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国立华侨大学创办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国立华侨大学,位于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东郊,是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60年创办的,是以培养华侨青年为宗旨、直属国务院侨办的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生前来任校长。相继任华侨大学校长的还有叶飞、陈觉万、庄善裕等。现任校长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吴承业教授。 华侨大学创办于1960年迄今已经历了四十五个春秋。 若干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劳动人民就有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的传统,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居住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达3300多万人。 海外的华侨、华人素有沿袭中华民族习俗和中华道德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善于吸收所在国的先进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会。然而他们根在祖国(祖籍国)。广大华侨秉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关怀祖国的兴衰,关心和支持祖国建设事业,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极为可贵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祖国的解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深深地鼓舞着海外华侨、华人。他们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回国升学深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华侨青年日益增多。 据悉自1949年至1957年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达40000多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关怀海外侨胞,制订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华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对发展华侨教育事业极为重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东南亚各国相继获得民族独立,并争得相对稳定,有的国家和地区民族思潮有所加强,制定了排华政策,华侨学校受到了严厉的限制。如当时印尼、柬浦寨等国排华,象现在双阳农场的华侨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国的。 华侨地位十分困难,为图生存与发展,大部分华侨只得加入居住地国籍,而有相当一部分青年选择回国升学。 福建是我国海外华侨最多的省份之一,而泉州又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670余万人,遍布五大洲,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柬浦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泉州人民与海外华侨存在着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中外闻名的贸易海港,与古代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鉴于泉州自唐代以来,便与各国有着繁荣的海上贸易,因而亦享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美誉。泉州地处亚热带、气候与东南亚各国相近,适合华侨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因此,泉州无论是历史、人文、环境等条件,都适宜设立华侨高等学府、把华侨大学创办于泉州,无疑是正确的、适宜的,亦有利于泉州进步与发展。 1960年3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专程来福建向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一心、候补书记林修德和晋江地委有关领导,通报了中央要在泉州创办华侨大学的决定及中侨委关于创办华侨大学的基本设想,并就创办华侨大学有关事宜进行商议。 1960年4月12日,中侨委召开三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和全国侨联在京常委十四次会议,就《创办华侨大学方案(草案)》进行热烈讨论,一致同意在泉州创办华侨大学,并就此方案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 1960年5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庄明理来泉实地踏勘校址,先后到泉州北门外清源山麓周边、东海法石乡、丰州华侨中学及城东五里亭等几处地点实地视察。最后确定华侨大学建于泉州市城东五里亭(此地古时为福州大道、举子乡试、会试必经之道),即现校址。 1960年9月20日,中侨委函告林一心,重申要求华侨大学秋季招生开学的意见。当年共招收中文系学生84名,借福州师范学院办学;招收预科生196名,借厦门集美补习学校办学。所有学生于9月下旬报到注册,10月初正式上课,从而如期实现了中侨委当年招生开学的要求。 同月,中侨委告知拨给华侨大学经费542万元,首期先拨给华侨大学经费20万元,基建备料费308万元。 1961年3月,成立华侨大学筹建委员会、由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任筹建委员会主任,林修德、左明理、张桂如任副主任,方方、林一心、董纯才、蚁美厚、黄长水、尤扬祖、王汉杰、王今生、谢白秋等21人任委员,负责领导华侨大学筹建工作。 1961年11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并指示有关部门和单位遵照执行。由此学校确定1960年11月1日为华侨大学的诞生日。(创办华大是适应形势的需要) 《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内容有1、学校性质和任务。2、学校规模和科系设置。3、招生对象和毕业分配。4、学校领导体制。 创办初期最主要工作是:加快基建步伐;办好教学点,为办好各个专业探索经验;组建师资队伍,确立办学基础。 华侨大学从1960年4月筹建开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为止,创办6年来,在组建师资队伍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中侨委及国家各部委多方关怀,支持,全国许多高等学校的无私援助。全校教职工总数达885人,其中教师492人,干部214人,教学辅助人员85人,工人94人。在教师中,正副教授12人,讲师69人,教员和助教411人,他们大多来自国家重点大学,或著名大学的毕业生。 从1960年至1965年创办6年来的在校生及境外生: 1960年在校生84人,境外生67人;1961年在校生280人,境外生266人;1962年在校生1183人,境外生863人;1963年在校生1660人、境外1578人;1964年在校生2048人,境外生1955人;1965年在校生2395人,境外生2289人。 1966年秋至1970年停办期间没招生。 华侨大学停办后为福建省医科大学接管,当时华侨大学只设一个留守队,负责人为李昭美同志(此人与笔者同学)。 华侨大学的复办(1978-1983年) 1970年1月,华侨大学因“文革”动乱被迫停办。1978年春,国务院决定在原址(泉州市城东法花美五里亭)复办华侨大学。1983年6月,华侨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植大学。在此五年间,华侨大学已相继开办了7个科系11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班,并设立预科班,成立夜大学。在本校的专科生达1519人,并已培养毕业生397名,从而基本实现国家要求华侨大学办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 此五年间华大曾先后接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学者和外国专家,计253批,1170人次。 华侨大学复办五年间能取得如此好成就,与设立校董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关系密切。 华侨大学背依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清源山,东临碧波荡漾的泉州湾后渚港,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隔海相望。校园占地74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万多平方米,四季常青,气候宜人,是理想的读书修业的地方。 华侨大学按照面向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办学方针,根据“一校两生制”(在校生、境外生)的特点,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外向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加强英语,汉语和计算机“三语”教学。建设45年来,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7.1万多人,其中境外毕业生3.5万多名。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3万多人,其中境外生3760多人,分别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日本、朝鲜、美国阿根廷港澳台等1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各地。 华侨大学基础学科齐全,人才培养序列完备。现有理、工、文、经、管、法、哲、艺术等19个院(系),41个学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4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机电、土建、材料科学、管理、中华文化等5大学科群,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52个专业享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10个专业享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并设有大学预科、成年教育学院等,形成了一个大学预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层完整的培养体系。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7.1万余人其中境外生3.5万余人。 华侨大学师资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700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正副教授400余人,有40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多名教授被国内著名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或兼职教授,120多位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校建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以及26个实验室和32个研究所(室)。学校图书馆藏书103万种204万册,中外期刊近万种,并设有大型文献检索阅览中心、港台书籍阅览室等。学校的INTERNET网络已开通。 华侨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成效显著。建校45年来特别是复办以来,全校共承担重点科研课题500多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近60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00多项(其中侨办基金项目近200项),近50项成果获得全国或省级部级科技进步奖,若干研究领域已达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 外向型的华侨大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目前已与日本、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如杨振宁(今年83岁)、钱伟长、李亦园等应聘担任名誉教授并莅校讲学。 难忘的1983年,有几件事需要重提:①华侨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植大学;②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原于1963年4月举行奠基典礼,1979年继续兴建,1983年10月宣告建成。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436平方米,是一座巍峨壮观、体现闽台结构、典雅风貌的高层花岗岩大厦;③国家主席李先念视察华侨大学;④廖承志校长不幸逝世。⑤华侨大学第2任校长叶飞到任。 现任校长吴承业在华大40年校庆的致词非常鼓舞人心,他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抒发了华大40年的历史。现全文抄录如下: “40年,是历史之一瞬,却是我们生命之全部。”40年之奋争,造就了全世界华侨、华人自己的大学——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40年的发展,凝聚了海内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满腔赤诚及其对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热切关爱,涵容着各级政府、友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华侨大学的强有力支持,更离不开所有在华大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师生员工的默默奉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这所学科门类齐全(理、工、文、经、管、法、哲)、人才培养完备(预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中国侨界的最高学府。 国立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馆 40年来,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祖国各地5.6万余名海内外青年学子先后聚首华大,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后,为居住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华侨大学也由此而在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海内外高级专门人才、团结服务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拓展侨务事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今后的路更长、更远、更富挑战性。华侨大学万余名师生员工,将禀承代代华大人艰辛付出而收获的骄人业绩,以高度团结愿望、高度的改革勇气和高度的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科学研究,把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精神面貌振奋、国内先进、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奉献给全世界的华侨华人。” 今日之华侨大学,正以全面发展华文教育、全面建设厦门校区、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和谐大学三大中心任务为核心,努力向更高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迈进,致力于建设成为办学规模适当、学科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以工程学科为优势、以华文教学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内著名的一流侨校。 附录一:华侨大学历任领导人名录(以任命时间为序) 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华侨大学成立了由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侨等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社会贤达组成的董事会,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等历任董事长。 资料来源: 1.华侨大学工会负责人何强毅转赠《华侨大学1960-2000年专辑》。 2.笔者常与乡亲蔡法南闲聊(蔡为华侨大学档案馆负责人,现已故),并采访部分教职员。 附录二:华侨大学校歌 乔羽(1927- )诗人、歌词作家。原名乔庆宝,山东济宁人。1946年比业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学系。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长期从事音乐文学创作,许多词作经几十年岁的淘洗而不失光辉,堪称歌中典范。歌词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颂》、《思念》、《夕阳红》等。 谷建芬(1935- )女作曲家。原籍山东威海,生于日本大阪市,1950年入旅大文工团,1955年自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中央歌舞团长湖从事音乐创作,现任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以来创作了大量优秀歌曲,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代表作有《思念》、《绿叶对报的情意》、《是你的生日》、《那就是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