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陈如冬

中国内地画家
本词条部分内容由陈如冬本人参与编辑完善详情>>
陈如冬,1970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少年曾受业于陈德奎先生。擅长山水翎毛、间作花卉草虫。创作作品沿袭吴门绘画的精神品质,追求笔墨精微、写意空明的文人气息,在清韵雅正中体会诗境之美。学术上强调笔墨,传承吴门文脉的同时,一洗依傍,借古开今,抒写画家内在的自然心境。
2006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沧浪十八景图咏》、2010年云峰画苑出版社出版《陈如冬中国画》。
中文名
陈如冬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970年
职    业
自由职业
代表作品
《沧浪十八景》
主要成就
古吴轩出版《沧浪十八景图咏》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陈如冬
1994年游历涉足:山峡、黄山、峨嵋、青城、九寨、敦煌,归后画艺大进,创作《丝绸行》被苏州市博物馆收藏。
1998年元月,在深圳市地王大厦举办《虎虎生威—陈如冬工笔画展》个人画展。
2000年五月作品入编《中国画·当代画风》大型画册。
2003年至2旋枣微005年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奔热创作动物挂历作品。
2005年2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如冬中国画集》。
2006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沧浪十八景图咏》,9月作品入编《中国画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六》大型画册。
2007年11月应中国艺术网邀请,于上海刘海粟蜜您邀美术馆举办《霜天晓角—陈如冬中国画展》。
2009求奔葛元年9月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陈如冬中国画展》。
2010年12月乘榆埋在日本京都建仁寺举办《庆贺建仁寺八百年—陈如冬绘讲体承画展》。
2013年6月22日于苏州环球188天悦会举办《陈如冬& 750验嚷祝1 画瓷展》。
2015年10月在台北举办《吴门牧云—陈如冬台北水墨展》。
2016年9月《园里源外——陈强 陈如冬中国画展》。
2017年5月深圳前海壹会举办《陈如冬—江南慢》;同年1欢察1月苏州古旧书店《陈如冬小品展》

绘画风格

播报
编辑
气息雅净
如冬的画,有一种雅净的气息。说起这雅实已被画人们用得太俗,所以有“媚雅”一说;净,则是出世的一种极致,其过程则是静,清静超拔,也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尤其对于当代的读书人。举目画坛,多以粗俗为大气,矫情的雅致,工艺制作为古典主义,刻意经营的清净高逸,审美标准的混乱,成为当代绘画堕落的必然遭遇。
善画动物
如冬以画虎见称,其实他善写各类动物。工写兼融,以形写意,造境传神,更以生命的怜爱付诸笔端,那些活跃自然、游戏林泉的生命,“眉目传情”、“顾盼生动”,迥异清季动物绘画的“市井习气”也完全不类当下画师笔下的工艺媚俗。如冬笔下的“老虎”用笔细韧松动,设色温雅,神态逼真。常见画中的老虎不是一味张扬八面威风山林皆栗的氛围;就是板滞牵强,匠气十足;更多千虎一面,陈式旧本,缺乏生机,流于市井之气。如冬画虎,憨鞠可爱,从它们各种眼神和动作中可以寻绎人一样细腻的情感,充盈一种天真、质朴、谐和,更以对生命的关爱与憧憬显得十分深刻而真切。故他的画在带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共鸣,如冬尝试突破山水作为动物的“补景”传统,林树泉壑与动物自然融洽,而非作为训兽师般地让动物在作表演状。这种“结合”还不止是物象上的统一,如冬反复尝试探索笔墨技法语言上的谐和。
他的绘画思想的建构有着哲学意义中的形而上的理想,更有着传统意义上的“意象”空间。如冬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动物画“环境”存在山水,渐渐地从如冬的画中凸显,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具有吴门绘画传统的苏州一带,倒是秉承了绘画商业化的传统,而文衡山沈石田辈们风雅逸韵早已烟消云散。如冬以其“边缘”的生活状态和他独立的审美视角,在雅与俗(实则是艺术与市场也便是画家与藏者)间不断地作出选择,他的小青绿山水由文(徵明)而止,以宋人的峭拔冷峻,对应元以后文人绘画雅逸淡远,葆守文人绘画等笔墨审美的独立价值,用心灵去体会文人绘画的特有书卷气息,因此,这种“南北二宗”的统摄融合,本乎于心,发乎于情,笔墨精神更得以充分体现,也力避明代浙派师法北宗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空乏。“韵”与“思”的空间延伸开来,空灵而隽永;或墨清而蕴藉,风骨俊俏,色泽雅致,山石或勾而无皴,青绿赋色,林木穿插有致,刻画精微。古秀雅逸与清远温润结合,一派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
山水绘画
如冬喜爱徜徉山水游戏林泉,但他和我一样,并不会袖着个小本到处去作对景写生的经营。看山、读画,更从古人文字里去寻求山水象外之境,这是中国山水绘画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元明以来文人绘画的审美取向。但,在今天的画坛,它已被技巧的炫耀造化之模状等等时髦的“创变”所颠覆。如冬平静而平淡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相信他的“山水画”创作可能会真正地体现陈如冬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的理想境界。
青年画家
如冬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受业于陈德奎先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然后又经过现化绘画技法的专门训练,具有造型、色彩方面的深厚造诣。更重要的是,他长期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积累素材,触发灵感,力求创作出真实可信、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师法自然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他清楚地认识到,作品的艺术尺度和社会的客观需求,乃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要具有高妙的艺术境界,又要符合日常的审美趣味,就像“明四家”的作品一样,既受到文人士夫的欣赏,也为引车卖浆者所喜欢。这自然是不容易的,他的艺术道路也就充满了艰辛。如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艰辛的探索中,他不断开拓艺术视野,触发创造灵感,引起人生思考,一幅又一幅精品佳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因此他成为当今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卓然成名的经历,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艺术特色

播报
编辑
陈如冬是位富有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青年画家,他1970年生于苏州,三十七年来未尝离开家乡。苏州是中国绘画的沃土,“明四家”、“清初四王”乃至近代以来的吴湖帆、颜文梁、吴作人等都是苏州人,“元四家”、“海上画派”等也都深受苏州文化的熏陶,汲取了苏州文化的营养。如冬也不例外,他的创作之所以能在当代画林独树一帜,离不开苏州,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丰富了当代绘画的实绩。
陈如冬在绘画上兼擅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尤精走兽,所作涉及虎、狮、豹、狗、马、鹿、兔、猴等。画动物古已有之 ,至近代形成独立画种,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如冬从事这一题材创作,有其更高的志向,他要把自然界的真、善、美充分表现出来,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动物画体系。为此他在不断努力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首先是以形写神,通过准确的造型,传达表现对象的本性和神韵。如冬经常直接观察动物,捕捉它们的瞬间特征,体察最能反映它们自然秉性的表情和神态,创作时再加以提炼、概括,并运用素描、速写、水彩等写实技巧,准确地造型,并通过典型的动势和表情,来凸现其禀性、神气、使之形神兼备。其次,如冬在描绘动物时,倾注自己真挚感情和独特感悟,并赋予比拟人生的社会属性,使动物也能表达人的感性,充满人性化的意味,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也拨动了观赏者的心弦。这种拟人化手法,使自然界的真、善、美与人世间的真、善、美合而为一,作品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得到升华,有力地提高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第三,如冬所绘动物,造型准确,结构分明,形体富有明暗立体感,毛羽具有极强的质感,这些都显示出扎实的西画功底,即对解剖学、透视学以及素描、水彩技法的稔熟,而运用的缺是中国画的笔墨,包括勾、厾、皴、染以及设色、没骨、水墨等,因物而施,运用恰当,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表现对象的环境和不同情态下的特定环境,选择最能突出主体和背景加以布景造势,力求动物和环境和谐、统一,景象更贴近自然。这些背景,既有力烘托了表现主体,也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意境。
陈如冬在笔墨技巧上,还总结出几点富有创意的经验。一是弱化线条,向“没骨”靠拢,吸收水彩的绘画技巧,使背景更富有层次感;二是借鉴摄影特写技术,缩小视野,形成近距离感,或取法聚焦主体于中景的效果,虚前而实后,使之在构图上更加灵活和丰富;三上以大胆的泼墨、泼彩来烘托画面的气氛,突出深谷峻岭与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水氲墨障和巧妙留白,来显示动物真性,并寄寓主体的情绪和感受。这些技巧重在水墨性、写意性,既适合于背景的描写,也与工整细腻的动物画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陈如冬的动物画,已形成日趋成熟的个性风格,然而他仍继续保持着探求的税气,不断图变求新。如他所作的《松雨洗尘埃图》、《灵猿仙骨图》等,背景画法已趋于精细,少见大片泼墨、泼彩和浓淡水墨渲染,更多传统的勾、厾、皴、染法的水彩设色也正在淡出。他似乎是想减弱西画的因素,增强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味,这种探求是十分可贵的。我相信,如冬必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并寓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 [1]

艺术评价

播报
编辑
陈君艺术知法明理,上承近代先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能以诗人比兴思维,借鉴象征手法,在历史记忆中注入感受,利用文化积淀赋予新意。其历年佳作,或讴歌自然生态之平衡,或抒写热爱生命之真情,或寄托关乎真善美之理想,于人文关怀确有用心,此尤难能可贵者也。——薛永年评价
陈如冬的动物画已形成日趋成熟的自身风格,并得到社会首肯,但也继续保持着探求的锐气,不断图变求新。这些探求使画风更具传统性,也更富文人画的雅净气,可以说在复兴吴派绘画,这种回归传统有鼎革传统的探求是十分可贵的,不断努力,必将达到新的高度。——单国强评价
不同的经历、性格、兴趣、知识结构等,都影响画家的审美指向。在生命的历程中,陈如冬曾几经风雨,因此,他对生命的体悟要比一般人深刻,这种发自内心的反省,更加促使他勤奋不已,春去秋来,贯之以一。他把珍爱生命的渴望全部融入笔翰,造化出一批又一批极具人性化的动物。观如冬的画,只用目视不够,还需心度。——周矩敏评价
他笔下的马、虎、鹿之类,往往在形似中得筋力,在筋力中传精神,具有盎然的生气,即石涛和尚说的“鸟兽草木之性情”。如冬甚至将它们拟人化,让观赏者能作直接的体验,并与它们进行交流,如他题为“竹林七贤”的七马图,题为“商山四皓”的四鹿图,虽然画的是马或鹿,体现的却是人的精神状态。——王稼句评价
陈如冬的画最打动我的就是马和梅花鹿,看了这几幅作品之后,我觉得古代就在眼前了,那些马和梅花鹿,有一丝悲悯的神情,双眼是那样的安静而文雅,仿佛生在城市山林中的古代文人,仿佛就是陈如冬自己。——陶文瑜评价
当下的理论常常有“新××派”,“后××派”之说,如果说有“新吴门派”,我觉得如冬的山水画也该是真正体现了吴门绘画传统在当下的可能性。他基于文、沈作为起点寻绎生机——他以其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文人”与“作家”绘画形成的必然,当然,由于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影响,如冬的绘画可能更多地透露着文人绘画的倾向,但他并不一味从古人那儿讨生活,胸有丘壑,笔底自有烟霞。——许宏泉评价
陈如冬好像是不太焦虑的。他的老虎也不焦虑。它们肯定不是武松要打的那种虎。它们更像是古典中国的一种符号。
陈如冬的画里很少有非常神秘的空间和大片大片的墨团——我们很容易想见它们在中国绘画中可能代表的情感意义。 只是很少的时候,或许陈如冬自己都不太在意的时候,那些动物有了些细微的变化。它们好像在等待什么。眼神有些茫然。好像在聆听这世外的什么声音(它们的世界是画家陈如冬设定的)。
但它们只是在听,非常诚恳和无辜。它们拒绝外面那个混乱嘈杂的世界。它们漠然坚定、绝不妥协。——朱文颖评价
如冬的画笔,让这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喜爱又敬畏、既真实又仿佛传说的伟大动物,在纸上成为现实,成为神话,成为诗,成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
如冬的马,没有了虎画中的霸道雄风,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宁静飘逸。梦境般的气息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往日岁月峥嵘的英雄旧梦,变成了平静,变成了辽阔,变成了高远,变成了奇古,变成了没有人间烟火气,甚至还有了沧桑,还有了孤独,还有了一份悲凉。他的画法,也似乎更在传统的隧道里往后退了百年千年,画中有了古人的孤独悲怆,有了宫延绘画的高贵,郎世宁般的写实与写意兼具。——荆歌评价
作为画家的如冬是时间、心境、定力三者均得之。而定力一德如冬不得不让我扼腕叹服。用句不恰当的形容可称为“坐怀不惊”。在如冬的画室里有时访友满座,尽管朋友们在其画台左右前后谈笑欢声,如冬竟能独自沉浸在他画笔下的飞禽走兽,陶然在画纸上的山水天地之中。可见如冬是何以的心定作画,专心致志,才妙得笔下灵动、画中之儒雅了。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是句艺术评论上的套话,但如冬不但如此,他的画里空蒙中还跃然出一片灵气的众生,我们并可以从中窥见一座千古芳名的城池并连带她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 [2]——刘华评价

个人画展

播报
编辑
陈如冬作品
被誉为“动物画家”的中国画画家陈如冬个展2009年9月1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礼开幕。120张画家创作的动物、花鸟、山水画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这位吴门画派青年翘楚的不凡实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碑帖组召集人薛永年等专家学者出席了陈如冬画展的开幕式,薛永年还主持了随后进行的作品研讨会。专家们对陈如冬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悉,此次画展是该美术馆首次对中央美院以外的画家开放展厅。
此次展览是陈如冬迄今为止展出作品量最大的一次,他擅长的虎、猴、鹿、兔等题材皆有作品,还有以吴门画派为宗的青绿山水及尺幅颇大的花鸟画。著名美术评论家金维诺教授表示:“作者在动物、花鸟、山水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其表现力之恰如其分,在他这个年龄段非常难得。特别是我从画面上看到了画家对动物情态的捕捉有独到的一面,对这种情趣的表现,应该来自于画家与动物们有所了解、经常接触。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薛永年教授对70后的陈如冬已在中国画传统基础方面拥有深厚扎实的功力大加赞赏,他认为,陈如冬的画作在设色中化入水彩,又于工笔中辅以写意,以具象手法表现走兽、飞鸟,又能以半抽象的手法画出衬景;所画畜兽用了“没骨”的笔法,以形写神,形、体、质感都不错;而与动物并重的花石林木,泼墨泼彩、有气有光,非常活泼洒脱;在一片古意盎然的笔墨里让画面保持了难得的气韵生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