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471】 读物本·陇上诗书 13 至 16

作者:🌻玲妹妹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400
17
21
21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晚唐最美的一首深秋诗,杜牧盛赞,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03 15:36:02
更新时间2024-04-03 15:58:2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摘自网络,仅供练习使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陇上诗书 13

李白很凄美的一首秋夜诗,写尽相思之苦,千年来抚慰无数人的心

1.

桂魄初生,天地一片静谧,是最适合思念的。诗人们将心中的万千思绪谱写成美妙的诗句,感染无数读者。

比如白露时节,漂泊的杜甫挂念失散的兄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弟而不能团聚,战火四起,寄出去的家书也没有回应,真让人着急。世间最无奈、最痛苦的莫过于有家而不能回,有亲人而无法团聚。

比如秋夜,温庭筠笔下那辛苦劳作的采莲女思念恋人: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明月皎洁,湖面如镜,好像洁白的雪。采莲时节,她打扮一新,却只能独自面对寒冷的湖水。她表面是在采莲,心里却思念着远方的恋人。愁思难解,剪不断,理还乱。

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诗仙李白笔下的顶级思念,短短30个字,千年来抚慰无数失恋男女的心。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

三五七言,顾名思义,是一首诗中有三、五、七个字为句,是特殊的一种诗体。三五七言是李白的原创,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和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刘长卿笔下就有一首。到了宋朝,逐渐演变成“江南春”这个词牌。

秋风清,秋月明。

当凄清的秋风吹来,当秋月高悬,仰头望月之时,思念也油然而生。

首句,诗人交代了环境,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以这句为大背景。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风有点大,刚刚落地的树叶又被聚集在了一起,时聚时散,好不容易短暂的相聚,仿佛就如同一场梦一样。

早已栖息的寒鸦,被这风声惊飞,发出惊鸣之声。这乍然一叫,惊到了自己,也惊到了人。

这两句描写了落叶和寒鸦,给大背景上填充了具体生动的画面。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些常见的悲秋之物无不透露出凄凉的气息。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些常见的悲秋之物无不透露出凄凉的气息。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3.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曾经,你我相遇相知,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此时此刻,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孤独,让人情何以堪!

短短数十字,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已经是相思入骨了。

描写相思的诗句很多,李白这首不仅动人,还通俗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到最后,或许你也想到了往事。但也要明白,当初的相遇相知相爱,已经一去不返了。偶然想起,也只好用“此时此夜难为情”作结。

用纳兰的词来形容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故,后人便在李白这首诗的基础上又加了几句: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短短的三十个字,您读后作何感想?

陇上诗书 14

晚唐最美的一首深秋诗,杜牧盛赞,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

先来品读一首小诗: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不由得人思绪纷飞,皓月当空,江水奔腾,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如水的月光和波光粼粼的江面连成一片。月还是那轮明月,水还是那弯江水,眼前的一切依旧和去年一样,可曾经和我一同赏景望月的人儿又在哪里呢?

这首诗感情隽永、淡雅空灵,历代称颂,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写下此诗的赵嘏何人也?身上又有哪些故事呢?

赵嘏(gǔ),字承佑,今江苏淮安人。和大多数晚唐诗人一样,为了功名曾客居京城数十载,和元稹、杜牧、沈传师有往来。

5.

他有两个雅号:赵渭南和赵倚楼。

38岁进士及第,这个年龄不算晚,可对他来说,已经是人生的暮年了,只因他42岁(一说46岁)就逝世了。进士及第后,出任渭南尉,这就是世人称他为“赵渭南”的原由;

根据五代《唐摭言》记载,杜紫薇(杜牧的雅称,因写紫薇花很是形象,故有此雅称)读过赵嘏的《长安晚秋》,盛赞其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下面会详细解析),故称赵嘏为“赵倚楼”。

6.

今人对赵嘏(gǔ)之了解,大多来自于《唐摭言》和《唐才子传》,真实性未必可靠,参考即可。

据说,赵嘏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小妾,那年,赵嘏北上求取功名,和她约定好,待高中后自会来接她,就这样赵嘏和爱妾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一日,她去寺庙替丈夫求平安,遇到了当地的高官,高官贪图她的美貌,霸占了她。后来,这个消息传到赵嘏的耳中,于是提笔写诗: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

好在,由于这首诗的原因,这位高官羞愧万分,把她放了。她乘车来到长安,在路上遇到了心爱的丈夫。二人仅仅叙旧一夜,次日就香消玉殒了。为了让爱妾摆脱生前的不快,把她葬在了向阳之地,尽享温暖。

7.

其实,赵嘏的诗名在进士及第以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许多达官贵人经常邀请他聚会,后来,他的诗名越来越大,甚至连深居皇宫的唐宣宗都知道了。

一日,下朝的皇帝问大臣:“诗人赵嘏现在有没有新诗?他现在官职如何呢?”或许上天总是喜欢和苦命人开玩笑,唐宣宗本就是诗人,他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是一首《题秦诗》,其中有这样的一句: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皇帝,一国的统治者,虽说赵嘏这首诗不是对当下时局的见解,可终究是让宣宗不快,仕途上又怎能有进步呢?

了解了上述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赵嘏身上的几件大事。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赵嘏的名作《长安晚秋》,赵嘏久考不第,写下此诗。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

不知为何,诗人赵嘏在晚唐也是名满天下,更何况还有顶流诗人杜牧的称赞,为何连一首诗的确切诗题也无法确定呢?或许,就是因为他官职太低了。

《长安晚秋》这个诗题依据的版本是《全唐诗》,可在其备注中又明确表示:一作“秋望”,又作“秋夕”。也就是说,光《全唐诗》就有三个诗题。

《唐音统签》叫《长安秋夕》;《唐诗纪事》又称《长安秋望》;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则叫《早秋》。

一首诗,流传下来六个诗题,很是不解。但是,无论诗题如何,不可否认,这首诗的颔联是唐诗中的精品。虽然,很多评论家说后面颈联和尾联很是平淡,但在高手如云的唐朝诗坛,能有几句流传甚广的名句,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

9.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秋日的拂晓,云雾在漫天游动,曙光将出,寒意袭人,长安城的宫殿高高耸立,一派深秋之景。

首联总写长安城深秋凄清的环境。

深秋时节,诗人或许是彻夜未眠,也可能是早醒,他登高而望,只见凄冷寒凉的浮云四处游动,整个长安城的宫殿楼阁尽收眼底,迷蒙而广阔。

“凄清”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既是主观心理之体现,又是客观环境之描述。诗人久考不第,心中凄凉万分。又是深秋,天气清冷。两者互相映衬,更加重了心境的悲凉。

这里的“汉家宫阙”,并不是说汉朝的宫阙,而是一种避嫌的手法,实际指的是唐朝。唐朝诗人写诗,涉及到写实部分,往往以汉喻唐,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诗圣杜甫就有“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的诗句。

10.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从塞外飞来群群大雁,伴随着阵阵雁鸣,急于飞向温暖的南方,远远望去,依稀可见有人倚楼吹笛,悠扬的笛声划破夜空,在天际回荡。

颔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烘托凄清的氛围。

“残星几点”是所见,“长笛一声”是所闻;“雁横塞”是动态描写,“人倚楼”取静态。残星和雁阵是深秋拂晓最具代表性的景象,笛声又渲染了情韵。

残星点点,发出微弱的光芒,空中飞来避寒的大雁。诗人正被这景象所吸引,突然,长笛一声,寻声望去,依稀可见远处的高楼有人正在倚栏吹笛,笛声是那么哀婉。

是在感慨人生就如同这晨星一般易逝?还是因见大雁南飞而思念远方的故乡?是啊,你只管吹你的笛子,抒发你自己心中的哀伤,又何曾知道你的笛声使我这个异乡人肝肠寸断?

11.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篱笆旁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静悄悄的,水中的莲花落尽,已经枯萎凋零,满面愁容。

颈联是近景。诗人已经很清晰地看到了菊花之颜色、状态,又见水中之莲花红衣落尽,可见,天已经亮了。

深秋时节,菊花半开,红莲凋谢,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诗人赋予“菊”一个“静”字、“莲”一个“愁”字,很形象,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菊花,这个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常是憔悴消瘦的象征。比如李清照的“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就是菊花。

荷叶枯萎,秋天的肃杀之气让人无可奈何,极易伤感。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在深秋一个阴雨天,想起了远方的表弟,心中很是伤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篱”字,诗人久考不第,备受打击,心中起了归隐之心也属正常。这里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这个典故。这就为下联的思归埋下了伏笔。

12.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此时,家乡的鲈鱼肥美,可我不能回去,反而头戴南冠,和楚囚一样羁留他乡,没有了自由。

上面三联写的是或近或远的秋色,每一联都包含着诗人的愁思。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决然归去的决心。

“鲈鱼正美”,用的是西晋张翰的典故,主要表达的是归隐之思。辛弃疾有词云: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同的是反其意用之。

这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托辞,千辛万苦来到长安,就是为了功名,又怎会因贪恋家乡的“鲈鱼”而归去呢?诗人多次参加科举,这期间,各种不公他自是很清楚,没有明说而已。

“南冠”和“楚囚”是一个意思。一个“空”字尽显无奈,长期滞留长安,奈何终究是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还不如早早回到故乡。

纵观全诗,诗中的景物有广有狭,有远有近,有高有低,通过这些景物,告诉读者时间是由暗到明的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惨淡的秋色和诗人的孤独寂寞都包含在这些景物之中。

陇上诗书 15

人到中年,他写下一首最苍凉的宋词:初读就觉惊艳,再读已是人生

13.

岁月飘忽,青春远去,年少时的青葱往事,偶尔浮上心头,令人百感交集。

那时,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也曾在深秋时节,相约月上柳梢,和发小一起登山,赏月。在山巅,仰望着满天繁星,说了许多痴话,我们踌躇满志,憧憬着未来。

又在白雪纷飞的时节,携手同行,走了长长的四十里路,去山中赶庙会,沿途,雪花飘飘洒洒,落在我们的发梢,活脱脱“少年白头”,惹得彼此哈哈大笑。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几度沧桑,几番蹉跎。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我。

发小与我生死两茫茫,偶尔在梦中相遇,如古诗里一样,无限惆怅与伤感。梦境依稀,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欲买桂花同载酒,隔着漫漫时空,终究无法和他在一起。人生难得相遇相知。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徒然叹息罢了。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每每读到这些诗句,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人到中年,宋朝词人刘过写下一首最苍凉的《唐多令》,初读就觉惊艳,再读已是人生。尤其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句,广为人熟知,道尽人生况味。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4.

词人刘过,豪放派词人之一。和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南宋文坛顶流相比,鲜为人知。

词写得很不错,但被后人传唱的并不多;

辛弃疾是他的贵人,多次接济他,互为知己,可后人记住的是却是辛弃疾另外一个好友陈同甫。

时运不济,四次参加科举,皆名落孙山。

他的一生,怀揣着亡国之痛,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光复中原的理想。

漂泊半生,布衣终老,让人唏嘘万分。但是,这仅是他人的看法,相反,他很狂,甚至是狂出天际。

15.

宋廷南渡后,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过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日子,主和派的声音一直就没有断过。

而刘过,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却多次拜谒权贵、上书朝廷,不要忘记中原,要打,要北伐,要恢复昔日之荣光。看,一位血性十足的男儿。

他很穷,拜谒权贵或者好友资助的一点银两,转身就用来打酒喝,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他笔下有一首词,想象奇特,天马行空,想把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三位不同时代的人拉过来一起喝酒聊天、品文论诗、切磋文武艺。

可就这样一位豪放不羁,洒脱豪迈之人,却写下了一首苍凉无比的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仅凭结尾“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十三字,搅动无数读者的心,写尽了中年人的无奈。

16.

词有小序,记录了写作背景: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侑觞(yòu shāng)歌板: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唱歌。这里指的是酒宴上的歌女。

龙洲道人:词人刘过的号。

翻译过来就是说:

八月五日这天,词人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在武昌安远楼聚会。

酒宴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词人赋诗一首,于是,刘过现场即作此词。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枯黄的芦苇落满水中的小洲,时值深秋,浅浅的寒水缓缓地流淌。

词人登楼远望,眼中只见一弯寒水和满目破败的芦苇,早都没有了生机。

一个“寒”和“满”,既写出了自然景物的萧条之状,又抒发了词人低徊的心境。呈现出一幅暗淡的画面,是全词情感上的底色。

失落的心情,又逢荒凉之景,心中自然不好过。

17.

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二十年转瞬即逝,如今再次登临安远楼,柳树下的小舟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要匆匆赶回家,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团圆之日了。

词人从空间的远眺转到了时间上的追忆,虚实相间,波澜顿起。

二十年重过南楼,让人心底生疼,这二十年,包含无尽感慨、无奈和心酸。

二十年前,安远楼建成不久,词人赴京参加科举,在这里过了一段潇洒不羁的生活。“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是他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十年后,一心报国的他还是一袭布衣。且此时的宋廷,韩侂(tuō)胄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意欲举兵。一旦开战,刀剑无情,遍地哀嚎。这样的情形怎能不悲伤呢?

“过”,说明这只是短暂的停留。为下文埋下伏笔。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未稳”紧承上文的“过”字,点明此行行色匆匆也。

“又”很是巧妙:光阴催人的无奈、迟暮之年的感慨、无力改变时局的叹息皆在其中。

曾几何时,以为人生尽在手中掌握,回过头来才发现,时间主宰了你我的人生。

18.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黄鹤矶头已残破不堪,不知我的那些老朋友如今还在吗?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可苍凉异常,又无故平添了无尽的新愁。

下阕纯粹抒情。都是从上阕的“重过”二字生发。

“断”字给读者一种山河破败之感,很是凄凉。

设问手法很是巧妙,“在否”,在吗?词人担忧老友的安危。为何有此一问?只因“旧江山浑是新愁”,这句是全词的重笔所在。

仅仅是悲秋吗?仅仅是感叹年迈吗?仅仅是怀人吗?那就太小看词人了。

词人担忧的是韩侂胄轻举妄动的对敌策略;是对贪图享乐的南宋朝廷的痛恨;是对时局不利百姓的悲痛;更是自己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的自责。

旧愁叠加新愁,又是“浑是”,分量很重。

19.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想要买一束桂花,带着一坛美酒,去水中逍遥一番,可却没有了少年那洒脱之意气。

这是全词最为出彩的一句,是全词的精华和高潮之所在。

“欲”说明词人有游赏意愿,可紧接一个“不似”,否定态度。

时光催人老、仕途未达成、山河已破碎,顿时充斥在词人的心胸。

似乎听到他说:“我已年迈,不中用啦,一辈子想着光复中原,可到头来,啥也不是”。

所以,即使买上桂花,带上好酒,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了昔日之心境。

词很美,虽然总体的情感基调很暗淡,甚至很是苍凉,可读后也能感受到青春之美好,不由自主地陷入回想和追忆。这不就是当下中年人仅存的一点温暖吗?

只因,当下中年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早都没有了年少时的万丈豪情,……。

迎接我们的大抵就是一句“终不似,少年游”。

陇上诗书 16

有一种美叫晚秋,李白的一首山水诗,惊艳世人1300年,不输王维

20.

有一种美叫晚秋。

晚秋之美,是黄叶飘零,纷飞如蝶,又是长夜漫漫,缺月挂疏桐,照亮窗前未眠人。

晚秋之美,是百里洞庭,上下天光,碧波万顷,肝胆皆冰雪,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晚秋之美,是梧桐秋雨,点点滴滴,落在断肠人心上,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晚秋之美,是红衣落尽,鲈鱼正美,惹得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最痛的是有家而不能回。

晚秋,它不仅仅是个季节。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深陷在它的静美中无法自拔,也有许多墨客因它的肃杀而生出忧愁。

它包含太多复杂的情感。

一片落叶,一缕炊烟,一夜秋雨,不经意间就会触动心底那无法言说的柔软。

有人说逢秋悲寂寥,又有人言秋日胜春朝,皆是真实情感地流露,只因每个个体的境况不同。

21.

公元701年是值得你我铭记的日子。这一年,是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李白和王维诞生的日子。

一位热情奔放,一位内敛温和;一位写下了金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位写下了经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似乎,他们身上的标签已经固定,就如同历史定位的那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

没错,但这并不代表李白就没有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也不代表王维就没有读后令人血脉偾张的诗。

比如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时至今日,依然风靡全网。

比如王维的“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勇猛的侠士形象跃然纸上。

22.

诗仙李白,笔下有一首晚秋诗,写尽秋日之美,惊艳世人1300年,不输王维。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仙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后,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753年和754年深秋,他两度来到今安徽宣城的敬亭山,作下此诗。

谢眺,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人称他为“小谢”,和“大谢”谢灵运是同族,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谢灵运是谢眺的族叔。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谢眺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贡献极大。

谢眺,才华横溢,可并不甘心只做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学侍从;热爱山水,诗酒风流,却和普通士子一样有颗积极入世的心。

这点和诗仙李白很像。

但是,谢眺这个人人品不好,喜欢告密,最终是自食恶果,只活了36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是谢眺的千古名句。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还忆谢元晖。这是诗仙李白致敬偶像谢眺的诗句。

谢眺北楼是谢眺在宣城太守任上所建。

23.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深秋的傍晚,天气晴朗,水色山影,是如此明净,极目远眺,宣城就好像在画中似的。

首联是总写美景,是大手笔,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如画”一词概括了诗人登临谢眺北楼的所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出深秋时节宣城如画的美景。

“山晚”一词点出诗人登楼的时间,是在黄昏时分,极目远眺,晴空万里,山美,水美,如画的风景一览无余。

一个“望”字,很是重要,诗人后面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这个“望”而得来。

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这是诗仙李白常见的写作手法,很是吸引读者的目光。

24.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环绕着宣城的两条溪水,宛溪和句溪夹着明镜般的天空,溪水上的凤凰、济川两座桥,就像那从天而降的彩虹。

颔联紧承首联中的“如画”一词,具体描写了诗人登高之所见。

溪水澄澈,波光粼粼,明镜般的天空倒映其中;两座拱桥,倒映水中,倒影就像那天上的彩虹。

潺潺的溪水,火红的夕阳,桥影的璀璨,天地间的景致相互交织,空间交错,很是奇幻。

看到这个“落”字,就想到诗人另外一句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共同点就是这个“落”字连接了天上和地下之景。

不同的是一个描绘的是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一个重点描绘了随着夕阳的变化水中双桥呈现出的绚丽色彩。

25.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傍晚时分,村落上泛起薄薄的炊烟,萦绕在橘柚之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萎。

颈联继续写“望”之景,紧承首联的“望晴空”。同时,这两句也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秋日的傍晚,原野一片静寂,丛林里炊烟袅袅,橘柚的深绿,梧桐的枯黄,格外引人注目。

诗人用了一个“寒”和“老”,把这些秋日特有的意象连接起来,渲染出深秋时节的环境。不仅写出了秋日之景,而且点出了秋意。很是巧妙。

26.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又有谁知道,在谢眺北楼上,我站在瑟瑟的秋风中怀念谢眺呢?

表面来看,这句很是寻常,紧扣首联,点明了地点,是怀古诗常见的套路。

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其高明之处:

诗人客居此地,自带感伤,特别是在这个秋风四起之时,心情更加寂寞。

脚下是谢眺所建之楼,眼前是昔日谢眺所望之景,虽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可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相似,情感上相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仙李白,商人出身,自然无法通过正常的科举取得功名。只能四处拜谒权贵,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那怕他不甘心做一个御用文人。

心中很是压抑,没有好的出路,所以只能寄情于山水,多么无奈啊!

现实中,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些,也没有人愿意去了解这些,只能在谢眺楼上徒劳怀念自己的精神偶像谢眺了。

—君安—

敬请期待陇上诗书17-20

看到就是缘分,喜欢这个本子的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收藏+评论哦,谢谢大家

夜听音乐电台本系列:

能量朗读系列:293341,983211

能量阅读系列:

小说系列:

格非《江南》三部曲 人面桃花六指一、二    483655

格非《江南》三部曲 人面桃花六指三、四    779047

陇上诗书:

(1至4)182101

(5至8)431717

(9至12)293085

纪录片系列:

无人荒野【亚马逊】346523

野性阿拉斯加 第一集 春天 831931

野性阿拉斯加 第二集 夏天 565687

野性阿拉斯加 第三集 冬天  26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