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黄新波结缘鲁迅艺事考

时间:2017-04-11 10:31:32 来源:《荣宝斋》2016年06月刊 作者:陈国辉   0
  鲁迅与现代木刻运动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重视,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二○○六年,笔者从中山文献馆里查阅到『新兴木刻』版画家黄新波结缘鲁迅的一些原始资料。拙文以此为基 础,通过钩沉版画家黄新波在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当中,如何深受鲁迅先生的提携和指引,进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从某个侧面来探讨鲁迅对现代木刻运动的贡献与影响。



  黄新波原名黄裕祥,一九一六年一月一九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斗山镇一个美国华侨工人之家。黄新波幼年随家人赴香港,七岁进入香港的袁星河学塾读书。一九二八年,黄新波同两个妹妹一起跟随母亲返回台山家乡,转入台城镇缉熙学校完成小学教育。一九三○年九月,黄新波考入台山县立中学(现台山第一中学),显露出对美术、文学、音乐的特殊爱好和才能,在校刊《台中半月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等,成为学生活动的活跃分子。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将日本的侵略野心暴露无遗,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时年十六岁的黄新波署名裕祥或羽翔,在校刊上发表主张全国一致抗日的评论。并且和陈秋焕、梅景钿等同学自发组织『台中学生宣传队』,到斗山、都斛地区进行宣传活动。一九三二年秋,黄新波因参加学生抗日运动被家乡台山县立中学秘密开除。离校后,黄新波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参加编辑文艺刊物《火线上》,组织台山剧社,到广东台山县城及各地演出。

1934年1月3日,黄新波致鲁迅的信
1934年1月3日,黄新波致鲁迅的信
 
  一九三三年,黄新波结识了从上海回来的两位年青人林基路和林焕平。经他们的介绍和鼓励,黄新波等八位同学一起奔赴上海。
  到了上海后,通过林基路介绍,黄新波等八位同学加入了上海反帝大同盟,进行抗日救国活动:髹标语、散传单、挂红旗、参加示威游行。同年九月,黄新波转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主办的新亚学艺传习所绘画木刻系学习,黄新波回忆:『当时的指导者,使我最不能忘 记的是野夫、烟桥、洪干诸先生。虽然我们会面的时间只有三四次,洪干先生除外。但使我今日能跑上木刻之路,这三位先生实在给我很大的力量!』新兴木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鲁迅先生提倡,仍在萌芽阶段,正规美术院校都不设木刻课程。一九三二年,黄新波还在家 乡时,读到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现代》杂志中附录的『现代中国木刻选』,即让年青的黄新波对现代木刻艺术有了直接感观。他后来回忆:『初,我以为那里的强烈的黑白对比的线条是用笔画出来的,所以我也曾很兴趣地以笔作刀而模仿着乱涂过一两张。』其时,黄新波身无 分文,交不起学费,向学校提交缓交学费的申请并得到批准。绘画木刻系的老师有许幸之、陈烟桥、郑野夫等,都是现代木刻创作的先行者,可是课程开始仅两个多月,校长及几位老师被当局逮捕,新亚学艺传习所被迫解散。
  一九三四年春,黄新波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在学校里,他不单学习素描、油画,而且继续自修木刻,在美专同学张望的介绍下加入了MK木刻研究社。在此之前,木刻已经把他带引到鲁迅先生身边。黄新波第一次看到鲁迅是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鲁迅与内山完造举办『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会场设在老靶子路四十号日本基督教青年会内,展出法国和俄国版画共五十幅。鲁迅亲赴会场与观众见面,他的庄重严肃的神态、平凡谦逊的态度,直到四十多年后,黄新波在《不逝的记忆》中还清晰地写下初见鲁迅的印象。
  不久之后,黄新波到四川北路内山书店看书,见到鲁迅和内山完造坐在桌子边谈话,他希望得到鲁迅的指点,迎上去自我介绍。没想到,鲁迅先生亲和地跟他谈论起木刻创作,鼓励他刻苦学习,继续坚持下去。
  鲁迅先生当时正一方面积极引进和介绍西方现代版画,另一方面大力推倡国内新兴木刻运动。他和众多青年木刻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春地美术研究所(一九三二)、野风画会(一九三二)、MK木刻研究会(一九三二)、野穗木刻社(一九三四)、现代版画会(一九三四)、涛空画会(一九三四)等。鲁迅非常关心木刻青年,不仅赠送图书,资助经费,通信鼓励、座谈讲演,而且还热心介绍外国美术,亲自编订很多画集。据江丰回忆,一九三二年,江丰在国民党破坏春地画会时被捕,鲁迅先生通过私人关系给在狱中的江丰送去《珂勒惠支画集》一册,鼓励他继续从事木刻的创作。除此之外,鲁迅还亲自筹备外国现代版画家展览。据刘岘回忆一九三三年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鲁迅筹备第二次外国木刻展览 时的情形:『在开展览会的时候,先生真是忙透了,不仅要跟着有些欣赏者一一说明作品的内容和技法的高低;而一群青年木刻学徒,问这问那,甚至还问怎样印木刻的方法,要先生答复。』陈烟桥也指出鲁迅先生如何耐心地回答木刻青年的问题:『谈到收集和挑选这些版画 的经过;谈到某一个国家、某一幅画的艺术特点;谈到学习艺术要广泛吸收,妥善采用,在保存地方色彩的前提下必须发挥个人的风格等许多问题。』当时,一般青年作者眼界不广,见识不多,作品极为幼稚,开展览之目的,可供美术爱好者赏鉴,使青年版画家了解和掌握现代木刻的创作技巧。
  一九三四年初,黄新波把十多张木刻习作寄给鲁迅先生请教,附信请求鲁迅先 生『赐以严正的批评与指导』。没想到六月间,鲁迅辑印《木刻纪程》,把黄新波的木刻作品《推》收录其中。《木刻纪程》是中国新兴木刻的第一部选集,由鲁迅选编并亲自设计书籍装 帧,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出版后鲁迅寄了一册给俄国著名批评家爱丁格尔,后者在回信中,把黄新波列入『有希望的』木刻家之中。是年三月十五日,鲁迅在给罗清桢的信中写道:『曾以《木刻纪程》寄一个俄国批评家P. Ettinger,他来信说以为有希望的人是一工、白涛、雾城、张致平。』其中,『一工』就是黄新波最早的署名。后来改笔名为『新波』,也缘于一九三四年黄新波在与鲁迅通信中,受鲁迅的指点而改的,它寓意和象征着新文化运动的新波涛。
  同年四月,黄新波学习木刻创作已半年,创作出一批画作:如《夜饮》《船夫》《拾荒者》《推》《逃荒之群》《地主》《前卫》《起来》《老矿工》等,还为蒲风的诗集《茫茫夜》配插图、丁玲的小说《奔》配插图,并开始创作连环画《平凡的故事》(十三幅)。黄新波与同学刘岘共同成立了无名木刻社(后改名未名木刻社),并想合作出版《无名木刻集》。但对 于当时两个身无分文又默默无名的木刻青年来说,这是非常困难之事。万万没想到的是,鲁迅看过他们寄来请教的木刻画稿后,随即提笔写了一篇序言,全文言简意骇,但掷地有声:
  『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是现代的木刻。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现在要复兴,但是充满着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这些作品,当然只不过一点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非先有这萌芽不可。这是极值得记念的。』
  鲁迅还资助他们,让他们去上海四川北路由日本人内山完造经营的内山书店取钱购买纸张。在鲁迅的帮助下,两位年青的木刻家很快顺利地手拓编印出《无名木刻集》,印数五十册,其中,收入黄新波木刻作品七幅。
  同年十二月,黄新波渴望得到鲁迅出资编印的苏联版画选《引玉集》,但又买不起,于是写信求鲁迅代他向内山书店说情,赊购一本,书钱容后再还。鲁迅先生回信说书已卖完,但可以送他一本,凭信往书店取书便可。『新波喜出望外,赶到书店,取到的《引玉集》用牛皮纸整整齐齐包好,没有题字,但后记的末尾有鲁迅的亲笔签名,最后数页号码印错,也用红墨水改过。』

1934年3月14日,鲁迅所作《无名木刻集》前言
1934年3月14日,鲁迅所作《无名木刻集》前言
 
  《引玉集》于一九三四年三月正式出版,鲁迅先生将其所珍藏的十一位苏联木刻画家五十九幅木刻作品编印成册,如此『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则于学者可以较展览会更加有益』。由于当时在国内印刷的条件和技术不过关,鲁迅便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请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帮忙,找了日本东京以印刷技术著称的洪洋社代印。『引玉集』所收的苏联版画『不像法国木刻的多为纤美,也不像德国木刻的多为豪放;然而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但又不是静止』。『引玉集』出版时的一九三四年,国内新兴木刻艺术己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引玉集』的出版是为从俄国现代版画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中国木刻青年产生影响,『不但从木刻技术给大家许多宝贵的启示,而且也让中国的青年艺术学徒看到革命艺术的方向和道路』。当时十八岁的黄新波在得到鲁迅先生馈赠的《引玉集》之后,以此为学习参考材料,模仿和借鉴俄国现代版画家的创作手法,短短的几个月内创作出了《洪水》《罢工》《劳动者》《狂风暴雨》《码头风景》《爸爸没有工做了》《为自由而歌唱》《决斗》《怒吼》《义勇军的防御线》《义勇军》《进行曲》等一批反映劳苦大众,倡导『国民的斗争』的现实主义木刻作品。该年夏天,经鲁迅先生介绍,黄新波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奴隶丛书』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分量非同小可,它是由『奴隶社』在一九三五年出版。『奴隶社』主要成员有叶紫、萧军和萧红,后来都成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们走到一 起,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我们陷在「奴隶」与「准奴隶」这 样的地位,最低我们也应该作一点奴隶 的呼喊,尽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忍耐。』 (『奴隶社』小启,见萧军《八月的乡 村》初版)

1935年3月,黄新波为叶紫的《丰收》设计封面与插图
1935年3月,黄新波为叶紫的《丰收》设计封面与插图
 
   三个年轻人当时尚未成名,只有沸 腾的热血和用之不完的写作力量。在鲁 迅先生的全力支持下,他们协力办出版。 鲁迅不仅把他们拉到一起,关心他们的生 活,介绍他们结识上海的同行以便解决 生活问题,又亲自替他们看书稿,撰写 序言。当书稿进入出版阶段需要美术设 计时,鲁迅向他们推荐了年青的木刻家 黄新波。
  由于参加左联活动,黄新波当时的 处境并不安全,加上经济拮据,生活困顿,报考上海美专被录取后,因交不起 学费而仅读了八个月无奈辍学,在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得到友人林蒂帮助, 正准备东渡日本。当他收到从未相识的 叶紫的来信时,感到十分陌生,但一听 到是由鲁迅介绍,虽然忙于为出发作准 备,还是立即回信约见。当黄新波知 道叶紫的来意后,十分为难,因为此时 的他囊空如洗,连买木板的几块钱都拿 不出来。叶紫的境况同样糟糕,两人商 量后唯有再向鲁迅先生求助。鲁迅先生 闻信后欣然解囊五块钱给叶紫,让他交 给黄新波用于买木刻创作材料。在《沙 飞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第 二十二章中,沙飞回忆当时黄新波连夜 赶画稿的情形:『黄新波扔下一切工作,立即动手, 连夜阅读作品,反复揣摸情节人物,然 后拿起刻刀,很快便刻出封面和扉页, 然后又为每篇小说加上插图:《丰收》 两张,《火》两张,《电网外》三张,《夜 哨线》两张,《杨公公过年》一张,《乡 导》一张。叶紫拿到作品后,先拿去给鲁 迅看,鲁迅高兴地说:「这些不但可以 作插图,如果单独发表,也可以独立存 在」』

1934年11月,黄新波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设计封面与插图
1934年11月,黄新波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设计封面与插图
 
   黄新波在短时间内不仅顺利完成 了《丰收》的封面与插图的工作,还得 到了鲁迅先生的赞许,黄新波和叶紫都 十分高兴。为了表示庆贺,两个青年人 在四马路附近一家小餐馆吃 了一顿午饭,又跑到虹口公 园拍了一张合照,以表纪念 他们的友谊。一九三五年 三月,《丰收》由上海容光 书局出版,叶紫在后记里对 黄新波的帮助表示由衷的 谢意:『感谢新波先生日夜 为我赶刻木刻,使我的这些 不成器的东西,增加无限光彩。』《丰 收》的销路很好,单在一九三六年便重印 了三次。缘于该次成功而愉快的合作,后 来黄新波从日本归来后还应叶紫之邀为 《春天的故事》绘制插图。一九三七年抗 战爆发,叶紫返回故乡湖南,贫病交迫 中不幸因病离世,年仅二十九岁。黄新 波听到噩耗后万分悲痛,写下了《一幕人 间的真实的戏剧—悼叶紫》,以纪念 他英年早逝的好友:『堑壕中浸积着黑黝黝的污水,而 战斗者却在这时倒下去了。他不用说在 他仅存于人间最后一秒钟时什么悲壮的 语言,他的现实的场面,不是给还生存 在这世界上的人一张很好的诉状,和一个很好的启示么?』
   『奴隶社』另外两位成员是萧军与 萧红,他们结识黄新波,也缘于鲁迅。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萧军与萧红从青岛抵 达上海,贫无立锥之地,连一张睡觉的床 也没有。鲁迅知道后,让他们去找黄新 波解决。当时黄新波住在吕班路(今重庆 路),和几个未婚青年合租一 个房间,由于当局的围捕, 形势日趋紧张,同住者先后 搬走。萧军带着萧红找到黄 新波,自称三郎。『大家素 未谋面,但是黄新波早前 已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 杂志上读过署名三郎的小 说《羊》,对作者有印象。 加上鲁迅介绍,立即一见如 故。当他知道两人的需要 后,马上热情相助,从家具 堆里翻出两张单人铁床,只 要一并合,就成为一张大床 了。他又跑到外头叫来两辆 黄包车,让他们运走,三人 就这样成为朋友。』
  萧军原名刘鸿霖,三郎是在东北开 始写作时用的笔名。到上海后经鲁迅先 生建议,改名萧军。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八月的乡村》全文十四万字,描写了东 北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鲁迅为该书写 了一篇评价很高的序言,一九三五年作为 『奴隶丛书』的第二册出版,署名田军, 这也是鲁迅的主意,至于书籍的美术 装帧,自然再次交给了黄新波。这时离 黄新波留学日本的日子更近了,但他在 短促的时间内仍然完成了一幅木刻作品 作为封面设计。《八月的乡村》于该年 八月份出版,正值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这本以日本占 领的东北为背景的小说,受到广大读者 的欢迎,销量多达一万册,后重印七版。 而萧红的《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的 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印行于一九三五 年十二月,那时黄新波到达日本已半年 多了,自然也就错过了为之创作木刻作 品的机会。《生死场》出版不久便被当局 禁止,『不准书店公开发售』,『奴隶丛 书』也因此戛然而止。
  『奴隶社』从一九三五年三月开始到 十二月结束,存在不足一年,却在中国文 学星座上留下三颗璀璨的星辰,连同黄 新波的十三张木刻,至今仍在闪耀。



  一九三六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一触即发,黄新波作为不受日本欢迎的人, 被迫在六月离开东京,先到香港,九月 再转上海。

1936年10月8日,鲁迅参加“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与木刻青年美术家交流
1936年10月8日,鲁迅参加“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与木刻青年美术家交流
 
   一回到上海,黄新波便与木刻家力 群、陈烟桥、郑野夫、江丰等一起,筹备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沪展出。 为了筹集经费,几个穷青年在上海文化 界发动募捐,邹韬奋、叶圣陶、郑振铎都 曾纷纷解囊,鲁迅一人捐了二十元,在当 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当时广东军阀陈济棠与中央政府有 矛盾,社会政治气氛较为宽松,第二回 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决定选择广州作第 一站。一九三六年七月,该展览在广东省 立图书馆开幕,展品多达五百九十件。八 月,巡回至杭州,十月二日移展于上海 八仙桥青年会九楼。鲁迅在十月八日到 场参观,与黄新波、白危、陈烟桥、林 夫、曹白等亲切讨论木刻创作。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投身于版画运动 者,多数是思想激进、血气方刚的青年, 他们的版画作品刻人物多是举着红旗和 刀枪的工农;刻故事则多表现暴动和罢 工,有的甚至刻了马克思的肖像印在画 册上来宣传革命。但由于对生活的观察 和理解往往不深以及素描基本功的普遍 欠缺,木刻青年们在刻画人物时,或选 取背影,避重就轻;或面貌圆固,不见神 情,因此鲁迅针对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 展览会的木刻作品,指出青年木刻家其 实『最不擅长刻人物』:
   『是的,做得很好了。你说的那些 人,我觉得也非常优秀。不过,美术家们 的观察还是不够的。画出来的人物,就 像外国人。工人和农民太过漂亮。但是不 论哪一个,都做得满好的。』
  两个多小时的谆谆教诲是鲁迅与青 年木刻家们的最后谈话。四十多年后, 黄新波还记得鲁迅和青年木刻家讨论作 品时的谈话:
  『刻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万 不可忘记它是艺术。若环境不允许作细 微素描时,就要多速写。单是题材好,是 没有用的,还是要讲求技术。作者必须 每天练习素描才会有进步,而且观察要 准确,构图要紧凑。
  『这些人物刻得不好,不要把劳动 人民刻成是无头脑、无智识的。刻劳动者 头小而臂粗,看后有「畸形」之感。劳动 者是有头脑的,手是有力量的。
   『画工农劳苦大众,要画得好看 些,不要把他们的形象画得那么凶恶、 野蛮。』

黄新波 鲁迅先生遗容 木刻 12.2cm×9cm 1936
黄新波 鲁迅先生遗容 木刻 12.2cm×9cm 1936
 
   数天后,鲁迅在访友归途受了风 寒,大病突发,十九日与世长辞。黄新波 听到噩耗后,赶到鲁迅府上瞻仰,并和 力群一起速写遗容。黄新波参加了治丧 工作,从葬礼回来后,彻夜不眠,怀着极大的悲痛刻了《鲁迅先生遗容》和《鲁迅 先生葬仪》,把鲁迅先生的最后容貌和 庄严的葬仪永存下来。胡风对黄新波 的木刻《鲁迅先生葬仪》评价很高:『是 实写然而并非不动的「静物」,是热情然 而是几乎如实的场景。』是年十二月, 黄新波以《沉痛的哀思》为题,在《小说 家》杂志著文纪念鲁迅:
  『在艺术方面,尤其是木刻方面,木 刻的从事者更应该以最大的决心,最大 的热诚,团结起来用鲜艳的热血涂在刀 上,刻出被压迫的民族的出路:使在木 板上我们所惯见的饥饿,被迫害,被压 榨的脸颜,变成快乐的,健康的样子。以 报答这位已逝去的中国新兴木刻的提倡 者,指导者,革命的巨人!不枉费他一生 为文化,为人类而所尽的艰苦努力。
   『鲁迅先生已死去了,他那未完成 的重担是交给他所教育过的后一代人的 肩上了,年青的夥伴们,揩干我们的泪 水,踏起我们更坚实的足音来吧!』
  黄新波的誓言代表着当时众多木刻 青年的沉痛的心声,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 号,此后数十载,中国现代木刻运动一直 沿着鲁迅先生指引的道路前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的 社会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新兴木 刻如革命的匕首,更是革命的代言 词。鲁迅先生积极介绍苏联现代版 画家、德国现代版画家,并将他们 与『黑土』相连,这一特殊的名词 象征着画家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深 邃、忧愤之感,他们对于民族和民 众深深的责任感,他们以人道主义 的精神对普通的民众寄予了同情, 他们控诉战争和不平等的现实带 给普通民众的痛苦。鲁迅在赞扬这 些画家战斗精神时,也希望中国的 青年画家们能够成为这样的『战斗 者』。鲁迅十分看重通过木刻作品 拉近与大众的距离,通过艺术思想 启蒙大众,他认为: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应该表 现国民的艰苦,国民的斗争,这自 然并不错的,但如自己并不在这样的旋涡中,实在无法表现,假使有意为 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 艺术。所以我的意见,以为一个艺术家, 只要表现他的经验就好了,当然,书斋 外面是应该走出去的,倘不在什么旋涡中,那么,只要表现些所见的平常的社 会状态也好。』

黄新波《沉痛的哀思》发表在上海《小说家》第2期
黄新波《沉痛的哀思》发表在上海《小说家》第2期
 
   不仅如此,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鲁 迅更加注重保护、爱护年青的木刻青 年。鲁迅曾经批评黄新波和刘岘组织的 无名木刻社的画集,封面上是一张马克思 像,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敢买,『内容并不 怎样有力,却只有一个可怕的外表,先将 普通的读者吓退。』同时也将会引起当 局的注意,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木刻要表 现『社会的常态』,主张『杂入静物、风 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这样才 能『引起一般读者界的注意,看重,于是 得到赏鉴,采用』,避免『只有几个人来 称赞阅看』的局限,使得现代木刻能够 首先为一般民众所接受,最终达到表现 『国民的艰苦』『国民的斗争』的目的。
   一九三四年夏,MK木刻研究会的积 极活动被国民政府当局监视,工部局不仅 没收了木板,还逮捕了周金海、陈葆真等 社员。面对不少社员的怀疑和担忧,鲁迅 撰文加以解释和鼓励,指出新兴木刻以刀 代笔,所表现国民的痛苦、呼号、联合、 奋起,是艺术家以新的思想、新的热诚, 来表现『现代社会的魂魄』,『是新的青 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鲁迅 曾多次与木刻青年通函,启蒙青年之美 术,传播思想之启蒙,如在写给赖少其的 信中,鲁迅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 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 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 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 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鲁迅先生向来爱才怜才,对毫不相 识的文艺青年,犹如多年老朋友那样诚 恳、爱护和鼓励。当时众多文艺青年曾 受惠于鲁迅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启蒙和指 引,黄新波仅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但鲁迅 先生的思想指引,却一直激励着黄新波 一生的艺术创作。不仅在黄新波的木刻 作品中反复出现纪念鲁迅的形象和以鲁 迅名句创作的题材(如《鲁迅先生遗容》 《鲁迅先生葬仪》《他并没有死去》《血 衣》《让我们捡起这未熄的火把》《鲁 迅诗意》组画系列、《春华长艳》《启明 星―一个记念碑的设想》等);而且,黄 新波还写下了多篇追忆鲁迅先生的纪念 文字以及秉承先生遗志的思想著作(如 一九三六年的《沉痛的哀思―悼鲁迅先 生》、一九三七年的《〈路碑〉自序及后 记》、一九三九年的《生与死》、一九七八 年的《往事杂忆(提纲)》(手稿)、《回忆 鲁迅先生》《民族祭》《鲁迅先生和木刻 展》、一九七九年的《不逝的记忆》等), 同时联系美术家同行,举办纪念鲁迅 的木刻展览活动(如一九三九年,李桦、 黄新波、赖少其、建庵在桂林倡议发起 的『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版画作品展』 等),以此表达鲁迅在自己艺术道路上的 帮助和深刻影响。

(本文作者系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艺术系讲师)
(期刊责编:李腾)
(网站责编:简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6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