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9日
  出版
首页
第08版:艺苑

“随性而为”的许川如作品天然纯朴

《甜遍江南》甜遍世界

□ 黄楚雄

  甜遍江南 (版画) 54x40cm 1974年 许川如 作

  今年初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润物细无声——许川如作品展” 开幕式上,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先生在发言时谈道:“许川如先生在创作时从未以标准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或许因为这般‘随性而为’,才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纯朴感。如描写丰收画面的《甜遍江南》,在那个时代,他‘破天荒’地以甘蔗田青纱帐的翠蓝来替代传统意义中象征丰收的火红与金黄,这种实验性的表达,展现出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发展和对现代性的探索精神”。

  许川如老师这件创作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画面主体是韩江南岸一派翠蓝的甘蔗林,一群飞鸟掠过江面,岸边停靠着几只小船正在装载甘蔗,远处是村居,灵动的江水中一排装满甘蔗的小船正将甘蔗运往各处糖厂…… 他用简单纯粹的色彩和线条,再现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意趣、鲜活的气息。作品一经问世,备受版画界激赏,获得多项殊荣:入选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1979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被选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主办的“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展览”,在世界各国巡回展出,同时选为我国驻外使馆及南京长江大桥挂画,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选刊于大型画册《中国百年版画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甜遍江南》印数达一百三十幅之多,这在版画史上是极罕见的个案。2017年又作为广东省优秀美术作品,入选“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并入刊于同名画册中。

  每与川如老师谈及创作,他都会这样说:“我总觉得生活中美的东西很多,关键在于发现、观察、升华,以更高、更美、更集中、更典型的方式表达。”他是这样说,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写此文之前,我特意再次跟老师聊起了《甜遍江南》的创作过程。那是上世纪70年代,在一次外出写生途中,站在外砂桥上,他看到韩江沿岸,大片大片青绿苍翠的甘蔗林,运送甘蔗的小船在河中穿梭,田中的农民正忙着收甘蔗(那时甘蔗是潮汕大宗的经济作物,也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火热的劳动场面,丰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他迅速打开速写本录下眼前的画面。

  老师坦言,在构思《甜遍江南》时,大部分灵感来自钱松嵒先生的国画《常熟田常熟》,他把钱先生画中表现江南水乡稻田丰收景象的手法,借鉴到自己的版画构图中来。在作品命名上也是颇费心思,动了一番脑筋,起初当然从潮汕着眼,但总觉得格局太小,最后确定用“甜遍江南”, 来寄寓对广大人民群众能过上甜蜜生活的良好祝愿。在色彩运用上大胆采用大面积的冷色调,套色时为了达到设定的画面效果,他打破了惯常“先浅后深,先淡后浓” 的用色顺序,而是采取根据需要套加,如先印上大片翠蓝的甘蔗林底色,然后再在上面套上粉黄色的甘蔗纹。通过反复摸索尝试,终获成功——也就是后来呈现在人们面前,清亮素雅的画面。

  1974年中国社会还处在特殊时期,许老师《甜遍江南》这名称、这种调子的作品,很多人为他感到担忧,为此建议他改为“甘蔗丰收” 或“榨蔗时节”。但老师认为绘画艺术作品不能是“看图识字”式的,恰切的命名才能使作品更具精神魅力,意义得到更高的升华。“我就是冲着‘甜遍江南’这诗意般的名字而创作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

  著名版画家郑爽在《依旧的许川如》中谈到,“在一个展览会上,第一次看到许川如的版画《甜遍江南》,我立刻被吸引住了。真是一幅好画!在当时,一切都是轰轰烈烈,一切都是火热的红海洋的社会风气下,突然出现的这张绿色的、抒情的、歌颂劳动之美的画,真如一杯清凉润泽的甘蔗汁一样,让人心中舒畅。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许川如。”

  《甜遍江南》定下了许老师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版画创作路子。同时也确立了他朴实、抒情、美好向上的作品风格。在“润物细无声——许川如作品展”开幕式上许老师还将自己仅存的一幅《甜遍江南》版画连同其它四幅代表性作品一起捐赠给广东美术馆收藏,让经典永流传。

  (编发此文时,闻悉许川如先生已于7月17日上午去世,谨此纪念。)

2020-07-19 □ 黄楚雄 “随性而为”的许川如作品天然纯朴 1 1 汕头日报 c79939.htm 1 《甜遍江南》甜遍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