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西马路为什么有了只麒麟?

 长光里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麒麟照壁

在潮州古城的西马路旁,一座古色古香的麒麟照壁格外引人注目。

麒麟是潮州传统工艺灰雕制作而成,用贝灰涂抹成的立体形状让麒麟身躯栩栩如生,仿佛要跃出墙面,令人惊叹。

站在它面前,可以感受到那份庄重和神秘,仿佛能够感受到麒麟的灵气在四周弥漫。

麒麟的寓意是平安吉祥、聚财富贵,是正念、才气、祥瑞的象征。这座古色古香的照壁上的麒麟,成了古城的守护神。

然而,有不少潮州老市民,却觉得这个麒麟照壁好像是这两年突然出现的。

那么,这个麒麟照壁是无中生有还是另有鲜有人知的故事呢?


麒麟照壁的发现

几年前,麒麟照壁的位置,还是西马邮电楼对面的几间商铺。

老潮州人应该都记得,这里原来就是邮电局在路对面搭建的营业厅,也是很多集邮爱好者曾经排队购买邮票的地方。

为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从2018年潮州启动古城街巷微更新项目,在2019年微更新的改造工程中,因这几间商铺为临时搭建物,准备将它们升级为与周边风格相符的商铺。

在准备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督导改造工程的同济规划院姜宝源老师发现,在这些商铺的背后,有着一个特殊的墙角。按墙角的形状看,这应该是一座照壁。

这座照壁就隐藏在商铺的背隔板后面

咨询住在这里的老人得知,它是一座麒麟照壁。

当施工人员拆去隔板,但照壁已被一层灰砂所覆盖。

但照壁上麟片依稀可见,也证实了老人所言。


麒麟照壁的修复

当文物管理部门接到该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专家现场勘察。

发现照壁上面是用水泥砂浆和石灰水进行涂抹覆盖,这是在“破四旧”及“文革”时期有古迹保护意识的人为了保护文物的一种做法。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是可以让照壁露出原有形态。

在认真细致的努力下,覆盖在麒麟照壁上的水泥砂浆和石灰变慢慢剥离。麒麟露出了它的真身。

遗憾的是,麒麟的头部及四趾在“破四旧”年代中已经被严重损坏。

市文物部门在组织专家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之后,邀请了国家级“潮州嵌瓷”非遗传承人卢芝高先生及其传人,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补塑了麒麟的残缺部分。

经过半年的精心修复,这座麒麟照壁终于重获新生。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麒麟的头和四肢趾已经被重新修复及上色,焕然一新,而尾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则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更显岁月的沧桑。

经过修复的麒麟照壁,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它的原貌,让它重焕风华。


麒麟照壁、郑氏宗祠与邮电楼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何西马老邮电楼的路对面会出现一座如此大型的古麒麟照壁?它至今又有多少岁了?

照壁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祠堂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

事实上,这座麒麟照壁就是潮州府郑氏大宗祠的照壁,耸立在这里已经二百零七年了!

1973年卫星照片


口述


据居住在下水门街的89岁老人郑育光先生口述,潮州郑氏大宗祠潮郡七邑郑氏宗祠(该祠为海阳、揭阳、丰顺、惠来、澄海、饶平、大埔七县郑氏宗亲共建),亦称“郑氏本仁堂”。该祠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

老人年少之时看到的郑氏宗祠气派辉煌,整座宗祠三进的屋脊精美的嵌瓷、雕梁画栋的木雕构件,细镂精磨的门廊石雕、灰塑、彩画屏,还有石狮、石鼓、旗杆石……

门楼亭中的门匾用楷书大字写着“郑氏家庙”,大厅匾书“本仁堂”。

抗战胜利之后,丰顺九河的郑昭贤倡议重新修缮,而且还曾作为潮州戏园,戏台就搭建在前天井朝北,观众就坐在大厅之中看戏。

解放之后,郑氏宗祠被征用为潮安邮电局办公之用,宗祠门楼前还设置有报刊栏,每天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会张贴在门口供市民阅读。

在十年浩劫中,郑氏宗祠的各类文物被严重破坏,后来更被拆毁改建成邮电大楼。

据在邮电局工作了数十年的退休老职工林声荣先生介绍,刚解放之时,潮州邮电局是在状元亭巷与东平路交界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搬到了西马路与义安路交叉处的郑氏宗祠本仁堂。

林声荣先生说,邮电局搬到郑氏宗祠之时,祠堂还维持着原貌,邮电职工就在这座老祠堂中上班。初到郑氏宗祠上班之时,还能看到宗祠气派的建筑及精美的装修。直到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才整体拆除后建成邮电大楼。

目前郑氏宗祠已成了西马邮电楼,郑氏宗祠的大量珍贵史料及文物也已经在十年浩劫中灰飞烟灭。

现在邮电楼侧通巷中,还有数块郑氏宗祠的石碑在任由日晒雨淋而得不到保护。




清流老枪供图

数年前,有人发现了《郑氏本仁堂族谱》的残本,谱中记载了郑氏本仁堂的创建时间、入祠牌位、收支情况等内容。

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者陈汉初先生在《<郑氏本仁堂族谱>残本研究》一文中所写:

“残本”所载有关建筑名称、特殊装饰物及用品,为研究“本仁堂”建筑规模和古代潮州祠堂功能提供宝贵讯息。“残本”中载,所购物品有“樟柴湾枋”、“瑞壶”、“花窗”、“雁只砖”、“木心马面抱墙”、“门斗二副”、“石井阑”、“踏斗石”、“点金柱”、“石条”、“祠三进”、“滴水石”、“东西厅”、“后厝仔”、“门楼石壁”、“点金石”、“两廊石”、“祠二大栋”、“楼阁”、“补加楼阁”、“门楼一栋”、“东畔内面从屋”、“天井鳄鱼”、“浮亭”、“筑外埕墙”、“红砖”、“门楼石肚点金石”、“东西厅石柱”、“辕门”、“石狮子”、“东西门斗石”、“六角几”、“欄工官闪”、“官衣屏”、“灰埕灰窗”、“路筑旗杆石”、“地下石”、“打外埕石”、“车官厅旗干”、“拆墙并筑后寮墙”、“旗杆葫芦车仔”、“祠三进”、“龛前几”、“楹”、“两旁火巷门神”、“中厅匾”、“金字匾”、“双连祭桌”、“灯橱”、“鼓架、猪羊架、钦架、酒海架、面盆架、长脚牌架、椅条、满堂红”、“龛门铜脚裤”、“龛门铜”②等等。以上建筑、物品名词可以看出,“本仁堂”座北向南(与上述所称本仁堂“癸山丁兼子午分金”基本一致),东西各一条火巷,有东西两厅,祠主体有大门门楼、有二大厅 (中厅、后厅),正门置石狮、石鼓,正门前有外埕,门前设有旗杆石、旗杆葫芦车仔,正门对面有照壁。东畔有从屋,祠后还有一后厝仔。

这一学术研究的成果,跟郑育光老人的口述非常吻合。

长光伯在1998年的《潮州邮电志》中查阅到的资料,也印证了林声荣先生的说法:

1951年6月1日“邮电合一”,潮安县人民邮政局、潮安县人民电信局合一为潮安县邮电局,局址设在西马路70号原郑厝祠。

1974年市话总机从原西马路郑厝祠堂平房搬至在原址新建的电信楼。

1978年西马路邮电大楼落成。

看似普通的一座麒麟照壁,它所映照的是一座清代潮州府七邑的郑氏大宗祠。

在这座宗祠中还承载着郑氏先贤与潮州古城的血脉故事:

第一位南渡潮州的始祖郑当时,官居太子少保,江都相官至九卿,迁荥阳开封府。

至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从二品)的明代廉吏两省文宗、三司运使、四川按察、大方伯郑旻

民国初郑氏宗祠主事人郑拱如,1927在担任潮安商会会长之时,更是全力支持南昌起义军,为“潮州七日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中不遗余力营救共产党人。

一座麒麟照壁,也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处有记忆、有故事、有韵味的特色街景。

潮州的每一处古迹,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大卷,记载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这些看似静默的文物,实则潜藏着数不尽的活生生的故事。只有通过细心的发掘和精心的修复,这些历史故事才能被重新唤醒,呈现在人们眼前。

修复古迹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一种对城市精神的一种传递和激活。正是因为这些古迹被不断地修复和重视,才让潮州这座城市更加具有魅力和生机,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好文要等别人转你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