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o]
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鳐是鳐形总目鱼类的总称。不同种类体型大小差异很大。体呈菱形或圆形,胸鳍宽大;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眼睛和喷水孔长在背面的头顶,口、鼻和鳃均在腹面;尾鳍退化成一条长鞭子似的长尾,上生一个坚硬的带倒钩的刺;有些种类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 [7]
鳐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海域,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在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底栖性鱼类,游泳能力弱,很少活动。 [7]一般栖息于沿海沙底质水域,鱼体常半埋于沙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 [8]肉食性鱼类,以贝类、头足类、甲壳类、鱼类和多毛类为食。体内受精,多为卵胎生,卵被包在角质囊中,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 [7]
鳐在全世界有384种,中国有39种。在中国,由于资源量不大,仅为底拖网渔业的兼捕对象。是经济鱼类之一,肉可鲜食,也可腌制成咸干品,鳍为优质鱼翅,鱼皮干制品为名肴之一。 [7]
别    名
劳板子,劳力,甫鱼
中文学名
鳐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软骨鱼纲
鳐形目
分布区域
除了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

简介

播报
编辑
软骨鱼类。属 鳐目,鳐科。为该科之统称。体平扁,背鳍和尾鳍退化,尾延长或呈鞭状。胸鳍颇发达,连至头侧,与体躯和腹鳍组成近似菱形体盘,腹鳍外侧有趾 状分化。鳃裂5对您纹弃,位于腹面,口开于头腹面,横裂形,牙齿多而坚,齿位居平扁,状呈铺石状排列。尾部和背部常有结刺数行。有些种腿笑类在胸鳍或头侧之间或在尾侧有一对圆形或长形发电器。鳐为近海底层鱼类,常灶轿拔静卧于海底或埋于沙泥。有时也在海底匍匐或近海游泳,游泳主要靠胸鳍前后波动,行动缓慢,白日潜伏,夜间觅食,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为食。卵生,卵外包有四角形角质外壳,可借四角的突起粘挂于附着物上发育剃巴,通常隔数日愉骗举分批产卵,每次产2粒。肉味较好,可鲜食或腌干品食用。 [1]鳐形目Rajiformes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我国产6科8属28种。吻圆钝或突葛旬套出,侧缘无吻齿。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有4科9属48种。世界最大的鳐为双睛鳐[R.binoculata],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长达2.5米。吻三角形 ,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胸鳍扩大前伸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呈原始型。背鳍2个,无硬棘;尾柄粗大,尾鳍发达。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岸海区。鳐亚目Rajoidei有3科,我国产2科。体盘宽大,近亚圆形或近斜方形。胸鳍前延,背鳍一般2个,位于近尾端;腹鳍前部分化为足趾状构造,具有掘沙土的功能。尾侧常具1对长纺锤形发电器官。 [2]
有些种类在胸鳍和头侧之间或在尾侧有一对圆形或长形发电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有斑鳐、何氏鳐、团扇鳐、美鳐、华鳐、孔鳐。东海和南海还产颗粒犁头鳐、美鳐等,花点鳐辨陵婚润、黑斑双鳍电鳐等仅产南海,均可垂钓。一般栖息于沿海沙底质水域,鱼体常半埋于沙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故纹删战沿海以夜钓为佳。白天在矶头岩石边,沙质土海底,偶尔也可钓取。钩用沉底钩或钓组,以贝类和鱼虾为饵。 [3]

鳐鱼简介

播报
编辑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鳐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或近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基部;有些具尖吻,由颅部吻软骨突出形成。体色单一或具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结刺,有些尾部内有弱发电器官。典型的鳐,即鳐科种类占现生鳐亚目种类的大多数,尾部有两个背鳍;无吻鳐科有一个背鳍,无刺鳐科没有背鳍。口与鳃孔均位于体的腹侧。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卵又被叫做「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体型大小各异,小型的猬鳐(Raja erinacea)产于西大西洋,成体长仅50公分(20吋)或更小,大型的双睛鳐(R. binoculata)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则可长达2.5公尺。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地埋于水底沙中。游动靠胸鳍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捕获猎物。在欧洲是常见的商品食用鱼。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和鲨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体型、鳃和吻的位置不同。
因为具有强壮而扁平的身体,有时它们被称做扁鲨。胸鳍异常地宽大,一直延伸到头部。如果检验一下它们的骨骼,除了巨大的扇形鳍结构,它们和鲨鱼像极了。
鲨鱼的背鳍富有特色,而鳐鱼却没有。鳐鱼的尾鳍退化成一条长长的鞭子似的长尾,其上生有一个坚硬的带倒钩的刺。
这根刺用于杀死猎物和防御敌人。它们能够灵活迅速地使用这个武器,快速弹起尾部,即使是前方的动物也会被刺到。有些种类如蓝斑条尾 衍生出额外的武器一剧毒,可以通过尾刺将毒液注入受害者 的身体。游泳者在海中涉水时 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要踩到它们 身上。 它们通过煽动宽大的胸鳍游泳,看起来像在水中飞翔。 有些种类以其从水中向高空跳跃的本领而闻名。
鳐有五对位于腹侧的吻旁的鳃孔。在头部表面眼睛的正后方有两个开口(喷水孔),海水由此外进入鳃孔。强壮的肌肉控制鳐的上下颚,便于伸出抓掠食物,他们一般以小鱼,小虾和贝类为食。
有些鳐类具有发电器官,由位于头部尾部的特化肌肉形成。这些鳐鱼被称做电鳐,它们产生的高电压能将猎物击昏或致死。 对待它们必需非常地小心以免被电击伤。
魟主要为海生,广布于所有大洋。许多种类栖于海底,游动缓慢。魔魟(鲾鲼)以浮游生物及小动物为食;其他则以各种小鱼及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会破坏有重要商业价值的贝类养殖场。除鳐类外,多数或全部魟均产幼鱼。体内受精,雄体腹鳍边缘特化为交尾器官--交接器,用以将精液注入雌鱼体内。
魟可分为以下几个类群︰电鳐,锯鳐,鳐以及各种魟(属于几个不同的科,尾细长,鞭状,具刺,泛称刺魟或鞭尾魟)。
电鳐属电鳐亚目(Torpedinoidei),特征为头及胸鳍间有成对的大型发电器官,借以发出强大的电流以自卫或杀死猎物。电鳐的皮肤光滑无鳞;头、躯干和胸鳍形成圆形盘状,尾短而粗壮。已知20种栖于温暖海域,有些种重量达90公斤(200磅)。
其他所有不具发电器官的魟类,通常皮肤粗糙,常具坚硬的刺。锯鳐属锯鳐科(Pristidae),具细长的吻部,其两侧有一系列坚硬的齿。已知暖海中有约6种,常出现于多沙的海岸和河口。
鳐属于鳐亚目(Rajoidei),宽大的胸鳍延伸到吻部并向后延伸而突然终止于细尾的基部。与其他魟类不同,鳐为卵生。卵形大,椭圆形,外壳革质,色深,四角各有坚韧的尖角,用以固定于海草或其他物体上。鳐类无刺魟特有的具倒刺的细长的棘。分布最广的种类属于鳐科(Rajidae)的鳐属(Raja)。
其余的魟类构成鲼亚目(Myliobatoidei),包括魟科(Dasyatidae,鞭尾魟)、燕魟科(Gymnuridae,蝴蝶魟)、裸尾魟科(Urolophidae,刺魟)、鲼科(Myliobatidae,雕魟)、蝠鲼科(Mobulidae,蝠鲼、鬼魟或披肩魟)、牛鼻鲼科(Rhinopteridae,牛鼻鲼)。这些科的魟类均具细长、鞭状的尾,尾上通常有一个带倒钩并与毒腺相连的刺。该刺能致严重的损伤,尾部挥动时该刺能成为危险的武器。几乎所有这些魟类均栖于温暖的海域,少数几种刺魟生活于南美的河流中。
犁头鳐与魟近缘,或列为单独的目--犁头鳐目(Rhinobatiformes),或列为鳐目的一个亚目--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

种类划分

鳐鱼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发现的鳐鱼有100多种。体形巨大的蝠鲼和能够放电的电鳐都属于鳐鱼类;线板鳐是最大的一种鳐鱼,胸鳍展开后达8米,爱在海上飞行。鳐鱼和魟鱼非常相像,因为它们都有扁平的身体。鳐鱼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都有分布。普通的灰鳐可以长到超过2米的长度。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孔鳐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鳐形目鳐科鳐属的1种。体长约50厘米左右。体盘亚圆形。幼体和雌体成体前缘稍波曲,吻稍突出;雄体成体前缘波曲很显著,吻显著突出。尾较宽扁,侧褶发达。眼小,椭圆形,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体尖锐,雌体平滑。鳃孔5个,狭小。背鳍2个,约同大、同形;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几连接;腹鳍前部呈足趾状突出;胸鳍前延,距吻端有相当距离。尾上结刺在雄性成体3纵行,在雌性成体5纵行,在幼体1纵行;头后结刺1~3个。腹面腹腔后部两侧各具许多粘液孔。体褐色,幼体肩区常具一暗色或浅色大圆斑,胸鳍里角上方常有一圆斑。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朝鲜、日本沿海。
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露出眼和喷水孔,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卵生、每胎产1~2仔,休息一至数日再产。卵壳扁长方形,四角具角状突出,密具丝状粘性细条,附干藻、碎贝壳或石块上。刚孵出仔鱼体长约9厘米。为黄海和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肉可食。 [4]

何氏鳐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几斜直,曲线不显著(雌体和幼体)或吻侧凹入,眼鼻区外侧突出,头后外侧又凹入,曲线很显著(雄性成体)。吻相当延长而钝尖,在雄性成体,由于吻侧的凹入,吻端更形尖狭。尾颇细长,一般比头和躯干稍短,在雄体可能与体长相等或稍大;侧褶不发达。
鳐鱼鳐鱼鳐鱼鳐鱼鳐鱼
鳐鱼
体盘宽比体盘长大1.3至1.5倍;体盘长比吻长大3至3.3倍;吻长比眼径大4至4.4倍;眼间隔比眼径大1.1至1.3倍;喷水孔宽约等于眼径之半或稍大;口前吻长比口宽约大1.8至2倍;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宽大3.5至5倍余。
前鼻瓣宽大,后缘分裂如细须,在成体伸达下颌外侧,在幼体未伸达口隅;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口颇大,浅弧形。齿小,平而圆形,铺石状排列(幼体和雌体),或细尖,紧密地排列着(雄性成体);上颌齿每行自40至50不等。
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普通连续作半环状排列,但有时呈中断现象,幼体眶前、眶上和眶后喷水孔上的结刺变异如下:1-2+2-3+1-2;成体的各区结刺增加,变异如下:2-3+3-4+2-3;有时左右边的结刺数目也有些不同。头后脊椎板上的结刺,普通是1个,有时2个,难得3个。尾上的纵行结刺,雌雄不同,雌性标准是5行,雄性标准是3行(有时正中一行不完整或衰落,呈2行状态)。雌性成体背面上除吻端有一群小刺外,它处完全光滑;腹面上的小刺只限于吻的前部和两侧。雄性成体背面吻端上具一群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小刺一长群,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4行,刺头都向后,在肩区外侧处继前具大钩刺2-3行,刺头向后带向内;在胸鳍外角里方处具大钩刺一长群,由2-3纵行排列,刺头都向内;腹面吻端和吻侧处的小刺很细小。幼体不分雌雄,上下面都光滑,仅脊板上具一个结刺及尾上具一纵行结刺。在头后结刺的前方,有直行的黏液孔二短群,每群由10个左右的黑色黏液孔,分2小行或不规则地组成;有时这2行的黏液孔群可能从结刺的前方斜延于结刺的两侧;有时这2行黏液孔群向里方倾斜,前端集合,呈“∧”形。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外角和里角都圆形。腹鳍分裂很深,前部足趾状突出。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一背鳍稍大,前缘与后缘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联于皮上,没有里缘,背鳍间隔颇短,一般约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在幼体较长,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大。两背鳍间的结刺在幼体3-5个,在成体衰落为两个或一个,或完全消失。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的距离随年龄而不同,自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而至于差不多等于第二背鳍基底长的1/5。尾鳍上叶低长,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长,下叶在幼体尚留存,在成体几乎完全消失。背面黄褐色,密布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有时集合成不规则小群,有时近肩区两旁围聚成大型圆斑。胸鳍后角上方具一多环层睛状大斑。尾上隐具暗色横条8-9条,但一般是纯暗色。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4条,最后1条在尾端。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暗色细斑,每斑围着1个黏液孔。
雄鱼全长可达500 mm,雌鱼长可达550 mm。1月至早春4月产卵,夏季仔鳐从卵囊孵出,3-4年性成熟。 [5]

物种特征

播报
编辑
鳐目鳐科动物鳐鱼
1亿8千年前,鳐鱼是鲨鱼的同类,但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长期将身体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进化成现在模样。鳐鱼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和鳃裂在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红色刺,人被刺到会死亡。鳐鱼身体周围长着一圈扇子一样的胸鳍,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鳐鱼和魟鱼非常相象,因为它们都有扁平的身体。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

生态环境

1.栖息于较寒水性海区的海底。以蟹、虾、端足类、小型甲壳动物,以及多毛类、贝类、小型鱼类和头足类动物为食。
2.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主食贝类等软体动物。资源分布: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东海、南海及黄海、渤海均产之,但产量不集中,渔期不明显。一般随其他鱼类一起捕。
鳐形目Rajiformes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我国产6科8属28种。吻圆钝或突出,侧缘无吻齿。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有4科9属48种。吻三角形 ,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胸鳍扩大前伸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呈原始型。背鳍2个,无硬棘;尾柄粗大,尾鳍发达。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岸海区。鳐亚目Rajoidei有3科,我国产2科。体盘宽大,近亚圆形或近斜方形。胸鳍前延,背鳍一般2个,位于近尾端;腹鳍前部分化为足趾状构造,具有掘沙土的功能。尾侧常具1对长纺锤形发电器官。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余招切《集韵》《韵会》《正韵》馀招切,𠀤音遥。《说文》文鳐,鱼名。《山海经》观水西流注于流沙,其中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吕氏春秋》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神异经》东南海中有温湖,中有鳐鱼,长八尺。《本草》文鳐出海南,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羣飞水上,海人𠋫之,当有大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