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黎舞之母”陈翘:民族舞不土,应值得骄傲

2013年07月17日 07:03
来源:信息时报

▲经由陈翘和刘选亮加工、提炼的黎族舞蹈《打柴舞》,呈现出千万种变化,成为了一代舞台经典。

陈翘为《草笠舞》的付出没有白费,该舞蹈在上世纪90年代入选“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舞蹈《喜送粮》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表现了黎族人民交公粮的劳动场景,至今仍让许多观众记忆犹新。

《潮汕赋》剧照。

《潮汕那壶茶》剧照。

《瑶山随想》剧照。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为了创作舞蹈《三月三》,少女陈翘躲在灌木丛中“偷听”黎族情侣对歌;为了编出精彩绝伦的《打柴舞》,她与伴侣边吃饭边摆弄筷子,一比一划地“敲打”出各种舞蹈队形……在被中国舞蹈界誉为“黎舞之母”的著名舞蹈家陈翘眼中,每段舞蹈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本月,成立于1953年的南方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作为舞团元老,陈翘15岁从潮汕文工团调入海南歌舞团(即南方歌舞团前身),而今75岁仍在担任着该团的艺术指导。从陈翘对记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折射出的,是南歌60年的历史变迁。

结缘:舞蹈《三月三》成了“媒人”

南方歌舞团位于海珠区赤岗路,走进舞团大院,袅袅音乐从排练厅里传来,舞团正在排练8月即将上演的音乐剧《六祖慧能》。办公室里,坐着一位打扮入时的老太太,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这是陈翘和他的老伴刘选亮。

时光倒回到60年前,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花季少年少女。1953年,正筹备成立的海南歌舞团到处招兵买马,年仅15岁、来自潮汕文工团的陈翘因为舞蹈的特长被调入该团。“那时,我连海南在哪里都不知道。”有人吓唬她“海南人都长尾巴,鸡蛋放在地上立刻被烤熟”,陈翘带着种种好奇的想象漂洋过海……数天后,一行人才到达了歌舞团的驻地——通什,在靠近河边的杂草丛中,发现了几排属于海南歌舞团的茅草房。

通什地处穷乡僻壤,那时候,歌舞团的团员们住的是茅草房子,“每当台风季节,男演员要爬上屋顶,用身体压住屋顶上的草排;女演员在地上编草排,以便随时补给被风刮走的一批。早晨起床,会发现床脚下盘绕着蛇,雨天穿水鞋,哇,竟然有蛤蟆从鞋里蹦出来!出去演出和采风,不是睡在小学课桌拼成的床上,便是躺在用稻草和椰子树叶铺就的地铺……”

但黎乡的一切风俗习惯、黎族少女的草笠和文身,却吸引着陈翘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去采风,陈翘打听到黎族青年男女有在三月三浪漫约会的民间节日,便跑去观看,聆听灌木丛中情侣们的对歌。“我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把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男女追求爱情的场面、情境、心态美化成舞蹈。”

不久后,一个叫做《三月三》的黎族舞蹈诞生了。陈翘没有想到,她无师自通编导的这部处女作,在全国专业团体汇演中竟引起了巨大轰动,舞蹈一直跳进了中南海,也让刚刚成立的海南歌舞团扬名全国。

《三月三》更成了陈翘的“媒人”,她与同团的帅小伙刘选亮因为共同创作这部作品擦出了火花,七年之后,两人结为夫妇,“三月三”成为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而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两人一个任歌舞团团长,一个任副团长,夫唱妇随,成为歌舞团里著名的情侣档。

创作:为《草笠舞》落下终身病根

陈翘说,《三月三》让自己明白:“许多平凡的生活细节、普通的生活现象,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点染、升华,一定能形成风格独特而又感人的舞蹈形象。也就是说要编出一个有生命力的舞蹈,那就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从《三月三》到《喜送粮》、《摸螺》,陈翘为海南歌舞团创作了一个个享誉国内外的舞蹈作品,几乎每一个舞蹈背后都能聊出一段故事。

为了创作舞蹈《草笠舞》,陈翘想到元门采风,如果坐汽车绕道去,要花两天时间,而爬山去则仅需半天。陈翘选择抄近路,但中间要翻越令人闻之色变的蚂蟥山——鹦歌岭。陈翘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执意登山,直到在山上见到树木上、石头上,成千上万的山蚂蟥朝自己张牙舞爪,才知道什么叫害怕。

大呼小叫着跑了两小时,终于抵达安全地带,却发现自己的一条腿早已被鲜血染湿了。陈翘一阵干呕,发现小腿肚被山蚂蟥咬开了一个洞,血正往外冒。“山蚂蟥会破坏人的血小板,所以流血不止。这伤口到现在几十年了,一到冬天、下雨天就发作,又痒又痛,挠也不是不挠也不是。所以《草笠舞》后来拿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我叫它做带血的金质奖章。”

创作《打柴舞》时,陈翘跟着黎族青年学跳,脚被木棍夹到,瞬间肿到碗口粗。是黎族同胞用木瓜加热的土方给她治疗,才安然无恙。原始的打柴舞只有几种简单的招式技巧,而经由陈翘和刘选亮加工、提炼的《打柴舞》却呈现出千万种变化。陈翘透露,这些都是她和刘选亮用筷子一比一划敲出来的,那段时间两人在家吃饭,一想到新招式就用筷子比划,倒把吃饭给忘了。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这种原本起源于黎族庆丰收的民间舞蹈,经由海南歌舞团的表演,才进入了大众视野。“如今走遍大江南北很多少数民族的风景区,‘打柴舞’都成为当地招揽客源的娱乐节目,一问他们都说祖上传下来的。能广泛传播是好事,我只想为这种舞蹈正名,这是黎族才有的舞蹈!”

冲击:往时装秀里“塞”民族舞

在海南呆了30年,陈翘创作出的黎族舞蹈作品多达几十个,形成了黎族舞蹈的系列,她因此被誉为“黎舞之母”。1983年,海南歌舞团从海南搬到广州,后来更名为南方歌舞团。这时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没有人要看民族舞了,大家都跑去学迪斯科,陈翘就想尽一切办法,为民族舞蹈寻找市场。

以前她到山区去采风,现在她去参观工厂。在佛山的一家锦纶厂,见到大捆大捆的锦纶在机器间转动,她忽然来了灵感,创作了一个以尼龙绳为元素的舞蹈《彩线》,演员们穿着尼龙绳编织的衣服,戴着尼龙绳帽子,在满台的尼龙线中穿梭。谁能想象,民族舞蹈可以做成这样?

在友谊剧院,陈翘与服装设计师高凤合作,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时装舞蹈秀。舞蹈采用国内外的流行歌曲,演员们穿的是设计独特的时尚服装,跳的却是民族舞,“我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要把民族舞蹈塞进去,吸引观众进来看。”

采访中,陈翘一个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完全打破了记者对这位老太太刻板的印象。“舞蹈的一个特殊性是青春,如果我们的舞台能长久保持着一批十七八岁的、青春靓丽的女演员,观众怎能不受吸引?”如今演艺圈里不时冒出一个又一个少女团,而陈翘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过组建“南方少女舞蹈团”的想法。

按照她的设想,舞团每年招收一批十四五岁的少女舞者,通过三年的培养,演员可以获得中专学历,在舞蹈外掌握英语、化妆、公关等一门专长,毕业后择优录取,这样歌舞团的舞台永远保持着新鲜的面孔。

那时候,陈翘跑遍天南海北挖掘舞蹈苗子。为实现这个计划,南方歌舞团几年不敢招新人,为“南方少女舞蹈团”攒下30个编制名额,但最后被主管部门告知预留的编制不复存在。“少女舞蹈团”就此胎死腹中。幸好,这种为舞团培训后备人才的模式至今仍在延续。

梦想:建一座民族艺术剧院是未了心愿

直到今天,退休后的陈翘仍继续担任着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南方歌舞团建团60周年,陈翘笑言,自己大概是全中国唯一一个60年没有离开过一个艺术团体的艺术家。60年中她遇到过许多次“挖角”,但无论对方开出再好的条件,她一直不为所动。

陈翘最大的心愿,是在南方歌舞团30年不愿改作他用的地皮上盖起一座民族艺术中心——以各民族艺术表演为主体的剧院和展览中心,给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许有些人瞧不起民族舞蹈,觉得它落伍、土里土气,但在陈翘看来,没有落伍的艺术,只有落伍的思想。艺术只要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就不会成为无根的艺术。由陈翘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喜送粮》,至今仍在演出,还作为中国舞协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舞蹈精品在人民大会堂展演,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仍在播放。

改革开放初期,南方歌舞团民族舞蹈晚会重演时,陈翘一度非常忐忑,就怕观众觉得“土”。但那一天,在观众席看观众反应的她发现,“居然没有人离场,而且舞蹈里该有观众反应的地方,都有观众反应,有的人还说,没想到民族舞蹈这么好看”。

“中国现在有很好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有,这是泱泱大国的强大;但别人没有的东西——中国民族舞蹈,唯有我们有,这才是值得骄傲和自豪。”当日本人把歌舞伎文化奉为国粹,令陈翘失望的是,中国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被漠视和忽略。“一个不重视民族文化的国家是没有自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75岁的她,仍在为建设这座民族艺术剧院而奔走。

话你知:南方歌舞团60年经典之作

1950年代

舞蹈《三月三》、《草笠舞》

《三月三》首次是首个展现黎族人生活的舞蹈,在全国专业团体汇演中引起了巨大轰动。《草笠舞》1962年获第七届芬兰赫尔辛基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后入选“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1970年代

舞蹈《喜送粮》

《喜送粮》表现了黎族人民欢欢喜喜送交公粮的劳动场景,8个黎族少女手持草笠组合成一台“吹谷机”,通过草笠的转动形成“吹谷机”不停运转的生动景象,至今仍让许多观众记忆犹新。

1980年代

舞蹈《摸螺》、《打柴舞》

《摸螺》表现了黎族孩子们去河里摸螺时天真率性的欢快场面。《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这种舞蹈经由陈翘的提炼、加工,从山头走上舞台,闻名世界。

1990年代

三场大歌舞《潮汕赋》

《潮汕赋》以时间为经,以不同的对外开放形式作纬,编织出一幅开拓海上通途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时代主题。

2000年至今

舞集《潮汕那壶茶》、舞剧《西岚卡普》、音舞诗画《瑶山随想》

《潮汕那壶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反映潮汕人文风情的舞集。土家族舞剧《西岚卡普》是历时三年推出的大型舞剧,无论是对民族元素的呈现、舞蹈设计还是灯光运用,都堪称近年来难得的舞剧佳作。

《瑶山随想》以瑶族民间歌舞为素材,节目中展现了广东连南地区保留的“讴莎腰”的婚恋传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鼓舞、盛大节日“盘王节”等极具特色的瑶族文化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