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門序曲

鎖定
《卡門序曲》管絃樂曲。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一般的歌劇序曲都是用交響方式縮寫或提示歌劇內容,這首序曲結構簡單,僅僅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中文名
卡門序曲
外文名
Carmen Overture
歌曲時長
0時8分
譜    曲
比才
編    曲
比才
歌曲語言
法語
發行時間
1874年
概    述
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曲    式
迴旋曲式

目錄

卡門序曲簡介

《卡門序曲》管絃樂曲,是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鬥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和鬥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
由於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鬥牛士進行曲》。它是埃斯卡米羅所歌唱的詠歎調,廣為傳唱。
接下來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
反覆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
之後再現第一部分主題。
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絃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後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

卡門序曲作者

比捷 比捷
比才,又譯比捷(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出生於巴黎,四歲開始隨母學鋼琴,九歲入巴黎音樂學院
1857年十九歲的比捷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基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
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萊城姑娘》等。
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取材於梅里美同名小説。

卡門序曲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干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干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
後來,在一次羣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
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
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

卡門序曲評價

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峯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卡門》全劇共分四幕。歌劇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着舞台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歎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所有這些音樂又都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給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全劇以其獨特的力量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表現了扣人心絃的真實生活,成為雅俗共賞、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劇。
《卡門》的序曲,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它一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鬥牛場面之中,我們彷彿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羣眾的喝彩聲。這個主題重複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絃——(減七和絃)上,更加強了這一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鬥牛場面的音樂的翻版(省去了聲樂部分),其結構是一首迴旋曲,通過多主題的對比並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環境,烘托了喜慶熱烈歡騰的氣氛。
卡門序曲填詞作品欣賞友誼萬歲——根據卡門序曲填詞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