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形目雉科動物)

鎖定
鶉又名鵪鶉,是 [1]  雞形目錐科鵪鶉屬家禽。又稱赤鶉、鶉鳥、宛鶉、奔鶉、羅鶉等。形似雞雛,頭小而尾凸;嘴短小,黑褐色,虹膜粟褐色;頭頂黑而具粟色的細斑,中央冠以白色條紋,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粟黃色,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胸慄黃色,下體兩側轉粟色;腹以下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2]  30日齡雄鶉引頸高鳴,雌鶉則不善鳴叫,聲低而細。 [3] 
鶉分佈於中國東北到東南大部分地區,冬季常棲於近山的平原,潛伏雜草或灌叢中。 [2]  喜羣居、喜暖怕冷、容易受驚、適宜安靜環境。喜食雜草種子、豆類、穀物籽實、漿果、嫩芽、昆蟲及其幼蟲。繁殖時,每巢產蛋7~14枚。蛋殼呈黃褐色,具有黑褐色斑紋。經雌鶉第17 ~18天孵化,幼鶉即可出殼。壽命通常2~4年。 [3] 
鶉藥用價值很高,中醫學認為,鶉性甘、平、無毒,具有益中補氣、強筋骨、耐寒暑、消結熱、利水消腫作用。其肉味鮮美且富含穀氨酸,素有“動物人蔘”的美譽。鶉蛋的品質優於雞蛋,在醫學上還常用作實驗動物。 [3]  鶉也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是營養不良、體虛貧血、高血壓、肥胖、動脈硬化等人羣的食療佳品。大便乾燥者不宜食用,否則容易引發痔瘡。 [4] 
拉丁學名
Coturnix coturnix
別    名
鵪鶉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亞    科
雉亞科
中文學名
食    物
種子、漿果

鳥綱動物

形態特徵

稚鶉
稚鶉(5張)
鶉(quail ),雞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130種小型短尾狩獵鳥類的統稱。類似山鶉,但較為瘦小。西半球鶉類的喙較東半球鶉類厚,但無距。
鱗斑鶉或藍鶉(Callipepla squamata)。體羽灰色具鱗斑,冠羽羽尖白色。是跑得最快的鶉類。刀翎鶉(Oreortyx pictus,又名高山鶉)體羽呈灰和淡紅色,羽毛長而直。可能是西半球最大的鶉類,重達半公斤(約1磅)。中美洲歌鶉(Dactylortyx thoracicus,又名長爪鶉)鳴聲悦耳。墨西哥的長尾樹鶉(Dendrortyx macroura)體長33公分(13吋),體型似松雞。林鶉是林鶉屬(Odontophorus)的大型鳥類,是唯一廣佈於南美洲雉科鳥類,棲息於森林中。東半球鶉類棲息於平原,體小,比西半球的鶉短粗。喙緣光滑,許多種有距。最有名的種類是鵪鶉(Coturnix coturnix),是歐、亞、非洲最普通的鶉類,也是雞形目唯一的遷徙種類。小型的鶉(有時歸入Excalfactoria屬而不是鵪鶉屬)包括東非的藍鶉(C. adamsoni),體長僅13公分(5吋)。印度產小型鶉稱為叢林鶉,屬於叢林鶉屬(Perdicula)。

棲息環境

鶉喜歡棲息於開闊的野地和灌叢邊緣。

生活習性

幼雛在第一個夏季與父母共同生活。主要以種子和漿果為食,但也吃葉、根和昆蟲

繁殖方式

春季約產12枚稍呈圓形的卵,雄鳥可能幫助孵卵

亞種分佈

東半球的95種鶉歸於雉亞科(Phasianinae)或另列為鶉亞科(Perdicinae)。西半球的鶉(約36種)歸於林鶉亞科(Odontophorinae),與東半球的山鶉更為近似。
北美洲山齒鶉(Colinus virginianus)分佈自加拿大南部到危地馬拉,約有20個亞種。北美洲的鶉類還包括已廣泛引進其他地區的兩種狩獵鳥類︰珠頸翎鶉(Callipepla californica)又名山谷鶉)和黑腹翎鶉(Lophortyx gambelii,又名沙漠鶉)。兩者均有向前彎曲的頭羽(雄鳥頭羽較大)。
分佈區更偏東的是鱗斑鶉或藍鶉(Callipepla squamata)。
參考資料
  • 1.    張涵,播音員主持人漢字讀音手冊 第2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12,第4頁
  • 2.    鵪鶉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6]
  • 3.    鵪鶉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6]
  • 4.    胡維勤著,學會吃!快速調理腎病,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1,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