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财政局公众网!

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服务

智能问答

2023武汉政府账本“出炉”

2023武汉政府账本“出炉”

2024-01-19 11:04  

  2023武汉政府账本“出炉”

  坚持“生财聚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节用裕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

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最新产品和技术集中亮相光博会,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参展商齐聚武汉。图为思看科技展示自动化三维扫描检测系统。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万鸟齐翱翔。

钟家村方岛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教室里上课。

  202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全力以赴支持经济稳增长,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圆满完成。

  过去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坚决扛起服务稳定经济大局政治责任,坚持“生财聚财”,在创新思路拓财源上下功夫;坚持“放水养鱼”,在助企纾困优环境上求实效;坚持“节用裕民”,在改善民生增福祉上显力度。在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奋勇拼搏下,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市财政收入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961.42亿元,比2022年增长1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1.2亿元,增长6.4%。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站上1600亿元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在同类城市中争先进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 稳经济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全力推动经济稳增长

  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最新产品和技术集中亮相光博会,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参展商齐聚武汉。图为思看科技展示自动化三维扫描检测系统。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提前兑现政策红利,便于我们更早做好资金规划,增加研发投入,做强新产品新技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税务主任蔡时英介绍,公司在去年7月预缴申报时享受到1.8亿元的加计扣除,比往年至少早了3个月,有效缓解了现金流压力。

  2023年,武汉财税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延续和优化的税费支持政策,坚持精准送达,优化宣传解读,确保市场主体切实享受政策红利,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8.7亿元。其中:全面执行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政策,为企业留抵退税92亿元;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204亿元;落实社保“降、缓、返、补”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31亿元;落实减免、缓收承租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等政策,严格执行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项目”“零收费”,降低1.3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经营成本1.7亿元。

  1月5日,又一新质生产力企业武汉敏声宣布投资30亿元,在武汉落地总部并建设高端射频滤波器研发生产基地。作为光谷今年首个签约项目,项目达产后产能约为每月1万片。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光电子信息领域,签约4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金额约1100亿元。

  重大项目建设是促投资稳增长的“牛鼻子”,好项目要落地产生实效,资金保障很重要。

  2023年,武汉财政部门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投入资金52.5亿元,壮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政府出资规模420.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1741.6亿元。落实加强招商引资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兑现奖补资金,支持总部企业增资扩股、扩大投资,推进集度武汉总部等重大项目落户武汉,全市新增总部企业39家、金融机构8家。发挥政府债券稳增长、促发展作用,争取新增政府债券690.96亿元,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生态环保、安居工程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中小企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一年,武汉投入资金33.2亿元,打好融资担保、应急转贷、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组合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贷款、“过桥”续贷、创业担保贷款260亿元。

  ——落实首贷贴息、科技创新再贷款贴息等政策,促进普惠金融扩面、增量、降本、增效,普惠小微贷款增长25.8%。

  ——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的84%。

  ——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奖补政策,实行“免申即享” “即申即享”,支持实施万家企业升规进限做精工程,“四上”单位达到1.7万家。

  消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经济韧性潜力和活力,也折射出经济发展趋势和轨迹。

  2023年,武汉投入资金34.4亿元,支持消费回暖向好。

  10个月前,华中地区最大的华为旗舰店在武商梦时代开业。一年来,武汉财政不仅支持江汉路等商圈商街改造提升,还支持引进品牌店、旗舰店,打造直播电商集聚区,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落实恢复和扩大消费十一条、支持汽车以旧换新等系列政策,支持投放餐饮、汽车、文旅等消费券4.9亿元,开展促消费活动2300余场。支持实施“汉十条”等优惠政策,举办房交会,促进住房合理健康消费。

  落实航运航线补贴等政策,支持恢复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新开跨境运输线路和水上航线,保障中欧班列(武汉)等常态化运营,推动对外贸易促稳提质。

  ■ 促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武汉投入59.5亿元资金,促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落实科研补助政策,支持汉江国家实验室和在汉湖北实验室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支持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方式,开展新型显示等关键核心项目技术攻关。

  ——支持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推进建设10家重点中试平台,举办80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鼓励企业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落实科技研发补助、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武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升。

  企业是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站C位、当主角,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最新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版图上,武汉再添103家。

  2023年,武汉投入30.7亿元资金,支持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奖补资金,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

  两个月前,华引芯(武汉)半导体器件中心扩建项目竣工投产,推进产能再爬坡。

  这一年,武汉投入53亿元资金,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

  ——落实制造业技改补贴等政策,支持武汉机床等204个工业项目实施设备更新和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焦光电子、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支持华星光电T5等产业项目实施,加快汽车智造等10个现代产业园和岱家山等15个科创小微企业园建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落实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园区等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武汉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 惠民生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10天前,今年“就业援助月”首场招聘上,7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340个。据悉,市人社局在“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直至月底,将组织全市人社部门举办69场线上线下招聘会,筹集2万余个就业岗位。

  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武汉投入259.5亿元资金,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统筹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等资金,支持就业托底、学子聚汉等工程实施,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46.9万人次,促进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等保障标准,落实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和残疾人补贴等政策,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支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扩面新增36.2万人次。

  ——加大“一老一幼”投入保障力度,支持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72处,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206户,新增托育机构210家。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武汉投入339.5亿元资金,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坚持将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高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惠及学生163.4万人。

  ——支持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89所,新增学位6.54万个,对12.3万个普惠民办幼儿园学位进行补助,培育领航高中17所、特色高中25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支持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优秀中职学校32所和市级优质专业点108个。

  ——支持江汉大学省属重点一流学科、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建设,落实在汉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政策,助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资助政策,全年资助学生23.5万余人次。

  武汉着力加快打造健康城市,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韧性。2023年,投入201.2亿元资金,支持健康武汉建设。

  ——支持市儿童医院光谷院区、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21家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支持建设市级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12个、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治未病科11个,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标政策,完善门诊待遇保障机制,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减轻群众就医购药负担。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慢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控,免费开展新生儿五项遗传代谢病和听力、孕妇无创产前基因、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惠及112.8万人。

  一年来,武汉有序补足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投入资金25.5亿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

  ——支持武汉图书馆、广电全媒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改造修缮人民剧院、武汉剧院等文化场馆,建成城市书房和“薪火书屋”74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健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障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举办“百姓明星”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1671场。支持文艺作品创作,《橘颂》《狂澜》等精品佳作推陈出新。

  ——支持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办好武汉马拉松、渡江节等品牌赛事,开展全民健身赛事,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

  ■ 提能级

  加强财政支持赋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武汉“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去年底,随着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5号线二期工程的开通运营,武汉轨道交通全线网运营总里程已达486公里,线路12条,车站300座。

  一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武汉投入276.2亿元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支持加快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助力完善港口和铁路等集疏运体系、增强多式联运吞吐能力,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提升。

  ——支持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实现轨道交通5号线二期、19号线通车运行,织密轨道交通网格。

  ——支持长丰桥改造提升、和平大道南延线等骨干道路完工通车,改造范湖立交等路网节点和123条微循环路,打通杨园南路等断头路21条,提高路网通达能力。

  ——支持实施轨道交通和公交成本规制,落实城际铁路运营补贴资金,促进公共交通正常运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去年以来,武汉加速“城市更新”,共筹集175.1亿元资金,支持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加快推进崇仁健康生活片、杨园设计产业片等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加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建设和保护。

  ——支持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86万套(间),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2万套。支持实施老旧小区成片改造试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6个,惠及居民8.4万户。

  ——支持开展城市隐患排查整治,改造老旧燃气管网440公里、整治隐患桥梁7座,实现769座桥隧在线安全监测。支持杜家台分蓄滞洪区等防洪安全工程建设,新改扩建外排泵站5座、排水管网140公里,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到家门口的公园打卡,如今已成了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数据显示,全市各类公园已达900余座,一年来,新改建公园108个。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武汉投入资金102.7亿元,统筹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支持南湖、龙阳湖、墨水湖等湖泊水质治理提升,加快武泰闸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提升污水治理能力。

  ——支持武钢等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大气污染防治。

  ——支持新改建环卫工作间117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225座,原生生活垃圾首次实现“零填埋”。

  ——支持洪山江滩、汉阳碧道等百里长廊示范项目建设和沙湖公园改造提升,新改建公园108个、绿道103公里、花田花海310公顷。

  去年,黄陂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定额补助2亿元。这是武汉市财政局继新洲区紫薇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蔡甸区国家级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之后,成功申报的又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武汉投入资金103.4亿元,完善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机制,促进都市农业稳产提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支持新改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农民补贴等惠农政策,开展农业生产抗旱救灾,促进粮食稳产保供。

  ——落实财政补助资金,统筹推进10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14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和385个产业帮扶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项目218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

  ——优化财政金融惠农服务供给,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90家。

  ■ 强改革

  深化财政改革管理

  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格落实“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审核机制,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政策落地和民生事业发展。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坚持量入为出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出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类项目预算管理办法,搭建15类47项人员类经费政策框架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制定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投资运作、风险控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注重发挥专业管理机构主体作用,提高基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园林、水务等20个部门构建整体支出和2153个项目支出核心绩效指标,将绩效目标编制和部门预算有机结合。组织开展91家部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对已运营的16个PPP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农业、科技、教育等2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评价,促进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

  严格财政财务监管。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政策要求,组织全市3460家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内控报告编报,开展民生保障、助企纾困、代理记账机构等27个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规范财经秩序。

  ■ 2024

  攻坚克难 奋力拼搏

  全力服务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全会部署,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等财税支持政策,扎实做好财税改革发展工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相关链接:
 已阅 26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