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其奪「未來之獅」創下台灣紀錄!──第 80 屆威尼斯影展的 6 大關鍵字

李鴻其奪「未來之獅」創下台灣紀錄!──第 80 屆威尼斯影展的 6 大關鍵字

李鴻其首部執導電影長片作品《愛是一把槍》榮獲「未來之獅獎」。

Photo Credit:好威映象 提供

曾以《醉生夢死》奪下金馬最佳新演員的李鴻其,轉執導筒交出導演處女作《愛是一把槍》。電影不僅入選平行單元國際影評人週,更一舉奪下獎勵新導演的「未來之獅」獎,創下該獎項自 1996 年頒發以來,首度由台灣影人摘下的紀錄。

甫結束 3 年疫情,理應迎來盛大回歸的威尼斯影展,擁抱了大衛芬奇、布萊德利庫柏、尤格藍西莫、濱口竜介、蘇非亞柯波拉等 A 級導演的豪華片單;不過,影展同時首映羅曼波蘭斯基、伍迪艾倫、盧貝松等「道德瑕疵」之影人作品,引來爭議,更顯示策展方在「取消文化」之下的抉擇。

而除卻早前頒發的終身成就獎,由李安授獎給梁朝偉的片段蔚為華人世界瘋傳,今年亞洲方面更有導演濱口竜介在三大影展「連莊」破紀錄,「演而優則導」的台灣影人李鴻其更奪下重要獎項。威尼斯藝術總監口中,影展能作為望向當代世界的「窗口」,又反映出哪些時局的風向與景況呢?

一、別於「好萊塢品味」的得獎名單

《Poor Things》描繪 19 世紀科學家製造出「女科學怪人」。圖/IMDb

今(2023)年由《樂來越愛你》導演達米恩查澤雷領軍的威尼斯主競賽評審團,選擇讓《Poor Things》(暫譯:可憐的東西)奪下最高榮譽金獅獎。本片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早已揚名國際,從驚世冷僻的《非普通教慾》摘下坎城一種注目單元首獎後,作品在三大影展維持 100 得獎率,而後自《單身動物園》起更向英語世界發展,曾以《真寵》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導演,該作也正因在威尼斯首映後奪下評審團大獎,開啟其獎季之路。

新作《Poor Things》中,尤格藍西莫不僅再度聯手《真寵》編劇托尼麥克納馬拉改編同名小說,也再度與《真寵》卡司艾瑪史東合作,大膽描繪 19 世紀科學家製造出「女科學怪人」,藉此展開其情慾之旅的奇想故事。導演前衛、奇幻、幽默的風格,更被影評形容為「立即成就一部當代經典」,外媒《Variety》也表明,本片的熱情豐富與導演早年作品的冷酷疏離,看似遙遠但本質相似:

他永遠專注於將人類解剖,找出是什麼讓他們興奮、著迷、並且變得如此有趣。

艾瑪史東豐富而細膩地演繹主人翁女科學怪人,大尺度且突破性演出同樣廣獲各方好評,更可預見她於奧斯卡有所斬獲。同時,這也是目前所屬迪士尼的探照燈影業,繼《水底情深》、《游牧人生》後,作品第三度奪下金獅。但在好萊塢編劇、演員雙重罷工之時,主流影業之作獲獎不免有些「尷尬」,包含艾瑪史東、馬克魯法洛等主演全程缺席首映、頒獎等影展活動。

本屆其餘獲獎者包含:以《邪惡根本不存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日本導演濱口竜介、移民題材《Io capitano》獲導演銀熊獎的義大利導演馬泰歐賈洛尼、以《Green Border》摘下評審團特別獎的波蘭傳奇女導演安格妮茲卡賀蘭。他們皆為近年歐洲影展的常客,卻也展現出本屆並無向「好萊塢主流品味」靠攏的跡象,包含大衛芬奇執導《殺手》、麥可曼恩新片《法拉利》、布萊德利庫柏自導自演《音樂大師》、盧貝松英語新作《Dogman》等主流之作,最終都一獎未摘。

麥可曼恩新片《法拉利》劇照。圖/車庫娛樂 提供

本屆獲獎演員也並非如外界預期,最佳男演員由資深男星彼得賽斯嘉奪下,他於《Memory》飾演失智症男子,即便外媒原先較關注的是該片由奧斯卡影后潔西卡雀斯坦所演出的酒癮社工;演員卡莉史派妮在《Priscilla》演出貓王遺孀,原是新演員獎熱門人選,卻脫穎而出摘下女演員獎,擊敗潔西卡雀斯坦、艾瑪史東、凱莉墨里根、蕾雅瑟杜等候選者。

影評 Owen Gleiberman 提及,史派妮在前金獅得主蘇非亞柯波拉指導之下,細膩展現女性幽微之痛苦:

她表演的力量在於演繹出普莉西拉的緩慢憂鬱,讓觀眾能力體會到愛上一個懂得情感操控(gaslighting)之怪胎的內心感受。

另外,最佳劇本授予智利導演帕布羅拉瑞恩的新作《El Conde》,亦是他在完成《第一夫人的秘密》、《史賓賽》等英美作品後,再度回歸母國拍攝的作品。電影將智利前總統奧古斯圖皮諾契特,假想成已存活 250 年的吸血鬼,藉以諷刺該國被獨裁主義「吸血」的經歷,也延續導演在《NO》、《贖罪俱樂部》、《追緝聶魯達》對母國歷史的關注。此片也是今年串流代表 Netflix 唯一在主競賽中獲獎的作品。

即便最大獎金獅獎《Poor Things》同為英語作品、由好萊塢片廠發行,但仍是由一位自歐洲發跡、風格獨特的藝術導演執導的作品。這顯示本屆評審團的選擇,更重視作品原創與藝術價值,也符合評審團主席、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曾於影展記者會提及的精神,即便旨在傳遞支持好萊塢編劇、演員罷工,他說:「藝術高於內容。」(Art Over Content.)套用至本屆授獎品味與邏輯,似乎也頗為適用。

二、歐洲得獎作品談「移民、疫後青年處境」

對比今年坎城影展對歐洲反戰題材的關注,本屆威尼斯得獎作的關鍵詞無疑是影響歐洲至深的「移民」。

《Io capitano》描繪兩位 16 歲塞內加爾非裔青年欲前往歐洲展開新生,卻得歷經危險沙漠、橫渡驚濤駭浪、逃出利比亞人口販賣拘留所等考驗。導演馬泰歐賈洛尼過往多專攻義大利國內題材,熟稔奇幻、黑幫、喜劇等各式類型,但今年卻以寫實風格呈現本片備獲好評,也繼去年《骨肉的總和》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後,再度由義大利本土影人奪下導演銀熊獎。

馬泰歐賈洛尼也於授獎時,說明本片取材於真實經歷,藉以批評歐洲移民政策,讓各地移民得依循非法偷渡途徑入境,他說:「我緊貼他們的故事與敘述,試圖以我的願景為這個故事服務,也替那些沒有機會的人發聲。」同時,本作主演 Seydou Sarr 也獲得最佳新演員獎,他也是真實來自塞內加爾的 TikTok 網紅,上台領獎更激動落淚,贏得全場熱烈掌聲,這也是該獎項頒發以來第三位獲獎的非洲演員。

另一部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Green Border》,以更曲折複雜的故事,描繪移民如何深陷歐洲的「政治陷阱」。片名「Green Border」意指陸地國家間的森林邊界,往往與非法入境與貨品走私現象有關,電影則描述 2021 年起白羅斯為報復西方國家制裁,刻意派人招募中東國民來白羅斯,再試圖將人們向西送往波蘭進入歐盟,走往邊界時卻恐遭波蘭軍方拘捕,回頭又會被白羅斯驅趕,致使估計超過上千至萬人曾滯留波白邊界,成為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

導演安格妮茲卡賀蘭出身自共產波蘭,歷經 70、80 年代道德焦慮電影時期,這次將其關懷目光放至移民議題,電影以移民者、邊境守衛、慈善團體與精神科醫師視角,使用多條敘事線描繪此政治僵局。《Deadline》更將其形容為「抵抗新法西斯主義的當代電影」,這也是從影資歷超過 50 年的賀蘭,首度於威尼斯主競賽中摘獎。即便電影迎來波蘭右翼政治人物批評、將其比作「納粹宣傳」,認定賀蘭醜化波蘭形象,但她仍在領獎時面不改色批判歐洲人的冷漠:

這些人(移民)在歐洲喪命……不是我們沒有資源幫助他們,是根本不想伸出援手。

另外,威尼斯影展藝術總監阿貝托巴貝拉(Alberto Barbera)也受訪表示,相較過往幾年入選電影常聚焦於家庭、愛情、人際等親密關係,今年許多作品皆描繪疫情後青年世代的惶惑:「前幾代的人會稱他們為『沒有未來的一代』。他們的不適應、缺乏前景或夢想,以及理想被背叛的主題,反覆在這次許多電影中出現……因為他們比長一輩的人,更受疫情強加的孤寂所苦。」

威尼斯影展藝術總監阿貝托巴貝拉(Alberto Barbera)。圖/Andrea Raffin@Shutterstock

除卻主競賽《Io capitano》、《Enea》、《Holly》等歐洲片皆聚焦於青年主角,次要地平線單元得獎之作也能驗證此說法。《爛情詩》匈牙利導演嘉博雷兹新作《Explanation for Everything》,以高中生同儕、師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帶出匈牙利國內在疫後走向政治兩極化的趨勢,奪下此單元最佳影片;電影《Paradise Is Burning》則以工人社區為背景,描繪一家三姐妹得在母親缺席之下,獨自扭轉恐被社福機構拆散、送往寄養家庭的危機,讓瑞典新導演 Mika Gustafson 摘下最佳導演獎。

評審團特別獎則授予義大利地主隊《An Endless Sunday》,描繪三位青少年男女面對愛情、生育、成為人父人母的故事,新導演 Alain Parroni 尤以強調當代媒體與文化賦予角色的壓力;本屆獎勵 LGBTQ+ 題材的會外酷兒獅獎,則授予《女巫不孤單》馬其頓導演葛蘭斯托夫列斯基新作《Housekeeping for Beginners》,同樣出自地平線單元,頗具實驗性選擇在一間窄小安全屋內,拍攝一群酷兒年輕人的生活景況,藉以展現馬其頓對該族群的「限制」,皆展現影展對此「疫情世代」(The Covid generation)的關注。

三、「濱口竜介」征戰國際四大影展

亞洲部分,最受矚目的無疑是濱口竜介新作《邪惡根本不存在》。該片發想於他拍攝其前作《在車上》配樂師石橋英子的現場演出,從而發展全新劇情長片,描繪東京近郊山村的一對父女與其餘居民,面對開發商欲將此地發展為度假勝地,打亂居民原先的平靜生活。

相較其過往作品關注親密關係,本片顯得議題性更強,描繪資本官僚主義對環境的改變,許多外媒如《Deadline》形容電影近似紀錄片導演佛雷德里克懷斯曼之風格,剖析體制之於個體的影響:

這是日本版《打開波士頓市政廳》,我們彷彿突然掉入懷斯曼的紀錄片,一切都被條狀燈光照亮,鏡頭對所有人都一同審視。

許多外媒也稱這是濱口竜介傑出的「轉型之作」,結尾的驚人轉折更被視為「冒險」,似乎象徵其創作將進展至下一階段。本片作為今年主競賽唯一的亞洲作品,成功奪下次獎評審團大獎及會外影評人費比西獎,也讓導演繼《偶然與想像》、《在車上》,創下接連於柏林、坎城、威尼斯 A 級影展獲獎之紀錄。若再加上《在車上》曾獲奧斯卡國際電影之成就,他將是黑澤明後唯一征戰四大影展的日本導演,視為當今影壇最受矚目的亞洲影人也毫不為過。

地平線單元中,亦有蒙古長片電影《City of Wind》、尼泊爾《The Red Suitcase》以及中國新銳女導演鄔浪的《短片故事》兩短片入選。最終由《City of Wind》青年素人演員 Tergel Bold-Erdene,摘下最佳男演員獎。該片敘述具備與生靈祖先溝通神力的 17 歲蒙古青年,迷戀上另位青少女讓生活產生轉變之故事,別於傳統遊牧印象,描繪蒙古當代城市生活的困境。

四、李鴻其奪「未來之獅」創下台灣紀錄

因為《愛是一把槍》,相隔 10 年再有國片獲威尼斯主要獎項。圖/好威映象 提供

台灣方面表現亦有亮點。曾以《醉生夢死》奪下金馬最佳新演員的李鴻其,歷經張作驥、何蔚庭、畢贛等作者導演洗禮,外加至中國電影圈發展經歷,轉執導筒交出導演處女作《愛是一把槍》。電影不僅入選平行單元國際影評人週,更一舉奪下獎勵新導演的「未來之獅」獎,創下該獎項自 1996 年頒發以來,首度由台灣影人摘下的紀錄,步上伊利亞蘇萊曼、阿布戴柯西胥等導演之後路,也是繼 2013 年蔡明亮《郊遊》之後,相隔 10 年再有國片獲威尼斯主要獎項。

《愛是一把槍》由李鴻其主演的小鎮青年蕃薯出發,描繪其出獄後欲改過向善,卻無法脫離生活圈之犯罪漩渦,藉以也表現後疫情時代的台灣社會,似乎與前述藝術總監提及本屆作品聚焦在青年的趨勢不謀而合,也可能是本片出線獲肯定的原因。《Screen Daily》提及本片由集體社會背景出發,賦予角色之深度,演員表現也頗為加分:

年輕陣容使導演能呈現出千禧新生代的面貌,以及他們如何與台灣社會的規則、限制和期望產生拉鋸。

另外,曾以《南巫》奪下金馬新導演獎的馬來西亞影人張吉安,新作《五月雪》繼導演短片《義山》,再度探究「五一三事件」華人遭屠殺的慘痛歷史,由萬芳、鄭人碩等台灣演員主演,入選本屆影展另一平行單元「威尼斯日」,也獲得會外電影藝術獎(Cinema & Arts Award)的特別提及。該片亦將於 11 月金馬影展作為開幕片與台灣觀眾見面。

除台灣參與作品入選外,金馬影后舒淇繼 2008、2009 年分別獲選為柏林、坎城影展評審後,再度於今年威尼斯主競賽單元擔任評審,立下另類「三大影展大滿貫」成就;而去年在威尼斯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Venice Immersive Competition),以 VR 作品《無法離開的人》獲得「最佳體驗大獎」的導演陳芯宜,今年更直接成為該單元的評審團主席,創下台灣影人新紀錄,可惜今年並無本國作品入選競賽,最終由荷蘭作品《Songs for a Passerby》奪下大獎。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的新作《五月雪》。圖/海鵬影業 提供

五、「女導演作品」入選數待加強

瑞典影藝學院曾於 2016 年在坎城影展,推出「5050x2020」活動,促使電影業在 2020 年前達到性別平等宗旨;2018 年自許多平權組織推動下,包含坎城、盧卡諾、安錫、柏林等影展參與連署,同時該年威尼斯影展公佈主競賽入選名單時,因僅有一部《夜鶯的哭聲》為女導演作品而招致批評,藝術總監阿貝托巴貝拉即在輿論壓力下參與平權連署,更立下三大目標:選片機制透明化、選片委員會與管理階層的透明化、增加影展的女性工作者人數。

2020 年正當 COVID-19 疫情當前,不僅電影紛紛停拍、延檔,影展也選擇停辦、線上化或縮小規模舉辦,選擇後者的威尼斯當時 19 部主競賽片中,有 8 部出自女導演之手,是歷年來最接近「平等」的男女性別比。

不過,隨疫後電影業逐步復甦,主競賽作品的性別比卻又再度失衡,今年 23 部電影之中,仍只有 5 部片為女導演作品。其中《Woman of…》由波蘭女導演瑪寇札塔叔莫斯卡,與其男性攝影指導麥克英格勒特共同指導。

儘管當中包含由《別人眼中的我們》導演艾娃杜韋奈執導的新作《Origin》,創下非裔美國女導演作品首度列入主競賽的紀錄,也選擇變性題材《Woman of…》作為對波蘭對 LGBTQ+ 政策保守的回應,但女導演作品的數量缺乏,儼然仍難被視為「進步」。

不巧,本屆多部男導演作品,包含《法拉利》、《殺手》、《Dodman》、《The Promised Land》等,主題圍繞跑車、殺手、征戰等陽剛題材。外媒《Vulture》專題還分析諷刺道,這些電影角色往往是白人、年紀稍長、性格喜怒無常,指出本屆選片可能進一步在銀幕重塑有毒的男性氣概(Toxic Masculinity)。

六、「不受歡迎影人」登水都成燙手山芋

本屆另一項爭議之處,在於迎來三位「不受歡迎影人」之新片首映,包含:曾因性侵少女而後不敢再踏入美國面對刑責的羅曼波蘭斯基、被前女友米亞法蘿控訴性侵其養女的伍迪艾倫,以及被多位女性指控性侵,但因罪證不足未起訴的盧貝松。

電影業應如何面對取消文化,無疑是國際影展的燙手山芋,上半年坎城影展亦選擇捲入家暴案件的強尼戴普新片《杜巴利伯爵夫人》作為開幕片,同樣迎來女性電影工作者、倡議組織之批評。

而向來以追求自由精神、尊重藝術聞名的威尼斯,過往也曾因播映兩位遭「#Metoo」影人的作品──時尚攝影師 Bruce Weber 之紀錄片《Nice Girls Don't Stay for Breakfast》、金基德遺作《Call of God》──所批評。

本次再度選映爭議導演之作品,總監阿貝托巴貝拉再度表明選片人並非「法官」,對於影人的道德無法置喙,同時指出盧貝松、伍迪艾倫從未被定罪,波蘭斯基則已承認罪行並獲得受者者原諒,認為大眾不應再隨美國的取消文化上綱,他說:「我們必須將人與藝術家區分開來。綜觀藝術的歷史,許多藝術家都曾是犯罪者,但我們仍繼續欣賞他們的作品。」

伍迪艾倫的法語片《Coup de Chance》。圖/IMDb

不過,三人作品於影展播映後也皆招致差評,引人質疑入選原因無非僅是導演名氣,而非作品的品質。《Vulture》作者 Rachel Handler 也表明,作品若好或甚至是傑作,作為觀眾也能「虛心接受」,但電影差強人意又為何要選映。最終,她勉強從中選出伍迪艾倫的法語片《Coup de Chance》推薦給讀者,諷刺稱只因它「沒有讓我懷疑藝術已死、人無藥可救」。

阿貝托巴貝拉甚至在訪談承認,他也認為波蘭斯基新作《The Palace》相對較「弱」,因此並未讓它進入競賽,而選擇在賽外放映。《Deadline》編輯趁勝追擊詢問:若知道作品「弱」,為何不把入選資格讓給女性影人之作品?而阿貝托巴貝拉並未正面回應,僅稱他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更表明不理解外界對《The Palace》的惡評,認為它的評價仍可能在未來翻案。

另一次訪談中,阿貝托巴貝拉提及本屆威尼斯影展官方收到超過 4,000 部作品,當中僅有約 32% 為女導演之電影,與影展最終選映的女導演作品數量接近,更表明追求影展性別平等的準則,放在入選作品的件數並非正確:

問題在於,電影業在製作上離性平也還很遙遠,我們該問問電影製作人,為何不製作更多女導演電影,而不是問影展為何很少邀請女性。

下篇:水都的考驗:害怕淪為「二流影展」的威尼斯,將迎來豐收、還是種下惡果?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