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鲳鲹

鲹科鲳鲹属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卵形鲳鲹是鲈形目鲹科鲳鲹属鱼类,又称金鲳、黄腊鲳。体高而侧扁;尾柄短细,侧扁;头小,高大于长;吻钝,前端几呈截形;眼小,前位;口小,微倾斜,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头部除眼后部有鳞以外均裸露,身体和胸部鳞片多埋于皮下;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叉形。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色点,奇鳍边缘浅黑色。 [6]
卵形鲳鲹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在中国见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7]幼鱼主要栖息于近沿岸砂泥底质水域或砂泥底质的内湾,成鱼栖息于沿岸礁石底质水域。群居性较强。透湿性,以生活于沙泥底质的软体动物、小型动物、浮游生物、甲壳类或其他具硬壳但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饵料。 [8]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生殖力为40万—60万粒。卵浮性、无色,有油球。在台湾地区人工繁殖于每年4—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9月。 [9]
卵形鲳鲹是中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 [6]在人工养殖的鱼类中原属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较少发病。但近年来由于大量发展,高密度养殖,造成病毒增多。养殖过程中在加强水质和饵料管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0]
外文名
Derbio、Pompano
别    名
金鲳黄腊鲳鲳鲹红三黄腊鲳
中文学名
卵形鲳鲹
拉丁学名
Trachinotus ovatus
动物界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辐鳍亚纲
鲳鲹属
卵形鲳鲹
亚    种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
(IUCN 2013年 ver 3.1)——无危(LC) [2]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 养殖史
盼敬随着卵形鲳鲹在中国台湾人归应漏虹工繁殖的成功(林烈堂1989)良樱,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始进行海水池塘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广东、洪府埋海南、福建等地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卵形鲳鲹海水网凝弃担讲跨己箱和池塘养殖。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深圳、湛江、饶乎洒祖平、茂名等地于阿淋相继开展卵形鲳鲹人工繁育并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 [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背鳍Ⅰ,Ⅵ,Ⅰ-19~20;臀鳍Ⅱ,Ⅰ-17~18;胸鳍19;腹鳍Ⅰ-5;尾鳍17。鳃耙 5~6+9。 [4]
卵形鲳鲹卵形鲳鲹卵形鲳鲹卵形鲳鲹
卵形鲳鲹
体长为体高1.8~2.1倍,为头长3.5~3.7倍。头长为吻长4.2~4.5倍,为眼径4.3~4.7倍。尾柄长为尾柄宽1.4~1.6倍。 [4]
体高而侧扁;尾柄细短,侧扁。头小,高大于长,枕骨嵴明显。吻钝,前端几截形, 吻长大于眼径。眼小,前位。脂眼睑不发达。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前鼻孔近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小,前下位,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微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或稍后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有绒毛状齿,长大后齿渐退化。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小突起。鳃孔大。前鳃盖骨和鳃盖骨后缘光滑。鳃盖条7。 [4]
头部除眼后部有鳞外,余均裸露;体和胸部鳞片多少埋于皮下。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呈波状,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第十鳍条的下方。侧线上无棱鳞,仅有感觉管。 [4]
第一背鳍具一向前平卧棘(成鱼则埋于皮下)和6短棘,幼鱼棘间有膜相连,成鱼的膜渐退化,成为游离棘;第二背鳍基底长,前部鳍条延长呈镰状。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 同形,前方有2短棘。胸鳍较宽,短于头长。尾鳍分叉。 [4]
背部蓝青色,腹部银色。体侧无黑点,奇鳍边缘淡黑色。 [4]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卵形鲳鲹
特征
体高而侧扁;尾柄细短,侧扁。头小,高大于长,枕骨嵴明显。吻钝,前端几截形, 吻长大于眼径。眼小,前位。脂眼睑不发达。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
明显特征是具有深叉的尾巴和细长的前背鳍,这些鳍看起来像长镰刀;也可以通过其高度横向压缩的身体来识别镰鳍鲳鲹,显得又瘦又高
图片
卵形鲳鲹
镰鳍鲳鲹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卵形鲳鲹是一种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在幼鱼阶段,每年春节后常栖息在河口海湾,群聚性较强,成鱼时向外海深水移动。其适温范围为16~36℃,生长的最适水温为 22~28℃,该鱼属广盐性鱼类,适盐范围3~33‰,盐度20‰以下生长快速,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长较慢。该鱼耐低温能力差,昼夜不停地快速游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其越冬期。通常当水温下降至16℃以下时,卵形鲳鲹停止摄食,存活的最低临界温度为14℃,2天的14℃以下温度累积出现死亡。该鱼的最低临界溶氧量为2.5毫克/升,主要是活跃的游泳行为导致。它抗病力强,由混养其他鱼种中发现,如石斑鱼因车轮虫、白点病、皮肤溃疡症,以及黑鲷、黄鳍鲷因鳃病等已大量死亡,而卵形鲳鲹还是正常活泼不受影响。该鱼搬运容易,由养殖池网捕移入水泥池或网箱时,鱼的鳞片不易脱落,不易受伤,耐力极强。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稚、幼鱼不会自相残食。 [3]
卵形鲳鲹为肉食性鱼类,仔、稚鱼摄食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以桡足类幼体为主;稚、幼鱼取食水蚤、多毛类、小型双壳类和端足类;幼、成鱼以端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蟹类幼体和小虾、小鱼等为食。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体长2厘米的个体能取食搅碎的鱼、虾肉糜,幼、成鱼可投喂鱼、虾片块及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卵形鲳鲹属白昼摄食鱼类,因而人工投喂饵料应于早晨或黄昏前进行,也可用自动喷料机喷喂。 在正常的水质条件下,卵形鲳鲹的摄食强度依水温而变动。通常水温16℃以下,卵形鲳鲹完全不摄食,当水温达16~18℃时,才开始少量摄食;水温22℃以上时,积极摄食。 [3]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海域范围:分布于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热带和温带的海域。 [4]在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美洲热带和温带的大西洋海岸、非洲西岸等水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海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沿岸均有一定的资源量。 [3]
国家地区: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比利时、贝宁、佛得角、喀麦隆、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埃及、赤道几内亚、法国、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泽西岛、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纳哥、黑山共和国、摩洛哥、荷兰、尼日利亚、挪威、葡萄牙(马德拉、葡萄牙大陆)、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阿森松、圣海伦娜主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大陆)、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英国、西撒哈拉等。 [2]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繁殖习性

卵形鲳鲹属离岸大洋性产卵鱼类,在中国广东,人工繁殖于每年4~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9月,个体怀卵量为40~60万粒。天然海区孵出后的仔、稚鱼1.2~2厘米开始游向近岸,长成13~15厘米的幼鱼又游向离岸海区。 [3]
卵形鲳鲹的性成熟年龄,据方永强等(1996)对该鱼早期卵子发生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1~2龄鱼卵巢中卵原细胞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3~4龄鱼才开始进入小生长期,往后至卵母细胞成熟,这段漫长发育历程在自然状态下需经过7年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Ⅴ龄性腺已经成熟,经人工催产,能产卵受精,并孵出正常的仔鱼。 [3]

人工繁殖

  • 亲鱼培育
  1. 1.
    亲鱼培育:卵形鲳鲹亲鱼培育一般多在海水网箱中进行。饲养亲鱼的网箱为3米3米×3米的浮动式网箱,网目为3厘米,每个网箱放养亲鱼40~45尾,放养密度为3~4千克/米3以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为饵料,主要种类有蓝圆鲹青鳞鱼金色小沙丁鱼等,日投饵两次,日投佴率为5~8%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亲鱼的越冬期,每日投饵很少或不投饵。同时定期更换网箱,并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 [3]
  2. 2.
    亲鱼强化培育:每年越冬期过后的4~5月期间,要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以保证亲鱼的正常生长发育。一些地方在海上网箱进行强化培育,有些地方则将亲鱼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2.5千克/立方米,每日投喂2次,饵料为牡蛎、蓝圆鲹、鳗鱼饵料等,并不时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日投佴率为7~8%,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180~200%。每半个月注射适量LRH-A促进亲鱼成熟。 [3]
  • 人工催产
4月初,当水温升至20℃左右,即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可在渔排网箱中进行,用80目筛绢制成3米×3米×3米的网箱,套在大网目的网箱中,亲鱼注射激素后置于其中。卵形鲳鲹雌、雄个体副性征不明显,且成熟雌亲鱼腹部不见膨大,雄亲鱼也不易挤出精液,所以催产时不分雌、雄,一律在鱼的背肌处一次性按鱼体重注射LRH-A215~25微克/千克+DOM1.5~2.5毫克/千克。一般在头一天上午注射催产剂,第三天凌晨产卵,激素的诱导效应时间为40小时左右。 [3]
  • 自然产卵
亲鱼注射激素后在海上渔排密网中自然产卵受精,待卵产出后用手抄网把卵捞出,运到陆上育苗室,在孵化桶中进一步清除死卵及由海水带进的其他浮游生物等杂物,再用过滤海水洗净,称重(计数),然后直接移入培育池中孵化。池水微充气,以保证受精卵在水中均匀分布并顺利孵化。 [3]
  • 孵化
卵形鲳鲹受精卵为浮性、无色,卵径950~1010微米,单油球,油球育径220~240微米,有少量为多油球。在水温20~23℃、盐度28‰的条件下,胚胎经过36~42小时的发育,孵化成仔鱼。 [3]

养殖技术

播报
编辑

种苗培育

  • 室内水泥池培育
  1. 1.
    培育条件:育苗用水经过纱滤,入池前再经250目筛绢过滤。育苗水质以水温20~26℃、盐度27~33‰,pH值8.2~8.4为宜。仔鱼孵化出来后,即加入小球藻液,浓度保持在(40~50)×104细胞/毫升,使水色呈浅绿色,一直到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止。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3000勒克斯。 [3]
  2. 2.
    培育管理:培育前期微充气。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仔鱼孵出后第6天开始换水、吸污,以后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在仔鱼期为20%,稚鱼期为30~60%,幼鱼期为100~200%,在稚鱼期每星期吸污一次,投鱼糜后每天吸污一次。 [3]
  3. 3.
    饵料及投喂:仔鱼开口后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10个/毫升,从16日龄起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用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若有条件,可同时投喂桡足类。投喂卤虫的前期,密度保持在02~0.5个/毫升,后期可加大投喂量,使之密度增至1~1.5个/毫升。26日龄开始投喂鱼糜,前期每天投喂1~2次,后期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4~5次。上述几种饵料在投喂时间衔接上要各有35天的重叠交叉,缓慢过渡。在卵形鲳鲹的种苗生产中,有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是在孵化后3~7日龄,即开口摄食后最初几天,仔鱼数量缓慢下降,但这一下降幅度不会超过20%;第二个死亡高峰期为15~20日龄,即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后,尽管进行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强化,但效果仍不理想,死亡率最髙可达50~70%,若在这一阶段投喂桡足类等饵料,死亡率可大大降低。 [3]
  • 室外土池培育
  1. 1.
    清塘肥水:用生石灰、茶籽饼等药物彻底清塘,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一般清塘10~15天后放苗,在仔鱼下塘前3~5天,每1/15公顷泼黄豆粉1~2千克,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 [3]
  2. 2.
    放养密度:每1/15公顷10~15万尾。 [3]
  3. 3.
    投饵:初期投哏黄豆粉及鳗鱼人工配合饵料,7~10天后投喂枝角类、桡足类当鱼苗体长在0.8厘米以上时,可投喂鱼肉糜、枝角类等。 [3]
  4. 4.
    排换水:放苗初期不换水,仅每天少量添水,7天后每天换水15~20%,投喂鱼、虾肉糜后每天换水量增加到30~40%。 [3]
  5. 5.
    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定期检测。观察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的变化,鱼苗的生长、活动、摄食等情况,以便安排次日的投饵、换水和防病工作一般经30~40天的精心培育,大部分鱼苗体长已达到2.5厘米,即可出池。 [3]

成鱼养殖

  • 海区选择
卵形鲳鲹为暖水性鱼类,生活在开阔的大型水域中,外观鳍条金黄色,在中国是个象征荣华富贵的吉利颜色,其肉味口感清香甜美,老少皆宜,故其在节日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养殖卵形鲳鲹的海区选择非常重要,最好选择避风的港湾,而且是横向流速在0.5米/秒左右的海区,网箱底距离海底以最低潮位计以4米左右为宜,同时交通要便利。 [5]
  • 网箱选择与放置
可以选择每口网箱直径为13米、周长40米,网衣深度6米,单个网箱占水体积约800立方米的圆形抗风浪网箱,或者选择每口规格为5米×5米×5米的方形网箱,4口为1组,每组水体为600立方米的抗风浪网箱。网箱设置处最低潮位时网箱底部离海底2米以上。网箱的设置型式有“品”字形、串联式、菱形或“田”字形,“品”字形网箱间距2~3米,网箱组间距≥15米;串联式网箱间距1~2米,网箱组间距≥15米;菱形或“田”字形网箱间距1~2米,网箱组间距≥50米。 [5]
  • 放养
鱼种放养前1天将洗净消毒后检查无破损的网衣系挂于网箱框架上,并潜水对网箱锚泊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网衣水面部分内侧加挂密围网,以防浮性饵料随潮流流失。养殖最适规格为6~10厘米的鱼种,可放50~60尾/立方米水体。鱼种放养前要用淡水或0.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的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 [5]
  • 饲料投喂
鲜杂鱼一定要鲜而且要搅碎防止卵形鲳鲹被鱼骨卡住喉咙而饿死,在6~8月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以上,每天投喂2次,在其他时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降低投饵量。为加快生长速度,可加大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投喂次数增加到3~4次。配合饲料可参照厂家的说明来投喂,根据2008年和2009年的示范养殖,采用天邦牌饲料可以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收益。 [5]
  • 日常管理
一是巡查网箱。为防止逃鱼,要经常对网箱进行检查。重点要检查饲料台网有无破损;有无游泳较弱的鱼;有无残饵。特别是在台风过后,要潜水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逃鱼的现象。二是清洗网箱,去除附着物。网箱下海养殖一段时间后会有藤壶、牡蛎等生物附着在网衣上,必须及时清除或换网,确保网箱保持良好的水交换量,以保证养殖水体有充足的溶氧量。三是做好日常记录。每天要对水温、pH值、盐度、饲料投喂、药物使用、天气变化、鱼病防治等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5]
  • 疾病防治
卵形鲳鲹病害的防治要像其他品种一样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巡视,留意观察鱼群的游动、摄食情况,一旦发现病、死鱼应及时隔离治疗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勿随意将其扔出网箱外,使病害传播蔓延。
  1. 1.
    预防与治疗隐核虫病(又称海水小瓜虫病),可用淡水浸浴5~10分钟,或者用甲醛海水药浴20~30分钟,1个疗程为3天,连续用3个疗程。 [5]
  2. 2.
    防治指环虫病,可用淡水浸洗5~10分钟,每天1次,连续浸2~3天,治疗效果较好。防治细菌性肠炎病,可用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0.2克/千克鱼体重,或三黄粉(大黄:黄柏:黄芩=5:3:2)3克/千克鱼体重拌料投喂,连续投4~6天。 [5]
  3. 3.
    烂鳃病烂尾病为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所致,防治上,可用医溃灵(ET-120,含12%恶喹酸)拌料投喂,用量0.1克/千克鱼体重,连续用7~10天。 [5]
  4. 4.
    链球菌病预防方法:使用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鱼苗或鱼种进行免疫。对20克以下的鱼苗进行早期浸泡式免疫。即将1升的疫苗与9升海水混合,用无结的手网,将3千克鱼苗浸入该疫苗溶液中30秒。在浸泡免疫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充氧或通气,同时应注意维持疫苗溶液的温度和pH值的稳定。对20克以上的鱼种宜采用腹腔注射免疫,在鱼种的胸鳍端的后方处注射0.1毫升疫苗。 [5]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无危(LC)。 [2]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该鱼肉无刺,肉质细嫩,味鲜美,体色艳丽,具有鲹类的特殊香味,历来被列为名贵食用鱼类,在日本拥有“美味”的极高评价。一般当年养殖,当年即可达到上市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深受养殖业者欢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