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升职堪称坐火箭,直接从县委书记成省委书记,一生丰功伟绩

 扬眉剑客 2023-01-22 发布于山东

这年头,要说谁家的孩子连跳几级,可谓司空见惯,家长身份的人们还少不了一脸羡慕地啧啧称赞,这真是个小神童!

可还没听说哪个官员能接连跳级,直接从县委书记一跃而上成为省委书记,就连作家都不敢这么下笔。

但现实中就是有这么一号人物,仕途就像是坐了直升机一样扶摇而上,当然这种人生开挂的背后除了世人的眼红,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猜测。

这样一个由县委书记直升省级领导的官员,他是背后有着大人物扶持?还是他本人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呢?

文章图片1

家有少年 初出茅庐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郭荣昌。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任广东省政协主席时间最长的一位,足足十年的时间。

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的在位时间,而是他政坛生涯的另外两项纪录,第一是他以乘坐直升机般的速度,从县委书记直升省委书记。其次是他带着省委书记的帽子又兼任了地级副书记。

看似上上下下的仕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还要从那个经历无数战火后,万事万物都蓬勃发展的年代说起。

文章图片2

1933年出生于广东潮阳的郭荣昌,年少时跟随做海员的父亲赴香港定居,读书期间,年纪轻轻的他多次参加学生运动,从此深受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18岁那年,他转入了由叶剑英同志任校长的广东南方大学,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21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段时期,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土地改革,正值青年的他被派往广宁、四会等县任土改工作组的组长。

文章图片3

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的郭荣昌,在广宁、四会两个县的基层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履历不断更新,而后,他被提拔为了罗定县的县委书记。

要说这个罗定县,是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历史有云“五天不雨成旱,一场大雨成灾”,即使哪一年遭遇了暴雨,也只能是冲毁农田、带来灾难,不能存储下水资源用于干旱之年的灌溉。

所以在罗定县,“十年九旱”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

文章图片4

初来乍到的郭荣昌,会如何对待这片即将承载着自己政治抱负的热土?

十年九旱的“粮仓”

虽然此处“十年九旱”,旱涝灾害频繁,但郭荣昌深知,正是因为有了暴雨的冲刷,才有了沉积于盆地下游肥沃的淤泥,才成了种植水稻的绝佳环境。

世代生活在罗定的人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已经将这里开辟成了“岭南粮仓”。

郭荣昌发现,罗定县虽然有着珠江的天然水系和大小水库,却依然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了他上任后的重要课题。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郭荣昌的带领下,罗定水利人达成了一个共识,将罗定江的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水库,也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着的“长岗坡渡槽”。

文章图片5

在那个资金、技术匮乏的年代,要修建这样一个预算2000万元的渡槽工程,可谓之艰难。毕竟当时全县的财政收入只有500万-800万元,就算全县停摆,也得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件功在千秋的罗定大事就这样被敲定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缺少工人,他便带领县委班子成员广泛发动群众,发挥人民公社生产小组的力量;缺少材料,他便要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自己开采炸石,节省开支。

文章图片6

在全体罗定人的努力下,历经四年多的时间,长岗坡渡槽工程终于顺利完工,而最终工程造价只有530万元,是前期预算的四分之一多。

这条横跨在良田上空的渡槽,被国家水电部前副部长李伯宁形容为“疑似银河落罗平”,水利界也从此有了“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的口号。

更重要的是,这条“人工天河”解决了农田的干旱问题以及城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也有了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的罗定稻米品牌。

文章图片7

郭荣昌一心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毅力,不但得到了罗定县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同时也进入了地方领导人的视野。这位意气风发的小伙子,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关照呢?

县委书记一跃成为省委书记

1975年,年仅42岁的郭荣昌被组织上推荐到了省里。

在论资排辈的年代里,提拔一个如此年轻的省委干部可真是一件新奇事。

其实,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注定有机会留给有准备之人。

当时,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主持工作,但总有刁民想从中捣乱,一批“造反派”想通过在各级政府安插人员,来达到掌控政权的目的。

文章图片8

邓公提议从基层及部队干部中选拔一批人予以任用,用“掺沙子”的形式来稀释反动分子的破坏计划,这时有三个人进入到候选名单,郭荣昌便是其中之一。

最终,国家选定郭荣昌来担任省委书记。当然,当时的省委有第一、第二书记之分,郭荣昌担任的是第二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

但毕竟年轻的郭荣昌是从县委书记直升的省委书记,这种“坐了直升机”般的调任,让他成了“众矢之的”,不明真相的人们甚至怀疑他背后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根据郭荣昌在罗定县的工作情况,省委开始是安排他协助管理农业工作,机缘巧合下主管了宣传教育工作。

文章图片9

那时候的宣传战线是最尖锐的一条线,反动分子们就想通过这条战线来找到突破口,兴风作浪。这时候郭荣昌就成了同事们口中的“和尚头”,因为年轻的他没有历史问题,更没有辫子给造反派们抓,只要有敏感的问题就是郭荣昌去处理。

那时造反派有一个将华农大搬到农村去的鬼点子,以让师生们支援基层的农业建设为由搞破坏。在郭荣昌看来,这是大材小用,是个荒唐的想法,所以直接拒绝了。

但造反分子得不到政府的响应,隔三差五就去省委闹事,郭荣昌和同事们最后想了一个缓兵之计。

文章图片10

学校搬迁需要800万预算,但省委肯定没有这么大的经费,只能到教育部去申请。等造反派们跑到教育部要钱,本就不支持搬迁的教育部就以没钱为由搪塞过去。造反派们多次登门无果,也只能偃旗息鼓,局势也慢慢缓和了下来。

当习仲勋来到广东主持工作后,发现广东省的流毒不少,不够解放的思想和不明确的指导路线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他决定进行整风。

就是在这次整风会议上,带头检讨的青年干部郭荣昌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将自己跳级来到省委所遭遇的各种眼光和意见,当众一股脑地倾倒出来。

文章图片11

在场的老同志们拍着胸脯安慰他说“你是推选上来的,不是坐直升机来的。”这也让参加会议的官员们渐渐放下了疑心。

别人的疑心是慢慢消除了,可是郭荣昌自己呢?他能否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省委书记的高度呢?

主动申请下基层锻炼

整风运动后,中央党校有个为期7个月的学习机会,郭荣昌作为省级年轻干部被安排去锻造。

这是一个由胡耀邦主持的第二期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学习班,郭荣昌在这个班上接触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心理上不免嘀咕,难怪别人对自己的升迁不服气,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真是还差一大截。

文章图片12

事不宜迟,要抓紧做到学习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学习班的课程一结束,他就找到了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和杨尚昆,向他们提出想要到基层再锻炼的想法。

杨尚昆风趣地说在习老身边工作也是锻炼,可以学到很多为官之道,但习仲勋对郭荣昌的想法很认可,觉得年轻人希望通过基层的实践锻炼真正吸取经验是个好现象。

最终,习仲勋决定安排郭荣昌戴着省委书记的帽子,下去锻炼两年再回来。

这次下基层,郭荣昌选择的地方,还是罗定县所在的肇庆地区,以省委书记兼肇庆地区副书记的身份开展工作。

在基层的艰苦日子自不必说,他经常亲自下到农田,走访农户,给干部群众开展农业互助活动。有了罗定“人工天河”的经验,兴修水利也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13

郭荣昌对肇庆地区的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带着这些在基层“补课”的经验和成绩,当他再次回到省委书记的角色中时,便感觉如鱼得水了。

在起起落落的仕途中,郭荣昌变化的是身份,那始终不变的情怀是什么呢?

虽人在高位,一心为民情不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温饱问题没能解决的时代。

郭荣昌上有父母,下有弟弟妹妹和三个子女,一家人的生计仅靠他微薄的工资,生活难免困苦。那时夏天家里没有风扇,妻子为了能让孩子们睡着觉,就去买几个冬瓜,洗掉瓜皮上的绒毛,让孩子们抱着睡,等睡熟了再把冬瓜拿走。

县委书记家没有风扇,这真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即使如此,郭荣昌也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反而还经常捐款捐物帮助那些更贫困的人。

文章图片14

1987年,他率团到泰国进行访问,最后泰国华侨送给每个访泰成员一块普通的手表。回国后,他坚持让秘书上交给省委办公厅,真正恪守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初心和使命。

有一年,粤西发生了特大水灾,郭荣昌不顾生命危险,一早就冒着狂风暴雨坐了十个多钟头的车赶到湛江,没有丝毫的停留,又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查看情况,商讨救灾方案,等一切都安顿好后已经子夜了,才顾得上吃饭和休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长期带病工作的他身体已经很糟糕了,但他仍然牵挂着灾区群众安危,第一时间提出了全国各省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建议。

文章图片15

直到病重住院,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还提出一个愿望,希望每个农民家庭都有一个子女能上大学,靠知识改变命运,靠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

结语

纵观郭荣昌这一生,他始终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越级升迁看似是时代的偶然,但也是历史前进发展中的必然,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这些不断被铭记的人和事促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蓬勃向上的今天。

只要人生会发光,便会被人看得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希望我们都能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坚守初心,一路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