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陈南君

中国剪纸艺术家
“南派·排剪”奇人的陈南君,能信手剪出各种动物,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个个都是栩栩如生;能在几分钟内剪出一串生肖图,双双对对,形态逼真;能随口报出几十个上至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协会,下至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颁发的各类证书,有获奖证书,有收藏证书;能随笔列出一篇篇见诸于报刊的报道,有国外的《菲律宾商报》,有省市大报《解放日报》、《天津日报》,还有专业报刊《上海新闻报》、《上海青年报》……透过这剪锋下的栩栩作品和字行间的鲜活形态,一个活脱脱的奇人展现在你面前。
中文名
陈南君
别    名
“南派·排剪”奇人
国    籍
中国
民    族
主要成就
剪纸作品“九龙腾云”在北京中国剪纸精品展上荣获三等奖。
代表作品
《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九龙壁》《八骏马》《龙虎斗》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从艺经历

漏项催婶键
艺出众师父:“名师才会出高徒”,作为身怀绝技的“南派·排剪”奇人,曾有过数度“叩拜”师傅的经历。在课植园陈南君的工作室,陈南君,讲述了他四次“拜师”的经历。
剪纸作品
1945年7月,他出生苏州河边上的一个小裁缝家里,周岁抓阄时,母亲抱着他抓,他信手拿起一把小剪刀,父亲在旁生气地说:“怎么又是一个小裁缝,我想是不会有太大出息了。”说不清是遗传还是对剪刀特别有情,小时候的陈南君就是特别喜欢玩剪刀,家长怕出事,总是不让玩,但他总偷着玩。裁缝店前有位剪鞋花的李奶奶成了陈南君最早的师父。每天扒在李奶奶摊前看她剪,成了他最早技艺的模板。全家搬迁至上海城隍庙后,他也就进了上海康定路一小读书,课余时间就在城隍庙里学剪鞋花,从而引来了兴隆的生意。由于人小艺高,人们都称他为“上海城隍庙海派剪纸传人”,李奶奶就成了陈南君心目中剪纸技艺的启蒙老师。鞋花也就成他排剪艺术的开山之作。
1964年,19岁的陈南君患病住进了静安医院,当时有位王老师喜欢剪立体动物,就和他住一个病房。王老师在病房里剪了一只梅花鹿、一只狐狸、一只仙鹤送给了他,激起了陈南君极大的创作热情,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剪纸创作,他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醉心于剪纸事业。寒来暑往,潜心斗室,用中国张小泉剪刀剪啊剪,由三个动物演变成几十个动物,可遗憾的是,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王老师。三十多年后,在上海媒体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王老师,为此《上海新闻报》特地刊发了一篇通讯《三十年拜婆寻师记》,记叙了陈南君三十年组台不忘师恩,刻苦练习剪立体动物的基本功的故事。这位擅长剪立体画的王老师就成了陈南君的第二位师父。
在福建漳浦,有一位著名拒定榆的剪纸艺人黄素。她从小喜爱绘画,15岁就能剪出水族花鸟等多种艺术形象,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巧姑娘。出生于1908年的黄素,从艺80多年来,剪纸1万多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排剪风格。她的大量作品发表在《艺术世界》、《羊城晚报》、《福建画报》,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香港电视台曾多次播放过她的专题节目。向她学习排剪成了陈南君的愿望。1986年,陈南君到漳浦出差半个月的机会,出差之余,把一切空余时间都花在跟黄素师父学习排剪上。这种刻苦好学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黄素老人,年近8旬的她终于答应收陈南君为徒,成为他的第三位师父。 [1]

艺术之路

悼重精再永渗几
他刻苦学习排剪,并把观察生活纳入了自己的创作。一次在上海动物园看到了孔雀开屏,羽毛真漂亮,他动心了,决心把羽毛融进剪纸里。为了能剪好孔雀开屏和其他动物,他一次又一次到公园去观看孔雀等动物,一到那儿,他就会聚精会神地看上好几个小时。陈南君说他的精神感动了孔雀,孔雀总是对着他开屏,让他看个够。他的精神也夜束想引起了公园工作人员的误会,以为他对动物另有企图,要他到办公室去说清楚。为了说明情况,他立即用随身带的剪刀,当场剪了一只立体动物,误会也就随之消除了。正是靠着这种苦心钻研的“粘劲”,整整练了十年,每天要剪5-6个小时,终于练出了排剪孔雀,分外逼真、生动,引起了社会轰动。1997年,上海贴金工艺厂董金合厂长送给陈南君一张金箔,他利用在北京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机会,巧妙地剪了一只金孔雀,刚柔相济,奇劲秀美,特别是孔雀开屏的羽毛,轮廓分明的线一根挨一根,每根羽毛误差不超过正负两丝,以及细节清晰的指爪,让人看得着迷、折服,轰动了博览会全场,金孔雀也被博览会收藏。
1996年4月,陈南君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在中良广场现场表演剪纸,引起了剪纸学会会长赵光明的关注。赵会长抗美援朝时剪的《志愿军》获得了中国大奖。
退伍回国后一直从艺,现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他特意写推荐信,介绍陈南君入会,并当场指导陈南君如何应急作现场表演的技艺。 李奶奶的剪鞋花技艺、王老师的立体剪纸技艺、黄素的排剪技艺和赵光明的现场表演技艺,构成了陈南君全部剪纸技艺的基础,正是由于陈南君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学习别人的技艺,才作出了令人折服的成绩,从而也验证了“名师出高徒”的至理名言。

德艺双馨

播报
编辑
剪纸作品
把技艺留下:都说“剪品如人品”,艺术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不平凡人格的成功,陈南君在自己日渐出名后,没有忘记把爱回报社会,用爱去圆残缺的梦。 1997年,他刚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心里就常惦记这如何把自己积累了三十年经验传授给“后人”。那年5月,上海第三聋哑学校的童校长看到了报纸介绍,找到了这位剪纸界的名人。童校长说请您来教孩子们剪纸,收多少钱,陈南君问你们是什么学校,“聋哑学校。”“不收钱!”陈南君说他五兄弟当年是靠妈妈一个人拉扯大的,的确需要钱,但收聋哑孩子的钱丢他的人格!他从19岁开始自学剪纸,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和血痂,他只想把它教给这些聋哑的孩子,将来好有个一技之长,能够自立,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他义务承担辅导员后,每周四下午坚持自费乘车赶到第三聋哑学校,为学生们上课、传艺。经过悉心传授,很多学生学会了技艺。其中史君伟同学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和宣颖峰同学的剪纸作品《活泼少年》在第四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上荣获银奖。陈南君在中国中青年剪纸人才评选中荣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并获得“静安区1996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奖励,上海东方电视台还专门作了报道。
2000年,陈南君的剪纸技艺在周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地中心小学特聘陈南君担任校外辅导员,一批8至12岁的小学生跟他学剪纸二个月后,这批学生中的林骁、蒋艳芸等十六名同学都能自主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在昆山市组织的小学生技艺比赛中获团体第二名。为此,经中国剪纸研究会批准,周庄中心小学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少儿剪纸艺术学校”。
民间艺人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则:任何艺人都应上有名师指点,下有弟子传人,陈南君没有脱俗。他是从师多门,广学博收,又是多方传艺,只要有人学,他都愿意教。在上海第三聋哑学校、在周庄中心小学、在同里小学,都有一大批学生曾是他的弟子,且都学有所长。为了把独门的“南派·排剪”传给后人,他特意为他儿子陈捷开小灶、打独宴。如今,陈捷也已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2002年,陈捷代父应邀赴马来西亚进行排剪表演。 [1]

艺术传播与成就

播报
编辑

弘扬文化

剪纸作品
“有生之年我要把作品留给世界。”常年在朱家角课植园工作室忙碌的陈南君,经常为游客现场剪下一些小动物,并立即塑封,把它送给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在陈南君工作室,我有幸碰到二位英国朋友,只听见陈南君在用不太熟练的外语跟外宾交流,。在问清生肖后,当场为他们剪了“一条蛇、一匹马”送给了两位外国朋友。据了解,陈南君每年义务剪小动物送游客的作品多达500多件。他用“贴钱”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了世界。为此,多家国外报刊为陈南君作了专题报道。1997年11月6日,《菲律宾商报》刊发专文《剪纸下的动物世界》介绍:“陈南君先生虽天赋聪颖并具灵气,但仍刻苦勤奋、坚忍不拔地执著探索。使他的剪艺如虎添翼,他在主攻立体动物剪纸上长进甚远。” [1]

艺术成就

1997年,陈南君参加北京“97中国艺术博览会”,他剪出的一对金孔雀和“龙凤鸳鸯”被博览会收藏。
1998年,陈南君的剪纸作品“九龙腾云”在北京中国剪纸精品展上荣获三等奖。
在上海,他参加了20世纪末精品艺术博览会,他的剪纸作品《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九龙壁》、《八骏马》、《龙虎斗》和他的排剪艺术再次轰动上海,很多大商场、大赛都来请他设摊作技艺表演。《放生桥》获得个人银奖。
《志愿军》获得了中国大奖。 [1]

人生感言

播报
编辑
剪纸作品
情定朱家角:出生在苏州,工作、生活在上海,浪迹于江南古城、古镇的陈南君,最终选定“都市水乡朱家角”作为他回报社会的最后阵地,其中的点滴情爱令人感动。
“2005年2月,我应邀到新加坡为陈嘉庚华侨中学师生做剪纸表演。校长董跃荣让我留下来做该校剪纸老师,答应每月支付6千新币(相当于人民币2.9万),我不愿留下,我想了,还是留在朱家角好。他的那句名言:“有生之年把作品留给世界。”

情定朱家角

播报
编辑
出生在苏州,工作、生活在上海的陈南君,最终选定“都市水乡朱家角”作为他的最后阵地。
1997年,刚过天命之年的陈南君从上海机床附件一厂退休了,在北京天津,后又到了杭州,南古镇周庄,待了一年,又到同里住了8个月,后又来到了乌镇。一年后的2002年,时任青浦区委书记的钟燕群在乌镇考察时,他毅然回绝了乌镇的诚情邀请,只身来到了朱家角。
到朱家角后,先后为古镇旅游公司剪了一套朱家角风景剪纸共13幅,公司出了明信片。2005年2月,应邀到新加坡为陈嘉庚华侨中学师生做剪纸表演。校长跃荣让留下来做该校剪纸老师,答应每月支付6千新币(相当于人民币2.9万),陈南君没答应,还是留在朱家角。
想来想去还是朱家角好。朱家角这几年发展很快,和同伴一起参加上海市民间工艺博览会,参展作品剪纸《放生桥》连刺绣和粽编艺术,得了一个团体金奖,《放生桥》获得个人银奖。
他用很多排剪小艺术品慷慨赠人。他不是一个只会赚钱的艺术家,而是一个用艺术结交天下朋友、又乐于让人传播其艺术品的艺术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