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水东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水东英雄—吴芝圃
来源: 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 2021-03-23 17:09:5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吴芝圃,原名殿祥,字芝圃,曾化名杨邃之、纯甫,1906年3月16日出生,河南省杞县傅集镇赵村人,192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司令、新四军4师政治部主任、豫皖苏军区政委等职务。

吴芝圃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杞县黉学私塾、杞县甲种农校、北平励群学校、开封培文学院、河南省立二中(开封)。求学期间于1923年与进步学生张海峰、韩达生等组织反对旧礼教、旧风俗的“风俗改良会”和探讨革命理论的“读书会”。1924年又与开封二中的同学韩晓棠、刘少文、高炳坦等联系校外进步青年成立“社会科学研讨会”,研讨《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事革命活动。他主编了《我们的通讯》和《现实生活》两种刊物,发表进步青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心得及驳斥反动谬论的文章。翌年,“社会科学研究会”改为“河南青年社”,发展社员500余人。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开封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全市学生、工人、市民和各界人士成立“惨案后援会”。6月5日,10万余人在开封南关演武厅集会,发表声援“五卅”宣言。会上,他作为学生领袖登台演讲。是年秋,他受党组织派遣回杞县领导农民运动,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2月,吴芝圃受党的派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并到海陆丰参观学习,列席当地农民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9月,他回到河南,任中共杞县地委民运部长,秘密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建立农民协会。同时,以办夜校等形式,将红枪会转化为革命武装力量,至豫东农民暴动前夕,发展农民武装3000余人。

1927年3月,吴芝圃去武昌参加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根据会议精神,回杞县后和省农协主席肖人鹄、豫东区委特派员张海峰召开杞县、睢县、通许、陈留等农民武装代表会议,宣布成立豫东农民自卫军,吴芝圃任主任。

1927年5月23日,吴芝圃与肖人鹄在杞县南何寨宣布豫东农民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有杞县和睢县、通许部分农民武装1万多人,星夜向杞县城进发,于24日拂晓一举攻克杞县城。攻克杞县城后,建立了民主政权,吴芝圃被推选为杞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主任(俗称县长)。农民暴动失败后,反动当局下令通缉他,并以缺席判决的形式判处他无期徒刑。在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下,中共河南省委又以“农民运动过火”为由,停止其党籍(中共“八七”会议后才恢复他的组织生活)。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流亡到睢县、扶沟、永城、兰封、偃师、洛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30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任命吴芝圃为考城县委书记,公开职业是考城县城小学校长。

1931年,国民党考城县党部逮捕了吴芝圃,经过合法斗争,吴芝圃被释放,随后被迫离开了考城。

1934年4月,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刘子久、吴芝圃、沈东平三人组成,机关设在开封。1937年8月,豫西工委改为豫西特委,吴芝圃任特委书记,负责豫西山区党的组织建设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吴芝圃任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长兼豫西特委书记。是月,日寇进犯豫东,省委先西迁许昌,再南迁确山竹沟。吴芝圃奉命返回豫东建立抗日武装,进行敌后抗战。他依靠睢县、杞县两个中心县委,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基础,联合地方势力,于6月间在赵村整编成立睢杞大队,共200余人,由他统一调动指挥。是月下旬,睢杞大队在杞县花胡寨包围了抢粮的日寇骑兵小分队,激战一个多小时,将日寇击溃,伤敌数人,夺马车2辆、麦子2000多斤,初战日骑取得胜利,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谎言。这是豫东平原上建立抗日武装后打的第一场胜仗,大大地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抗战信心。7月初,吴芝圃在杞南傅集召开睢杞太三县党的负责人会议,决定整编三县抗日武装,正式成立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吴芝圃任司令,王海山、孟海若任副司令,王静敏任政治部主任。10月,吴芝圃率领3支队和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一同到西华县杜岗村,与西华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和彭雪枫率领的竹沟部队会师。

在西华县城,在彭雪枫主持召开的改组豫东特委会议上,吴芝圃任豫东特委书记。游击支队成立后,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在游击支队东进途中于淮阳窦楼一带遭日寇袭击。彭雪枫、吴芝圃指挥若定,利用有利地形痛击日寇。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击毙日寇林浦少尉以下官兵数十人。吴芝圃随游击支队主力东进豫皖苏边区后,先后任边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在永城、涡阳等地开展减租减息,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和群众团体以及永城、蒙城、亳县、夏邑、蚌埠、泗县、睢宁、灵璧等1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2月10日,吴芝圃为支持睢杞太地区抗日斗争,扩大武装、筹集经费、迎接中共中央派到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干部,率支队独立营回师睢杞太地区,在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配合下接连出击日、伪、顽、匪。2月17日,聚歼大朱庄地主武装朱子固部,缴获大量武器弹药;19日,歼荆岗土匪司令李继书部500余人,缴获步枪400多支、手枪10多支;继而歼灭睢县长岗伪军张心贞部300余人,活捉伪区长李继美。在支队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杞县土匪杨凤寅、刘曰亭、曹德林等部300余人被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3团(代号吉安团)。因此,彭雪枫称他是“革命的秀才”,“回回造反,回回成功”。1939年3月,吴芝圃在杞县赵村召开睢杞太地区党的负责干部会议。会议决定把根据地中心由杞县傅集一带转移到偏远的睢县潮庄、太康的龙曲、杞县的板木一带。会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继续扩大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3月底,瓦岗战斗后,吴芝圃率部胜利返回永城书案店。

1939年8月16日,吴芝圃在《拂晓报》发表《睢杞太抗日健儿的新认识》一文,指出:睢杞太抗日与反抗日势力的斗争,已达到短兵相接最尖锐、最激烈的程度,号召睢杞太军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发扬大革命策源地的光荣传统,坚持抗日斗争,完成党所赋予的任务。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纠集30万兵力进攻豫皖苏边区。在这紧迫的形势下,革命内部又发生了耿(蕴斋)、吴(信荣)、刘(子仁)叛变。作为边区党委书记的吴芝圃奉命处理这一事件,狡猾的耿蕴斋设下伏兵,派人去“请”吴芝圃“谈话”。当时吴芝圃分析,如果不去,敌人会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给革命带来重大牺牲;如果去,个人可能惨遭杀害,但可以彻底揭露敌人的阴谋。为了争取大多数干部和战士,挽回革命损失,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如约赴“请”。当他带领几位警卫人员到达戒备森严、剑拔弩张的叛军团部后,面对叛徒,镇定自若,义正辞严地痛加斥责,劝他们不要自绝于人民。叛徒摄于吴芝圃的凛然正气,未敢轻举妄动,并放回了扣押在该部做说服工作的干部。待刘子仁派兵追杀时,他已安全返回。由于他深入虎穴,深明大义,使很多受骗的干部、战士受到教育,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皖南事变”后,吴芝圃任新四军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淮北路西地委书记。

1942年前后是敌后抗战最艰苦时期,在当时异常艰苦困难的险恶形势下,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包括个别经不起考验的团营级干部,有的在政治上发生动摇,有的开小差逃跑,甚至有的叛变投敌。针对这种情况,吴芝圃在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共产党员的享受观》的报告。指出:“这些人的痛苦将与他腐化的程度同样增长,他的人格将和他的堕落程度一齐消亡”,他们的“享受观”就是“寻死观”。他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物质享受的态度。他这篇著名报告和《个人主义的发展规律》等文章在淮北区党委、华中局的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紧接着,华中局又将这些文章推荐给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印发各地,作为党内外整风学习的重要材料。

1946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豫皖苏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吴芝圃和张国华率领一部分武装到豫东地区,把水东地委与华中军区八分区合并,重建了豫皖苏区党委和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委兼党委书记。在完成思想转变和整顿组织的基础上,吴芝圃放手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至1948年夏,豫皖苏区已扩大到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广阔地带,武装力量由3个军分区发展到8个军分区,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淮海战役和解放军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11月,开封解放后,吴芝圃担任开封市委书记和市长。翌年1月,他参加了组建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工作,历任中原省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书记,河南省军区政委,河南省省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他领导河南广大军民为安定社会秩序,巩固革命成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7年以后,由于党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上的严重失误,河南省在1958和1959年接连开展了左倾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错误严重泛滥。对此,吴芝圃严格地检查自己,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挽回和减少损失。

1960年10月,吴芝圃调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文革”期间,吴芝圃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

1967年10月19日,吴芝圃在广州逝世。1979年1月24日,在邓小平主持下,为吴芝圃等召开了平反昭雪大会,党中央评价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来源:中共太康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