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外教授黄建华:中法交流的“编舟者”

2023年04月26日09:24 | 来源:广州新闻发布
小字号

当前,中法各领域,尤其经济、文化的交流迎来了空前的关注和崭新高点。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中法两国人民都爱书、爱阅读。提到中法文化交流,不得不提到在其中扮演了极重要角色的一对师徒——梁宗岱与黄建华。

人物档案

梁宗岱

精通英、法、德、意等多门外语,不仅将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歌翻译成法文,还将瓦雷里、罗曼·罗兰、尼采等大师诗作带到中国,是国内翻译莎氏十四行诗的第一人,曾得到法国后期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和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称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黄建华

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法语专家,他笔耕不辍,严谨治学,虽饱受病痛折磨,依然埋首书山,默默耕耘,历时16年,编纂完成了中国版《编舟记》——《汉法大词典》,填补了国内无大型汉法词典的空白。

传承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如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的创办历史是一本书,那么它的序言必然会有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以及他的学生黄建华的名字。

1956年,中山大学筹备法语专业,梁宗岱被聘为教授。次年,21岁的黄建华成为了第一届法语专业的学生,师从梁宗岱,从此便与法语终生结缘。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之一),黄建华与梁宗岱一起随外语系转至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教,1989年起任该学院院长。

说起自己的老师,黄建华回忆道:“梁先生待人宽厚,但在业务上非常严格,一丝不苟。”身为一位老师,梁宗岱不仅能准确指出学生的错误,还会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开小灶”,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法语基础。在多次访谈中,每每谈起自己的老师,黄建华便会说“不要让他被埋没掉”。

梁宗岱“重实学而轻虚衔”“重性情而轻功利”“坚持本我、铮铮铁骨”的精神对黄建华产生了深远影响。秉承这种治学精神,黄建华把查阅词典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他今后从事词典学研究、创建“词典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如今,黄建华已经桃李满天下,一条传承之路,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黄建华教授与师生合影。

弘扬

承前启后,“编舟渡海”

“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中法之间虽远隔沧海,但词典之舟,可渡国界之海,一本本辞书连接起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树立起中国立场、中国特色的丰碑。

谈黄建华,离不开他的词典:

1975年,以“边学边编”的方式完成《新简明法汉词典》(1983年出版)的编写工作;

改革开放后,被推荐应考进入总部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译审。期间,一边搜集各种辞书和辞书学著作,一边遍访法国著名词典学家;

80年代,创建了“词典学”这一新学科,“词典学”成为原国际语言文化研究所主要学科;

1987年,出版《词典论》,这成为我国首批系统论述词典编纂的专著之一;

1998年,在卸任校长职务之际,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邀约编纂《汉法大词典》。

《汉法大词典》的编纂过程极为不易。“每天上午8点半到办公室,晚上11点半离开”,十几年如一日,除夕也不例外。编纂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减少,最后几乎只剩下黄建华一人仍在坚守,前后耗时十六年才得以完成。

然而,黄建华面对的不仅是浩繁的卷帙,还有突然的疾病——他于2008年确诊了肺癌。病痛常常让他辗转反侧,但黄建华却笔耕不辍,表示“只要我还能动、还能思考,就应当坚持下去”。谈起这段经历,千言万语浓缩成淡淡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4年12月28日,720万字巨作《汉法大词典》正式出版发行,成为目前我国编纂的最大规模汉法词典,填补了中国尚无大型汉法词典的空白。基于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法国政府为黄建华颁发二级教育勋章。

今年87岁的黄建华仍每天坚持从家步行到办公室工作,他的办公时间一般从早上9点到傍晚6点,中午休息三个小时。期间,他只要抬头看向书架,就能看到女儿贴的一张A4纸,上面用汉法双语写着“适可而止”。他说:“如今词典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我希望我们后继有人,能继续完成词典修订的使命,共同延续它的生命。”

繁荣

中法友谊,地久天长

从18世纪在法国公演而引起轰动的《赵氏孤儿》到“中法文化之春”,从300年前抵达广州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到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中法两国的缘分一直在延续,而文化始终是两国之间一道优美而坚实的桥梁。

安菲特利特号。

1899年,林纾翻译出第一部在我国出版的法国小说《茶花女》,为国人打开了接触西方文化的大门;

1987年,李治华、雅歌合译的法文版《红楼梦》,被法国《快报》周刊盛赞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华美、最动人的巨著”;

改革开放初期,柳鸣九把萨特介绍到中国,用“进一步让事实说话”的学术思想助推改革思潮的东风。

......

翻开中法交流史,傅雷、许渊冲、郑克鲁等文化大家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也是一代代文化大家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史。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广州为醒狮“点睛”。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几百年来,文化交流润物无声,在中法两国人民的心中种下了理解与尊重的种子。学术传承生生不息,一代代人才投身中法合作交流事业,在各自的领域砥砺前行,增光添彩。

如今,中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两国关系欣欣向荣。2022年,中法两国货物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大关;作为第一个在中国举办的常设性外国文化节,“中法文化之春”已陪伴中法文化交流17载光阴;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中法航天合作再上新台阶......

岁月不居,华章日新,时至今日,黄建华老师的修订工作仍在继续,正如中法两国的故事,尚未完待续。

素材来源丨南方+ 羊城晚报 南方都市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官网 广外招办

编辑丨陈继尧

(责编:朴馨语、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