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着基层官兵的重托

2013年03月05日 06:59  解放军报 
肩负着基层官兵的重托

上排左起:华明、蔡红霞、李小鹰、尚雅琴;下排左起:罗府臣、徐洪刚、常天庆、江汉刚。(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华 明:驭鲸蹈海铸利剑

  ■本报记者 尹 航 特约记者 代宗锋

  【人物小传】华明,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入伍,现任海军某艇艇长,多次率艇出色完成重大演训任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训练标兵”“军事训练优等指挥员”。

  初春时节,东海某海域波诡云谲,一场演练悄然打响。面对“敌”反潜兵力的围堵,海军某潜艇采取多种战术手段,摆脱追踪,重创“敌舰”。

  在潜艇上指挥这次演练的,正是该艇艇长华明。一年夏天,华明奉命率艇担负一项训练任务,期间多次监测到不明国籍舰艇的声呐信号。面对近似实战的考验,华明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指挥潜艇采取多种战术手段,一次次成功摆脱搜索,消失在茫茫深海中。时隔不久,华明又一次率艇出航,在艇员“零调整零补充”的情况下,再次圆满完成长时间演训任务。

  谋打赢之策,练精武之兵。这是华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次远航归来,华明总会带领官兵认真总结得失,潜心钻研,先后总结出10余项战法训法。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实弹演练中,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华明率艇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导演部首长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新型潜艇的艇长,华明努力把每一位艇员培养成综合型人才。在港期间,只要一有时间,华明就组织艇员开展模拟训练,锤炼官兵技战术能力。近年来,华明带领官兵屡屡在各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夺魁,艇上先后有3人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5人受到海军、舰队表彰,艇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罗府臣:我代表边防官兵

  ■本报记者 杨祖荣

  【人物小传】 罗府臣,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入伍,现任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二连连长,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荣立三等功1次。

  “说实话,我这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沾了雪域边关的光。”面对记者的提问,罗府臣快言快语。

  罗府臣是有感而发。他3月2日来京报到后,发现代表个个都不简单,远的不说,与他同住一个房间的颜建刚代表,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立一等功。“我是代表边防官兵来的,是身后的战友把我托举起来的。”罗府臣诚恳地说,“我要好好地为他们鼓与呼,尽好人大代表的职责。”

  罗府臣所在连队,担负昆木加哨所执勤任务,驻地海拔超过4700米,自然环境恶劣。每年从12月开始一直到次年5月,都是大雪封山。漫长的封山期里,物资保障是最大的难题。

  大约一个月前,罗府臣就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物资运输。

  那是2月2日,年关渐近,齐腰深的积雪阻断道路,导致后方物资供应不上,昆木加哨所官兵已连续吃了一段时间罐头。“团里下了死命令,要我们排除万难,把年货送到哨所,让官兵们好好过个年。”罗府臣回忆说,那天,团长在前面带着铲车开道,他和连队官兵在后面运送年货。从连部到哨所,也就不到40公里的路程,他们上午10点半出发,翌日凌晨3点半才到,一路险象环生。

  虽然是第一次上会,但罗府臣准备很充分,他将围绕改善边境执勤巡逻条件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这次上会,我还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连队即将告别老营房,将于今年7月底搬进设施先进的新营房。”

  蔡红霞:用爱心温暖患者

  ■仝文华 本报记者 安普忠

  【人物小传】蔡红霞,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入伍,现任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三科副主任护师,先后被评为“全军模范护士”“全军先进妇女个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

  精神疾病护理工作,是一个十分辛苦的特殊岗位,常常被调侃为医护工作的“异度空间”。

  然而,在这样一个“异度空间”,蔡红霞一干就是30多年。

  蔡红霞还记得刚当护士时,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突然冲上来,朝她连击数拳。面对这样一个“下马威”,蔡红霞却说,对于病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呵护。多年来,在精神病科工作时不管受到多大委屈,蔡红霞从来没有埋怨过。

  蔡红霞常对同事说:“把病人当亲人,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一名女患者17岁那年失恋后,患上精神分裂症,如今虽然42岁了,仍然沉溺于幻觉,常常拒绝治疗。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蔡红霞经常陪她散步沟通,让她的病情渐有好转。

  精神病患者大多长年住院,有的甚至被家庭和亲友抛弃,蔡红霞却把他们当作亲人。一名15岁的患者在科里已住了数年,蔡红霞一直像妈妈一样呵护他,每次外出都不忘给他带些吃的、玩的回来。在他心里,蔡妈妈最疼他。

  长年与病人相处,蔡红霞与患者建立了深厚感情,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都长。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她淡淡地回答:“我只想照顾好病人,让他们早点恢复正常生活。”

  30多年来,蔡红霞护理过数千名病人,赢得很多赞誉。但是对家人的愧疚,却让蔡红霞内心有些隐隐作痛。蔡红霞动情地说:“家人对我的工作很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理解,我才能一路向前。”

  江汉刚:维和官兵代言人

  ■本报记者 邹维荣 卜金宝

  【人物小传】江汉刚,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入伍,现任北京军区某师副师长,2009年被表彰为“全军维和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201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维和的战友,今年我很荣幸能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如果有需要向大会提出的建议,请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前些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军区某师副师长江汉刚一直忙着进行调研。

  2008年4月,江汉刚时任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团长,奉命带领274名工兵赴利比里亚,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出色完成维和任务,受到联合国特派团官员和利比里亚总统高度评价。

  完成维和任务回国后,经过精心治疗,江汉刚奇迹般地回到训练场,带领部队圆满完成“铸盾-2009”演习,以及国际维和工程兵专业力量预备队、国家交通应急抢险队建设等多项任务,受到上级高度赞扬。

  江汉刚说,我准备围绕维和工作建言,促进我军维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尚雅琴:信息化建设尖兵

  ■本报记者 费士廷

  【人物小传】尚雅琴,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吉林省军区指挥自动化工作站高级工程师,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

  初见全国人大代表尚雅琴,觉得她瘦弱、文静,很难想像她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一名尖兵。

  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那天,尚雅琴非常激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履职,一如多年来在科研领域尽心尽责一般。

  几年前,吉林省军区为推动边防信息化建设,曾请一家地方公司设计规划。根据方案,仅一期工程就需数百万元,许多指标还难以满足边防部队需求。

  为难之际,省军区领导问尚雅琴:“这个设计规划你能不能做?”

  “从技术上说,能。”

  “好!那你就把这项工作接过来。”

  尚雅琴很快拿出一份边防信息化建设报告,上报当天,省军区主要领导就把她叫到办公室,当场拍板:就按这个规划做。

  从那天起,尚雅琴带领攻关组加班加点拟定详细方案,提出了省军区信息化建设8大平台34个系统的设计目标。按照尚雅琴制定的规划,省军区所属边防部队很快完成了边防视频监控、报警等系统建设,开发出“边防指挥控制平台”,官兵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管辖边境线的全方位监控,还节约了不少资金。

  在边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尚雅琴由于操劳过度,身体抵抗力下降,浑身长起了红疙瘩,奇痒难耐。医生让她住院治疗,她说:“我是工程师,我要履行自己的职责。”结果,她开了几副药后,又回到工作岗位。

  此次大会前,尚雅琴步履匆匆,投入到紧张的调研之中。她说,要把这些年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带到会上去,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出一份力。

  李小鹰:妙手仁心写忠诚

  ■本报记者 马越舟 特约通讯员 罗国金

  【人物小传】李小鹰,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入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医师,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军基层建设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月3日上午,在京西宾馆住地报到之后,李小鹰顾不上休息,直接来到两会医疗保健组——她既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还参与两会医疗保健组工作。

  作为我国老年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李小鹰身兼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一个多月前,她和解放军总医院的8名专家赴海南分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帮带指导。3月1日中午从海南回到北京后,李小鹰径直赶往“中华医学会2013血栓大会”现场。主持会议、发言交流,一天半时间,她全程参加了会议的各项活动。晚上8点,她还回到医院参加了一次会诊。

  从医45年,李小鹰妙手仁心,一次次为患者驱除病魔,把爱心播洒在患者的心田。她紧盯现代医学科技前沿,不断开拓创新,还积极培养人才,先后培养了36名硕士、24名博士、7名博士后。

  “本次会议,我带来的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强老年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李小鹰说。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为推进军地医学事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过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单位全科军医队伍建设等多项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再次当选人大代表后,李小鹰坦言:“压力更大了。”面对信任与期望,她表示,一定努力履行职责,争取为国家建设与医疗改革建言献策,要做得比上届更好。

  常天庆:向科研前沿冲锋

  ■白雪峰 本报记者 尹 航

  【人物小传】常天庆,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控制科学与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全军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荣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7项。

  今年1月,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常天庆度过了他的50岁生日。在他23年的军旅生涯中,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与我军坦克装甲车辆的保障维修息息相关,堪称装甲铁骑“护航”人。

  14年前,学院火控工程教研室成立,常天庆成为首任主任。由于是从零起步,教研室在科研上几乎是空白。常天庆坐不住了,首先瞄上了某型坦克保障设备的研发。

  课题批下来了,但上级给的第一套样机的完成时限不到一年。在当时,教研室里大部分教员甚至都没见过这种装备。为此,常天庆带领课题组辗转多个军工厂收集资料。从掌握图纸、完成设计,到实验台加工安装、系统软件编制,课题组3个月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年时间完成的工作量。经过反复调试,第一套某型坦克炮控系统测试设备如期完成研制,批量装备部队,解决了当时我军某型坦克保障手段匮乏的难题。

  曾几何时,我军装甲装备“体检”一度靠的是土办法,不仅效率比较低,还可能“误诊”。常天庆敏锐的目光聚焦到这一科研项目上,他带领项目组住进试验部队,白天忙研制搞试验,晚上组织研讨,历经两年艰苦攻关,终于取得重大突破。由常天庆研发的装甲装备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检测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装备综合评价系统性、操作性差等难题,为我军实现车务精确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正推广应用于全军装甲装备的全车技术状况检查。

  身为学科带头人,常天庆说:“要想到达‘控制’的前沿,就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时刻保持前行的脚步。”

  徐洪刚:服务人民续新篇

  ■本报记者 邹维荣

  【人物小传】徐洪刚,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入伍,现任济南军区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93年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1994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这是20年前的一幕:在一辆长途汽车上,一名探家归队的年轻战士只身与4名歹徒殊死搏斗,被刺14刀、肠子流出体外半米多,仍死死抱住一名歹徒的腿……

  这名战士就是徐洪刚。“20年前,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战士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鲜花和掌声过后,怎样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20年前侠骨铮铮、血气方刚的徐洪刚,现在已经是济南军区某师政治部副主任,骨子里透出来的凛然正气、旺盛斗志依然如昔。

  20年来,徐洪刚始终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义务担任几十所院校的校外辅导员,长期资助30余名失学儿童,帮助下岗职工和灾区群众,每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坚持冲锋在前。

  1998年抗洪抢险,考虑徐洪刚身体状况,组织上安排他留守,他却坚决请战上一线。扛沙袋、堵管涌……长时间的雨水浸泡,致使刀伤复发,徐洪刚咬紧牙关坚持:就是倒也要倒在抗洪第一线。

  汶川抗震救灾,徐洪刚受命出征。得知数百名群众被困“生命孤岛”,他带领200多名官兵,冒死穿越峡谷,为被困群众送去救命粮,搜救转移数十名幸存者。

  此次来京前,徐洪刚多次奔走在基层连队和地方社区,围绕新时期如何借助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军营文化等问题作调研、找对策。徐洪刚表示,将在荣誉的新起点上书写出新篇章。

  ——军队代表委员风采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