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蔡楚生文集

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蔡楚生文集》,不仅反映了一位艺术大师的光荣精神之旅,而且从一个侧面浓缩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是蔡楚生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与整理研究以及学习传承。
中文名
蔡楚生文集
作    者
蔡楚生 [1]
出版时间
2006年2月1日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
9787504349316 [1]

图书介绍

播报
编辑
《蔡楚生文集》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2006年2月1日出版的作品。作者为蔡楚生,作品反映了一位艺术大师的精神之旅,从一个侧面浓缩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是蔡楚生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内容概述

播报
编辑
蔡楚生文集
在艺术上,蔡楚生始终坚持电影的中国化、民族化方向,注重探求电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开创了中艰轿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蔡楚生创作的以<渔光曲船朽备员> ,<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作品,综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真实描写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情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深刻反映全民族的抗战精神,思想漏腊性和艺术性达到订体套了较好统乌店体一,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精品。蔡楚生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能力,认真汲取中国华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奔蜜愚烈欢迎,即使在今天,依然能令我国感动不已,蔡楚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的突出代表。正是在他和其他进步电影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我国电影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主流艺术风格。因此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蔡楚生在创作电影精品的同时,还留下了大量的文稿。这些文稿,同他创作的电影蜜乎棵一样,充分体现了蔡楚生的高尚精神品质和杰出艺术成就,深刻展示了蔡楚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电影的中国化、民族化、始终扎根群众、面向群众婆估灶、以及虚怀若谷、追求直理的一代新中国电影人的风貌。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蔡楚生,1932年在联华影业公司完成第一部独立编导的影片<南国之春>;下关年完成影片<粉红色的梦>;与“联华”同人拍摄了抗日题材影片<共赴国难>,并创作电影剧本<春潮>。1933年完成标志自己思想转变的力作<都会的早晨>。1934年完成影片《渔光曲》,创下连映84天的国产影片最高纪录;创作电影剧本《飞花村》。1935年完成影片《新女性》;《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影展获荣誉奖,成为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中国影片。1936年完成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迷途的羔羊>;在集锦式影片《联华交响曲》中创作了《两毛钱》的剧本,编导了《小五义》。1937年完成了影片<王老五>。1937年抗战爆发后,第一次南下香港,与司徒慧敏共同创作影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的剧本。1938年完成大地影业公司第一部故事片<孤岛天堂>。1940年参加新生影片公司工作,编导影片《前程万里》;着手创作电影剧本《南海风云》。1943年完成五幕大型话剧《自由港》。1946年参与组建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完成与郑群里联合编导的现实主义史诗巨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包括前集《八年离乱》和后集《天亮前后》)。1948年创作电影剧本《西湖春晓》;同年第二次南下香港,参与南国影业公司的筹建,并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1949年发起粤语片清洁活动。5月到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任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主任。1955年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1957年开始修改《南海风云》剧本,后改名为《南海潮》(与陈残云、王为一合作)。1958年<南海潮>交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与王为一共同导演);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60年当选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1962年《南海潮》上集《渔乡儿女斗争史》完成上映。

影响评价

播报
编辑
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史上,广东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电影艺术家叱咤影坛,成就斐然,声名远扬,影响深远。蔡楚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璨若河汉的中国电影人行列中,蔡楚生承前启后,在党的文艺主张的影响下,团结进步电影工作者努力奋斗,促进形成了中国进步电影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他和广大电影工作者一道开创了我国人民电影事业的新局面。因其贡献卓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在全世界电影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蔡楚生是广东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电影界、文化界的荣耀。
蔡楚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献身人民电影事业的一生。蔡楚生12岁就到汕头当徒工,在革命风潮中加入店员工会并成为负责宣传工作的活跃分子。1927年冬,为寻找一个“能和全国共呼吸的地方”,蔡楚生赴上海投入电影界。在左翼电影评论的影响下,蔡楚生的艺术思想迅速转变,创作上更加注意反映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命运,揭示更广阔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抗战期间,蔡楚生辗转于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抗日爱国文艺工作。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走上了自觉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道路。抗战胜利后,蔡楚生等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上海建立了进步电影基地“联华影艺社”,这是战后进步电影工作者创作和斗争的中心。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7月为蔡楚生欣然题写“奋斗”二字。这既是勉励他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电影事业多做贡献,也是嘉许他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百折不饶、不懈奋斗的精神。蔡楚生毕生艰苦奋斗,追求进步,自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忘我奋斗,他的艺术人生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他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兴起和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追念。

图书背景

播报
编辑
蔡楚生(1906—1968)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导演艺术家、事业家,杰出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他自1927年到上海参加电影工作,曾经担任过演员,后来师从于著名编导郑正秋,开始从事编导,主要作品有《共赴国难》、《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王老五》、《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孤岛天堂》、《前程万里》、《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等职。
蔡楚生所编导的作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别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命运;同时,他特别尊重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朴素平实,细致入微。他的作品受到广大电影观众的欢迎,其中好几部作品还创下了当时最长的上映天数和最高的票房纪录。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故事片。
蔡楚生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参加电影工作之前,他曾经参加过进步的社会活动;参加电影工作以后,他积极投身进步电影创作,无论是在左翼电影运动时期、抗战期间、战后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站在中国电影界的最前列。他的道德风尚,他对于后辈艺术家无私的培养和奖掖,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他对于艺术创作和工作的勤勉刻苦,以及他谦谦君子的人格榜样,都同他的艺术成就一样,成为电影界的一代宗师,受到广泛的尊敬。
2006年是蔡楚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我们编辑了这个四卷本的《蔡楚生文集》,第一卷为剧作卷,收入蔡楚生的15个电影剧本,有些影片的剧本缺藏,我们根据现存的影片进行了整理;个别既无剧本又无影片的,我们收入了这些影片的说明书,以便读者了解这些影片;第二卷为文论卷,主要收入蔡楚生电影方面的创作体会、理论批评、历史回忆等,和涉及其他门类艺术的文章,以及他担任领导职务后,发表的一些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章和讲话等,共78篇;第三卷为日记卷,收入1937年~1952年的日记,第四卷为日记书信卷,收入蔡楚生1953年~1967年的日记,以及书信22封。按照编辑这类文集的通例,各卷均按照写作和发表时间顺序编排。
限于资料掌握收集的局限和篇幅的限制,也限于编者的水平,这个四卷本肯定还有诸多不完备之处,诚挚地希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编者2005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