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卷:潮州古建筑隐藏的健康元素。

 细雨青衫 2024-02-13 发布于广东

【陈伟钊医师工作室公众号推送的第454篇文章】

愿得韶华刹那,开得满树芳华。

——也顾恺 《梦落芳华》

     在广东就有这样一句话,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潮州作为东部沿海港口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其中潮州古城古民居核心区域,基本保持明清风貌,极少有当代建筑干扰,保存非常完好,宅子大而精美,巷子窄而密集,国内罕见这么原生态的古宅区。我的朋友曾送给我两本与潮州古城建筑有关的书,即《潮派建筑》和《潮州古建筑样式与构件装饰内涵解析》,我读得津津有味,第六感觉这些特别的建筑包含浓浓的健康元素。

图片

图片

   潮州民居又称潮州建筑、潮州古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广东省东部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乡村至今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规模十分巨大,它们大多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百凤朝阳'、'四点金'、'驷马拖车'、'五子登科'等二十几种大型建筑形式;这些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以天井为中心的民居建筑,其源头大多可溯至唐宋,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体系在潮州地区的迁延。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宫殿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之说。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州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州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让我们来了解潮州古建筑的方方面面吧!

图片

一、潮州古建筑规模庞大宏伟壮丽。


   潮州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格局。

(一)单 背 剑。

    也有人称独巷厝,单背剑是一座三进连后包加一从厝的建筑。正面有两个门,一为正门(大门)一为小门(偏门)。也有两边均设巷(侧)门,但只有一从厝。后来,一些二进,或三进无后包但有一从厝一火巷者,也被人称为“单背剑”。潮汕地少人多,过去因为受到地皮的限制,这种形式的民居很多见,从厝有的设在主座之左,有的设在主座之右。这主要看方位而定,也就是与所谓的“风水”有关。

    关于“单背剑”的得名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只有一座从厝,且从厝是条状,似剑,在主座的一侧,从空中看上去,很像一位武将或古代士大夫腰间佩着一把剑,故得名。另一种说法与麒麟有关。麒麟是古代的瑞兽,是吉祥、多子的象征。(见下图)

图片

(二)二马拖车。

   也有人称“双背剑”,由一座二进连后包、加二从厝组成,比单背剑多了一从厝,余者格局基本相同,正面为三个门:一大门、二巷门。潮州民居,这种形式很多。

    二马拖车的格局与驷马拖车的格局相同,只是少了一进和二从厝。从某种意义上说,驷马拖车是二马拖车的扩充。

     这种厝局因有一定的规模,加之有二巷二从厝还是二进结构,主座酷似先秦之安车,故古人称之为二马拖车。这种建筑过去多是富户人家拥有。(见下图)

图片

(三)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主要由二进三火巷三从厝一反照、对外开侧门,或由三进三从厝三火巷、在一进正中立大门组成。可能是整个宅第正中是三进,左右是三火巷、三从厝之故吧,人们将此格局称为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本是《周易》中的一个卦象,过去民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后来三阳开泰成了一句吉祥语,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兴旺发达、天下太平的象征。故人认为住这种格局的主人能出富出贵出丁,但也有一些小遗憾,就是常有小灾小难或骨肉小分离。(见下图)

图片

(四)四 点 金。

     四面都是房间围合而成的天井小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四水归堂,正屋(大厅大房)和门楼间均为三开间居中,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正屋和门楼间,形成围合;大门多于门楼间中央开间;天井四周屋檐下有回廊。

四点金的得名有多种说法:

1,因整座厝有四个似“金”字的脊头,故称四点金。

2,屋里有四个小阁,俗称阁仔。阁过去住的主要是未婚女性,也就是待字闺中的女儿,女儿过去人们都昵称为千金,因有四间供女儿住的房间,故人们都称这种建筑风格的院落为四千金。后来,因谐音慢慢地称为“四点金”。(见下图)

图片

(五)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格局在潮州较少见,这格局多建于民国时期。主要由两座二进二火巷二从厝对向而成主落,两座厝对向,中间留阔埕,阔埕中央对外开大门,大门厅左右是两间房;阔埕另一端大门对向处立女墙,设月亮门或方门,门内有火巷,火巷两边开有对外巷门,俗称后门;还有浮坛即后包。因整个院落是由有规律的对向五进落厝和浮坛组成,且浮坛是高台,设于最里,故有五子登科之称。古人认为建此屋的主人代代出贵。(见下图)

图片

(六)八骏齐奔(蟹局)。

    八骏齐奔也称蟹局,是潮州民居以前最常见的建筑形式。主要由三进一土库、一横落(排屋)、一后包和六或八火巷、六或八从厝组成,立中门,火巷前面设巷门,横落与后包花巷之间设左右巷门通向屋外,称狮象门。整座厝前面有较广的阔埕,埕左右和正面立女墙,形成门口埕。墙左右设立对外栅门,称龙虎门。门开宅前面埕是通道,门关是自家院落。这种格局防保性能高,建筑规模庞大,房间众多,可供上百人居住,是过去大户人家的居所,系一院落一村庄的典型建筑。因整落厝之从厝没有间间相连,多是一厅二室或一厅四室就留有一条小通道,从空中俯瞰,这些从厝很像蟹爪,两边龙虎门似大蟹脚,主落像蟹身,故人称蟹局。据说住这种厝的人家能出丁出贵出富,但也会出一些不太讲理之人。(见下图)

图片

(七)百凤朝阳。

    也称“百鸟朝凤”,俗称“大厝”“三座落”“三厅串”。它的整个平面格局系用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左右均有厢房连接主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屋,即“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前有通巷连接主落,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位于一进大厅中央,一进天井大埕两侧连接火巷处均开太平门,称龙虎门。

    百凤朝阳门楼多有变化,有的在一进正中开大门,也有的在一进与二进间的从厝上立大门。无论门开何处,叫法都相同 百凤朝阳。但有一点不能改变,就是花园。古人说凤不栖无木之地,故在古代风水格局中,属于百凤朝阳的住宅皆有花园,若无花园,皆不叫百凤朝阳或百鸟朝凤,只能称“双背剑”或“大厝”了。(见下图)

图片

(八)驷马拖车。

   这是一种大型的复合单元,主体为三进五开间,以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两侧多两条火巷和两从厝;两边火巷从厝比门面墙壁伸出二至三间房,这就是马车手。并在面向门楼阔埕处,对向各开两个太平门,俗称龙虎门。驷马拖车有两种形式,一种里面有设插山,即在二进(中座)与三进(后座)间设计的厢房(南北厅)。有的建在与大厅山墙对齐,让厢房后面腾出空地,空地再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小天井,与两边里房连成一独立小院,成了女人或读书人的休闲之所。据说驷马拖车共有99个门,有设插山的驷马拖车是因为门不到,才设此插山补其不足。

厢房(南北厅)与两边里间山墙并列的,是因为门已达到99个之数,故不能设插山,让其门框超数违规。

    驷马拖车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驷马本是古时候的星座名,因格局相似而得名。二、源于车乘之等级,从外形看,整座厝很像一架马车,这架马车很大,要有四匹马才能拉动它。驷马拖车古昔属于帝王之级别。三、有四条从厝似四匹马般奔驰,中心主座为车斗,故叫“驷马拖车”。(见下图)

图片

(九)卧虎饮水。

   所谓的卧虎饮水格局,在潮州厝中较少见,主要由四进、一后包、二火巷、二从厝或四火巷、四从厝组成,火巷和从厝相对于主座一进要短一点,从空中看似一只卧着的老虎在饮水。

   这种格局的厝有立正门,也有立侧门,侧门者多在反照与一进的天井两边开二侧门即龙虎门。开龙虎门者一进对面厝落称为反照,整落称为三进一反照一后包。

   总而言之,整座厝主落由五进组成,因过去等级制度森严,民间官宦人家房屋最高等级不能超过四进,超过就违规,故民间建屋时立门于同一中轴线上,一般不超过三进。如果厝落多,就要回避在同一中轴线上立门,多是另开侧门于火巷相连,因而主落后面的厝多称后包。若立正门,反照其实是一进。(见下图)

图片

(十)雏凤出巢。

    雏凤出巢为二进二火巷一从厝连后包建筑,即学术上所说的单背剑(见P11)格局。因一进大门楼亭立于主座一侧,且整体建筑规模不算大,从空中看像一只刚出巢学飞的雏凤。所以民间风水格局的说法是雏凤出巢。据说,此格局出生之人丁,离家越远越有前途,能出人头地。(见下图)

图片

(十一)金鸡唱晓。

    金鸡唱晓只有一主座排屋,无伸手(厢房)但有三面围墙,自成小院落,大门为单洞牌门,立于正面围墙之中。因形似雄鸡,故民间称之为金鸡唱晓。(见下图)

图片

(十二)凤鸣朝阳。

     凤鸣朝阳主要指坐东北朝西南,侧大门向东南,为二进二火巷二从厝,一从厝连侧门楼,建筑主体格局业内称双背剑,但因大门一侧从厝比对向从厝长,似高昂的凤头对太阳鸣叫,故风水格局称凤鸣朝阳。(见下图)

图片

二、潮州古建筑轻巧通透。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我小的时候,总是听大人说:下雨时“临止”水,点点滴;我们大便时也总是说“去东司”。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等到看了这两本书的解释才更清楚。大家也跟我一起来体验体验吧!

(一)民居外边环境讲究有外埕,天井,临止等。

图片

                             外    埕

    外埕主要指大落厝即三进以上房屋之一进与二进间的露天部分,是古建筑里面的配套,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也是晒稻谷的地方。

在古代,大落厝多是大户人家独家拥有,在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年代,大落厝之二进与三进之间的房屋是该宅之中心区,住的是主人和女眷,故称内屋;一进主要是接待室、家账、家院办公之地,故称外屋。所以一进与二进之间的露天部分,虽人客上落多,人气旺,有四方朝堂的美称,但民间还是以所处位置偏外,而称之为外埕。

图片

                                   天    井

    天井,是潮州民间古建筑里面最科学的配套,起到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在农耕时代,也是主人特别是女眷夏天纳凉、冬天晒日取暖及晒衣服之场所。

天井,最初指房屋如四点金厝(见P18)中央之露天部分地面,因四点金厝为四厅相向建筑,俗称四水归堂,其露天部分是一个口字,加之四边都有台阶和临止(通廊),看上去很像一个“井”字,且露天,故称天井。    

    后来,大凡住宅内属于方形或长方形之露天部分,都称天井。因为天井是“口”字形,厅是住人的,人若在口中就变成囚,故潮州古民居中天井一般比厅堂小。

图片

                              临    止

     临止,即屋檐下之走廊。为什么潮州人将走廊称为临止呢?这与礼制有关,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一般仆人有事找主人不能冒失入门,到台阶或走廊边就要停步开声,主人允许了才可进内;下辈人找上辈人或亲朋串门亦然。而及笄后的小姐姑娘们更是不能走下临街的走廊,其闺阁也不可随便进屋,有事找她到走廊下也要开声说明。

    将走廊称为临止,其实是对人的提醒和约束。因为临即边缘,临界;止,表示停住不动,临止就是告诉人们,到此就要停住脚步。也有一些老者说是临趾,趾指墙脚,临趾就是告诉人们,将要到墙脚之意。

(二)民居内部结构有木屋架、桷、木楹等。

图片

    上图在传统潮派建筑中,就是最能突出潮州民居特色的木屋架,主要由三横(梁)五木瓜(柱墩)十八块花坯(装饰图案)组成,十八块花坯装饰的图案主要是八宝、四艺、暗八仙,这些图案在匠人的精心刻画下,不仅赏心悦目,还蕴含了人生真谛。

图片

                                      桷

    桷是瓦片之支架,可以说若无桷,瓦片无立身之地。同时,桷对楹的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整个屋架的牢固与否与桷密切相关。古人将之称为桷,有一定的含义,因为桷本是星宿名,是四象二十八宿中青龙七宿之第一宿——角宿,也称角木蛟。

    四象中苍龙位于东方,角星位于青龙角,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蛟也是龙,因为角星的造型跟蛟龙差不多,都属长条形,故有此叫法。传说角善战,天帝每召必到,而且速度最快,于是将它列为二十八星宿之首。

     古人认为,支撑瓦片之木板关系到整个房间的安危,是房间所有构件最关键、最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天上的角属木,而住宅的桷也是木制的,天上的角宿是星宿之首,房间的瓦片下之木板是屋盖之首。

图片

                                   木    楹

   木楹也称梁,是房屋的主要构成部分,因关系到房屋的安危,故古人最关注楹,每条楹都各有叫法。潮州古民居楹最少五条,多的达二十一条,常见的是七楹、十一楹、十三楹。

    为了体现楹的重要性,也为了便于施工,古人根据楹所处的位置,起了相对应的名字,即天楹、地楹、中楹(栋梁、人楹)、太保、子孙。

    最外面的楹称天楹,最里的称地楹,中间的称中楹即人楹,余的皆叫太保。以前一些大厝的大厅多达十五条木楹,故民间称其为十三太保护天地。十三太保源于唐代,后来太保成了官名,成为护国之重臣,古人将这些辅助之楹称为太保,与朝中的重臣异曲同工,也即是房屋离不开辅助楹之意。也有一些地方将中楹称一楹,外面的称乾楹(口楹),内面的称边楹,与中楹相邻的向外的称外二楹,向里的称内二楹。然后以此类推:内三楹、外三楹    到边楹为止。


 (三)民居建筑内部空间。

   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图片

                               进 风 厅

古潮人将一进门楼厅称为进风厅(这里的风指财)。

图片

                                  聚 气 堂

古人将三进厅称为聚气堂,暗合风生水起气聚的风水理念。

图片 过 水 厅

    指三进厝中大门皆立于中轴线上的二进之厅,古潮人将一进门楼厅称为进风厅(这里的风指财),二进厅称为过水厅,三进厅称为聚气堂,这暗合风生水起气聚的风水理念。

图片

                               光厅暗房

     宅之厅堂采光要强,房中虽有设窗但很小,这样房光线就暗,这与儒家思想有关。厅堂是理事、会客之场所,要光明磊落,而房是夫妻之居所,要有保密性,故房不能太光亮。这不仅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也蕴含有光线太强影响睡眠的科学道理。

     此外,还有厕所、水井等。

  厕  所

    农耕时代潮州人家多设有厕所,作为囤积肥料之所在,大多设在溪墘池边,设在自家的较少,只有大户人家才设置。

    在自家设置厕所也有讲究,多设在东边。据说,东属木,肥料能养木壮木,故过去在潮州,人们多把厕所称为东司。

    直至现在,一些上年纪者,还改不了口,依然将厕所称为东司。

图片

                       水    井

   在过去的潮州乡村,几乎户户有设置,村也在一些地方设置公共水井,供无井人家取水。设在自家住宅的水井不能随便设立,要按风水格局设置。如双背剑建筑格局的水井,多设在两边火巷,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边者属龙,水井要设在巷头,称龙涎;右边属虎,水井要设置于靠巷里边,称虎尿。

三、潮州古建筑注重装饰。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潮州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州民居之特色。

(一)屋脊的嵌瓷。

图片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古老的吉祥图案。龙是中华民族最敬奉的神灵。据说龙由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演化而来,此二圣皆是蛇身,是龙的原始雏形。后来,人们凭想象,加上了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鲤鱼须,让其特点鲜明,形象丰富,涵盖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田间耕作的、山上奔跑的,代表了天地、山川、河岳,可见古人之匠心。因而龙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腾,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且成了皇家之专利、人间皇帝的代名词。民间也把它当作神圣、吉祥的象征,并把它列为辟邪之摆件。

   龙图案中,单龙象征唯我独尊,双龙象征天下太平。宝珠,也称火珠,据说是由月亮演化而来的,能聚光引火,是一种能与天地人通灵的宝物,是光照大地、永不熄灭、美好长久的象征。神话传说里描述,宝珠是龙之精华,是龙修炼的元神所在。火珠在一些古籍中,是雷和闪电的象征。

    早在汉代,双龙戏珠便成了吉祥喜庆的图案,多饰于建筑、家具及日用器皿上,且形象呈多样化,有长条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

    因怕无辜惹来僭越之罪名,以前龙图案在民间很少见,只有皇封的建筑才敢饰以龙图案。如潮州开元寺为镇国禅寺,是皇家禅寺,才有资格在其屋脊上饰上双龙戏珠图案。后来,特别是取消帝制后,人们才敢在民间一些庙宇祠堂饰以龙图案。

    据说,双龙源于太极,是阴阳和谐、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阳间有皇帝,阴间也同样有冥主,如果阴阳两位领头人不协调、不和谐,那天下必定大乱,百姓定要遭殃。双龙戏珠图案最初是圆形或方形的,有点像太极图,出土的唐代石刻、器皿上图案可以为证。后来随着人们审美喜好的变化和美好祈愿,长条形的双龙戏珠才出现于民间祠庙的屋脊上。

    从以上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双龙戏珠不仅是辟邪之饰品,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就是天下太平、生活美好。

图片 四季平安

    图案主要由宝瓶和牡丹、水仙、菊花、兰花等花草组成,这四种花草象征四季,宝瓶安放在那里,谐音即平安,故此图案的立意是四季平安。

图片

                          德者富贵

    图案由牡丹花和鸡组成。鸡在昔时有五德之誉,即头戴冠,有文德;爪似利器,有武德;好斗,有勇德;不独食,有仁德;准时报晓,有信德。古时候人们将鸡作为德之象征。牡丹花俗称富贵花,故此图案的立意为德者富贵,喻人只要道德高尚,便能得到富贵。

(二)木雕。

图片

                                 杏林春燕

     杏林春燕源于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医术高明、道德高尚的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收一分钱,只要求病患病好后在其家屋前后种一株杏树。数年之后,他家附近杏树蔚然成林。春天,杏花开放之时,燕子宿歇于林中,后人便常用“杏林春燕”来称赞医德高尚的人。

图片

                              铜 雀 台

     图案由众多人物和亭台楼阁等组成。这画面人物众多,但这些人物多是文职官员和女性,因为讲述的不是金戈铁马故事,而是文化的盛事,表现的是三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铜雀台”。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的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一批文学家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当然,这里表现的是《三国演义》的故事,说孔明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 ”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奏效,终于与东吴联盟对付曹操。

图片

                                   富贵长寿

     图案主要由绶带鸟、喜鹊、牡丹花等组成。绶带鸟又名长寿鸟,寓意长寿,牡丹花民间称富贵花,寓意富贵,故该图案立意是长寿富贵,意为活到百岁,生活美满。

图片

                                       和美多福

    图案由梅花和佛手果等组成。“梅”与“美”谐音,且有和美之誉,佛手果之“佛”与“福”谐音,自古就有多福之称,两者组合即和美多福。意思是和谐相处就能美满幸福。

图片

                                   富贵白头

    图案由白头鸟和牡丹花组成。白头鸟顾名思义就是白头,牡丹花俗称富贵花,故此图案寓意即是:白头富贵。形容夫妻恩爱、家庭美满、相守白头,享受荣华富贵。

(三)石雕。

图片

                                  井 边 会

     图案由三男一女、一马、一门、一井等组成。讲述的是刘承祐与母亲李三娘井边相遇的故事。五代时,刘知远贫苦无依,入赘沙陀村,与李三娘结为夫妻。后刘知远往太原投军,李三娘在家受哥嫂虐待,磨房产下一子,因无人接生,三娘自咬脐带,故取名“咬脐”。哥嫂怕被拖累,竟要溺死婴儿,婴儿幸被窦公救往太原,交与刘知远,知远为子改名刘承祐。十六年后,知远任九州安抚使,兵至徐州界内。冬天的一日,风雪飘零,承  外出射猎,射中白兔,白兔负伤逃跑,承祐追来井边,遇到来汲水之李三娘。二人通过对话,承祐得知李三娘即是其生母,三娘也疑惑对方可能是其子,但碍于贫富悬殊、贵贱有别,不敢相认。三娘只好马前赠水,咬指写血书,托承往军中寻夫问子。

    图中站在井边满脸悲戚,用袖子遮半边脸者是李三娘,坐在中间、武将打扮者为刘承祐,刘承祐右边是老王,左边牵马者系九成。此石刻艺术表现力极高,特别是借用道具“井、水桶、老王背上之弓”来体现故事情节人物特征,让人一见就知道这是潮剧《井边会》所呈现的故事。

图片

                                渭水垂钓

    图案由四个人物组成。这是姜太公钓鱼,即渭水垂钓的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姜子牙受师父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年老,又和文王没有交情,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渭水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文王见到,觉得这是奇人,主动与他交谈,发现姜子牙是大有作用的人才,把他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周朝。

    图中垂钓老者为姜子牙,骑马者为周文王,后边为周文王随从,姜子牙后面的人物是樵夫。

图片

                             梁山伯求婚

     图案由男女人物等组成。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一心想访师求学。她女扮男装,远去杭州,途中邂逅赴杭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蹁跹人间。

    图中站在马匹边者为梁山伯,最右边门前是祝英台。图中画龙点睛处为梁山伯马边的春盛,这是古昔民间求婚习俗,以此点明主题。

(四)壁画

图片

                            斗    鹅

    斗鹅是潮州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娱活动。图中双鹅对咬活灵活现,观看的人物神情紧张,场面热烈,惟妙惟肖。

图片

                                    回 娘 家

    这是一幅民国时期潮州民间的风俗画    回娘家,表现的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的场景。图中仆人挑着礼品行于前面,姑爷(女婿)、姑娘(小姐)并列骑于马上,丫鬟随于左右,家中亲人立于门口接迎。潮州人将女儿回娘家称为返厝,即回家。此画的主要立意,其实就是教育世人莫忘父母养育之恩,莫忘根系之所在!

图片

                            市井百态

     这是一幅民国时期的民俗风情画,图中以摄影楼作为背景,体现科技的发明,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惊喜,是活生生的市井百态图。

四、潮州古建筑工艺精致。


   潮州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故事源于潮安县彩塘金砂乡“斜角头”丛熙公祠的石雕牛索。丛熙公祠是清末华侨巨商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祠不大,进深和宽度只有三四十米,分前后二进,两边配以火巷和从厝。但整个“资政第”规模不小,由三座各带火巷从厝和后包围护的建筑组成,在其左侧,还联着另一组建筑群落。

     工程前后花了十四年工夫,共耗资二十六多万银元,其中有十年时间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细刻上。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陈旭年特意在石匠家乡潮州茶阳建屋相赠,且平日好烟好酒敬若上宾,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饱满时候才让动手干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

   这些雕刻以门楼左右两块石雕方肚最有名,在被称为“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的两块80×120厘米的石屏内,采用透雕和浮雕的形式,分别刻着26和24个古朴生动人物,其布局采取S形构图,利用山水树木做为构成元素,通过巧妙的穿插和经营,将他们处理得疏密有致,井井有条而又各具神采,由于直接取自民间生活场景,原汤原汁地反映当时潮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习俗,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图片

   “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士农工商”石雕方肚里,就是这个伏在牛背身上、戴着葵笠的牧童手里所捏的一条双股相缠、长约十厘米细如牙签的悬空牛索,它是那样的轻巧纤细,令人怀疑是石雕而成。传说陈旭年先后请了三位石雕师傅,在雕刻“士农工商”挂屏时,因画面中牧童手里的手绳是镂空的,细如牙签,并且要穿过牛鼻,极为考研石匠的技艺。三位师傅尽费尽心力,却总在即将成功时不慎将牛绳弄断,好胜的石匠十分懊恼,于是背起包袱远走他乡等到第四个师傅的时候,吸取三位石匠的教训,改进工艺,先将石块放在水中浸泡,接着再用杨桃汁浸润使其软化,终于大功告成。

图片

五、潮州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潮汕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图片

                                      火    巷

    火巷,别称从厝巷。江浙等其他地方所谓的火巷,指的是厝的山墙与山墙之间的通巷,而潮州所谓的火巷与之不同,指的是大落厝之主座与从厝之间的边(通)巷。火巷不仅通风、透光、利行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烧连营。原称防火巷,后来将其简称为火巷。

图片

                                     边    巷

    边巷,主要指住宅与住宅之间的通道和属于住宅内最边沿的小巷,如单背剑厝一边就多设有边巷。

图片

                                       花    巷

    花巷指后浮坛前面之通巷,过去后浮坛是主人休闲读书会客之所在,主人常在此地栽花。

图片

                                花    径

花径是指大落厝后花园中的小径,顾名思义。

六、潮州古建筑讲究风水。

   潮州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我春节时经常在古城穿街  巷看看古城的老院落,也经常到农村看看那里的大院落。发现很多大院落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各个大院落好像并不相同,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两本书在讲潮州建筑风水问题时,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原来,大院落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

图片

    五星脊头,五星也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里脊头是潮州古建筑脊头的五种形式。过去,潮人建厝宅很讲究风水方位,更讲究天人合一,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因而从厝的格局,到室内外装饰都很有讲究。人们相信,天地人的相处,离不开五行的平衡,因而屋之脊头也就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

图片

图片

   明代以前,人们追求生活的红火、富足,故而脊头多为火星造型。清代后期至民国,多趋向木星和金星,毕竟无木之火不长久,木生火,只有木,火才能旺。而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所以金星、木星脊头也随之流行。一进大厅屋顶的船形主脊两边脊头也多饰有火星脊头,火生土,土又能生金……只有依靠五行相生的规律,天地人才能和谐,生活才能美满,厝运才能长久。

   虽说有五种脊头,但在潮州古建筑中,水星较少见,据说只有火太旺的地方(格局)才设水星脊头。因为古人认为,屋面上有脊槽(沟)和天沟,这些都属水,若再加上水星脊头,那就适得其反,于是这形式的脊头较少见,一些较小的乡村的古民居基本无此形式的脊头。

图片

     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七、许驸马府的宋代风格。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图片

八、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位于韩江中下游之滨,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明、清为发展的盛期,是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

    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古寨内祠第无数,庭院深深,体大底实,属国宝级古建筑群,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龙湖古寨的整体布局整个村子结构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得名“龙湖”。龙湖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在整个古寨内,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

图片

    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顶峰时期72姓,今余21姓,在中国的村落里是十分罕见的。龙湖寨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53人,名人的题词、书法、碑记也相当多。高居华南列村之首,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因直言不讳而被下压名次”的冠军型探花姚宏中。

龙湖寨书院、书斋多,目前仍可寻得踪迹的就有三十余处,如“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梨花吟馆”、“抱经舍”、“兰后斋”、“津南别墅”、“雨花精庐”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

    龙湖古寨学田多,潮州地处省尾国角,光龙湖书院就有学田736亩(明朝)。古寨内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尚保存着少量线条洗炼的宋式建筑构件,大量带简约风格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带太平洋彼岸装饰风格的侨眷建筑。

    由于龙湖晚期地理位置的变化,得不到商业经济的刺激,整体经济退坡,加上潮州不能随便拆改祖屋的传统观念约束,故较完整地保存了龙湖寨全盛时期的风貌。

   这些建筑的风格特色同潮州传统建筑一样,属潮州建筑的风格。但是,仍然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综观整个聚落建筑,可用“极具个性”四字概括。

    在建筑形制上,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较少受到《营造法式》和《工部做法则例》等官式建筑形制的约束。在平面布局方面,因地理条件的限制,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大部分无法横向发展,形成多纵轴线的建筑群体,只能沿中轴线纵向发展,个别府第达八进之多。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筑中甚为罕见。

    这些建筑既体现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又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其规模是一处正在发育的城市雏形,是可耕可贾的理想人居环境。

    龙湖寨千年岁月,世代生活在古寨内的人们,还在沿袭着祖辈的生活习惯,古色古香的老宅,遗落着宋代先人的如烟过往。

鸣谢:本文部分图片由《潮派建筑》和《潮州古建筑样式与构件装饰内涵解析》作者提供,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