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见习记者 崔建玲)为加快机收减损技术推广应用,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全方位提升粮食收获质量,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举办了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中心)、农机(技)推广及鉴定部门负责机收减损人员、各级农机合作社辅导员、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生产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线上培训。  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粮食丰收的链条中,机收减损是重要一环。数据显示,去年各地小麦机收损失率比往年普遍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25亿斤粮食。粮食机收减损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各地纷纷从机收减损入手,深挖潜力,促进颗粒归仓、增产丰收。此次培训班邀请专家就机收减损要求、大比武损失率测定方法和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测定方法,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收、烘干减损技术及操作等主题进行授课,同时邀请了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组织单位、合作社和机手进行了机收减损经验分享。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培训班内容丰富,讲课内容非常实用,学习收获很大,并表示要把所学内容马上运用到秋收实战中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01
  (记者 冯建伟 王春植)10月末,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侗寨,伴着欢快的芦笙踩堂舞,侗乡稻渔美食长桌宴隆重开席,寨子里欢歌笑语此起彼伏。这是三江县侗寨村民用特有的方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稻渔丰收节。  已经延续2000年历史的稻田养鱼,是我国灿烂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稻鱼、稻虾、稻蟹等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种养模式。这些综合种养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有效衔接,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在稳定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和保障水产品稳定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政策扶持引导 实现稳粮兴渔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元阳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17万亩哈尼梯田今年再获丰收。智慧的哈尼族群众不仅利用梯田种植水稻,还在稻田里放上鱼苗,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目前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18个项目中就有多项是以稻田养鱼为主要内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都榜上有名。去年底,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又成功入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我国稻田养鱼从自发状态转向有组织、有规划地系统有序推进,70余年来,经过“三起两落”的曲折过程,我国稻渔生产从田间副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早在1953年的第三届全国水产会议上,就号召试行“稻田兼作鱼”。改革开放后,原农牧渔业部、原农业部先后召开5次现场会指导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稻鱼种养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04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2400多万亩,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田养鱼国家。  2011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被列入国家渔业“十二五”规划并启动相关专项,稻渔综合种养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稻渔综合种养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十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同年,原农业部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提出要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道路”。  也是在这一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延续了上千年的哈尼梯田传统稻渔种养迎来新生机。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基地生产部负责人介绍,如今梯田红米和稻鱼产量稳定,价格逐年攀升。今年的稻鱼目前已经收获完毕,红米亩产达到320-340公斤,稻鱼每亩收获50公斤左右,产量和效益均比往年有所提升。  稻鱼共生既是种养模式也是传统农耕文化。哈尼梯田是先民们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因地制宜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曾被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称赞为真正的大地艺术。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提出要处理好“稻”和“渔”、“粮”和“钱”、“土”和“水”、“一产”和“三产”、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和农民意愿等多方面的关系,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在此期间,创建两批67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发布的《“十三五”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仅“十三五”期间,全国就有10省区出台11个稻渔综合种养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有力促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目前形成了稻虾、稻鱼、稻蟹等模式主导,其他小品种稻鳅、稻鳖、稻蛙、稻螺、稻鱼鸭等新模式亦不断涌现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至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12万亩,比2011年增长119%,稻谷产量近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5.69万吨,带动农(渔)民增收超过650亿元,充分兼顾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稳粮兴渔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为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稳粮兴渔、有序发展、绿色生态、富民增收基本原则,科学利用耕地资源,支持发展符合技术规范通则标准要求的稻渔生产。  坚持绿色生态 推动转型升级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时下,正值湖北潜江稻米收割、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潜江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一片丰收的场景。  稻虾种养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一大模式,在湖北潜江最能体现。全市现有小龙虾养殖面积90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就有85万亩。“虾稻共作”模式是潜江农民创造力的体现,更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在稻田里,虾与稻共生共长,腐烂秸秆产生的腐殖质被小龙虾直接利用,浮游生物是虾苗的开口饵料,小龙虾粪便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证了生态安全,又保证了食品安全,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华中农业大学曹凑贵教授表示,稻田养虾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生产的稻米接近生态稻。据统计,“虾稻共作”模式亩均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5倍多,既实现了稳粮兴渔,又大幅提升了种田种粮收益。近年来,潜江又积极探索发展了稻虾繁养分离、立体综合种养等模式,资源利用率更高,生产更加绿色生态。  位于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西岸的三流乡,充分利用了稻田地势低洼易涝易灾地理地貌不挖沟或少挖沟,创新了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的原生态稻虾轮作“三流模式”。该模式在种稻养虾过程中,不打农药不焚烧秸秆,有效促进了当地生态环保走向良性循环。目前全乡稻虾综合种养面积8.08万亩,近80%的农户发展稻虾渔综合种养,是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最大的乡镇。  实践证明,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普遍可节省化肥使用30%、农药使用50%以上。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初步研究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可降低温室气体甲烷排放12%-17%,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实在效益,激发了农民稻渔种养的积极性,有力稳定了水稻种植面积。据测算,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每亩增收约1700元。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我国养殖水产品的重要来源,水产品产量已占到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的11%。  加强科技支撑 实现创新引领  热锅凉油配以葱姜红烧,在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普通餐馆里烹饪的一道田鱼色泽红润、香味扑鼻,着实让游客回味无穷。小小的青田田鱼,何以让人情有独钟呢?  青田鱼是由浙西南山区的青田县1200多年前的先民们,因地制宜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放养田鱼,摸索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田鱼长期生活在稻田里浅水环境,弱酸性水土导致田鱼肉质和鳞片水含量高于一般鲤鱼,肉质更嫩、鱼鳞可食。”青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吴伟立介绍,为商品鱼推广,经过几代繁育后青田田鱼种质就不够纯正,因此要做好当地鱼种保护。  青田县为了加大田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不仅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田鱼研究中心和良种选育繁殖场,还在6个乡镇选取了26户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7个田鱼繁育种场所用于保护繁育青田田鱼。  年产量12万吨、产业规模过百亿的盱眙小龙虾,不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联合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相关研究。在组建龙虾创业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一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进行培训,制定的《盱眙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程》,让全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盘锦市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盘锦市依托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中心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围绕种质提升、生态环境调控、保水节水和“牛奶病”等病害防控、种养模式等开展技术攻关,总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各主产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主要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龙头企业等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同时,组建跨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多学科、产学研推用等多部门合作的综合研发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生态种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产业化技术创新应用示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连续三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2021年,农业农村部新设了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连续两年设置稻渔综合种养相关专项。一批技术标准相继发布实施,有力促进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01
(周俊 唐福升 康勇 李全民)“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景象是农民期盼所需,也是高标准农田的特色之处。10月30日,在打场坝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正在整治撂荒地、修建蓄水池,整齐的田块已初见雏形。项目建设现场。唐福升 摄“这里以前是大小不一、散乱分布的‘巴掌田’和撂荒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国华镇干部向辉介绍,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现在正抓住晴好天气,增加施工机械与人员,争取尽快完工,保证大春作物生产。国华镇古松村是标准的丘陵地貌,这样的地形原本不适合水稻种植。李保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水稻种植户,他告诉记者,以往水稻种植,“靠天吃饭”的情况尤其明显,遇见高温干旱天气,稻田缺水,还会遇到“抢水”现象。“天要给饭吃就给点,天要不给饭吃,一遇干旱就保证不了收成。”李保生说,遇到今年夏季这种高温,水就成了问题,坡田无法进行机械灌溉。”向辉介绍,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使农户多处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助农增收,实现一举多得。”向辉说,高标准农田的宜机化程度高,目前正在研究加大对各类农业生产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去耕地道路配套不健全,田面较窄,一块地巴掌大,一直无法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向辉说,“现在把地这么改造,完全不一样了,地变宽变平整,能让农机‘跑’起来了。”“等来年开春,地力就更肥了。我已经想好,准备在自家地里种轮种水稻和油菜。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增收稳妥得很。”李保生信心满满。“我们现在也要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利用国家更好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拓展电商平台,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民更富足、村庄更美丽。”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强海昌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赵宁 冯金虎 李全民)为加快苍溪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产村一体和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苍溪农业金字招牌,10月28日,苍溪与天九共享控股集团就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项目签订协议。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项目建设框架协议签订现场。赵宁 摄在苍溪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项目招商引资签订会上,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卿介绍了该项目总体情况,并与苍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金桥签订了框架协议书。在签订会上,明确企业要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突出前瞻引领,为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提供基础保障。各级各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形成合力,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见效,共同为乡村振兴赋能。苍溪县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最安心、最暖心的营商环境,聚焦“十四五”规划,与企业家共同为苍溪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2000亩,总投资约6亿元,主要建设农业综合园区、特色康养小镇、“银河天街”农文旅康养等项目的景点打造、经营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高县月江镇中山村作为全县首批“春风村式”示范村建设村,今年以来,该村持续巩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果,通过汇聚“原生力量”“红色力量”“鲜活力量”三股力量,助力“春风村式”示范村建设不断向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村正不断焕发新面貌。培强“原生力量”,筑牢基层堡垒。村建制调整后,中山村由原棉花村和旺中村合并而来,总人口超5000人,村级事务复杂性呈指数级增加,村“两委”迅速建立健全干部培育机制,不断为干部赋能增技。今年以来,组织村组干部参加学历提升工程5人,积极参加县级提能培训7人次,组织业务专项培训和理论学习20余场次,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激活“红色力量”,提升组织战力。积极推进“我是党员,我先行”主题活动,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中来,不断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目前,成立党员先锋队2支,有效激活30名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为耕地整改、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胜利完成提供强大力量。注入“鲜活力量”,增强发展后劲。探索推行“乡贤+志愿者+致富带头人”新兴治理人才库,形成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乡贤人才、志愿者、致富带头人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储备乡贤人才12名,志愿者30名,致富带头人8人,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下一步,月江镇党委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力争将中山村建成宜宾近郊生态农耕体验基地,示范带动周边村竞相发展、助推全镇跨越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供稿:高县月江镇  杨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现在的便民服务大厅不仅亮堂了,而且更亲民了!”“工作人员很热情,办事效率也高了!”走进高县庆岭镇便民服务中心,简洁、温馨之感迎面而来。作为“幸福宜宾”十大工程中城乡便民服务提升工程项目之一,这座总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的新阵地,于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14个综合窗口一字排开,一大早就有不少群众前来办理业务,扫码、测温、等候、办理......每个环节井然有序,大家赞许声不断。今年来,不少群众欣喜地发现,家门口的便民服务中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仅环境变好了,服务也更加便捷贴心。为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切实提升群众的认同感、满意度,高县将便民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纳入“幸福宜宾”十大工程重点推进,投资3112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8个,目前文江镇、落润镇、庆岭镇、可久镇、嘉乐镇5个便民服务中心已完成入驻,剩余3个项目正抓紧进行装饰装修和设备采购工作,预计将于年底全面完成搬迁入驻。据高县行政审批和非公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批便民服务中心按照规范舒适、亲民便民、高效便捷的思路进行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实现窗口统一、标牌清晰、事项明确,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的体验感。同时,服务上也将同步升级,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能,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努力打造“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基层政务服务环境,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实做细,让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供稿:高县融媒 罗景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李勇 记者 余萍)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内容之一,也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环境卫生难题。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安市邻水县把“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之一的污水处理作为头等大事、要事,积极推动村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逐步消除了黑臭水体,提升了村镇“颜值”。在邻水县丰禾镇福利村2组村民张银芳家门口旁的农村污水处理池项目现场,记者看到,由政府出资为村民修建的污水处理池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下一步就是盖板和污水管网的对接,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将切实改善村庄昔日‘污水横流、环境脏乱’的现象。”邻水县丰禾镇镇长沈丹枫说。沈丹枫介绍,“丰禾镇高度重视,通过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农村厕污共治,场镇污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使得环境更美、水更清。”农村污水处理池建设只是改善了农村村貌的一小步,为了真正提升村镇“颜值”,打好碧水保卫战,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邻水县还加强村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推进污水处理企业扩能增效,强化污水处理,改善生态环境。在八耳镇兴隆社区的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各类污水处理设备正加大马力运行,污水处理厂集中收集的村镇污水经过除渣、曝气、沉淀、消毒等环节,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后,再排入水体。邻水县八耳镇污水处理站巡检组组长王小才说:“污水站建成之后每天处理量有100立方米,处理后的水再通过出水渠排放到大洪河里去,我们的出水是达到了一级A标,而且出水安装了在线设备,有COD和氨氮,实时监控,以保证达标排放。”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邻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倒、无序排放等突出问题,结合各村镇实际,在明确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工艺和处理规模后,分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截至目前,邻水县共建成污水处理池245个,污水处理厂(站)45座,污水收集率达60%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受益人口达40万人,减少了生活污水直接外排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提升河道及其支流水环境质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1
 (杨黎明 记者 侯东)广元市昭化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上游,辖12个镇,幅员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是传统农业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移民大区“四区合一”的典型地区,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抵御干旱能力较弱。近年来,昭化区委、区政府着力构建以“大水源为支撑、大水网为链接、大水厂为龙头、大保障为目标”的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创建探索出了“昭化路子”。水美新村(李建生 摄)创新模式 探索水利高质量发展路径2021年11月,全省第一批22个乡村水务试点县名单公布,昭化区作为广元市唯一入选的县区上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区级统筹落实的资金,还有省级安排的部分奖补资金,对昭化水利建设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但昭化山区多、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难度大,很有挑战性。”昭化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陆崇军直言道。如何面对挑战?一年来,昭化区以国有水务投融资企业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投、建、管、运、服”五位一体乡村水务运行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建强“一个平台”,实现公司直管到库到户。昭化区成立了由政府主导、区水利局主管的国有水务平台公司,赋予公司业主资格,实行“投、建、管、运、服”由公司统一集中经营管理,打破行政区划,按水源供给和水需求单元划片,承接水利项目规划和实施,统一直聘村级水管员,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有效破解了生产生活用水跑冒滴漏、水价高、利用率低、效益差等困扰群众用水“最后一百米”梗阻问题,实现了“多头多层管水”向“平台公司直管到库到户”的转变。健全“一张水网”,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按照“建大并中带小”思路,昭化区统筹利用辖内嘉陵江、95座水库、6000余口山坪塘及1300余处山泉和机井的优质水源,新(改、扩)建千吨万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60余处,配套供水管网6580公里,形成以8大中心水厂为龙头,辐射50多座小型供水站点的城乡供水体系,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推行“一个水价”,实现水福利同质共享。围绕城乡供水同质同价目标,建立生产用水有偿使用机制和群众生活用水惠民补助机制,水费收缴与用水补贴“双线运行”。生产用水按0.09元/立方收取;生活用水采取“政府限价+区财政差额补贴”的“两部制水价”管理模式,即按每月每户1元管网维护费+月计量水费(水价标准执行3元/立方)计收,对制水成本高出3元的给予政府补贴,年补贴近200万元,群众获得感大为增强。抓实“一支队伍”,实现服务高质高效。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实行用水报装和灌溉统筹管理,采取“联合办公、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方式,推动供水服务向村社一线延伸。分片成立区供水抢修服务队,快速解决供水抢险、安装、水质监测等具体问题。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开通24小时“不打烊”专人热线服务电话,分区派单,实现全时段便民服务“零时差”。统筹推动 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举措“此次试点建设实施期为3年,旨在以乡村水务为突破口,协同推进农业灌溉、水库及其渠道和水美新村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备的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提升乡村振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保障能力。”昭化区水利局副局长仲云山道出试点工作开展的初衷。目标已经明确,重任只争朝夕,关键在于落实。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昭化区树立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思想,集中资源资产,明确权属关系,做大平台总量,完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水利集约高效发展。集中优质资产,赋能平台建设。昭化区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路径,成立了专属国有平台公司,整合全区95座小(一)、(二)型水库和8大供水厂等资源,将其作为资产注入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公司资本,让沉睡的资产活了起来,并通过承接农村人畜饮水、污水处理、水源保护、水库渠系维修养护等公共服务和涉水涉河项目,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提升平台公司综合实力。做强项目支撑,构建大水利格局。昭化区以乡村水务为抓手,以涉水项目工程为依托,合理调配天然水资源和工程配置水资源。并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新建大寨中型水库和梅岭关小(一)型水库各1座,整治病险水库40座,整治(新建)渠道546公里,构建成以嘉陵江等河流为骨干,以工农、紫云等水库和小微塘库为配套的水网体系,基本实现“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水网互联互通,水源直达田间和农户。整治山坪塘(李建生 摄)聚焦多元投入,夯实投融资保障。坚持“地方为主、上级为辅、部门整合、群众参与”建设投入思路,昭化区紧盯乡村水务关联产业,创新投融资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财政投入+平台投融资+社会参与”投融资机制,与中铁、中水、中冶等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乡村水务投资建设融资需求。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持续发展。坚持以监督管理为轴心,以绩效考评为核心,以风险防范为重心,昭化区围绕农村供水投入、过程、产出及效益4个方面,建立农村供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出台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制定供水预算绩效管理方案和水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不断提升供水工程实施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水利重大风险,确保乡村水务持续健康发展。水润民生 彰显水利高质量发展成效涓涓清流,汇聚民生期盼。昭化区通过乡村试点县创建,水效益更加突出,水生态持续向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兴乡村、润泽民生”治水兴水取得明显成效。“哗啦啦……”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便流了出来,今年8月,走进昭化区王家镇新华村四社村民田明贵的家中,得益于昭化区今年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干旱天气完全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用水。水美新村(李建生 摄)今年,昭化区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按照“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厂、大保障”思路,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保障体系,“一县一网”“城乡融合一体”格局基本形成。全区自来水普及率由2014年的35%提高到96.92%,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81%,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24万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同时,依托水系布局,整合全区9533处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库管理标准化,提升农业灌溉智慧化,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4处,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43万亩,成功应对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和干旱,56.6万亩粮食作物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另外,把“水美新村”与现代农业园区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建成产水配套、水旅融合、幸福宜居“水美新村”19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完成78家规模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2%以上,全区河、湖水质达标率100%,清水绿岸基本形成。此外,昭化区还围绕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有序推进城乡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建立蓄、滞、通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互补的防洪安全体系,清理整改水电站5个,新建堤防55公里,安装雨水情测报设施94套,严管监测山洪点153个、治理水土流失381平方公里,沿河8个镇、10万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1
(张爱民  潘建勇 记者 常坚)“以前我们的柑橘、蔬菜、鸡蛋和一些土特产都是自己拿到场镇上卖,价格低,还不好卖。”10月30日,眉山市仁寿县禄加镇中合村村民黄华英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村级供销合作社建立的电商平台,土特产不但不愁销路,价格也很满意。当天,记者在中合村供销合作社看到,工作人员忙着对村民的土鸡蛋进行称重、装箱、贴快递单……不一会儿功夫,一箱箱已完成包装的土鸡蛋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仁寿县供销社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着力抓实村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建设,并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全力支持,推动村级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村民的主要平台。仁寿县禄加镇中合村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网销土鸡蛋“村级供销合作社大部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村级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以党建为引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生产、供销及信用综合合作,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和农村流通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电商、农资、金融等各项服务。”仁寿县供销社负责人袁东介绍道,该县将当地的产业优势、村“两委”的组织优势与村级供销社合作社的专业优势有机融合,创新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同时,在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中,仁寿县鼓励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创办村级合作社,探索“村级供销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成立以村级合作社为主体,村民以资金、土地、产品入股为股民的新型农业体系,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入社,共同增收致富。曹家镇供销有限公司合作社社员正在包装梨子“我们新建了1000亩优质梨基地,使合作社有了自己的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的试验地。”曹家镇供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水果合作社发展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延伸梨子产业链,县供销社领办成立曹家供销有限公司。公司、合作社做好分工、合作,水果合作社负责生产链服务,供销有限公司负责梨产品营销链服务。截至目前,曹家水果合作社、供销有限公司已发展到拥有门市22个,固定资产达800万元。“目前,全县已建成22个村级供销合作社,业务既有传统的农资和日用品流通服务,又有农技推广、农业社会化、电商等新型的服务业态,实现农民参与、农民出资、农民受益。”袁东表示,下一步,该县还将充分发挥村级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把村级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覆盖乡村、综合配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1
(解天会 刘北南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10月31日,记者从宜宾市南溪区获悉,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四川·南溪)分会场活动将于11月3日在南溪区长江第一湾草坪广场启幕。届时,首届南溪特色农产品采购商大会也将同步召开。据了解,本届电影节作为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大活动之一,以“乡村振兴新征程 光影增辉二十大”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激荡澎湃贡献向上向前的磅礴力量。活动将采取电影节和采购商大会同台合一、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举行,分为两大部分、三个篇章。一是通过影像艺术引导人民群众深刻感悟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把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二是激发村民群众“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豪情干劲;三是坚持用好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全面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期间,来自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将和南溪本土歌手、文艺团体、群众广场舞表演队、民间舞龙队等乘坐花车出场,与南溪群众及线上观众同庆丰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1
(记者 任毅 张宇 通讯员 林忠伟)“品文昌贡,中状元郎”。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绵阳市梓潼县在本着优势优先的发展策略中,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和“四川丘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地”:6月,梓潼经开区成为绵阳市首批特色(专业)园区,挂牌绵阳市健康食品产业园;10月,梓潼县挂牌“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这也是四川省首个省级健康食品产业园。目前,绵阳(梓潼)健康食品产业园入驻企业达到35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圣迪乐”,四川名牌产品“圣迪乐”“饭扫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梓潼酥饼”“天宝蜜柚”“梓潼桔梗”等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该县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殊荣,并荣膺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与“全国生态食品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资料图片立足资源,集群发展 >>>打造全国领先的健康食品“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业态模式“公司将利用梓潼县‘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这一平台,加强与其它企业合作,实现共赢。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优质产品,将企业做大做强。”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银江说。2022年,梓潼县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市健康食品产业园。按照梓潼县加快建设“四川丘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地”的总体规划,梓潼经开区正全力打造全国、全省健康食品“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业态模式。2022年,园区总投资6亿元,规划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附属设施,配套健康食品检测服务站、孵化中心、人才公寓、冷链物流园、企业服务中心、企业商务中心和企业活动中心。目前,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建成并签约企业入驻。园区有健康食品加工类企业35户,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4户,年产值5亿元以上2户。预计到2025年,园区建设初具特色,产业链基本健全、区域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健康食品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规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40户。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背靠梓潼生态农业资源优势,盯紧健康食品细分领域,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健康食品产业。现已形成以长林食品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类,以福欣食品、蜀风先后农业为代表的腌制酿造食品类,以圣迪乐为代表的蛋制品类,以莱仕顿啤酒、贵斐紫酒业为代表的酒水饮料类,以领海油脂、妙香食品为代表的食用油类,以星星米业为代表的粮食类,以均益农业、魔小玉食品为代表的保健食品类,以首膳食品为代表的预制菜类,以及以正大饲料、华西动药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辅助类共9大产业集群。随着乐洵食品生产线、星星食品年产10万吨稻米精深加工、谦益丰魔芋精深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健康食品产业将进一步壮大。 筑巢引凤,精准招商 >>>出台《健康食品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十条优惠政策》,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专业化招商10月21日,在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授牌仪式暨梓潼县“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上,梓潼县聘请首批10名“招商大使”,表彰4名招商引资引荐人,旨在借助社会各界资源,进一步夯实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工作举措,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能够当选招商大使,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我将在个人所到的每一个地方积极宣传梓潼,推广梓潼,赞誉梓潼,把世界各地、全国各地优秀的资源引进到梓潼来。”四川莱仕顿精酿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龙说。梓潼县围绕健康食品主导产业,编制《投资指南》,出台《健康食品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十条优惠政策》,给予健康食品企业开办、物流、厂房、人才和融资等政策支持。组建健康食品产业定向招商分队4支,锚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城市群,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专业化和以企招商。目前,梓潼经开区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集中供热等“九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四纵五横”道路已形成。智慧城乡共同配送物流园等投入使用,正在加快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进一步提升食品加工产业承载力。在园区外,绵苍高速、G5绵广高速扩容已开工建设;茂盐高速已纳入全省高速规划,将于“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随着绵梓快速通道及境内3条高速的建成通车,外联内畅的大交通格局正加速成型。“园区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健康食品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企业职工之家,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并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园区干部五联系企业等制度,形成干部常跑企业、关心企业、服务企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梓潼经开区负责人说。以农促工,以工哺农 >>>在有效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中,力促梓潼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和“四川丘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仁和镇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四川福欣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蔬菜基地发展协议,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全镇计划发展榨菜9000亩,青菜450亩。既能帮助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生产原材料,实现‘双赢’。”10月22日,梓潼县仁和镇党委书记谢骞说。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该县以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和“四川丘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为目标,通过“以农促工”紧紧围绕粮油、蔬菜等六大重点产业和优质生猪、优质海椒等九大主导产品,着力建好食品加工“第一车间”。特别是通过“以工哺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主动、示范引导、集约经营”的原则,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并积极引导农产品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求,创绿色优势品牌,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梓潼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食品生产技术引进、研究和开发力度,并聚焦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招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优化结构布局,突出特色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梓潼县统筹7.5亿元建设潼江河谷优质粮油园区、蜜柚+生猪生态循环园区等4个重点园区,结合“文昌贡”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推广,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全县建立油菜基地27.7万亩,小麦基地24.5万亩,玉米基地26.4万亩,花生6.4万亩,海椒6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年出栏生猪超过50万头,有效保证了食品企业生产原材料需求。其中“蜜柚、水稻制种、蛋鸡”种养殖规模,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获得四川省“四个第一”。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1
(蒋涵 记者 何勤华)10月20日,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揭牌活动在越西县大瑞镇举行,大瑞镇正式获得“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称号,成为目前凉山州唯一创建成功的城镇。  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于2017年启动知识产权强镇建设,要求获得该称号的小镇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筑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据了解,目前包含大瑞镇在内,全省已经批准建设9个知识产权强镇。越西苹果丰收。越西融媒供图  近年来,在越西苹果、越西甜樱桃、越西贡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基础上,2021年越西苹果还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全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作为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所在地,2021年3月,越西县大瑞镇在县市场监管局指导下启动知识产权强镇创建工作,开始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同频共振”之路。  10月20日,在位于大瑞镇的产业园区车间内,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流水线上麻利地进行分拣、包装,一颗颗分选出的精品苹果被仔细装箱,等待发往各地。  当地种植大户杨仕华介绍,今年他种的苹果是2019年新培育的品种,共有16亩,“现在每亩也有1500公斤的产量,今年收入有三四十万元左右。”  “打开线上与线下双通道,园区2022年的苹果销售走势良好。”产业园区管理中心主管王俊杰告诉记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园区陆续在原有品种上进行嫁接改良,改良品种广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5元至9元,目前苹果陆续采摘,已经迎来了一轮销售热潮。  大瑞镇成功创建“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在为“越西苹果”提高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的同时,也为越西实现知识产权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了动力。  目前,越西县已编制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形成调研报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并创建了特色产业协会、维权服务站,开展多次知识产权专项培训;申请了越西贡椒和越西白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了越西贡椒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参加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特色产品推介活动,在越西形成了运用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涂炜 尹应平)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帮扶责任,进一步加强帮扶干部与脱贫群众的感情联系。10月26日上午,宜宾市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组织帮扶干部深入思坡镇邓银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31户脱贫户送上米、面、油、牛奶等生活物资。走访慰问活动现场一直以来翠屏区就业创业促进中心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落实工作,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一是组建帮扶小组。明确班子成员负责联系2户脱贫户,在编干部负责联系1户脱贫户,并按照脱贫户居住区域划分为5个帮扶小组,每个小组明确1名小组长和1名分管领导,确保责任到人、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开展政策学习。定期组织开展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各类帮扶政策更新学习,确保最新的惠民政策及时传达给脱贫群众,不断提升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对帮扶手册等资料进行定期检查,督促提醒帮扶干部按要求开展帮扶工作。此次走访慰问活动,与脱贫群众进行了“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帮扶干部为脱贫群众宣传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最新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收集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一步拉近了与困难群众的距离,使脱贫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问候与关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荣县“羊家”兴旺,7.2万只能生会生的“羊妈”功不可没。“过去的一头母羊,每窝就只会产‘独生子’,如今科学配种,每窝平均能产2.6只,最多的一窝能产5只小羊羔。”10月28日,荣县和牧山羊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龙飞在羊场边介绍。  龙飞2009年从深圳返乡创业,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养羊带头人。在他的养殖场,还有两名党员在羊场做饲养员和管理员。  位于双古镇四合厂村一组的和牧养羊场,是目前拥有1300多只“羊氏”家族成员的大家庭,有爷爷奶奶、有父母、有子孙。“光‘羊妈’就有474只,今年在生育上立下大功,先先后后生育了2100多只小羊仔。”龙飞对这些延续羊家香火的“羊妈”们很是满意。  和牧养羊场今年1至10月卖出25-30斤一只的小羊1300多只,每只小羊的售价为1300元;另外还出栏商品羊300多只,每只售价约2300元,平均每斤毛羊的价格为23元左右,价格可观。“因为价格高,所以我们称为‘羊家’贵族!”龙飞幽默地说。  佳羴羊场也是荣县的规模养羊场。业主杨洋介绍,目前,羊场里存栏黑山羊1200多只,包括了近500只“羊妈”。他说,今年已经生下小羊羔500多只,另有300多个“羊妈”怀孕待产。除了自繁自养外,还要向周边群众提供小羊羔。“我是一名党员,也是退役军人,吃苦敢拼就是我的本色。帮助周边群众一起发羊财,更是我入党的初心。”性格开朗的杨洋说。  “和牧”“佳羴”,仅是荣县50多家年出栏300只以上黑山羊养殖户的缩影。  荣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荣县今年1月至今,累计出栏黑山羊23.7万只,同比去年增加出栏近1.1万只,目前存栏22.95万只,同比去年增加1000多只。  “荣县‘羊家’能‘兴旺’,与选育的7.2万只‘羊妈’功不可没,同时与能繁母羊科学饲养、科学配种分不开,以最大的产能,为荣县的羊产业兴旺贡献着力量。”荣县农业农村副局长胡太轩表示。  荣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荣县黑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县委组织部实施人才回引分不开,与在养殖大户中发展党员分不开,与激发党员养殖户带头作用分不开。据不完全统计,在荣县黑山羊养殖户中,就有党员养殖户240多户,其中回引的养殖人才35名;50多家规模养殖户中,有16家党员规模养殖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黎明  “现在办事真是越来越方便了,以前报个账还要跑到元坝去,如今在家门口就办好了。”10月27日,家住广元市昭化区青牛镇团结村的五保户李大爷办完医保报账手续后感慨道。  青牛镇是广元市昭化区偏远镇之一,离昭化区中心镇元坝镇 56 公里,交通不便。不久前,70多岁的李大爷连续生病花了不少钱,还未申请医疗救助。想到要去元坝镇报销医疗费用,上了年纪又晕车的李大爷便犯了愁。  “不用来回跑,村里就能办。”让李大爷万万没想到的是,村干部告诉他如今他的手续在“家门口”就能全部办理。  近年来,针对基层医保服务能力不强、触角不长、力量不足,群众办事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昭化区深化医保服务“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了“村能办”医保服务平台,将医保服务从“窗口”搬到“村口”,做优基层医保服务圈,95%以上的医保事项实现“办事不出村”,真正实现医保服务“就近办”“身边办”。  按照“一张医保专网、一支服务队伍、一个专门窗口、一张服务清单”的“四个一”服务模式,昭化区于2021年11月,全覆盖优化建立了“村能办”医保服务平台。截至目前,村级办理权内医保事项累计达20万余项,基本实现医保业务在“家门口办”。  据了解,村级医保服务平台是依托区“村能办”视频审批平台而建立的,并依托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亲民化改造了医保服务窗口,搭建起专门办事阵地,成功构建了纵横贯通、功能集中的5公里范围内医保“服务圈”。  与此同时,昭化区针对下放事项外的34项医保业务,打破镇域、村域限制,按照“村级初审、扫描上传、视频连线、办结回传、证照打印”流程,在全区任一村级便民服务站均可通过可视电话和高拍仪进行视频对话和资料传输,实现“即办、帮办、代办”,做到“一网、一门、一次”办结,打通医保服务空白点、薄弱点。针对医保服务涉及的相关事项,依托区级“村能办”平台,及时与民政、人社、残联、退役军人、教育等部门共享信息,同步提交多部门窗口“秒批秒办”,按需提供咨询办、指导办、全程办服务。并开展特殊群体上门办。针对高龄群众、残疾群众等特殊群体,组织村组干部、经办人员担任“红色代办员”,推行“周二定点办+流动办”“上门来办+远程协办”模式,目前累计提供代办服务2100余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以“‘沼’气蓬勃·‘碳’索未来”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暨农村沼气高质量发展研讨会,10月28日在遂宁市安居区举行。  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长王凯军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沼气发展新模式》《高校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作了视频主题发言。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首席专家杨文钰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等人作了主题交流。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孟坤表示,遂宁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农业建设各方面,形成了较多的遂宁经验、遂宁模式。安居区延伸沼气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低碳赋能共同富裕”全新路径,打造的海龙凯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全省贡献了重要经验。  据悉,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各类沼气工程保有量7000余处,年产沼气3亿多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近5000万千瓦时,集中供气8.4万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白阳)这个11月,一批民生新规开始施行,影响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规范驾培机构经营活动、完善药品召回分级制度……更完善的法治,让你我更有获得感。充分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条例支持个体工商户在社区从事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引导和支持个体工商户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线上经营能力。同时,回应了个体工商户提出的入驻网络平台经营遇到的种种问题,专门规定了平台经营者的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个体工商户收费或者变相收费,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不得强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提供赞助或者接受有偿服务。驾培机构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  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规定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规范驾培机构经营活动,推动机动车驾驶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  规定明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与学员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培训服务,保障学员自主选择教练员等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异地培训、恶意压价、欺骗学员等不正当手段开展经营活动,不得允许社会车辆以其名义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活动。  在教练员管理方面,规定明确教练员实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教练员聘用及管理制度,增加教练员岗前培训规定和教学乘车安全规范,保障培训教学安全。更好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修订后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办法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新版办法明确,持有人是控制药品风险和消除隐患的责任主体,主动召回是持有人履行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有人应当收集药品质量和安全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安全隐患进行调查评估,发现存在问题和隐患的,应当主动召回。  根据药品召回等级,实施一级、二级召回的,持有人还应当申请在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依法发布召回信息。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药品召回信息应当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链接。
新华社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10月31日,以“三茶融合·绿色共享”为主题的第11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开展,展会将持续到11月3日。  本届茶博会布展规模7万平方米。来自全国50余个茶叶主产区、近3000个茶品牌及企业参展,展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及茶具、紫砂、陶瓷、工艺品、茶家具、茶人服、茶食品、茶包装机械等全产业链及上下游产品,总计10万余种。  本届茶博会上,全省11个茶叶主产市、30个重点县全部亮相,并首次将开展首日(10月31日)设为专业观众日,主要接待专业观众入场参加峰会论坛、专场推介、产销对接、商务洽谈等活动。  本届茶博会主题市为中国绿茶之都——乐山市。精制川茶·乐山馆设展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峨眉山茶·世界共享”为主题,采用“序馆+区县馆+企业馆”布局,竹叶青、峨眉雪芽等 45 家茶企业参展,全景展示乐山茶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成果和悠久茶史文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市场监管局根据“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及具体要求,采取“三个结合”方式,长效推进“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走深走实,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图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红兵视察学校食堂安全)  与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相结合。行动期间,注重宣传引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打击重点,共出动执法人员1560余人次,执法车辆327台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723家次,播放宣传标语330条(次),进社区、养老院宣传活动8场次,规范老年人食品保健品销售主体未明码标价32家,移交保健馆违法线索1条,引导老年人科学、理性、合理消费,自觉抵制“保健”欺诈和防范虚假宣传等风险。  与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相结合。监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原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记录制度,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通过针对性地实施“靶向式+常态化+全链条”动态监管举措,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累计整改问题隐患105个,立案查处21家,省局风险信息平台报送信息4200余条。  与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相结合。以“四个最”举措纵深推进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督导”闭环监管,421名党政领导干部4715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保任务全面落实,大中型食品企业“1+1+N”主体责任模式全面推进,“四级三清单一承诺”责任书全面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面覆盖。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31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蒋大本)矛盾纠纷的处理化解是乡镇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和老百姓打交道的重点工作。双星乡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原则,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多措并举化解矛盾纠纷。采取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的“双防”工作模式,及时解决合理诉求和实际难题,积极预防矛盾纠纷扩大升级,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保障平安健康的社会环境。调解现场在“双防”工作模式下,双星乡近期成功化解一次非正常死亡纠纷。10月2日村民陈某某聘请的挖机师傅在倒车出田坝过程中,不慎将同村何某某撞到身亡,双星乡人民政府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由党委书记夏琨带队火速赶往现场,立即开展调解及善后处理等相关工作。乡、村干部职工在处理事件过程中从始至终端正态度、耐心沟通,积极参与调解。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均冷静沟通、友好协商,于10月4日调解完毕,未产生涉稳风险。乡党委书记夏琨在10月8日全体职工大会上肯定并表扬了相关人员及时调解化解纠纷的工作态度,总结了本次纠纷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由综治中心牵头推动完善基层多元化调解机制,明确要求全乡干部职工、各村(社区)工作人员加强走访宣传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防微杜渐,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乡综治中心贯彻落实乡村联同措施,与司法所、派出所及村(居)委会协同配合、合力化解、多元处理矛盾纠纷,致力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工作细划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跟踪、抓实问效,确保工作推进。防范未然,深入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乡干部职工主动上门讲法律、谈政策、摆事实、说情理。走进群众、贴近群众、靠紧群众,用规劝疏导化解矛盾纠纷,用真情实意消除心里隔阂,把老百姓当家里人,让老百姓把干部当家里人。用心做好每一次矛盾纠纷调解,量的积累推动质的飞越,推进基层综合治理向前、向上、向好发展,用小调解、小化解实现全乡的大治理、大平安。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