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足迹

2014-11-21 03:37:2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孙中山与星洲华侨》展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

■本报记者 谢方 实习生 詹媛媛

昨日,由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辛亥革命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报得三春晖——孙中山与星洲华侨》展览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

每当说起辛亥革命人物时,浮现在人们脑海的往往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祖籍中国,漂洋过海到星洲(今新加坡)谋生,以华人特有的勤劳,成功立足,在孙中山海外流亡期间,义无反顾地为革命事业毁家纾难,他们团结在孙中山周围,建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开办报社、学堂,宣传革命,筹措巨款,支持孙中山发动武装行动;接待和安置流亡海外的起义人士。新加坡成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该展览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60余件套实物展品,包括孙中山、尢列、胡汉民、汪精卫等民国要人赠送给华侨的墨迹和照片,向观众展示了孙中山在新加坡的活动足迹、新加坡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与华侨们的交往、情谊等鲜为人知的故事。展览截止到2015年3月5日。

9次前往新加坡,4次入住晚晴园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文物机构司副司长潘宣辉介绍,流亡海外时,新加坡是孙中山海外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从1905年开始,他曾先后9次前往新加坡,把此地作为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的活动据点,与当地仁人志士商谈国事。

而见证孙中山在新加坡活动足迹的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晚晴园。他介绍,晚晴园建于1902年,华侨张永福于1905年将这座独立洋房买下,作为母亲养老的别墅,命名为“晚晴园”。“晚晴”两字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寓意其母安享晚年。

孙中山曾9次前往新加坡,其中4次都下榻于晚晴园,和胡汉民、黄兴等人在此商谈国事,在辛亥革命成功前的10次起义中,有3次是在晚晴园内筹划的。可以说,晚晴园成为孙中山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发挥了联络南洋侨胞、组织会党、宣传革命、策划起义等多重功能。

此次的展品中,包括1906年孙中山先生与张永福、陈楚楠在晚晴园的合影,1906年孙中山先生与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员在晚晴园的合影以及一张1927年晚晴园的正面照。在照片里,观众可以清晰看到这座百年建筑的面貌,具有独特的英式风格,为了适应新加坡的炎热气候,开设有多扇巨大的窗户。

潘宣辉透露,张永福在回忆录里曾回忆过孙中山在晚晴园的生活,“很规律,早上起床先看信件,而后早餐,与各地的同盟会员会谈。”晚晴园还设有一个马厩,孙中山爱骑马,经常在晚晴园骑马休闲。多年来晚晴园历经多次修复,1994年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历史古迹,1996年,更是成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追念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一带的革命事迹。

为革命捐款、筹措军饷,情谊匪浅

1905年,孙中山初到新加坡,通过旧友、“反清四大寇”尢列认识张永福、陈楚楠与林义顺等人,他在新加坡宣传革命思想,结交进步人士,得到进步华侨支持,为其筹措军饷,办报办校。这次展览,也介绍了新加坡革命人士。其中,最重要的同盟会革命先驱莫过于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潘宣恩介绍,他们三人祖籍不同但年龄相近,也是本土生长,通过香蕉、橡胶、菠萝、锡矿生意聚集财富,多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维新言论所启蒙,具备一定的政治革命意识,思想开明,而且对中国仍有很深的感情。

在孙中山与张永福、陈楚楠的合影中,能清楚看到陈楚楠身着清朝服装短马褂,额头光秃秃,“应该是背后还留着辫子”。潘宣恩解释,他们为确认此信息,曾把另一张孙中山与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员的合影放大,证实确实如此,“他已经是移民新加坡的第三代了,仍然心系祖国。”

这些华侨在新加坡创办报纸,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捐款、筹集军饷,开设施药所,出资创办女校,如陈楚楠就是南洋女校、新加坡女子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他的女儿就是南洋女校毕业,成为新加坡第一位女律师。

展品中有多张合照、信件显示出众人情谊匪浅,还有多张辛亥要人送给新加坡华侨的墨迹,如胡汉民送给张永福的弟弟、同盟会成员张华丹的一幅字,其上写着“凉风特地供长夏,明月同心拟故人”,意味着感谢华侨们对辛亥革命的支持,也有感念双方同根同族之意。

此外,还有蒋介石送给华侨的一幅尺幅巨大的字,长约三米,上魏碑体书“可敬可爱”。辛亥革命博物馆馆员尢海介绍,这幅字可以说是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蒋介石的颜体字比较多,魏碑体很少见,而且尺幅这么巨大的非常少见。”

一张革命起义旗的图片背后也体现出孙中山与张永福的友谊。潘宣恩介绍,孙中山与胡汉民在晚晴园商议革命起义旗的式样,最终参照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设计出四种旗式,最初就是由张永福的夫人陈淑字用刺绣绣出,“可惜原件已经不在了”,此后张永福在回忆录中披露了旗式的照片,该照片此次也前来展出。

1906年合影。本组图片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