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锐锋自述:我为何离开腾讯卖潮汕特产?

2015年08月28日14:33   一财网    收藏本文     

  徐锐锋

  五个月前,我离开了腾讯

  副总裁Edward盛情挽留。最终,我给他写了一个简短的邮件:“从21cn、南方都市报记者到360公关部、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我一直都在讲述别人或公司的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讲自己的故事……”。

  五个月后,这个故事有了开头。

  我跟一个同龄的潮汕朋友,开了一家小吃店,并在网上卖潮汕特产。

  心中“那个独特的味道

  我叫徐锐锋,2007年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毕业之后,一心想要从事媒体行业。当年的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竞争激烈,我没有找到报社的工作,而是去了一家门户网站当编辑。

  一年多之后,对传统媒体的向往依然没有改变。几经波折,跳槽南方都市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在那里,经历了工作的第一次低谷。第一次交稿的时候,深夜被编辑大骂。她没有想到,我的稿子会写得这么烂。临时找了一个老记者补稿子,才没有让第二天的版面“开天窗”。半年之后,成为部门的统筹记者。南都新闻奖提名、最佳新人奖、优秀采编等“荣誉”也接踵而来。这中间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咬咬牙,坚持下去。

  在南都,我度过了人生最快乐,也最焦虑的四年。快乐的是,我在这里实现了记者梦,见证了伟大的南都新闻奖颁奖典礼。焦虑的是,每天睁开眼,想到的就是未完成的版面,选题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牛皮癣。这自由(时间)却又不自由(身心)的生活,我最终选择了逃离。我给自己的理由是:1.年复一年报道相同的东西自觉难以突破,也害怕自己变成老油条,应付了事;2.职位上升空间有限;3.收入瓶颈(对于刚毕业的人来说,记者的收入是比较可观的,但问题是记者的报酬并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还可能反过来);4.持续焦虑。

  大多记者转行,无非是广告、公关、新媒体。我也没能跳出这“三俗”。

  告别5年多的媒体经历,我开始北上加盟奇虎360公关部,亲历3B、3Q等公关战役,并牵头创建了中国首个反骚扰、反欺诈联盟。去年转战腾讯,担任集团市场公关部的高级经理。在腾讯期间,成功化解了QQ彩票危机公关,并刷新了QQ年轻化的品牌认知。工作这么多年,一直在讲述别人和公司的故事。在多个城市游荡之后,对家乡的想念愈加强烈。我决定要开始讲家乡的美食故事。今年5月份,我和高中同学相继辞职,在广州开了潮汕小食店,并在网上卖家乡特产。

  我的搭档叫林丹煜,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3年前,他创业成功,成为一家IT公司的CEO。广州市房地产二手交易相关系统大部分都是出自他手。

  实际上,我们过往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成为合伙人,还选择了跟过往工作完全不搭嘎的美食,让很多亲朋好友不解。或许,听完剩下的故事,你会理解两个85后男生的“任性”。因为,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情结。

  我们是高中同班同学,同个寝室的上下铺。2003年的夏天,我们带着录取通知书各奔东西。那一刻,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有些东西已经像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心里,等着发芽。

  每年春节聚会,大家总会怀念潮州华侨中学那个曾经黄土飞扬的篮球场、那破旧宿舍里的“鸭仔铺”。也怀念学校旁边的肠粉店、潮州西湖边上的牛杂粿条,以及胡荣泉的春饼。这种怀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强烈,尤其是为工作四处奔波的若干年后。

  春节前,我还在腾讯工作,为QQ写了一个归家的文案:

  小时候,我渴望远航他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长大后,我背起了行囊他们说,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我每天对别人微笑却总忘了给他们一句问候

  我品过无数菜肴却找不到那个独特的味道

  ……

  其实,在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独特的味道”。人就是这么奇怪,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在意。直到远离家乡,才知道什么是根。

  打造心中的“物依”

  美食家蔡澜曾说过一句话:“食在广州,味在潮汕。”这句话引起了无数潮汕游子的共鸣,但大家感同身受的的还不仅仅是味道。

  在广州,我们去过无数的潮汕餐厅,无论味道正宗与否,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原来,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并非餐厅那些价格不菲的菜肴,而是路边小店的的一碗鸭母捻、一份猪肠胀糯米、一个淋上橘油的粽子、一叠热气腾腾的菜头粿、一条随着叫卖声游走的糖葱薄饼……

  许多出来闯荡的潮汕朋友跟我提起,总有那么一个瞬间,有做潮汕美食的冲动。我的搭档、曾经上铺的兄弟林丹煜也是如此。当我们在餐桌上跟一个广西的朋友大谈创业,又不遗余力推荐潮汕美食的时候,内心的那个结又被揪了出来。

  “物依!(潮汕话)”我们几乎同时脱口而出。这个词,很快成为我们创业项目的名字。在潮汕话里,意思是“Just do it!”

  过去的几个月,我们不断拜访潮汕地区的小食制作者,寻找潮汕小食标准化方案。

  很多老一辈的人跟我们说,潮汕小食永远走不出潮汕。我们在拜访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原因:

  1.很多传统美食的制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他们的根在潮汕,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地方,即便收入翻番,他们也不愿意。

  2.潮汕人对添加剂的态度是零容忍,保鲜和运输的问题在以前很难解决。

  3.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小食这个行当。

  在此之前,我们回到潮州市区,寻找一种从小吃到大的“猪脚圈”(一种油炸类的小食),却发现几乎已经没有了,能找到跟记忆中的味道相差甚远。一位在当地因卖猪脚圈和菜头丸广为人知的老伯,因年事已高,已经不愿意复出。不知不觉中,曾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食,正在渐渐消失。

  传统的潮汕小食,都是以街边小店的形式出现,一个店基本只做一两款。这种店的出现和消失,随机性很大。要把这些美食原汁原味带出来,只有在生产、保鲜、运输、制作上进行标准化。这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事情。

  投资人问我们,什么是你们不可复制的?我提到了味道、标准化、营销和模式。

  回来之后,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发现在中国没有什么是复制不了的,唯一不能复制的是梦想。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个是有八年餐饮品牌连锁管理经验的潮汕人,一个是潮汕小食制作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跟我们有一样的梦想,要将潮汕小食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而这个家乡美食的这个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腾讯徐锐锋创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