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方阵集结 500名高校学生作品参展

潍坊晚报 2022-09-26 14:55:00

温子建印屏

何颖姿作品《摘星》

李立山作品《尊贤》

高山清作品《但愿无事常相见》

温子建作品《不坠青云志》

温子建(左)和温子安(右)

马志成作品《永受嘉福》

温子安作品《不随俗低昂》

温子安书法作品

蔡耀庆作品《黄河九曲》

陶淑慧作品《吾所好》

程俊英作品《且放白鹿青崖间》

  高帅作品《金石之都》

  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特推出“一起向未来”——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学术提名展,邀请国内外63所高等院校的500名研究生篆刻书法作品参展。展览共征集2500件书法篆刻作品,这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篆刻青春方阵的完美集结,展示了书法篆刻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检阅书法篆刻生力军

  五百研究生作品参展

  陈介祺和万印楼是刻章与金石篆刻艺术的分水岭。金石学始于北宋,但清朝初年篆刻家还叫印人,直到陈介祺在潍坊建了万印楼,在学术上确立了篆刻的金石学地位,杭州的西泠印社又在实践中推波助澜,篆刻和篆刻家才在书画界变得举足轻重。陈介祺和万印楼也因此成为潍坊“金石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符号。

  在打造潍坊“金石之都”的过程中,陈介祺研究会逐步成为全国性的金石学术机构,前三届陈介祺艺术节,有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篆刻家和篆刻作者的参与,“陈介祺奖”、万印楼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已经成为金石篆刻界的权威标志,国内外参加潍坊金石文化活动的创作者,累计达到五万余人次,潍坊在中国金石界已经做到了海纳百川。

  那么,怎么做到推陈出新呢?北京文化名人丁一鹤表示,当代大学篆刻专业硕士、博士生已经成为金石篆刻领域一支生力军,他们将是推动未来金石篆刻事业向高层次发展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尽快抢抓机遇征集他们的作品,不断丰富和提升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当代“万印楼”)收藏水平和质量,十分重要。

  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特推出“一起向未来”——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学术提名展,邀请国内外篆刻专业研究生500人篆刻书法作品参展。

  同时,将这次展览做成网络展,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行业圈子里广泛传播。这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篆刻青春方阵的完美集结,500名书法专业的篆刻学生的2500件书法篆刻作品,展示了书法篆刻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一场青年篆刻才俊队伍大检阅。

  从五十人增加到五百人 其中不乏高水平年轻创作者

  丁一鹤表示,首次推出这样大规模的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学术提名展,对活动承办方陈介祺研究会来说,无疑顶着巨大的压力。

  全国二百多所开设书法篆刻专业的高校中,到底有多少学校开设研究生篆刻专业?有多少人专注于篆刻?他们的专业水平到底怎么样?这次征集活动会得到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响应?这些都是未知数。因此在征集之初,陈介祺研究会会长陈新张开右手,叉开五指一挥说:“争取50人参加就算完成任务。”

  “搂不住了!看样子得过百。”当负责征稿的工作人员解奎刚告诉陈新,仅广州美术学院就有15名研究生参加时,陈新有些担心作品质量,他拿起广州美院研究生郑曼琪的作品一看,印风既来自传统经典,又清雅别致。

  接着,陈新又拿起河北美术学院书法教师高光辉的作品,认真看完后说:“这个高光辉获得过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篆刻展等多个奖项,每年都要参加七八次全国性展览,有这样高水平的年轻篆刻家参与,我们必须开窗放入大江来!”

  陈新之所以挑选河北美院的作品,是因为河北美院学习书法篆刻专业的在校生高达五千人,来稿会不会参差不齐,他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看完后,陈新放心伸出两个指头说:“够200人,再截稿!”

  征稿启事发向全国后,应者云集热线不断,来稿堆满了陈介祺研究会的办公室。最后,陈新不得不再次挥动右手五个指头说:“再多没地方展览啦,500人!必须截稿!”

  这场以青春名义发动,面向高校书法专业篆刻方向的《一起向未来》篆刻作品征集活动,最终以500人入选、参展2500件作品的数量,以最青春、最学术、最壮观的记忆,留在了中国篆刻史上。

  初登舞台的年轻人绝大多数籍籍无名,将来,他们会进入各行各业,但仍会有很多人走在金石可镂的道路上,而且有些人会走得很高很远。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这场展览时就会发现:这次展览发现甚至造就了一代书法篆刻精英,他们今天初出茅庐,三十年后终将名动天下。

  马来西亚华人双胞胎:展示自我,借机学习

  今年29岁的温子建和温子安是一对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双胞胎。哥哥温子建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高级进修生。弟弟温子安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创作理论研究方向的在读博士生。

  此次,兄弟俩一起受邀参加“一起向未来”——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学术提名展。温子建带来了两幅书法作品,分别是行书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和行草书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件篆刻作品为《不坠青云志》《又得浮生一日凉》,还有一幅印屏。

  温子安带来了两方印,分别是《不随俗低昂》及《流光袭人刹那芳华》。“这两方印的创作都和我在马来西亚推广书法篆刻的心路与自勉有关。”温子安说,《不随俗低昂》出自黄庭坚书论,是他在马来西亚无痕馆“古代书论导读”公益课上与马来西亚书法爱好者们共勉而作;《流光袭人刹那芳华》则是在回忆过去中感叹时光的流逝,深感岁月不待人,刻以自励及自省。

  除了篆刻外,温子安还带来了印屏和书法作品,其中一幅隶书作品文字内容为一名19世纪末从中国南赴新加坡的文人(邱菽园)的诗作,此诗记述了当时的南洋从荒芜之地发展成建设有成的移民社会,其中“侨民渐学耕”一句更是华人先辈将中华传统文化移植的写照。“作为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深知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因先辈奋斗不止才有今日的华文教育,愿我们继续灌溉与传承。”温子安说。

  温子安表示,“一起向未来”——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学术提名展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不能亲身到潍坊参加展览,但他们会通过线上观看,一睹陈介祺艺术节的阵容。另外,展览结束后,他们的作品将有幸藏于当代“万印楼”,这更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和认可。

  初中埋下篆刻种子

  努力推广书法艺术

  温子建和温子安的祖辈在19世纪末从广东移民到马来西亚。受家庭的影响,兄弟俩从小就对中文、书法感兴趣,并从小学习书法。

  到了初中,因学习书法的需要,每个人都要刻自己的印章。而在马来西亚,刻印章的成本很高,会篆刻的老师也少,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一个篆刻老师。看到篆刻好的印章带着红红的印泥颜色,温子安顿生好感,拿着这枚印章爱不释手。篆刻老师看到他如此喜欢,也十分大方,经常给他一些篆刻材料或者书籍,鼓励他学习。一来二去,温子安的心里悄悄地埋下了一枚篆刻的种子。

  大学时,温子安专门考取了中国台湾逢甲大学,学习中文。虽然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中文知识,但他仍意犹未尽,想到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更全面地学习中文。于是,2016年,温子安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创作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之前我觉得我的中文应该还算不错的,可是上了研究生后,才发现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温子安说,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无论专业能力还是中文水平都比他高很多,他一度跟不上学习进度,心理压力很大,为了迎头赶上,他只好私下里“充电”。白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生的课程,晚上再恶补本科课程,整个节假日和周末全都用在了补课上,有时从早上一直学习到半夜。

  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光给他留下了不少回忆。温子安说,2018年秋天,他学习到凌晨3时,推开窗户,一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让他十分陶醉,趁机小憩了一会儿。可再看对面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原来大家都在发奋学习,他也深深感觉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人随随便便能成功,大家都在努力,谁也不甘心落后。”温子安说。

  2018年,在温子安的影响下,哥哥温子建也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从事书法创作研究方向,哥俩一起在中国学习书法和篆刻。两人学习成绩优异,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展览等活动,成为学校的一段佳话。

  “原本以为篆刻无非就是些雕虫小技,可经过系统学习后才发现,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我会在书法、篆刻的道路上永远地学习下去。”温子安说,此次参加陈介祺艺术节,他们感受到了潍坊人的热情和耐心,正因如此,才能连续举办多届陈介祺艺术节,且名气越来越大,规模和档次越来越高。

  “目前我正在马来西亚,也多次参加这里的书法艺术推广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力量,让更多人接触到书法,了解书法和爱上书法。”温子安说。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