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

长江网 2019-09-25 19:25

2017年12月14日,黄旭华院士在武汉中船重工719研究所。记者邱焰 摄

长江网9月25日讯(记者陈洁)“核潜艇研制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事业。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从1958年至今,见证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怀揣强国强军梦和科研人员们一起响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积极投身到这一事业中,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必须重视问题,深入细致地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总设计师,必须胸怀大局,勇于担当。”

武汉中山路450号,中船重工719所行政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元勋95岁高龄的黄旭华每天准时走进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胖一瘦的两个核潜艇模型——中国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中国第一代“汉”级攻击型核潜艇。

黄旭华。(中船重工719研究所 提供)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当时有一种说法: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则需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对大国来说,核潜艇是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

中国人也有了造国产核潜艇的梦想。但彼时的中国国力薄弱,尖端技术基础差,只能寄希望苏联的技术援助,然而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

黄旭华。(中船重工719研究所 提供)

事后,毛主席作出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

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34岁的黄旭华奉命进京,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设计工作。

当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在没有任何参考消息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年轻的伙伴们如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反复琢磨初拟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2017年12月14日,黄旭华院士在武汉中船重工719研究所。记者邱焰 摄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他回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推算出来的。“核潜艇的数据,要运用到各种复杂、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数字模型。”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用算盘算数据简直“不可想像”。

更令人不可想象的是——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准确。

这样“斤斤计较”的结果,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困难的条件下,大家顶着葫芦岛基地的风沙,连续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并最终铸就一段大国重器的传奇。

花甲之年,亲自下水做核潜艇深潜试验

1988年4月,黄旭华参与了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他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记者邱焰 摄

“艇上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下数百米后,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个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严,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清楚地知道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我对深潜很有信心,将与大家一起下水!”已是花甲之年的黄旭华勇于担当,做试验前动员会,他宣布和潜艇官兵们一同下潜。

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潜艇开始一米一米地往下潜。深海寂寂,只听到巨大的水压压迫潜艇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所有人都屏息静待。100米,200米,250米…..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

试验成功了,黄旭华当场挥毫落纸:“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为了国家,愿意自己的血“一滴一滴地流”

黄旭华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只要党和祖国需要,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也可以让血一滴一滴地流淌。”

黄旭华小学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在我身上燃烧起来,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什么道理?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作为广东海丰的一个普通乡医之家的三儿子,他从小的志愿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继承父母意愿——治病救人。“怎么办?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而在流亡桂林中学时,原名黄绍强的他取“旭日荣华”中的二字,改名“黄旭华”。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刚30出头。等到我回家见到亲人的时候,我已经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黄旭华。(中船重工719研究所 提供)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执行任务前,黄旭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没说名字,但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

后来,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他是怎么样理解的?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情怀与担当。

贡献>>>

·从事核潜艇工程设计60余年,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

·1958年以来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

·他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

奋斗者说>>>

“我们核潜艇,是核反应堆、导弹和潜艇,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技术非常复杂。这个工作牵涉到我们国家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是一个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仅仅是当中一个成员,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我仅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受这个荣誉而已。”

“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黄旭华

稿件统筹:陈丹 胡雪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