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凤凰艺术 | 李纲:与水墨缠斗的创作生涯

时间:2021/12/1 10:02:17  来源:凤凰艺术

李纲 

  广东美术馆长期以来关注艺术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对个案的积累性研究。近日,展览“元素——李纲作品展”于广东美术馆开幕,呈现了一个广东籍艺术家延续水墨介入城市、社会和历史现实的创作脉络。此次展览包含实验水墨、影像、旧物件与灯光装置等形式,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元素进行多种媒介尝试,并且将记忆作为他创作中怀旧又扩张的一种痕迹。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当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值得回顾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将长时段的创作,按照不同的面貌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并且寻找其中的变化;而之所以关注变化,是人们往往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特别是中国传统国画大师齐白石在晚年都热衷于变法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更让“变”成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审慎追求的东西。

  个人艺术范式的转换无疑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并拥有足够的勇气,但是对于艺术家李纲来说,“变”似乎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就在前不久刚闭幕的广东美术馆展览“元素——李纲作品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面貌的巨大跳跃。

▲ 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开幕式上发言

▲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批评家,策展人皮道坚在开幕式上发言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在开幕式上发言

▲ 艺术家李纲向广东省美术馆捐赠作品《水墨元素》

媒介:展览叙事脉络

  展览位于广东美术馆3层的10、11、12号厅,分别展示了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墨、影像,以及若干件装置作品。展览入口处悬挂着两幅实验水墨作品,一张是艺术家创作于2009的作品,是整个展览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一件2021年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语言更为凝练与成熟。

▲ 水墨元素NO.20091202,水墨,136×408cm,李纲,2009

▲ 水墨元素NO.20210802,水墨,146×368cm,李纲,2021

  进入第一个展厅,可以看到李纲近10年的实验水墨探索之路。李纲所采取的方式是把传统绘画的重要工具笔放下,通过折叠、浸染、拓印、覆盖、泼洒等手法,用丰富的材料属性去呈现东方意向。在作品创作中的偶发性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这在艺术家预先设置的框架中制造出了一种语言上的张力。而节奏感无疑是作品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就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在色彩中有和声、旋律和对位。”


▲ 水墨元素NO.20160201,水墨,144×295 cm,李纲,2016


▲ 水墨元素NO.20130330,水墨,69×138 cm,李纲,2013

  进入下一个黑暗的展厅,有两部标准的35毫米胶片放映机正在播放画面斑驳的电影。其中一部是黑白电影上覆盖了一些彩色的线条,另一部是原版的彩色电影,内容与黑白电影一致。这是李纲的影像新作《既轻又重》,他将自身脉络中的水墨图形关联到自己的记忆中。李纲表示早期电影播放之前都会教插播一段具有科普意义的片段,自己找到的就是原始的35毫米胶片电影作品,并逐帧添加了自己的水墨语言。

▲ 既轻又重,影像(截图),16分36秒,李纲,2019

▲ 既轻又重,影像(截图),16分36秒,李纲,2019

▲ 《既轻又重》现场

  在观看完影像后,掀起黑色的绒布走到12号厅,首先可以看到出现在《既轻又重》中的彩色线条。这些线条是用荧光粉色丙烯颜料绘制在透明塑料片上的,共计47张。这其中可以看到李纲的快意书写过程,线条的变化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当这些创作过程沿着直线一字排开后,影像的制作原理也就显现了,即在胶片上叠加了另一层透明塑料片。而在通道前方的最后一个展厅,上个世纪出版的《大众电影》杂志同样是一字排开,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另一个经验来源。

▲ 霓虹灯元素,21×30cm×47,胶片、丙烯,李纲,2019

▲ 《霓虹灯元素》现场

▲ 现场的《大众电影》杂志

  在旧杂志旁是艺术家的霓虹灯装置作品,可以看出是由影像作品的底片绘画转译而来的。这种霓虹灯在当代艺术中虽然较为常见,但是多数用来表现文字和图形,表现抽象内容的较为少见。李纲表示这种转移的手法也源于他在广东生活的经验,世纪之交的广州街头随处可见这种由霓虹灯制作的店招。而正是在这种怀旧的基调下,展览的最后以装置《旧物元素》 收尾。

▲ 《霓虹灯元素》装置现场  图片来源:广东美术馆

▲ 《旧物元素》装置现场

  《旧物元素》是艺术家将收集到的旧自行车、搪瓷脸盆、洗衣机、电风扇等物品,用保鲜膜封存起来制作而成的。这种封存的手法体现出了一种怀旧,不仅仅是对于物本身,更是指涉对于某种社会记忆和私人情感的储存。当笔者文集这种形式与克里斯托夫妇作品之间的差异时,李纲表示自己以前的同类创作更强调包裹之后的行为,他表示自己曾用布包裹建筑并实施泼墨行为。

▲ 策展人曹恺在开幕式上发言

  正如策展人曹恺所指出的那样,展览中的跳跃性是以媒介为主导的:“通过媒介的突变与异化,左冲右突、不间断地寻找自身语言,贯穿了李纲艺术之路的始终。”

时空:三次范式转换

  由于此次展览并不是一个回顾展,因此展览中没有展出艺术家早期的作品。而如果将李纲早期的作品纳入展览,则作品语言的跳跃性会大大增强。

  李纲在进行实验水墨探索之前,曾进行了长期的中国画训练;他的花鸟小写意作品,见于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 李纲?水墨新象》一书。这就再次令我们惊讶,一个本可以依靠传统绘画在艺术市场获得滋润生活的人,是如何进行自我突破的?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发生了这种转变?这就需要回顾一下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 展览现场

  李纲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小县城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在这样一个处处可以看到书法和国画的环境中,年幼的李纲像很多孩子一样开始了涂鸦。但是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李纲的祖父是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的李君可(1901-1980),以“李墨莲”之名传世。所以祖父对于这个喜欢绘画的孙子特别看重,还专门画了很多白描交给他临摹。之后他到了上学的年纪,另一位上海美专毕业的潮汕画家蔡光讱继续指导他的绘画技法。因此,水墨成为他进入艺术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是伴随一生。


▲ 艺术家李纲

  在李纲19岁那年,他考入汕头工艺美校,开始接触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西方传统媒介。毕业之后,李纲就在揭阳的文化馆工作,而一年后“85美术新潮”已经扩散至这一地区。这时候毕加索、塞尚等人的粗糙印刷品开始出现,李纲就进入了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版画创作中。1989年他进入广美研究生班进修“写意花鸟”,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那声枪响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对于李纲来说,自己的研究还是笔墨与格调,那些北京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可能还是“胡搞”。

▲ 展览现场的观众

  1999年,李纲从揭阳文化馆调到了广东美术馆,从事公共教育工作。在接触到了大量国内与国际优秀的艺术作品,李纲可能产生了一丝焦虑:自己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水墨之路走下去,能否超越前人呢?又或是当代艺术的挑战性刺激到了他的神经,2004年李纲放弃传统开始了实验水墨的实践,并且寻找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定位。

▲ 水墨元素NO.20210701,水墨,122×236 cm,李纲,2021

▲ 水墨元素NO.20210308,水墨,45×48 cm,李纲,2021

  李纲在广东美术馆工作了10年之后,来到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工作,并在环铁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北京的艺术氛围是活跃的,对于他这个异乡人也是包容的。在北京李纲与更多的当代艺术工作者进行了交流,视野也就变的更加开阔。他把对于架上绘画的关注,部分转移至了装置、行为等观念上,举办了2013年“废墟”个展与2015年“在场”个展。

▲ 水墨元素NO.20210708,水墨,98×90 cm,李纲,2021

▲ 展览现场

  可以看到,揭阳、广州和北京是李纲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重要的地理坐标。李纲的艺术语言也一步步从传统水墨、实验水墨转变为跨媒介创作,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一切皆有可能。

突围:以水墨为核心

  实际上,展览的展示脉络已经通过入口出的两幅作品点明:兜兜转转,水墨元素是李纲艺术的羁绊。从李纲小时候开始接触水墨开始,这种艺术媒介就在影响他的认知,例如自然、传统于笔墨等语汇;而经历了三次地理迁移后,像观念、科技、当代这些概念又进一步和他的思维模型碰撞,让他的创作发生了一次次的转向。

▲ 展览现场

  李纲的艺术创作更像是一个球形的水墨结构,他的创作是寻找水墨的边界,也就是这个球形结构的表面。当触及到这个表面时,他就使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媒介进行突破,在球体上形成了一个针尖的结构;当这个针尖结构完成建构过程后,他就又退回到了水墨球体的内部,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突围的方向。李纲近几年的创作都可以理解为这个与水墨系统缠斗的过程。

▲ 水墨元素NO.20110514,水墨,138x136 cm,李纲,2011 图片来源:广东美术馆

▲ 水墨元素NO.20150611,水墨,366X144 cm,李纲,2015

  实验性是促使李纲进行创作的精神动力,可以说让他获得了一种解放。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李纲的艺术并不是在进行在“质疑”中成长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否定过去和否定自我。展览入口跨度10年的两幅创作,向人们表示艺术家始终没有离开实验水墨的探索;展览中,由线条主导的水墨语言勾连了三个空间,十分明显、清晰;展览结尾处艺术家对于旧物包裹的行为,传递出了一种让时间停留的刻舟求剑般的幻想。这些都呈现了一种连续性的思考,一种藕断丝连的精神脉络。

▲ 水墨元素NO.20210302,水墨,98X45 cm,李纲,2021

  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中,大多数人通过对于传统的否定进行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是短暂的,而且很容易变成博人眼球的怪异和一种无病呻吟的论调。艺术的创造是需要天分的,当然也需要一种智识的积淀,这其中包含了文化、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国艺术的探索,也需要传统作为一种参照,否则就会迷失于那种凭空创造的假象之中。李纲的创作看似是激进的、扔掉了笔、混合了墨,最后干脆把笔墨都“胶片化”了;但是对于东方的“意象”却始终若隐若现在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因此,李纲作品发生的面貌是符合自身经验的,并不是一种狂飙突进的变化。

▲ 水墨元素NO.20210521,水墨、丙烯,70X136 cm,李纲,2021 图片来源:广东美术馆

▲ 水墨元素NO.20210801,水墨,146x368cm,李纲,2021

  展览“元素——李纲作品展”是一场艺术家对自身经历的心灵回响。正是由于艺术家发自内心地反思自我,才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自由。正如艺术史家、批评家朱青生曾发表自己对于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的看法:“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真正成就,就是你看他的作品不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是,你反而变得你是你自己,这就是在人权的意义上的一次重大的推进。而这个推进是从86年开始、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学者有意识的追求。”

展览信息

元素——李纲作品展

策展人:曹恺

艺术家:李纲

时  间:2021.11.12—12.3

地  址:广东美术馆10、11、12号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

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