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期

 

“河婆双宝”:刘伯奎与张肯堂
--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先驱人物叙论
●作者: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苏庆华博士

2006年11月12日刊登

张肯堂与河婆文献之篡编

◆张肯堂86岁寿辰与家人摄于吉隆坡。

张肯堂先生笔名方唐、薇风。氏喜文学爱好诗词,被乡人誉为“河婆才子”。所编著《 河婆风土志》“煌然二十余万言,可备为新编县志之文献”(黄国汉语)。该书于1975 年出版时风靡一时,并受日本学界所重视,将之翻译为日文。就其内容而言,全书共分 五大章:第一章为总论,详述霖田都与河婆沿革,末附客家迁徙史;第二章详述各姓源 流;第三章乃历史溯源,第四章为掌故,第五章则是民俗,史料极为丰富。“五章的编 排井然有序,叙述又能有条不紊,是「该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张子深语)。

续《河婆风土志》之后,张肯堂又执行编辑了厚达627页的《马来西亚河婆联合会第七届 大会、柔佛州河婆同乡会庆祝十六周年纪念特刊》,洋洋五十余万言。该刊于1994年出 版时,亦获得很高的评价。内收:“第七届河联大会特辑”、“乡情之夜”、“会务报 告”、“霖田祖庙论文特辑”(14)、“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书画交流汇展”、“乡情汇 志”、“河声诗韵”、“文章精选”、“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乡谊访问团”、“蝗军暴行 特辑”、“转载:新山华讯资料”。这些“栏目”被大陆的乡人蔡俊举形容为“一条多 彩地纽带,把马来西亚河婆联会与原乡的中国乡亲紧紧的联结起来”。此外,读了特刊 里头辑入的几篇日军在南洋群岛之暴行文章,令人发指的日本帝国主义当日在南洋欠下 的大笔血债,仿佛历历在目。此特刊内容丰富,中国梅州市宣传部长兼文联主席罗滨先 生更称之为“包罗古今于一体的大书”!(15)

2001年12月,张肯堂先生又出版了共60万言、厚达575页的《河婆乡土情》。此书将二十 年来作者在各报刊所发表的文章及乡人论著收集出版成册,由同乡张秀管先生赞助出版。 全书分十二章:第一章〈乡史记忆〉;第二章〈泪滴南洋〉;第三章〈情牵乡彦〉;第 四章〈缅怀乡哲〉;第五章〈河山碧血〉;第六章〈山水有情〉;第七章〈乡情民俗〉; 第八章〈农村情歌〉;第九章〈诗苑新声〉;第十章〈瞬息人世〉;第十一章〈历史殷 鉴〉;第十二章〈乡贤论著〉。全书描述河婆故乡及本邦同乡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 本人及同乡浪迹海外的血泪史与对已故乡贤之追忆,河婆山歌民谣、诗歌,及乡情民俗 等珍贵资料之采集,内容包罗万象,可称得上是《河婆风土志》之后另一部有关河婆人 的“百科全书”。

◆张肯堂第三本著作《河婆乡土情》出版,敦请马来西亚联邦政府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拿督翁诗杰主持推展礼,由翁氏之高级机要秘书黄志伟代表主持。左起为时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会长李国华、赞助人张秀管、黄志伟、张肯堂。

◆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颁发纪念锡盘予张肯堂,以肯定他在研究河婆文史方面的贡献。左起为第十三届河总会长蔡武胜、张肯堂、第十二届河总会长蔡子今、第十三届河总署理会长蔡振强。

《河婆乡土情》完稿送交印刷后,张肯堂才发觉〈谢洞风采〉、〈榕树寮史话〉里有许 多山歌和童谣未曾收入该书第八章的〈农村情歌〉栏里,感到懊悔和遗憾。后来又收到 友人寄来的《大埔情歌杂歌精选》及《粤东客家山歌》,害怕年长的同乡逐渐老去后, 河婆山歌将失传而遗憾终生,于是八十五高龄的张肯堂遂毅然决然的负起编辑《河婆客 家山歌选集》的繁重任务。(16)作者在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部的支持下,于2001年 9月2日发出〈征求“河婆山歌”缘起〉,向国内外同乡、各地同乡会及互助会征求“河 婆山歌、童谣”,得到广大同乡的热烈反应。最先响应的是来自中国揭阳市、东莞、梅 州市、揭西、深圳、汕头市、南宁市、广州市等地的前辈,“不但寄来了大量山歌作品, 也提出许多宝贵的编辑意见”,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同乡“把当地老伯伯、老婆婆的口 述山歌寄来”。(17)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和编辑,这本山歌集始告完成。内收山歌和童 谣两千首,分为六大章。第一章〈河婆山歌〉(大部分为口传者)、第二章〈创作山歌 〉、第三章〈粤东山歌〉、第四章〈山歌杂萃〉、第五章〈童谣民歌〉、第六章〈山歌 故事〉。而创作山歌当中,许多是马来西亚人的作品。

张子深于该书〈序〉中,特别介绍张肯堂以方唐笔名创作的“爱国民歌”,其词曰:“ 日久他乡亦故乡。落地生根正久长,涯兜(我们)同胞爱团结,三大民族共一堂,马来 西亚定富强”。(18)余独爱内中辑录之“过番山歌”,其中一首借由妻子之口从“正 月想郎莫过番”开始,每则四句,一直唱到“十二月想郎又春分”,读来令人为之心酸 !另一首“过番歌”则以男女对唱的形式,烘托出一对恩爱夫妻的难分难舍之情。其中 “男唱”:涯今去番你莫愁,自有云开见日头,番邦有苦有搏斗,三年五载起洋楼。所 谓男儿当自强,为了将来不惜离乡背井、梯山航海到番邦打拼。这里唱出的,不正是往 昔先辈们抱着对番邦美好前景的乐观想望而甘愿在异地挨苦搏斗之写实么?而“女唱”: 一心望哥早回唐,有福同享苦同当,在生同饮双溪水,死后同葬象山岗。句中所显示的 是:纯朴的妇女一心只想与亲爱的夫君双栖双宿,哪怕是同饮淡然无味的溪水,也毫无 怨言!其真挚感情,岂不令人为之动容!

◆张肯堂(右)领取几年锡盘后和第十二届河总会长蔡子今合影留念。

一反过往张氏编著的上述总是予人以厚、重感觉的几本大书;这本由张肯堂编的《河婆 客家山歌选辑》相较之下,不论在开本抑或篇幅上特显娇小玲珑;其封面设计,亦富清 新和充满活力的乡士气息。此书在河婆同乡张子贞律师、李志明、蔡嘉舜、蔡美发诸君 之赞助下,于2002年9月正式出版。张老“坚持为乡人效命的真诚,和临老奋斗的情怀”, 在〈后记〉恳切的“同为保存民间文化遗产而努力,以完成这一时代任务”嘱咐话语中 一览无余!

编者据:张肯堂在2004年又出版一本《河婆文史拾萃》。

小结

比较本邦二位客家学研究先驱,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学者型的刘伯奎先生著作,较侧重 于本土客家历史的田野考察,以之与其史学训练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史学专业出身的刘 氏,对原始资料的重视和搜索、应用驾轻就熟,因此往往于立论上能破旧立新而有所创 见。氏对砂拉越早期华工公司的研究,经为本土史学开拓新境界。张肯堂先生则以文人 感性的触角和文学的笔墨,透过笔端表达其对河婆原乡的山水、民俗之挚爱。氏热衷于 收集剪报和已发表之论述文字,或向各方征求相关的民俗文史资料,将之编辑成“百科 全书式”的煌煌巨册,供后人阅读和参考。其长年积累文献之毅力和努力,丰富了本土 河婆客家文化遗产,也为我国河婆客家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概而言之, 二者各有所长,亦能文人相重、悻悻相惜的互相扶持,为本土的河婆客家研究和文献收 集整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将二氏誉为我国客家学研究先驱的“双宝”,不亦宜乎 ?



注(14)该辑论文源自1992年重阳在揭西原乡举办的“霖田祖庙学术研讨会”。研讨会 论文集已先此在中国出书,即:贝喜闻、杨方笙主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西县 三山祖庙管委会编印之《三山国王丛谈》。该书于1999年,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出版。惟,张氏辑入《特刊》之论文较《丛谈》多。

注(15)引自蔡俊举撰〈时代印记、历史丰碑:读《第七届河联大会特刊》〉,收入张 肯堂编著《河婆乡土情》,2001年,页545-546。

注(16)引述自张肯堂《河婆客家山歌选集》〈后记〉,2002年,页233。

注(17)引自前揭《河婆客家山歌选辑》〈后记〉,页233。

注(18)引自同上前揭书,张子深〈序〉,页X。张肯堂这首创作山歌,并未收入本书。

◆张肯堂著《河婆文史拾萃》封面

◆张肯堂著《河婆风土情》封面。

◆张肯堂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