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
  出版
首页
第12版:文化

黎田康子、郑伊洋坚守梦想——

潮语歌曲需“走心”才能“入心”

  □ 本报记者 陈文兰

  上个世纪90年代堪称潮语歌曲的“黄金时代”,《一壶好茶一壶月》《那一夜的月亮》等潮语歌曲应时而生,黎田康子甜美的嗓音,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快红遍潮汕,成为经典之作,也成为一种青春记忆和怀念。

  时至今日,潮语歌曲已经走过30载春秋。尽管曾一度沉寂,但黎田康子、郑伊洋等新老音乐人一直不遗余力地创作、演绎潮语歌曲。近日,她们俩接受专访,讲述她们根系潮汕、坚守潮语乐坛的故事。

  

  一袭飘逸黄色长裙,搭配齐肩卷发,黎田康子看起来不仅清爽,而且多了几分成熟女人的风韵。时隔30年,眼前的康子依然是甜美亮丽,只是少了几分青涩稚嫩,多了几分大气从容。

  “那一夜的月亮,如水弯弯我心惆怅……”聊到经典曲目,她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潜意识里已经把汕头当成了第二故乡,总想着继续回来唱潮语歌曲”,说到激动处,她会手舞足蹈,不经意间带出几句潮汕话。率真的个性、言语间流淌的潮语音乐情怀,让人恍惚间觉得,她还是那个唱着《那一夜的月亮》的清纯少女。

  谈起自己的音乐之路,黎田康子如数家珍,迅速打开了话匣子。她嘴角微微上扬,颇有些得意地说:“因为之前接触了各种语言的歌曲,所以当时虽然不会说潮汕话,但唱潮语歌曲上手很快。”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黎田康子从北京东方歌舞团调到汕头海洋艺术团,适逢汕头正在大力推广潮语歌曲。初来乍到,那时她对潮汕话只字不识,但悠扬婉转的潮韵还是在她心中引起了共鸣,康子很快爱上了潮语歌曲,并陶醉其中。

  “一壶好茶一壶月,满天乡愁相思夜。梦中千里匆匆过,天涯看云飞。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万里乡情满腔爱,今夜伴月回……”一曲《一壶好茶一壶月》传递着乡愁,引发潮人诸多共鸣,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把潮语歌唱得如此“字正腔圆”的武汉妹子。

  后来,在阔别汕头多年之后,2013年,怀揣着推广潮语歌曲和培养新人的梦想,黎田康子回到汕头,依然在自己喜爱的音乐国度里,耕耘不辍。“尽管潮语歌曲走入了低谷,但仍有一群音乐人和粉丝坚守潮语乐坛”,黎田康子说,他们期待新作品和演唱新人的涌现,这让她也感到责任的重大。

  至今,许多潮汕人仍对黎田康子演唱的潮语歌曲耳熟能详,85后的郑伊洋笑称自己就是听着康子老师的潮语歌长大的。2013年,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郑伊洋到艺术研究室从事作曲、音乐研究工作。郑伊洋告诉记者,潮语歌曲已经成为海外潮籍乡亲的一种乡愁,在熟悉的母语中,他们能找回对故乡、对往事的记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好的音乐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郑伊洋说,写好作品,得有真挚的情感和用心地生活。郑伊洋一直致力于潮语歌曲的创作和推广,多年来,她在创作中力求让潮汕古老的文化和时尚完美结合,其作品蕴含了很多潮汕民俗,比如《天顶一粒星》《一个月娘》《恁阿妈做个绿豆糕》。“创作中,童年的回忆,个人感受以及民俗文化等通通交织在一起”,郑伊洋说,这些东西就是她创作的源泉。

  潮语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当下的乐坛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感受到了所肩负的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郑伊洋看来,潮语歌曲的创作要注重与潮汕元素的结合,歌曲的传播过程也是潮汕文化的传播过程。“音乐是传播力量较大、感染性较强的一种艺术载体”,伊洋说,在歌词中讲述潮汕风俗、故事,让大家通过一首歌便能了解、体会我们的文化。

  “灯照韩江,思我十年在外不回乡,看今夜,好灯好月,愿圆春意浓,灯照乡情,思我十年在外不回乡,看今日,好山好水,展印岁华浓……”一首《月灯谣》曲调既清新,又引发听友共鸣,表达了元宵佳节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我的《月灯谣》跟潮剧是有一些关系的”,郑伊洋说,她当时在看潮剧《陈三五娘》,前面赏灯的片段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充满潮汕特色的《月灯谣》横空出世。

  “很多人只看到歌手上台表演光鲜的一面,却很少看到歌手背后多年如一日艰辛的付出”,黎田康子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音乐方面尤其如此。当一名优秀的音乐人,除了专业的唱功和技巧,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整体素养。黎田康子告诉记者,她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们反复强调,音乐路上无捷径可走,唯有踏踏实实苦练基本功,不断学习,否则很难获得成功。

  “希望有一天,听潮语歌会像吃潮菜、潮汕小吃一样,成为国内外游客来汕的必选项目”,采访中,黎田康子和郑伊洋表示,潮汕方言是外来人了解潮汕的一扇窗,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潮语歌曲,讲好汕头故事,在音乐中传递汕头的美好!

2019-12-16 黎田康子、郑伊洋坚守梦想—— 1 1 汕头日报 c66431.htm 1 潮语歌曲需“走心”才能“入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