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香港潮州商會的社區足跡(2015.12)

發布日期:2015-12-01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張成雄(左四)與副會長黃書銳(左一)、陳智文(左二)、胡劍江(左三)、林宣亮(右三)、馬鴻銘(右二)、高佩璇(右一)在潮州會館廖寶珊堂合照。

☉文/張卓立

鄉里團體是城市的一部份,了解它們,可以摸索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社會形成的元素。座落西環德輔道西的潮州商會,不只「在商言商」、「聯誼桑梓」,它的功能與貢獻早已突破其地緣性質界限,融入香港社區當中。

九月底的一個下午,由潮州市廣播電視台拍攝的一部長100分鐘的個人傳記式紀錄片,在香港潮州會館禮堂舉行開鏡儀式。紀錄片的主角就是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香港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陳偉南先生。

陳偉南先生是潮州市潮安縣沙溪鄉人,1946年赴港成立星洲貿易有公司和屏山企業有限公司。他營商有道,並自1980年代起,累計捐資超過二億元人民幣支持中國內地建設,同時熱心香港公益,任香港中華總商會等公職。貢獻和成就使陳偉南先後得到泰皇御賜五級白象勳章、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編號8136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偉南星」。

興家創業 香港賢達多潮人

潮州處於廣東省東部沿海,「以潮水往復,因以為名」,與香港一衣帶水,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潮汕人士多取道香港出境海外謀生,到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汕頭市成為經濟特區,潮汕工商發展日盛,香港與之多有經貿和文化往來。

與陳偉南同行,熱心家鄉和香港慈善公益的潮籍商界人士不少,正如第四十七屆陳幼南會長受訪時道:「以潮人為榮,以香港為家。」

「敦鄉睦誼、弘揚文化、促進工商、服務社會、興學育才、扶貧救災」,成立於1921年的潮州商會一直秉持這個宗旨運作。

香港是一個移民組成的都市,尤其往日社會資源不豐,生計困難的時候,同一籍貫的人擁有着類似背景,所謂「同聲同氣同根」,容易聚首一堂,同舟共濟。綜觀有關二十世紀初的文獻資料,基於內地局勢動蕩,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遠赴香港落地生根,許多同鄉團體在那時候成立,辦理的興商、賑濟、教育、醫療等項目,周濟來港同鄉,協助與家鄉溝通聯繫,一言以蔽之就是「情」字。潮州商會是當中的一個寫照。

九十春秋 籍貫聯繫共濟心

走進潮州會館拜訪,正值會董會議,在休息室等候了一會,受職員帶引到十樓。「今天我們七位正副會長都到齊,我安排了他們給你拍照。」位置角度定好後,見到以張成雄為首的七位負責人台上站得定一定,聽筆者安排位置。潮州人講究團結,很快就配合到,拍了一張合照。

潮州商會領導層一代接一代更替,轉眼間今天就已經到了第四十九屆。歷任會董、理事,許多都是在香港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比如長實地產主席李嘉誠、香港廖創興銀行創辦人廖寶珊,及其兒子廖烈文、廖烈科、廖烈武;佳寧娜飲食集團創辦人馬介璋、馬介欽;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全國僑聯副主席陳有慶等等,還有許多傑出專業人士。商會重德行善的中國傳統思想未曾有變,凡是同鄉中有需要者都予以支持,節省自身,慷慨捐輸。潮州商會與當時成立許多慈善和鄉里團體一樣,為保障物資較匱乏的社會得到健全發展,發揮舉足輕重的輔助性作用。

1923年,在西環干諾道西29號三樓,一所「香港潮商學校」成立,為潮籍子弟提供小學教育,是在港潮僑創校的先驅,校舍上一層的四樓,就是當時香港潮州商會會址,學校的空間就是由商會騰出。

19451029日,來往香港和汕頭的禎祥與祥發輪在香港水域沉沒,船上一眾潮籍乘客,獲救者商會騰出會所讓他們暫居休息,當中有原赴廣州開學的潮籍大學生,商會特別為他們重新安排入學費用,並向校方通報有關情況,失蹤者則有商會僱船,由商會會董李琴芝帶領人員,在海港設法打撈,終尋得部份遺骸,以慰家屬。

另一邊廂,在粉嶺和合石墳場,有一段由潮州商會建設的「潮州墳場」墓段,埋葬一眾來自同根同土的先友,樹華表,立涼亭,定期打理,便利拜祭的孝子賢孫。墳場建立了數十年,至今每年清明節,商會仍隆重其事,派代表到場向先友致祭。

籌辦活動 潮州潮團展新姿

張成雄說:「在我們潮州會館,有幾個與潮州有關的團體在裡面辦公,有香港潮州商會、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等等一眾潮州社團的。」1971年,香港潮州商會購地興建潮州會館館址,會員從那時起有一個永久的地方聚會,商討鄉里間大小事情。

近年商會作出了多番新發展。自1990年代起,香港潮州商會舉辦了潮學論壇,與學術界研究潮州的人文與歷史,原因正如籍貫廣東省潮州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說:「國家的歷史研究應該從地區性做起。……假如不從地區做起,就沒辦法寫成比較可靠而且可以傳之永久的全國性歷史。」

商會多次組織過赴潮汕地區的訪問團,考察家鄉的發展與進步,也促進香港各界及海內外青年一代的團結與聯繫,自1999年起舉行潮青聯誼年會,巡迴世界各地,包括法國巴黎、加拿大蒙特利爾、澳門等城市舉辦,至今已第八屆。

宴席上的白粥滿載桑梓情

夜幕降臨了,會董們結束聚會,到會館一樓俱樂部用饍。一席正宗潮州家鄉菜,充滿鄉情風味,其中一道「明火白粥」,一碗碗放在客人面前,貢菜、橄欖菜等配料,小碟小碟擺到席桌中間。宴會座上客今天雖然各有發展,但品嚐着簡單的「潮州粥」,依然滋滋有味,在席間分享着吃粥的往事,氣氛尤如大家庭成員回家聚餐,桑梓之誼表露無遺。

鄉里團體是城市的一部份,了解它們,可以摸索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社會形成的元素,是香港研究課題裡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