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港股

昨天,跟港交所场内交易说再见

智通财经网

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香港商报财经分析”,作者为郑珊珊。

香港交易所(388)场内交易时代画上句号,港交所为此举办了证券界人士聚会,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出席聚会时宣布,交易大堂及展览馆在10月底租约到期后将启动装修计划,装修后将被命名为香港金融大会堂,继续传承推广香港证券业的使命,用于举办仪式、展览、会议及投资者教育活动。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了傍晚的聚会,获赠001号红背心,港交所主席周松岗表示,这是交易所珍藏多年的超靓号码。这个名副其实的天字第一号,送给行政长官,标志着红背心年代就此落下帷幕。

吁收藏各类金融凭据拿来展出

李小加呼吁市民及民间机构,将收藏的各类金融凭据、票据放到交易所展览馆展出,方便年轻后辈了解本港金融业的历史发展。交易大堂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在闭幕仪式上表示,对交易大堂非常不舍。交易大堂退出历史舞台代表着新时代的来临。张华峰已从业三十多年,他称感到光荣,充满使命感。

至于90岁的交易员龙先生表示,当交易员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与人之间不会有摩擦。因为场内交易时间非常紧张,‘大家都关心能不能按到个制’。年纪相仿的妻子与他,先后在香港证券业工作过。夫妇同时也是老股民,被问及会不会因为选股产生分歧,他见证了香港股票的长线健康发展,他为一些股票涨得快,另一些则只是短期牛皮,但迟点才发力。因为夫妻尊重对方选择股票的口味,所以没有因为选股而产生意见。

南华金融集团资料研究部高级策略师岑智勇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场内交易结束是必然结果。港交所迎来数字化时代,增强本港金融结算的竞争力,能与国际其他金融中心比肩继踵。他打了个比方,当别人都已开始采用电子化的方式,你还在用纸和笔,当然速度会慢很多。

告别交易大堂 金融地标光辉岁月

交易大堂作为金融地标,一直是香港股市的大舞台,交易大堂关闭后,十分令人不舍。其实踏入网络时代多年后,全球不少证券及商品期货交易所,早已相继结束交易大厅。网络洪流下,券商绝大部份的交易,已透过网上操作,即使仍有券商租用交易大堂的柜台,亦以象征意义居多。早在港交所8月份决定关闭交易大堂前,全球各国证券商早已陆续停用其交易大堂。

1997年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率先关闭交易大厅;至于法兰克福交易大厅,亦己于2011年被电脑操作系统Xetra取代。除了证券交易所相继全面迈向电子化交易,从事外汇、商品及利率期货买卖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亦于2015年停止关闭所有期货‘叫喊’(Outcry) 交易厅。在港交所关易交易大厅后,全球各主要知名金融产品交易所中,仍保留交易大厅者,则只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以及纽约交易所(NYSE)。

港交所交易大堂在1986年正式启用,转眼31年了,见证香港金融市场不断进步,早年由于是人手落盘,券商纷纷租用交易大堂内的柜台,派驻出市代表坐镇交易所大堂,全盛时代交易大堂云集逾900多名‘红衫仔’。自从1993年港交所启用自动盘系统(AMS),到2000年更新为第三代自动对盘成交系统(AMS/3),金融交易更加变得无远弗界,券商派兵驻扎在交易大堂早已没什么必要。

交易大堂早已大缩水

在2006年时交易大堂大翻新时,交易大堂已由以往2.6万平方呎缩水愈半减至1.2万平方呎,交易柜位更由原先的906个,缩减了三分之二至不足300个,近年交易大堂只剩少数出市代表,变得人烟稀少。交易所大堂最大的功用,变成举办上市仪式的活动场所。

许多股坛老行尊都是出市代表出身,眼见交易大堂要关闭,难免依依不舍,有已退休的出市代表慨叹,见证本地华资香港金融业起落,交易大堂落幕反映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香港证券业立足超过半世纪,曾任联交所副主席年过八十的中润证券主席蔡陈葆心,早在四会时代就投身证券业,她回忆‘四会’合并前的香港证券业交易大厅,是‘洋人主导’,而且‘重男轻女’。‘四会’之一、成立于1947年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早年差不多由外藉人士主导。

蔡陈葆心说,当年出入香港会者除外藉人士外,则只有‘高级华人’,至于交易大厅的一景一物更是阶级分明:‘(香港会交易大厅内)全部讲英文,甚至洗手间也分开,老板还老板,伙记还伙记。’

早年股市由洋人主导

蔡陈葆心早年在‘写黑板’的年代亲自出市。她至今仍保留金银会‘38号’橙色出市背心,她说早年做出市既要记性好,更要‘快手’、‘斗抢’,而她更因而经常‘沙声’。她说,当年证券交易规管尚未从严,券商更聘请体能好的休假消防员做兼职!

70年代初,蔡陈葆心趁机自立门户,向金银会申请牌照经营。但她说:‘当时有(金银会)董事会见我时,话我女人喎,为何申请牌照?当时我便回答他,“女人唔做得咩?”’最终,蔡陈葆心最终要找她丈夫一同申请,才以30万元取得牌照。

香港早年的交易大堂‘华洋有别’、‘重男轻女’,但过去几十年香港和内地经济蒸蒸日上,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老行尊见证本地华资在香港股市冒起。

股市兴旺鱼翅捞饭

早年于上海参与股票买卖、1970加入年远东会,今年已88岁的董伟至今仍留有远东会‘95号’、以及联交所‘6280’、‘6290’及‘6300’号背心。他说:‘早年香港人大多不懂英语,无法参与股票交易,但自远东会成立后,便成为华人参与股票买卖的聚脚点。’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香港股票市场大牛市,也是股市经纪出市代表最风光的日子,‘鱼翅捞饭’更成为股市经纪家常便饭。‘七三股灾’前,股市交投畅旺,股市经纪生意应接不下,中午吃饭毫不吝啬一定要吃得好,金融圈子更流行中午吃鱼翅饭,‘鱼翅捞饭’反映当年股市赚钱容易大家都舍得花钱。

董伟说:‘70年代是股票经纪的黄金年代,经纪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每家证券行每天盈利,动辄达10多万至20万元,而同一时期每个美孚新单位,只售4.5万元!’

最老‘红衫仔’喜见交易大堂完成历史使命

交易大堂告别仪式上,全场年纪最大的前‘红衫仔’何廷锡,已高岁95岁仍然精神奕奕,在女儿陪同下赶过来和交易所道别。1969年,远东会开业,何伯入行,到了1986年四会合并,联交所的交易大堂正式运作,何伯见证当年的盛况,他坦言交易大堂开幕时好开心,因为香港股票交易进入一个新阶段,规模也日渐增加,开幕当日的股票交易号码,到现在他还能朗朗上口。

要告别回忆满满的交易大堂,何伯坦言不舍,但也是开心的,‘从当年的几十人到现在的千几人,香港咁利害,我当然也好骄傲。科技进步,市场蓬勃发展,交易大堂不再需要,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件好事!’他希望香港股市继续蒸蒸日上,走向全球化。

交易大堂孕育香港神剧

交易大堂不仅养活香港一代又一代的‘中环人’,孕育不少成功故事之余,更屡次成为编剧们的上佳题材。其中无电视及已停播的亚洲电视,更分别于1992年及2000年播出剧集《大时代》及《世纪之战》,而前者更是多次重播,成为港人传颂的‘神剧’。

《大时代》于1992年拍摄,并于当年10月‘煞科’后紧接在无线电视播出,由刘青云、郑少秋、邵仲衡、蓝洁瑛等主演。故事以1960年代1990年代之间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两个家庭在股坛的恩怨情仇。

剧名成为股市代名词

《大时代》虽然纯属虚构,但剧情编排及却依正史实。《大时代》剧中角色方进新(刘松仁饰)及陈万贤(江毅饰)提及为打破‘香江交易所’垄断、成立‘华人证券交易所’一事,便是影射远东交易所的成立进程。

另外,剧中场景制作亦绝不马虎。部份讲述不同时交易大堂的场口,更模拟成立初期的远东交易所,以及联交所于九十年代初期的交易大堂搭建而成,电视画面的迫真程度与真正的交易大堂无异。《大时代》在首播期间大受观众欢迎,深入民心,在过去廿多年多次重播。

值得一提,近日形容股市畅旺,而衍生的‘大时代’一词,便是源自无电视剧集《大时代》。九十年代初的股坛剧集大收旺场,电视台食髓知味。亚洲电视仿效无电视,于2000年播出同样与《大时代》题材类近的《世纪之战》,同样大收旺场,成为一时佳话。

交易大堂大事纪

(编辑:肖顺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