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视点  上一期    下一期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健康
 
标题导航
台前展风情 幕后匠人心
 
返回潮州新闻网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潮州铁枝木偶戏传承人陈培森——
台前展风情 幕后匠人心
为了展现孙悟空挥舞金箍棒这个动作,陈培森对原本不能活动的木偶手腕进行改良,使之变得“灵活”起来
  ▲陈培森和潮安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在观看他收藏的工尺谱
  ▲陈培森和他的徒弟演示木偶射箭技艺
  ▲现代木偶剧的人物形象

  在潮州城乡各地,每逢重要传统节庆活动,居民往往会请来铁枝木偶戏班,热热闹闹唱上两天两夜的戏,以此祈愿平安幸福。

  潮州铁枝木偶戏,由于脱胎自皮影戏,时至今日,潮州人仍俗称其为“抽纸影”。宋代末年,皮影戏随中原移民传入潮州,往后数百年间,潮州艺人的智慧,使它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形成独具地方风情的木偶戏种。

  脸谱是大吴泥塑、服饰是潮绣、唱腔是潮剧,一折优秀的铁枝木偶戏,从道具到表演,竟然集结了潮州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铁枝木偶戏本身同样是国级“非遗”,不免令人由衷赞叹。

  近年来,乘着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潮州铁枝木偶戏又增添了不少亮点。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带领着他的龙阁木偶团,藏身华丽台幕背后,用一双巧手操纵着“剧筷”,赋予本无生命的木偶以全新的活力。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父亲才是真正艺术大家

  暮秋的一天,记者来到潮安区金石镇陈培森家中,进门就见到几列玻璃展柜,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偶形象。这些都是铁枝木偶戏传统剧目的主要角色,曾经随着艺人巧妙的操作,活跃在小小的舞台上。“退役”以后,它们被陈培森归类收藏,安静地待在橱窗中,昭示着这门艺术的风姿。

  一提起铁枝木偶表演艺术,陈培森总会骄傲地向人们叙说他的父亲,即便他自己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中国第一团”称号的龙阁木偶团团长,但在他心目中,“父亲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

  陈培森的父亲陈细妹,9岁就进入戏班学艺,后来成为戏班中有名的师傅。那时候,铁枝木偶戏在城乡各地极受欢迎,每逢庙会演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争相观赏。“戏班平均一个月有大约十五场演出,但很长一段时间,演的都是传统剧目,像《一门三进士》《苏六娘》《荔镜记》等。”陈培森说,父亲认为这些剧目反反复复、一演再演,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多次提议编排新剧目,但戏班厢主并不以为然。

  为了寻求铁枝木偶戏的发展,1984年,陈细妹自立门户,创办了龙阁木偶团,当时成员仅仅8人,却都是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大家同甘共苦,开发了一批新剧目,木偶团一时声名鹊起。此前,铁枝木偶戏每次演出,除操作木偶的师傅外,后台还需专人负责唱戏、奏乐。陈细妹觉得,随着社会的进步,录音带已完全能够取代人工唱奏,没有必要徒耗人力,便在演出时改为播放唱词乐曲。这一看似为了节约成本的改变,却为铁枝木偶戏的未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誓把父辈精神传承下去

  龙阁木偶团创办的时候,陈培森只有十五六岁,还是一名初中学生。课余时间,他经常到剧团打下手,协助安装舞台,观摩学习一些操作木偶的技艺。有一次适逢周末,父亲在城里演出,他骑着自行车,从金石赶到城里帮忙。父亲感到非常满意,便给了他2元钱作为鼓励。

  一开始,陈培森觉得演木偶戏很好玩,有时还上台跑龙套,充当“家奴”“走鬼”之类的小角色。不过,就算是舞台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父亲的要求也近乎严苛。

  想要操作好铁枝木偶,就要将自己完全代入角色,赋予木偶以生命,依照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演绎舞台动作。光你、我、他三个基本动作,陈培森就整整学习了半年。铁枝木偶戏有“表演不露手”的规矩,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雅观,操作者都必须穿着长袖衣服,手不能伸到幕前被观众看见。“出现一点失误,父亲就用‘剧筷’抽我的手臂。”陈培森说,日子久了,他开始感到灰心,一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而这个时候,龙阁木偶团早已声名在外,经常应邀赴福建等地演出。每到一个地方,观众反应都格外热烈,四处张贴海报隆重欢迎。演出结束后,更制作锦旗送给剧团,以示对艺人们的褒奖。如今,陈培森家中还收藏着二三十面旧锦旗,绣在红色绒布上的一只只金字,是剧团辉煌历程最好的见证。

  耳闻剧团演出的盛况,目睹父亲和老艺人们的执着,年轻的陈培森内心被深深触动。他暗暗下定决心,哪怕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学好这门技艺,把父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硬着头皮挑起剧团大梁

  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传统艺术门类日渐式微,而铁枝木偶戏根植于农村大地,在各类传统节庆活动中,仍然保有一定的需求。加上演出成本相对较低,几名艺人搭好戏棚,播放录音带,就能够操作众多木偶完成一台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铁枝木偶戏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发展。

  陈培森还记得,曾跟随父亲到饶平山区演出,见到一群观众带着饭团在舞台下等候。一问之下,才得知他们是赶了几十里路、大老远专门前来看戏的。观众们对木偶戏的深切喜爱,再次触动了陈培森,激励他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刻苦磨炼表演技艺。

  2001年,龙阁木偶团准备参加香港潮州节的演出活动,这对于剧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料,69岁的陈细妹突遭车祸,伤势不轻无法亲自登台。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失去支柱,剧团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怎么办?陈培森自忖,经过多年的积累,表演技艺日益精进,但关键时刻能否顶替父亲,挑起剧团的大梁,他心里实在没底。

  最终,在众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身为家中长兄的陈培森“硬着头皮”上阵。令他多少有点意外的是,由他和妹妹担纲的铁枝木偶戏《杨八姐》等剧目,凭借独特的表演技艺,在香港潮州节上大放异彩,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一位旅港潮人每次都提早到场,观看完演出,还到幕后找陈培森,详细了解剧团的情况。他带着赞叹问道,剧团成员都年纪轻轻,没有年长艺人带队,为何能作出如此精彩的表演?得知陈细妹因负伤未能赴港,他感到十分惋惜,在剧团返回潮州时,特地送来2000元港币,并托陈培森捎了礼物给素未谋面的陈细妹,表达他对铁枝木偶戏的喜爱,以及对老艺人的尊敬。

  这是陈培森第一次挑起剧团的大梁,而从此以后,年事已高的父亲也逐渐将担子交到陈培森的肩上。如何带领剧团继续发展,成了陈培森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出集大成的铁枝木偶戏

  进入21世纪,虽然铁枝木偶戏仍有市场需求,但大多是对表演技艺要求不高的谢神活动。演出量减少、收入微薄,加之习艺艰辛,又缺乏潮流感,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剧团里的艺人,平时也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维持日常生计。

  面对种种难题,陈培森意识到,要让传统技艺不落伍,就应该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继续加以改革创新。于是,他多次到福建、四川等地,观摩其他木偶戏种的表演,与各地艺人交流心得。

  看见提线木偶戏已经能够自如地在纸上书写毛笔字,陈培森受到启发,闭起门来苦练了好几个月,用于练习的旧报纸摞成小山。川地的木偶戏,竟然有喷火、变脸的技艺,陈培森心知这是人家的“不传之秘”,便自己回家苦苦琢磨表演的窍门……

  人家都在创新发展,我们岂能故步自封?

  时间来到2012年,由龙阁木偶团全新创作的剧目《西游记·收蜈蚣精》,一经亮相遂引起了轰动。该剧中,唐僧写字、悟空变脸、挥舞金箍棒等新技艺轮番登场,潮州铁枝木偶戏几近失传的“抽纸龙”“草芯提缸”“灭烛点灯”等绝活也神奇再现,让台下观众大呼过瘾。

  所谓“抽纸龙”,就是从木偶的口中,“凭空”抽出长长的纸条;“草芯提缸”更为巧妙,是用木偶手中一根细小的草芯,提起一只笨重的“瓦缸”;而“灭烛点灯”,则是让木偶吹灭蜡烛重新点燃。

  陈培森说,这出《西游记·收蜈蚣精》经过精心编排,可谓全面展示了当代潮州铁枝木偶戏的看家本领。背后所耗费的心血不言而喻,仅挥舞金箍棒这个动作,他就“想破了脑袋”,对原本不能活动的木偶手腕进行改良,使之变得“灵活”起来。

  推陈出新传承艺术瑰宝

  再优秀的艺术形式,如果不加以传承,到头来还是难免束之高阁。陈培森心里清楚,“现役”艺人年纪越来越大,这门技艺总要传到下一代手中,才能够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古老的技艺,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了让铁枝木偶戏更贴近时代潮流,在潮安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陈培森大胆打破传统,一改过去只做古装戏的惯例,通过移植电视剧等方式,编排了不少现代题材的剧目。并且根据现代剧目的需要,将唱念做打的戏曲,改为台词直白的小品。对舞台的背景、灯饰,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良。与此同时,配合主旋律宣传,开展送戏下乡、进校园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龙阁木偶团,陈培森向记者展示了他设计的现代人物形象,身着时装的木偶,褪去做工精致的戏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是禁毒宣传剧目《报应》的人物,这是反邪教宣传剧目《戏歇棚拆》的人物,还有这个,是反校园欺凌宣传剧目《在途中》的人物……”陈培森一边摆弄着木偶,一边向记者介绍,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现代剧目的推出,丰富了铁枝木偶戏的内涵,传统与时代牵手,使这门艺术变得老少咸宜。今年元宵节晚上,在市区牌坊街,短短20分钟的演出,引得大量市民驻足观看,将整条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演出不得不被迫暂停。

  “这几年,村里就有七八十个孩子跟我学艺,有的学得不错,已经可以上台表演了。”陈培森乐呵呵地说,他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学习了铁枝木偶表演技艺,成为市级和区级传承人,时不时到各地演出。最近,他还在编排新剧目《白蛇传》,希望从武打场面上有新的突破。他相信,只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乐于推陈出新,这门传统技艺就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链接

  文化部门:

  助力传统文化复兴

  与做古装戏不同,现代剧目没有现成的剧本套路,人物、服饰、音乐各方面都需要全新设计编排,难度非常大。陈培森敢于做出这样的尝试,得益于潮安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

  潮州铁枝木偶戏,由于在每年各种乡村节庆活动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因而得到较好的延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基于乡村节庆活动的演出,往往对技艺没有太高的要求,甚至有点“走过场”的意味。这一方面给予普通戏班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则对技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潮安区文化部门意识到,要更好地传承发扬这门传统技艺,仅仅依靠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发铁枝木偶戏的活力,该区近两年先后举办了两届“木偶节”活动,为优秀木偶戏团队提供同台竞技、交流切磋的平台。他们还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政策宣传的契机,牵线搭桥,组织优秀木偶戏团创作新剧目,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协助新剧目的编排、配音等工作。通过木偶戏的表现形式,既达到生动的宣传效果,又让传统技艺得以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该区还从资金、政策上大力扶持铁枝木偶戏传承发展,收集经典剧目木偶道具、老戏谱,编印相关乡土教材,组织艺人进校园开设培训班,对学生们进行第二课堂现场教学,培养后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如今,潮安区活跃着八支优秀铁枝木偶戏团队,他们扮演着各种宣传演出活动主力军的角色,更是这门传统技艺走向未来的生力军。

  总策划: 江俊英 蔡楚标

  总统筹: 邢映纯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潮州日报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健康
   04版:健康
   05版:经济
   06版:今日闲情
   07版:国际
   08版:体育
   09版:财金
   10版:教育
   11版:民生
   12版:视点
台前展风情 幕后匠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