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综合

吴南生和他的收藏故事(上)

2011-08-22 21:57 人民网

摘要:那是《吴南生捐赠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后不久的一个下午,吴老相约我们在家见面,话题是谈谈他的收藏故事。

吴老在家中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笑谈收藏。

那是《吴南生捐赠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后不久的一个下午,吴老相约我们在家见面,话题是谈谈他的收藏故事。

第一张和最后一张

记得11年前,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曾经采访过这位深受敬重的深圳特区首任书记、广东省委的老书记,听他谈建设经济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的珍贵回忆。如今,还是在东湖边上那座普通的小楼,还是那个熟悉的小客厅,还是他到门口把我们迎进屋里;他仍是坐在墙角挨着电话小几的旧式木制短沙发里,仍是把我们让在居中的一张长木沙发上——这张不起眼的木沙发,曾经留下过江泽民、胡锦涛、李长春、张德江、汪洋等领导人的身影,也接待过无数早年和他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建国后一起参加建设的各级干部,还有那些不管顺境逆境都爱和他聊上几句的文化界人士和收藏家们。

“知道你们今天要来,我特地找出两张画,给你们看看。”满头银发的吴老精神矍铄,边说边拿起早已放在小桌上、用透明白胶袋封装好的画卷,站起来,熟练地解开。随着画轴转动,画卷徐徐展开,一行醒目的书法跃现——“文徵明松林晤对图真迹,谢稚柳”,我们一字一顿地辨认读出。

“谢稚柳是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是位很有声望的专家、画家,他的鉴定意见是很权威的。”吴老慢声细语地说:“我给你们讲点历史吧。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星期天我喜欢到文德路看看走走,一来二去的就熟了。有一天,我在才公私合营不久的小书画店里看到了这张画,没有落款,只有‘文仲子’的白文图章。我细看,这应该是明代文徵明的。因为我知道文仲子就是文徵明,他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书画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文徵明是一专多能的,他能青绿,也能水墨,能工笔,也能写意。他画画很讲规矩,山的用墨,颜色都很讲究。而这个纸,你看,很厚实,发灰了。这就是明朝的纸,印泥也是明代的。搞鉴定,一看材料,二看墨。材料就是纸、绢、印泥等等。如果一张画它标着明代,但它那个纸、绢是明代以后的,那这幅画就一定是假的,跑不掉。再看‘墨’,这包括墨色、用笔、风格等等。眼前的画就是文徵明用笔的风格,完全是这个画风。还有,画的右下角有一个小鉴藏章:‘竹朋清赏’。这是清代著名收藏家李佑贤的藏章,我国著名的唐代怀素《苦笋帖》,就是他收藏的,上面也盖有这一藏章。所以,这行字‘文徵明松林晤对图真迹’,是经过多位专家鉴定后,由谢稚柳先生题写的。这是我作为收藏买的第一张画。”

在座的人听着,不由得不赞叹老人厚实的知识积累,还有那“识货”的慧眼。

吴老似乎意犹未尽,再打开另一张同样封存很细致的卷轴,这是一件书法,他一边把字幅展开,一边微笑着考起我们来了:“看得出这是谁的吗?金农!”哦,又是一幅珍品!

“金农是‘扬州八怪’中的第一人。他的诗书画都很好。这种书体后人称为‘漆书’,或称‘金农体’,是金农创造的。”

“你们打电话,我就在找这两件东西。一件是最早买的,文徵明的画;一件是最后买的,金农的书法,是前几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买的。一先一后,中间相隔忽然就是50多年了!”

吴老珍藏的金农漆隶诗轴(纸本 111cm×47.5cm)。 释文:叶疏花更疏,寒菊淡如此。有酒香入杯,无人影在水。可以充斋厨,夕粮笑糠秕。食之得长生,我也康风子。

战火下的“天光墟”

其实,吴老接触、学习字画鉴定的经历,最早可溯至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随后,国民党一面和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一面准备内战,把它那“精锐部队”空运东北,挑起内战。当时,毛泽东主席号召延安干部到东北去,说:“中国革命要胜利,一定要有工业,中国工业在东北!”吴南生这一年24岁,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许英响应号召,从延安随中央党校大队踏上了北去的征途。

解放战争神速推进。到了1948年3月9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收复了国民党统治的吉林市,久经战火洗礼的吴南生出任了刚解放的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长。

吴老回忆说:“这个时候,吉林省委已经搬到了吉林市来,人民解放军已经包围了长春。在几大城市都‘兵临城下’的局势下,城市的市面很乱,文化方面更是无序。当时吉林省委的宣传部长是李初黎,他曾经留学日本,是早年创造社的成员,文化涵养很深。还有一位是朱光,他是上海美专毕业的,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广州解放后曾任广州市市长),他来吉林工作就住在我那里。他们两位都是懂得文化、懂得收藏、喜欢收藏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三个人都很熟,几乎是天天见面。

“那时,长春还没解放,散落在社会上的文物很多。每天天不亮,都会有人在胡同里卖东西,就像‘天光墟’那样。有人就天天去捡‘洋落’。当‘洋落’捡回来以后,我们三个人就会走在一起,在看,在品,在议。我学鉴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后——1955年我没有收藏过一件东西。”

吴老一边回忆一边分析:当时社会流传着很多清朝时期宫廷的东西。这和吉林、长春特定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吉林是清皇朝成长的所在地,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伪满皇帝溥仪居住过的地方。溥仪在北京时,把故宫的不少东西先是偷运到天津,后又转到长春。现在中国的博物馆古藏品,排行第一是故宫博物馆,下来恐怕少不了辽宁博物馆。辽宁博物馆那里留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当时我是吉林市委的宣传部长,要保护文物,不让文物流失也是我们当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一段吉林的文物保护是做得很好的,我也由此学到了很多书画方面鉴定鉴别的知识。李初黎同志后来收藏的字画很多,在他去世前全部捐给重庆市博物馆了。”

吴老正在现场聚精会神鉴定书画。

“只进不出”与在劫难逃

吴老接着说:“长春解放以后,我随部队开拔南下。在南昌、汕头、海南工作,后来又回到了广东省委。”“五十年代,当时正值公私合营,很多卖字画的私营店都合到一起了,店里有很多字画,书法件大多也就四、五块钱一张,真是很便宜。刚才说过,我在文德路发现了文徵明的画,花了60块钱买了下来,那已经是很贵的了。”

吴老爽快地说:“我家人口也多,但我工资还够用,每月200多块,我家老太太也是‘三八式’干部,我每月工资全都交给她,她会给还我20元零花钱。我虽然也抽烟,再没其它的嗜好,花费不多。我的喜好就是喜欢观赏字画,偶尔也量力而为买一点。”

“开始,我在广州买,没有其它目的,就是喜欢欣赏。后来北京荣宝斋的人知道了,也就从北京给我带些好的艺术品,就像金农那样的,还有其它一些。再后来,上海方面的朋友也知道,也主动和我联系。我记得,上海的朋友送过来一件郑板桥为金农祝寿而画的竹子,上面题的诗是:

平沙江上浩漫漫,

潮汐无端种植难,

唯我与君两杆竹,

秋风秋雨不曾寒。

“诗情画意,非常感人!但我在有关郑板桥的诗集、诗选中却没有找到这首诗,不知是什么原因。”

“那时,社会上‘左’的风气还很盛行”,吴老感慨地继续回忆着:“喜欢欣赏书画的人常常会无缘无故就给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有些人尽管喜欢,但不敢买,文物店的东西卖不出去,像我这样傻乎乎的人很少。”

说至此时,吴老脸上流露出一种自信的微笑——

“我用点零花钱去买字画,也给自己定了个‘律条’的——只进不出。也就是说我买进来的东西不会放出去。为什么?因为看到很多惨痛的事,一出去,大祸接着就来。你看,有一位很著名的学者、大学校长,他很喜欢字画。有一次在文物店看到一幅朱耷的画,很喜欢,他不够钱买,就用家里的东西加点钱去换。后来人家就批他了,原来那张20块,现在这一张80块,20换成了80,还不是炒买炒卖、投机倒把!字画收藏的规律本就是由低到高,后面看到有高的,就用原来低的加点钱去换。本来这是很合理的,文物店本来就是可以换的。但是‘运动’一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说你就是投机倒把。像这样挨批的还不只是一两个人。”

由于奉行“只进不出”的守条。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吴老家中的收藏已有两三百张字画。这一下,又麻烦了。

吴老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外面破四旧,中南局机关也乱起来了,我知道大祸临头了。怎么办呢?开头我就把最好的画偷偷转移,用装棉被的布袋装起来,用单车运到外面藏起来。但这样转出去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还有那些四块钱、五块钱买回来的,怎么办呢?为了便于保存,就先把那些画轴的棍用裁纸刀搞下来,把画卷起来。后来发现连卷都不行了,就把裱好的绫边也裁掉,只留下中间字画部分。

“1965年的冬天,我们一家九口人天天洗澡,每天晚上都烧水,烧火用的就是这些从画上裁下来的画轴,不然这么多‘棍子’怎么丢呢?这样,大部分字画总算幸免于难,但也还是有一些在混乱中一急还是烧掉了。”

“最痛心的是我从延安带出来的手稿、笔记,包括毛泽东、刘少奇的报告,周恩来、秦邦宪参加我们(从南方到延安学习的同志)座谈的讲话,等等。我从延安带到东北,又从东北带到广东,很珍贵的手稿,也在这个时候烧掉了。”

“还有,特别痛心的是,我在1936年至1938年间写的、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剪报,厚厚两大本,我去延安后,妈妈把它藏起来,到全国解放后交还给我,也在这次烧掉了,再也找不到了!”话说至此,惋惜之情写满吴老之脸!

吴老(中)与关山月(左)、黎雄才(右)在一起。(资料图片)

【阅读延伸 小资料】

吴南生同志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原广东省委的老书记,提议和开辟了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建设,退休前是广东省政协主席。多年来干部百姓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作“吴老”。

吴老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收藏。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其鉴藏的书画不计其数。尤为难得的是,吴老秉承收藏家“独乐不如众乐”的文化传统,为使所收藏的书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先后将其所珍藏的宋元以来书画名迹捐赠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汕头博物馆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

此外,在1995年和1996年,吴老曾两次以义拍形式,捐出了一批清代至现代名家画作,筹资超过500万元,悉数用于捐助广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继续支持教育事业,其中有他数十几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

今年正值吴老迈入90年华之际,传来了他荣获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喜讯。人们无不认为此奖实至名归,吴老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弘扬贡献巨大!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