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小镇青年”如何成为一代电影宗师?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魏娜 2023-11-14

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3年11月6日“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于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时间线索为明线,以蔡楚生的思想追求变化的升华为暗线,以他终其一生勤勉奋斗的精神为展览灵感,希望观众通过观展,能了解这位二十世纪初期,只上过三年私塾的“小镇青年”,如何通过自强自立的拼搏,成长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的故事。

展览展出约700多件(套)的手稿、文献及艺术精品,其中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公开,在深入研究蔡楚生体量庞大的手稿和书信的基础上,对其生平轨迹、艺术思想和学术贡献进行了学术梳理,以蔡楚生编导的电影作品为透视点和切入点,通过四个单元:蔡楚生的电影艺术、蔡楚生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蔡楚生的书画、篆刻与艺术鉴赏以及平凡生活里的蔡楚生,为观众呈现了更为立体化的蔡楚生与他的电影艺术。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

2023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
2023年11月6日(周一)16:00
何香凝美术馆(1—6展厅)
联合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何香凝美术馆
出品人:蔡显良
策展人:王一竹 余湘智

我们扣访历史是为了追问明天,我们讲述大历史、大时代当中的人是为了放置这个小小的自我。——戴锦华于何香凝美术馆讲座《大时代· 电影与人——蔡楚生和他的电影》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展览现场

蔡楚生,被誉为世界级电影宗师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电影百年历史影响中国电影十强人物之一。他不但创作出了电影史中里程碑性质的作品《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且还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先河。法国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编写《世界电影史》一书时,曾评选出影响二十世纪的二百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这位仅受过三年私塾教育的杂货铺学徒,却在自己后来的电影生涯中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完成后,一经推出,万人空巷,连专门放映外国电影的剧院都撤下片子,转而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展览现场

然而他作为新中国电影的领导人之一,1968年浩劫摧煎,在六十二岁结束了人生,没能拍完最后一部电影《南海潮》,在医院的走廊当中,甚至没能获得一张病床,悲剧性戛然而止的终结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对于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定位与贡献已然有了清晰的认知,那么在当下,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选择去深入讨论一位20世纪中国电影艺术家——蔡楚生的当代价值是什么?这是本文希望在借助本次展览提供的异彩纷呈的研究材料基础之上与读者讨论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展览现场

毫无疑问,蔡楚生的生命故事是20世纪一个非常重要性的记忆与标识线索。他的创作道路与人生道路,标识着电影艺术在那个时代的特定成就。用现在的说法,他始终是个“出圈”的人物。他的每一部电影不仅坐落在电影史当中,而且坐落在文化史中,更是坐落在政治史当中。他的电影序列让我们不仅可以回首中国电影史,或者叫“民国电影史”,他的作品同时可以让我们去经由他体验那个时代,以及大时代中的人。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在蔡楚生所经历的由于巨大政治变迁所形成的断裂中,有人出走、有人背离、有人沉默、有人努力地去适应但是完全不能适应,撞到时代最坚硬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蔡楚生导演面对的不是一个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相反正是不断与时代的对话当中,在每一次诚实的回答当中,他才创造出这样我们独有的叙事可能、叙事空间,与观众、社会、政治、文化互动的方式。但同时更宝贵的是经由他的作品给我们的启示,给我们的一种关于如何在大时代自处,如何勇敢的回应大时代,同时诚挚的面对自己的回答。每一个答案不是对问题的终了,而是对问题的推进。

蔡楚生《迷途的羔羊》电影分镜头剧本 1936年 26.4×19.3cm 蔡楚生家族藏

1949年,初到京城的蔡楚生

从“诗般的幻梦”到向“左转”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电影人

初入影界的蔡楚生从事过杂工、置景、场记、跑龙套等几乎含括了民国时期电影组织架构的全部工种,凭着一腔“小镇青年”不服输的热血、毅力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对于蔡楚生的电影,最为深刻的特征,即是其中体现出的强烈的平民意识,这得益于他对普罗大众社会生活的关怀与体察。但实际上,蔡楚生电影风格的形成是经过系列社会与政治等综合影响才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左转”。

实际上,蔡楚生早期的电影风格是充满柔情的城市青年人的情感想象,在这个时期,他竭力追求“诗般的幻梦”和 “小资产阶级趣味的优美抒情”。但在受到聂耳等左翼影评人的猛烈批评后,蔡楚生做出“左转”的决定。

实在的,由于这两个盲目的制作(《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接触到现实的“碰壁”,我清醒过来了。我深刻地认一个编剧导演人不应仅仅是随便把一个故事搬入胶片就算完事,而他最少应该是一个作家;我开始象一个迷路者在摸索我的前程。接着,我就决定我以后的作品,最低限度要做到反应下层社会的痛苦,而尽可能地使她和广大的群众接触。

——蔡楚生

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也就是所谓“左翼”电影的时代。它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之交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抉择。中国文化艺术创作者们他们在那个时期完成了一次整体转向。而在政治高度“右翼”的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整体“向左转”是以付出无数仁人志士的生命为代价的。中国电影人也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巨大的辉煌,他们第一次把中国电影带到了世界电影艺术的水平线上,他们开始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叙述方式。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左翼”电影的雏形,“左翼”电影的基调和“左翼”电影的基础,他们把目光朝向底层人、被剥夺者。

1962年4月蔡楚生 (照片) 蔡楚生家族藏

1935年2月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为了纪念苏联电影诞生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国际电影展览。中国选送参赛的影片有联华公司的《渔光曲》《大路》,明星公司的《空谷兰》《姊妹花》《春蚕》《重婚》,电通公司的《桃李劫》,艺华公司的《女人》。最终,在众多的参赛影片中,蔡楚生的《渔光曲》拔得头筹,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在电影节颁发给《渔光曲》的奖状上,有题评语:“蔡楚生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应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渔光曲》海报

如果说《渔光曲》是体现“左转”的雏形,而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达到成熟状态。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标识着中国电影独有的叙事结构的成熟和完成。对于蔡楚生来说,在特定的时代面临如何处理向左转向的问题,而历史的选择如何真正成为个人生命的选择?蔡楚生用此后一生的电影艺术实践来真诚的回答这个问题。

《渔光曲》歌谱

“以义为上”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演绎

电影镜头中底层人物的道德高度

如果说“左转”成为大时代中的一种重要选择,那么如何达成这种转向则成为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个体所面临的课题。而蔡楚生导演能在转向过程中脱颖而出,在于他能够在延续传统影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重视传统理念兼顾时代特征的创作观念。

对蔡楚生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做一个集中研究,就会发现其作品中呈现出的“以义为上”的价值理念,不仅将镜头朝向底层人,更是赋予这些卑微的小人物以道德的优越性,赋予他们以道德的高度。无论是《渔光曲》中的渔家姐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工厂女工素芬,还是《新女性》中争取婚姻自由的韦明,这些社会下层人物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传统,更是以平易近人且符合时代的演绎方式传递出来。

《渔光曲》剧照

蔡楚生在渔光曲外景地与工作人员合影

蔡楚生在广东汕尾渔区访问老渔民

忽觉有强烈的诗意般的创作欲望之涌现。这应该就是灵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灵感呢?细加体味,才悟到这是对生命和青春的爱慕,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对真理和美好的事物的渴求。因而由衷地想表现人、表现生活、表现劳动,并愿力追求真理与美好的事业而献出我的一切。

—蔡楚生

由于阮玲玉的参演《新女性》至今仍是被广泛学习研究的左翼女性电影,新女性究竟新在何处?电影中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女性形象,即韦明,李阿英和王太太,她们三人的关系与交错正好能展现新旧女性的形象,新女性的成长及新对于旧的反抗。更具戏剧性的是,《新女性》在拍摄制作准备上映时,无法通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电检。直到最终上映引发轩然大波,这部电影是阮玲玉所激怒的上海主流社会的复仇行动,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刻。

《新女性》工作照。左起:周克、蔡楚生、阮玲玉、殷虚

《联华画报》为纪念阮玲玉而出版的专号

“我不做高档点心,只做大饼油条”

镜头下的大时代与小人物

正如上文所述,蔡楚生在电影创作中总能赋予社会底层人物以道德的优越性,不仅表现他们的卑微、痛苦、苦难,更表现他们丰满的情感状态与道德高度。同时蔡楚生毫无疑问开始参与创造一种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依然对中国电影产生深刻影响的叙事方式,就是目光朝向劳动者、朝向底层人与小人物,让小人物成为完全的主角。蔡楚生出生在广东相对底层的家庭,他的生命经验让他的电影创作与现实更贴近。

蔡楚生曾言:“我不做高档点心,只做大饼油条”,他认为优秀的电影理应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非仅仅应付城里小部分走进电影院的人们。

《南海潮》宣传品

《南海潮》剧照

在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他试图通过一个家庭或者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平凡普通又极具典范的小人物为线索将现实空间串联起来,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时代的真实面貌。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中国电影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旧有效的方式: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表现一个时代的动荡,表现整个社会多数人的命运。

《一江春水向东》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蔡楚生导演将细碎的家庭生活矛盾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结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在战争时期人们艰难生存的境遇和动荡不安的时代气息,也是他不断地将平民意识与时代意识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史诗级巨作。

《一江春水向东》海报

蔡楚生构思《一 江春水向东流》场景的示意图。在影片拍摄期间,蔡楚生将自己对一些场景的拍摄构思绘制成图并详加说明,交郑君里在现场指导时使用。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首映时,1947年(照片 ) 蔡楚生家族藏

蔡楚生构思《一 江春水向东流》场景的示意图。在影片拍摄期间,蔡楚生将自己对一些场景的拍摄构思绘制成图并详加说明,交郑君里在现场指导时使用。

本次何香凝美术馆的展览除了极为细致的梳理了蔡楚生不同时期电影创作的手稿与文献,为观众呈现了蔡楚生创作过程中多样化的面貌,同时亦梳理了蔡楚生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蔡楚生历任电影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届主席。为了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繁荣发展,他亲自推动并参与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为了展示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中国电影的新形象,他积极带队参与世界电影节,充分发挥电影的文化外交功能;他团结广大电影工作者,大力开展电影人才的教育工作,为电影学院的创建呕心沥血;他为普及电影文化,主持编辑了《电影艺术》、《大众电影》两本杂志,真正使得电影的“大众性”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展览画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何香凝美术馆,2023年
2. 戴锦华讲座“《大时代·电影与人——蔡楚生和他的电影》速记稿,何香凝美术馆,2023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