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再现孙中山与厦门籍华侨昔日革命活动

来源:厦门网 | 作者:陈冬 | 时间:2016-11-13

孙中山与陈楚楠等在新加坡晚晴园合影(孙中山左为陈楚楠)。

1912年孙中山署名赠送郑螺生惠存照片。

孙中山授予郑螺生的旌义状。

孙中山与陈粹芬。

陈楚楠。

杨衢云。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冬 供图/洪卜仁 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孙中山曾感慨地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言之确凿,在他所领导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中,华侨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其中就包括闽南华侨。

昨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正在厦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的“孙中山与闽南华侨”图片展,透过一张张旧影,呈现了32位助力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闽南华侨人物,其中,厦门籍华侨就占了一半,有17位。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是这场展览的学术顾问,他说,东南亚是闽籍华侨的主要侨居地,也是孙中山开拓与发展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闽南华侨景仰孙中山崇高的品德,在他的感召下纷纷投身革命,他们支持、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或亲赴疆场,或慷慨解囊,在长期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过程中,与孙中山建立深厚的战友之情,而孙中山也视闽南华侨为革命的挚友和依靠的对象。

今日,本报“城市影像”选取其中几位厦门籍华侨与孙中山的爱国故事以飨读者。

陈粹芬:孙中山的革命伴侣

陈粹芬(1873—1960),海沧新垵人,生于香港。

1891年,陈粹芬在香港与孙中山相识,她很仰慕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自愿跟随他,结为革命伴侣,一直照顾其饮食起居,同时身兼护士、通讯员、交通员,并参与多次武装起义,发动华侨募捐。

孙中山在新加坡与马来亚期间,她与孙中山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并在两地侨眷中从事募捐和革命宣传运动。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荣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她却悄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功成身退。

孙中山的家人对陈粹芬很尊重,她的坟墓后来也由孙氏家族迁回中山市。

陈楚楠:多次为孙中山革命活动慷慨解囊

陈楚楠(1884—1971),厦门人,生于新加坡。

陈楚楠别号“思明州之少年”,被誉为“南洋革命党第一人”。他早年与兄长合营树胶种植业,属新加坡颇有名气的工商界人物。

孙中山创立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后,陆续派员赴海外华侨聚居区建立分会。陈楚楠曾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存有疑惑,但后来听完尢列的解释,改变了想法,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反清革命。

1905年7月初,孙中山从欧洲乘轮船去日本,途经新加坡在港口稍作停留,陈楚楠及张永福、林义顺由尢列领着上船,拜谒了孙中山。次年,陈楚楠被选为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长。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后,组织领导了7次反清武装起义,起义费用,大都来自海外华侨的筹款,陈楚楠主持的新加坡分会,曾屡屡担任了筹款的重任,他自己也多次慷慨解囊。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护法军政府,陈楚楠回国担任大元帅府参议。由于后来政局动荡,陈楚楠于1933年重返新加坡,从此颐养天年。

杨衢云:孙中山曾是他的秘书

杨衢云(1861—1901),海澄县三都霞阳(今厦门市海沧区)翁厝村人,生于广东虎门,后定居香港。

1890年,杨衢云与友人在香港成立“辅仁文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杨衢云出任会长。

1894年初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的孙中山,回港寻找同道,经好友撮合,辅仁文社和兴中会随即合并,并以“兴中会”为会名,杨衢云担任首任会长,孙中山任秘书。1898年,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一职,改选孙中山担任。

郑螺生:孙中山曾为其颁发优等旌义状

郑螺生(1870—1939),同安县灌口(今厦门市)人。

郑螺生当年在怡保经营粮油、杂货等,后业务扩展到实兆远、木威与槟城等地。1905年,经陈新政、黄金庆介绍,与前来筹措革命经费的孙中山相识时,郑螺生已是远近闻名的富商。1907年,郑螺生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霹雳分会主任。为了筹款,他捐出了自己在怡保的一栋河边别墅作为活动场所,被孙中山命名为“决醒园”。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颁发优等旌义状,表彰其对革命的贡献。因对“三民主义”信念坚定,孙中山曾为其题字“维成”。

其他厦门籍华侨速览

陈嘉庚,集美人,1909年结识孙中山,1910年偕同弟弟陈敬贤剪去发辫,以示同清廷决裂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这成为其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先后为辛亥革命大笔捐资,慷慨解囊。

陈新政,岭兜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是孙中山槟城最重要的支持者,他将原名“文图”改为“新政”,表示坚决支持孙中山建立一个新政府,经常与孙中山相互通信。

林文庆,海澄县三都(今海沧区)人,生于新加坡。1906年4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民国成立后,应孙中山的聘请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同时兼任其私人保健医生。

黄金庆,灌口人,1905年在槟榔屿与孙中山相识,从此成为孙中山在北马最忠诚的支持者之一。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槟榔屿分会副会长。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褒以他特别旌义状。

林推迁,海澄县海沧毛穴广(今海沧区)人,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他积极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支援,去世后归葬海沧。

丘明昶,海澄县新垵(今海沧区)人,少时南渡新加坡,后定居槟城。1906年9月,作为第一批会员加入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是分会的主要骨干、《光华日报》创办者之一,并积极为孙中山提供革命费用。

徐赞周,湖里区徐厝人,南渡缅甸谋生。1908年,缅甸中国同盟会成立,他是最早参加缅甸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

郑汉琪,思明县(今思明区)人,生于菲律宾。1911年中国同盟会菲律宾分会成立,被推举为会长。辛亥革命胜利后,倡办《公理报》作为中国同盟会菲律宾分会的机关报。

庄银安,同安县东孚祥露(今海沧区)人,旅居缅甸仰光。1908年,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并被选为会长。

陈汉庆,县后人。少时南渡新加坡谋生。孙中山初次来到新加坡,与他在敏静园相识。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多次捐资助饷。

留鸿石,厦门人,南渡新加坡谋生。中国同盟会会员,是孙中山讲演的热心听众,并与孙中山见面交谈过。

林镜秋,思明县(今思明区)曾厝垵茂后人。1905年6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被推举为议长,经常向《中兴日报》、《新国民日报》等报投稿。

李竹痴,厦门人,1900年与孙中山在越南西贡相识,后在厦门开办报馆,讨论革命及维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