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视点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旅游·行旅
 
标题导航
追忆先贤刚烈风骨 教化今人忠廉节孝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19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庵埠镇宝陇村林氏家庙
追忆先贤刚烈风骨 教化今人忠廉节孝
  林氏家庙外观
  林氏家庙门楼
  庵埠文祠正殿
  庵埠文祠大门
  祠堂门前的古榕

  潮安区庵埠镇宝陇村,是林氏一族的聚居地。林氏在这里繁衍的历史十分悠久,历代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明代户部左侍郎赠尚书林熙春。

  林熙春在朝为官极重气节,屡屡上疏、犯颜直谏,在野则关切民生、造福一方,所作所为得到朝廷认可、百姓爱戴、后世称颂。

  如今在宝陇村中,由林熙春扩建的明代建筑——林氏家庙,已成为族人彰显历史荣耀、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场所。新近建成的宝陇党建公园,也将以文创形式展示林熙春的生平事迹,激励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担当作为。

  古老祠堂 保存完好气势非凡

  近日,在潮安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庵埠镇政府工作人员等的陪同下,我们专程来到庵埠镇宝陇村,探访林氏家庙和林熙春的后人。

  宝陇村旧时濒临大海。明代中后期,朝政腐败,海盗肆虐,不少沿海村落筑起围寨自卫。走在宝陇村的村道间,至今仍可以见到重重石砌寨门,还有一棵棵枝干粗壮、虬根盘绕的参天古榕,与潮州北部山区的土围寨相比,别具一番风情。

  穿过村北小河畔一道方形寨门,便见到一座典型的潮式祠堂,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林氏家庙。祠堂正前方立着三门四柱石牌坊,中间匾额镌刻“世德恩光”四字,左侧匾额是“纶褒硕儒”,落款“钦差总督两广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戴耀为敕封文林郎延平府将乐县知县林熙春立”,右侧匾额为“青琐直臣”,落款“钦差总督两广兵部右侍郎张鸣冈为工科都给事中林熙春立”。坊前还保留着一对旗杆石,这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牌坊两侧的围墙,都安装有绿色的窗饰,这座祠堂又俗称“青窗祠”。

  从坊下进入,只见门庭开阔,地面是青石板铺就,祠堂门楼前立着两头威武的石狮,是明代后期的遗存。大门上方牌匾书“林氏家庙”四个大字,屋脊的嵌瓷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方跨入大门,抬眼便是潮州七贤之一、南明礼兵两部尚书郭之奇撰写的《林尚书熙春略传》木匾,随后,各种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和后世修缮的文物装饰纷纷映入眼帘。中座屋架为典型“三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样式,正中挂着木刻《忠宣公为太仆寺少卿诰封敕文》,这是明代天启元年(1621)封赠林熙春及其夫人的诏书。后座供奉着林氏历代先人,厅堂上方悬挂“教忠堂”牌匾,据称堂号为天启皇帝口授。祠堂各处石柱和木梁上,精美的漆金书法楹联和牌匾更是不胜枚举。

  潮安文史爱好者杨焕钿告诉我们,宝陇村林氏家庙是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乡人林鸣凤始建,天启五年(1625)林熙春扩建,其后数度修缮,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林氏家庙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整体为三进一后包格局,其显著的特点是空间开阔,比一般祠堂更具气势。

  明代先贤

  刚正不阿树德为民

  在林氏家庙中座的墙壁上,“忠、廉、节、孝”四个黑色大字十分抢眼,可以说,这四字高度概括了林熙春为官处世的态度。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别号仰晋,明万历壬午举人,联捷癸未进士。他在巴陵、将乐两县任县令时,便清理浮粮、豁免差役、崇尚教育,“不手民间一钱,两邑之民去后祀之不忘。”此后,林熙春擢升户科给事中,历任礼科、兵科、工科都给事中。明代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林熙春在任上积极作为,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建议。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兵部考选军政,皇帝责部臣徇私,兵科不纠发,又迁怒言官缄默,一时严旨频下,贬斥三十四人,举朝震骇。御史马经纶抗疏陈词,又触怒皇帝,被降职外调。如此局势下,林熙春毅然带头上疏,他尖锐地向皇帝指出,“前所罪者,既以不言之故,今所罪者又以敢言之故,令臣等安所适从哉?陛下诚以不言为溺职,则臣等不难进忧危之苦词;诚以直言为忤旨,则臣等不难效喑默之成习。但恐庙堂之上,率谄佞取容,非君上之福也。”皇帝更加愤怒,谪林熙春为茶盐判官,林熙春遂称病家居。据《明史》记载,直至天启初,“复(马)经纶官……(林)熙春亦还故职。屡迁大理卿,年老乞罢……诏加户部右侍郎,致仕。”

  林熙春返回潮州时,已年届古稀,仍然关切地方民生,不遗余力为家乡民众办实事。他协助地方官员上疏,抗争朝廷征收商税、免除繁冗差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修玉简塔,巩固海防,疏浚三利溪,修龙头、东集等桥。同时倡修文庙贤祠,捐资赎买浮屠田百亩,作为诸生科试卷资。又在龙溪(今庵埠)筑许陇堤桥、建文昌阁、创龙溪会馆、减免里役十分之四等。“潮之众,自贵及贱、老及幼,未有不乐道林司农者。”

  崇祯四年(1631),八十高龄的林熙春去世,皇帝追念殷切,赠其三代尚书,谥“忠宣”。如今,古城牌坊街中仍耸立着“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向世人述说着林熙春刚正不阿、树德为民的一生。

  传承家风家训

  弘扬传统文化

  今天,“忠、廉、节、孝”已成为宝陇林氏一族的家风家训,他们将林熙春的生平事迹制成展板,挂在祠堂中,用来教育族人恪守孝义、爱国爱家,林氏家庙也成为展示乡土文化、教化子孙后代的平台载体。

  宝陇村委会主任林邦贤说,除了正直为官、勤政爱民,孝义也是林熙春备受称道的品质之一。相传林熙春父母早丧,由嫂嫂抚养成人。登第以后,为报答嫂嫂的恩情,林熙春特地在屋旁开挖池塘,放养嫂嫂最爱吃的乌耳鳗,让嫂嫂随时可以食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希望通过树立家风家训,将这种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目前,庵埠镇建立了两个文化祠堂,林氏家庙就是其中之一。宝陇村时不时举办一些宣讲活动,组织村里的学生到祠堂参观学习,邀请文史专家讲述林熙春的故事,用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二祭祖日,祠堂里都会举办书画展览,宗亲中的书画爱好者利用各自的作品,进一步传播家风家训、弘扬传统文化。

  庵埠镇政府工作人员还表示,林熙春不但是林氏一族的历史荣耀,其清廉、正直、勤政、为民的品格,也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新建成的宝陇党建公园中,将通过文化创意的形式,突出展示林熙春的生平事迹,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敢于担当、有力有为。

  庵埠文祠——

  崇文重教的历史地标

  在庵埠镇复兴街道官里小学中,坐落着一座古朴的明代建筑,这是天启六年(1626)由林熙春倡建的“文祠”,原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和孔子。

  文祠正面是一座三门四柱石牌坊,中间匾额刻“岭海文明”四只大字,两侧石匾刻着总督两广兵部右侍郎周祚、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晏春鸣,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汪起凤、广东按察司按察使潘润民,潮州府知府李栻、海防同知莫天麟、海阳县知县黄文焕等各级官员的官职姓名,落款日期为“天启六年丙寅秋吉旦立”。坊门前方立着两面石鼓,左右两边各配有一条火巷。

  走进文祠中,只见整座建筑为三进格局,后座正殿的重檐歇山顶、驼墩抬梁式木结构,以及各式石柱,均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代后期的建筑风貌。各处横梁、吊角的木雕装饰十分精美,屋架上的梁托颇为独特,乃是狮子、鱼龙、大象、飞凤等瑞兽珍禽。

  林熙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将乐县任职期间,便整修学宫、倡建龟山祠,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致仕返回潮州以后,古稀之年倡建了庵埠文祠,并修复贤良祠等,以振兴地方文风、推动教育发展。文祠供当地优秀士子免费读书,林熙春还捐资赎买浮屠(佛寺)田百亩,作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资费。

  杨焕钿认为,庵埠文祠的规格极高,由于有了林熙春的主导,从省到府、县各级众多官员联名参与了创建,庵埠陈、杨、林几大姓氏共同出资,在当时对于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祠在近400年的历史沧桑中,几度遭遇劫难,经清代、民国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其建筑风格、木雕工艺等,都代表了明代晚期的特色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949年以后,庵埠文祠改为学校,延续着它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的创建理念。1987年,文祠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潮安区正积极为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 逸闻

  “乌字林”的由来

  走在宝陇村中,随处可以见到写着“林府”“三世尚书”等字样的灯笼。有意思的是,与其他地方灯笼上都写红字不同,这里的灯笼,“林”字是黑色的。原来,宝陇的“乌字林”,还有一段独特的传说。

  林氏族人告诉我们,明代天启元年(1621),林熙春奉召进京复职,他敢于直言劝谏、指陈时弊,皇帝对他十分赏识。天启二年冬,早朝天未大亮,林熙春手提灯笼候于殿外。皇帝见到灯笼上红色的“林”字,半开玩笑说,卿家林木应因木绿才茂盛,林红近于枯萎。林熙春闻言下跪,叩谢皇恩。回府后,因木与墨同音,便吩咐家仆将灯笼上的“林”字涂上墨汁变成黑色,希望林氏一族繁荣茂盛。

  天启四年,林熙春告老还乡,将“乌字林”灯笼视作荣誉。天启五年,林氏家庙教忠堂落成,他将“乌字林”灯笼悬挂于家庙。从此,凡林氏家庙教忠堂族亲,均以先祖为荣,灯笼上“林”字写黑色的做法便被传承沿袭至今。

  总策划:江俊英 蔡楚标

  总统筹:邢映纯

  □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旅游·行旅
   04版:旅游·印象
   05版:经济
   06版:今日闲情
   07版: 国际
   09版:财金
   10版:百花台
   11版:民生
   12版:视点
追忆先贤刚烈风骨 教化今人忠廉节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