽子放在路上,對人們說 :‘如 果有人把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當時有 一個貧人,聽說後特別積極,正好身上有賣柴得來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了。 走回家去有五里路,他步步發歡喜心,到家門口要進屋時,還遙向僧人頂禮發願。 當時那個貧人就是現在大王您啊 !” 【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婦人,至心布施一缽飯給佛陀,佛授記她將得到 不可窮盡的褔報。她的丈夫心中很懷疑,認為哪裡有施一缽飯就能得到

P:104

安 無窮褔報的事?佛喊住他說:“你看見尼拘陀樹有多高嗎?”他回答說“: 高 士 四五里,每年結果幾萬斟。”佛又問:“果核有多大?”他回答說:“僅 全 有芥菜子那麼大。”( 這種樹天竺國有 ) 佛說 :“地是無心的東西,下一 書 芥菜子那麼小的種,當能每年收幾萬斟果,何況人是有心的東西,能至 · 誠奉一缽飯給如來呢 !”夫婦二人,就心開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界很小, 文 聽到五里銅盆的說法,怎麼不會有供養一缽飯可保無量福的那種疑惑呢 ? 昌 帝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君 陰 舍卫国有一贫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贫人曰:“吾 騭 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 文 念念不断,非一月何?” ( 上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断。布施之心,不可暂断。必其念念相续,方能培植 ) 菩提种子。庵院盏饭,利人最多。使彼不觉不知,日日供养三宝。 84 一穗葡萄,一月布施 ( 摘自《法苑珠林》一月布施 ) 舍衛國有一窮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給比丘,比丘說“: 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 窮人說 :“我只布施一穗葡萄罷了,怎能說布施了一月呢 ?”得道比丘說 :“這 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頭,念念不斷 ; 不就是一個月嗎 ?” 【按】布施的事情,或者會暫時間斷;布施的心意,到不能暫時間斷。一定要 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 他在不覺不知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實。 指上植福(《譬喻经》) 昔有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日不见水草,适 欲饿死,遇一树神,告之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即问:“尊 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叶佛时,本一贫人,恒于城门磨镜。 见沙门乞食,必举右指,示其有斋之处,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赖此指。” 长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饭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按】无智之人,有财不能作福。有智之人,无财亦能作福。能学树神之指, 则他人之财,皆可为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 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自顾吾之耳目手足,无不可作 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岂有此智慧乎? 舉手指路,手指出食 ( 摘自《譬喻經》指上植福 ) 從前有一位長者,名叫阿鳩留,不信有後世。一次經過險路,三四天不見 水草,正要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一位樹神,告訴他非常飢渴。樹神就從手指頭上, 變化出飲食,救活了長者。長者就問 :“尊貴的神,您有什麼福德,手指能如此 變化 ?”神說 :“我在迦葉佛時,本來是一個窮人,經常在城門口磨鏡,看見沙 門乞食,一定舉起右手指示有齋飯的地方。一直是這樣做,所以今生受用,都 靠這隻手。”長者心悟,從此大修布施,每天供養很多僧人,後來生到第二天上, 做了散花天人。 【按】沒有智慧的人,有財不能作褔;有智慧的人,無財也能作福。能學樹神 的做法,那麼他人之財都可為我利用了。手指指路,福田從手裡推廣; 讀歎勸勉,福田從口裡推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上推廣。看看自己的 耳目手足,無處不可作福。偉大啊!佛法利益眾生,凡夫難道有這種智 慧嗎?

P:105

身小声宏(《贤愚因缘经》) 安 士 波斯匿王,引兵过祇洹,闻一比丘诵经,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见, 全 施十万钱。佛言:“当先与钱,然后可见。王若先见,决不施钱。”王遂施之。 書 见此比丘,形极丑恶,倍复短小,果生悔心。问佛因缘。佛言:“迦叶佛涅槃后, · 尔时有王,起一塔庙。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国王责之。臣遂愤曰:‘此塔太大, 文 何时当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极短小。工既成后,随施一宝铃于塔, 昌 故五百世音声极妙。” 帝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恶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乐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 君 陰 内,见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乐自娱,独其口似猪口。问其故, 騭 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过,常言秽亵语耳。吁,可畏哉! 文 ( 身體矮小,聲音美妙 ( 摘自《賢愚因緣經》身小聲宏 ) 上 ) 波斯匿王,帶兵路過祇洹,聽到一位比丘誦經,聲音很美妙,就頂禮佛陀 85 說 :“希望與誦經比丘相見,布施十萬錢。”佛說:“應先給錢,然後才能見面。 如果你先見面,就一定不會施錢了。”國王就先施錢,看見這位比丘,外貌極 其醜惡,而且身材短小,果然後悔,問佛因緣。佛說 :“迦葉佛涅槃後,有一個 國王建立一座塔廟,四個臣子督工,其中一個懈怠,國王責備他,他就很氣憤 地說 :‘這座塔太大,什麼時候才能完工 ?’因為這句怨言,後五百世中,身材 都很短小。工程完後,他布施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後五百世中聲音極其美妙。” 【按】六根所造的因,善惡互相交錯,所以得到的果報,苦樂慘雜。從前有人出海, 露宿海上一座山內,看見一人發出非凡的光焰,面貌端正,正在享受天樂, 只是他的口似豬口。問他的原故,原來他前世雖然修福,但卻常犯口過, 常說穢褻語。唉,可怕啊! 十粒除贫(《法苑珠林》) 隋终南山释普安,圣僧也,所至辐辏〖辐(fú)辏(còu),车轮的辐条纷 纷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备受众人拥戴〗,竞欲设斋。一日至大万村,有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止有粗布 二尺。痛念赤贫,无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见梁上孔隙中,有乱禾一团,取下 视之,得黄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拟欲施僧。而又自顾无衣,不能出门, 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遥掷僧房,而以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祝云:“吾 以前世悭贪,乃受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吾贫 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甑(zèng),古时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 乃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既而察知其故,众共嗟叹。 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而是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则为竭尽施矣。宿生之业,安得不从此而 亦竭耶? 十粒供養,盡除貧窮 ( 摘自《法苑珠林》十粒除貧 ) 隨朝終南山的釋普安,是位得道的聖僧,一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家就爭 著設齋供養。有一天來到了大萬村,村裡有個叫田遺生的,家徒四壁,四個女 兒衣不遮體。大女名華嚴,年已二十,到處尋找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只有 二尺粗布。想到自已赤貧如洗,無法作福,看著屋頂萬分悲痛,偶然看見屋梁 上孔隙中,有一團亂禾,取下一看,找到十粒黃粟。磨去秕糠,連同粗布,準 備布施給高僧。但低頭看看自己衣不遮體,不能出門,就在黑夜,匍匐前往寺 廟。把布遙擲僧房,又把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默祈禱說 :“我因為前世慳貪,

P:106

今世就受苦報,今在佛前,哀求懺悔,以此微薄的禮物,供養眾僧。如果我的 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飯甑中所蒸的飯都變成黃色。”然後就擦乾眼淚回去了。 第二天早晨,人們看見甑中所蒸的五石米飯,顏色都成黃色。不久就察知了原因, 安 大家無不感嘆。於是一些好義之士,就以財物救濟她,後來這位女子就出家學 道了。 【按】雖然只有二尺布十粒粟,但就田氏女來說,已經竭盡最大努力來布施了! 士 前世的業報,怎能不從此消除呢? 全 補充:讀田氏女的事跡,怎不感慨萬分 ? 田氏女義無反顧,不是半心半意,而 書 是全心全意,雖只尺布粒飯,卻勝過匹綢鍾粟。特別是讀到她身無蔽體 之衣,以一孤身女子,黑夜匍匐前往布施,這又是多麼大勇氣!施後不 · 留名,這顯出她布施之心是多麼純真 ! 對比自已,慚愧難容啊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86

P:107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安 (發明)下文逐事勸勉,此乃撮總提綱,皆培植心地事。時時種種,拆開不得; 士 方便陰功,亦拆開不得。 全 書 (發明)下面的文字是根據故事來進行勸勉。這裡提出總綱,都是說培植 · 心地的事。“時時”和“種種”拆開不得;“方便”和“陰功”也拆開不得。 文 昌 方便之行,而欲時時無間;陰功之作,而欲種種無遺。以世情言之,必不 帝 可得之數也;若通以佛法,竟絕無難事。視其力之所能,則勇往為之;力所不能, 君 唯有先發宏願,俟之他生後世而已。 陰 騭 行方便的事情,必須經常做,不使間斷;多作陰德,大大小小,方方面面 文 沒有遺漏。從世間情況來說,很難掌握。如果融合佛法,就絕無難事!自己的 ( 力量能夠做到的,就勇往直前 ; 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的,只有先發宏願,等待 上 他生後世再去實現。 ) 87 論發願 ( 原文譯白二則 )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願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願人永享太平。見人父子,願其慈孝; 見人兄弟,願其友恭。自得飲食,願天下之饑者皆飽滿;自得衣裳,願天下之 寒者皆溫燠。越曆市廛,願在在家盈戶足;經行阡陌,願年年雨順風調。見人 渡江河,願其無風波之患;見人越險阻,願其無蛇虎之傷。遇貧窮,願其富厚; 聞疾苦,願其康強。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絕, 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乎? 【按】此特世間之善願耳。何則?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 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後世,有願必遂也。且其所願,止在人道,而 不能及天仙、地獄、鬼、畜也。不僅如是,縱令所願事事如意,六道皆 蒙其惠,亦不過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 不可不發出世宏願。 世間善願 如果在朝廷,就願國恩遍及海內;如果在民間,就願人民永享太平。看見 人家父子,就願他們慈孝 ; 看見人家兄弟,就願他們友愛。自己得到飲食,就 願天下的飢餓者都飽滿 ; 自己得到衣裳,就願天下的寒冷者都溫暖。走過市鎮 民居,就願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 經過田間小道,就願年年雨順風調。看見別人 渡江河,就願他一帆風順 ; 看見別人遇險阻,就願他無蛇虎之傷。遇到貧窮, 就願他富厚 ; 聽到疾苦,就願他康強。看見別人有得,就如自己有得。看見別 人有失,就如自己有失。這樣念念不斷,就不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了。 【按】這還只不過是世間的善願罷了。為什麼呢 ? 因為他只知有一生,到不知 有多生。只擔心今世力量達不到,到不知他生後世,有願必成。而且他 所發的顧,只在人道,不能遍及天仙、地獄、鬼畜。不僅如此,即使所 願事事如意,六道都得恩澤,也不過是人天褔報,不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 因此大智慧人,不可不發出世宏顧。 補充:善願易發,難以堅持。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 不做壞事。不以善小而不為,善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漸漸積累得多了, 也就漸漸走向聖人的境界了。關鍵之處是要持之以恆。一發善願,第八 識中即落下種子,今生難成,來生必就,功夫不負有心人。

P:108

安 作為一個佛弟子,恭敬供養三寶不為難,恭敬供養一切眾生就為難 士 了。實際上三寶與眾生是不可分割的,讓一切眾生歡喜就是讓諸佛菩薩 全 歡喜。普度一切眾生是我們最高的宏願,讓我們為實現這個目標去努力 書 奮鬥! · 文 出世宏願 昌 帝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君 【按】此菩薩四宏誓願也,每句中包無量妙義。人能體會四語,使行、住、坐、 陰 騭 臥中念念不絕,是亦菩薩而已矣。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 文 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恒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也。’ ( 上 出世宏願 ) 88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按】以上是菩薩四宏誓頤,每句中都包括無量微妙含義。人能體會這四句話語, 在行住坐臥中念念不忘,他就是菩薩了。經上說 :“修行不發菩提心,譬 如耕田不下種,縱然時時刻刻發著世間善顧,經過桓河沙劫,不如暫時 發一次菩提心。” 附證 ( 原文譯白五則 ) 三童發願 ( 摘自《阿闍世經》)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 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 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 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三童發願 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叫一切度如來。當時有豪貴家三個小孩子, 各用一顆寶珠供佛。一個小孩說 :“我要像佛右面比丘。”一個小孩說 :“我要 像佛左面比丘。”一個小孩說 :“我要像中央的佛。”釋迦牟尼佛說 :“發願像 佛的就是我,發願像左比丘的就是舍利弗,發願像右比丘的就是目犍連。” 號同古佛 ( 摘自《涅槃經》)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 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 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號同古佛 佛陀在無窮無盡恆河沙劫前,聽到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就出賣自己 的身體,遍求香花,用以供佛,聽到佛說《涅槃經》中的一首偈,於是就發願說“: 願 我來世成佛,名號與此佛相同。”因此今天如來的名號也是釋迦文。 發願先度 ( 出自《金剛經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 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 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 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發願先度 世尊在無數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靜坐,遇國王出獵,問野獸跑到什 麼地方去了。仙人心裡想,如果按實情說,就害了野獸,不按實情說就是妄語,

P:109

於是沉默不答。國王發怒,砍去他一肢手臂。又問,仍舊沉默,再砍去一臂。 安 仙人發願說 :“將來我成佛,應當先度他,不要使世人效法他作惡。”後釋迦牟 士 尼成佛,首度的憍陳如比丘,就是當時的國王。 全 書 四十八願 ( 摘自《大阿彌陀經》) · 文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 昌 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 帝 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 君 不往生极乐国者。 陰 騭 四十八願 文 ( 阿彌陀佛在很久很久以前,叫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種大願,說我如果成佛, 上 應當得到清淨國土,奇妙、美麗、莊嚴,十方眾生,有願生我國的,只要稱我名號, ) 在他臨命終時,我就派遣化佛菩薩迎接他,使他蓮花化生,菩提心永不退轉。 89 因此今人如果能一心念佛,無不往生極樂國土。 有願易度 ( 摘自《經律異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 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 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 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有願易度 佛陀在世時,有一地方,盛行邪見,不聽從佛陀教化。佛陀就派遣目連前往, 他們都非常聽從目連的教化。佛說 :“這些人與日連有緣。很久以前,目連作砍 柴人,看見山中無數蜂一齊飛來要螫(音:遮,扎刺 ) 他,就警誠說 :‘你們都 有佛性,莫興毒害。我如果成道,會度脫你們。’因此蜂都散去。今天這個地 方的人,就是當時的蜂,因為目連發願度他們,所以今世一去就能度化。” 發心即勝二乘 ( 摘自《智度論》)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 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 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 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 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 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 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 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發心即勝二乘 有一位已得六通的羅漢,身後跟隨一個小沙彌,背著衣缽袋子。沙彌心中 想道:“我應當勤求佛果。”羅漢知道他的想法,就取走衣缽袋子背到自己身上, 讓他走在前面。過了一會兒,沙彌又想:“佛道遙遠渺茫,不如求聲聞果,自 己早得解脫。”羅漢就把衣缽袋子又放到他的肩上,叫他走在後面。這樣反覆 多次。沙彌說 :“和尚您老糊塗了,為什麼讓我忽然走在前面,忽然走在後面 ?” 羅漢說 :“我沒有老糊塗啊 ! 你開頭發心求佛果,是菩薩中人,位在我上,自然 應當讓我背袋子,讓你走在前面。但你又忽然羨慕聲間,沒有度人的念頭了,

P:110

位在我下,自然就應當讓你背袋子,走在我後面。”沙彌大驚,就下定決心勤 求佛果。 【按】《僵婆塞戒經》說:“如果有人發菩提心,諸天皆大歡喜,以為我們今 安 天已經獲得了天人之師。”這裡只說發心,就知道還沒有修證。但是, 他已經勝過羅漢了,因為有願必成。譬如初生太子,雖然還在搖籃中, 士 但是白髮老臣,也應當恭敬禮拜。 全 書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90

P:111

利物利人 安 (發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虛生浪死。 士 ( 發明 ) 利益一物,功效足以遍及萬物;利益一人,功效足以遍及一切人。 全 利及一切人和物,才不會空過了一生。 書 · ‘利’字,是極不好字面,又是極好字面。非有兩意也。用之以自為,則私; 文 用之以濟世,則公矣。 昌 帝 “利”字是極不好的字,又是極好的字。並不是這個字有兩個意思,利益 君 歸於自己,就是自私;利益歸於眾人,就是為公。 陰 下附徵事 ( 原文譯白三則 ) 騭 文 碎碑刻碑(《感应篇注》) ( 上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方本, ) 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命无子, 91 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按】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 利乎! 碎碑雷擊,刻碑得子 ( 摘自《感應篇注》碎碑刻碑 ) 孫思邈用龍宮方治病,效果很好,編入《千金方》中,刻碑傳世。有人為 了牟取暴利,拚命拓碑將藥方印成書賣,以致擊碎石碑,被雷打死。又有一人 再刻了一塊石碑,夢見孫思邈對他說 :“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 得貴子。”不久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日後大貴。 【按】碎碑的人只知道自利,刻碑的人只想利人。其結果是,只知道自利的人, 他何嘗自得到利益,只想利益別人的人,他自己何嘗沒有得到利益呢 補充:菩薩自利利他的含義,從這裡就可知一二了。 潛消弊政 ( 摘自《皇明通鑒》) 《皇明通鑒》宣德間,嘗遣太監至西洋求寶,所費不貲(zi,計算),死者無算。 天順時,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項忠,查檢往冊。時劉大夏為郎中,先至庫, 匿之,吏無可查,其事遂寢。後項以失冊責吏,劉笑曰:“此弊政也,縱使冊在, 猶當毀之,以除其根,尚追問其有無耶?”項悚謝曰:“公陰德動天,此位當 屬公矣!”後果官太保大司馬,子孫屢代貴顯。 【按】充劉公所為,則世間一應有害於之文字,皆當毀滅。而小說、春方及謗 佛之書尤甚。 不露痕跡,消除弊政 明朝宣德年間,曾經派遣太監到西洋尋寶,花費不計其數,死人不可計算。 天順年間,有人建議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項忠,檢查派人的名冊。 當時劉大夏作郎中,先到放名冊的地方,把名冊藏起來,辦事人員找不到,這 件事就停下來了。後來項以丟失名冊的事責問辦事人員,劉笑著說:“這是弊 政,即使名冊在,也應毀掉,以除後患,怎麼還要追問他的去向呢?”項忠驚醒, 對劉公肅然起敬,道歉說:“公陰德動天,我這個位子應當屬於您了!”後來 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馬,子孫歷代貴顯。 【按】推廣劉公的做法,那麼世間一切有害的文字,都應當毀滅。誨淫誨盜的 小說、增長淫欲的春藥方以及誹謗佛法的書籍首當其衝。

P:112

小常平倉 (《勸懲錄》) 張乖崖,知成都,夢紫府真君招之,語未久,忽報云:“西門黃兼濟至!” 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禮甚恭。明旦,遣人請至,宛如夢所見。詢之,對曰:“初 無善事。惟麥熟時,以錢三百緡(min,穿銅錢的繩子)收糴(di,買糧食), 安 至明年禾麥未熟,小民艱食之時,糶一般升斗價值。初無所損,而小民得危急。 士 如是而已。”張公喟然興歎,命吏扶於座而拜之。 【按】常平倉事,處處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全 平買平賣,神仙恭敬 (《勸懲錄》) 書 張乖崖為官成都,夢見自己被神仙招去,說話不久,忽然有人報告:“西 · 門黃兼濟到!”走進來一位束發道人,神仙接待他,非常禮貌恭敬。第二早晨, 張派人請黃來,完全是夢中所見到的人。問他有什麼善行,他回答說:“並沒 有什麼大善行。只不過在麥熟時,用平價收進,到第二年禾麥未熟時,百姓正 文 青黃不接,就用平價賣出。買進賣出,都是一樣的價格,對我沒有什麼損害, 昌 對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這樣罷了。”張公聽後,不禁興歎,命吏扶到座上 帝 而禮拜。 【按】黃公的事蹟,可以廣泛地推廣,一個人得到了好處,大家都會仿效了! 君 陰 騭 文 ( 上 ) 92

P:113

修福修善 安 (發明)世人之所蓄積,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有人奪不去,吾亦帶 士 不去者;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此人奪得去,吾 全 帶不去者也。博學鴻才,技藝智巧,此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也。若夫吾帶 書 得去,人奪不去者,惟有修善與福耳!修善到極處,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 · 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應。 文 昌 (發明)世上人民所積蓄的東西,有的別人奪得去,我帶不去;有的別人 帝 奪不去,我也帶不去;有的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金銀財寶,房屋田園,這 君 是別人奪得去,我帶不去的。博學高才,技藝智慧,這是別人奪不去,我也帶 陰 不去的。要想我帶得去,別人奪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 騭 就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燒,水不能淹。 文 修善是得福的基礎,得福是修善的感應。 ( 上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業;但修慧而不修福,又慮薄福而少資。 ) 昔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佈施,弟則 93 修福而常破戒。後釋迦成佛時,兄已得羅漢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嘗不飽。弟 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雖作畜生,為王所愛,珍珠纓絡,常掛其身, 食邑至數百戶。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惟佛稱兩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為享福而造罪業;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 要擔心薄福而缺乏資糧。從前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兄弟,出家為沙門,兄 長持戒坐禪,一心修道而不佈施,弟弟就修福而常常破戒。以後釋迦成佛的時 候,兄長已經證得羅漢果,但因為曾經沒有修福,常常吃不飽。弟弟因為破戒, 就出生在象群裡面,但留下來的福還有很多,雖然做了畜生,但被國王愛護, 珍珠纓絡常常掛在身上,擁有封地幾百戶。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只有佛才能福慧具足,所以稱為兩足尊。 下附徵事(三則) 廣置義田 (《懿行錄》) 明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廣西參議。正心好行其德,嘗捐銀 十萬四千七百兩,買義田四萬八百畝,散華青兩縣之供役者,賦役賴以不困。 時代巡蒞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誤系正心於獄,見獄中之寒者,給以衣, 饑者,給以粟,罪可贖者,代為完納,囹圄幾為一空,又捐資修葺獄室。往往 施恩於不報之地,後兩臺上其事,欽授光祿署臣,從祀鄉賢。 【按】范氏義田,流芳千古,止及同姓,未必及異姓,田止以百計,未必至四 萬有餘。顧君所為,何其邁前人而傑出乎!據其福報,此時定在六欲天宮, 飛行自在,享無極之樂矣。 大買義田,佈施眾生 明朝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親叫中立,為官做到廣西參議。顧正心平常 喜愛行善積德,曾經捐出銀子 104700 兩,買下義田 40800 畝,施捨給華、青兩 縣當差的人,這些人有了依靠,賦役就沒有困難了。有一次,代巡撫來到了松, 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一個市民違反了禁令,燃放爆竹,誤捕正心入獄。正 心到獄中後,看見到饑寒的人,就送給他們衣食,罪可贖的人,就代為贖回, 監獄幾乎變空了,隨後又捐資修理獄室。正心就是這樣捨己為人,從來不求回報, 後來兩台大人向上報告了他的先進事蹟,皇上授命為光祿署臣,被敬奉為鄉賢。

P:114

安 【按】范仲淹開創義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同姓的人,還沒有推廣到其 士 他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計算,還不能達到四萬有餘。顧君真是超越前 全 人的傑出好人啊!推測他的福報,這個時候一定在六欲天宮,自在飛行, 書 享福無窮了。 · 文 獨成勝舉 昌 帝 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費不資,布按兩司,召富 君 民勸募,汝輝願獨力任之。憲長楊繼宗問故,汝輝曰:“人有子不肖,雖有所積, 陰 必屬他人,何如幹此勝事,後世漸漸享用乎!況財為淵藪,吾子無財,亦無淵藪, 騭 未始非愛之也。”遂以白金千錠獻,兩司共歎其明達,特設席後堂,邀同僚宴之, 文 複以彩帳親送之,歸聞者,無不欽慕。 ( 【按】《大寶積經》云:“吾不舍財,財當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徐 上 ) 君已作堅財矣! 94 不為自己積錢財,真為子孫積福德 明朝湖州徐汝輝,家裡富裕,喜歡佈施。當時,杭州重建戒壇,要花大量 資金,上面命令兩司召集富人募捐,汝輝願意一人承擔。憲長楊繼宗問他為甚 麼這樣做,汝輝回答說:“子孫不肖,即使我積留錢財,也是屬於他人,為什 麼不做這樣的好事,積下陰德,留給後世慢慢享用呢!何況錢財是因為修福才 積聚起來的,我的子孫命裡沒有財,也就不能積聚錢財,並不是我不愛他啊!” 於是就獻出白金千錠,兩司非常讚歎他的開明大度,特別在後堂設宴款待他, 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歡聚,徐君又親自向大家贈送彩帳。聽到這件事的人,無不 表示欽佩。 【按】《大寶積經》說:“我不舍財,財就會舍我;我現在就應當舍財,使它 變為永不衰竭的堅財。”徐君就積下了受用無窮的堅財啊! 補充:聶雲台曾寫了一篇《保富法》,記載了曾國藩,范仲淹等名人不為子孫 積錢財,而為萬世積陰德的感人事蹟。看看現在,真正這樣做到的還有 幾人呢?聶雲台是曾國藩的後裔,他雖是工商界巨頭,卻是一位虔誠的 居士,佈施最為慷慨,為我們作出了表率。熱衷於追求金錢的人,請看 看《保富法》和《安士全書》吧,這樣您就不會整天為錢財而煩惱,並 走上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樂施不倦(浙人面述)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樂施,尤喜齋僧。時有寺僧大成,募盞飯供眾,道經 史家門首,史若見飯少,必以己飯足之,如是曆有年所,毫無厭心。一日夫人 坐草,見大成步入房中,眾駭異,索之無有,俄而產婦生男,急遣人蹤跡之, 而僧已於是日回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聰慧,茹胎齋,及長,文譽日隆, 至順治間,大魁天下。 【按】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識者目為第三世之怨,何則?以彼第二世 享福時,必然造孽,至第三世,決受苦報也。史君原從佛法中來,故雖 遇榮華而不昧。 佈施有恆,喜得貴子 明朝末年,浙江有個姓史的人,好善樂施,尤其喜歡齋僧。有位僧人,名 叫大成,出外為僧眾化飯,經常路過史家門前,史某如看見飯少,就送出飯來 補充,這樣大約做了一年,沒有一點厭倦的心理。有一天,他的夫人臨產,突 然看見大成走進房裡,大家非常吃驚,趕快去找,一下就不見了,沒有多久,

P:115

產婦就生下一個男孩,再派人查大成的蹤跡,他已經在當天園寂了,於是就把 安 這個小孩叫做大成。孩子很小就聰明,在胎兒時就吃齋,長大後,文章聲譽一 士 天天增高,到順治年間,大魁天下。 全 【按】只管行善而不信佛的人,他所修的福,有眼光的人會看做第三世的陷阱, 書 · 為什麼呢?因為他第二世享受福報的時候,必然濫用財勢,為所欲為, 文 造下罪業,到第三世就必然墮落受苦。史君善根深厚,前世從佛法中來, 昌 所以現世雖遇榮華富貴,卻不忘前因。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95

P:116

安 正直代天行化 士 (發明)正者,無邪;直者,無曲。固天之所以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 全 即是順天之化,豈必居位臨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為之權,與得有為之勢 書 不可! · 文 正直無私,替天行道 昌 帝 (發明)正的意思,就是沒有一絲邪念;直的意思就是沒有一點彎曲。天 君 道正直,所以能夠為天。雖然是普通百姓,只要能夠正直,就能順天化民。難 陰 道一定要身居高位,統治萬民,才能代天行道嗎!代天行化,並不一定要有權 騭 有勢啊! 文 ( 代天行化,即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一種人,著力在行字,一行字中, 上 便有經營謀劃,因時制宜作用。玩下慈祥為國句,則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 ) 96 代天行化,就是贊天地不求報酬的養育之恩,達到和天地合一的境界。有 一種人,著力在這個行字,這個行字中,就有經營謀劃,因時因地制宜的作用。 玩味下面慈祥為國救民一句的內容,則代天行化是就卿相而說的。 在世聰明正直,歿後必為神明,此一定之理。就世俗言,則為超升。若明 眼觀之,乃是墮落。以世俗但見第二世,不能見第三世耳。蓋既為神明,必享 血食,一享血食,則墮地獄、畜生,直瞬惜間事。須于代天行化時,覷破為神之險, 汲汲求生淨土,以端其向,時時發宏誓願,以固其基。乃可免於失足之累。 在世聰明正直,死後一定是神明,這是自然的規律。就世俗來說,這是超 升了。如果明眼人來觀察,就看做是墮落。因為世俗的眼光只看見第二世,不 能看見第三世。既然已經做了神明,就會享受血食,一旦享受血食,就墮落地獄、 畜生道,在宇宙的長河裡,這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因此,必須在代天行化的時候 , 看破為神的危險,抓緊時間念佛求生淨土,端正前進道路上的方向,時時發度 生的大願,為往生淨土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免除後顧之憂。 日望人之為善者,天也;惟恐人之為惡者,亦天也。愚人但見蒼蒼者天, 謂是輕清之氣,豈知實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間善惡乎!代之烏容已 乎! 天天希望人為善的是天,天天擔心人為惡的也是天。愚癡的人只看見蒼蒼 上天,以為是輕清的氣體,哪里會知道真有主宰,如四王天、忉利天每天都要 考察人間的善惡,犯了什麼罪,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啊! 補充:上天考察人的罪惡,進行懲罰,就好像人間的法官,按情節輕重判刑。 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天神公正無私,明察秋豪,而且又有神通,任 何作惡的念頭都不能騙過他的眼睛。 下附徵事(一則) 檢校善惡《立世阿毗曇論》 帝釋天王,將至善法堂上,諸天圍繞恭敬。入堂,帝釋升師子座。左右各 坐十六天王,其餘諸天依次而座。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毗羅,是忉利 天二大將軍。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門坐。時四天王,將世間 善惡,奏聞帝釋。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門、師長,佈施修 福者多,帝釋遂喜,以為將來生天者多,阿修羅少;否則愁憂不樂。故於每月 六齋日、十齋日,遣飛天神將,巡遊世間,廣察善惡。 【按】世俗謂玉帝有時降臨者,此謬也。天人視下界,污穢異常,離地百由旬外, 則臭而難近,所巡察者,特有福鬼神耳。然賞善罰惡,自無纖毫之謬。

P:117

至於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轉貴,並不理世間之俗務矣。 安 士 派遣天將,審察善惡 全 書 帝釋天王,將到善法堂上,許多天神恭敬圍繞。進入法堂,帝釋升上獅子 · 座。左右坐著十六天王,其他天神依次而坐。其中坐著二位太子,一個叫旃檀, 文 另一個叫修毗羅,是忉利天兩大將軍。左右還坐著三十二天,四大天王靠四門 昌 坐。這時候,四大天王把人間的善惡情況報告帝釋。如果世人受持五戒、八戒, 帝 恭敬父母、沙門、師長,佈施修福的多,上帝就非常高興,以為將來生天的多, 君 阿修羅少,否則就憂愁不樂。因此上帝在每月六齋、十齋的日子,派遣飛天神將, 陰 巡遊世間,廣泛的考察善惡。 騭 【按】世俗說上帝有時降臨人間,這是錯誤的說法。天人看人間非常污穢,離 文 ( 開地面百由旬以外,就奇臭難聞。如此污穢的地方,以上帝之尊怎麼能 上 夠降臨呢!因此,巡視人間的,只是那些有福德的鬼神罷了。但賞善罰惡, ) 沒有一絲一毫的錯誤。至於夜摩兜率天以上,其天轉貴,已經不理會世 間的俗務了。 97

P:118

安 慈祥為國救民 士 (發明)民者,國之本,本固而後國安。是救民,即所以愛國,愛國,即 全 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訓世人,此句獨戒有位者。 書 · 心地慈祥,愛國救民 文 昌 (發明)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才能使國家安定。所以救民就是愛國, 帝 愛國就是忠君。上面一句是教育世人,這一句是告誡那些有地位的人。 君 陰 世人皆稱官府為老爺,何也?蓋聲聲喚醒其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憂。 騭 賦役繁重,民之疾也;盜賊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時,民之疾也;豪強炙剝, 文 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須盡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後。 ( 上不負君親,下不負百姓,中不負所學也,則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上 ) 世人都尊稱官府為老爺,為什麼呢?那是聲聲喚醒他是百姓的父母啊!父 98 母就為子女的痛苦而憂慮。賦役繁重是百姓的痛苦,盜賊作亂是百姓的痛苦, 水旱災害是百姓的痛苦,豪強剝削、貪官污吏都是百姓的痛苦。有一種痛苦就 應該有一種救濟的辦法,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必須盡心盡力而後已。這樣才能 上不辜負君親,下不辜負百姓,中不辜負所學。要做到這個地步,就非先使心 地慈祥不可了。 下附徵事(二則) 設法救民(皇明通記) 明宣宗朝,南直隸巡撫周文襄公忱,愛民如子,理財無出其右,初下車, 即問民疾苦,深以蘇松賦重為憂,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鈔糶米,儲積以備賑濟。 宣德八年冬,奏濟農倉法。命下,遂與蘇州太守況鐘,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 府莫愚,協謀力行,蘇州得米 30 萬石,並松常二州,分貯於各縣。其明年, 江南旱,蘇松饑民,凡三百余萬,盡發猶不足。忱複思廣為之備,先是各府秋 糧當輸者,糧長里胥,多厚取於民,而不即輸官,逃負者累歲。忱乃于水次置場, 擇人總收發運,細民逕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費已減三分之一。又三府當運 糧一百萬石,貯南京倉,以給北京軍職月俸,解送等費每石約費六斗。忱與鐘 等謀曰:“彼能南京受俸,獨不可於此受乎?若此處給之,既免勞民,且省費 六十萬石。以入濟農倉,農無患矣!”鐘等稱善,於是請於朝而行之。而蘇州 一府,已得米四十萬石,又加以平糶所儲,凡六十余萬石。忱曰:“不獨濟農, 凡運輸有欠失者,亦於此給借賠納,秋成如數還官。若民夫修築圩岸,開浚河道, 竟計口以給之。”朝廷皆從其議。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諸郡大發濟農倉賑之。 由是田無禾,而民不知饑,前後活人百余萬。正統元年,忱別定南畿官田斗則, 蘇州一府,遂減秋糧八十余萬石,他州有差。蘇松三百年來,屈指澤及於民之 多者,必以公為第一,而公自視赧然,和易近物,好施出於天性。方外衲子, 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緣,公從無一拒,或有出於望外者,然公之財用益豐。江 南依為福星者,二十餘年,民生其間,何其幸也! 想盡辦法,一心為民 明朝宣宗年間,江南直隸巡府周文襄公忱,愛民如子,理財沒有能夠超過 他的,每到一處,一下車,就訪民問苦,以為蘇州松江賦稅太重,非常憂慮, 於是想在豐收年歲,用官鈔糶米,儲藏積累,以備災年賑濟。宣德八年冬天, 向上報告準備賑濟糧倉的辦法。命令一下達,就和蘇州太守況鐘、松江知府趙豫、 常州知府莫愚,協商實行,蘇州得米三十萬石,連同松江、常州的,分藏於各

P:119

縣。第二年江南大旱,蘇、松饑民達三百多萬,發放了所有的糧倉還不夠救濟。 安 通過這個教訓,忱公又在積極想一個更好的辦法,他調查到以前儲備秋糧時, 士 負責的官員,多收糧而不上繳,損失國糧多年。於是忱公就在水道旁邊設置收 全 糧場所,選人總收發運,百姓把糧食直接上繳,不再通過中間人的手,減少費 書 用三分之一。又因為三府要運糧一百萬石,儲藏到南京倉庫,作為北京軍職月 · 俸,運輸費用達每石六斗,所以忱公就和況鐘等人商量。公說:“他們能夠在 文 南京受俸,就不能在這裡受俸嗎?如果在這裡發給他們,不但免除勞民之苦, 昌 而且節省費用六十萬石。用這些支出來充實賑濟糧倉,今後就沒有憂患了!” 帝 況鐘等人都說好,於是上報朝廷推行。這樣蘇州就得米四十萬石,又有平糶所 君 儲六十多萬石。有了這麼多糧食,忱公便說:“今後不僅要救濟農民,凡是運 陰 輸有欠失的,也可以從這裡借給他,在秋收還清,如果民夫修築堤岸,開通河 騭 道,也可以統計人數給予救濟。”朝廷批准了他的計畫。第二年,江南又大旱, 文 上命各地大發賑濟。從此以後,田禾受災,而百姓沒有饑餓,數年中救活災民 ( 百多萬。正統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徵收標準,蘇州一府就減收秋糧八十多萬石, 上 其他地方差別不等。蘇、松三百年來,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應當是忱公了, ) 但公並不就此滿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出於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 99 造,向公募捐,公從來沒有一次拒絕,並往往高於募捐的數目,而公的財富反 而越來越多。江南人依託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 是多麼的辛運啊! 帝君示敕 太倉黃建安,諱立德,見蘇松困於浮賦,日僅憂思,每晨興禮佛,必叩天 禱告求豁兩郡浮糧,又具呈當事,不遺餘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漸劇, 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唇者數日,其夜五鼓,忽夢帝君傳至丹陛,諭曰:“汝 數久當告終,因志切減糧,延爾壽算。”遂口授一誥敕,凡三次傳誦,而後記 憶。開目驚視,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覺健旺,舊病頓若捐除。乃急起盥手, 挑燈磨墨。時家中為送建安之亡妹節母出殯,獨留一老嫗守門,忽見經月臥病 之家主,端坐燈前書寫,不勝錯愕。天明後,其表弟郭雉先,同孔爾忠,來問 疾,見之,亦複大駭。遂乘肩輿,往鄉送殯,與賓朋酬酢,奔走街衢,毫無倦 容,飲食亦忽然如舊,相知者無不以為美談。時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謝絕世事, 長齋學佛,又數年,無疾而逝。 【按】讀帝君誥敕,其略雲:咨爾立德,藐焉煢獨,泡影頹齡,發心為三百年 積困思蘇,矢願普億萬戶窮簷樂利,奚啻蜉蝣之撼泰華,精衛之塞溟滄, 雖然九仞一簣,進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誠無息,聖賢之功,有進無退, 庶幾黽勉,無怠初心。觀此,則知浮糧一事,原在人為,如人上山,各 自努力。 太倉黃建安,名立德,看見蘇、松百姓為賦稅繁多而痛苦,天天憂思難寢, 每天早晨拜佛時,一定禱告上天請求豁免兩郡徵糧,又把具體情況上呈當事者, 費盡了一切力量,人們都笑他不自量力。庚寅秋黃患病,到冬天的時候,病越 來越嚴重,到十一月底,已經水米不沾唇幾天了,一天晚上五鼓時分,忽然夢 見被帝君召到大殿,告訴他:“您的命數早就應當死了,因為至誠減糧,所以 要延長您的壽命。”於是親口傳授他一條敕命,反復三次,就記住了。當他掙 開眼睛看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還在病床,但精神已經健旺了,舊病頓時消除。 他急忙起來洗手,點燈磨墨。這時候家中正在為建安亡妹送葬,只留下一個老 婆婆守門,她忽然看見數月臥床的主人,端坐燈前書寫,心中非常驚奇。天亮後,

P:120

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爾忠來看病,發現這個情況,也大吃一驚。黃公就坐肩輿, 和大家一起去送葬,應酬親朋,奔走街道,沒有一點疲倦的樣子,飲食也忽然 如舊。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傳為美談。到七十七歲的時候,就謝絕世事,長 安 齋學佛,過了幾年,無病而終。 補充:以黃公的力量,無法減免賦稅,反而被人笑,但修行全在修心,心 正則道隆。所以黃公至誠祈禱,為民請命的精神,怎能不感動上天?學佛人天 士 天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 全 上誓願成),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又有多少呢?天天發大願,實際上都從口頭上 書 滑過去了。如果不從修心入手,觀察自己的一念一行,即使修更多的苦行,也 收效甚微,離佛遙遠啊!學習黃公時時想眾生,時時念眾生,把眾生的痛苦作 為自己的痛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真正的菩薩了。 · 【按】讀帝君的祈禱文,它的大略意思是:君子立德啊,稀少難得,煢煢一生, 文 獨立不移,雖入紅塵,志向高潔,年已衰老,矢志不渝,發心三百年濟 昌 困覺民,立志億萬戶普生樂土,達人莫笑啊,蜉蝣想撼泰山,精衛要塞 大海,只要志向不變啊,水滴也能石穿,鐵杵也能變針,勇往直前啊, 決不後退,天地之道,自強不息,聖賢之功,有進無退,努力自勉啊, 帝 不要變心。從這裡面可以知道,黃公的事在於人心所為,如人上山,各 君 自努力。 陰 騭 文 ( 上 ) 100

P:121

忠主 (發明)忠字,從心,則非貌為恭敬可知,故捍災禦患,忠也,陳善閉邪, 亦忠也,奔走後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 有疾苦,而不上聞,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摧科為奉法,以刻核為精明,此 安 正孟子所謂吾君不能者也,烏乎忠!主不獨君也,凡吏之於官府,奴之于家長, 皆是也。姑錄義僕二人,聊為志感。 士 全 (發明)這個“忠”字,下面從心,則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就可想而知了, 書 所以抗災禦患是忠,揚善懲惡是忠,推薦賢能是忠。如果君說可以就可以,君 說不行就不行,百姓有疾苦,不向上面報告,皇上有恩惠,不向下面推行,以 摧交科稅為奉法,以核准收款為精明,這是孟子所說我們不能做的啊,哪里還 ·帝 談得上忠呢!“主”這個字不僅僅是指君王,凡是吏和官府,奴和家長,都是 文君 主僕關係。姑且記載義僕二人,談談忠主的感想。 昌 下附徵事(二則) 鞠躬盡瘁(田叔禾阿寄傳)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產,伯一馬,仲一牛,季寡婦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 寡婦泣曰:“馬可乘,牛可耕,老僕徒費吾菜羹。”寄曰:“主謂吾不若牛馬 耶!”乃為畫策營生,寡婦悉簪鉺,得十二金,寄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 又二十年致產數萬金。為主母嫁三女,又延師教兩郎君,皆娶名家女,齎聘累 千金,又援例入太學,見徐氏之族,雖幼必拜,生平未嘗睇視主母,女使雖小, 陰 未嘗並立。及病,且死,盡出其巨細帳目,以奉主母,曰:“兩郎君可世守之, 騭 老奴牛馬之報盡矣!”視其私居,無寸絲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體而已。 文 【按】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謀畫,雖大賢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 異矣! 明朝淳安年間徐氏兄弟分家產,老大分得一匹馬,老二分得一頭牛,三寡 ( 上 婦分得一個阿寄老奴。阿寄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了,寡婦哭著說:“馬可騎,牛 ) 可耕,老僕只能白吃飯啊!”寄說:“難道主人以為我連牛馬都不如嗎?”於 是就盡心盡力為主人出謀劃策,發家致富。寡婦全部金銀首飾,有十二金,把 它拿去山中賣漆,一年得了三次利息,再過二十年,家產已達幾萬金。阿寄幫 助主母嫁了三個女兒,又請來老師教育兩個兒子,長大後都娶了大家閨秀,又 送入太學讀書。阿寄一看見徐家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從來沒有輕視 主母,她的女兒雖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後得病要死的時候,就拿出全 家的粗細帳目,歸還主母說:“老奴牛馬之報已經盡了!”看他的家居,沒有 一寸絲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體罷了 【按】這樣存心做事,這樣安分盡責,這樣出謀劃策,即使是大賢人,也不能 做的更好,現在竟然出在偏僻山村一個僕人身上,真是奇妙啊! 補充:修道不分等級,修道沒有模式,阿寄鞠躬盡瘁,不求回報,正是入世的 菩薩行者,雖身為奴僕,但心如金子,那些大人先生啊,有多少能夠做 到呢! 101 主為畫像(功過格) 順治初年,青陽吳六房之僕,吳毛,持戒修善,念佛不絕。值左氏兵渡江, 舉家避出,獨吳代主守宅,被賊七槍而死,其弟來看,又複醒曰:“我有宿業, 當受豬身七次,因齋戒力,以七槍散怨,從此徑往西方矣!”後其主恍惚見彼, 前後幢幡,曲躬告曰:“吾吳毛也,緣到天界,偶過此。”言訖不見。主為畫

P:122

其像而敬禮焉。 【按】以七槍易七豬,所謂重報輕受也!結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謂轉 凡入聖也,基其後果也。 安 順治初年,青陽吳六房之僕吳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斷。有一次,遇左氏 兵渡江而來,吳家人出外避難,只留下吳毛守屋,被賊七槍打死,他的弟弟來 看他,又蘇醒過來說:“我前世有業障,應當受七次豬身,因為齋戒念佛的力 士 量,就以七槍散怨,從此就直往西方了!”後來他的主人恍惚看見他前後幢幡, 全 並鞠躬對他說:“我是吳毛,有緣要到天界去,路過這裡。”說完就不見了。 書 於是主人就畫下他的像,向他禮拜。 【按】以七槍換七次豬身,這是重報輕受啊!了結了前生的業怨,就以念佛的 力量往生西方,一下子就轉凡入聖了。 · 補充:以凡夫肉眼來看,反而認為是遇禍,不知道因為七槍就了結了七生投胎 文 為豬啊!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是一定不變的道理。 昌 一旦轉凡成聖,就能遊遍十方,隨緣度生了。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102

P:123

孝親 (發明)甚矣,孝之難言也!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之所以 致於親者,其能勝於天乎?古今勸孝書,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見罕聞者。 安 士 孝敬親人 全 書 (發明)孝的內容真是說不盡啊!《詩》說:“所要報的恩德,就好象蒼 · 天一樣無邊無際啊!”我能送給父母的,可以勝過廣大的天嗎?古今的勸孝書, 文 已經很多,在這裡姑且記述那些罕見罕聞的事情。 昌 帝 人而不知有後世,不信有因果,是猶盲而無見,聾而不聞,真天下之窮民, 君 而無告者也。何則?自己不知後世,則亦不知親有後世,而所以欲致其愛敬者, 陰 暫矣!自己不信因果,則亦不知親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余見 騭 母雞之伏雛,而嘗惕然自凜也。方其舒翼而護子也,子母甚相愛也。曾幾何時, 文 而次第被殺,子母各不相顧矣。吾輩為人,亦複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時, ( 則難割難捨,一到生死分途,則疾病不能相代,罪業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間方 上 萬苦千愁,而陽世正歡呼暢飲者矣!錦衾徒在,欲扇枕以無從;雙鯉空陳,臥 ) 寒冰而何用?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耳!豈特虛設此想 乎? 人不知道有後世,不相信有因果,就等於看不見的瞎子,聽不見的聾子, 他們真是天下最可憐的人,不可救藥啊!為什麼呢?自己不知道有後世,就不 知道親友有後世,想要使大家互相敬愛就很難堅持了;自己不相信因果,就不 知道親友有因果,,想要使別人離苦得樂,就作不到了。我看見母雞伏卵,就 突然有所警策,在它舒展羽翼,保護雛子的時候,母子之間是多麼親愛啊!哪 里會想到有朝一日,一個個被殺死,各自不相顧了。我們作人也是這樣,父子 夫妻,在一起的時候,就難捨難分,一到生死關頭,疾病不能相代,罪業也不 能相代了。甚至有的陰間正受盡痛苦,而陽間正歡呼暢飲。繡枕尚在,卻不能 重溫舊夢;雙鯉空畫,臥寒冰已經無用。古人說:孝子不能忍受親人的死亡, 正因為他的親人還沒有死啊!難道僅僅是空想嗎? 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報。假令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小便利,隨之 而下,亦不能報。又使盡世間珍羞,供養父母,經恒沙劫,亦不能報。由是觀之, 然則佛門之所以報親者,必有道矣。 佛說:父母之恩,累世難報。即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便小便,隨之而下, 也不能報答。即使用盡世上所有的珍寶佳餚,供養父母,經過恒河沙那麼長的 劫數,也不能報盡。從這裡看來,佛門提倡報親人恩,就一定有道理了。 下附徵事(六則) 五母悲哀 (《五母子經》) 昔有沙彌,年七歲,出家得道,自識宿命,因歎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惱。 為第一世母子時,鄰家亦生,我獨短命,母見鄰子長成,即生悲惱。為第二母 子時,我複早夭,母若見人乳兒,即生悲惱。為第三母子時,十歲即亡,母見 103他兒飲食類吾,即生悲惱。為第四母子時,未娶而死,母見同輩娶婦,即生悲惱。 今當第五世,七歲出家,我母憶念,複生悲惱。五母聚會,各說其子,鹹增哀苦。 吾念生死輪回如此,當勤精進修道。 【按】父母一生精血,大半為人子耗盡,而懷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 濕之苦,則為母者尤甚。自顧不肖形骸,遺累於親者甚多,報答於親者 甚少。吾從無量劫來,所飲母乳,多於大海之水;大小便利,汙及於親者,

P:124

多於大海之水;甚至生而不壽,累親哭泣,所出目淚,亦多於大海之水。 凡此皆因生死輪回,輾轉投胎之故也。縱使世世盡孝,得親歡心,終不 若不累其親之為愈矣。孔子謂聽訟猶人,必使無訟。不其然乎! 安 從前有一個小沙彌,只有七歲,就出家得道,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感歎的說: “我這個身體,曾經拖累五位母親悲哀苦惱。作第一世母子的時候,鄰家也生 了一個小孩,而我卻短命死了,母親看見鄰家兒子長大,就引起悲哀苦惱。作 士 第二世母子的時候,我又早死,母親如果看見別人給孩子餵奶,就產生悲哀苦惱。 全 作第三世母子的時候,我十歲就死了,母親一看見別人吃飯象我,就生起悲哀 書 苦惱。作第四世母子的時候,我還沒有娶媳婦的時候就死了,母親一看見同輩 娶媳婦,就有了悲哀苦惱。現在正是第五世的時候,七歲就出了家,我母親非 常思念,時時悲哀苦惱。如果五位母親相會,各自說出自己的遭遇,就要更增 · 悲哀苦惱。我想,生死輪回這樣痛苦,就應該更加努力發奮修道,早日報答母恩。 文 【按】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被自己的子女耗盡,其中懷胎十月,乳哺三年, 昌 以及推燥就濕的苦楚,作母親的更多。自己看看這個不肖的形體,花費 了親人多少心血,而我又報答了親人多少呢!我從無量劫來,所吃的母 乳比大海水還多,所沾汙親人的大便小便也比大海水還多,甚至於生下 帝 來短命,母親痛哭所流下來的眼淚,也比大海水還多。這些痛苦的根源, 君 都是因為生死輪回,輾轉投胎的緣故。即使世世盡孝,得親人歡心,也 陰 報答不盡親人恩情啊!孔子說:“判決案件,解除糾紛的能力,我沒有 超過別人的地方,我要作的是斷除產生這些事情的根源,沒有起因了, 怎能還有後果呢!”因此,佛門所提出的報答親恩的方式,就一定有道 騭 理了。 文 補充:世俗之孝,在於供養父母色身,不知道物質利益是暫時的。要真正報答 ( 父母的大恩,就必須斷除六道輪回的因數,要斷除六道輪回的因,就只 有學佛了,學佛人才是世上真正的大孝子。 上 舉國孝養 (《雜寶藏經》) ) 無量劫前,有一惡國,名曰棄老。彼王國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 作地室藏之,盡心供養。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問國王言:“能辨二蛇雌雄, 保汝國安;不然,吾當滅汝。”王甚憂慮,遍訪在廷,無有識者。大臣私問其 父,父言:“置彼細軟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 天神複問:“誰於睡者,名之為寤?誰於寤者,名之為睡?”大臣問父,父曰: “此謂比丘,較之凡夫,名之為寤;比諸羅漢,名之為睡。”天神指王大象, 問若干重,眾複惘然。臣歸問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稱大石, 以齊其水痕,便知斤兩。”天神又問:“何以使一掬水,多於大海?”臣父傳言: “若能具至誠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無窮。海水雖多, 不過一劫。”天神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有餓人,更慘於我否?” 眾莫能對。父言:“人若慳貪、嫉妒,後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漿之名, 舉動骨節火燃,如此饑火,當勝汝百千萬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腳杻械,項 104 複加鎖,身中出火,舉體焦爛,而來問曰:“世有更苦於我者否?”臣父言:“人 若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後世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當慘 於今百千萬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無比,而來問曰:“世有更美於我者否?” 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正 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汝較之,如瞎彌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 正者,問曰:“誰為根?誰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

P:125

天神又以二白草馬形色無異者,問曰:“誰母?誰子?”臣父言:“與草令食, 若是母者,必讓草與子。”如是數問,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許以擁護國土。 時王大悅,而問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實告,王乃迎養其父, 尊之為師。大臣言:“王當普告天下,不計棄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 後惡法遂除,人知孝養。 安書 【按】佛言:“爾時父者,則我身是,爾時大臣,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奢世是, 士· 全文 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昌 帝 拋除惡法,孝養老人 君 陰 很久以前,有一個惡國,名叫棄老。這個國王制定國法,凡是年紀大了的 騭 老人,就要被拋棄。有個大臣,最講孝順,偷偷作了一個地室,把父親藏在裡 文 面,盡心供養。有一天,來了一個天神,手裡拿著兩條蛇,問國王說:“能夠 ( 分出這兩條蛇哪是雌哪是雄,就保護你的國家平安,否則就要消滅你的國家。” 上 國王非常憂慮,訪遍了朝廷所有的人,沒有人能夠識別。那個很孝順的大臣就 ) 偷偷去問自己的父親,父親說:“把它放到細軟的東西上面,那個性情躁的就 是雄,性情柔的就是雌。”這樣就答復了天神的問題。天神又問:“誰是迷睡 的人,又是醒悟的人?誰是醒悟的人,又是迷睡的人?”大臣問父親,父親說: “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羅漢相比,則又是迷睡的人。” 天神指著國王的大象問有多重,大眾又不能回答。大臣回去問父親,父親說: “把大象放到船上,記住船的水位,然後把石頭搬到船上去,落到原來的水位 上,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天神又問:“怎麼使一捧水,比大海多?” 大臣的父親傳出話來:“如果能夠以至誠的心,以一捧水,佈施佛僧或者父母 及陷入困境的病人,那麼他得到的福報無量無邊。海水雖多,但只不過一劫的 壽命。”天神變化成一個饑餓的人,皮包骨頭,拄杖而來,問道:“有比我更 痛苦的餓人嗎?”沒有人能回答。父親說:“世人如果吝嗇、貪婪、嫉妒,後 世就墮落到餓鬼中,百千萬年聽不到水漿的名字,身體一動,骨節中就冒火。 如此身出饑火的人,痛苦超過你百千萬倍。”天神又變化成一個人,腳鐐手銬, 脖子加鎖,身中出火,全身焦爛,問大家說:“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嗎?”大臣 父親說:“如果不孝順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後世墮落地獄中,一天一夜, 萬死萬生,那種慘景超過你百千萬倍。”天神變成一個美女,非常端正,來問 大家說:“有比我更美的嗎?”大臣父親說:“如果有人敬信三寶,孝順父母, 佈施忍辱,精進持戒,那麼他就會生到天上,外表端莊美麗,超過你百千萬倍。 你和他比,簡直就是一隻瞎猴子。”天神拿來一根旃檀木,四面方正,問道:“哪 頭到樹根,哪頭到樹尾?”大臣的父親說:“放到水裡,根那一頭就會向下, 尾那一頭就會向上。”天神又牽來兩匹白母馬,體型顏色沒有一點差別,問道: “誰是母?誰是子?”大臣父親說:“拿草去喂,母馬一定會讓草給子馬吃。” 很多的難題都被大臣的父親解決了,天神非常高興,就答應保護國土。這個時候, 國王大喜,問大臣說:“回答這些問題,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別人教你的?” 大臣就把實情告訴了國王,國王就請出的父親來供養,尊他為國師。大臣說:“陛 下應當向全天下宣佈,不准再拋棄老人,一旦發現有不孝敬的,就要判大罪。” 105從此以後,惡法消除,人人都知道孝養老人了。 【按】佛說:“這個時候的父親就是我的前身,這個時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 前身,這個時候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這個時候的天神就是阿難。” 異香遠聞 (《法苑珠林》) 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謹稱,尤精內典。貞觀六年,丁父憂,

P:126

安 哀毀過節。負土成墳,廬墓左,每夜必誦經,以資冥福。其處恒聞擊磬,音甚 士 清澈,異香遙聞數里。 全 【按】新死之人,神識昏迷,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七七日內,恐怖周惶, 書 · 其苦無量,時時望陽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孫,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 文 得所,並欲使父母之神識得所。譬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 昌 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誠必信,而于父母之神識,反不使之安放得所, 帝 豈非護其殼,而棄其仁乎! 君 陰 守墳誦經,香飄四方 騭 文 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天性仁孝,樸實謹慎,精通佛典。貞觀六年守父喪, ( 上 哀傷程度超過了一般人。他給父親作了一個墳,自己在墓墳的左邊搭了一個草 ) 106 棚,每夜必誦經,以增加父親陰間的福報。他誦經的地方,常常能夠聽到鐘磬 的聲音,非常清晰,還飄出一種奇妙的香氣,幾里遠都能聞到。 【按】剛剛死去的人,神識昏迷不醒,前面一團漆黑,張目不見親友,四十九 天之內,恐怖驚惶,所受的痛苦不能說盡,時時盼望陽世的親人作福救濟。 因此,孝子慈孫,不但要使父母的形體有所歸宿,而且要使父母的神識 也有所歸宿。好象吃完的桃李核,仍舊能生長成新樹。現在的人只知道 把父母的形體放進棺材,一定要誠信,而對於父母的神識,反而不去管 他的歸宿,這難道不是徒有外表而沒有內容嗎! 出家報父 (《緇門崇行錄》) 唐謝某,父以漁為業,墮水死。念父殺業甚多,必生惡趣,遂剃發為僧, 法名師備,苦志修持,行頭陀行。一日攜眾出嶺,傷足流血,忽然大悟。後夢 父來謝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來相報耳。” 【按】《賢愚因緣經》曰:“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治其目,一時明見;又 有百人,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雖無 量,不如聽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則字能出家,父母生天, 又何疑乎? 捕魚墮水,出家報父 唐朝謝某,父親以捕魚為生,掉進水裡淹死了。謝某想父親殺業太多,必 然生到惡道裡面去,就落發出家,法名叫做師備,發奮修持,不怕吃苦,盼望 早日開悟,報答父恩。有一天,帶領大家出山,傷腳出血,忽然大悟。後來夢 見父親來感謝說:“我依賴你出家的力量,心地已經覺悟,現在生天了,所以 特意來告訴你。” 【按】《賢愚因緣經》說:“例如,現在有一百個盲人,一個明醫治好了他們 的病,頓時見到了光明;另外又有一百個人犯了罪,要挖去眼睛,一個 人出來挽救了他們,使他們保全了眼睛。這兩個人雖然積下了無量福因, 但比不上勸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偉大。”如此看來,兒子能夠出家, 父母依賴他的力量升天,還有什麼懷疑呢? 修懺遇母 (《夢溪筆談》) 宋朱壽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劉氏微。壽昌七歲,父守雍,出其母 嫁民間。及長,哀慕不已,乃解官訪母。遍走四方,備曆艱苦。刺血書水懺一 部,印施流通,晝夜誦持不輟。後行次同州,忽然會遇,相持大哭,感動行路, 遂歸孝養,複出為司農少卿,士大夫為之傳者眾。 【按】刺血書懺,晝夜誦持,何等精誠!宜其忽然會遇也。乃小學所引,反將

P:127

此事錯過,何哉? 刺血寫懺,遇見親人 宋朝的朱壽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他的母親劉氏出身低微,在壽昌 安 七歲的時候,父親主管雍這個地方,把壽昌的母親嫁到了民間。壽昌長大後, 士 天天思念母親,心中悲痛,最後下定決心,辭官尋母,走遍四方,經歷了各種 全 艱難困苦。為了報母恩,他刺血書寫水懺一部,又印經流通,念經不斷。有一 書 天他走到同州的時候,忽然和母親相遇,兩人抱頭痛哭,過路的人都受感動。 · 從此就誠心孝養,又出來作了司農少卿,士大夫中為他作傳的人很多。 文 【按】刺血寫懺,晝夜念經,多麼精誠!忽然相遇是理所當然的事。《小學》 昌 帝 這本書反而把這件事忽略了,沒有引用,不知是為什麼。 君 陰 樹德資親 (《感應篇廣疏》) 騭 文 福建林承美,幼喪父,其母守節撫養。承美旦暮號泣,患莫能報。一禪師告云: ( “孝子思親,痛泣無益,當求所以報之之道。”語云,作善,親有益;作惡, 上 親有憂。子欲報親,惟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乃可報耳。承美省悟,誓戒殺 ) 放生,廣修善事。後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於閩中。 【按】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盡其誠,能使親實受其益,此善 用其孝者也。吾盡其誠,不能使親實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雲 哭泣盡哀,即名為孝,縱使兩目湧淚,若決江河,于親何益?若雲衰麻 在身,即名為孝,任汝積麻成山,坐臥其內,于親何益?夫衰麻哭泣, 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勞之父母,得沾實惠,則在彼而不 在此矣! 積德行善,報答親恩 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親,他的母親守節不嫁,撫養兒子。承美日 夜哭泣,深感母恩難以報答。一位禪師很受感動,就勸告他說:“孝子思親, 光是痛哭,親人並不會得到什麼好處,應當想一個報答的辦法。”於是告訴他, 作好事,親人就會得益;作壞事,親人就會受害。您想要報親恩,只有戒殺放 生,廣積陰德,,才能使親人真正得益。承美一聽,醒悟過來,發誓戒殺放生, 多作好事。後來享受高夀九十六歲,科第為閩中第一。 【按】世上有善於盡孝的人,有不善於盡孝的人。我盡自己的誠心,使親人得 到實際的利益,這就是善於盡孝的人。我表面上盡到了自己的誠心,而 親人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利益,這就是不善於盡孝的人。如果說哭泣 就是盡哀,就叫做孝,那麼即使淚如泉湧,象決堤的江河一樣,對於親 人又有什麼利益呢?如果說衰麻在身,就叫做孝,那麼即使積麻成山, 坐到裡面去,對於親人又有什麼利益?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 已才表達出來的常情。要想使生我養我、任勞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實的利 益,則要用另外一種辦法,不在這種表面形式。 補充:以上已將盡孝的道理說得非常詳盡,盡孝的辦法不在於外表形式,更不 在死後講排場,甚至殺生祭拜還以為孝。如果能將以上的道理在生活實 107踐中對照執行,那麼這個人就是真正的大孝子。真正盡孝的關鍵在哪里? 歸根到底,就是要使親人擺脫六道輪回的痛苦,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只 有學佛這條道路了。

P:128

安 敬兄 士 (發明)兄弟之間,形骸雖異,然以父母觀之,其愛同也。故彼此睽離, 全 未有不傷親之心者。人能互相友愛,則悌也,而孝存乎中矣。但言兄,不及弟, 書 省文也。 · 文 敬愛兄弟 昌 帝 (發明)兄弟之間,形體雖然不同,但是父母則認為是一體生下來的,對 君 他們的愛是相同的,所以兄弟不和,沒有不使父母傷心的。兄弟能互相友愛, 陰 就叫做“悌”,孝就同時存在其中了。這裡只說敬兄,沒有說弟,是文字上的省略。 騭 文 手足之誼,每傷於婦人。婦人之賢者雖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見小不見大, ( 知己不知人,故爭端易起。無知世間男子,偏信婦人。兄弟雖萬語千言,安能 上 及妻妾之一訴乎!所以極剛之夫,遇妻而怯;極智之夫,遇妻而昏;極貴之夫, ) 遇妻而奴;極果斷之夫,遇妻而不決斷;極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極居傲之夫, 108 遇妻而低頭;極方正之夫,遇妻而諂媚。雖以君父之尊,不能強其忠孝,獨有 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餘。可憐哉!五濁惡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賢妯娌, 使之式相好,無相尤也。 兄弟之間的感情,常常被女人損害。賢良的女人也有,但不好的占多數。 她們的弱點就是見小不見大,知己不知人,所以常常容易引起爭端。世上的男人, 偏偏就是相信女人。兄弟說了千言萬語,怎能抵得上妻妾一番訴說!所以非常 剛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膽怯;非常明智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昏愚; 非常顯貴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卑微;非常果斷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遲疑; 非常吝嗇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慷慨;非常自傲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低頭; 非常方正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會諂媚。雖然處於君王的尊貴地位,也不能勉 強一個人忠孝,只有閨房裡的女人,就能隨心所欲的指揮男人。可憐啊,五濁 惡世的兄弟!怎麼能夠使家家戶戶都有賢良的妯娌,互相友好,沒有煩惱呢? 下附徵事(二則) 愛敬交至(感應篇解) 明趙彥霄與兄彥雲,同爨 (cuan) 十二年。彥雲遊浪廢業,遂求析箸。甫五年, 而兄產蕩盡。霄乃置酒語兄曰:“弟初無分意,以兄不節,敬為兄守先業之半, 尚可供朝夕。”請歸,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鑰,且代兄盡償諸逋。 兄慚,受而改轍。次年,彥霄父子同登進士。 【按】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所以為親用財,則互相推委。分親所有,則 彼此爭競也。善哉!《功過格》雲:人子當養生送死時,應作譬如父母 少生一子想;當析產受業時,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觀趙君所為, 何嘗有財產之見,在其意中哉! 愛敬其兄,一片真情 明朝趙彥霄和兄趙彥雲,同吃同住十二年。彥雲遊手好閒,揮霍浪費,不 務正業,要求與弟弟分家。才過五年,哥哥就把家產蕩盡了。有一天,弟弟給 哥哥安排酒菜,對他說:“小弟本來沒有分家的意思,因為哥哥不太節約,就 代替守住祖輩一半家產,到現在還可以維持每天的生活。”就把哥哥請回家中, 仍然讓他當家,把分家的契約燒毀了,把鑰匙交給他,並且代替哥哥償還了所 有欠賬。哥哥很受感動,非常慚愧,下決心改變了舊習。第二年,彥霄和他的 兒子都考上了進士。

P:129

【按】涉及錢財,兄弟之間最易產生意見,應當為親人用錢時,就互相推諉, 安 而分親人財產時,就爭多嫌少。說得好啊!《功過格》上這樣一段話: 士 為人兒女,養老送終的時候,就應該作父母好象少生一個兒子的想法; 全 分家立業的時候,就應該作父母好象多生一個兒子的想法。看看趙君的 書 所作所為,哪裏還有財產的想法呢! · 文 至性感人(《功過格》) 昌 帝 歸安嚴溪亭鳳,天性孝友。與同邑施翊 (yi) 之,乘舟,施訴分產不均,公 君 頻蹙 (cu) 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盡奪吾田,吾何憂!” 陰 因揮淚不已,翊之惻然感悟。蓋相之與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產 騭 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讓,終身無閑言。 文 【按】嚴公之致仕也,兄貧且老,迎養於家,每宴客必兄執爵,公執箸隨後。 ( 上 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公欣然受之,終席盡歡。酒罷,送兄入臥, ) 次旦,天未明,隨至榻前候問。未幾,兄卒,哭葬盡禮。公之事兄若此, 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矣。 歸安嚴溪亭鳳,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有一次,和同鄉施翊之 一起坐船,施訴說分產不均,嚴公聽後,頻頻皺眉,說:“我的兄弟懦弱,我 正在苦惱。假使能夠象您尊兄這樣,可以馬上全部奪走我的田產,我還有什麼 憂慮呢!”說完就揮淚如雨,施君見狀,惻隱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動。原 來相之與翊之是兩兄弟,都任知州一職,因為分田產而造成矛盾已經幾年了。 自從和嚴君相遇以後,兄弟之間就互相謙讓,一生都沒有閒話了。 【按】嚴公為官的時候,哥哥貧困並且衰老,嚴公就把他請到自己家中贍養, 每次宴請賓客的時候,一定請哥哥拿酒杯,嚴公則拿筷子跟隨在後邊。 有一次,嚴公進筷稍微慢了一點,哥哥很生氣,打了他一個耳光,嚴公 欣然接收,宴席氣氛始終歡快。酒席之後,哥哥就寢,第二天早晨,天 還沒有亮,嚴公就來到床前問候。沒有多長時間,哥哥就去世了,嚴公 傷心痛哭,按禮節送葬。嚴公對待兄長如此盡心,所以前面和施君所說 的一席話,的確是字字出自肺腑,沒有半句假話。 補充:讀者不要誤會,嚴公勸酒,不是違背五戒嗎?《安士全書》第一冊主要 談世間法,世間法就是怎樣做人。這個問題很重要,世間法作不好,怎 能企求出世間法。有些人好高騖遠,不從作人入手,就想得到出世間法, 其結果是學佛學成孤家寡人,簡直難以在世間生存。學佛要循序漸進, 不能一步登天,但是又不能隨波逐流,要不斷觀心,時刻檢查自己的心 態,要象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世間法就是如何入世的問題,要隨緣 度化眾生,這樣就必須掌握許多方便法門,對世間知識和出世知識都要 有全面的瞭解。太虛大師說:“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如果按照大師的教導去作,那麼我們學佛就能得到真實 的利益。 109

P:130

安 信友 士 (發明)據字義言,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然此處不必強分,凡同朝、同類、 全 同窗、同事者,皆可為友。信即不欺之謂,非獨指踐言一端。是故謀事不忠, 書 非信也;負人財物,非信也;面譽背毀,非信也;緩急不周,非信也;知過不規, · 非信也。絕其不信之端,所謂信者,在是矣。 文 昌 不欺朋友 帝 君 (發明)根據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但這個地方不 陰 必強分,凡是同朝、同類、同窗、同事的人,都可以稱為朋友。信就是不欺的 騭 意思,並不是專指履行諾言這一條。所以謀事不忠不是信,欠人財物不是信, 文 當面讚揚,背後譭謗不是信,快慢不周到不是信,知錯不改不是信。斷絕了不 ( 信的這一面,所剩下的就是信了。 上 下附徵事(二則) ) 110 千里赴約(史林) 卓恕,還會稽,辭太傅諸葛恪,恪問:“何日複來?”恕言某日。至日, 恪宴客,停不飲食,欲以待恕,客皆曰:“會稽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來?” 俄而恕至,一座盡驚。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千里之約,信何如之! 相隔千里,如期相會 卓恕回會稽,告別太傅諸葛恪,恪問哪一天再來,恕就確定了日子。到了 這一天,恪宴請賓客,停止不吃,想要等待卓恕。客人都說:“會稽建康,相 隔千里,江湖路遠,怎能說來就來?”沒有一會兒,恕突然來到,滿座大驚。 【按】這就是講信的一個例子,互相不違背千里之約,一般人也很難作到了。 度友全信(《梁高僧傳》) 漢洛陽僧世高,安息國王太子也,幼以至孝聞,賦性聰慧,博極群書,精 天文醫理,即鳥獸之音,無不辨之。自言前世出家時,有同學友好嗔,諫而不改, 許以今世相度。時至靈帝之末,乃振錫江南,度昔日同學,行至共阝 (gong) 亭湖廟。 此廟素著靈異,商旅往來,能分風上下,禱祀者不絕。高未至時,神從虛空, 先告廟祝曰:“某舟有沙門,可請上來。”廟祝如其言,高同舟者三十餘人, 皆隨往。神曰:“吾昔在外國與師學道,今為此廟之神,周回千里,皆吾所治。 以宿生佈施故,享福甚多;以嗔恚故,墮此神報。吾命且盡於旦夕,以禱祀多殺, 恐墮地獄,願師救吾。吾有絹千匹,並雜玩寶物,可為我營修佛事。”高請相見, 神曰:“我形甚醜,眾人必懼。”高曰:“無妨,眾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 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持咒數遍,囑咐數聲,蟒悲淚如雨, 身形即隱。高取絹物辭去,即為建造東寺,以資冥福。未幾,有一少年,跪而 謝高,倏然不見。高曰:“此即共阝亭神也,得離惡形矣。”後有人於大澤中, 見一死蟒,身長數里,即今潯陽郡蛇村也。 【按】水陸神祇,若受葷血禱祀,未有不墮地獄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輒 問卜求神,肆行殺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從苦入苦。此正所謂呼諸 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者也。東嶽聖帝,于唐以前,亦 曾偶用葷祭,故急求元圭禪師授戒(事在唐高僧傳),況其他乎!此亦 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約,信何如之!

P:131

不負前約,今世度友 安 士 漢洛陽高僧世高是安息國王的太子,從小就非常孝順,天性聰明有智慧, 全 博覽群書,精通天文和醫理,就是鳥獸的聲音也能分辨出其中的意思。他說自 書 己前世出家的時候,有一個道友脾氣大,多次勸告不能改悔,就答應在今世度他。 · 當時正是靈帝末年,高在江南弘法,為度前世的道友,走到了共阝亭廟。這座 文 廟平素非常靈驗,商船來往,能以風助船行駛,祭祀祈禱的人很多。高還沒有 昌 到的時候,神就從空中預先告訴廟祝說:“某某船上有位沙門,可以請他到廟 帝 裡來。”廟祝就按照神的話去做,把高和同船的三十多人都請來了。神說:“我 君 從前在外國的時候,和法師一起學道,今天做了這個廟的神,方圓千里都是我 陰 管轄的範圍。因為前世佈施的緣故,所以這一世享福很多;因為瞋恚的緣故, 騭 所以這一世墮落為神。我的壽命就要完了,因為眾人殺生祭拜我,恐怕下輩子 文 我就會墮落地獄,希望法師救拔我。我有千匹絹和一些雜玩寶物,請拿去代替 ( 我弘揚佛法。”高請他出來相見,神說:“我的形貌很醜,大家看見一定很害怕。” 上 高說:“沒有關係,大家不會怪你。”神從床後伸出頭來,原來是一條大蟒, ) 不知道他的後面有多長。他爬到高的膝邊,高向他念了幾遍咒,又囑咐他幾句, 大蟒悲淚如雨,身體隨即不見了。高拿了絹和物就離開了,用它修建了東寺, 增加這個神的陰福。沒有多久,有一個少年跪在高的面前道謝,突然就不見了。 高對大家說:“這就是共阝亭廟神,已經脫離他的原形。”後來有人在大水中, 看見一條死蟒,有幾里長,這個地方今天就叫做潯陽蛇村。 【按】水陸神靈,如果接受了有葷血的禱告和祭祀,就沒有不墮落地獄的。世 俗不知道這個道理,一遇到疾病,就求神問卦,大肆殺生。這樣只能拖 累病人,就好象雪上加霜,從苦入苦。向魑魅魍魎呼救,請求賜福,延 年益壽,這是辦不到的事情啊!東嶽聖帝在唐朝以前,也偶然接受過葷 祭,所以趕緊請元圭禪師授戒,何況其他福德並不具足的普通者!這也 是講信的一個例子,能夠不違背前世之約,有多少人做到呢! 補充:世人求神,使用葷腥,由來已久,相傳不斷。殺生祭拜,傷天害理,竟 然不知。神有邪神和正神,正神決不會接受葷腥,即使一時受蒙蔽,終 究會醒悟;邪神就不怕違背因果,貪一時口福,享受葷腥,並成為祭祀 者的幫兇,所以求神的人自稱感應快,實際上都在造罪業,將來求者和 受者都將墮落,眼前的快樂換來永久的痛苦啊! 111

P:132

安 或奉真朝斗 士 (發明)真者,天仙之謂;斗者,列宿之名。嘗記人之善惡,注人之生死, 全 安得不敬奉朝禮乎!若欲原其最初,則天仙在前,斗宿居後。蓋劫初未有眾星, 書 梵王帝釋,因驢唇大仙之請,而後安置二十八宿於四門也。斗為西門第五宿, · 屬斗宿者,當以粳米花和蜜祭之。 文 昌 (發明)真是天仙的稱呼,斗是星宿的名字,他們記載人的善惡,主管人 帝 君 的生死,怎麼能不敬奉禮拜呢!如果想要推究他們的根源,那麼天仙在前,星 陰 騭 宿在後。原來這一劫開始的時候,天上並沒有星星,梵王帝釋,應驢唇大仙的 文 ( 請求,就安置了 28 宿。南斗是西門第五宿,屬斗宿的人,應當用爆米花與蜜和 上 ) 在一起,祭祀斗宿。 112 《樓炭正法經》云:大星周圍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 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謂隕星僅如拳石,甚至畫七豬之形於斗母下,褻亦甚矣! 《樓炭正法經》說:大星周圍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 中間有天人居住。世人看見落下來的隕星只有拳頭大,就對星宿不恭敬,甚至 還在斗母星下畫出七豬的圖形,真是猥褻啊! 補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把星星看做拳頭大的石頭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 並且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已經慢慢確定有外星人的存在了,特別是隨著 新興的飛碟科學的發展,許許多多的飛碟現象以客觀事實證明了外星人 的存在。人類費了這麼大的工夫,才知道了這一事實,而釋迦牟尼佛在 兩千五百多年前,以自身覺悟證得的天眼,早就發現了宇宙的本來面目。 佛經常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說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並不就是指一座 山,而是一種象徵)為中心,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集 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 重疊了三個千數,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中無窮 無盡,所以佛經常常說微塵世界、恒沙世界。許多年以前,人們還以為 地是四方的,後來發展到地球中心說,又發展到太陽中心說,現在又提 出了銀河系,連銀河系也在運動。這些問題已在佛經中說得清清楚楚, 可見科學的發展為佛法提供了佐證。但是為什麼人類登上月球後沒有發 現外星人呢?要知道九法界眾生都處在不同的時空境界,人道境界怎麼 能看到月宮仙人呢?再說我們地球上也有水陸諸神,誰能看見呢?我們 現在發現的飛碟,撲朔迷離,不可思議,人間最先進的火箭、飛船也無 法達到飛碟的速度。所有這一切現象,以現在的科學還無法解釋,只有 求證佛法,開了天眼,才能得到最完整的答案。 真人斗母,宿生皆從尊敬三寶,修行十善而來,故能享飛行宮殿,照臨下土。 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謗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天仙星宿,都從尊敬三寶,修行十善的人中來,依賴前世的福德,所以能 夠飛行於宮殿之中,光芒照臨下界。而今天的修道人,往往反而譭謗佛法,怎 麼能有臉敬奉天仙,禮拜星宿呢? 漢魏以前,稱佛為天尊,稱僧為道士,稱道士為祭酒。自北魏寇謙之,竊 天尊與道士之號,而後佛不稱天尊,比丘不稱道士。其後祭酒之名,沿為大司 成矣。 漢魏以前,佛尊稱作天尊,僧尊稱作道士,道士尊稱作祭酒。到了北魏寇 謙之時,他竊取了天尊和道士的名號,從此佛就不稱天尊了,比丘不稱道士了。 以後連祭酒的名字也變為大司成了。

P:133

下附徵事(二則) 七星救焚(《勸懲集》) 常熟奚浦錢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 其房旁失火,延燒三晝夜。恍惚見朱衣者七人,於簷前舉袖一麾,火光隨滅, 安 四面皆成灰燼。 士 【按】普門品云: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即此可信。 全 書 七星救火,化險為夷 · 文 常熟奚浦有個姓錢的地方,一族人住在一起,其中有個小四房人家,平素 昌 帝 敬奉星斗,婆媳兩人孤單相依。正德丙寅年,房屋四周失火,延續燒了三天三夜。 君 陰 錢氏婆媳在恍惚之中,看見七個穿紅衣服的人,來到她的屋簷前,舉袖一揮, 騭 文 火光隨滅,四面已經全部燒成灰燼了。 ( 【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如果陷入大火之中,依仗信 上 ) 奉觀音菩薩的力量,就會使火不能燒到自己身上。從上面這個事實就證 明可信了。 補充:因為星宿尚且有如此威力,何況福慧具足的觀世音菩薩呢! 禮斗免盜(淩子正述) 句容嚴近山,康熙初年,客荊襄,遇道人教以禮斗,嚴遂篤信奉行,精誠三載。 一日在江邊行,已昏黑,遇大盜。嚴懼,乃持斗母心咒。未幾,若有黑雲籠罩其船, 嚴遂得脫,而餘舟皆被其害。 【按】有謂斗母即觀音大士,此謬也。菩薩雖隨類化身,然皆韜光不露。若即 明識其為觀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顛倒甚已。或雲,乃摩利支天,未知 是否? 禮敬星斗,逃脫盜賊 句容嚴近山,在康熙初年的時候,旅居荊襄,遇到一位道人教他禮敬星斗, 嚴就虔誠奉行,堅持了三年。有一天,在江邊坐船,天已昏黑,遇到了一夥大強盜。 嚴非常害怕,就持念斗母星咒。沒有多長時間,突然一團黑雲籠罩了他的船, 嚴就逃脫了這場災難,其他的船都遇害。 【按】有人說斗母就是觀音大士,這是錯誤的。菩薩雖然千變萬化,隨緣度生, 但是都韜光隱晦,不露形跡。如果明明已經識別是觀音菩薩,而名字又 列在玉帝之下,這不是輕重倒置嗎?有人說,斗母是摩利支天,不知是 否? 下載附錄(二則) 道藏源流 道家無所謂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為真耳。嘗考元都目錄,皆後人妄 取藝文志書名,矯注884卷,名之為道藏也。至於歷朝偽撰者,又不一而足, 略言之,如前漢王裒 (pou), 造《洞元經》,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 書 40 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道士王浮,造《三皇經》;齊道士 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後周武時,有 113 華州道士張賓,詔授本州刺史,長安道士張子順,選得開府,扶風進士馬翼, 雍州別駕李通等,四人於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造道家偽經 一千餘卷。(裝潢者乃萬年縣人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惠祥,私 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為尚書衛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門外。麟德元 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聖觀道士田仁惠等,又將從前偽撰

P:134

安 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在內,故有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士 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門及優婆塞、優婆夷等語。此正孔子所謂,相維辟公, 全 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極其分量,不過為天為仙而止, 書 安得有菩薩修行之法耶! · 文 道家並沒有現在所說的《道藏》,僅僅只有老子《道德經》五千字是真的。 昌 曾經考證元都目錄,都是後人妄取藝文志書的名詞,自稱高明,偽託注解,共 帝 成 884 卷,取名叫做《道藏》。至於歷朝所偽撰,那就很多了。簡單的來說說, 君 例如前漢王裒偽造了《洞元經》,後漢張陵偽造了《靈寶經》和章醮等書 40 卷, 陰 吳時葛孝先偽造了《上清經》,晉道士王浮偽造了《三皇經》,齊道士陳顯明 騭 偽造了《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偽造了《太清經》。後周武時,有華 文 州道士張賓,任命為本州刺史,長安道士張子順,選得開府,還有扶風進士馬 ( 翼和雍州別駕李通等,一共四人,於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 上 偽造作道經一千多卷。(負責裝潢的人是萬年縣的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 ) 觀道士輔惠祥,私改《涅槃經》為《長安經》,被尚書衛文升上奏,上命判取 114 極刑,取斬于金光明門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 合聖觀道士田仁惠等人,又將從前偽撰的道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進去, 所以道經也有了三界、六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 門和優婆塞、優婆夷等佛教名詞。這正是孔子所說的,互相串通,想要躲避人 的眼睛,但天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啊!躲得了人眼睛,躲不了天的眼睛。或許 有人要說,怎麼不可以從三家中各取所長呢?不可以。道家修到最高境界,也 不過升天為仙,怎麼能夠和修行菩薩道的大法相比呢! 補充:我們說儒釋道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但是儒只能談到孔孟,道只能談到老莊。 中國歷史上,有些人自稱高明,想自立一派,但肚子裡並沒有甚麼新東西, 於是只好採取公開的或秘密的手段,援佛入儒,援佛入道。中國的道教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它本來就沒有甚麼系統的道藏,那些自稱高 明、自以為是的人,採取了不正當的手段,剽竊篡改,形成了一個龐雜 的體系,欺騙了一些愚癡無知的人。剽竊佛經,以為己有,罪過無量無 邊啊!現在民間正邪不分,謬種流傳,流毒不淺。那些偽經,亂談佛法, 似是而非,蒙蔽大眾。我們必須百倍警惕啊! 道藏摘語 《道藏法輪經》云:“天尊誡敕道士云:若見佛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 普入法門。”《太上清淨經》云:“若見沙門,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老 子升元經》云:“道士設齋供,若比丘、比丘尼來,當推為上座。”《符子》云:“老 氏之師,名釋迦文佛。”《靈寶消魔安志經》:“道以齋為先,勤行當作佛(今 改為勤行登金闕)。”《上品大戒經》云:“施佛塔廟,得千倍報;佈施沙門, 得百倍報。”《老子大權菩薩經》云:“老子是迦葉菩薩,化游震旦。” 【按】舊時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並改為幹棗香水。 《道藏法輪經》說:“天尊教誡道士,如果看見了佛廟,就要思念無量眾生, 應當發願一切眾生,都進入大法之門。”《太上清淨經》說:“如果看見了出 家人,應當發願一切眾生,明白瞭解大法,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經》說:“道 士建立齋供道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來參加,就應當推舉為上座。”《符子》 說:“老子的老師名叫釋迦牟尼佛。”《靈寶消魔安志經》說:“道以齋為先, 行動當如佛。”《上品大戒經》說:“佈施錢物給佛塔廟,就會得到千倍的回報; 佈施給出家人,就會得到百倍的回報。”《老子大權菩薩經》說:“老子是迦

P:135

葉菩薩,化游震旦。” 安 補充:以上內容似乎也在弘揚佛法,敬奉三寶,但是由於它的目的不同,當時 士 全 所處的具體環境不同,奉法反而為壞法,實際上這些假面具掩蓋了不可 書 告人的目的,說到底是欺世盜名。好事實際上是壞事,壞事實際上是好事, · 只有菩薩的慧眼才識別得出來啊!在生活中,有許多披著人皮的狼外婆, 文 我們千萬不能上他的當。佛說,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的沙子 昌 那麼多。現在不也正是這樣嗎?有一些邪師戴著弘揚佛法的帽子,糾集 帝 一批徒眾,欺騙了很多無知的人。有些人名氣很大,很有誘惑力。有些 君 人也並不是想要幹壞事,只因為自身無知,上了當還以為在作好事呢! 陰 因此學佛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參訪明師,認真看書,才能辨別 騭 真假啊! 文 【按】古時候祭祀,都有幹鹿肉和清酒,現在都改為幹棗和香水。 ( 上 ) 115

P:136

安 或拜佛念經 士 (發明)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自心中人人有覺, 全 則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為佛,則是愚夫愚婦之佛也。若云 書 降禍降福,斯名為佛,是又唐宋諸儒之佛矣。愚夫愚婦終日言佛,而佛實未嘗敬。 · 唐宋諸儒終日謗佛,而佛實未嘗毀者。以其皆不知有佛也。 文 昌 (發明)佛譯為中文就是覺悟的意思,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稱為佛。 帝 每個人都有覺心,所以每個人都是佛。如果說泥塑木雕才稱作佛,那是愚夫愚 君 婦的佛。如果說能夠降禍降福才稱作佛,那是唐宋各儒所說的佛。愚夫愚婦整 陰 天說佛,但實際上並沒有敬佛。唐宋各儒整天謗佛,但實際上佛並沒有被謗。 騭 這是因為他們都不知佛在哪里啊! 文 ( 佛為三界大師,即諸天諸仙,梵王帝釋,猶當恭敬禮拜,而況具縛凡夫乎! 上 佛是三界的導師,即使是天上神仙,梵王帝釋,也要恭敬禮拜,何況是我 ) 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116 補充:有些人求神不拜佛,有些人神佛不分亂拜,有些人以為神比佛靈,就把 佛放在第二位。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神未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還在六道輪回,他還必須求佛,才能解脫,如果把神和佛放在一起拜, 他怎麼承受得起呢?如果只求神不拜佛,那就更加輕重倒置了。如果神 佛不分亂拜,那就愚昧無知了。 禮一佛,即當觀想禮無數佛,禮現在佛即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要使十 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方為善拜佛者。 禮拜一尊佛,就應當觀想禮拜無數佛,禮拜現在的佛就應當觀想禮拜過去、 未來的佛,要使十方三世象微塵一樣數不清的佛前,都有我在那裡修供養。這 樣的拜法才算是善拜佛的人。 諸佛經典,與世間之善書不同。一則但知謀及身家,一則直欲救人慧命; 一則止能談議現在,一則直欲福利多生。世間若無佛經,則天上天下皆如長夜。 所以《勝天王經》云:“若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灑地,令塵不起。 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 一切佛書,和世上的善書不同。世書只講到立身安家,佛書就直接救人的 慧命;世書只能談論現在,佛書就要福利多生。世上如果沒有佛書,那麼天上 天下,都如漫漫長夜。所以《勝天王經》說:“凡是法師所到的地方,善男子、 善女人都應當刺血灑地,使塵土不飛起來。這樣供養,並不算過分。” 念經能解其義,複能如說修行,固為上也。若不能解其義,但存敬慕之心, 亦得無量福報。譬之兒童服藥,雖未諳其方,卻能除病。 念經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並且又能按經中所說去實行,當然就最好不過 的了。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要保持敬慕的心理,也能得到無量福報。 例如,兒童吃藥,雖然他不知道藥方,但是能消除他的病。 下附佛法淵源(二則) 阿難結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後,將結四十九年所說法,人天大集,阿難升高座,披如來衣。 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天帝釋,進七寶案,至阿難前;羅睺阿修羅王, 執七寶香爐,在阿難前;他化天王,進七寶幾;魔王波旬,持七寶拂,授與阿難, 仍與帝釋,夾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腳。結集即成,阿闍世王寫得五本, 梵王寫三本,帝釋寫七本,娑竭羅龍王寫八萬本,皆以金銀七寶印,印之。

P:137

【按】佛言:此閻浮洲,三十二國(閻浮提,共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 是諸眾生,並有大根,可流行遺教。東弗婆提,貳佰六十國,西瞿耶尼, 一百三十國,亦可並行遺教。自余天下,眾生福薄,不堪聞教(指北俱 盧洲)。 安 世尊進入涅槃之後,他的大弟子將要結集四十九年所說的法,四面八方的 士 全 眾生都聚集到了一起,緊隨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阿難升上了高座,披上了如來 書 · 衣。大梵天王,捧著七寶蓋,覆蓋在阿難頭上;天帝釋,進獻七寶案,到阿難 文 昌 面前;羅睺阿修羅王,拿著七寶香爐,在阿難面前;他化天王,進獻七寶幾; 帝 君 魔王波旬,拿著七寶拂,授予阿難,仍然和帝釋站立左右;四大天王,靠在高 陰 騭 座的四腳邊侍衛。結集已經完成,阿闍世王寫成經書五本,梵王寫成三本,帝 文 ( 釋寫成七本,娑竭羅龍王寫成八萬萬本,都以金銀七寶為材料,印刷了這些經書。 上 【按】佛說:我們這個閻浮洲,三十二國眾生,都有很深的善根,可以流傳佛 ) 教。東方弗婆提貳佰六十國,西方瞿耶尼一百三十國,也可以流傳佛教。 其他的地方,眾生福薄,不能流傳(指北俱盧洲)。 補充:以上出現了許多天王的名字,這都是得佛力加持而來擁護阿難結集經典。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為了使我們對二十八天有一個完整的瞭解,現列表 如下: 一、欲界天 1、四王天 [01] 二、色界天 2、忉利天 [02] 7、梵眾天 [05] 3、夜摩天 [03] 4、兜率天 [04] 8、梵輔天 9、大梵天 [06] 10、少光天 [07] 5、化樂天 6、他化自在天 11、無量光天 12、光音天 [08] 13、少淨天 [09] 14、無量淨天 15、遍淨天 16、無雲天 [10] 17、福生天 18、廣果天 [11] 19、無想天 [12] 20、無煩天 [13] 05. 此�天�以�下�三�天�為�初�禪� 06. 自�謂�創�造�世�界� 07. 此�天�以�下�三�天�為�二�禪� 08. 人�從�此�天�而�來� 09. 此�天�以�下�三�天�為�三�禪� 117 01. 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 10. 此�天�以�下�九�天�為�四�禪� 多聞天王。 11. 此�天�后�無�煩�熱� 02. �天�王�佛�稱�釋�提�恒�因�,,��儒�稱�皇�皇 12. 外�道�修�無�想�定�。� 上帝,道稱玉皇大帝。 13. 此��天�以�下�五�天�稱�五�淨�居�天�,�為�聲 03. 過�此�天�仙�家�不�知� 聞 第 三 果 阿 那 含 所 居, 不 再 生 欲 04. 內�院�為�彌�勒�所�居� 界。

P:138

21、無熱天 25、空無邊處天 22、善見天 26、識無邊處天 23、善現天 27、無所有處天 28、非想非非想天 [01] 安 24、色究竟天 士 全 三、無色界天 01. 最�高�的�天�,�有�八�萬�劫�禪�定�。� 書 · 此土聞經(漢法本內傳) 文 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梵僧摩騰、竺法蘭 昌 及佛經、圖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騰曰:“天竺,乃大 帝 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皆在於此,餘處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後,皆有 君 聖人傳教往化。”時帝大悅。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嶽諸山道士褚善信等 690 人, 陰 上表請與梵僧較試優劣,帝敕尚書令宋庠,於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 騭 設立三壇:道士將道經 369 卷置於西壇,27 家諸子書 235 卷置於中壇,奠食 文 百神置於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道士皆以荻火繞壇, ( 臨經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風衰替,敢延經義在壇,以火驗其真偽。”便放 上 火燒經,並成灰燼。種種咒術,皆不能驗。道士相顧失色。太傅張衍曰:“卿 ) 今既無一驗,宜從佛剃發矣。”褚善信等,慚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 118 空如蓋,覆日映眾,得未曾有。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法蘭師,為 眾說法,開化未聞。時司空劉峻,後宮陰夫人,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餘人, 並求出家,帝皆許之。遂建十寺,廣興佛法(至今洛陽尚有燔經台遺跡)。 【按】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有北界婦人,忽作外國語,觀者如市。 遂索紙筆,作外國書,俄成五紙,投筆教人讀,人皆莫識。有數歲兒, 偶在婦旁,婦即指曰:“此兒能讀。”小兒得書,即以外國語讀之,觀 者驚愕。德慎遣吏齎書,詣許下寺,以示梵僧。僧驚曰:“斯乃佛經中 語也,此土偶亡數行,正憂道遠難得。”遂留寫之。 東漢明帝的時候,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天竺國迎回高僧摩騰、 竺法蘭和佛經、圖像。明帝問道:“法王出世,為甚麼教化沒有普及我們這個 地方?”摩騰說:“天竺是大千世界一切佛出世的地方,其他地方法緣不足, 所以佛不出世。但過百千年後,,有聖人到東土來傳教。”明帝聽後非常高興。 永平 14 年正月初一,五嶽各山道士,有褚善信等 690 人,向皇帝上表請求和佛 僧較量高低,明帝命令尚書令宋庠,在這個月 25 日,組織大家聚集在白馬寺南 門外。全場設立三壇:道士將道經 369 卷放置在西壇,27 家諸子書共 235 卷放 置在中壇,祭祀百神供品放在東壇。明帝在寺門路西,建立行殿,安置佛舍利 和佛經。道士用荻草燒火,繞壇而走,當要燒經的時候,痛哭流涕,說:“皇 上信奉邪教,道風衰敗更替,今天斗膽把經典放置在壇上,用火驗定誰真誰假。” 說完就放火燒經,道經一瞬間變為灰燼。種種咒術,都不靈驗。道士面面相覷, 大驚失色。太傅張衍說:“現在既然不靈驗,你們就應當隨佛剃發出家了。” 褚善信等人,慚愧無言。在這個時候,佛的舍利放出五彩光芒,照耀天際,覆 蓋大地,淹沒了太陽,放射到大眾身上,真是從來沒有過的奇景!同時摩騰禪 師躍身高飛,神化自在;法蘭師為眾說法,教化大眾。這時,司空劉峻,後宮 陰夫人,還有道士呂惠通等千多人一起請求出家,明帝全部答應。於是就建立 了十所寺廟,大力弘揚佛法(現在洛陽還有焚經台的遺跡)。 【按】晉建安時,丁德慎為凝陰令。北方地界有一個婦女,突然說外國話,看 的人越來越多。她又向人要紙筆,寫外國字,一下子就寫滿五張紙,教 人去讀,沒有人能夠認識。有一個幾歲的小孩子,偶然站在婦女身邊,

P:139

婦女就指著他說:“這個小孩能讀。”小孩拿到紙,就用外國話讀出來, 觀眾都感到非常驚奇。丁德慎派人取來她寫的紙,送到了寺廟,請梵僧 看。僧人大驚,說:“這是佛經中的語言,我們這個地方正丟失了這幾行, 我正在憂慮路遠難得啊!”就留下來補寫到經書上。 下附徵事(六則) 安 士 得免驢胎(《法句喻經》) 全 書 昔有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生陶家,受驢胞胎,甚大憂愁,自 · 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依佛法聖眾。 文 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胎。時驢踐壞其家壞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 昌 其神得入故身,複為天帝。佛言:“善哉!能於隕命之際,歸命三尊。”遂為說法, 帝 得須陀洹道。 君 【按】《涅槃經》雲:“雖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時,還 陰 騭 墮三惡道中。” 文 ( 臨終皈依,免入驢胎 上 ) 從前有一位天帝,威德離身,自己知道就要死了,死後會投驢胎,非常憂愁, 心想三界之中,能夠救人苦難的,只有佛陀。於是就跑到佛的住所,五體投地, 虔誠拜佛,至心歸依佛法聖眾。當他還沒有起身的時候,就已經死了,投生到 驢的肚子裡面。母驢踩壞了主人家的東西,主人發怒鞭打,傷了驢胎,胎神又 回到原來的身體裡,再作天帝。佛說:“好啊!能夠在即將命終的時候,歸依 三寶。”就對他說法,證得須陀洹果。 【按】《涅槃經》說:“雖然得到了梵天的身體,甚至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 命終的時候,還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 得免豬胎 忉利天宮,有一天人,壽命垂盡,五種衰相已現,自知命終之後,當生鳩 夷那國疥癩母豬腹中作豚,愁憂不知所為。有一天人告曰:“今佛在此,為母 說法,何不往求?”即到佛所,稽顙投誠,佛授以三歸依,遂如佛教,精誠七日, 天人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 【按】大富貴人臨終,欲舍官爵財寶、田宅妻子,如割身肉,其苦無量,天人 壽終,亦複如是。《正法念經》雲:“若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見諸天女, 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語業,諸天女等,聞其所說, 生顛倒想,謂其惡罵;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飲酒,臨終迷 亂,失其正念,墮於地獄;若先世有殺生業,壽終短促;若先世有邪淫業, 見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為五衰相也。 臨終皈依,免入豬胎 忉利天宮,有一個天人,壽命將盡,五種衰相已經出現,自己知道命終以後, 會生到鳩夷那國一頭身有疥癩的母豬肚子裡作豬,整天憂愁,不知道怎麼辦才 好。有一個天人告訴他說:“現在佛正在天上對母親說法,為什麼不去求佛呢?” 他聽後就馬上到佛那裡,虔誠拜佛,佛給他授具三歸,他依照佛的教導,在七 119天裡努力精進,命終後生到維耶離國,作一位長者的兒子。 【按】大富貴人要死的時候,丟了官爵財寶、田宅妻子,就象割身上的肉一樣疼, 那種痛苦難以忍受,天人命終也是這樣。《正法念經》說:“如果在生 作了偷盜的事,臨終時就會看見許多天女奪走他的東西;如果在生說了 妄語,臨終時許多天女一聽到他說話,就以為他在罵人;如果在生把酒

P:140

安 送給持戒的人飲,或者自己破戒飲酒,臨終使就會心識迷亂,墮落到地 士 獄裡面去;如果在生淫亂,臨終時就會看見許多天女離他遠去,與其他 全 的天子互相娛樂。”這就叫做五種衰相。 書 · 經救全城(《法苑珠林》) 文 昌 晉劉度,平原人也,其鄉有千餘家,俱奉佛法,供養僧尼。值北虜有逃人, 帝 多匿城內,虜主大怒,將屠此城。劉率城大小,盡誦觀世音菩薩。未幾,虜見 君 天上有物墜下,入其庭中,繞於屋柱。視之,乃觀音普門品也。虜心大喜,此 陰 城由是得釋。 騭 【按】平時既知植福,臨難又能哀懇,虜之回心也,固宜。 文 ( 虔誠念佛,一城得救 上 ) 晉劉度是平原人,他住的那個地方,有千多戶人,全部信奉佛法,供養僧 120 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有一些人逃來隱藏到城中,首領大怒,打算血洗全城。 劉度就率領全城大小念誦觀世音菩薩。沒有多久,北方民族首領看見天上有一 個東西掉下來,落往他的屋庭中,繞在樑柱上。取下來一看,原來是一本《觀 世音菩薩普門品》。他讀後心裡非常高興,就撤銷了原來的計畫。 【按】平時已知培植福業,臨難又能誠心哀求,轉變人心,是理所當然的。 枷鎖自脫(《法苑珠林》) 晉河內竇傳,永和中為並州刺史高昌部曲,被呂護所虜,及其同伴六七人, 共閉一室,克日當殺。傳乃專心念觀世音菩薩,凡三日三夜不懈,枷鎖漸寬, 忽然自脫。心雖竊喜,然念同伴尚多,不忍獨去,仍複至心兼禱同伴。俄而諸 人枷鎖,以次得脫。遂開戶走出,逾城夜遁,走四五里,隱於榛中。天明,人 馬四出追捕,縱火燒野,唯傳所隱畝許之地。人火俱不至。 【按】此所謂“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也,至於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 種種靈驗,見於他書者,不可具述。 臨難念佛,枷鎖自脫 晉河內竇傳,永和年中作並州刺史高昌的部下,被呂護俘虜,與同伴六七 個人關在一間房子裡,確定了殺頭的日子。傳就專心念觀世音菩薩,三天三夜 沒有一點鬆懈,枷鎖漸漸變寬,忽然自然脫落。這時,他心中雖然暗暗高興, 但是看到身邊還有許多同伴沒有解脫,不忍一人離去,就繼續祈禱同伴得救。 很快,其他人的枷鎖也一個一個地脫落了。大家一齊逃跑,爬過城牆,隱藏到 野外的灌木叢中。天亮以後,敵人四出追捕,到處放火,惟獨傳等人隱藏的一 畝多地方既不起火,也不來人。 【按】這就是經上所說的“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至於落水不溺,入 火不燒,種種靈驗事蹟,記載在其他書上,不知有多少啊! 僧作天王(《唐高僧傳》) 隋相州釋元景,姓石,滄州人也,仰慕大乘,禮誦不輟。後臥病三日,告 侍者曰:“吾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王。”又自云:“賓客極多,事須 看視。”眾問之,曰:“非爾所知也,有天眾來迎耳!”遂異香盈室,奄然而 逝。時大業二年六月也。遺命葬紫柏河極深處。三日後觀之,水中突起一高墳, 而河遂分為兩道云。 【按】發光地菩薩,每現作夜摩天王,然則吾烏乎測師!

P:141

誦經不斷,死作天王 安 士 隋相州釋元景,姓石,是滄州地方人,嚮往大乘佛法,不停地禮拜和念誦。 全 後來臥病三天,告訴侍從在身邊的人說:“我本來想要見彌勒佛,不知為什麼 書 作了夜摩天王。”又自言自語說:“賓客很多,事情很忙。”大家問他是什麼 · 意思,他說:“不是你們能夠知道的,有天人來迎接我了!”於是滿屋生香, 文 安祥而去。當時是大業二年六月。遺囑葬到紫柏河的最深的地方。三天后去看, 昌 水中突起一座高墳,河水分兩邊流去。 帝 【按】發光地菩薩,常常現作夜摩天王,那麼元景法師的境界,我們怎麼能知 君 陰 底細呢! 騭 文 盲者得視(《北史》) ( 上 後周時張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晝夜禮佛,以祈福佑。 ) 一日,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語,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讀《藥 師經》,且拜且泣曰:“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 願元代暗,使祖目明。”如是殷勤,經於七日,其夜夢一老翁,以金鎞 (bi) 刮 其祖目,謂元景曰:“勿憂,三日後,乃即明耳。”元夢中喜躍而寤,遍告家人, 越三日,祖目果明。 【按】善醫病者,莫如對症發藥。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謗佛謗法,故欲救生盲, 須是點金剛正眼。《大集經》雲:“若有眾生,於過去世,或毀於法, 或謗聖人,于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他法, 或暗藏他法。由此因緣,今得盲報。”又《付法藏經》雲:“障人出家, 必墮惡道,惡道罪畢,得生人中,生盲無目。”張孝始可謂對症發藥矣! 念經不斷,盲人複明 後周時張元,字孝始,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祖父眼睛失明。在三年中,元 晝夜禮佛,祈禱康復。有一天,他讀《藥師經》時,看見盲者得視的語句,就 請來七位僧人,燃起七盞燈光,七天七夜念誦《藥師經》,邊拜邊哭說:“佛陀啊! 元為孫不孝,使祖父失明,現在點起燈光,普施法界,願元代暗,使祖父複明。” 這樣殷勤禮拜,過了七天,夜裡夢見一位老翁,用金鎞刮祖父的眼睛,對元說:“不 要憂慮,三天后就會康復了。”元在夢中歡喜跳躍,驚醒後把夢境告訴全家人, 過了三天,祖父果然複明。 【按】善看病的醫生,就能對症下藥。眼睛失明的緣故,大多是因為前世譭謗 佛法,所以要救盲人,必須點金剛正眼。《大集經》說:“如果有眾生, 在過去世的時候,或者譭謗佛法,或者譭謗聖人,或者障礙講經說法, 或者抄寫經書漏掉文字,或者損壞其他宗派,或者暗藏其他法門。因為 這些緣故,今世就得失明的報應。”《付法藏經》說:“障礙別人出家, 就一定會墮落到惡道裡面去,惡道受罪完畢,投生到人中,就是瞎子。” 張孝始的做法,真是對症下藥啊! 121

P:142

安 報答四恩 士 (發明)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來,四說法師也。父與母,生育我之形骸, 全 如來法師,長養我之智慧,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觀佛相海經》云:“有恩不報, 書 是阿鼻因。”然則報答之事,可忽乎哉? · 文 (發明)四恩就是指父恩、母恩、如來恩、說法師恩。父母生育了我的形體, 昌 如來法師培養了我的智慧,都是恩重如山,難以報答的人啊!《觀佛海經》說: 帝 “有恩不報,是阿鼻地獄的因。”如此看來,報答的事情可以輕視嗎? 君 陰 報答父母之恩,唯有盡勞盡養,得親之心,引導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報 騭 答師長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養而已。至於如來之恩,尤難言報,唯有 文 發菩提心,立宏誓願,仰學菩薩而已。蓮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 《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上 ) 報答父母之恩,就是盡心盡力地侍奉,得親人的歡心,一直引導他們走上 122 出世的道路才甘休。報答師長之恩,就是依教奉行,以心供養。報答如來之恩, 就難以說盡了,只有發菩提心,樹立宏大誓願,學習菩薩的精神,永無休止地 普度眾生,才能真正報答如來之恩。蓮大使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楞嚴經》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下附徵事(三則) 禮塔度親(《緇門崇行錄》) 唐范某,母王氏,素不信三寶,範諫不聽,遂依慶修律師出家,號子鄰。後歸, 母已亡三載,因詣嶽廟,志心誦《法華經》,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夢嶽帝告曰:“汝 母禁獄,現受諸苦,可往貿山,禮阿育王塔,庶可免也。”鄰即詣塔,泣拜久之, 忽聞其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按】阿育王者,佛涅槃後一百多年,所出之鐵輪王,王一閻浮提者也,能役 使鬼神。將如來八萬四千舍利,造八萬四千塔,每有一億人處,方置一塔, 此方見之於記載者,凡十九處,此特其一也。 唐范某,母親王氏,素來不信三寶,範某勸告他,她不聽,范就依慶修律 師出家,法號子鄰。後來回家,母親已經死了三年,就走到岳廟,誠心念誦《法 華經》,發誓要見嶽帝,求問母親投生的地方,夢見嶽帝告訴他說:“你的母 親正被囚禁,受盡了痛苦,你可前往貿山,禮拜阿育王塔,或許可以赦免你母 親的罪過。”鄰就前往拜塔,在塔下跪拜了很久,忽然聽見他的母親對他說:“承 蒙你的力量。已經生到忉利天了。” 【按】阿育王是佛涅槃後一百多年,出現的一位鐵輪王,統治一個閻浮提,能 夠驅動鬼神。他把如來八萬四千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塔供養,凡有一億 人的地方,就安置一座塔,我們這裡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塔有十九處,上 面說的就是其中一處。 誠感父骨(《高僧傳》) 後周李氏,長安貴胄裡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值駕幸洛, 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時穀湧貴,丕自辟穀,唯乞食供母,母問食否,必曰:“已 齋。”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葬乎?”遂往霍山,拾白 骨聚一處,晝夜誦經,懺父殺業,日祝曰:“群骨之中,有動轉者,即父遺骸也。” 一心持誦,目不暫舍,數日間,有髑髏(dulou)從骨聚中躍出,搖曳良久。丕 擗(pi)踴抱持,齋歸見母。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後應招入京,名播朝野。 【按】孝有二,有世間孝,有出世間孝,師蓋兼而有之矣!若夫道紀荷親而講演,

P:143

法雲居喪而毀瘠,鑒宗醫父病而兩股皆刳(ku),智聚丁母憂而三年泣血, 如斯之類,罄竹難書。倘謂辭親出家,父母遂不必奉養,豈識孝名為戒 之義乎? 晝夜誦經,感動父骨 安 士 後周李氏,長安貴族後裔,唐的宗室,七歲出家,法名道丕。十九歲時, 全 皇上轉移洛陽,長安被戰火燒毀,丕避亂負母進入華山。當時糧食緊張,丕就 書 辟穀不食,只是出去討飯供養母親,母親問他吃了沒有,他一定說:“已經吃 · 了。”有一次母親對他說:“你的父親在霍山戰死,拋骨荒野,能收取回來嗎?” 文 李就前往霍山,檢起一堆白骨,晝夜誦經,懺悔父親前世的殺業,祈禱說:“這 昌 一堆骨頭中間,能夠自己動轉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骸。”一心念誦,目不轉睛, 帝 幾天後,有一些髑髏從骨堆中躍出,搖動了很久。丕就把它們分開,抱回去與 君 母親相見。當天晚上,母親夢見丈夫回來了,第二天早晨,遺骨果然回來了。 陰 後來,丕應招入京,名聲傳播四方。 騭 【按】孝分為兩種,即世間孝和出世間孝,道丕師兩者都兼有了!如果還要列 文 ( 舉道紀負擔母親講演佛法,法雲守喪毀壞了身體,鑒宗醫治父親的病挖 上 空了兩條大腿,智聚守母喪三年泣血,這樣的典型,真是罄竹難書。如 ) 果認為辭親出家,父母就不必奉養了,那麼他真正認識了出家的意義嗎? (以上各例詳見《高僧傳》) 酬恩護法(《金湯編》) 宋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累官參知政事,封許國公。方 公之微也,嘗寄跡僧寮,得安意書史。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 故,對以私恩未報。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賜紫袍以旌之。 所得恩奉悉與寺僧,以酬宿恩。公於晨興禮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三寶。”後從子夷簡封申國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後, 即叩禮廣慧禪師。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于天衣禪師亦如之。左丞好問, 于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禪師亦如之。世世貴顯奉佛,果如 公願。 【按】經言諸佛之恩,過於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謂佛之恩過之,何哉? 蓋父母之恩,止於一世;諸佛之恩,盡未來際;父母之恩,但養色身; 諸佛之恩,濟人慧命;又父母訓誨,不過導以名利,若或誤用,反能造業; 諸佛菩薩,能示以究竟法門,苟從其教,疾出輪回;父母若遇逆子,便 發嗔恨;諸佛菩薩,雖遇謗佛謗法之人,悲憫無已。不特此也,父母愛 其子,原望養生送死;至諸佛菩薩,毫無希望,雖度盡眾生,初無能度之想。 故世間第一負恩之事,無如謗佛。呂公不願此種來為子孫,識亦卓矣。 為報舊恩,真誠護法 宋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考取第一名進士,作官作到參知政事,封許國公。 在公聲名未顯之前,曾經寄身于僧人中間,能夠安心讀書作文。後來他作了官後, 十年時間中,郊外的祭祀和自己的俸祿都不要。皇上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 123私恩未報。再加追問,就把實情告訴了皇上。皇上說:“僧中有這樣的人嗎!” 就贈送紫袍予以表彰。呂公把皇上的恩賜都送給了寺僧,以回報過去的恩情。 呂公每天早晨禮佛,一定要祈禱說:“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來,只願 子孫世世代代以宰官身護持三寶。”後來他的兒子夷簡封為申國公,每遇到初一, 拜完家廟後,就去親近廣慧禪師。申公的兒子公著也被封為申國公,經常親近

P:144

天衣禪師。老二好問,經常親近圓照禪師。老二的兒子用中,經常親近佛照禪師。 世世代代顯貴奉佛,果然應了呂公之願。 【按】經上說諸佛之恩,勝過父母,父母之恩是非常深重的啊,為什麼說佛的 安 恩反而勝過呢?因為父母的恩情,只在一世;諸佛的恩情,沒有時間界限; 父母的恩情,只在撫養色身;諸佛的恩情,則是救人慧命;父母的訓誨, 只不過是為了追求名利,如果用錯了,就會造業;諸佛菩薩教導眾生徹 士 底解脫的法門,只要依從他們的教導,就會很快走出輪回;父母遇到逆子, 全 就生瞋恨;諸佛菩薩,即使遇到謗佛謗法的人,也仍舊悲憫無已。還不 書 止這些,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原來是希望養生送死;諸佛菩薩就沒有 一點希望,雖然度盡無量眾生,卻不作度生的想法。因此,世上最大的 忘恩負義的事情,就沒有能超過謗佛的了。呂公不願這種人來作後代, ·文 真是具有遠見卓識啊!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124

P:145

廣行三教 (發明)三教聖人,皆具救世之念,但門庭施設不同耳。儒用入世之事, 佛行出世之法,道則似乎出世,而實未嘗出世者也。孔顏雖聖,然欲藉以卻鬼 驅妖,則迂;佛道雖尊,然欲用以開科取士,則誕。此三教所以有不得不分之勢也。 安 廣泛地弘揚三教的道理 士 (發明)三教聖人,都有救世的理想,但所採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儒家專 全 講入世的事情,佛家專講出世的方法,但它的道理是表面上出世,而實際上並 書 沒有出世。孔子顏子雖然是聖人,但要他們趕鬼抓妖,就不切實際了;佛的道 · 法雖然最高,但要用它們開科取士,也不切實際了。這就是三教不得不分的道理。 人非一途可化,故聖教必分為三。譬如三大良醫,一精內科,一精外科, 一精幼科,術雖不同,而其去病則一也。若三人共習一業,所救必不能廣。故曰: 文 為善不同,同歸於治。 昌 帝 人不能只用一種方法教化,所以聖人教育就分為三種。好象三大良醫,一 個精通內科,一個精通外科,一個精通小兒科,醫術雖不同,但治病的目的都 是統一的。如果三個人都學一種醫術,所救的人就不能很多。所以說:為善的 方法不同,但都導歸世界走向安詳和平。 君 余閱貴州銅仁府志,知向來本名銅人,因其地有銅人山,故名,後改人為 陰 騭 仁,而地與山,俱更其舊。山在巨浸中,其下皆水,曾有一年大旱,見山下盡 空,但有三大銅人,頭頂此山,巋然直立,而三人恰是三教服式。竊思此山, 乃開闢時物尚無三教名色,而銅像又非人力所鑄,始知三教門庭,本天造地設, 合下當有,況帝君德位,超乎人類之上!豈不知孔顏大道,已如日月經天,而 文 必欲牽合釋道,以之訓飭士子乎!又考南閻浮提,名雖一洲,其中國土甚多, ( 每一國土,各有聖賢持世立教,如孔子、老子者不計其數,但各國姓名不同耳。 上 至於書法,亦有 64 種,今儒者所讀,不過舉業之書,此外所見,能有幾何? 所以三藏十二部之文,龍宮秘笈之語,不唯不見,見之反加排斥。以為苟不如此, 便不似儒道。不特宣之於口,並著之於書。無不曲肆詆毀,一片意必固我之私, ) 習同黨同伐異之套。至考其旦晝所為,幽獨所念,無非爭名逐利,欺世害人。 甚至夤緣奔走,賭博樗(chu)蒲,無所不至。凡吾儒正心誠意之學,濟世安民 之道,全然不講。但損儒門之望,何增學術之光!帝君示以廣行三教,可作午 夜之鐘矣。 我翻閱了貴州銅仁府志,知道銅仁本名為銅人,因為這個地方有銅人,所 以就取了這個名字。後改為銅仁,而地和山也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山浸在大水中, 不知有多深,曾經有一年大旱,水都幹了,就看見山下全部空了,露出了三個 銅人,頭頂大山,巋然直立。因為三個人恰好穿著三教的服裝,就使我想起一 個問題,天地開闢之時,還沒有三教的名字,而這些銅像又不是人力所能鑄造的, 於是我就悟出了三教門庭,本來就是天造地設,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永恆 不變的真理。帝君的德位遠遠超過我們人類,他提出廣行三教,我們還用什麼 125懷疑呢?有人要問,孔顏大道已是日月中天,難道還一定要融合佛道,才能教 育讀書人嗎?我查考南閻浮提,雖然都是一洲,但其中國土很多。每個國家各 有聖賢出世立教,象孔子、老子這樣的聖人,不計其數,只不過各國的姓名不 同罷了。至於各國的書籍文字也有 64 種,今天的儒生所讀的書,只不過是一些 科舉的書,此外的知識還有多少呢?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文,龍宮秘典的語言, 從來沒有見過,一旦見到就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排斥。以為不象他想的,就不符

P:146

合儒道。不僅在口裡反對,而且還著書立說。橫加歪曲,大肆譭謗,固執己見, 自私無理,這種惡習無異於黨同伐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去調查他們平時 所為,私自所想,無非是爭名奪利,欺世害人。甚至於攀緣巴結,賭博遊樂, 安 為非作歹,無所不為。對儒家正心誠意、濟世安民之道,全然不顧。只是損壞 儒門的名望,怎能替學子增光!帝君指示廣泛的推行三教,可以作為我們長夜 醒世的鐘聲啊! 士 人能學孔子,釋迦必喜;人能學釋迦,孔子亦必喜。若必欲從我教而善,, 全 則悅,不從吾教而善,即不悅,則是奴投主,兵投將之法而已,豈三教聖人乎! 書 人能學孔子,釋迦一定高興;人能學釋迦,孔子也一定高興。如果一定要 隨從自己的教派才高興,不隨從自己的教派就不高興,那只是奴隸投靠主,士 兵投靠將的做法罷了,豈能是三教聖人的意思呢! · 廣行二字,以心言,不以跡言。人能修仁慕義,即是行儒道,不必青衿墨綬, 文 而後為士也。人能見性明心,即是行佛道,不必圓頂方袍,而後為僧也。 昌 廣行這兩個字,是從內心來講,不從外表來說。人們能夠修仁向義,就是 行儒道,不一定要青衫黑帶,才算是儒士啊!人們能夠明心見性,就是行佛道, 不一定要圓頂方袍,才算是僧人啊! 帝 拘儒聞廣字,必嫌學問之雜,不知雜亦有辨。如天理而雜以人欲,王道而 君 雜以霸術,米粟而雜以糠秕,此決不可雜者也。至於三教所言,皆有益身心之 陰 務。太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滄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奈何亦患其雜 耶!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財有寶,有僕婢田園,可謂雜極矣,然苟不如此, 其家必不能富。若論腹中所食,則為飯為糜,為羹為炙,為醯醢 (xihai) 鹽梅, 騭 亦可謂雜極矣,然苟不如此,其人必不能肥。何獨於三教而疑之? 文 迂儒一聽到這個“廣”字,就一定會嫌學問太雜,他不知雜也有分別啊! ( 例如,天理雜有人欲,王道雜有霸術,米粟雜有秕糠,這一定是不行的。至於 三教所說的道理,都有益於身心。太山不嫌小土,才能成其大;滄海不擇細流, 才能匯其深。怎麼能夠說它雜呢!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財有寶,有奴婢田 上 園,可以說很雜了,但不這樣,家裡就一定不能富裕。再如肚子裡所吃的東西, ) 有飯有粥,有湯有菜,有醬有醋,有油有鹽,可以說是雜亂極了,但不這樣, 人就不能胖。為什麼獨獨對廣行三教,就懷疑呢? 126

P:147

論廣行之益助揚王化 國家所恃以為治者,不過賞罰二端。明刑弼教,儒術之所以當廣行也。然 賞罰所能及者,不過千百中之一耳。若欲究其幽獨之所為,念慮之所動,則雖 安 家設一孔子,戶置一皋陶,而有所不能。故世人畏王法,恒不如畏天譴。蓋王 士 法可逃,而天譴不可逃也。能廣行釋道二教,使因果之說,昌明於世,則世人 全 方寸之間,自然有所畏憚。比之孔子作春秋,其功不在下矣! 書 【按】劉宋文帝,謂何尚之曰:“范泰、謝靈運,嘗言六經本在濟俗,若求性 · 文 理真要,則必以佛理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則坐致太平矣!”尚 昌 之曰:“渡江以來,王導、周顗 (yi)、庾亮、謝安、戴逵、許珣 (xun)、 帝 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歸依。夫百家之鄉,一人持五戒, 君 則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則十人行善。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 陰 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人息于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後儒 騭 以佛為諱,徒欲藉君子小人四字,以佐賞罰之所不及,吾見其術之疏矣! 文 ( 廣行三教,國家太平 上 ) 國家太平所依靠的辦法,不過賞罰二字。使賞罰嚴明,並輔助教化,就必 須大力推行儒學。但賞罰所能涉及的範圍,只不過千百分之一罷了。如果要追 究私下裡所做,念頭裡所想,那麼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戶戶立一位皋陶,也 做不到啊!所以世人怕國法,不如怕天罰。因為國法可以逃避,而天罰不能逃避。 於是大力推行佛道二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那麼世人方寸之間,就不 敢輕舉妄動了。比孔子作春秋的功勞,有過之而無不及。 【按】劉宋文帝對何尚之說:“范泰、謝靈運曾經說,六經本來是為了救濟世 俗的人,如果要尋找本性真諦,就必須用佛理作指南,全國都受佛化, 我就能輕而易舉取得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說:“渡江以來,王導、周 顗、庾亮、謝安、戴逵、許珣、王蒙、郗超、王坦之、我的高祖兄弟, 沒有不歸依三寶的。如果百家的鄉,有一人持五戒,就會有一人行善, 十人持五戒,就會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會去一惡,去一惡就能停一刑, 一刑停於家,則萬刑停于國,這就是陛下所說輕而易舉的取得天下太平 啊!”那些自立宗派的後儒忌諱談佛,只靠君子小人四個字,來輔佐賞 罰所做不到的事,那怎麼行呢! 培植真儒 吾輩有志學孔孟,當學其大本領處。如學無常師,吾道一貫,無意必固我, 是孔子之大本領也;發明克復忠恕之理,是顏曾之大本領也。仲尼之學,專務 治己,故曰:默而識之,夫我不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垂訓不一。孟子之時, 雖有楊墨,孟子辭而辟之,是猶揖讓之變為徵誅,非可人人效顰也。無如後人 于仲尼躬行之道,畏難苟安,一聞能距楊墨,即是聖人之徒,便踴躍鼓掌。舍 難趨易,反恨當今之世無楊墨可辟,構求稍可牽合者,即以楊墨例之,於是移 其說於釋道。但從事於講學,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則何如存聖賢大公之心!但 127盡其在我,無事黨同伐異之為得也。 【按】佛之五戒,仿佛儒之五常,但當交相贊,不當交相毀。世俗不察,聞慈 悲之說,出於佛氏,必反乎其說,而吾儒之仁,於斯而喪。聞盜淫之戒, 出於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義,於是而亡。聞妄言之禁,出於佛 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於此而滅。豈非欲衛道,而反害道耶! 昔有學者,以佛教之害,問象山先生,先生曰:“試問害在何處?”今

P:148

安 之害道者正在此種閑言語。 士 我們要學孔孟,應當學他們的大本領。例如,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我的 全 道有一根線貫穿,就是不憑空妄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書 這些都是孔子的大本領;發揮克制私欲恢復忠恕的道理,是顏子和曾子的大本 · 領。孔子的學問,主旨在約束自己,所以說:默默的認識自己,時刻不停的反 文 省自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孟子的時候,出現了 昌 楊墨的學說,孟子發表言論批評它們,開始是禮讓,後來才開展論戰,這不是 帝 人人都能夠效仿的。可歎後人對孔子注重親身實踐的教誡,畏難馬虎,而一聽 君 到有人能批楊墨,就認為是聖人的弟子,就踴躍鼓掌。這些人舍難就易,反恨 陰 今天的世界,沒有楊墨為對手,所以只要稍微能牽強附會搭上邊,就作為楊墨 騭 來對待,並且把這些說法加罪於佛道。只管到外面講學演說,對自己的修養就 文 疏忽了,這樣怎麼能夠保持聖賢大公無私的道心!只管要順自己的心意,與黨 ( 同伐異之徒又有什麼區別呢! 上 【按】佛教五戒,類似儒家五常,只能互相稱讚,不能互相譭謗。世俗之人, ) 128 不知內情,一聽慈悲的說法出於佛教,就一定要反對這種說法,而儒家 的仁就在這時喪失了。一聽盜淫的戒律出於佛教,就一定要反對這種戒 律,而儒家的義就在這時喪失了。一聽妄言的警戒出於佛教,就一定要 反對這種警戒,而儒家的忠信就在這時喪失了。這樣難道不是想衛道反 而在害道嗎!從前有個學者,問象山先生佛教的害處,先生說:“請問 害在什麼地方?”今天那些害道的人,他們的要害正在喜歡多說這些閑 言。 潛消禍亂 茫茫宇宙,不無出類拔萃之英雄。用之於正,則為良勃平何;用之於邪, 則為莽卓懿操。自製科一設,使彼垂髫 (tiao) 之時,即從事於翰墨,年復一年, 不覺鬢斑齒落,而其中奸雄之喪氣,豪猾滑之灰心者,多矣!又有一種才智傑出, 功名不足動其心者,則以叢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鐘,東參西訪,等富貴於浮雲, 視死生如夢幻,以跋扈跳樑之才,為念佛參禪之用,而潛消夫禍亂之源者,又 不知幾千萬萬矣,豈曰區區小補乎! 【按】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何懼乎?懼身後之惡名也。然此猶盛世之 事也,若後世之亂賊,並不畏此虛名矣。豈惟亂賊即號為識字者,亦毫 不知有春秋矣。惟示以人命無常,死後受報,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 餓鬼。乃知用盡奸心詭計,付之一空。他生萬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 虎鬥龍爭,圖王創霸之謀,不覺冰消瓦解。嗟乎!自有佛法以來,不知 令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巨慝 (te) 豪強落膽。使民日遷善而不知誰之 為者,余於如來之大教見之矣! 追求真理,剷除禍根 茫茫宇宙,哪里沒有出類拔萃的英雄!走在正路上,就是張良、周勃、陳 平、蕭何;走在邪路上,就是王莽、董卓、司馬懿、曹操。自從科舉設立,使 人從小就從事於翰墨,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就兩鬢斑白,牙齒脫落,其中奸雄 喪氣,豪猾灰心,不知有多少啊!另外有一種人,才智傑出,功名不能動他的 心,叢林才能安他的身,晨鐘暮鼓,東參西訪,等富貴於浮雲,視生死如夢幻, 以出類拔萃的才能,作為念佛參禪來用,潛移墨化,漸漸就消除了禍亂的根源, 這些人也不知有多少千萬億啊!難道是一個小數目嗎! 【按】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就恐懼。為什麼呢?因為害怕死後留下惡名。但

P:149

這是盛世時候的事,後世的亂賊並不害怕這個虛名。難道亂賊就是讀書 人嗎!有些連春秋是什麼書都不知道。只有指示他們佛理,才能覺悟。 告訴他們生命很短促,死後就會受因果報應。不忠不孝的人,就會變畜生、 餓鬼。這樣就知道用盡陰謀詭計,最後還是什麼也沒有得到。不但沒有 得到什麼,而且所造罪業將帶到下世,第二世受盡萬苦千愁,都是自作 安 自受。回想在世時,虎鬥龍爭,圖王創霸,不知不覺冰消瓦解。佛教真 士 偉大啊!自從有佛法以來,不知叫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大盜豪強落 全 膽!使人們改惡從善,誰的功勞最大呢?從如來的聖教就可見端倪。 書 下附徵事(一則) · 文 毀教現果(出魏書) 昌 帝 北魏司徒,崔浩,博聞強記,才智過人,太武帝甚寵任之而獨不信佛,勸 君 帝毀教滅僧。見妻郭氏誦經,怒而焚之。崔頤、崔模,其弟也,深信三寶,見 陰 佛像,雖糞壤中必拜。浩笑而斥之。後浩以國書事,觸怒太武,囚之檻車,送 騭 于城南,拷掠極其慘酷,更使衛士數十人,深溺其上,哀聲嗷嗷,聞于道路。 文 自古宰執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氏之族,無少長,皆棄市。唯模與頤,以志向不合, ( 獨得免焉。 上 【按】太武滅法之後,有沙門曇始者振錫詣闕,帝遣斬之,無傷,帝怒,抽佩 ) 刀自斬之,亦不傷,投之虎檻,虎皆怖伏,乃複以天師寇謙之,至其所, 虎遂咆哮欲噬。帝始驚悟,延之殿上,再拜悔罪,許以複教。(見《北史》) 嗟乎!三教聖人,無非欲化人為善耳,豈願各立門庭,絜 (xie) 長較短哉! 秦始皇惑李斯之計,焚書坑儒,卒之身死沙丘,李斯赤族。漢之桓靈, 唐之昭宣,惑于宦官嬖幸,盡誅天下名士,而助者殺身,主者亡國。(俱 見《資治通鑒》)魏太武帝,惑于崔浩,毀寺焚經,不四三年,崔浩赤族, 魏太武父子,皆不得死。(出《魏書》)周武帝,惑于衛元嵩,而滅法 不四五年,元嵩貶死,武帝忽遇惡疾,遍體糜爛,年三十六而崩,末路 醜惡,所不忍言(出《周書》)唐武宗,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天下佛寺, 不一年,歸真被誅,德裕竄死,武宗三十二而夭,身無繼嗣。(出《唐書》) 五季之君,莫賢于周世宗,然不知佛法,遂至毀像鑄錢,故不六年,社 稷殞滅。(出通鑒)究竟秦廢儒後,未及三十年,而儒教復興。漢唐禁 錮後,未及數年,而士林漸盛。魏廢教後,七年而即複。周廢教後,六 年而即複。唐廢教後,不一年而即複。豈非仰口唾天,反汙其面乎!李斯、 崔浩最為滅儒滅釋之首,故其受現報尤為慘酷。宋徽宗,雖改天下寺院 為道觀,然未至滅法,故身雖被辱,而國祚 (zuo) 複延。此皆前事之彰 灼可考者!伏願普天之下,皆仰體廣行三教之意。儒者為儒,釋者為釋, 道者為道,戮力同心,共襄治化,彼此無相詆毀,是則天下生靈之厚幸已! 毀壞聖教,現世慘報 北魏司徒崔浩,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才智過人,太武帝非常寵信他,但 他就是不信佛,勸武帝毀教滅僧。看見自己的妻子誦經,就大怒,並把經書燒毀。 129崔頤、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誠信仰三寶,即使看見在糞土中的佛像,也一定禮拜。 浩譏笑他們並斥責他們。後來因為國書事件,浩觸怒了太武帝,被關押到囚車裡, 送到城南,嚴刑拷打,極其殘酷,派衛士幾十人,把屎尿潑在他身上,哀叫不斷, 聲聞曠野。自古以來被處極刑的人,沒有象浩這樣淒慘。崔氏一族人都因他而 牽累,拋屍於街市。只有模和頤因為與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免禍。 【按】太武帝滅法以後,有位僧人曇振錫上殿,帝命人殺他,不能傷害。帝大

P:150

安 怒,抽出佩刀,親自來砍,也不能傷害。把他投進虎牢,虎都恐懼畏縮。 士 再派天師寇謙之去虎牢,虎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帝這時才有醒悟, 全 恭請僧人來殿,再三禮拜,懺悔罪障,答應恢復聖教。唉!三教聖人無 書 非是想要引人為善,哪裏願意後人各立門戶,比長論短呢!秦始皇被李 · 斯所迷惑,錯聽了他的計,焚書坑儒,最後身死野外,李斯被殺全族。 文 漢朝的桓靈,唐朝的昭宣,被宦官寵妾所迷惑,寵信他們,殺盡天下名 昌 士,最後輔臣被殺身,皇帝就亡了國。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毀寺焚 帝 經,沒有三四年,崔浩就被殺全族,魏太武父子都不得好死。周武帝被 君 衛元嵩所迷惑,但滅法沒有四五年,衛就被貶而死,武帝忽然得了惡病, 陰 全身糜爛,三十六歲就死了,後世墮落惡道,所受痛苦就說不盡了。唐 騭 武寵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壞全國的佛寺,不到一年,趙就被殺,李就 文 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三歲就夭折了,後世沒有太子。五代的君主,才能 ( 沒有能超過周世宗的,但周世宗不知佛法,就導致毀壞佛像,鑄造錢幣, 上 所以不到一年就喪失了江山。再來看一看:秦廢儒後,不到三十年,儒 ) 教就復興。漢唐中間廢教,沒有幾年,聖教就又興旺起來了。魏廢教後 130 七年就恢復了,周廢教後六年就恢復了,唐廢教後不一年就恢復了。那 些廢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面嗎!李斯、崔浩是 滅儒滅佛的首犯,所以他們現世受報也最慘酷。宋徽宗雖然改天下寺院 為道觀,但還沒有滅法,所以他雖然身被污辱,但帝位還得以延續。這 些史跡清清楚楚,有據可查。但願普天下的人都廣泛的盡力奉行三教的 精神!儒者認真履行儒教,釋者認真履行釋教,道者認真履行道教,同 心協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詆毀,大家都能和平共處,那真是天 下人民的幸福啊! 問:僧徒不耕不蠶,安受供養?但能耗費衣食耳,何所利益乎? 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豈獨僧人?向使此輩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 能保衣食之必出於耕乎?況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僕,所費更倍於 本人,豈若僧徒之一瓢一缽,到處家風乎?夫貂騷狐鼠,貴重之冠也;錦繡龍文, 貴重之衣也;山珍海錯,貴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諒皆不耕而食者也!試問, 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為愛妾之梳妝,不惜珠圍翠繞;為梨園之服 用,動需玉帶金冠。或開賭博之場,而連宵徹夜;或結淫朋之黨,而酌酒烹鮮。 此種游手遊食之輩,不勝車載斗量,奈何不此之務去,而獨歸咎于僧人乎?豈 庸惡陋劣之徒,當任其錦衣玉食,而見性明心之士,反不許其疏水簞瓢乎?多 見其黨同伐異,方寸不平矣! 問:僧人不耕不織,怎麼能受供養?他們只能耗費衣食罷了,對人還有什 麼利益呢? 答: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難道只有僧人?假使這些人不出家,他 們就不吃不穿了嗎?就能保證他們的衣食一定出自他們自己耕織嗎?何況在俗 的人,一身之外,還有妻子、兒女、僕人,所花費的數倍於本人,難道能象僧 人那樣一瓢一缽,四海為家嗎?哪些頭戴貂狐之皮,身穿錦繡龍紋,口吃山珍 海味的人,是不是不勞而獲呢?這些人是僧人,還是俗人?那些俗家人,為了 愛妾的打扮,不惜花費大量珍珠美玉;為了到歌舞遊戲場尋歡作樂,動輒使用 玉帶金冠;甚至沉迷於賭博場裡,通宵達旦都不休息;或者交結一些狐群狗黨, 大吃大喝。這種遊手好閒之徒,車載斗量也計算不清。為什麼不去減少這些社 會的渣滓,反而說僧人不勞而獲呢?難道這些醜惡卑劣之人,就應該錦衣玉食

P:151

嗎?而那些明心見性之士,反而不容許他們粗衣淡飯嗎?持這種想法的人,足 安 見他們黨同伐異,氣量太小了! 士 全 問: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 書 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貧且盜乎? · 文 答:食粟者少,則粟不售而傷農;用器者少,則器不售而傷工。是農之所利, 昌 正賴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賴用器者之多也。且試問,食粟用器之人,徒 帝 手需索乎?抑出錢貿易乎?若徒手需索,則食粟用器者,誠患其多矣!若出錢 君 貿易,亦患其多,則富商大賈,日售千金之貨者,其父母妻子,從門隙中窺見, 陰 皆當啼哭。此乃迂儒不知世務之談,何足掛齒! 騭 文 問:古時候的百姓只有幾類,今天的百姓就有多類了。生產糧食的還是農 ( 民一家,但吃糧食的就分為多家了;生產器具的還是工人一家,但使用器具的 上 就有多家了。這樣下去,怎麼不會貧困而出現盜賊呢? ) 答:吃糧的少,就會賣不出糧食而傷農;使用的少,就會賣不出用具而傷工。 農民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吃糧的多;工人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使用的多。 試問,吃糧使用的人,是白手來拿呢,還是出錢來買呢?如果是白手來拿,那 麼吃糧使用的人,就確實怕他們太多了;如果是出錢來買,那就只怕他們太少了。 一個富商大老闆,每天只賣出千金的貨物,如果他的父母妻子從門縫中看見了, 就會傷心痛哭。以上的問題,是不知世務的迂儒之見,不足掛齒。 131

P:152

安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士 (發明)危急二字,所該甚廣,與前救人之難二句同意。但前系帝君自言, 全 此則帝君勸世也。“如”字有兩義,一則直指所救濟之事,一則極形欲救濟之心。 書 · 救濟危急,象救幹在岸上的魚,象救關在籮裡 文 的鳥 昌 帝 (發明)危急這兩個字,所包含的意思很廣,與前面“救人之難”二句意 君 義相同。但前面是帝君自述經歷,這裡是帝君勸告世人。“如”字有兩個意思, 陰 一是直接指所救濟的事,二是盡心盡力救濟的心。 騭 下附徵事(四則) 文 ( 免難濟厄(《法苑珠林》) 上 ) 晉太原中,京兆有張崇者,素奉佛法。苻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余家,將 132 南走歸晉,為鎮戍所獲,欲盡殺男子,而虜其女人。時崇亦已被縛,械其手足, 埋下體於土中,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崇自分必死,惟至心念觀世音菩 薩,夜半械忽自破,身從土中湧出。遂乘夜逃遁,然腳已痛甚,乃複稱大士名, 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願言:“吾欲過江東,訴此怨于晉帝,盡救今日 被虜婦人,若得如願,此石當分為二!”祝已,投石于地,石果裂開。崇至京 師白其事,帝悉加撫循,已略買者,皆贖歸焉。 【按】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崇既心乎大士之心,宜其禱之而 輒應也! 身陷危難,心想他人 晉太原中,京城有位叫做張崇的,平素信奉佛法。苻堅已敗,長安百姓千 多家,將南逃歸晉,被一守軍俘獲,想要殺盡男子,擄走女人。這時,崇已被 捆綁,手腳動彈不得,下身都埋入土中,等到第二天,就要被騎馬射殺,作為 那些軍士的娛樂。崇想到就要死了,只有念觀音菩薩恐怕還能救,就虔誠的念 觀音聖號。半夜的時候,身上所綁忽然自解,身體從土中湧出。崇想馬上逃跑, 但他的腳非常疼痛,就又念觀音聖號,誠心禮拜,拿起一塊石頭,祈禱說:“我 想要到江東去,把這個冤情報告晉帝,全部救出今天被擄的女人,如果我的願 望能夠實現,那麼這塊石頭就要一分為二!”祈禱完畢,就把石頭丟到地上, 石頭果然裂開。崇到京城,向晉帝報告了事情。晉帝把他們救出來,並加以安撫, 已經賣出的,都贖回了。 【按】自己還沒有得度,就想先度別人,這是菩薩發心。崇既然心已與觀音大 士相應,他祈禱得到感應也就理所當然了。 遙救堂崩(《唐高僧傳》) 周京師大追遠寺,沙門僧實,俗姓程,咸陽人也,素有道德。一日正午, 忽登樓鳴鐘甚急,命眾僧各備香火。香至,眾問故,實曰:“此刻江南某寺, 有講堂欲崩,將壓死千人,可各齊心念觀世音菩薩,以救之。”由是經聲佛號, 響徹禪林。後數日,江南報至,云是日午刻,揚州講堂內說法,聽者盈千,忽 聞西北異種香煙及梵音經唄,從講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眾皆駭異,尋聲走 出,聽其所之,人方走盡,堂已崩摧,無一傷者。梁主聞之,三度詔請,不至, 以保定 3 年 7 月 18 日示寂,哀動朝野。 【按】一念之誠,,能使香煙梵唄,瞬息達於千里之遠,可以悟一切惟心之說矣!

P:153

安在修福薦亡者,不可瞬息通於冥府;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通於西方 乎! 周京城大追遠寺有位高僧名僧實,俗家姓程,咸陽人,平時精進修行,有 道有德。有一天正午,他忽然登樓撞鐘,鐘聲非常急促,叫大家趕快準備香火。 安 拿來香火,大家驚問是什麼緣故,僧實說:“這個時候,江南一個寺廟的講堂 士 就要倒塌了,會壓死正在聽講的千多人,現在大家應該齊心協力念觀世音菩薩 全 聖號,祈禱救濟。”因此,經聲佛號,響徹天空。幾天後,江南有人來報導說: 那天中午,揚州一個講堂說法,聽眾有一千多人,忽然發現西北傳來奇異的香 味和經聲佛號,從講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大家都感到驚異,跟著音聲走出 帝書 去,尋找音聲的去向。講堂裡的人剛一走盡,房屋就突然倒塌,沒有一個受傷。 君· 皇上聽到了這件事,三次下詔恭請,他都不去。在保定3年7月18日圓寂, 陰文 哀聲震動上下。 昌 【按】一念的誠心,就能使香煙佛號在一瞬間到達千里之外,從這裡就可以悟 出一切惟心的道理了!由此推之,為死者修福積德,怎麼不能在一瞬間 與陰間相通呢!念佛求生西方,怎麼不能在一瞬間到達西方呢! 補充:意念力與心物辯證法 意念力即是將思想集中到一點的定力,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禪定力。 騭 文 意念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實踐之中,我們要辦成一件事,都因定力而成, ( 如果不能集中思想,就絕對做不好工作,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當我們觀 看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看到了運動員爭奪冠軍的認真精神,這就是定力 一時的表現。乒乓球冠軍鄧亞萍說:“我和外國選手打球時,就只有一 個念頭,打敗對方!”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雖然沒有提到禪定這個概 上 念,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其益。現在有些氣功師表現意念搬物等功夫, ) 也是定力的表現。從佛法來看,都只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 佛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也就是說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 都是意念力的結果,都是心識造成的。因意念不同而造成不同生命層次 的世界,穢念生穢土,淨念生淨土。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他發願要造 成西方淨土,故西方淨土也因意念力而成。據一科技雜誌報導,人類用 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顆純金的星球。這不正是《阿彌陀經》所說“黃 金鋪地”嗎?因意念力大小強弱不同,生命層次也不同,故佛教有三界 二十八天的說法。不同層次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時空境界。到最高層次 的非想非非想天,早已無色身(物質身)的束縛,其禪定力也幾乎達到 隨心所欲的程度。至於佛菩薩則已離開三界,化身千百億隨緣普度三界 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感應的道理。不要以為看不見,就否定這些事 實的存在。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時空效應公式告訴我們,當物質超過光速 之後,就進入隱形世界。因此,人類肉眼看不見的事物很多,因為看不見, 就否定其存在,是不明智的。 意念力造成了不同層次的生命境界,人類處於低層次的欲界天。這 是因為人類在潛意識中執著一個“我”,分別萬物,就把個體從宇宙整 133體中分離出來,有了眼耳鼻舌身,出現色聲香味觸法,形成了身心。實 際上這身體是假的,由物質組成,把這個身體進行分解,哪里還有一個 真實的“我”存在?如果這個身體是“我”,那麼科學可以合成物質, 為什麼不能合成生命?因為生命由心識所現,即使是最低級的生命,不 管他的結構多麼簡單,也是如此。當心識寄託于父精母血中時,生命也

P:154

安 就誕生了。雖然這個身體是假的,但世人誤認為真,為滿足色身利益, 士 追逐色聲香味觸法,由身口意造十惡等罪,所以死後就墮落到畜生、餓鬼、 全 地獄中去。“我”造作的罪業,都是意識中錯誤的念頭所成,如果能夠 書 修心養性,積德行善,就會消除那些錯誤的念頭,上升為天人,最後成 · 為聖人。所謂聖人就是連善的念頭都消除了,走向了無相的境界,菩薩 文 無始無終的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力正由此而成。祖師說不思善,不思惡, 昌 那正是我們本來面目。 帝 君 懂得了意念可以造成不同層次的生命境界,那麼因果輪回的道理也 陰 就很明白了。由心識組合四大而形成的身體叫做正報,正報所依賴的外 騭 界事物叫做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要得到依正莊嚴的果報,就必須無 文 限的擴大自己的心境,發心普度一切眾生,不再出現人我之間的對立。 (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斬斷惡因,就走上了覺悟解脫之路。只要努力精進,, 上 發大菩提心,就一定會迅速的消除一切惡業,走向生命的圓滿。 ) 134 免官救吏(《宋史》) 宋紹興中,廬陵周必大,監臨安和劑局,失火延燒民房,典守吏當論死, 周問吏:“假令火是官失,應得何罪?”曰:“不過革職耳。”必大遂自誣服, 罷官,吏得免死。必大歸,謁婦翁,翁以其失官也,慍之。時值大雪,童子掃于庭, 忽憶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後必大中博學宏辭科,曆官至宰相, 封益國公。 【按】自己之罪,世俗猶將嫁賣於人,況以他人之罪!而反肯引諸己,且以之 失官乎!宰相之度,誠未可測也! 為救他人,引火焚身 宋紹興中,廬陵周必大,為臨安和劑局監官,有一天,突然失火,並延燒 了附近的民房,按法規,負責管理的人應當定死罪。周問管理的人:“假使是 官家失火,應當定什麼罪?”他回答說:“只不過撤銷職務罷了。”周就假報 官家失火,被撤銷了職務,那個人就免了死罪。周回家後,與妻子父親相會, 父親因為他失了官,非常生氣。當時,正遇上大雪,家童在院子裡掃雪,忽然 想起昨夜夢見掃雪迎宰相,因此就很好的對待他。以後周考中博學宏辭科,作 官作到宰相,封為益國公。 【按】自己犯了罪,世上的人還想嫁禍於人,何況別人的罪呢!周公反而引火 焚身,並且以撤職為代價,他這位宰相的度量,真是深不可測啊! 贖罪得子(《懿行錄》) 明廣平張繡,家貧無子,置一空壇,積錢十年,而壇始滿。有鄰人生三子, 犯徙,擬賣其妻。繡懼妻去而三子失所也,遂傾所積錢,贖之。猶不足,夫人 複以一簪湊其數。是夕夢神抱一佳兒送之,遂生子國彥,官刑部尚書。孫我續 我繩,俱官藩臬。 【按】愛人之子,遂自得貴子;然則害人之子者,可知矣! 為救他人,傾囊所有 明朝廣平張繡,家貧無子,家裡放了一個空壇,把節餘下來的錢,存入罎子, 十年省吃儉用,罎子才滿起來。他的鄰居生了三個兒子,家主犯罪要被流放, 打算賣掉妻子。繡擔心女人一走,三個孩子就會失去依靠,無家可歸,於是把 自己辛辛苦苦積存下來的錢全部拿出來,去贖回那個女人。但還不足,他的夫 人就取下一根簪子湊齊數目。這天晚上,他們夢見一位神抱著一個長得很好的

P:155

孩子送給他們,就生下了兒子,取名叫國彥。這個兒子後來當了大官,一直升 安 到刑部尚書。孫子我續、我繩,都官至藩臬。 士 【按】愛護別人的孩子,自己就得貴子;如果損害別人的孩子,那他的後果就 全 書 可想而知了!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135

P:156

安 矜孤恤寡 士 (發明)孤則無父,寡則喪夫,皆孱弱可欺者。此不矜不恤,正所謂無惻 全 隱之心者也,尚可為人乎!吾力所不能及者,但當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 書 務當盡矜恤之實。矜恤不必定費錢財,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 · 不可,甚至為其排難解紛,申冤雪旺,皆矜恤也。 文 昌 憐憫關心孤兒寡婦 帝 君 (發明)孤兒喪失了父親,寡婦喪失了丈夫,都是軟弱可欺,無依無靠的 陰 人。對這種人都不去憐憫關心,那還算是人嗎!我的力量不能做到的,就要在 騭 心中存有憐憫關懷的念頭;我的力量能夠辦到的,就要盡心盡力去辦。憐憫關 文 心不一定就是花費錢財,例如他不知道就使他知道,他沒有能力就使他有能力, ( 他不能做的就告誡他不要做,甚至為他排難解紛,伸冤雪旺,這些都是憐憫關 上 心啊! ) 下附徵事(三則) 136 矜恤交至《言行錄》 宋範文正公,知越州,有孫居中者,卒於官,子幼家貧,難以歸里。公以俸錢, 為其具舟,且遣吏送之歸,並作詩一絕,授之吏曰:“過關津,但以吾詩示之。” 詩云:“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 由是全家得以達里。 【按】孤寡之人,往往受欺,扶弱鋤強,全賴仁者。 同情孤寡,解囊相助 宋朝範文正公,在越州作知府,有個叫孫居中的,死於為官期間,孩子很 小,家裡貧困,家屬難以回鄉。範公就拿出自己的工資,替他們準備船隻,派 遣下屬送他們回去。臨走前,又作七絕詩一首,說:“路過關卡盤查,就把我 的詩拿出來。”詩文是:“十口相依走河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口不用問姓名, 這是孤兒寡婦船。”因此,全家順利回到家鄉。 【按】孤兒寡母,常常受欺,扶弱除惡,全靠仁者。 為主存孤《懿行錄》 明李崧者,龔氏乳媼之夫也,媼死,所乳兒錫爵,五歲而孤,家奴欲殺之 而有其產,崧夜負而逃,及城門,門閉,崧跪而號,掌門者憐而出之,走雪中 五日夜,依兒外家沈氏,沈見其撫兒有恩,深感之,故其僮僕,皆得奴使,時 殘杯冷羹不得與,然卒不願,兒後成進士,念崧不置,而崧短衣力作,如窮時, 錫爵命子孫世世祀之,弗替。 【按】欲報崧恩,當修福事薦之,方得沾惠。如徒曰祭之而已,則其得享與否, 未可必也。無如世俗所知,不過如此。譬如兒童,當忿怒時,極其分量, 不過啼哭而止,一哭之外,豈複有他長哉? 不顧一切,救護孤兒 明朝李崧是龔氏奶媽的丈夫,奶媽死後,所哺乳的小孩錫爵,五歲就成了 孤兒。家中一個僕人想要殺害孤兒,霸佔他的家產,崧發現了這個陰謀,就連 夜背著錫爵逃跑。走到城門,大門還沒有開,崧跪下來哭號哀求,看門的憐憫他, 就把他放出去了。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兒的外婆沈氏家,安居下 來。沈氏看見崧帶養外孫有恩,非常感動,命家中奴僕都聽他使喚,剩菜殘湯 不能給與,但崧依然故我,盡職盡責,做一些粗笨活。錫爵後來考上了進士,

P:157

想念李崧,要他去官府,而崧卻不去,仍舊在老家勞動,短衣短衫,跟過去一樣。 安 崧去世後,錫爵教育子孫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紀念,不能改變。 士 【按】要報李崧的大恩,應當廣修福德,回向亡靈,崧才能真正受惠。如果僅 全 書 僅是祭祀罷了,那麼他能否享受,還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夠做到的,就 · 是這樣罷了。譬如兒童在憤怒的時候,所表達的方式不過就是啼哭而已, 文 除了哭以外,還有什麼長處嗎? 昌 帝 逼孀現報《匯纂功過格》 君 陰 崇禎末,吳江民張士柏,妻陳氏,少寡而艾。士柏兄士松,謀鬻于里豪徐 騭 洪為妾。度其志不可奪,乃設計擄入舟中。陳號慟,凜不可犯。陳之父俊訟于縣, 文 縣令章日炌 (kai),寢閣不行,再訟之直指振飛。徐洪又賄某宦,飾詞以進,反 ( 坐陳以罵夫律。系之獄中,陳飲泣,絕粒者三日,適司李至,聞其冤,率之見直指, 上 泣訴而即自刎,路公隨下堂揖之,許以雪冤,目乃瞑。即日拜疏上聞,士崧、 ) 徐洪立斃杖下,諸凶輕重抵罪,縣令貶斥,至郡辭任,滿船鬼聲,次日遂死。 某宦受賄囑託者,猝病喑瘂,終身不能言 【按】此事有記傳挽歌,皆歎其報償之速。。 明朝崇禎末年,吳江人張士柏的妻子陳氏長得漂亮,年輕守寡。張士柏之 兄張士松,密謀賣與土豪徐洪為妾。他考慮到陳氏守節之志不會變,就設下暗計, 把陳氏搶到船上,陳嚎啕痛哭,凜不可犯,守節自殺。陳的父親陳俊向縣府告狀, 縣令章日炌,不予理睬。又向直指路振飛去告狀,但徐洪賄賂了某個官員,掩 飾其詞,反告一狀,把陳判以罵夫罪,關到監獄裡。陳在獄中飲泣三天,不吃 不喝,碰上了主管獄訟的司李,知道了他冤情,就帶他去見直指,陳哭訴後就 自殺,路公連忙下堂打招呼,答應一定要給他雪冤,陳才閉上眼睛。當天就向 上報告,士松、徐洪立即亂棍打死,其他幫兇都按情節輕重判罪,縣令被貶罷官。 處理完畢後,第二天那條冤船上的鬼聲就沒有了。某官員貪贓枉法,突然得病, 變成聾啞,一生都不能說話。 【按】這個事情已經寫成挽歌流傳下來,感歎報應如此迅速。 137

P:158

安 敬老憐貧 士 (發明)老者,人所不能免,而亦最可傷者也。頭則鬢斑齒落,體則骨露皮連, 全 筋如索,背如弓,種種不堪回首。視又昏,聽又重,時時坐起須人。故見之者, 書 但當生敬心,不當生厭心。若其厭而不敬,老將轉盼到汝矣;若其厭而不敬, · 老亦不復到汝矣。 文 昌 敬愛老人,憐憫貧困 帝 君 衰老是人人都不能免的,又是最使人感到悲傷的。發白齒落,皮包骨頭, 陰 筋如索,背如弓,種種苦楚不能說盡。眼睛昏花,聽力降低,坐起來就要人扶。 騭 因此,看見老人,就應當生尊敬心,而不能生厭惡心。如果厭惡不敬,只怕你 文 還活不到老的時候了。 ( 上 傷哉貧也,人皆美衣豐食,而彼獨饑寒;人皆適意快心,而彼獨困苦。雖 ) 貧乏之由,亦所自致,然使力可濟而不濟,不將使後人複憐後人耶!周其乏困, 138 憐之於目前;勸其佈施,憐之於身後。 痛苦啊!貧窮的人。人家豐衣足食,而自己無依無靠,饑寒交迫;人家稱 心快樂,而自己孤獨寂寞,貧苦交加。雖然貧困的根源是自己造成的,但是有 力可以救濟而不去救濟,就為自己造下了貧困的前因了,後世就成了別人憐憫 的對象。救濟那些貧困的人,使他們解決眼前的困難;勸他們佈施,使他們解 決後世的貧困。 下附徵事(二則) 牛殺三人(《法句喻經》) 佛世有賈客,名弗迦沙,因入羅閱城,於城門內,被一牸 (zi) 牛觸殺,牛 主怖懼,速賣其牛。買者牽牛飲水,牛從後複觸殺之,其家怒而殺牛,遂賣其肉。 有一農人,買其頭去,偶息樹下,以頭掛在樹上,須臾繩斷頭落,亦被其角刺 殺。時瓶沙王,以事問佛。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借居老母房舍,應與其值。 而三人以老母孤獨無能,伺其出外潛去。母尋追之,三人罵曰:‘我前已與, 云何複索?’老母無可如何,但咒恨徹骨,願我後來相值,定當殺之。爾時老母者, 今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是也。” 【按】此乃老而貧者也,既欺其老,複欺其貧,弗迦沙等三人之謂矣,因緣會遇時, 前世欺老,今世被殺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商人,叫做弗迦沙,進羅閱城時,被一頭母牛用角 殺死,牛的主人非常恐懼,匆忙把牛賣了。買牛的人,牽牛去喝水,被牛從後 面殺死。他的家人大怒,把牛殺了,賣了它的肉。有一個農夫,把頭買去了, 順便在樹下休息,牛頭就掛在樹上,突然繩斷頭落,這個人被牛角刺死。當時 的瓶沙王很不解這件事,就去問佛陀,佛說:“從前有三個商人,借住在一個 老婆婆的房子裡,應該交房租。但三人欺負老人孤獨無能,等她外出時就偷偷 逃跑。老人發現後,迅速追趕,三個人罵道:‘我們已經給你了,怎麼又來要?’ 老人無可奈何,但心中非常痛恨,詛咒在後世相遇,一定要殺死他們。當時的 老人就是今天的母牛,當時的商人就是今天的弗迦沙等三人。” 【按】這是既老又貧的人,欺負他老,又欺負他貧,就是弗迦沙等三人啊!因 緣成熟了,哪能沒有報應呢! 鬼能止焚(其親面述) 杭州袁午葵,諱滋,生平好施予。適三藩亂,浙中被擄之婦甚眾,袁曾傾

P:159

囊贖之。又多刻經驗良方,及格言因果勸世。康熙五年,袁有婢烹茶,藏熱炭 安 於木桶,火性未熄,而桶在樓上床邊,人跡罕至。袁雖有女臥病在間壁,莫之知也。 士 時病女忽見亡老嫗,白晝現形,以指甲刺其面。大恐,厲聲疾呼。於是家人爭赴, 全 乃見桶已成灰,床亦半焦,即刻有燎原之勢,因並力救之而熄。蓋亡嫗之初來也, 書 已六旬矣,袁以彼無子,慰留之。居數年,其夫亦來就養,袁又畜之。夫婦甚 · 感其恩。其沒也,皆及八旬。識者皆謂現形以報德云。 文 【按】此亦老而貧者也,既惜其老,複慰其貧,使彼夫婦皆得其所,陰功不已 昌 帝 大乎! 君 陰 贍養老人,死後報恩 騭 文 杭州袁午葵,名滋,平生喜愛佈施。遭遇三藩之亂的時候,浙江被擄走的 ( 婦女很多,袁盡自己的全力把他們贖回。又經常刻印許多有效藥方、格言警句、 上 勸世善書,贈送別人。康熙五年,袁的一個婢女燒完茶,把熱炭放在木桶裡, ) 火沒有熄滅,而桶子放在樓上床邊,很少有人去。袁雖然有個女兒因病躺在隔壁, 但也無法知道。這時,病女忽然看見死了的那個老婆婆,在大白天露出了原形, 用指甲刺她的面。病女很恐懼,大聲喊叫。於是家人匆忙趕來,才發現木桶已 經燒成灰燼,床的一半也已燒焦,火勢正在蔓延,即刻就會形成一場大災難, 大家奮力趁早熄滅,才免除一場即將發生的大禍。原來這個老婆婆是袁收養送 終的,她剛來時,年已六十,袁看她老而無子,就安慰她,收留下來。住了幾年, 她的丈夫也來了,袁又留住贍養。老夫老妻非常感謝他的恩德。到死的時候, 年紀已經八十了。知道這個事情底細的人,都認為是老婆婆現形報恩。 【按】這也是既老又貧的人,既憐惜他老,又憐惜他貧,使他們老夫老妻都得 到歸宿,真是很大的陰德啊! 139

P:160

安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士 (發明)饑寒而在道路,則與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苟非羈旅之人,資糧告匱, 全 即遇患難之事,緩急無門,彼於衣食,誠有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之勢。苟能有 書 以周之,則我之所費有限,而彼之沾惠無窮矣! · 文 佈施衣食,救濟道路上饑寒交迫的人 昌 帝 (發明)出門在外,饑寒交迫,與在家貧困的人有所不同。出門在外的人, 君 錢糧一旦用盡,就是最痛苦的事,無親無故,沒有迴旋的餘地,誠然是有錢則 陰 生,無錢則死的局勢。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周濟他,那麼我所花費的雖然有限, 騭 但卻解決了對方的大問題了! 文 下附徵事(二則) ( 上 餓夫酬德(《左傳》) ) 140 晉趙宣子,田於首山。見翳桑之下有餓者,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食焉, 而舍其半。問之,曰:“欲以遺老母耳。”使盡之,而更贈以簞食與肉。後靈 公欲殺宣子,伏甲而鬥於門內,宣子幾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問 其故,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或有識之者,曰此靈輒也! 【按】一飯之恩,可以免死;綈 (ti) 袍之戀,足以延生。孰謂措衣食者,僅周 道路之饑寒哉! 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 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 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老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 一些肉食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 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 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 他不告而退。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說,這是靈感啊! 【按】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誰說佈施衣食,僅僅就是 救了道路上的饑寒者呢! 速得貴子(《功過格》) 馮琢庵父,生平好善。隆冬晨出,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 解裘衣之,與以飲食。周恤備至。未幾,夢東嶽帝曰:“汝本無子,以救活人命, 出於至誠,上帝特命韓琦,來為爾子。”後生琢庵,遂名琦。少年穎發,二十 入中秘,三十六陪點相位。 【按】吾邑向有同善會,給錢而外,每冬複買舊棉胎,以贈隆冬之無棉者。其始也, 浙中袁午葵倡之,其後午葵還浙,踵而行之者,惟高子甸九輩,數人而已。 雪中送衣,速得貴子 馮琢庵的父親,平生好善。一個深冬的早晨,遇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裡。 上前一摸,已經一半僵硬了。馮就解下身上的皮襖給他穿上,又給他飲食。關 懷備至,體貼細微。沒有多久,就夢見東嶽聖帝對他說:“您命中本來沒有兒 子,因為救活了人命,又是出於至誠心,所以上帝特意叫韓琦來作您的兒子。” 後來就生下琢庵,取名為琦。琢庵從小聰明,二十歲就進入中秘,三十六就是 陪點相位。 【按】我鄉素有同善會,送錢以外,每年冬天買下一些舊棉胎,用來贈送給那 些沒有棉衣棉被過冬的人。它的發起人,是浙中的袁午葵。後來葵回鄉,

P:161

跟著實行的,只有高子甸九輩人罷了。 安 士 全 書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上 ) 141

P:162

安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士 (發明)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穢狀 全 示他人。此凡有形軀者之通病也。人或不幸而肅然四壁,殯殮無資,或隔三朝、 書 五朝,或當六月、七月,種種腐敗情形,真有不可聞,不可見者。此而施之以棺槨, · 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豈獨死者有知,為之銜結耶!推掩屍骸之念,凡系恐人 文 見聞之事,皆當代為包荒矣。 昌 帝 佈施棺材,掩埋屍骨 君 陰 (發明)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才知不是我,空留穢屍 騭 示他人。這首詩說明了只認形軀為自己的凡夫通病。有的人不幸而家徒四壁, 文 安葬無錢,多停了三天、五天,或者正死在六月、七月,種種腐敗情形,臭不可聞, ( 目不忍睹。在這個時候施捨一具棺材,掩蓋必須趕快安葬的屍骸,難道僅僅是 上 為了死者地下有知,要他感恩報德嗎!進一步推廣掩蓋屍骸的意義,那麼連帶 ) 死者生前不宜見聞的事情,也應當包涵掩蓋。 142 下附徵事(二則) 掩骸現果(《功過格》) 元會稽唐玨 (jue),家貧授徒。歲戊寅,元將發趙氏陵寢,至斷殘肢體,棄 諸莽間。唐聞痛憤,乃變其家資,得數金,飲里中少年皆醉,而密告掩趙氏遺 骸,眾從之。事訖,唐之義聲籍甚。明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忽坐隕,良久得 蘇,云至一殿,上有冕旒 (liu) 者降揖曰:“謝君掩骸,當有以報。君賦命甚薄, 貧無妻子。今忠義動天,帝命賜君伉儷,子三人,田三頃。”因拜謝出,遂覺。 會稽有袁俊齋至,初下車,為子求師,有以唐薦者。袁知其有此舉,禮敬特加, 代為經理姻事,娶得國公之女。食故國公負郭田,所費一一皆自袁出。後果生 三子,皆如神言。 【按】崇寧三年,詔諸州縣,擇高曠不毛之地,置漏澤園。凡寺觀寄留骸骨, 悉瘞 (yi) 其中。仍置僧舍,以為追薦之所。洪武中,亦曾敕行此事,著為令。 余又見姑蘇城內西北隅,造石室二間,牢固無比。中央各開一牖,僅容 徑尺。為納骨地,而又各顏其牖以別僧俗男女,名之為普同塔。苟有仁 人君子,能仿而行之,陰功甚大。 元朝會稽唐玨,家裡貧窮,招生教書。戊寅年,元將挖出趙家墳墓,把殘 肢斷體,拋棄于林野。唐聽說後,義憤填膺,變賣家產,用所得的錢,請村中 的青年喝酒,大醉之後,請他們偷偷去掩埋趙氏的遺骸,大家都依從他。事情 完成後,唐的義名遠播。第二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唐坐著的時候,突然死了。 過了一段時間,又突然活過來了。他說:“我到一座殿裡,上面彩旗飄舞,一 尊神對我作揖說:‘感謝您掩埋屍骸,我應當報答您!您的命本來不好,貧窮 又沒有妻子。現在您的忠義感動了上天,上帝命令賜給您一位賢妻,生子三人, 有家田三頃。’一拜謝出來,就醒來了。”以後,會稽袁俊齋來了,剛一下車, 就為兒子尋找老師,有人把唐推薦給他。袁聽說了唐的義舉,特別敬重他,又 代為他操辦婚事,娶了國公的女兒。做了國公的女婿,買了田產,這些花費 一一都由袁付出。後來果然生下了三個兒,一切都如神言。 【按】宗寧三年,皇帝下詔各州縣,選擇高處空曠不毛之地,設置“漏澤園”。 凡是寺廟、道觀寄留的屍骨,全部埋到這裡面。其中仍然建立僧房,作 為超拔的地方。洪武中,命令推行。我又看見姑蘇城內西北角,建造了 兩間石頭房子,無比牢固。中央各開一個窗戶,只有一尺大小。這是接

P:163

收屍骨的地方,以窗戶的顏色來區別僧俗男女,取名為“普同塔”。如 安 果有仁人君子,能仿效這種行為,那麼他的陰德就很大了! 士 全 作子酬恩(《功過格》) 書 · 尚霖為巫山令,有邑尉李鑄,病亡,霖捐資送其母,並其骸骨歸河東,又 文 訪士族嫁其女。一日夢尉如生,拜且泣曰:“公本無子,感公恩,已為力請於帝, 昌 令某得于公嗣矣,”是月,霖妻果孕。明年解官歸,又夢尉曰:“吾明日當生。” 帝 翼旦果然。因名曰穎,孝友敦篤,官至寺丞。 君 【按】所謂子償父債也。李鑄前生,亦必修德,故得以報恩,而仍享富貴。不然, 陰 騭 茫茫業海中自顧且不暇矣。 文 ( 為報恩德,投胎作子 上 ) 尚霖作巫山令時,有個邑尉李鑄病亡,霖捐錢送回他的母親,把他的遺骸 送歸故里,又尋訪士族把他的女兒嫁出。有一天夢見李如生前一樣,對他邊拜 邊哭說:“您本來沒有兒子,但我懇切地請求上帝,已經答應我作您的後嗣了。” 這個月,霖的妻子果然懷孕了。第二年,霖解除官職回家,又夢見李說:“我 明天就要生了。”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果然生產。這個孩子取名為穎,孝順 父母,友愛兄弟,官職升到寺丞。 【按】這是所謂兒子償還父親的債。李前世一定修德積善,所以能夠順利報恩, 並且仍舊享受富貴。否則的話,在茫茫業中,墮落於惡道,自顧都來不 及了。 143

P:164

安 家富提攜親戚 士 (發明)富者當自念曰:同是人也,彼何其貧?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 全 稍知植福;而彼則未能耳!假使宿生未曾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然當享福 書 之時,又當作修福之計。譬如,食果,當留其種於來年;亦如點燈,當資其膏 · 於未熄也。 文 昌 家裡富足,就要幫助親朋戚友 帝 君 富貴的人應當自己想一想:我是人,他也是人,為什麼他那麼貧窮,我這 陰 麼富貴?一定是我前世做了好事,而他就沒有做啊!假使前世沒有做好事,我 騭 今天哪有這樣風光?但在享福的時候,又應當修後世之福。譬如吃了果子,就 文 應當留下種子,得後來之果;點燈,在還沒有熄燈的時候,就應當添加燈油。 ( 上 世俗稱富為從容者,以其緩急可通,無窘迫之狀耳。彼守財之慮,惟恐親 ) 戚纏擾,先做窘乏之容,使人難於啟齒。以為財多,則有之,以為從容則未也。 144 《莊嚴論》云:“知足第一富。”《優婆塞戒經》云:“若多財寶,不能佈施, 亦名貧窮。”旨哉言乎! 世上稱富人是從容的人,因為他不管在什麼時候,緩急都不要緊,不會有 窘迫的情況。但他那付守財奴的樣子,生怕親戚去纏擾他,總在外面裝做很窘 迫的狀態,使人一見,難以啟齒。這種人,認為他財多,就沒有錯;認為他從容, 那就錯了(為了錢財,惶惶不可終日)。《莊嚴論》說:“知足是第一富。”《優 婆塞戒經》說:“雖有財寶,但不能佈施,也叫做貧窮。”真是一語中的啊! 下附徵事(二則) 菜羹得名(《宋史》) 宋太宗朝,張泌,為史館,家多食客。一日上問曰:“卿何食客之多也?” 泌曰:“臣親舊多客郡下,貧乏絕糧,臣俸有餘,常過臣飯,亦不過菜羹已耳!” 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時,突入,取客食去,果粗飯菜羹。上嘉之,因號為張菜羹。 【按】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而三黨皆被其恩。範文正公以貧終其身, 而親族之待以舉火者幾百餘家。故知欲提攜親戚,宜先從自己之節儉始。 節衣縮食,救助親戚 宋朝太宗時,張泌為史館,家裡吃飯的人常常很多,有一天,皇上問他說:“您 家裡為什麼吃飯的人很多呢?”張泌回答說:“臣的親戚故舊多在鄉下,貧乏 無糧;而我的俸祿有餘,我所吃的又不過普通的菜羹罷了。”皇上聽後就選了 一個日子,進行突然襲擊,在他吃飯的時候,派人取走飲食,果然是粗飯菜羹。 皇上非常稱讚他種行為,因此取名為張菜羹。 【按】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祭祀的食物不能滿盤,但他的親族和祖先都 得到了他的恩惠。範文正公終身貧困,但他的親族靠他吃飯的卻有幾百 家。因此,想要提攜親戚,應該先從自己的節儉做起。 大愉快事(《功過格》) 羅惟國,任甯國時,一日謁劉寅,喜動顏色曰:“今日有一大愉快事!” 寅問之,羅曰:“適有貧族十餘人,以饑荒故,遠來相告,余以向所積俸銀盡 散之,舉家之人,無一阻我,是以快耳!” 【按】《景行錄》雲:“富貴之家,有窮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氣象。”今 人反以為恥,以之為厭,何其陋哉!

P:165

一遇佈施,心中最樂 安 士 羅惟國在甯國任職的時候,有一天拜見劉寅時,興高采烈地說:“今天真 全 是我平生最快樂的日子!”寅問他是什麼事,羅回答說:“剛才碰上貧窮親戚 書 十多人,因為饑荒的緣故,從遠方來告訴我,我就把平時所積累起來的薪水全 · 部送給了他們,全家人沒有一個出來阻攔,所以真是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啊!” 文 【按】《景行錄》說:“富貴家庭,如果有窮親戚來往,那就是忠厚有福氣的氣象。” 昌 帝 今天的人反以有窮親戚為恥辱,討厭他們,這是多麼荒謬啊! 君 陰 騭 文 ( 上 ) 145

P:166

歲饑賑濟鄰朋 (發明)救荒之策,有施于已然者,有施于未然者。請蠲 ( 音捐 ) 國賦, 安 截留漕米,勸募設粥,嚴禁糴 ( 音迪)客,此施于已然者也。開泛河渠,高築 圩岸,務本節用,儲粟裕農,募民開墾,嚴緊張籪 ( 音斷 ) 宰牛,此施于未然 士 者也。救之於未饑,則用物少而所濟廣,民得營生,官無缺賦。若至饑饉已成, 流殍 ( 音漂,三聲 ) 滿道,而後議蠲議賑,則所濟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獨言鄰朋, 舉小見大也。 全 饑荒年歲,想盡辦法救濟親鄰朋友 書 (發明)救濟饑荒的辦法,有在饑荒沒有出現前想的辦法,有在饑荒已經 · 出現後想的辦法。請免國賦,截留糧食,勸募施粥,嚴禁商販牟取暴利,這是 在饑荒已經出現後想的辦法。開河挖渠,高築堤岸,務本節用,儲糧護農,勸 文 募開墾,嚴禁攔河捕魚、宰殺耕牛,這是在饑荒沒有出現前想的辦法。在還沒 有出現饑荒的時候就想辦法,那麼花的力氣小,而救的人多,老百姓安居樂業, 昌 官府不缺賦稅。如果已經發生饑荒,餓殍遍野,這時才商議賑濟免賦,那麼救 帝 濟的力量有限,而死亡的人多。這句話只說“鄰朋”,是以小見大。 水旱災荒,原從慳貪鄙吝所致,蓋眾業所感也。若用其心於賑濟,則未來 君 之饑荒亦免矣。 水旱災荒,它的根源是來自貪婪小氣,吝嗇錢財,是共同的惡業所感招。 陰 如果現在專心賑濟,那就免去未來的饑荒了。 騭 經云: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無雨,大地寸草不 生,白骨遍野,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留之以為當來人種。《婆沙論》云:“人 文 若能以一摶 ( 音團 ) 之食,發大悲心,佈施餓者,于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 此種救荒,尤屬泯然無跡。 ( 經上說:人的平均壽命到三十歲的時候,就會出現饑饉災害,經過七年七 上 月七晝夜不下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整個地球能夠保存下來的人不會 ) 超過一萬人,留下這些人作為將來的人種。《婆沙論》說:“如果有人能用很 小的飯食,真誠地發救人的心,去佈施給饑餓的人,那麼他在將來,一定不會 遇上饑饉的災害。”但是在生活中能夠這樣去做的人,還真是很少啊! 下附徵事(五則) 因荒釀禍(《隋書》) 隋末,馬邑大饑,太守王仁恭,堅閉倉廒 (ao),不務賑濟。劉武周宣言曰: “今百姓饑荒,僵屍載道,王君如此坐視,豈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眾曰:“吾 輩不能甘心待死,官倉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隨吾取之,以延旦夕。”眾許諾, 乃謀殺仁恭,開倉賑濟。由是遠近鄰邑,無不回應。 【按】武州之意,不過欲號召饑民,藉以倡亂耳。然釀成之者,皆仁恭也。昔 趙清獻,知越州,適吳越大旱,公不待民饑,早為規劃,撫循倍至,而 146 後民情為之帖然。彼全軀保妻子之臣,烏足語此! 不救災民,因荒釀禍 隋朝末年,馬邑大饑,太守王仁恭,堅閉糧倉,不搞賑濟。劉武周對大眾 說:“現在百姓饑餓,到處都有餓死的屍體,而姓王的坐視不救,難道他還是 我們的父母官嗎?”因此,他就敲起牛皮鼓,對眾宣誓說:“我們不能甘心等 死,官倉的糧食,都是百姓的血汗,你們可隨我去取走,用以延長幾天生命。”

P:167

大家齊聲答應,就謀殺了仁恭,開倉賑濟。遠近各個地方紛紛響應。 【按】劉武州的原意,不過是想號召饑民,好亂中奪權罷了。但釀成禍害的根源, 來自王仁恭。從前趙清獻去越州為官,正碰上吳越大旱,公在百姓還沒 有發生饑荒的時候,就提前規劃,安撫人民,順就民意,以後就民情安定, 沒有出亂子。那些要保全自己和妻子兒女的臣子,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安 士 增價免饑《荒政備覽》 全 書 宋範文正公,知杭州,適歲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 · 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備述本州粟少,不惜重價收糴,遍處傳播。同列不知所為。 文 越數日,四方之商賈爭至,米遂不賤而自賤。民甚賴之。 昌 【按】此亦凶歲大興工役,修造佛宇橋樑之意也。人第知年穀不登,息工罷役 帝 君 耳。豈知小民一無所事,適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興,則富室之錢谷, 陰 隱然散佈小民之家。無損于富戶,有益於貧民矣! 騭 文 增加糧價,免除饑荒 ( 上 宋範文正公,到杭州為官,正碰上年歲饑荒,一斗粟貴到一百二十文,百 ) 姓非常痛苦。範公反而增到一百八十文,並且到處張榜公佈,詳細地說明本州 米少,所以不惜重金收購。同行的人不知他為什麼這麼做。沒有幾天,四面八 方的商人爭相來到,米就不賤而自賤了。這一措施,使百姓受益不淺。 【按】荒年大興土木,修造佛廟橋樑等,也是這個意思。人們只知年歲不好, 就停下一切工作。哪裏知道貧民無所事事,正是加快他們走向死路啊! 只有出外做工,才能得到收入,富家的錢谷,就不知不覺地散佈到了貧 民的家裡。無損于富家,卻有益於貧民啊! 種豆代穀《文獻通考》 宋程珦 (xiang),知徐州,久雨穀壞。度水涸時,耕種無及,乃募富家,得 豆數千石,貸民使布水田中。水未盡涸,而甲已拆矣。是年穀雖未登,而民不 至饑者,皆豆之惠也! 【按】嘗閱四友齋叢說,載一備荒之策。謂當取各府州縣贓罰銀兩,盡數糴穀; 其犯軍流以下者,許其以穀贖罪;若一處遇水旱之災,聽其於無災處, 通融借貸,候來年豐熟補還,則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無顧慮。此種善政, 正當急急舉行,唯願好善者,告之當事耳! 募豆貸民,種豆代穀 宋朝程珦主管徐州,有一年,長期下雨,淋壞了稻穀。程想,等水幹的時候, 再耕種就來不及了,於是向富家募得豆子數千石,貸放農民,播種于水田中。 水還沒有盡幹,豆子已經發芽了。這一年,穀子雖然沒有收穫,但人民沒有鬧 饑荒,這都是種豆子的功勞啊! 【按】我曾經閱覽《四友齋叢說》,上面記載了一個備荒的對策。說應當拿各 府州縣罰沒的贓款,全部買穀;那些犯充軍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可以容 許用穀贖罪;如果一個地方遇到了水旱災荒,就應當讓人民到無災處通 融借貸,等來年豐收時補還。如此一來,百姓可以免除流亡,朝廷可以 147沒有顧慮。這樣的善政,正是必須趕快推行的,只希望那些好善的人, 想法去告訴那些當政者啊! 抗疏救遼(《瑣闈管見》) 嘉靖末,遼陽大饑,軍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請賑饑,議將二萬石粟, 陸運至山海關,解費之銀,每萬計八千兩,地方深以為苦。時昆山許伯雲,為給事,

P:168

謂遼人命在旦夕,若用陸運,則曠日而騷擾,不如暫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 則可揚帆速至。於是抗疏極言,且謂海運倘有疏虞,請以一家為質,而後朝廷 始從其請。於是將原議漕石,並天津倉糧,共添至十余萬石,星夜航海赴遼。 安 遼人歡呼動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猶廟祠焉。 【按】以痛哭流涕之誠,而救蹈湯赴火之急,宜其片牘甫陳,而恩膏隨播也。 卓哉!許君其澤溥已。 士 改道運輸,抗疏救遼 全 嘉靖末年,遼陽大饑,軍民互相吞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請求賑濟,商定 將二萬石粟陸運到山海關,所花運費每萬達八千兩,地方官民深以為苦。昆山 書 許伯雲為給事,說遼人命在旦夕,如果是陸運,就會拖延時間並騷擾地方,不 · 如暫時放鬆海上關卡,用船沿海送去,可以迅速到達。於是抗疏陳述自己的主 文 張,並且發誓說,如果怕海運有差錯,我就以一家大小為人質來擔保,這樣朝 廷才聽從了他的請求。接受任務後,許將原來計畫陸運的糧食,加上天津的存糧, 添到十多萬石,星夜兼程,航海赴遼。一到達遼地,遼人歡天喜地,救活了很 昌 多人,直到今天,那個地方,還有祭祀許公的寺廟。 帝 【按】用痛哭流涕的誠心,來救赴湯蹈火的危急,應該詳載史冊,大力宣傳, 使這樣的好事長期流播。偉大啊!許君的功德。 君 自諱其德(見周子愉筆記) 陰 明崇禎時,常熟進士蔣畹仙,偶寓昆山同年周明遠家。是年大荒,夫妻父 騭 子不能相顧。時有郭姓者,將賣其妻,而礙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 生矣!”遂置其子於道旁。蔣公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頃刻離散一家!” 問需錢幾何,曰:“一十五千。”蔣立湊囊資,止可十千,複向明遠貸五千, 文 以足其數。明遠曰:“世間善事,當與人同,君不恥獨為君子耶!”亦捐五千贈之。 ( 妻得不賣,子亦保全。後其人薄有家業,率子叩謝,蔣公不令至前,且諱言其事。 上 【按】明遠公,即子愉弟之祖也,與蔣先生,最稱莫逆。余見子愉弟,書蔣氏 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錄數條,列於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茲不多述。 ) 做了好事,不願留名 明朝崇禎時,常熟進士蔣畹仙,偶然住在同學周明遠家。這一年大饑荒, 夫妻父子都不能互相照顧。當時有一個姓郭的,將要賣掉自己妻子,只因為看 到手中抱著的孩子而遲疑不決,但最後還是狠狠心說:“只能各自逃生了!” 就把孩子拋棄在大路旁。蔣公看到這個情景,惻隱之心,油然而起,說:“怎 麼能因為口腹的緣故,一下子就一家離散呢!”問郭需要多少錢,他回答說: “一十五千。”蔣立即拿出袋子裡的錢,只有十千,就向明遠借貸,以湊足數目。 明遠說:“世上的好事要大家做,您是明理人,怎麼把我放到一邊呢!”也捐 出五千。這樣妻子不用賣了,兒子也保全了。後來這個人有了一些家業,就帶 著兒子去拜謝蔣公,蔣公不准他們上前,並且不承認做了這件好事。 【按】明遠是子愉的先祖,與蔣先生最要好,真是莫逆之交。我看了子愉的筆記, 記載蔣氏三代的美德很詳細,就摘錄幾條,列在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面, 148 這裡不多講。

P:169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發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與斗。以手與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 不若斗稱之無我而公平也。公平則當輕而輕,當重而重,忘乎其為出入矣。虞 安 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權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輕重於其間乎! 士 全 斗稱一定要公平,不能輕出重進 書 · (發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和斗。因為手和口都有心在發號施令, 文 有私心在作怪,所以不如斗稱公平。什麼叫公平呢?就是當輕則輕,當重則重, 昌 不會再有偏私了。虞帝巡視四方,一定把度量帶在身邊;周王登位時,首先考 帝 察衡器。這不正是看重公平,不能使輕重有差錯嗎? 君 陰 言斗,則升與斛在其中;言稱,則丈與尺在其中;言輕重,則多寡、大小、 騭 長短、精粗,皆在其中矣。 文 ( 說斗,則升和斛在其中;說稱,則丈和尺在其中;說輕重,則多少、大小、 上 長短、精粗,都在其中了。 ) 斗稱公平,不當徒求之於斗稱,須從方寸間,日以公平自矢,到工夫純熟, 度量寬宏,則或施於斗,或施於稱,自無不公平矣。 斗稱公平,不能僅僅從斗稱本身下手,必須在意念的瞬間下手,每天時時 刻刻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稱,鍛煉到工夫純熟,心中度量自然寬宏,這樣再去使 用斗和稱,也就沒有不公平的了。 下附徵事(三則) 遭譴不悟(《文昌化書》) 帝君曰:蜀郡之民多機變,巧於求利。東郭黎永正,本工輪輿,厭其作重 而貨遲,乃改業治斗斛,尋又治權衡。逾年人有以深斗重稱為囑者,倍取其值 而與之。又能作空中接絲之稱,折底隆梁之斗。其術愈精,其用愈廣,其孽愈重。 予乃遣里域神段彥,於其夢中撻之,寤而未悔。複使其兩目廢明,年未四十, 妻棄而他之,二子生而亦盲,苦態萬狀。然彼舍此,別無生理,於是以手代目, 揣摩廣狹,臆度長短,以應人求。左手五指,朝傷暮殘,膿血甫幹,尋複被苦。 至於指節零落,不能執持,然後行乞於市,自道其罪,三年而死。二子亦相繼餓殍。 由是用其斗稱者少戢焉。 【按】紹興有人,僦居蘇郡,巧作烊銀罐,偷銀,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正 作此器,忽有人揭去其頂上之屋瓦,彼伸手掩之,雷忽劈去其半臂,身 雖未死,然不能舉一物。故器用之稍涉於欺者,皆有幹於造物者也。 專做假稱,受罰不悟 帝君說:蜀郡的百姓多狡猾,善於賺錢。東郭黎永正,本來做車輪,但他 厭惡這項工作太笨重,出貨又遲,就改行經營斗斛,不久又經營衡器。過了一年, 有人囑他做深斗重稱,加倍給他錢。慢慢又能作空中接絲之稱,折底隆梁之斗。 技術越精明,使用就越廣,造孽就越重。我就派遣本地神段彥,在他的夢中鞭 打他,醒來後沒有覺悟。又使他的兩眼失明,年紀不到四十,妻子就拋棄了他, 149跟從了別人,兩個兒子也雙目失明,苦不堪言。但黎感到丟了這個行業,就沒 有另外的出路。於是就用手代目,估量寬狹、長短,應付別人的要求。左手五 指朝傷暮殘,膿血剛幹,又增加了新痛苦。一直到指節斷落,不能拿物,只好 出外到街上行乞,自己說自己的罪過,三年就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餓死。 這樣才使一些人不敢用黎的斗稱了。

P:170

安 【按】紹興有一個人租居在蘇郡,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作了一個熔銀罐偷銀子。 士 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他正在做這項工作時,忽然有人揭去屋頂上的瓦, 全 他趕忙用手遮掩,忽然響起一個炸雷,砍去了他的半個手臂,雖然沒有 書 送命,但從此就成為殘疾,再也不能拿東西了。因此,我們使用的器具, · 只要稍有欺騙性質,這個造物者就一定會受到懲罰。 文 昌 作牛示罰 (《冥報拾遺》) 帝 君 唐雍州萬年縣,元某妻謝氏,有女嫁回龍村人來阿照。謝氏亡於永徽之末, 陰 龍朔元年八月托夢於女曰:“我生時作小斗酤酒,取值太多,今坐此罪於北山 騭 下人家作牛,近又賣於法界寺旁夏侯師家耕田,非常辛苦,幸贖我出。”女寤, 文 泣告其夫。次年正月,適有法界寺尼至,訪知其詳,乃備價,至其家贖之。牛 ( 見女遂泣,女盡心豢養。京師王侯妃媵,聞其事,詔去見之,賜以錢帛。 上 【按】小斗與人,市井常態,而受罰遂至於此。然則今之採取奸利,及強賣人物者, ) 150 蓋亦危矣。 賣酒作奸,下世變牛 唐雍州萬年縣,元某妻謝氏,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回龍村來阿照。謝氏死在 永徽末年,龍朔元年八月報夢給她的女兒說:“我在生的時候做小斗賣酒,多 得的錢太多,所以這一生就在北山下人家做牛,最近又賣到法界寺旁夏侯師家 耕田,非常辛苦,希望你能把我贖回。”女兒醒來後,哭著告訴了她的丈夫。 第二年正月,正碰上法界寺有尼姑來了,夫妻倆就向她訪問了詳情,於是準備 了錢,到這個家裡贖回那頭牛。牛一見女兒,就流淚。從此她的女兒就盡心飼 養她。京城裡的王妃,聽說了這回事,就喊他們去,並贈送給他們一些錢物。 【按】小斗給人,短斤少兩,是生意場上的一般情況,而死後受罰到了這個地步, 我們是不是應該吸取教訓呢?但是今天那些牟取暴利的奸商,以及強賣 商品的人,他們還不知自己的處境是多麼危險啊! 幹蠱(gu 毒蟲)裕後《感應篇圖說》 明揚州有富人,開南貨店,臨終時,以一稱付子,曰:“此吾起家物也。” 問之,曰:“稱乃烏木合成,中藏水銀。稱出,則注水銀於頭,人見以為重, 而不知反輕;稱入,則注水銀於尾,人見以為輕,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 子心訝之而不敢言,父死,即將此稱燒毀,煙中有物上升,如龍蛇狀。未幾, 二子皆死,因歎天道無知,因果顛倒。一日夢至一所,有官府坐堂上,諭之曰: “汝父命合富耳,不系乎稱。上帝正以其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敗汝家, 家敗之後,當繼以火。今爾能蓋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將二星取收回,將以 賢子,光爾之後。但當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覺而大悟,為善益堅,後果生 二子,皆成進士。 【按】吉凶之理,相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而果報則纖毫不爽也。昔姑 蘇尹某,工於刀筆,其門如市。後生一子,貌甚秀,穎悟絕倫。因自悔 前非,不寫狀詞。未幾,子忽雙瞽,尹大恚恨,複代人寫,不一年,子 目複明。於是遂謂天道無知,絕不信福善禍淫之理矣。其子名明廷,中 順治巳醜進士。不數載,因赴任,中途遇亂兵,全家被害,無一存者。 子毀父稱,後代發達 明朝揚州有一個富人,開一家南貨店。臨終時,把一杆稱交給他的兒子,說: “這是我的發家物啊!”兒子問他是什麼原因,父親說:“這杆稱用烏木做成,

P:171

中間藏有水銀。稱出時,就把水銀灌到前頭,別人看見稱往上翹,以為超重, 安 卻不知反而輕了;稱入時,就把水銀灌到後頭,別人看見稱往下落,以為未到 士 重量,卻不知反而重了。這就是我致富的訣竅。”兒子非常驚訝,又不敢說父 全 親的空話。父親死了後,他就立即把這杆稱燒毀,煙中有什麼往上升,好象龍 書 蛇的樣子。沒有多久,他的兩個兒子就死了,因而感歎天道不公,顛倒了因果。 · 有一天,他夢見到一個地方,一位大官坐在堂上,告誡他說:“你的父親命當 文 富貴,與稱無關。上帝正因為他用心不正,所以就派遣了破、耗二星投胎到你 昌 家裡,成為你的敗家子,敗家以後,又遇火災。現在你用心公正,掩蓋了你父 帝 親的罪行,所以就特意收回二星,將賜賢才,來作你的後代,光宗耀祖。你應 君 當再接再厲,多做好事,不要怨天尤人。”醒來後,他大悟,為善的意志更加 陰 堅定了。後來果然生下了兩個兒子,都考上了進士。 騭 【按】吉凶的道理,錯綜複雜,是禍是福,肉眼是看不清的,但因果報應是絲 文 ( 毫不會錯的。從前,姑蘇有一個姓尹的,善於為別人打官司,門庭若市。 上 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像貌秀麗,聰明絕頂。因而悔改以前的過錯,不 ) 再給人寫那些言詞不實的狀紙。沒有多久,他的兒子突然雙目失明,尹 非常憤恨,就又代人寫狀紙。不到一年,他的兒子又複明。於是就說天 道無知,從此不信善惡報應的道理。他的兒子名叫明廷,順治年中巳醜 進士。沒有幾年,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亂兵截擊,全家被害,沒有一 人倖存。 補充: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58 章)意思是禍緊 挨著福,福隱藏著禍,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淮南子》“人間訓”裡有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說古時候邊塞上 有個老人丟失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這就不是 好事呢?”果然,後來這匹馬自己跑回來,還引回一匹好馬。雖然一時 受到損失,但因此而能得到好處。這是世人難以瞭解的道理啊!天下熙 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急功近利,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不能看到長遠利益。所以總有人說,做了好事,不得好報,天理真是不 公平啊。若是象上面的例子,改惡從善,反而出禍,世人就更不好理解 了。這兩個例子可以說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不被肉 眼所蒙蔽,全心全意地行善,一定會得到好報。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 不要迎合世俗而同流合污,要順從天理而終身行善。眼前損失了利益, 卻得到了長遠利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一定不變的道理。 151

P:172

安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士 (發明)君不見賣奴婢時,母子相別之情形乎!慈母肝腸寸裂,出於萬不 全 得已,於是揮涕而囑之曰:“父母貧,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 書 高聲應,主若教汝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汝身肌膚是我肉,當年珍愛如珠 · 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速,我若有錢定把兒身贖,從今且自愛,無或遭鞭撲。” 文 叮嚀猶未已,兩下皆大哭。痛哉!此種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 昌 備責苛求乎! 帝 君 (發明)您沒有看見賣奴婢時,母女相別的情形嗎?慈母肝腸寸斷,真是 陰 萬不得已才這樣做啊!於是灑淚囑咐說:“父母貧窮,拖累了你,自己勉勵自 騭 己啊,好好地侍奉主人。主人喊你高聲應,主人教你側耳聽,同輩之中無爭競, 文 你身肌膚是我肉,當年珍愛如珠玉,不想今朝離別如此速,我若有錢定把兒身贖, ( 你從今以後要自愛,不要經常遭鞭撲。”叮嚀還沒完,雙方都大哭。多麼痛苦啊! 上 這樣的情景。想到這裡,就會可憐關心都來不及,哪里還會去求全責備呢! ) 152 經言:一切世人,視其奴僕,當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饑渴寒暑,然後驅使; 二者,有病當為療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 不可恕者,訓治之;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能奪之;五者,給與物件,當用平等, 勿得偏曲。 經中說:一切世人,對待他的奴僕,應當做到下面五件事。第一,要解決 他的饑渴冷暖後,才喊他做事;第二,有病就應當給他醫治;第三,不能無故 鞭打,應問清情況,然後才能處理,可以寬恕的就寬恕,不能寬恕的就進行教育; 第四,如果有微小私財,不能強奪;第五,給與物件,應當平等,不能有偏心。 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賦性健忘,七顛八倒;惟其苦,故 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為是,紛紛強 辯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撲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備責苛求,則主人亦 欠聰明,亦少度量矣。惟願仁人長者,寬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兒女想。當笞撻者, 且加呵責,當呵責者,且作勸勉。則自己之精神不費,奴僕之肢體不傷。不特 享現在之令名,且可作將來之家法矣。 天下最愚最苦的人是奴僕啊!只因他愚,所以天性健忘,顛三倒四;只因 他苦,所以面目醜惡。他說話無味,又出言不遜,常常觸犯主人,還自以為是, 強詞奪理。象這些情形,都是經常挨打的原因。但是,對於這樣的人,主人還 要求全責備,也說明主人太不明智,缺少度量。只願仁人長者,寬恕他們,常 常把他們看做是自己的兒女,應當鞭打時,就改為呵斥,應當呵斥時,就改為 勸勉。這樣自己不費精神,奴僕的身體也無傷痛。不只是享受現在的清名,而 且可以作為將來的家法。 下附徵事(四則) 死無奴婢 (《法苑珠林》) 北齊仕人梁某,家甚富,將死告妻子曰:“吾生平所愛奴馬,必以為殉。” 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壓奴,殺之,馬猶未殺。至第四日,奴忽蘇曰:“死至冥府, 在門外經一宿,明旦,見亡主枷鎖而入,謂余曰:‘我謂死後得用奴婢,故遺 言喚汝,不圖今日各自受苦,全不相關,當白官放汝。’言畢而入。奴從屏外 窺之,見官問守衛人曰:‘昨壓脂多少?’對曰:‘八斗。’官曰:‘可押去, 速壓一石六斗來。’主被牽出,竟不能言。明日見主人有喜色,官曰:‘得脂乎?’ 對曰:‘不得。’官問故,對曰:‘彼家請僧禮誦,每聞經唄聲,鐵梁輒斷,

P:173

故不得耳。’主因白官放奴,且寄語家人曰:‘賴汝等追福獲免大苦,然猶未 安 能盡脫,更為吾多造經像,庶可免也。自今以後,切莫殺生設祭,不惟不得食, 士 徒增罪苦。’” 全 【按】身後之不得複認奴婢,猶罷官後之不得複用衙役。為其誦經,則能獲福; 書 · 為其殺生,則能致禍。理固然也! 文 昌 生前奴婢,死後無用 帝 君 北齊一個作官的人梁某,家裡很富足,他要死的時候,告訴妻子說:“我 陰 平時喜歡的奴僕和馬匹,一定要用他們殉葬。”死後,家人用袋子盛土壓在奴 騭 僕身上,殺死了他,馬還沒有殺。到第四天,奴僕忽然蘇醒過來,說:“我死 文 後到了地府,在門外過了一夜,第二天看見主人披枷戴鎖過來了,對我說:‘我 ( 以為死後還要用奴僕,所以留下遺言要你來,沒有想到今天各自受苦,互不相關, 上 我應當告訴冥官,放你回去。’說完就進去了。我從屏障外偷偷向裡看,見一 ) 官問守衛的人說;‘昨天壓油多少?’回答說:‘八斗。’官說:‘快把他押 去壓一石六斗。’主人被牽出,已經不能說話。第二天看見主人面有喜色,官問: ‘得油嗎?’回答說:‘不得。’官問是什麼緣故,回答說:‘他家請來僧人 禮佛誦經,一聽到念經的聲音,鐵梁就自斷,所以不能得到。’主人趁此機會, 請求放回奴僕,後來又托我轉告家人說:‘依賴你們念佛超拔,我已擺脫了大苦, 但還沒有盡脫,請你們再為我多造經像,才能最後擺脫。從今以後,千萬不要 殺生祭祀,不僅死者不能得食,而且還增加了罪苦。’” 【按】死後不能再用奴僕,就如罷官後不能再用衙役。為死者誦經,死者就能 得福;為死者殺生,死者就會得禍。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啊! 小奴為祟《感應篇圖說》 洪州司馬王簡易,得腹疾,中有一塊,隨氣上下,既絕復蘇,謂其妻曰: “吾到冥司,為小奴所訟,因吾約束太過,以至隕命耳。今腹中塊,即小奴也。 查簿尚有五年陽壽,故得放回。”妻曰:“小奴何敢如是?”簡易曰:“世間 有貴賤,冥府則一也。”越五年,果以塊發而逝。 【按】尊卑貴賤,猶之南北東西;夫妻父子,不過暫時名目。初非究竟稱謂。 東鄰以吾為西,就東鄰言耳;若西鄰,則以為東矣。父以吾為子,就父 觀之耳;若子觀,則以為父矣。黃泉路,既不聞繞膝兒孫;則鬼門關, 豈尚有隨身僕婢乎! 打罵奴婢,死後討命 洪州司馬王簡易,得腹疾,腹中有一硬塊,隨氣上下,死了又活過來,對 他的妻子說:“我到陰間,被家裡奴僕告狀,因為他在生時我管得太厲害了, 所以就逼死了他,現在腹中的小塊就是小奴。因為查簿一看,我還有五年陽壽, 所以就回來了。”妻子說:“小奴怎敢這樣?”簡易說:“世間有貴賤,陰間 就沒有了。”過了五年,果然因為腹中小塊發作而死了。 【按】尊卑貴賤,就好象南北東西;夫妻父子,不過是暫時的名稱。東鄰認為 153我在西,那是就東鄰的角度來說的;如果是西鄰,就會認為我在東了。 父親認為我是他的兒子,那是從父親的身分來看;如果從兒子的身分來 看,那麼我就是父親了。黃泉路上,從來沒有聽說還有兒孫繞膝;那麼 鬼門關裡哪裏還有隨身奴僕呢!

P:174

安 難忍能忍 (《勸懲集》) 士 全 明司徒馬森,父年四十,始得子。方五歲,眉目如畫,愛之若寶。一日婢 書 偶抱出門,失手跌傷左額而死。封翁見之,即呼婢奔竄,自抱死兒入。婦驚痛, · 撞封翁倒者數四,尋婢撻之,去矣。婢走匿母家,言其故,父母俱感泣,日夜祝天, 文 願公早生貴子。次年遂生森,左額赤痕宛然。 昌 【按】婢媵之過,孰有大於殺其子者?寬婢之罪,孰有大於縱其去者?殺吾暮 帝 君 年所得之令子,而反縱其逃匿,使吾並失此婢。此種設心,其子縱不當 陰 為司徒,其父已代為植福矣。然則為子女鞭撻奴婢者,不適所以折其福 騭 壽乎! 文 ( 奴婢失手,難忍能忍 上 ) 明朝司徒馬森的父親,到四十歲時,才得到兒子。孩子長到五歲,眉清目秀, 154 父母愛如珍寶。一天奴婢偶然抱出門,失手跌傷左額而死。父親馬公見狀,就 喊奴婢快逃,自己抱著死兒進屋。母親震驚而痛心,一頭撞向馬公,使馬公一 連倒地四次。她又去尋找奴婢,想要打她,但奴婢早已逃之夭夭了。奴婢逃走後, 就藏在娘家,把事情的原由告訴了父母,父母都感動得傷心流淚,日夜向天祈禱, 願馬公早生貴子。第二年,就生下了馬森,左額還留著傷痕,和原來那個孩子 跌傷的地方一模一樣。 【按】奴僕的過失,哪裏有大過殺自己的兒子的?寬恕奴僕的過失,哪裏有超 過放縱他逃跑的?殺了我晚年所得的貴子,反而放縱它逃跑,使我又損 失了一個婢子,這樣專為別人著想的人,他的兒子即使沒有作司徒的命, 父親也已經給他種下這個福了。那些因為子女而鞭打奴僕的人,其結果 只不過是損失子女的福壽罷了! 悍婦產蛇(先大人筆記) 崇禎初,嘉定有耿賣面者,其婦素悍,淩虐女婢,甚為不堪。庚辰年春, 懷妊將產,兩日不下。有王姓收生嫗,最能(此下原缺二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崇禎初年,嘉定有一個耿賣面的,他的妻子很兇暴,打罵虐待女婢,使女 婢難過日子。庚辰年春,懷孕生產,兩天都不下來。有一個姓王的接生婆,最 能(因版本原缺,暫略) ……下澆風。獨有太倉、昆山、嘉定、崇明、松江幾處,有子孫軍之說。 一經投靠,便如叛逆之人,沒入功臣家為奴婢,永不出頭。不惟世其為僕,且 複例之以軍,使其後人,永不得為良家子女,何其酷也!獨不思為家主者,現 受父母重恩,猶不能及身孝養!今為僕者,不過得此些須身價,直欲使其與天 同休!豈不上幹天地之和,幽觸鬼神之怒乎?夫人雖有良賤,所生子女,一般 珍惜。獨到有名分之家,則其婚其嫁,總不自由。或女貌有姿色,而家主強逼 之以通房;或主母有妒心,而牙嫗逢迎之以遠賣。致使抱憤抱慚,含冤莫訴, 其存其沒,家莫聞知,此有子女之慘也。設或家富無子,則一生苦撐財產,家 主如同籍沒,公然據為己有。甚至家人之女婿,略有貲蓄,便謂伊岳是我家奴, 從此藉端索詐,而世僕之禍,延及外姓矣。又不特此也,有世僕,即有冒認世 僕者。目睹土豪勢宦,窺見懦弱之民,有產業田房,或豔妻艾女,即統僕駕船。 如擒盜一般,劈空鎖歸,送官懲治。誣其叛主弑主,且出遠年之偽契,以實之。 由是吏徇囑託,官通情面,見此題目甚大,遂謂名分攸關,竟斷偽契為真,叛 主是實,使煢煢懦弱之人,有屈難伸,無門可訴。爾乃量其家計,逼以贖身。 可憐無知赤子,惟恐留毒在後,多方揭債典衣,仰人說合。豈知收銀既訖,究

P:175

竟不還其券,但付執照一紙。於是從前之偽契,得此執照而反真,冒認之虛詞, 安 有此贖身而無辨矣。果然不隔三年五年,仍舊喚之服役。此時若竟聽其自然, 士 恐曩日之金錢枉費,將欲顧恤體面,則家中之囊橐已空。甚有一詐再詐,直至 全 孑然一身而後止者。此真衣冠之大盜,名教之虎狼。止因未除世僕之刁風,所 書 以生此無窮之貽累。夫賣一兩而贖一兩,在彼一生之屈節,已付東流。若出一 · 倍而索數倍,在我片念之貪婪,殊傷天理。奈何同此錢財,家主用以買僕,則 文 三兩五兩,重於泰山;奴隸用以贖身,則累百盈千,輕如草芥乎!伏願當代仁 昌 人君子大發慈心!鳴諸當道:諭以私屬不得稱軍;僕人不當以世;凡系投靠之 帝 人,總以及身而止;且飭婚嫁者不得收其財禮;贖身者不許過其原銀;倘以上 君 世之叛僕為詞,即以現今之索詐而論。取遵依於各屬,勒碑石於通衢。不惟使 陰 千萬家之祖父,可以無累于後人,千萬家之子孫,可以不尤其祖父;且可使千 騭 萬家之良善,可免劈空誣陷之災,千萬家之女郎,可免強暴失身之辱。從此大 文 姓之子孫,各各安分自守,不萌邪僻主之念,不取非義之財。所以培植其宗祧者, ( 不更厚乎! 上 ) 安士全書白話解: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 終 155

Create a Flipbook Now
Expl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